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 伊藤邦武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日本學者們/譯者:鄭天恩/黑體文化/出版日期: 2025/02/12
字數: 99,997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邁向普遍與超越的知識/山內志朗

一開始討論「中世紀」,就警告了這個詞的強烈偏見:

「當我們思考中世紀哲學時,首先最重要的是警惕「中世紀」這個概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世紀」(拉丁語:medium aevum)這個詞彙原本隱含著強烈的偏見。所謂「中世紀」的含義,指的是位於希臘羅馬古典時代與文藝復興—即復興古典精神的時代—之間的「中間」時期,被認為是文化中斷的階段。

此外,「中世紀」這一概念還表現出另一層意圖,那便是從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之後的視角出發,將近世的世界定位為古典世界的新生。在這種框架下,「中世紀」成了這段過時期的統稱,隱含著貶抑的價值判斷。」

我覺得這一點蠻有趣的,《萬物揭曉》也有講到這種偏見。每次看到類似的說法都還是有被提醒到的感覺,多被提醒幾次應該就可以真的內化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印度、中國或日本,是否適用「中世紀」的概念,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然而,若不侷限於各地思想變遷的區域性劃分,而將十三世紀視為世界體系開始形成、向「近世」過渡的起點,那麼在伊斯蘭世界和東亞地區,我們也能找到與歐洲中世紀相對應的時代劃分。本書主要討論的時段,便是自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即中世紀的前半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古代文化是文化的基本型態,標誌著古典文獻的積累時期。在希臘和羅馬,不論是聖經、古蘭經、佛典,還是四書五經,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至今仍被視為古典文獻。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古典古代」,正是文化基本型態完成的階段。隨後出現的中世紀,則並未創造新的古典,而是專注於繼承古典,並持續積累對其的註解(commentary),這成為其顯著的普遍特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古代與中世紀之間,作為西方與伊斯門世界共同文化基礎的正是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這一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柏拉圖、歐幾里得、蓋倫、普羅提諾等哲學家對伊斯蘭世界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在「知識系統」(Episteme)的傳承中,亞里斯多德仍然是核心。」
SOC
我被祖師公推坑,對這套產生了興趣。(老家在祖師廟口)
Facebook
剛剛看到你在第二集說這套說其實比較像是誰誰誰什麼時候說了什麼,但是沒有對思想本身有太深入的介紹。所以這一套比較像是讓讀者知道某種哲學的大致思考,當成最粗淺的入門磚,讀起來不會太硬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這是套書,所以每一集每一章都是不同的該領域大師的學者寫的,所以風格都不太一樣,閱讀的感覺有點像是開盲盒🤣🤣🤣

第二集那一章剛好是這樣,中規中矩。但其他章就不是了。

其實我覺得讀起來蠻有趣的啦!不過因為是套書很難自己有紀律的讀完,所以我是開讀書群組的線上讀書會來讀的。

下禮拜天台灣時間10am 第三集,要不要來~有神明加持的書欸,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SOC
那個時間我應該正在和小孩奮戰,可能先不加入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那沒有關係,還是可以看一下!
還沒買書的話,可以買套書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附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 伊藤邦武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對了,我覺得編輯超強的,因為這種套書最難的就是有一個主軸,很容易就散散的各講各的。但我讀了兩本進入第三本,都覺得主軸蠻清楚的,編輯功力應該很深厚,才能確保各個學者寫出來的有一致性。尤其第一集講的是各個文化的不同世界觀,真的很厲害。
SOC
衝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衝衝衝!艋舺清水巖祖師力推!有看有保庇,多看多加持!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發現有點時間了,現在要重拾這本書,有點接不上🤣
第一章重讀一下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古代文化是文化的基本型態,標誌著古典文獻的積累時期。在希臘和羅馬,不論是聖經、古蘭經、佛典,還是四書五經,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至今仍被視為古典文獻。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古典古代」,正是文化基本型態完成的階段。隨後出現的中世紀,則並未創造新的古典,而是專注於繼承古典,並持續積累對其的註解(commentary),這成為其顯著的普遍特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古代希臘在為伊斯蘭世界建立文化基礎的同時,這些被阿拉伯世界承繼的希臘哲學,亦在十二世紀後回流至西方,成為促進西方文化復興的重要轉機。
在古代與中世紀之間,作為西方與伊斯蘭世界共同文化基礎的正是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這一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柏拉圖、歐幾里得、蓋倫、普羅提諾等哲學家對伊斯蘭世界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在「知識系統」(Episteme)的傳承中,亞里斯多德仍然是核心。」
——
讀《美式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發現影響歐洲殖民帝國擴張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其實是架構在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之上。因為我並非受博雅教育長大的人,而是跳來跳去隨機這裡讀一點那裡讀一點,常常會意外於這些哲學影響之深遠!
@jeanylin - #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兩冊合輯】 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 Ages of...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超越」(transcendence)概念
GPT:
It implies surpassing the normal boundaries—whether of thought, experience, nature, or existence.

Philosophy - Beyond human cognition or categories
Religion - God as beyond the world
Mysticism - Experience beyond the ego or physical self
Ethics/Aesthetics - Moments of moral, artistic, or spiritual elevation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然,所謂的「超越」問題不僅僅涉及隔絕,還包括從一者的發出與回歸,即「往返」的問題。超越與往返,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結合「往返」這一概念的,是「旅行」這一意象。因此,可以說中世紀的人類本質上就是「旅人」(viator);而生活在現世的人們,作為離開天上故鄉的存在,在神學著作中也都被稱為「旅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一現象反映了整個世界的樣貌。我們都是巡禮者,行走在道路上的旅人,遠離天上的故鄉,離開自己的家鄉,身處不自由的狀態。進入近世後,人們步入大航海時代,成為乘船航行世界的航海者。然而,在中世紀,無論是交通還是人們在世上的地位,皆只是旅人的時代。」

——
航海者和旅人不一樣嗎?
難道是因為航海者更有主控權,因此開啟了回歸人的啟蒙時代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探索中世紀時,不論針對哪個地區,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儒教等宗教都是世界觀的基礎。這些宗教約束著人類的思考,直到近代理性主義的興起才得以突破。然而,這樣的看法顯然是片面的,因為直到十七世紀,思想的中心仍以宗教為根本;文化中心轉向世俗事物的過程,實際上要等到十九世紀。
從世界的結構來看,中世紀也塑造出獨特的視野。這種視野從外部捕捉世界與人類,體現了「超越」的論點。

「超越」與一神教密切相關,但並非其固有特質。儘管有些觀點將世界視為與人隔絕的、無法理解的超越者的關係,現實利益的視野仍然將「神」束縛在現世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超越者的形象限制為「神」,那麼這樣的「神」便難以與多神教世界中的眾神建立聯繫。更何況,將多神教世界中某些特殊存在者賦予「超越者」的名號也是相當有問題的。因為在自然宗教與原始宗教中,「神聖事物」並非超越的存在。這些神聖事物通常侷限於特定場所,作為一族的守護神,寄宿於自然物或神像之中,甚至附身於人身上。因此,「神聖的事物」並不代表超越,而是內在的神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把上面的段落去問了GPT,內在和超越,發現他給我的答案很有啟發欸:

——GPT:——

超越(Transcendence)
指一個存在或真理高於、超出人類世界、感官經驗、理性思維的層次。這個存在(如「神」)不屬於世界之中,而是支配或創造世界的本源。

內在(Immanence)
指神聖或終極實在存在於萬物之中、不與世界分離。神性不在「彼岸」,而與自然、人、物共在,是一種親密和貫穿式的存在。

兩者在於:
•   「超越」強調 斷裂與絕對他性(otherness)
•   「內在」強調 連續與共在性(immediacy)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神的定位不同:主體與世界的關係

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 常傾向於「神超越於世界」:
•   神創造萬物,但不等同萬物。
•   神的旨意是人無法完全理解的(超越理性)。
•   「超越的神」與「墮落的世界」形成分離。

多神教、自然宗教(如日本神道、部族宗教) 傾向「神性內在於自然萬物」:
•   神住在山、河、動物、祖先、特定空間或人物中。
•   神性是可以靠祭祀、儀式直接召喚、溝通的。
•   沒有「彼岸」與「此岸」的明確劃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價值觀與宇宙觀的衝突

•   超越觀:世界是不完美的,真理與神在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例如柏拉圖的理念界、基督教的天堂)。

•   內在觀:神聖就存在於當下的生活世界中,神性與人性、自然沒有本質上的高下分別。

這樣的區別不僅是神學差異,也反映了整體世界觀的不同:
•   超越型宗教更強調「服從、信仰、啟示」;
•   內在型宗教更強調「參與、共感、實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種對立在歷史上如何影響思想?

中世紀歐洲:以超越為中心
•   上帝是絕對真理,理性、自然、人性都需服膺於神的旨意。
•   哲學與科學的發展需符合「神學」架構。

近代啟蒙時代後:內在的回歸
•   人被重新視為理性的主體,真理不再完全依靠超越者啟示,而來自人的內在理性(如康德的「道德法則存於我心」)。
•   神學逐步讓位於倫理學、自然科學與主體哲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超越」與「內在」的對立,是對「神、人、世界」關係的不同想像與設定。這種對立不只是宗教術語之分,更代表著對真理來源、神聖形式、人的地位的根本差異。它形塑了人類文明中對權威、知識、自然與存在的不同理解。

中世紀世界觀奠基於這種「超越」結構;而現代性,某種程度上,就是「去超越化」與「再內在化」的過程。
——
中世紀旅行意象
朝聖、放逐、等待救恩;被動、神引領的過程:回歸神性的希望。
但丁《神曲》:旅人的超越之旅

近代旅行意象
發現、征服、知識探索;主動、理性導航的過程;開啟人性的自主。
笛卡兒《方法論》:航海者的理性探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旅行與「超越」的關係

1. 超越不只是「彼岸」的固定性,更是一種「過程」
•   傳統上,「超越」(transcendence)被理解為某種他界:在我們之上/之外的神聖、永恆、不變的本源。
•   但你引述的說法提醒我們,超越也內含「往返」的動態結構:從本源出發(發出)→ 落入現世 → 再朝向本源(回歸)。
•   這樣的架構與 旅行(viator) 的象徵性完全契合:
•   我們在現世不是定居者,而是「途中之人」
•   我們的生命是朝向「原初」的回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 中世紀的「超越」是一種存在狀態,而非已完成的結果
•   人不可能在此世完成超越;他只能活在「向神前進」的朝聖狀態(status viatoris)
•   故中世紀人將自身理解為:
•   放逐者(exile)——離開天鄉
•   巡禮者/旅人(pilgrim/viator)——在路上
•   等待救贖者——依賴他者(神)施以救援

——GPT結束——

GPT真是好朋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缺乏衣食住處,身體虛弱且需要醫治,彼此互助才能生存,這正是旅人的寫照。在中世紀,人們並不存在透過理性與自我意識將自己置於世界中心的想法。

旅人是那些身處現世,擁有脆弱肉體與精神的人。例如,鄧斯•司各脫(Duns Scotus, 1265/66- 1308)對存在的唯一性問題的設定,就是透過「旅人(人類)的知性」(intellectus viatoris)來探討「神是否能被自然地認識」的問題。

在中世紀,神有時被描繪為隔絕的存在,如同在否定神學中所表現的那樣,但基本上,如「聖父」這一表達所示,天國被視為故鄉,而現世被視為旅程的架構非常普遍。神並不是與世隔絕的超越者;然而,作為在天之存在,並不存在能夠完全掌握神的現世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神並非絕對的超越,也不是現世的內在,而是同時具備超越與內在特質的存在,這種一體兩面的性質由教會來管理。人們與神的雙重關係在每個人的自由中得以傳承,但自十二世紀起,各種異端逐漸流傳,最終與近世的宗教改革相結合。這一點與唯名論的關聯,將在《世界哲學史》第五冊中展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超越與內在的契機,實際上與人類的精神結構密切相關。在古希臘,人類精神結構的基本原理是「psyche」(靈魂),它具有個體性,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被認為保有「自我同一性」。然而,基督教所認知的基本原理則是「pneuma」(普紐瑪/聖靈);普紐瑪並非個體性的存在,而是彼此相關的存在,與「羈絆」、「愛」相互重疊的概念。神與耶穌、神與人、人與人、神與作為媒介的天使,教會的統一原理,聖母瑪利亞受胎的原理.⋯普紐瑪實際上具備了多樣的功能。

希臘哲學的核心由靈魂(psyche)與實體(ousia)構成;相對於此,在基督教中,則由普紐瑪(聖靈)與聖愛(agape,拉丁語稱為caritas)共同構成基督教神學的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希臘哲學以實體概念為基礎,認為屬性、性質、樣貌等事物皆屬於一個單一意義的實體。情念(pathos)涵蓋了「被動、情感、苦難、受難」四種意義,形成了西方情念論的基礎。對於古代斯多葛派而言,情念是由錯誤認知所產生的「生病、逃離狀態」,必須透過對認知的修正來獲得解放。情念被視為「靈魂」這一思維的實體樣貌,同時也是思維這一基本原理的逃離狀態。

相對於斯多葛派的靈魂論及情念論,希波的奧斯定(Augustine of Hippo,354-430)的心理學結構截然不同,對中世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奧斯定的論述中,人類精神的記憶、理性與意志分別對應聖父、聖子和聖靈,因此在人體內部,也呈現出類似聖神三位一體的姿態。這一視角成為連結並關釋超越與內在這兩個核心契機的重要框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中世紀是一個翻譯和註解的時代。相較於建構獨特的思想體系,它常被視為吸納與繼承,而非思想生產的時期。然而,如果將哲學理解為「透過理性與知性追究普遍原理」,那麼相較於對過去思想的繼承、吸納與累積,則會浮現出一種具備生產性和能動性的意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為了怕待會忘記,先記一下模糊的想法:

「內在 vs 超越」 這個概念

我覺得好像可以對應到
泛靈論 vs 一神教的概念

但又覺得和「內在」似乎可以討論到佛性的問題之類的

就包含他講到旅行的形象,此岸到彼岸

但我還沒有想的很清楚,只是模模糊糊覺得好像可以有一些對應的討論

然後神的超越,是不是也正是「神的隱匿」的問題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世紀哲學因「普遍」的概念而獲得規範,這是事實。然而,作為亞里斯多德邏輯學基礎概念的「普遍」,在中世紀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發展,進一步彰顯了「普遍」概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波菲利(Porphyrios)在《導網》(Isagoge)中提出的問題,即「普遍究竟存在於事物之中,還是僅存在於知性之中」,未受到重視,但卻引發了關於普遍性的論爭,並成為中世紀熱烈討論的主題,這一點值得深切關注。」

——
感覺也是可以好好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談了一下普遍性,西方=普遍性的問題(造成世界哲學若非特殊就是被排除於哲學的定義之外),以及媒體理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怕來不及讀完了,經書友建議先讀5、10章。

接著再折回來都剩下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5博雅教育與文法學/關澤和泉
「本章所謂的「博雅教育」,在日語中稱為「自由學藝」,在拉丁語中則被稱為「artes liberales」,在歷史上又被稱為studia liberalia或liberales littera。 一般來說,「博雅教育」可以分為語言方面的三個知識學門:文法學、邏輯學(辯證學)與修辭學,以及數學方面的四個知識學門:算術、幾何學、音樂(學)與天文學。將算術處理的離散量應用於現實,就成為音樂;將幾何學處理的連續量加以應用,則成為天文學。這七個學門共同構成了博雅教育,因此又稱為「自由七藝」。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學門的數量可能減少,但在西方中世紀,正如後述,博雅教育實際涵蓋了多元的領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麼,今日追求的「liberal arts」與教養教育究竟是什麼呢?大部分提及的重點集中在跨越專業範疇、以倫理為基礎的古典教養形象,另一方面,還有許多人將焦點放在大學畢業後的活動,強調跨領域能力(generic skill)的培養與回歸。針對後者,則有許多課題需要思考:我們是否有可能擺脫各個專業範疇的學術型態,開發出更高層次的知性能力?如果可以,那麼大學的意義又是什麼?更進一步地說,一個執著開發這種能力的社會,所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最終的目標又是什麼?」

太大哉問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種混亂的背景,實際上與日本的高等教育在歷史脈絡上曾經歷過的教養教育有關。在戰前,舊制高校的教養主義以培養「人格」為目標,戰後則銜接了「通識教育」的概念。通識教育起源於美國,以博雅教育為基礎,旨在批判菁英主義的教育模式,並致力整合來自不同背景的公民。相對於各學科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負責單位,主要以國立大學的教養學部負責,並將其制度化,既吸納了人數急劇增加的大學新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調節作用。然而,日本自一九九一年起廢止了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區分,導致負責這類教育的專責機構失去了制度上的基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布魯斯.金博爾(Bruce A. Kimball)追尋「博雅教育」的傳統,並觀察其中包含的哲學家與雄辯家傳統。他描繪了這兩種傳統的交替,直至現代的博雅教育歷史,最終引出兩種不同的典範:

第一種典範以雄辯家傳統為中心,形成於古羅馬,立基於透過古代經典引導公民,旨在塑造有德之人的古典博雅教育模式;

第二種典範則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逐漸明確,以懷疑與批判既有權威的態度為核心,形成了「學術自由」(liberal free)的典範。

透過這一分析框架來探討美國的爭議,可以理解今日仍經常聽到的「博雅教育使人自由」這句話的語源背景。在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理念重新興起,並成為反覆訴求的教育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麼,拉丁語中的「博雅教育」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在中世紀,此概念的涵義並不止於一種解釋。事實上,在進入大學時代(此處指的是各地大學制度逐漸穩定的十三世紀)後,常常可以看到將博雅教育定義為「使人自由」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博雅教育的學問對人類而言是必要的呢?作為神學的理由,阿努菲斯指出,這是因為亞當的墮落使人類在精神和肉體上都處於不完美的狀態,從而導致了罪孽的產生。亞當墮落後,人類精神的不完整需要透過博雅教育來補充,而肉體的不完整則需要透過技術方面的學問來加以彌補。這種見解基本上是基於十一至十二世紀剛從希臘語翻譯過來的《尼可馬各倫理學註解》文本,該文本由誕生於拜占庭的厄烏斯特拉歐斯(Eustratius of Nicaea)所著。」
——
博雅教育=人類補完計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過,前面引用的阿努菲斯所呈現的是大學時代。要理解十三世紀以前的中世紀博雅教育,還必須了解另一個語源學解釋的傳統。這就是博雅教育(artisliberalis)的「liberalis」一詞,與其說是與「(將人加以)自由地解放(uiber)」相關聯,不如說與「(以樹皮製成的)書籍(liber)」這一傳統關係更為密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引領法國語言學史研究的西爾萬.歐魯(Sylvain Auroux, 1947-)強調,「文法學化」(grammatisation)——與語言學中的「文法化」
(grammaticalisation)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理解西方如何與其他文明在語言(乃至社會、政治)上接觸的重要概念。

在這裡,西方中世紀從希臘繼承並不斷琢磨的拉丁語文法學架構,被應用於從中世紀經歷文藝復興時期直到如今仍在使用的各種語言(相對於拉丁語,這些語言被稱為「俗語」)。這不僅使這些語言的文法體系得以整理,編纂辭典並固定其語言規範,還讓在大航海時代中,歐洲在各地接觸到的語言也依循這一架構來加以整理和變形,從而實現了「文法學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儘管自十九世紀以來經歷了重大變動,但拉丁文法學傳承下來的概念與邏輯學傳統的概念相混合,仍然保留至今,並進而引發了這些概念與各語言在內在結構上是否相吻合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一章還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0日本密教的世界觀/阿部龍一
看完第十章,覺得很有趣,對於密宗真言的意義好像更了解了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孔子的這番話,是對儒家根本理念中關於言語的最清晰見解與論述。他強調,言語與萬物的對應關係,是上古聖人依循正道所確立的;而這種正確用法則蘊含在以五經為首的儒教經典中。一旦言語的使用變得混亂,言語與事物的對應便會失效,最終導致社會秩序崩潰、文明衰敗。孔子極為重視周朝的禮樂制度,視其為中國歷代王朝的黃金時代。他認為,周朝宮廷中的禮儀、舞蹈、詩歌和音樂等都是聖典,而這些聖典所傳承的語言,則是保持萬物正確關係的「時光膠囊」。透過實踐禮樂,就能達到「正名」的效果,即重新確認言語與萬物之間的正當對應關係。因此,透過「正名」便能找回理想的社會秩序。如果名不正,從國王的詔令開始,所有包括律、令在內的法律語言都無法具備維持社會秩序的正確性,而人們也會失去遵循社會規則的基礎,變得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行事——這正是孔子的論述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文章經國時代是以「正名」理論為核心,將儒教的言語視為規範社會關係的正當標準,受言語實用主義支配的時代。然而,儒教的言語功利主義往往輕易承認既有的階級、上下關係、權力與制度,這種做法確實隱含著危險。比如,即便身為有教養的良吏在朝廷中活躍,如果個人最能發揮創造性的詩文撰寫淪為諂媚權力的手段,那麼宮廷生活就會失去活力和創造性。
汲汲於官職、官位的升降,僅為此而磨練詩文才能,這正是本末倒置的可笑行為。在這個時代,像「和歌」與「物語」這類與經國目的無直接關係的文筆創作被棄置一旁,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文學家稱此時代為「國風文學的黑暗時代」。隱藏在經國思想與儒教人文主義背後的,是對包括文學在內的言語創作所施加的嚴格管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密教世界觀跨越正名理論

在空海看來,他禪定修行的山野與大自然,才是真正至高無上的王宮,這正是被稱為「法界宮」的法身佛的宇宙宮殿。與之相比,首都和天皇宮廷的榮華,只不過是小小造景中的自我滿足罷了。

無時無刻在變化的光與風,還有隨之不斷變換的山麓紋理、樹木枝葉、谷間迴響的溪流與風聲,這一切不停變化的現象,展現了佛教空性的教義。空海在禪定體驗中,將所有這些聲音視作法界宮中法身如來闡述至高教義的聲音,並仔細聆聽。同樣地,他也將眼前的一切事物視作記載法身佛教誨的經典來閱讀,追求在開悟精神中獲得身心的自由。這種宇宙的經典,是儒教的正名文本無法掌握的,廣大又微細的事物。要真正掌握這些在儒教經典中無法名狀的變化,我們必須採取一種經常變換的書寫方式—
即透過展現變化或差異,來顯示空性——這種動態且開放的文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言的理論(1)(作為全宇宙的文本)
「空海指出,密教的根本經典《大日經》,記載了法身佛的教誨,實際上有三個不同的版本:第一個是作為永恆自然法爾、即永遠宇宙本身的《大日經》;第二個是龍猛菩薩從南印度鐵塔上空抄寫下來,由十萬頌(詩連)構成的廣本;第三個是由中唐善無畏三藏譯成漢文,並由空海帶入日本的七卷小本。然而,這七卷小本並非僅是廣本的簡略版本,而是將作為宇宙本身的經典文本,以及廣本文本的內容,毫無保留地加以濃縮,從一個文字中生發出無數的意義。這種文字形式,被空海稱為「真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麼,為什麼可以拿在手中閱讀的文字,能夠產生出無限的意義呢?對此,空海根據《大日經》予以解釋:「那是因為,真言是關明一般言語形成原初過程的特殊語言。」(等正覺真言,言名成立相)當支持生命的呼吸與大氣接觸、產生聲音時,這個聲音就帶有了反映意識運作的意義,從最初類似動物叫吼的聲音,轉變成具備語義的聲音。當這些聲音的形態固定下來,形成了「文」的形式,並且經常指涉特定的事物時,這些聲音就演變成為名字和文字,而被指涉的事物最終也成為在意識中被具體認識到的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言語與事物的關係,並不像儒教的正名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僅僅是為原本存在的事物貼上一個「正確」的標籤這麼簡單。按照空海的觀點,言語與事物是同時發生,並在根本上結合在一起的。為了表達這一點,空海常常使用「差別」這個概念。差別,源自於文中的區分。所有視覺掌握到的事物,會在色彩(顯)、形體(形)、變化(表)這三個面向上,與感官和意識相互作用;透過比較各種不同的色彩、形狀和變化,我們透過它們的差異來識別形式(文),進而產生言語,並進一步使之實體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言的理論(2)(從A字的否定性誕生出的言語和物)

「另一方面,空海也指出,所有的言語都源自梵語的第一個字母「阿」(A),而這個「阿」在印歐語系中,是表示否定意義的通用接頭語。例如,「死(穆里塔)」的反語是「不死/不朽(阿穆里塔)」,「我(阿特曼)」的反語是「無我(阿納特曼)」。換句話說,阿字表達的是「一切皆非」或「差別」的音素,因此這個字成為宇宙法身佛所揭示的種子真言。密教的修行中,尤其在山野修行的禪定裡,修行者在出息入息之際會反覆詠唱「阿」字,這種「阿字觀」成為其基本修行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體悟到「阿字觀」之後,修行者能夠將各種言語和事物視為反映其他一切言語和事物的鏡子或寶珠,進而觀照整個世界(《吽字義》)。如果將這種「阿字」的禪定法視為超越單純的「儀式」,並在身心中時時保持它,修行者便能超越並克服狹隘的自我,並自然而然地從他者的愉悅中體會到無需努力的喜悅。

因此,我們不必學習儒教中繁瑣的「禮、樂」等規矩。密教獨特的繪畫曼荼羅正是這種理想的呈現,展現出有生命的眾生彼此行利他之事,並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佛菩薩而存在的世界景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可以察覺到,現代思想中的語言學和符號學,也就是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德希達、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等人強調的「差異」理論,與空海將「差別」視為話語基礎的思考方式極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空海將這種差異性理解為佛教真理「空性」的表現方式,並將其定位為通往開悟的途徑。換句話說,無論是物(有形或無形客體)還是事(語言),如果都是透過「非此物」的差異積累來獲得實感,那麼我們便能斷開對一切事物的執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空海為淳和天皇代筆的願文中,他的意圖更加清楚地展現出來。八二七年大旱災時,天皇召開了大規模法會,召集一百名僧侶到宮廷詠唱《大般若經》。
在這場王宮儀式中,天皇將祈兩的願文交由空海代筆。作為天皇親自誦讀的文章重點,空海準備了以下內容:「羅惹(梵語『王』之意)對經典中話語的意義無知,人民便會愛好貪欲與暴力,國家也會紊亂;儒教的三綱(親子、夫婦、兄弟關係)與五常(仁、義、禮、智、信)會廢弛,旱災與飢餓會興起,國土也會荒廢。(中略)故此,我會真摯遵從教誨,竭力實現一切規範。」(《性靈集》卷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天皇作為宮廷官方儀式誦讀的文章中,為何空海刻意用梵語的字音來表記「王」這個詞呢?根據空海引用的經典(《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所述,「羅惹」(Raja)的「ra」音,代表的是王為了獲取及維持王權,所犧牲的眾人發出的痛苦吶喊;而「jo」音則象徵王使用這種權力,讓人民獲得幸福的聲音。

「王」這個字,實際上包含了王權最令人不快與最光輝的兩個面向。空海想告訴淳和天皇的是,若能透過深思這個詞彙中蘊含的無數意義,誠懇自省、拋棄我執、積極為他者行善治政,王便能實現理想的治國理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換句話說,空海希望天皇能超越回歸周代這個中國太古黃金時期的「正名」理論與復古主義,並且從自身權力的無限可能性中,找出最適合當時日本社會與時代、符合現實的德治之道,也就是將「王」這個語彙的意義與人的角色予以真言化。空海依循的,並非儒教五經這類固定化的聖典,而是與大自然的瞬息變化相應、屬於法身如來的宇宙文本。他並非否定儒教的理論,而是將其納入更廣大的密教思想中,嘗試開啟儒教與佛教相輔相成、共存發展的道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空海在為淳和天皇代筆的願文,完全可以無縫接軌十二國記麒麟幫王願文欸⋯

我整個帶入景麒勉勵陽子的場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東方神學的譜系/袴田玲

「拜占庭帝國的人們生活在極為複雜的認同之中。這是因為他們自視為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延續了羅馬的制度與法律,並持續自稱為「羅馬人」。然而,從人種的角度來看,他們多屬希臘人,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希臘語——自七世紀起,帝國的通用語從拉丁語改為希臘語。因此,他們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學與學問,宗教上則信奉基督教。

換言之,從整體來看,儘管他們在國家的基本制度與法律上深受羅馬帝國的影響,但在文化上則廣泛且深刻地受到古希臘和基督教的滲透,這為拜占庭帝國的基礎構建了重要的支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僅如此,這三個要素之間的折衷方式以及哪個要素會更為突出,會因時代和人物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拜占庭帝國中,「希臘人」(Hellenes)這個詞通常帶有「(基督教之前的)異教徒」的否定意味。

然而,在以十世紀為頂峰的馬其頓王朝文藝復興和帝國末期的巴列奧略王朝(Palaiologos)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希臘文學和學術的興趣增強,出現了對自己作為古希臘文化繼承者有著強烈自覺的人們。

特別是在西元一二〇四年、第四次十字軍建立拉丁帝國後,作為帝都的「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被奪走,拜占庭帝國的人們紛紛放棄身為「羅馬人」的身分,積極自稱「希臘人」。在接觸拜占庭思想家的文本時,考量他們的複雜身分認同是必要的;但正因如此,解讀他們的思想雖有趣,卻也相當困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例如,在某位拜占庭思想家的文本中,我們可以辨認出對希臘古代典籍的引用。這種引用雖可能只是來自當時的慣用表達與普遍教養,並不具特別深刻的意義,但也有可能反映出思想家本人對古希臘的憧憬,或是自認為其後繼者的有意選擇。甚至更有可能的是,這些引用偏離了古典時期的用法,而與基督教的意義相互交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講了一段希臘文化對於東方神學、修士的影響,講到了「靜修論爭」。

還說到西方和東方(拜占庭)在他泊山顯露聖容的場合,對於「身體」描寫明顯對照。西方強調各種身體苦痛、流血、受傷、氣絕,東方重點在發光 XDD 榮耀的耶穌!(字面意義)

「西方神學家傾心於客西馬尼的耶穌,沉重地接受了人的罪與脆弱,而東方神學家則從他泊山上的耶穌,看到了人的變貌及其神化之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靜修論爭」中,帕拉瑪斯強烈擁護的人類神化與見神的可能性,正是依循這種東方神學傳統所樹立的。帕拉瑪斯認為,神之內有「本質」(ousia)和「運動」(energeia)兩種區別。神的本質是人所無法得知、也無法觸及的存在;然而,他同時堅信,神對其內在毫不保留,並為人類溫柔運作。根據他的理解,人的神化就是在這種運作下產生的人類變貌。靜修者所見且主張的神之光,應該與過去在他泊山上照耀耶穌與弟子的變貌之光等同視之,並且可以被視為耶穌再臨之際,身上榮光的前奏曲。帕拉瑪斯堅信,既然我們相信神在過去積極為人類運作,並將來也會如此,那麼在現在這個時刻,祂自然也是在為人類積極運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GPT—
1. 他泊山顯容(Transfiguration)
•   馬太17:1–9:耶穌在他泊山上變貌,臉如太陽,衣服潔白如光,有摩西與以利亞顯現。
•   門徒驚懼,但感受到榮光的彰顯與神性之臨在。

2. 客西馬尼祈禱(Gethsemane)
•   馬太26:36–46:耶穌在被捕前夜,在橄欖山下禱告:「我心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   描繪的是肉身恐懼、精神掙扎、人性的脆弱與孤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靜修論爭(Hesychast Controversy)

🔹 時間:約14世紀,拜占庭

🔹 主角:
•   巴拉馬斯(Gregory Palamas):亞索斯山修士,支持靜觀實踐
•   巴爾拉姆(Barlaam of Calabria):西方學者背景,批判過度神秘主義

🔹 爭點:
•   人是否真的能親身經驗神的光?
•   他泊山的「發光」是本體神性?還是感覺錯覺?

🔹 結論:
•   巴拉馬斯勝出,正統教會接受他的「神能可參與,本體不可參與」說法:
人透過禱告、靜修與恩典,可經驗與神的合一與「非受造的光」(Uncreated Light),如同門徒在他泊山所見。 •   這奠定了東正教靈修傳統強調變貌與神化之路的基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章圍繞著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拜占庭正教,概括了其背後更廣泛的東方神學譜系,但這樣的做法或許有些思慮不周。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從何談起「東方神學」這四個字所涵蓋的思想呢?
若要舉出一個特徵,那就是「道成肉身的哲學」。這是一種不僅關注身體(也可以稱作物體或物質世界),而是從中洞察神祕的視角。一方面,將「神的道成肉身」這一悖論視為除神祕之外無他者的事件,正面承受並用有限的語言加以表達;另一方面,則將相關的「體驗」徹底置於中心地位。這正是東方神學在漫長歷史中持續保存的核心內容。」

——
我印象最深就是發光的耶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教父哲學與修道院/山崎裕子
「教父大多數是在修道院中生活的修道者,他們的著作便是修道生活的產物。
修會大致可分為隱修會和工作修會兩類。工作修會的修道者會走出修道院,從事教育或醫療等活動,而隱修會的修道者則完全待在修道院,過著祈禱、勞動和學習三者相結合的生活。這一循環不僅在中世紀延續,至今仍然為隱修會所堅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安色莫的神學與哲學
「「為求知而信」可以視為安色莫渴望的核心所在。換句話說,即使自己的理解力無法與神的高度相比,但他仍然渴望對神的真理有一些理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安色莫在《證據》末尾收錄了一篇名為〈為愚人辯〉(Pro Insipiente)的文章。這篇文章是馬牟節修院的修士高尼羅(Gaunilo)所提出,因此又稱「高尼躍反論」。

高尼羅的反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我們正因為知道某事物的存在,才能談論它。
二、因為這項事物僅存在於觀念中,所以不能說它是真實的。

在提到第二點時,高尼羅舉了「幸福島」的觀念作為例子:即使我們理解在大海的某有一座充滿財富與快樂的幸福之島,也無法推斷出它「就是存在」的結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安色莫在高尼羅的文章後面附上了「本論著的作者,對此有何回應?」他指出,關於第一點,作為信仰者,我們經常知道「神是存在的」這一事實。至於第二點,因為我們只能說「觀念與實在一致,乃是最極致的事物」,因此,「當我們思考這無法想像的偉大之物時,如果去思考祂是否不可能存在,其實就已經不是將祂視為『無法想像的偉大』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安色莫的這種思考方式被稱為「神必然存在的證明」或「本體論的證明」,它不僅在中世紀引發了討論,直到現代也持續引起迴響。相對於安色莫以信仰為前提的立場,高尼羅則站在不具信仰的人立場展開論述。有人認為,因為安色莫是從信仰的立場出發,因此他的思考屬於神學而非哲學;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盡可能用理性來說明信仰所賦予的事物,這正是經院哲學所致力的目標。在哲學史上,笛卡兒對他的論述持肯定態度,而康德則持否定立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基督教哲學中,「惡」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常常引發以下疑問:儘管神是全能的,卻為何會存在惡呢?最早提出「惡是善之欠缺」這一觀念的雖是奧斯定,但這不僅是他的個人思想,更是在他之後,整個基督教哲學的聚焦點。
我們經常將「惡」與「罪」視為同義詞,但嚴格來說,罪與惡並不相同。相對於「罪」具有道德意義,「惡」則不一定要有道德涵義。換句話說,罪是針對人類行為的問題,而惡的意義則更為廣泛,不僅包括道德的惡,還涵蓋物理的惡(如災害或疾病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樣的意志,根據奧斯定的說法是「背離神」,而安色莫則表達為「朝著不應期望的事前進」。奧斯定在談及善的意志時使用「轉向」,而在談及惡的意志時則使用「背離」。簡而言之,他將意志的方向和對象都以「神」來表達。另一方面,安色莫在提及對象時,則採用「應該期望之事」與「不應該期望之事」這兩種分開的表達方式,而在意志方面,他僅使用「朝向」這一單一的語彙。這反映了他對意志和其目標的不同理解,強調了選擇的道德性和方向的差異。
安色莫在接受奧斯定的思想時,將「應為」納入正義的思考中。透過這種思考,他不使用「背離」這個詞,而是用「朝著不應期望的方向前進」來表達與神的偏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十一世紀邁入十二世紀後,神學發展為「修院神學」與「經院神學」兩大類型。

「修院神學」保存在修院附屬學校中,忠實於聖經、教父和羅馬古代典籍等傳統;而「經院神學」則出現在主教聖堂附屬學校,重視討論並尊重自發的理性探求。

前者以伯爾納鐸和聖維克托學派為代表,後者則以亞貝拉和夏特爾學派為代表。雖然兩者都旨在理解自己的信仰,但在神學型態上差異顯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例如,亞貝拉認為熱心地提出疑問是掌握智慧的關鍵,而伯爾納鐸則批評他說:「與其思考疑問,不如專心祈禱。」這一觀點差異顯而易見。

伯爾納鐸不喜歡亞貝拉的分析方法,對於「用理性檢討超越理性的事物」持批判態度。他認為,為了侍奉神,必須具備學問,修會也承認學術的重要性,但修院文化並非僅僅是為了「學術而學術」。直到九世紀左右,修院長通常也兼任主教聖堂的領導,換言之就是兼任主教;在那個時期,修院附屬學校同時也是主教聖堂的附屬學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還講了夏特爾學派與聖維克托學派。

「夏特爾學派的特徵在於其古典教育的豐富性以及對自然的深厚興趣。」

聖維克多:
休格:
「某些事物被理解是因為它們自己的緣故,但其他東西——從它們本身看起來,似乎不值得我們勞心去理解,然而,因為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清楚辨明前者,所以絕對不能對此掉以輕心。學習一切事物;最後,你將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是多餘的。壓縮過的知識,並不是一件可喜之事。(《學習論(Didascalicon):關於閱讀之研究》第六卷第三章,荒井洋一譯,《中世思想原典集成9聖維克托學派》,平凡社,頁一四九)」

——
不知道他對我用ChatGPT 看法如何,想必不贊成🤣

還有另一個理查德是修格的學生,說愛有四階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讀不完了XD

第四章存在問題與邏輯學,大致上以12世紀伊斯蘭翻譯的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流入,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為界線,分成了舊邏輯學和新邏輯學。但感覺要花一段時間理解,所以先跳過了。

第六章因為我跟伊斯蘭不熟,先跳過。

第七章希臘哲學不熟,跳過。

草草看過的第八章《佛教、道教、儒教》,大致上都知道。

第九章印度的形上學,果然儲備知識不足無法快速通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啦,我決定就這樣去九分鐘後的讀書會吧⋯⋯

之後再補讀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4存在問題與中世紀邏輯學/永嶋哲也
「西歐中世紀對亞里斯多德文本的接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古羅馬傳承下來的,第二階段則是十二世紀中葉,透過阿拉伯人重新傳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介紹兩個人:一個是波愛修斯,翻譯了一部分的亞里斯多德著作,死在獄中,沒翻完。

另一個是波菲利,寫了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範疇論》,或說《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波愛修斯的問題其實是「白馬非馬」的問題吧?

《導論》解說了「屬」(genus)、「種」(species)、「差異性」(difference)、「固有性」(property)、「偶然性」(accident)這五種普遍性概念。在這篇作品的開頭,一方面介紹了關於「屬」和「種」這自古以來的難解問題,另一方面卻也以「不適合入門書」為由,留下一段避免詳細解釋的文字:

一、屬、種是實際存在的嗎?/還是由心隨意創造的概念?
二、如果它是實際存在的——那麼它是物體?/還是非物體?
三、若是非物體——則它是離開個別物體而存在?/還是存在於個別物體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上述第一到第二點、第二到第三點的問題聯繫來看,他認為「屬」和「種」是實在且非物體的。以「人」這個「種」為例,我們每個個體作為人、被認知為人、並可以稱之為人的依據,是一種非物體的存在。

然而,這種存在究竟是如柏拉圖的理型論所言,存在於與個別物體有所不同的領域,還是如亞里斯多德所主張,以本質形相(eidos)的形式存在於個別物體之中?這是一個確實不適合入門書且深遠難解的問題。哲學史上著名的普遍論爭,正是開始於波菲利的這段記述。」
——
他這裡舉例了A是人,B是人,A和B是不是一樣的人,什麼決定了他們是一樣的人。

這應該就是「白馬非馬」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如果我們思考「作為邏輯學基礎的範𤴆與普遍,是否在『世界的實在』中擁有可循的依據,以及是否屬於具有規範性的事物」,就不會感到格格不入了。在這些學者當中,占多數的正統見解認為邏輯學處理的對象是「事物」這一領域。

根據上述觀點,若透過波愛修斯的解題方式來解釋「普遍性」,這也是正統且合宜的。然而,在這種脈絡下,他們認為波愛修斯的解釋是,實際上亞里斯多德主義的本質形相存在於個體之中;換言之,普遍是實在的,並且被物體化,存在於個體之中。這就是波愛修斯試圖闡釋的道理。因此,沿著上述方向來解釋「普遍性」的問題,此一解釋便被認為是波愛修斯思想的正統後繼者。

相對於此,將邏輯學視為「聲音之學」的觀點被認為是時髦且新穎的。這裡需要說明何為「聲音」:所謂的「聲音」,是指承載「聲音」這一媒介的話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那個時代,作為文字載體的羊皮紙價格高昂,只有特別需要記錄的重要事件才能被寫下。因此,記憶與朗讀變得相當重要,這使得我們可以理解為:言語即是聲音,聲音即是言語。換句話說,人們所使用的具有規範性的言語,就是聲音。
在這樣的背景下,亞貝拉作為邏輯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亦是一位學派的改革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亞貝拉:

「在回答《導論》的三個問題之前,他首先引用了亞里斯多德《解釋論》的內容,指出「普遍」是「用來描述複數事物的最佳表達」,並認為「普遍」就是聲音(話語)。

接著,針對第一個問題:「屬、種是實際的存在嗎?還是隨意創造的概念?」他的回答是,「屬、種是對實在事物的表示」,並「創造出對實在的正確理解」。換句話說,在意義層面上,「人」這個聲音的出現會在聽者的心中形成對「人」的理解,並指示出個別的存在。

對於第二問:「它是物體?還是非物體?」,他的回答是:「普遍,是以非物體的方式表示物體的個別存在,雖然個別事物實際上是獨立存在的,但它們作為整體被賦予了意義上的表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是第三問:「它是離開個別物體而存在?還是存在於個別物體之中?」亞貝拉的回答是:「普遍的理解來源於感官,即個別事物。」

從現代的「解釋與文本註解」角度來看,這樣的解釋可能顯得過於牽強,因為亞貝拉強行將問題轉向語言和意義的領域來作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把第四章邏輯學歷史的部分看完了~

總之最後他就說因爲亞貝拉沒有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可以使用,所以只能很掰咖的推導,然後使用 status來解釋抽象的共通要素。

比方說A是人,B是人,A和B是不是同樣的人。怎麼決定「人」是什麼。

但是他還是沒辦法解釋的很清楚,以至於被攻擊之後就放棄了status 這個立場。

所以問題是出在亞里斯多德本人會想那麼多推導出形上學很奇怪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1—羅馬法與中世紀/藪本將典

「先提出結論,也就是「法學的復興」。自學派之祖伊爾內留斯(Irnerius, ca.1060-1130)出現以來,羅馬法成為中世紀人們思考高層次法律的重要知識源泉,並達到了與古典羅馬法學者相媲美的水平。這便是所謂「中世紀羅馬法學」的誕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直到十六世紀初期的中世紀羅馬法學,都是從解釋聖經的訓詰技巧出發。成為解釋對象的《查士丁尼法典》,是透過地上唯一的立法者——羅馬皇帝之口,傳述神之話語的集大成,因此被賦予與聖經同等的權威。法典中的各項文本(法律條文)也透過逐字逐句的註釋加以檢討。在解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法條矛盾,這時便會援引經院哲學的方法論,透過「包攝」(subsumtion)與「法理學」(topic theory)來展開推論,最終匯集議論,達成法條的無矛盾,並確認代表絕對真理與正義的法典權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一方面,就像「教會是隨羅馬法而生」這句格言所形容,與同時代的中世紀羅馬法學並駕齊驅的就是教會法學。自古代以來,教會透過主教的審判權維持教會法(如聖經、大公會議決議、教父的見解、教令及羅馬法案例的匯集),但始終存在一個不利之處,即缺乏一套作為權威文本的法典。因此,雖然教會法學最初不被視為獨立的學術領域,但在「教會法上不明的問題應該遵循羅馬法」的認知下,他們積極引進中世紀羅馬法學的成果。結果在一一六〇年代,教會法學也作為中世紀羅馬法學的姊妹學科,獲得研究與教授的地位。」

之後這兩個加起來就變成普通法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2—懷疑論的傳統與繼承/金山彌平
「可是真正的、無法到達結論的「skepsis」,真能帶來幸福嗎?由前三世紀下半葉至四世紀上半葉的哲學家皮浪所創始的「皮浪主義」,在這點上對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皮浪主義者採取不拘泥於確實「知識」的「判斷保留」;他們視為實質「幸福」的,則是「寧靜」(ataraxia)。之後,古代懷疑主義者恩丕里柯(Sextus Empiricus)的《皮浪主義哲學概要》(金山彌平、萬里子譯,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拉丁語譯本於一五六二年出版,對近世哲學家產生了衝擊,從而對以笛卡兒「方法的懷疑」為首的近世哲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同時也是醫生的恩丕里柯推薦的「判斷保留的十種方式」,是一種將所有思考保留在「呈現」層次、每當一項事物呈現,就會有另一項對置的事物呈現,重視「呈現之為呈現」,對它照章全收的方法。」

講到CBT和正念也是這個傳承的,覺得很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6伊斯蘭的正統與異端/菊地達也

看完了第六章,感覺哲學的討論部分不是很多。

早期因為沒有所謂的權威,也就沒有人能決定正統是什麼,異端是什麼,後來也是很多變動啦。

可能我和伊斯蘭太不熟了,看完只覺得他舉例說明的教派,教義改來改去,主要是末日預言講了半天末日都不來,於是把末日預言改成以後再說,於是宇宙觀變成靜態秩序的宇宙觀了。

總之就是正統/異端的界線一直變動就是了。
——
讀書會這有討論到伊斯蘭非常執著於書面文字這件事,連印尼人都可以用阿拉伯文頌可蘭經經文。書面語和口語分開的系統。

就想到之前《失根城市》討論英文frontier 變成中文「邊疆」,lost in translation。

又想到第十章的「真言」。

我覺得語言文字、事物,也算是第三冊一直在討論的一個主軸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7希臘哲學的傳統與繼承/周藤多紀

「據中世紀哲學研究的泰斗艾蒂安.吉爾森(Etienne Gilson, 1884-1978)所言,西方中世紀的主要思想家透過對舊約聖經《出埃及記》中神的話語「我是自有永有的」(三:十四)來加以解釋,建構一套以「存在」為核心、與希臘哲學有決定性差異的形上學體系。他們對聖經的解釋,不只是對聖經加以註釋、或是基於聖經的某一節展開說教,還包括了許多關於哲學、神學問題的論考與書簡。我們甚至可以說,西方中世紀哲學的主要作品,幾乎都包含了某種形式的註解在內。」

出現了出現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一章在講註解書,還給了範例。我的感覺就是註解書和論壇討論串也差不多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普遍(理型\idea )的問題
波愛修斯認為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之間的見解對立,主要圍繞著普遍(理型)問題。柏拉圖主張,存在獨立於白馬和棕馬之外的「馬之理型」,以及獨立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個人之外的「人之理型」,這些都是實在的。然而,亞里斯多德則否定這種獨立存在於個別物體之外的普遍(理型)。這樣的解釋即使在現代也相當普遍,而波愛修斯也採納了這種觀點。然而,中世紀的註解書未必都持有如此的看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阿爾伯特則在《導論》的註解書中,將普遍區分為三個原則: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察普遍。一是普遍本身,這僅限於單純不可變的本性。二是在知性認識作用上賦予的關係層面。三是透過A物或B物所擁有的存在,存在於A物或B物之中。第一種層次的普遍是單純的本性,也可以稱為存在或本質規範(ratio)。這是所有存在中意義最真實的存在,與其他本性不會混淆,也不會因其他本性而產生變化。(頁二四,二一—二九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種普遍是「事物之前的普遍」,第二種是「事物之後的普遍」,而第三種則可稱為「事物之中的普遍」。這種對普遍的三重區分,在艾斯特拉迪烏斯或更早的阿摩尼奧斯(Ammonius Hermiae, ca. 440-517)的註解書中均已有所記載。在神的精神內,存在著創造事物本性的原始形相(即「事物之前的普遍」),而存在於世界中的事物(個別物體),則各自擁有這種形相而存在(即「事物之中的普遍」);我們透過知性的抽象作用,將這種形相與個別物體切離來理解(即「事物之後的普遍」)。在這裡,大阿爾伯特所稱的「事物之前的普遍」,與柏拉圖所謂的「理型」是相近的。(參考本叢書第一冊第八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將柏拉圖的「理型」(普遍)視為神的思考內容(理型),即「事物之前的普遍」,而將亞里斯多德的「普遍」定位為「事物之中或之後的普遍」,那麼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見解對立就能迎刃而解。這種對立的化解藍圖可以透過對《創世紀》或《蒂邁歐篇》的註解來確立。在神的知性之內,存在著被造物的典範(model),而世界則是基於這種典範而創造的,這與基督教的自然觀也能夠相契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講到為何中世紀的人不直接自己建構自己的思考、而是投入在註解工作呢?

因為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多更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3連結希臘與伊斯蘭的敘利亞語傳播者/高橋英海

「在東羅馬帝國統治下,說敘利亞語的人們自六世紀上半葉開始,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從支配者的語言-
-希臘語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來理解。此時,在西方,正是波愛修斯試圖將亞里斯多德翻譯成拉丁語的時期,而亞美尼亞則透過無敵大衛(David the Invincible)的著作,開始接納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敘利亞語文化圈中,塞爾吉烏斯(Sergius of Reshaina,約五三六年逝世)也對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論》加以註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七世紀中葉伊斯蘭軍隊征服美索不達米亞時,在幼發拉底河岸的秦納斯林修道院,以塞維拉為代表的僧侶們正在學習和教授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九世紀初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統治著從大西洋沿岸直到中亞的廣大領土,人們關注著各式各樣的學問,其中也有精通亞里斯多德哲學與蓋倫醫學的敘利亞語學者。當掌控帝國的菁英尋求將學術書翻譯成阿拉伯語時,有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Hunayn ibn Ishaq, 808-873)為首的翻譯者,將已經翻譯成敘利亞語的作品再翻譯成阿拉伯語。這樣便建立起透過阿拉伯譯本學習亞里斯多德的傳統。該傳統由基督教徒阿布.畢修爾. 馬塔(Abu Bishr Matta, 870-940)為祖師的學派繼承下來,並經由馬塔的弟子法拉比與其後的伊本.西那的努力,在後世開枝散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4希臘古代典籍與君士坦丁堡/大月康弘
「自五世紀埃及亞歷山卓圖書館毀滅以來,君士坦丁堡就成為地中海世界的「希臘文化方舟」。經歷七至八世紀與阿拉伯的戰爭後,九世紀中葉該城的文化活動愈發活躍,迎來了文化史上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可以看到百科全書式的文化總覽傾向,包括宮廷禮儀、舊慣考證以及法典等世俗著作都被彙總起來。
在皇帝的關注下,許多當時的參考書籍目錄也被編纂,並分門別類製作成參考文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佛提烏是當時一位代表性的文人。他曾兩度擔任君士坦丁堡的總主教,並被正教會認證為聖人。他在希臘古代典籍方面造詣深厚,同時在君士坦丁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由於涉及教義的論爭以及與羅馬教會的關係,他與對立的伊格納修斯爭奪總主教的寶座。在他擔任總主教期間,雖然與羅馬教皇的關係惡化,導致了所謂的「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但有趣的是,這個時期也是東羅馬帝國與阿拔斯王朝關係強化的時期。與羅馬相比,君士坦丁堡更傾向於與巴格達建立關係;這是一個在政治和文化的國際關係層面上頗為引人注目的時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8佛教、道教、儒教/志野好伸
一、言語
「由於其探求根本原理的目標,「玄學」在二十世紀又被譯為「metaphysics」。
順道一提,「metaphysics」這個詞的譯法,在中國和日本都稱為「形上學」,而這個用法源自於《易經》。」

喔難怪這麼形而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王弼—註釋了《易經》、《老子》,討論了有/無:

「他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從無到有的轉換。也就是說,透過支持存在的無、作為存在的「一」、以及將存在予以分節化的言語,才使「有」的概念成立,這是一種「本體論」的觀點。儘管《老子》原文接著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但王弼並未註釋這句話,而是排除了以氣為前提的生成論。

王弼在其他地方提到,《老子》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貴根本、治末節」(崇本息末)。以本末關係為主軸,他旨在確定一個支撐所有存在、作為根本的「無」,並提出讓萬物回歸於無、恢復統一秩序的方策,這些都可以從《老子》中解讀出來。」

另外是討論「言盡意」的問題—言語是否真的能充分表達意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此,《周易》繫辭上傳的回答是,「若使用以易卦等象徵的符號系統,就能充分理解聖人的微言大義。」

王弼則引用《莊子》中的「得魚忘筌」(捕到獵物後,便忘掉了捕獲的器具。)來主張:「若不忘記言語和象徵符號,就無法窮盡聖人的意圖。」屬於「無」這一層級的聖人意圖,與「有」這一層級的言語和象徵符號有著明顯的區別。要從有到達無的層級,就必須在靈活運用「有」之後,將其忘卻。這裡的論述同樣適用於本(無)與末(有)的關係。王弼還指出,孔子之所以不談論「無」,是因為他意識到「無」無法用言語表達,因此把孔子放在一個更高的地位,相對於經常討論「無」的老子。(此為《世說新語》所引之軼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到玄學強烈影響的皇侃(四八八-五四五)在解釋《論語》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節時,主張「孔子編纂的經書,不過是聖人為了攫取獵物而設下的網與陷阱;至於經書中所隱含的微言大義,則是凡人無法聞知的。」

他將這一觀點與《莊子》中「死去聖人留下的話語,不過是聖人的殘渣罷了」的內容相呼應,作為《論語》的註釋加以記述。此外,陸德明(?-六三〇)的《經典釋文》將《老子》、《莊子》與儒教的五經及《論語》並列為經典,這也反映出儒教與老莊思想互補的思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編纂《出三藏記集》的僧祐(四四五-五一八)曾著有一篇名為《胡漢譯經音義同異記》的作品,討論翻譯問題。在這篇作品的開頭,僧祐認為「文字是用來記錄口語的網,而口語則是用來獲取靈妙真理的陷阱」;然而,他並不主張必須忘卻言語和文字。作為創造文字的人物,僧祐舉出了創造由左到右書寫的婆羅米文字(用於表記梵文)的「梵」(梵天)、創造由右到左書寫的怯盧文字的「佉樓」,以及由上到下書寫的漢字的「蒼頡」(倉頡)這三位。雖然這些文字各自不同,但在傳達真理的功能上卻並無二致。在西方編纂的佛教話語中,即使將以西方為起點的未端的東方中國翻譯出來,與真理的關係也絲毫未變。和僧祐交情深厚的劉勰(生卒年不明)指出:「孔子和佛陀的教誨有所差異,但道理是彼此重合的;胡語與漢語存在差異,但其教化的目的卻是共通的。」(《滅惑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佛典是記載佛陀言語的作品,那麼道教經典的定位則是道教神明特地下賜給凡人的話語。陸修靜(四〇六-四六七)所編纂的《靈寶經目》中提到的「未出經典」,指的是仍在天界、尚未出現在人間的經典。因此,即便人間無法理解眾神的話語,經典也並非無價值之物。
雖然未必是有意聞述道教經典,但學習道教的葛洪(約二八三-三四三)在面對「德行是根本、文章是末節;寫在紙上的東西不過是個人留下的殘渣嗎」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如果廢棄網就捕不到魚,那就不能拋棄網;如果拋棄文就無法行大道,那就不能拋棄文」,強調了文章的必要性(《抱朴子》文行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據傳,《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是道教最高神祇元始天尊所傳授的經典,成文於五世紀,描述了元始天尊顯現的五篇真文,為混沌的世界帶來秩序。這些真文甚至擁有讓死者復活的力量,而《度人經》本身也被認為具有拯救眾生和讓死者復活的能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對於此,禪宗的立場認為,真正的教誨並不會以經典的形式傳承下來。正如《碧巖錄》(一一二五)所示,達摩在中國看見了大乘的素質,於是傳下了開悟之心,他的方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不依賴文字、直接指向人心,讓每個人的佛性(成佛的素質)展現出來的方法。
在禪宗傳承初期的歷史著作《傳法寶紀》(約七一二年)中提到,因為這個世界是言語的世界,所以聖賢需要用言語來引導人們走向無言語的境地。正如《莊子》所言,獲得「意」之後應該忘卻言語。然而,這種無言語的境地並不是王弼所追求的萬物歸一的根源,而是每個人心中本來就已具備的東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二、精神、靈魂

神滅不滅論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前節提到的皇侃,在論及《論語》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段時,提到了「外教無三世之義」的說法。《論語》中的「鬼」指的是死者的靈魂,但相對於「內教」—即佛教,它透過緣起與輪迴來說明前世、現世與來世,皇侃則指出,「外教」—即儒教,對於這個問題並不關心。詳述死後世界的佛教,將一套迄今為止聞所未聞的論述帶入中國。

相對於佛教之前以輪迴為主體前提的印度各派思想,採取無我說的佛教對於
以輪迴為主體的自我則持否定態度。在佛教中,輪迴不過是形成自我的各要素(五蘊)以及隨之而來的因果關係而已。然而在中國,因為並沒有輪迴這樣的概念,所以佛教信徒常常會把構成輪迴主體的靈魂視為前提,以便解釋這一概念。
相對於此,儒教陣營則是否定死後靈魂的存在,並對佛教提出批判,這被稱為「神滅論」。在此,「神」指的是精神或靈魂的意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裡以慧遠舉薪柴為例來解釋,儒教認為神(靈魂)形(身體)都是氣的變化之姿,因此形滅而神滅。慧遠主張火可以傳到另一個薪柴繼續燃燒,隱含著靈魂不滅;印度佛教的立場,火轉移到另一處燃燒就不能算是新的火,而是新的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體與用

「在這個問題上,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四六四-五四九)一方面廣泛徵求對范縝議論的反駁,另一方面也撰寫了《立神明成佛義記》來反駁神滅論。在這裡,他使用了「體與用」這一對相對概念來說明心的構造。《立神明成佛義記》附上了武帝同時代人沈績的註釋;將沈績的註釋與武帝的論述彙整後,可以得到以下的論點:人類的心本來是明晰的,但因外部汙染而陷入無明境地。這就是心的「體」,而這種體是常住不變的。相對而言,心的運作則可稱為「用」,這種用是會產生與消滅的。武帝指出,「在無明這個體之上,有著生與滅雖然生與滅在運作(用)上有所差異,但無明的心義是不變的。」沈績則說,「既有其體,便有其用」、「體之與用,不離不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道教受到佛教的啟發,但它仍然以神仙思想和老莊思想為核心形成的宗教,因此其論述也傾向於世界根源說。《洞玄諸天內音經》主張人死後會重生的輪迴觀念,但每一次的生父母(「受胎父母」)與在輪迴最初的生父母(「始生父母」、「真父母」)之間是有區別的。受胎父母給予我肉體(「形」),但因為有了肉體,反而引發了許多禍端。在無肉體的身體(「無身」)下,身體與精神(「神」)合而為一,從而形成真正的身體(「真身」);如此一來,便能回歸「始生父母」,達到不死的境地。所謂「始生父母」,被推定為元始天尊等神明。一般認為成書於四世紀上半葉的《西昇經》也提到,在成為「無肉體的身體」的情況下,憂愁和慾望都會消失殆盡,保持精神並與道合一。因此,即使同樣談論輪迴,佛教與道教的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三、孝

我覺得這邊的佛教偷換概念的本事很厲害:

「相對於此,佛教陣營並不否定孝的價值,並試圖以佛教的方式重新解釋孝道。孫綽(三一四-三七一)在〈喻道論〉中擁護佛教,他的主張如下:究其根本,親子是一體的,因此若父母感到歡欣
-父母對於孩子體悟真理理應會感到
高興——便是充分盡了孝道。不僅如此,忘卻父母與自己的關係,才是真正的養親之道。為了體悟真理,肉體是一種束縛,因此剃髮是必要的。若我們能體悟真理,並透過功德使逝者得以往生天界,那麼又何必在乎世俗的祖先祭祀呢!孫綽之所以會有這種主張,背景源自《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之後的論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因此,佛教陣營認為,在捨棄儒教重視的身體髮膚這一層次後,雙方所要達到的終點其實是一致的,所以佛教也主張孝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僅如此,若將輪迴思想納入考量,則自己祖先轉世成為何種姿態,在這一世是無法得知的;因此,所有生物都有可能是自己父母的轉世。據推測成書於五世紀中國的《梵網經》在解釋殺生戒時,就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所有男性都是我的父親,所有女性都是我的母親;我在輪迴中反覆得生,皆因他們的緣故;因此,六道(地獄、惡鬼、畜生、修羅、人、天)中的眾生,都是我的父母。殺害他們並加以食之,就等於是殺害自己的父母,也等於是殺害過去的自己。」因此,「殺生報生,是不合乎孝道的。」這裡的「殺生報生」指的是人類殺害動物或魚類來食用。若將父母的定義擴展至「世間活著的所有萬物」,那麼自己與生身父母的關係當然會變得稀薄,而剃髮、出家也不再被視為重大不孝之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上一節提到的道教《洞玄諸天內音經》中也認為,比起實際的父母,即「受胎父母」,更應重視「始生父母」和「真父母」的關係。雖然道教並未否定對實際父母的禮節,但這畢竟是儒教的領域,而不是道教的主軸。道安(三一二-三八五)在〈二教論〉中區分了會死滅的肉體與寄宿著不滅理法的精神;他稱拯救肉體的教誨為外教,拯救精神的教誨為內典,認為儒教是外教,佛教則是內典。
儒教關係於肉體與世俗,佛教則涉及精神與超俗,兩者是分棲共存的。這種儒佛比較的典型架構,後來一直被延續使用,關於孝道問題的議論也是沿襲了這一比較架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世界哲學史3》
第八章

我發現,佛教偷換概念的方法很厲害。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收到違反孝道的反對

然後就說:

親子是一體的,小孩高興父母也會高興;因此小孩領悟真理,父母也會高興,因此也是盡孝的方法。

此外,肉體是一種束縛,因此爲了領悟真理,剃髮是必要的,因此剃髮也是一種盡孝。領悟真理就可以透過功德讓逝者得返天界,因此這也是盡孝。

並且,因為輪迴,自己的祖先這一世可能輪迴成眾生。因此殺生等於殺害自己的父母,不合孝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9印度的形上學/片岡啟

「在印度的知覺論中,很容易發現與西方近代知識論相似的問題群。然而,基於討論術傳統的影響,印度帶有濃厚經驗主義色彩的推論分析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觀點。此外,印度思想中對於言語和聖典的處理,也展現了鮮明且富有特色的思辨。以聖典和主宰神為主題的教條論爭,其背後同樣涉及對知覺、推論、言語的嚴謹知識論探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實體、性質、運動三分類為基礎的勝論派存在分類,背後源於名詞、形容詞、動詞這三種分類的構思。我們可以注意到,在印度哲學的普遍趨勢中,文法學這一關於言語的學問,經常是各種哲學理念的根源。繼承波你尼(約前三八
〇)學術傳統的文法學者波顛闇利(約前一五〇),其著作《大疏》及伐致呵利的作品之所以重要,正是基於這一點。即使在文體與用語的層面上,這種廣泛的影響也能輕易地被確認。
另一方面,圍繞所有個物共通的普遍(闇提\jati)實在性,承認這種性質的婆羅門教各派與標榜諸行無常、不認為有常住實在的佛教之間,持續展開激烈的論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記—山內志朗

「本書第三冊的標題為「超越與普遍」,旨在從普遍的視角來掌握作為人類活動的哲學。這種對哲學的志向令人驚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把第九章也看完了。

我覺得經過讀書會討論之後,再看之前沒有看到的部分,還蠻有收穫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集中世紀(I)的標題是「超越與普遍」,我覺得很有意思。

他在一開始討論的「超越」,談到超越人的認知之外、不可言說、只能相信的存在,我覺得很有意思。

尤其是對於旅行者的比喻,不論是在人世間的時候猶如旅行者,並在離世時得以「超越」凡塵——由此可以討論「神的存在」、「存在的本質」、「事物是否有普遍性決定從屬」等等。我覺得第四章從神學產生的邏輯學討論,也是很有意思。

或是呼應前幾冊討論到「靈魂觀」:形(身體)滅,則神滅還是神不滅呢?人的存在是否有所謂的「普遍性」來決定人是否為人呢?什麼樣才是同樣的人?什麼樣才是同樣的靈魂?

在這個部分,各個宗教因為討論的問題群和探討的方法差異很大,所以一開始感覺有點難看出脈絡——但這本書蔥存在的本質是什麼、事物之間是否有普遍的性質造成其互相關聯入手,也有相同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及,因爲世界上人類的旅行促成的文化交流,因此產生了各種思想的碰撞,以及由此產生翻譯、詮釋,包含第四章、第五章西歐對於聖經以及亞里斯多德的經典再詮釋,由詮釋學、文法學來理解世界的框架,第七章希臘哲學的註解與傳承;第六章伊斯蘭對於書面阿拉伯文的堅持,呼應了第十章空海使用梵文作為真言的堅持;第八章則是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得魚忘筌)、佛教、儒教、道教、禪宗各自提出對於文字和言語是否可以如實表達事物的本質,各自提出自己的見解。

我覺得語言和文字,顯然也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主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是讀書會的時候,書友提到的觀察,亦即從西歐到東方的日本,回到了東洋學的發展,亦即日本的主體性。第一章從從西歐開始,第十章終結於日本,編排上也設計過。

書友F:「日本人很喜歡作東端和西端的比喻,邊陲的英格蘭和大和群島,都是舊文明的盡頭,新文明的開始。」

我覺得這個觀察,也非常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到目前來說,我覺得我讀《世界哲學史》1-3冊,最深刻的感想就是我和西洋哲學史真的太不熟悉了!

這三冊大體上都是前面一半的章節是用西洋哲學那個時期探討的概念架構起一本書的主軸和架構,然後在後半冊旁及中東、印度、中國、日本的討論。但因為每個文化關心的重點不同,採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能夠抓到主軸來讓世界哲學產生對話,我覺得還是蠻了不起的。

這一點第一冊我覺得做得很好,第三冊在我跳來跳去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明朗,第二冊就印象不是那麼深刻。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