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8:46 AM
Thu, May 1, 2025 9:41 AM
194
246
[囧]
這次的剴剴案,不管發起者還是議題擴散方式,跟上一次的印度移工案是一樣的
出發點是好的但連執行單位跟法條都不懂就抗議,我稱為「好心做壞事」,也許有些人覺得只不過是遊行,但能被別人利用來測試「原來這樣做可以動員這些人」,沒有想到的好心人,下次就會繼續因為善心發作繼續被收割
就跟詐騙電話機會記住接電話的真人來繼續打詐騙電話一樣,知道的人能避免就避免囉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8:47 AM
自己對印度移工案的分析
@kellerlin - [memo]有關印度移工的資訊戰與認知作戰整理 ※自己筆記不盡完善,僅作為個人...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8:50 AM
自己對剴剴案的分析
@kellerlin - [黑]兒福聯盟董事長對自家社工這般態度喔...... 補充見:下收兒福社工其同...
W.M.
@Wi1dmoon
Thu, May 1, 2025 8:56 AM
Thu, May 1, 2025 9:12 AM
(粉絲浮)
我是覺得,很多民眾其實是善良的,只是可能並不真的理解「自己走上街(aka 接受動員)」這個動作就會變成主辦者的「戰功/業績/數據」這件事。在這個時代,網路上聲援是一回事,真的願意站上街頭的動能又完全不一樣。
就像
kellerlin
: 說的,真的是要小心因為善心發作被收割。其結果可能會發作在自己完全沒有預期(也可能並不想要)的地方QQ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02 AM
W.M.
: 看到
發起者一片真誠
,內心真的就是
脆上直接就有人提出
他們的六大訴求,跟大家分享幾個怪異的地方
,直接指出沒有講出要負責的對象跟單位等問題,並且說「大部分的台灣人沒辦法理解立法複雜,就會開始罵政府,這樣顯得自己沒有那麼笨。」
O_o
@Iamposter
Thu, May 1, 2025 9:05 AM
宅叔小海‧Θώθ
@lovesea
Thu, May 1, 2025 9:09 AM
一直說是一些關心議題的爸爸媽媽主辦,沒有說單位
資訊人權貴
@ckhung0
Thu, May 1, 2025 9:11 AM
搜尋「印度移工 性侵島」認識 Bullshit Asymmetry Principle [鬼話不對稱原則]
@ckhung0 - Brandolini 定律,又稱為 Bullshit Asymmetry Prin...
希望噗主這噗被大量轉噗,讓他們的計謀失敗、不要再產生「鬼話不對稱原則」的另一例。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5 AM
來回顧一下上次低卡有一位台大寫給印度移工遊行單位很誠懇的文章(在留言區),茲全文摘錄如下,如果你發現某個遊行或社會運動有這樣的模式或狀況,就盡量避免會比較好
觀察整個事件很久了,想說在活動前總結一下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6 AM
「國立臺灣大學
觀察整個事件很久了,想說在活動前總結一下,原本以為你們會在活動前一日發文但是最後看來也沒有,所以就發這裡吧: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6 AM
1. 整個活動是不被社會大多數支持的歧視性活動
有在追整個活動脈絡的人都知道你們原初的觀點就是針對印度,因為歧視,恐懼的心理所以發起這樣的活動。之後因為社會反彈才有勞權的轉向。然而到最後你們依然以歧視與恐懼作為號召希望讓大家因為這樣的心理跟你們上街頭。活動名稱就是把"印"放進去,活動前的影片就是在貼印度國內性犯罪的報導來加深國人對於某一個特定族群的恐懼。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6 AM
2. 認知作戰說的不是你們,不要自抬身價
說真的看到你們一直把"政府指控你們是AI是中共認知作戰"掛在嘴邊我覺得很可笑。政府說的是這一個議題的操作有中共認知作戰的跡象,是針對"議題"而不是你們這個"團體"。你們只不過是在議題發酵初期中共認知作戰的受害者,或許原本你們就有歧視以及恐懼心理,而因為中共認知作戰被激勵而自發性組織活動的受害者而已。你們自己應該也有感受到為什麼現在社會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度那麼低,那是因為現在中共的認知作戰資源已經抽離這個議題,協助認知戰的媒體以及帳號都不想要討論了,而留下你們這個工具。辦活動的成本由你們自己承擔,真的做出什麼新聞他們再拿來宣傳。醒醒吧,別把自己想的太偉大。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7 AM
3. 關於移工性質與訴求
在你們四個訴求裡面,其實只有要第一個反對新增移工國,後面三個訴求是對於追求第一個訴求的證成。但是第一個訴求和後面三個訴求在性質上有很明顯的差別。第一個是涉及外交談判,後面則是台灣國內法的提升。在這邊逐一講解你們訴求的不合理性: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7 AM
(1) MoU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意向和框架,並不會涉及後續細節的移工人數和類別,而過去和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簽訂相關MoU時據我所知也沒有台灣方面單方面公佈的的案例,遇到印度時要特別公佈不符合過往案例,而且在外交上差別待遇某個特定國家有非常負面的效果。如果你們對於移工MoU簽署內容大致的內容是什麼真的有興趣,我建議你們可以去外交部條約協定查詢系統自己看。你們會發現台灣跟現有移工輸入國簽署的協議大多大同小異,跟印度簽署的協議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8 AM
(2) 關於女性安全的訴求是你們基於歧視與恐懼心態,將"性侵女性"的特性扣在印度移工身上所以提出的訴求。但是據我所知並沒有證據顯示印度移工輸入國的性犯罪率有所上升,且現在根本沒有印度藍領移工輸入。針對一個沒有科學證據的想像預防性針對一群根本還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人群進行修法,這不是歧視什麼是歧視?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8 AM
(3) 關於移工失聯問題的確是要修法讓社會體制更完善。但是你們要先知道逃逸移工的特性與族群。基本上移工逃逸後他還是需要在台灣的社會中繼續生存,而且不容易被識別逮捕地特性。所以逃逸移工會需要具備本身群體在台灣有一定人口以及在外觀文化上容易融入台灣社會的特性。這兩點目前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有,而印度移工卻不具備。當然這並不是說逃逸移工不是問題,政府的確要想辦法補足這一方面的機制,但是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現在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相較之下印度移工的風險比較小。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8 AM
(4) 針對缺工問題就是我個人覺得最生氣的點。你們根本搞不清楚印度移工來到底是搶了誰的工作。台灣社會現在本來就有移工,他們從事的工作是台灣本地人本來就不願意去做的工作。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全球供應鏈的轉移,這些原本的移工輸入國國內的工資也在快速成長,相對願意來台灣當移工的誘因減少以及工資也在快速上升。而且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所以才會需要開發新的移工輸入國來彌補這些空缺。印度移工根本不會搶你我的工作,頂多是替代在台灣的越勞,泰勞,菲勞。台灣的勞務條件的確需要提升,但是這是要針對本國人的白領以及部分需求較高的藍領工作,不是現在印度移工所要從事的較低技術性藍領工作。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9 AM
4. 活動失焦
說真的我覺得這場活動非常失焦,從一開始反對某一特定族群的移工,到後來聲稱是為了勞權,之後又說是"守護台灣民主"。這些概念根本都不一樣,而且你們應該都不了解這些概念然後就亂套用在活動試圖增加正當性,會讓真正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人很不能認同。運動執行上也一樣,社會運動不是辦家家酒,說真的正當性夠的話,一個肥皂箱,一隻大聲公就很足夠了。結果活動前一邊在徵樂團,計畫要搭有電視看板的舞台和販賣周邊小物,一邊在喊政府打壓沒有經費。總結而言,我覺得到最後你們的活動已經嚴重失焦,且喪失了社會正當性。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19 AM
到了最後,我得說到街頭上發聲本來就是台灣民主的權利。不管你們的訴求在我看來多荒謬,你們都有發聲的權利。祝你們順利,希望在今天之後你們能夠以更理性,成熟的觀點看待整個議題。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0 AM
B9-1 我猜你說的是"國安人士指出,這些帳號不僅同時在同篇貼文以相同模組化留言,且留言間隔秒數相同,帳號明顯有異常。而且不只透過臉書粉專、LINE、推特等擴散,並深入以學生與年輕族群為主體的社群平台Dcard。這些錯假訊息,在一週內,迅速完成線上、線下的串聯整合,另透過Line群組擴大集結,號召在12月初上街陳抗。"這ㄧ段論述。在這裡我們要釐清"原因"與"結果"。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0 AM
我們知道中共在這一個事件的認知作戰是短暫且密集的,作用在於引發社會恐懼並製造出"民意"的假像,這是造就事件的"原因"; 有了這樣的討論聲量和社會恐懼後就很有可能會有人秉持著自己所認為的大義,落入陷阱,進行相關的抗爭,分裂社會,破壞台灣國際形象以及與當事國的外交關係,這是中共想要看到的"結果"。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0 AM
這就是線上與線下的整合與串聯。陳抗團隊只不過是受到中共推波助瀾成爲工具的結果,並不是滲透於Dcard, 臉書, Line等大量假帳號中共認知作戰組織本身。就有如詐騙集團與車手的關係,有些車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幫詐騙集團工作,在他們的想法中只是幫忙領錢而已。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1 AM
Thu, May 1, 2025 9:21 AM
B9-2 在事件最激烈的時刻我有跟在臺灣印度的朋友聊過,他說他希望移工不要來,因爲雖然他在台灣受到了台灣的照顧,也很喜歡台灣,但是他不想要他的同胞來到台灣受到台灣人的歧視。當時自己無地自容,非常慚愧。所以就在我能力所即的範圍內與大家溝通。最後才到Dcard這個一切開始的地方。對牛彈琴有沒有用不知道,但是如果琴聲能夠被不是牛的人聽到我覺得也值得了。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2 AM
B9-8 這次的議題燒起來討論的並不是勞權,而是針對某特定族群的恐懼與歧視。勞權的轉向是之後因社會反彈聲量太大訴求調整才發生的事,而且看來主辦方對於勞權本身也非常陌生。針對恐懼與歧視應該沒有所謂政府是不是做很爛的問題吧(除非你是要求這種外交談判都要公開,但這不符合外交慣例),中共進場操控的點其實要從親中媒體借題用驚悚的標題以及推波大量散播恐懼的新聞開始算起,但是真正變成反政府的聲音是政府實際開始回應後發生的。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2 AM
Thu, May 1, 2025 9:24 AM
除了我們討論那篇國安人員指出的"同模組化留言,且留言間隔秒數相同"這樣明顯的機器人操作之外,同一個時間我們也可以從Google Trends上看到網路聲量討論唯一高峰是11月15日(勞動部發聲明那一天),之後急速下降,我覺得這有很明確的認知作戰操作痕跡。
關於Line群組的事,我承認自己沒有在群組裡面,所以我會想問一下在事件發酵初期是否有很多除了貼一堆影片或網頁連結,而本身並不參與討論的帳號?我沒有在裏面所以在Line的部分無法為討論的那個篇文章背書,但是就我的了解像這樣很明確的群組通常都會有認知戰的帳號潛入。」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29 AM
引用完畢,
因為他講得太好我就不寫了(擺爛)
這就是目前我看到的「有效模式」,引發議題的前後順序可以顛倒,但操作方式一致
來,這裡是操作的痕跡
@2000yeh1009 - 另外一件同時在進行的網軍操作: 各種簡轉繁的假帳號瘋狂的炒剴剴案,意圖轉移...
@beliarken - [轉] 據說剴剴遊行召集人是中配 ......... 看發文的風向和同一天"正...
@miro168 - 領導人(x) 總統(o) 假裝台灣人 一開口支味就飄出來 在監獄裏當網軍還是記得不...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33 AM
那你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要篩選容易被利用的善心人,利用別人的善心是非常過分的事,但壞人不在乎,他只是覺得這種人很好利用而已
電話一接就掛 資安專家:目的為篩選號碼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9:39 AM
跑社會福利田野的時候,學長講過「
我們善良,但我們不笨
」,社福團體為了不被地方選舉收割利用、或是變成肉票(?),也是費盡心思跑了很多手續做了很多保險還請神明當靠山(?),保守的社會總是覺得做善事會減福氣、或是人善被人欺而欺負社福團體,我們總是要比別人更聰明保護自己才能保護案主(
雖然社工到最後都是萬箭穿心黯然離職啦
)
宅叔小海‧Θώθ
@lovesea
Thu, May 1, 2025 9:55 AM
同時間在旁邊有一場聲援中配的活動
被懷疑是同個單位在處理
小望望
@s890916
Thu, May 1, 2025 11:00 AM
印度移工抗爭事件,端傳媒有一篇針對抗爭者的訪談報導:
右翼民粹能量暗湧,台灣反印度移工浪潮中的張力與微光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她後來考上中部大學中文系,一個月前她在 Dcard 上看到印度移工消息,只是充滿困惑:「我關注的是程序問題,花了很多時間查資料,發現政府完全沒有提出評估報告,告訴我們說為什麼要增加新移工國、又為什麼是印度移工。」
她主動填了表單、加入志工群組,卻發現
群組內部群龍無首,亂成一團
。當過康輔社幹部的她,腦袋清楚、能言善道,主動幫忙查資料、也攬下許多工作,過不久
被大家推舉為總召
,領導一群素未謀面的志工。』
小望望
@s890916
Thu, May 1, 2025 11:02 AM
『Yuna 一行人也為了
洗刷外界關於他們歧視的印象
,特地徵詢主辦單位後,報名參加今日的移工大遊行,但卻因為不熟悉台北街道和遊行路線,一度脫離隊伍,也與彼此走散,幾度慌張地開視訊,把手機拿高、照向台北街景,以確認彼此位置:「喂喂,你們走到哪裡了?」「現在隊伍剛過台北車站喔!你看得到這個建築嗎?往這棟大樓走就對了!」幸好最後找到了彼此,成功在勞動部前會合。
方筱茜也來了現場,透過記者她得知「反印度」團隊成員在現場,幾經猶豫,她還是和 Yuna 打招呼,以印度社群友善朋友的身分,私下與 Yuna 懇談了一番。Yuna 回憶這場對話,忐忑不安地說:「筱茜老師有跟我們解釋,為什麼很多印度人覺得那場遊行就是在歧視他們,因為我們的口號就叫
別『印』來
。」』
總召連自己的訴求有種族歧視都不知道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20 AM
宅叔小海‧Θώθ
: 主辦就是要扛責任啊,哪有自己不是單位就可以不用為後果負責的......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24 AM
要主持公道號召遊行(政治訴求社會運動),但是不對遊行後果跟搞錯討公道的對象負責(認為自己不是搞政治跟社運),欸,拜託喔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25 AM
資訊人權貴
: 感謝提供操作手法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27 AM
宅叔小海‧Θώθ
: 背後是不是同單位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同樣的NG手法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0 AM
小望望
: 是啊,一般人不會注意到自己的歧視行為跟心態,就連本科系專門修社會心理學的都有可能會去歧視他人而不自知
「然而知道自己有偏好/偏見,自己就是壞人嗎?
否,這個測驗是讓你知道自己有偏見,你得先認知自己有
然後,
你自己選擇要不要讓偏見變成歧視,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
@kellerlin - [時事]當你聽到刻板印象(stereotypes)、偏見(prejudice)...
@kellerlin - [筆記]挖到寫 時畫的圖,當時的簡單概念已無法回應之後台灣性犯罪案、跨國移工、...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2 AM
當中的簡單Q&A拉出來重貼
Q:講出事實是不是歧視?
A:要看
1.是不是事實
2.有沒有歧視的意圖
3.有沒有造成貶低權益(低於平均人權)的後果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2 AM
Q:反對別人是不是歧視?
A:要看反對的理由
如果理由是刻板印象、偏見或非現實、主觀的,以及無法說服人反對行為具有正當客觀的理由,可能構成歧視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3 AM
Q:大家都有歧視為什麼不能說不能罵?
A:「我就歧視」、「大家都歧視我」不應當作攻擊無關人事物的理由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3 AM
你跟他有仇,你罵他→歐K
你跟他有仇,你罵所有人→地圖砲不歐K
你跟他無冤無仇,你罵他→欠告
你跟他無冤無仇,你想罵他又怕被告而罵所有人→去掛號看醫生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37 AM
如果有人非關係人卻因為剴剴案亂罵所有人,我想是符合「你跟他無冤無仇,你想罵他又怕被告而罵所有人」的狀況,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是
認知扭曲
,如果這種想法與行為已經占據了日常生活,並且延伸到上網罵不認識的人,可能就要考慮尋求他人或專業醫療幫助了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40 AM
發起運動前,要先顧好自己的身心;沒有辦法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況,當泥菩薩勇往直前渡江只是愚猛,還會害到所有相信你的社運參加者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46 AM
而且搞錯應該要負責的地方政府,去打監督地方的中央,也不會讓中央去打地方的,因為政治階層的治理跟箝制,並不是課本或是網紅或是自己想的在運作,而是整個違反直覺的方式。有做過田野會知道,利用各單位利益互相衝突跟私仇來逼迫負責人出手,或是偷偷的來,才會是常態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2:11 PM
Thu, May 1, 2025 12:11 PM
然後,之前的分析已經說了,要幫剴剴案討公道,要有社福制度、幼保制度運作方式的知識,知道哪裡缺漏要砸錢砸人力改善,以及修法可能會比較快,結果一年後(超過365天)跟鷹羽龍(TRFFF)說的「往上喊民進黨負責,往下叫社工自己扛,雙北+兒福高層全部KMT的,甩到都是they 的錯,完美」,很尷尬啦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2:51 PM
至於為什麼聲張要寫英文,我認為是因為以國際形象為目標
「有了這樣的討論聲量和社會恐懼後就很有可能會有人秉持著自己所認為的大義,落入陷阱,進行相關的抗爭,分裂社會,破壞台灣國際形象以及與當事國的外交關係,這是中共想要看到的"結果"。」
但不是我要吐槽,最讓我囧的,可能還包含他們舉的英文標題吧......(尷尬)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7 PM
整個團隊一直在跳針「自己是素人」
呃,這個命案,是,素人處理不來的,要專家才行
只靠幹勁是會繼續出人命的,就跟宗教亂放生一樣好嗎
引用《航海王》Dr.古蕾娃的名言
「聽好了,只有善良是救不了人的!!!
要救人的話,要有相應的醫藥知識與醫術!!!
只想靠幹勁的話,你誰都救不了!!!!」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19 PM
沒有知識的善良很多時候是在害人喔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30 PM
Thu, May 1, 2025 1:34 PM
「大罷免二階陸續送件後,可能要回防一下
剴剴案
的民粹操作和認知作戰,很有當年黑命貴 Black Lives Matter 被俄羅斯炒作的味道。」
「- 目前常見 / 已出現風向:唯一死刑、恐龍法官、惡魔辯護人、社工全家信撒旦、台灣司法已死、中國司法才有魄力⋯⋯最近出現:賴清德不用負責嗎
- 絕口不提:兒福聯盟、台北新北市府、制度修法改革」
(補充:這裡面有抓到來亂的帳號,供參考)
Facebook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1:34 PM
「杜奕瑾 如果有合適工具,求相關帳號圖譜分析🙏
本案庶民性、共感性太強,屬於容易情緒操作的議題,一審判決出來可能就會先有一波,需要先互相提醒🔔、打心防疫苗。
我很希望剴剴案熱度不減,最好擴大調查範圍,將應該列為被告的關係人,都正確起訴。判決後繼續推進兒童保護制度和監督修法、和大家都用到的『居家托育制度』完善化。
但前提是,風向不能帶歪到『個人惡魔、唯一死刑。否則就是台灣沒救、司法已死』」
開始有人要拖社工司法議題出來燒,跟一年前一樣,大家別跟喔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3:16 PM
試著跟防詐篇宣導一樣做了簡圖,就互相警惕吧
kellerlin
@kellerlin
Thu, May 1, 2025 3:25 PM
Thu, May 1, 2025 3:26 PM
對了,基本提醒,發起運動一樣要阿席打卡(?)喔(自己的哏自己用)
「我之前看到有人在轉時,我就一直找主辦單位資訊,沒有,也沒有找到召集人相關的資訊。一個群眾集會如果沒有公開資訊寫明哪個人、哪個團體要為這個活動負責,那就要小心。
我自己也在社福界,我的單位也是常辦活動,更久遠之前也有過抗議集會。我們要號召抗議,絕對得把主辦單位連同召集單位、參加單位的名稱全都寫清楚的,一個都不能漏,這些資訊是絕對不能模糊的,因為那代表負責及信任。願意來的人是信任我們,我們要對動員來的人負責的。
再次提醒,一個群眾集會如果沒有公開資訊寫明哪個人、哪個團體要為這個活動負責,那就要小心。」
Olwen (@olwen2044) on Threads
載入新的回覆
出發點是好的但連執行單位跟法條都不懂就抗議,我稱為「好心做壞事」,也許有些人覺得只不過是遊行,但能被別人利用來測試「原來這樣做可以動員這些人」,沒有想到的好心人,下次就會繼續因為善心發作繼續被收割
就跟詐騙電話機會記住接電話的真人來繼續打詐騙電話一樣,知道的人能避免就避免囉
我是覺得,很多民眾其實是善良的,只是可能並不真的理解「自己走上街(aka 接受動員)」這個動作就會變成主辦者的「戰功/業績/數據」這件事。在這個時代,網路上聲援是一回事,真的願意站上街頭的動能又完全不一樣。
就像 kellerlin : 說的,真的是要小心因為善心發作被收割。其結果可能會發作在自己完全沒有預期(也可能並不想要)的地方QQ
脆上直接就有人提出他們的六大訴求,跟大家分享幾個怪異的地方,直接指出沒有講出要負責的對象跟單位等問題,並且說「大部分的台灣人沒辦法理解立法複雜,就會開始罵政府,這樣顯得自己沒有那麼笨。」
觀察整個事件很久了,想說在活動前總結一下
觀察整個事件很久了,想說在活動前總結一下,原本以為你們會在活動前一日發文但是最後看來也沒有,所以就發這裡吧:
有在追整個活動脈絡的人都知道你們原初的觀點就是針對印度,因為歧視,恐懼的心理所以發起這樣的活動。之後因為社會反彈才有勞權的轉向。然而到最後你們依然以歧視與恐懼作為號召希望讓大家因為這樣的心理跟你們上街頭。活動名稱就是把"印"放進去,活動前的影片就是在貼印度國內性犯罪的報導來加深國人對於某一個特定族群的恐懼。
說真的看到你們一直把"政府指控你們是AI是中共認知作戰"掛在嘴邊我覺得很可笑。政府說的是這一個議題的操作有中共認知作戰的跡象,是針對"議題"而不是你們這個"團體"。你們只不過是在議題發酵初期中共認知作戰的受害者,或許原本你們就有歧視以及恐懼心理,而因為中共認知作戰被激勵而自發性組織活動的受害者而已。你們自己應該也有感受到為什麼現在社會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度那麼低,那是因為現在中共的認知作戰資源已經抽離這個議題,協助認知戰的媒體以及帳號都不想要討論了,而留下你們這個工具。辦活動的成本由你們自己承擔,真的做出什麼新聞他們再拿來宣傳。醒醒吧,別把自己想的太偉大。
在你們四個訴求裡面,其實只有要第一個反對新增移工國,後面三個訴求是對於追求第一個訴求的證成。但是第一個訴求和後面三個訴求在性質上有很明顯的差別。第一個是涉及外交談判,後面則是台灣國內法的提升。在這邊逐一講解你們訴求的不合理性:
說真的我覺得這場活動非常失焦,從一開始反對某一特定族群的移工,到後來聲稱是為了勞權,之後又說是"守護台灣民主"。這些概念根本都不一樣,而且你們應該都不了解這些概念然後就亂套用在活動試圖增加正當性,會讓真正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人很不能認同。運動執行上也一樣,社會運動不是辦家家酒,說真的正當性夠的話,一個肥皂箱,一隻大聲公就很足夠了。結果活動前一邊在徵樂團,計畫要搭有電視看板的舞台和販賣周邊小物,一邊在喊政府打壓沒有經費。總結而言,我覺得到最後你們的活動已經嚴重失焦,且喪失了社會正當性。
關於Line群組的事,我承認自己沒有在群組裡面,所以我會想問一下在事件發酵初期是否有很多除了貼一堆影片或網頁連結,而本身並不參與討論的帳號?我沒有在裏面所以在Line的部分無法為討論的那個篇文章背書,但是就我的了解像這樣很明確的群組通常都會有認知戰的帳號潛入。」
因為他講得太好我就不寫了(擺爛)這就是目前我看到的「有效模式」,引發議題的前後順序可以顛倒,但操作方式一致來,這裡是操作的痕跡
電話一接就掛 資安專家:目的為篩選號碼
雖然社工到最後都是萬箭穿心黯然離職啦)被懷疑是同個單位在處理
『她後來考上中部大學中文系,一個月前她在 Dcard 上看到印度移工消息,只是充滿困惑:「我關注的是程序問題,花了很多時間查資料,發現政府完全沒有提出評估報告,告訴我們說為什麼要增加新移工國、又為什麼是印度移工。」
她主動填了表單、加入志工群組,卻發現群組內部群龍無首,亂成一團。當過康輔社幹部的她,腦袋清楚、能言善道,主動幫忙查資料、也攬下許多工作,過不久被大家推舉為總召,領導一群素未謀面的志工。』
方筱茜也來了現場,透過記者她得知「反印度」團隊成員在現場,幾經猶豫,她還是和 Yuna 打招呼,以印度社群友善朋友的身分,私下與 Yuna 懇談了一番。Yuna 回憶這場對話,忐忑不安地說:「筱茜老師有跟我們解釋,為什麼很多印度人覺得那場遊行就是在歧視他們,因為我們的口號就叫別『印』來。」』
總召連自己的訴求有種族歧視都不知道
「然而知道自己有偏好/偏見,自己就是壞人嗎?
否,這個測驗是讓你知道自己有偏見,你得先認知自己有
然後,你自己選擇要不要讓偏見變成歧視,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Q:講出事實是不是歧視?
A:要看
1.是不是事實
2.有沒有歧視的意圖
3.有沒有造成貶低權益(低於平均人權)的後果
A:要看反對的理由
如果理由是刻板印象、偏見或非現實、主觀的,以及無法說服人反對行為具有正當客觀的理由,可能構成歧視
A:「我就歧視」、「大家都歧視我」不應當作攻擊無關人事物的理由
你跟他有仇,你罵所有人→地圖砲不歐K
你跟他無冤無仇,你罵他→欠告
你跟他無冤無仇,你想罵他又怕被告而罵所有人→去掛號看醫生
「有了這樣的討論聲量和社會恐懼後就很有可能會有人秉持著自己所認為的大義,落入陷阱,進行相關的抗爭,分裂社會,破壞台灣國際形象以及與當事國的外交關係,這是中共想要看到的"結果"。」
但不是我要吐槽,最讓我囧的,可能還包含他們舉的英文標題吧......(尷尬)
呃,這個命案,是,素人處理不來的,要專家才行
只靠幹勁是會繼續出人命的,就跟宗教亂放生一樣好嗎
引用《航海王》Dr.古蕾娃的名言
「聽好了,只有善良是救不了人的!!!
要救人的話,要有相應的醫藥知識與醫術!!!
只想靠幹勁的話,你誰都救不了!!!!」
「- 目前常見 / 已出現風向:唯一死刑、恐龍法官、惡魔辯護人、社工全家信撒旦、台灣司法已死、中國司法才有魄力⋯⋯最近出現:賴清德不用負責嗎
- 絕口不提:兒福聯盟、台北新北市府、制度修法改革」
(補充:這裡面有抓到來亂的帳號,供參考)
本案庶民性、共感性太強,屬於容易情緒操作的議題,一審判決出來可能就會先有一波,需要先互相提醒🔔、打心防疫苗。
我很希望剴剴案熱度不減,最好擴大調查範圍,將應該列為被告的關係人,都正確起訴。判決後繼續推進兒童保護制度和監督修法、和大家都用到的『居家托育制度』完善化。
但前提是,風向不能帶歪到『個人惡魔、唯一死刑。否則就是台灣沒救、司法已死』」
開始有人要拖社工司法議題出來燒,跟一年前一樣,大家別跟喔
「我之前看到有人在轉時,我就一直找主辦單位資訊,沒有,也沒有找到召集人相關的資訊。一個群眾集會如果沒有公開資訊寫明哪個人、哪個團體要為這個活動負責,那就要小心。
我自己也在社福界,我的單位也是常辦活動,更久遠之前也有過抗議集會。我們要號召抗議,絕對得把主辦單位連同召集單位、參加單位的名稱全都寫清楚的,一個都不能漏,這些資訊是絕對不能模糊的,因為那代表負責及信任。願意來的人是信任我們,我們要對動員來的人負責的。
再次提醒,一個群眾集會如果沒有公開資訊寫明哪個人、哪個團體要為這個活動負責,那就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