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42 AM
Sat, Feb 15, 2025 1:01 AM
16
5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 尼可拉斯.穆德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The Economic Weapon : The Rise of Sanctions as a Tool of Modern War
Nicholas Mulder/譯者: 譚天/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23/10/04
字數: 212,298
原文出版:2022(寫作202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第一部:經濟武器的起源1914-1921
第二部:經濟武器的正當性1921-1931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44 AM
Sat, Feb 15, 2025 1:01 AM
第二部:經濟武器的正當性
04經濟武器調整期1921-1924
基本上這章看了一點就覺得可以理解為何德國很不爽,以及義大利為什麼會有奇怪的幻想 XD
我在看《二戰》的時候一直覺得墨索里尼是怎麼了,幹嘛沒事去打衣索比亞乃至於發動二戰,但原來1923年他就出場了。
總之一戰之後國聯想要運用經濟武器(封鎖)來防止戰爭,南斯拉夫進軍剛獨立的阿爾巴尼亞被成功遏阻了,算是成功案例。
但接著就不是很成功。我覺得一方面也有球員兼裁判的問題,另一方面英法自己過去的歷史也是沒有什麼公信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1 AM
Sat, Feb 15, 2025 12:51 AM
1923法國佔領德國魯爾區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一日,一支六萬人的比利時與法國聯軍開始越界進入魯爾。很快地,法國軍事當局已經就德國實業家交付煤產的問題,與柏林政府展開拉鋸戰。結果工人階級並沒有支持法國,對付魯爾的資本家們。相反地,這次的占領激發了德國民族主義情緒,讓更多百姓團結一致、挺身而出,響應保護祖國的號召。」
《二戰》沒講1923年的事,但法國佔領德國的魯爾區難怪德國怒。
「法國認為他們的多邊行動只是在執行和平時期的索賠權。這次占領是將某種經濟理性的運輯發揮到極致的結果。一旦這種強索資源、稅收與利益的做法成立,加強力道的誘惑便始終如影隨形:如果德國不順從,就表示占領的壓力不夠強,還不足以迫使德國改變行為。隨著反抗占領的力量增長,這種加強力道的心態也變得愈來愈危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1 AM
就連自由派的《經濟學人》也表示:「享樂主義的算計並非人性的全部。如果德國面對如此壓力能完全保持冷靜跟理智,它應該會放棄抵抗,以免情勢變得更糟。但所有來自德國的消息都指出,德國人變得愈來愈團結,怒氣更是迅速高漲。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個社群被逼到超越特定的極限時,它會不計損失反擊到底。」
《經濟學人》此一承認經濟嚇阻效果有限的說法,站在法國政策的對立面;但基於跟法國政府大致上相同的構想,英國政府也希望經濟武器能像壓制南斯拉夫一樣,嚇阻其他的侵略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2 AM
Sat, Feb 15, 2025 12:53 AM
1923義大利入侵希臘
而且1923年墨索里尼就出場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阿爾巴尼亞南疆劃界代表團團長、義大利將軍提里尼(Enrico Tellini)遭希臘西北部的伊庇魯斯(Epirus)地區的匪徒殺害。墨索里尼除了要求道歉、賠償損失並以完整軍禮安葬提里尼之外,還要求希臘政府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希臘同意部分要求,但沒有照單全收,墨索里尼於是決定親自解決問題,派遣一支義大利艦隊公然入侵希臘水域。八月三十一日,義大利艦艇炮轟科孚,打死二十名平民、傷及數十人,並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部隊登上愛奧尼亞島(Ionian islan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4 AM
Sat, Feb 15, 2025 12:55 AM
法國因為自己剛剛佔了德國的魯爾區(煤礦區),不想事態擴大,所以不想讓義大利和希臘這件事進到國聯大會以免引發公眾關注。所以這件事支持將爭議就在大使會議裡面喬一喬就好了。
英國對義大利吵不爽,想封鎖它。
但美國沒加入國聯,雖然報紙也罵了一下義大利,但美國人對干預墨索里尼沒興趣。
所以只靠英國封鎖不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5 AM
法國有不良示範,「墨索里尼賭的是,只要不對希臘宣戰,他就可以占領科孚卻免受制裁。
法國與比利時在魯爾的政策讓墨索里尼認為可以用軍事占領作為威懾手段,除了根據國際法過去的慣例——國家在受辱時可以訴諸所謂的報復行動一—以外,墨索里尼沒有可資援引的條約權利。
他強調義大利不想發動戰爭,但英國報界有關第十六條制裁措施的討論,仍讓義大利人膽戰心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6 AM
「所幸大使會議透過談判解決了科孚危機,沒有啟動經濟制裁或海軍行動。希臘道歉,同意義大利提出的大多數要求,包括給予五千萬里拉的損害賠償,讓墨索里尼可以宣稱為義大利的榮譽拿下了這場勝利。然而這次事件顯示,即使是像英國這樣的海洋霸主,也無法全憑一己之力完成政策協調,有效實施經濟制裁。在美國沒有參與國聯行動的情況下,英國的制裁可能迫使自己阻撓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外貿。在一九二一年,國際聯盟用制裁南斯拉夫的威脅化解了一場危機;但在一九二三年面對義大利時,事實證明如法炮製不僅太難,風險也太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6 AM
「由於義大利是協約國賠款委員會的關鍵搖擺票,而委員會批准了根據《凡爾賽條約》占領魯爾的制裁行動,墨索里尼因此認為法國會有所回報,也會支持他占領科孚以報復希臘的作為。
他的想法不只是法西斯主義的自吹自播而已。在義大利官員眼中,他們的國家是由全世界帝國強權組成之核心集團的一員,而這種觀點並非毫無根據。
義大利是國聯四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向國聯轄下各機構提供專業人員,還是擁有非洲的利比亞、伊利垂亞與索馬利蘭的殖民帝國。
義大利並透過一九二三年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得到希臘人居住的「多德肯尼斯群島」(Dodecanese Islands)的控制權,派遣總督實施殖民式統治。」
簡言之,義大利和墨索里尼覺得自己是國聯的主事國!
是大國!強國!
和後世評價差很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57 AM
Sat, Feb 15, 2025 12:59 AM
「義大利與希臘人居住地區既然擁有如此深刻的帝國主義淵源,也就不難理解義大利人認為他們有權展示炮艦外交、奪取科孚島的心態。
義大利菁英與輿論認為,為報復國家遭受的創傷,炮擊並占領一個希臘島嶼完全合情合理。義大利人企圖運用盟約對戰爭的狹窄定義,避免啟動第十六條。
墨索里尼還以英法對清朝統治下的臺灣(一八八五年)與暹羅(一八九三年)的報復行動,以及國際封鎖克里特島(一八九七年)、委內瑞拉(一九O二到一九〇三年)與蒙特內哥羅(一九一三年)的事件為例,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當性。誠如英國法學家波洛克(Frederick Pollock)在科孚危機期間的觀察,「如果墨索里尼想找的是確切先例」,英國自己過去的做法「對他來說已經綽綽有餘了」。」
臺灣竟然出場了
中法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05 AM
「要使經濟武器成為一種可以塑造國家行為、執行規範並保障安全的措施,就得付出心力打造、設計出一種針對特定民族經濟利益的訴求,無論這個民族是蘇俄人、匈牙利人、南斯拉夫人、德國人或義大利人都是如此。但在使用五年之後,制裁似乎會激發民族主義,就像它能促進國際團結一樣。事實證明,在建立制裁的龐大制約實驗中,如何正確調整壓力以達到預期效果非常困難。
不確定因素不只是被制裁國的反應而已,經濟武器也允許使用者最大程度地利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地帶。
在一九二〇年代,制裁究竟屬於何種程度的武力,各家解釋大不相同,也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線。對於這個問題,巴黎和會與國際封鎖委員會的裁決都傾向交由主事國自己決定,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05 AM
從此以後直到二戰爆發以前,大部分制裁都出自英法兩個軍事強國,而它們可以自行決定其為戰時或平時措施。
法國根據科孚危機得出結論,只要用意不是戰爭行為,就可以運用嚇阻措施,英國根據同一場危機,得出正好相反的結論:只有動用戰時權力,才能擁有完全封鎖所需的機構與法律。在如何使用制裁的問題上,兩個歐洲最強民主國家的觀點始終南轅北轍,使國際聯盟更雞達成它維護和平的目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06 AM
Sat, Feb 15, 2025 1:07 AM
05日內瓦世界警察|1924-1927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中,只有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成為全球體系之一環的情況下,制裁才能提供安全保障。
在國聯成立初期,兩個先天的缺陷使它無法發展出這種近乎普及的規模。
第一個缺陷是美國放棄了這個組織,世界最大經濟體就此缺席維護《國聯盟約》第十六條的國家群體;第二個議題是德國賠款問題造成的歐洲緊張情勢。
但到了一九二四年,國際事務逐漸風平浪靜。運用美國金融力量安定德國經濟的「道斯計畫」(Dawes Plan)推出以後,歐洲的政治衝突逐漸趨緩。
英國、法國與義大利最後甚至同意讓德國於一九二六年加入國際聯盟,種種因素都令人們於一九二〇年代中期萌生日內瓦將成為全球制裁主義安全秩序總部的期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15 AM
「一九二五年十月,國聯用制裁警告化解了希臘與保加利亞之間一場短暫的邊界戰,僅憑制裁威脅就確保和平的事件再添一例。英國與法國官員也考慮用經濟封鎖對付土耳其、中國和蘇聯,以加速條約談判、鎮壓民族主義暴動與報復外交爭端。」
欸,那時候中國幹了什麼事?為何英法想制裁中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18 AM
Sat, Feb 15, 2025 1:18 AM
《日內瓦議定書》
「沙爾特的一名部屬、蘇格蘭統計學者樂夫戴(Alexander Loveday)後來繼續投入這種對「不同國家商業相互依存的相關情報」的研究。他認為情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制裁不只要評估對目標國家造成的影響,還得「找出封鎖障磺的可能弱點」。
樂夫戴是金融封鎖的先驅,他相信在一九二〇年代互相連通的世界經濟中,制裁期的長短取決於「被封鎖國對外國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因此封鎖情報理事會「必須仰賴從全球各大金融中心蒐集的即時情報」。
如同一位歷史學者說的,《日內瓦議定書》統一了「同一類型的集體制裁,並以美國對侵略的定義為引線」。」
美國這個部分應該是指華爾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19 AM
Sat, Feb 15, 2025 1:20 AM
「這項改變意義重大,因為這意味著極力維護經濟武器自主權的英國也必須做出強而有力的安全承諾。此時正是英國海軍大出風頭之際,在一九二三到一九二四年舉世矚目的「帝國巡弋」(Empire Cruise)行動中,八艘皇家海軍戰鬥巡洋艦與輕巡洋艦花了十個月的時間繞行全球。如果《日內瓦議定書》能把這股力量交到國聯手中執行制裁,將是國際主義的莫大勝利。」
我記得阿嘉莎傳記講到她去 Empire Cruise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阿嘉莎.克莉絲蒂 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 Ag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1 AM
「然而英國海軍部主要基於戰略目標考量,對《日內瓦議定書》存有疑慮。在一九二〇年代,皇家海軍對自己可以打敗除了美國以外所有的海權大國很有信心,但一旦扮演國聯警察的角色,它就得承擔比競爭對手更多的義務。
海軍部認為,《日內瓦議定書》意味著他們要「承擔重責大任……讓維繫帝國安全的艦隊面臨極高的風險」。 維護貿易與大英帝國海上通訊線路的安全仍是首要任務。
海軍部面臨嚴重的兩難:它可以捨棄國際主義,換得與不斷成長的美國海軍並駕齊驅的實力;或是成為日內瓦的封鎖司令,但失去戰略自主權。整個戰間期,海軍長期戰略與英國的國際主義承諾之間的軍事緊張始終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17, 2025 7:37 AM
「要瞭解這個矛盾——參與國際聯盟,卻不參與它的集體安全機制——就必須理解德國對國聯制裁運作的看法。
在許多威瑪共和菁英眼中,國際聯盟基本上是一個政治「聯邦」(Bund)。
現代德國的前身—維也納會議建立的日耳曼聯邦(一八一五到一八六六年)與短命的北日耳曼聯邦(一八六六到一八七O年)——都採取了這種形式。
國聯是由一群國家組成的鬆散同盟,同盟內各國不得以兵戎相向,因此國聯在功能上,也與神聖羅馬帝國——從查理曼(Charlemagne)到拿破崙,在中歐延續了一千年的基督教憲制超聯邦——極其相似。
事實上,放眼全世界的國內憲制歷史、特別是制裁程序的部分,與國聯最為相像的國家,就是德國自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17, 2025 7:37 AM
如同《國聯盟約》譴責侵略,由理事會制定衝突解方;根據帝國憲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有維護所謂的「土地永久和平」(EwigerLandfrieden)之責。帝國內任何一個國家或統治者,若對另一國發動戰爭、破壞這種和平,就得遭受人稱「帝國行刑」(Reichsexekution)的懲罰,帝國內部的其他國家會出兵組成聯軍,進行干預。」
覺得我第一次搞清楚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樣的角色
載入新的回覆
The Economic Weapon : The Rise of Sanctions as a Tool of Modern War
Nicholas Mulder/譯者: 譚天/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23/10/04
字數: 212,298
原文出版:2022(寫作202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第一部:經濟武器的起源1914-1921
第二部:經濟武器的正當性1921-1931
04經濟武器調整期1921-1924
基本上這章看了一點就覺得可以理解為何德國很不爽,以及義大利為什麼會有奇怪的幻想 XD
我在看《二戰》的時候一直覺得墨索里尼是怎麼了,幹嘛沒事去打衣索比亞乃至於發動二戰,但原來1923年他就出場了。
總之一戰之後國聯想要運用經濟武器(封鎖)來防止戰爭,南斯拉夫進軍剛獨立的阿爾巴尼亞被成功遏阻了,算是成功案例。
但接著就不是很成功。我覺得一方面也有球員兼裁判的問題,另一方面英法自己過去的歷史也是沒有什麼公信力。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一日,一支六萬人的比利時與法國聯軍開始越界進入魯爾。很快地,法國軍事當局已經就德國實業家交付煤產的問題,與柏林政府展開拉鋸戰。結果工人階級並沒有支持法國,對付魯爾的資本家們。相反地,這次的占領激發了德國民族主義情緒,讓更多百姓團結一致、挺身而出,響應保護祖國的號召。」
《二戰》沒講1923年的事,但法國佔領德國的魯爾區難怪德國怒。
「法國認為他們的多邊行動只是在執行和平時期的索賠權。這次占領是將某種經濟理性的運輯發揮到極致的結果。一旦這種強索資源、稅收與利益的做法成立,加強力道的誘惑便始終如影隨形:如果德國不順從,就表示占領的壓力不夠強,還不足以迫使德國改變行為。隨著反抗占領的力量增長,這種加強力道的心態也變得愈來愈危險。
《經濟學人》此一承認經濟嚇阻效果有限的說法,站在法國政策的對立面;但基於跟法國政府大致上相同的構想,英國政府也希望經濟武器能像壓制南斯拉夫一樣,嚇阻其他的侵略者。」
而且1923年墨索里尼就出場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阿爾巴尼亞南疆劃界代表團團長、義大利將軍提里尼(Enrico Tellini)遭希臘西北部的伊庇魯斯(Epirus)地區的匪徒殺害。墨索里尼除了要求道歉、賠償損失並以完整軍禮安葬提里尼之外,還要求希臘政府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希臘同意部分要求,但沒有照單全收,墨索里尼於是決定親自解決問題,派遣一支義大利艦隊公然入侵希臘水域。八月三十一日,義大利艦艇炮轟科孚,打死二十名平民、傷及數十人,並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部隊登上愛奧尼亞島(Ionian island)。」
英國對義大利吵不爽,想封鎖它。
但美國沒加入國聯,雖然報紙也罵了一下義大利,但美國人對干預墨索里尼沒興趣。
所以只靠英國封鎖不動。
法國與比利時在魯爾的政策讓墨索里尼認為可以用軍事占領作為威懾手段,除了根據國際法過去的慣例——國家在受辱時可以訴諸所謂的報復行動一—以外,墨索里尼沒有可資援引的條約權利。
他強調義大利不想發動戰爭,但英國報界有關第十六條制裁措施的討論,仍讓義大利人膽戰心驚。」
他的想法不只是法西斯主義的自吹自播而已。在義大利官員眼中,他們的國家是由全世界帝國強權組成之核心集團的一員,而這種觀點並非毫無根據。
義大利是國聯四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向國聯轄下各機構提供專業人員,還是擁有非洲的利比亞、伊利垂亞與索馬利蘭的殖民帝國。
義大利並透過一九二三年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得到希臘人居住的「多德肯尼斯群島」(Dodecanese Islands)的控制權,派遣總督實施殖民式統治。」
簡言之,義大利和墨索里尼覺得自己是國聯的主事國!
是大國!強國!
和後世評價差很多!
義大利菁英與輿論認為,為報復國家遭受的創傷,炮擊並占領一個希臘島嶼完全合情合理。義大利人企圖運用盟約對戰爭的狹窄定義,避免啟動第十六條。
墨索里尼還以英法對清朝統治下的臺灣(一八八五年)與暹羅(一八九三年)的報復行動,以及國際封鎖克里特島(一八九七年)、委內瑞拉(一九O二到一九〇三年)與蒙特內哥羅(一九一三年)的事件為例,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當性。誠如英國法學家波洛克(Frederick Pollock)在科孚危機期間的觀察,「如果墨索里尼想找的是確切先例」,英國自己過去的做法「對他來說已經綽綽有餘了」。」
臺灣竟然出場了
不確定因素不只是被制裁國的反應而已,經濟武器也允許使用者最大程度地利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地帶。
在一九二〇年代,制裁究竟屬於何種程度的武力,各家解釋大不相同,也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線。對於這個問題,巴黎和會與國際封鎖委員會的裁決都傾向交由主事國自己決定,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
法國根據科孚危機得出結論,只要用意不是戰爭行為,就可以運用嚇阻措施,英國根據同一場危機,得出正好相反的結論:只有動用戰時權力,才能擁有完全封鎖所需的機構與法律。在如何使用制裁的問題上,兩個歐洲最強民主國家的觀點始終南轅北轍,使國際聯盟更雞達成它維護和平的目標。」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中,只有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成為全球體系之一環的情況下,制裁才能提供安全保障。
在國聯成立初期,兩個先天的缺陷使它無法發展出這種近乎普及的規模。
第一個缺陷是美國放棄了這個組織,世界最大經濟體就此缺席維護《國聯盟約》第十六條的國家群體;第二個議題是德國賠款問題造成的歐洲緊張情勢。
但到了一九二四年,國際事務逐漸風平浪靜。運用美國金融力量安定德國經濟的「道斯計畫」(Dawes Plan)推出以後,歐洲的政治衝突逐漸趨緩。
英國、法國與義大利最後甚至同意讓德國於一九二六年加入國際聯盟,種種因素都令人們於一九二〇年代中期萌生日內瓦將成為全球制裁主義安全秩序總部的期待。」
欸,那時候中國幹了什麼事?為何英法想制裁中國?
「沙爾特的一名部屬、蘇格蘭統計學者樂夫戴(Alexander Loveday)後來繼續投入這種對「不同國家商業相互依存的相關情報」的研究。他認為情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制裁不只要評估對目標國家造成的影響,還得「找出封鎖障磺的可能弱點」。
樂夫戴是金融封鎖的先驅,他相信在一九二〇年代互相連通的世界經濟中,制裁期的長短取決於「被封鎖國對外國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因此封鎖情報理事會「必須仰賴從全球各大金融中心蒐集的即時情報」。
如同一位歷史學者說的,《日內瓦議定書》統一了「同一類型的集體制裁,並以美國對侵略的定義為引線」。」
美國這個部分應該是指華爾街?🤔
我記得阿嘉莎傳記講到她去 Empire Cruise
海軍部認為,《日內瓦議定書》意味著他們要「承擔重責大任……讓維繫帝國安全的艦隊面臨極高的風險」。 維護貿易與大英帝國海上通訊線路的安全仍是首要任務。
海軍部面臨嚴重的兩難:它可以捨棄國際主義,換得與不斷成長的美國海軍並駕齊驅的實力;或是成為日內瓦的封鎖司令,但失去戰略自主權。整個戰間期,海軍長期戰略與英國的國際主義承諾之間的軍事緊張始終存在。」
在許多威瑪共和菁英眼中,國際聯盟基本上是一個政治「聯邦」(Bund)。
現代德國的前身—維也納會議建立的日耳曼聯邦(一八一五到一八六六年)與短命的北日耳曼聯邦(一八六六到一八七O年)——都採取了這種形式。
國聯是由一群國家組成的鬆散同盟,同盟內各國不得以兵戎相向,因此國聯在功能上,也與神聖羅馬帝國——從查理曼(Charlemagne)到拿破崙,在中歐延續了一千年的基督教憲制超聯邦——極其相似。
事實上,放眼全世界的國內憲制歷史、特別是制裁程序的部分,與國聯最為相像的國家,就是德國自己。
覺得我第一次搞清楚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