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8, 2025 6:59 AM
Sat, Feb 8, 2025 7:19 AM
21
3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 尼可拉斯.穆德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The Economic Weapon : The Rise of Sanctions as a Tool of Modern War
Nicholas Mulder/譯者: 譚天/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23/10/04
字數: 212,298
原文出版:2022(寫作202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感覺這本可以和正在看的《二戰》呼應欸。
本書在討論的是一戰後到二戰前的經濟制裁,當時稱為經濟武器。以及如何演化成如今樣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8, 2025 8:18 AM
導論看了一點覺得還蠻有趣的。可以當成《二戰》前傳的感覺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28 AM
00比戰爭更強大的手段
「拜厭戰情緒、戰後重建及經濟成長之賜,經濟武器原本在一九二〇年代扮演著維持國際秩序穩定的角色。但隨著一九三〇年代國際大環境每下愈況,經濟武器的效果反而是讓國際秩序愈來愈不穩定。經濟制裁的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必須回頭檢視戰問期的國際秩序究竟為何如此脆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29 AM
Sun, Feb 9, 2025 3:29 AM
經濟制裁的概念源自於全球化浪潮的高峰,並且以全新的方式將一次大戰後的世界經濟予以政治化。嫌隙與裂縫勢必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並且隨著經濟大蕭條與惡化的經濟狀況而不斷擴大。
到了一九三〇年代,許多國家都為了要因應持續惡化的經濟環境而推行閉關自守式的經濟計畫,力求自給自足。結果經濟制裁非但沒能制止這種民族主義浪潮及隨之而來的戰爭風險,反而使它變本加厲。儘管當時已有許多人察覺到這種反效果,但歷史學家對於這個問題始終還沒有太多系統性的檢視。
本書將探討這項主題,對戰間期的全球化危機提出新的思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30 AM
霸權穩定論
「對於這場全球化危機,其中一項主流解釋便是霸權穩定論。16 根據這項論點,世界在二十世紀初剛好處在於兩個霸權青黃不接的空窗期:前者是日漸衰弱的大英帝國,後者則是正在崛起、但還不夠成熟且不願承擔國際領導責任的美國。
這種權力真空的危機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變得特別明顯,因為國際經濟秩序陷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舊有結構分崩離析的重大危機。
霸權論者強調,此後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才提供了一套穩定的國際金融與財政體系,也就是布列頓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進而使福利國式的「鑲嵌式自由主義」成為可能。
但這種霸權在一九三〇年代尚未出現,因此無法提供自由主義所需的全球公共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31 AM
現實主義
「歷史學界的另一種常見解釋,則是現實主義。此派強調激烈的競爭導致國際秩序崩潰,認為戰問期的緊張世局才是引發這場全球化危機的主因。
國際局勢愈來愈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成長與工業發展的不均,另一方面則是軍事競爭與意識形態門爭。對那些恐懼自由派資本主義強權壟斷市場的國家來說,經濟大蕭條帶來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各國試圖在一九三〇年代打造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而非團結在美國這一良善霸權的保護傘底下,進而導致國際上被劃分成多個武裝帝國的勢力範圍。
抱持此派觀點的歷史學者,多半把一九三〇年代的國際秩序看成是一場強權政治的悲劇,因此國際聯盟等國際組織只不過是某些用意良善的龍套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34 AM
Sun, Feb 9, 2025 3:45 AM
國際主義及經濟制裁的角色
「霸權真空與意識形態暨經濟競爭,如何造成敵對局面不斷升高,確實是這段歷史的重要主軸之一。但若要讓這歷史變得更完,就不能不提近十年來有關戰間期國際主義的歷史研究。
研究顯示,二十世紀初期的國際主義有著多項野心勃勃的全球治理計畫,內容從難民安置、公共衛生、毒品禁令、殖民地監管到財政諮詢,幾乎包羅萬象。
國際主義在這段時期的另一著名創新,就是本書所強調的經濟制裁,我在書中也會沿襲前述歷史研究的脈絡,並將焦點轉回國際安全領域。
為了理解經濟制裁的發展歷程,我們就必須研究國際聯盟,特別是檢討該聯盟是否真如霸權論者、現實主義者及研究戰間期國際主義的歷史學者所說,那樣欠缺強制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37 AM
Sun, Feb 9, 2025 3:38 AM
「在一次大戰主導封鎖的與一九二〇年代的國際主義者根本是同一批人,他們更鼓舞了一九三〇年代的制裁主義者。被經濟封鎖的記憶持續縈繞在戰間期的歐洲人心頭,特別是對小國來說,更傾向於認為破壞和平者可能再次遭到可怕的封鎖。」
「要實施制裁就免不了會有實務上的操作及戰略問題,但遭到經濟孤立的恐懼,對各國來說比國際聯盟能否迅速發動經濟制裁的能力更加嚇人。一次大戰的經驗加上國際主義者的論述,為這種經濟武器帶來一種遠遠超過實際能力的意識形態信仰。套用一句法國法學家勒內•卡森(Rene Cassin)的說法,經濟封鎖「永遠都有潛在威力」。就這樣,經濟制裁的陰影纏繞著戰間期的歐洲,久久揮之不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42 AM
Sun, Feb 9, 2025 3:44 AM
他在這裡講到義大利1935侵略衣索比亞,經濟制裁規模空前,有3/4的國家缺斷商業往來。不過義大利仍然繼續侵略行動;而也因為經濟制裁,重創義大利經濟實力。
「這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經常被人視為國際主義不敵法西斯主義及帝國主義的證明,但從戰略物資的觀點看來,它其實是首次大規模使用經濟壓力的案例,也讓世界各國認識到經濟制裁可能被用於維持世界秩序。不滿國際秩序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開始擔心國際聯盟的可能制裁。例如納粹德國的官員就相信,德國將是下一個被制裁的目標。
納粹政權於是根據一九三六年初制定的四年計畫,開始全面推展「強化封鎖韌性」運動。同樣擔憂能否維持自給自足的國家,還有大日本帝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44 AM
對柏林與東京當局而言,若想讓國家保持自給自足、動員群眾支持及維護戰略獨立,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領土擴張:若想一勞永逸擺脫國際封鎖的陰影,征服鄰國似乎是個好選擇。
希特勒及日本領導階層愈來愈相信,既然無法免除盟軍的經濟戰,那不如用盡一切手段來奪取資源。國際主義不斷追求更有效的制裁手段,極端民族主義也想盡辦法實行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除了考慮侵略者的野心等因素外,我們也要把經濟武器視為導致二次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歷史學家對於二次大戰的起源已有詳盡論述,諸如傳統的軍事因素,以及意識形態、政治經濟與社會成因等等。
然而,學界卻尚未充分檢視一九三〇年代未期的經濟制裁,究竟在法西斯與軍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48 AM
「答案是悲劇角色,因為經濟制裁無意間助長了戰間期國際秩序的潰。考慮到《國聯盟約》第十六條原本還期待經濟武器能夠對國際社會起到正面的效果,這股悲劇色彩就更加強烈。
一次大戰期間,「經濟武器」一詞除了剝奪他國資源的意思外,還有另一種為其他社會提供資源的正面意涵。「協約國海上運輸理事會」(Allied Maritime Transport Council)與「最高經濟理事會」(Supreme Economic Council)等跨協約國組織,便是在一九一六與一九二〇年間負責發揮這類後勤功能。
這些組織一方面切斷同盟國在全球各地的市場,同時也透過這些市場動員資源給協約國。經濟武器能為協約國提供什麼資源,其實與能夠攔截敵國哪些資源息息相關。剝奪與供給,正是經濟武器政策的一體兩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49 AM
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當年正是協約國戰時財政的重要操盤者。早在一九二四年,凱因斯就認為經濟武器不能僅仰賴懲罰,而是更應該強調其正面援助的意義。
這套理論認為,應該要建立一套提供被侵略國緊急金援的常態機制,確保小國一旦遭到攻擊便能仰賴廣大盟友的物資支援,如此一來便能嚇阻潛在的侵略者。
然而,儘管這套理論獲得某些英國國際主義者及財經專家的贊同,唯一在戰間期支持這項構想的大國卻只有法國。
在國際主義者的主導下,各方在一九三〇年制定了《財經援助公約》(Convention on FinancialAssistance)。但由於政治歧見與財政保守主義抬頭,該公約始終未能付諸實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3:49 AM
國際聯盟因此只能高談闊論,揚言對侵略者進行經濟封鎖,卻沒有機制能夠實際援助被侵略的國家——這種不穩定的組合自然不堪一擊。
這種策略明顯失衡:一方面強調財政紀律更勝於財政擴張(對內厲行樽節而忽略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又過度看重經濟懲罰而非經濟團結(對外進行制裁而忽略盟友援助),而這正是導致國際體制脆弱的重要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4:01 AM
盧梭
「今日的歷史學家多半將一八四〇年代至一九一四年間視為「第一次全球化時代」。比較鮮為人知的,是這場全球化的背後其實有一項不斷茁壯的重要法律支柱,那就是保護私人財產免於跨國衝突侵害的法律體系。
這種主張戰爭與商業分離的論點來自強大的啟蒙運動思潮。盧梭就曾在《社會契約論》中主張,「戰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無論任何國家都只能與他國而非他人為敵。 」
這項觀點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成為所謂的「盧梭波塔利斯理」(Rousseau-Portalis Doctrine)的基礎,該理論認為個別百姓不能為他們政府的行動負責,因此國家在戰時不能將私有財產視為公有財產而加以侵犯。這項理論很快成為歐陸各國國內法、國家治理及外交政策所奉行的主流思想。」
我覺得這還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4:02 AM
19世紀戰爭與經濟分離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十九世紀的戰爭對商業活動與財物的保護幾乎寬大得令人難以置信。在英國與俄國爆發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財政部都還在繼續履約向沙俄政府償還貸款。與此同時俄國也規規矩矩地向住在英國的沙俄主權債債權人支付利息。
一名英國閣員指出,「對文明國家而言,即使在戰時也應該向敵國償還公債」是一項無可爭議的事實。
一八五六年的《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為克里米亞戰爭劃下句點,這是史上第一個開放給任何國家簽字的多邊條約。該約首創不得在公海上掠奪的「自由商品」類型,為海事貿易的全球化添加一層保護。35類似的保護也出現在陸地上的戰爭中:例如義大利貴族在領導叛軍對抗維也納當局的統治時,仍舊能從他們位於奧地利領地倫巴底(Lombardy)的境內資產獲得營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4:02 AM
義大利統一後,義大利王國便與奧匈帝國及美國簽約,為平民資產提供戰時免於掠奪的保護。即使是高唱軍國主義的普魯士,也在一八六四到一八七一年短暫且血腥的幾場統一戰爭期間遵守這些原則。
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一八八七年出於政治動機而對俄羅斯實施「貸款禁令」的財政限制,反而成了罕見的例外,間接證明地緣政治與市場規範分家仍是當時人一般信守的原則。
俄國政府倡導的交戰國不得侵犯私人財產原則,在一九〇七年《第二次海牙公約》獲得國際廣泛認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4:03 AM
「老一輩與新一代歐洲菁英都支持戰爭與商業分割:對貴族而言,這樣既能保有財富也能滿足他們對榮譽的需求;對資產階級來說,如果所有權及合約能保住自己的財富,他們便能夠與不定期爆發的武裝衝突共存。
經濟思想家博蘭尼(Karl Polanyi)曾經形容,十九世紀這種習慣是「一方面以極度嚴厲的手段防範全面大戰,另一方面又在無止境的小型衝突中為和平創造條件」。
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者,因此得以在公領域的戰爭與私領域的經濟生活之間築起一道壁壘,不至於受到經濟制裁的全面衝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4:33 AM
Sun, Feb 9, 2025 4:35 AM
「利用經濟相互依存來申張法律及維繫和平,就這樣進入國際仲裁倡議者們的討論裡。首先嘗試推這類構想的,是一位商人出身的國際主義者、法國怪傑伯雷克(Leon Bollack)。
伯雷克創造了一套世界語,發行過一種作為國際通貨的金幣,還曾提議英法兩國統一,合組一個叫做「西方邦聯」的國家。
他在一九一一年再度提出一項大膽構想:「全球海關抵制法」。根據這項法律構想,如果一個國家拒絕遵從國際仲裁的判決,其他參與仲裁的國家都可以對該國進行懲罰,包括拒絕進口商品,沒收該國的海外資產,以及封鎖該國的資金轉移。
一九一二年九月,伯雷克向日內瓦世界和平大會提出這項構想。他的目標十分直白:「殺掉戰爭」(tuer la guerre) •」
這人挺有趣的🤔
Léon Bollack - Wikipedi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8:00 AM
Sun, Feb 9, 2025 8:13 AM
話說他提到的這個「霸權穩定說」,就讓我想到「羅馬和平」Pax Romana,整個感覺是殖民帝國自我合理化的論述後續。雖然換成地緣政治、國際秩序我好像就覺得比較能接受?
另外,我覺得我小時候國編版教科書,是霸權穩定說,我記得是批評了1930年代的美國孤立主義。但說真的我長大發現美國一直孤立主義路線啊,當世界警察才是很不美國的風格。
然後他提到的經濟制裁,整個覺得他《二戰》前傳啊,他這一段讓我對於軸心國為何這麼在意「生存空間」又有新的理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02 PM
Sun, Feb 9, 2025 7:02 PM
01封鎖的機制1914-1917
「本章除了概述協約國封鎖行動的發展之外,也聚焦於兩個特別具有啟發性的學習經驗:原物料的控制與金融封鎖的出現。這些政策是日後戰時商品禁運和金融制裁的先聲,仔細探究礦產與金錢問題,才能揭開經濟壓力的原物料與金融面向之間千絲萬縷的連繫。因此,我們的旅程將始於一種在一九一四年的世界貿易中占比很小,但非常重要的商品:錳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03 PM
錳礦與全球化
「錳是一種呈現塊狀或脈狀,蘊含在地殼中的銀灰色重金屬,人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它有強化鐵器硬度的功能。十九世紀的中歐,鐵匠在提煉生鐵以製造出一種叫做「鏡鐵」、更加堅硬且表面有光澤的產品時,會在熔爐裡加入少許的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04 PM
Sun, Feb 9, 2025 7:22 PM
德國是第二大鋼鐵產國,但原物料來自境外
「在二十世紀初期,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鋼鐵產國,產量占整個西歐的一半,接近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德國鋼鐵工業被像克魯伯(Krupp)這樣的大財團壟斷,其產品從船體、樑、柱到鋼板、鋼管、鋼軌和頭盔,無所不包。
但如此龐大產量背後的原物料大部分都來自國外,鐵礦從法國和盧森堡透過火車運入德國,煤礦則來自德國魯爾(Ruhr)區。
持續改善的供應線意味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原物料一年四季不間斷地輸入克魯伯的廠房,讓這家公司可以憑藉極小的倉儲就完成巨額的年度鋼產目標。
在一九一三年,克魯伯的原物料倉儲僅能維持兩個月的生產所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05 PM
「所以說德國雖然在歐洲的鋼鐵製造業中占據領先地位,德國工業卻必須依賴海外供給,在歐洲境內只有寥寥幾處礦區的錳便是典型的例子。
全世界的錳最主要來自喬治亞的齊亞圖拉(Chiatura),當時喬治亞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英屬印度則靠著馬拉巴(Malabar)海岸地區的錳礦,成為全球第二大供應地。在一九一三年,俄羅斯與印度礦區的錳礦產量合計達兩百萬噸,大約是全球產量的九O%。
第三與第四大錳礦產國是巴西和西班牙,巴西在一九一三與一九一四年輸出約十八萬三千噸,西班牙更只有兩萬一千噸,不到全球產量的百分之一。
德國每年消耗全球錳產量的四分之一,與它的全球鋼產占比相當。
總而言之,在一九一二年運到德國的錳礦超過五十萬噸,其中接近三分之二來自俄羅斯,四分之一來自印度,六%來自西班牙,四%來自巴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08 PM
Sun, Feb 9, 2025 7:25 PM
原料從何地取得考量不同因素:
運輸成本—俄羅斯錳礦由於喬治亞路況太差,其鐵路運輸的成本還比從巴西海路運輸經萊茵河到魯爾區來得昂貴。
「生產的物理與政治條件也是影響供應的要素。印度錳礦因為印度次大陸的殖民地勞工成本低廉而具有優勢,齊亞圖拉雖然盛產俄羅斯錳礦,卻是革命動亂的溫床,喬治亞青年約瑟夫•朱加什維利(losif Jugashvili)——即後來的史達林——就以在齊亞圖拉組織礦工起家,展開他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生涯。
最後,錳礦的品質也很重要。含錳量高的礦石,由於生產一單位鋼鐵所需的礦石量較少,價格也較高。巴西的優質礦石含錳量高達五〇%,俄羅斯的礦石含錳量較低,但也比較便宜。前述所有的條件,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穩定的政局與高品質的礦藏,都使得巴西向德國出口錳礦,成為一個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合理選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29 PM
Sun, Feb 9, 2025 7:30 PM
作者解釋了一下這條錳的全球供應鏈,讓我想到《供應鏈戰爭》,看到20世紀初的原物料供應這麼全球化,感覺好有趣!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2024科技商管馬拉松 #供應鏈戰爭 砂、鹽、鐵...
總之,詳細的討論最後歸納如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29 PM
「所以僅是從米納斯吉拉斯進口一批原物料到魯爾,就牽涉到除了克魯伯與伊塔比拉鐵礦公司以外的七個單位,分別屬於六個不同國家:
巴西政府與它的國營鐵路、負責運輸的挪威海運公司、提供礦石海運保險的勞伊德與供應煤炭的另一家英國公司、將貨物運往德國的荷蘭鐵路營運商、為克魯伯的採購提供融資的德意志銀行,以及提供短期償債能力,讓德意志銀行能維持貿易信貸的一間法國跨國銀行。
如此繁複的供應與支付鏈顯示十九世紀未發展出的全球化結構與基礎設施,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變得多麼錯綜複雜。
不只如此,這項交易還可以隨著觀察者的立場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偽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29 PM
Sun, Feb 9, 2025 7:31 PM
從最直截了當的觀點來說,這批錳礦的供應與最終用途,讓這件事成為巴西與德國之間的交易;但以法律合作的角度而言,這似乎是英國與德國之間的交易,因為一家英國擁有的礦務公司向一家德國鋼鐵公司供貨。
貿易統計數字有助於釐清一些真相,但程度有限,進口與透過荷蘭這類轉口經濟體的再出口,是一個容易讓人混淆的因素。
因為錳礦在跨越國界時需要給海關官員登記,從伊塔比拉到克魯伯的交運會在國際貿易統計上出現兩次,一次是巴西與荷蘭之間的貿易,一次是荷蘭與德國之間的貿易。」
「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如何操控這個體系使得錳礦無法運到德國?為了解決此一實際的問題,英國與法國開始建立啟發現代制裁的封鎖機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37 PM
而且20世紀初錳的供應鏈算是很很單純的,化學、造船、電子製造業更加複雜。
總之,1913年的時候,德國生產的供應鏈非常全球化。
然後英國的戰前影響力真的很巨大,不僅僅是日不落帝國網路內的經貿交易而已,對於其他國家依然是關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40 PM
Sun, Feb 9, 2025 7:41 PM
英國是20世紀初全球經濟體系核心
金融中心、海運、海上保險
「英國顯然位於這個全球經濟體系的核心。儘管克魯伯從巴西進口錳礦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跟英國做生意,但這筆交易的方方面面都得依靠英國公司與銀行的專業、資源和影響力。
倫敦對戰前的世界經濟具有至高的重要性。在一九一二年,倫敦透過它的貼現市場,以匯票形式發行短期貿易信貸,為大約六〇%的世界貿易提供融資,每天的融資金額至少高達四百萬英鎊。一戰爆發時,倫敦經紀商與票據承兌所在帳面上持有超過三億五千萬英鎊的匯票,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德國與奧匈帝國積欠的債款。
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隊,其海運公司包辦了全球五十五%的海上貿易,英國也負責全球三分之二的海上保險合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Feb 9, 2025 7:41 PM
Sun, Feb 9, 2025 7:42 PM
能源與通訊資訊中心
「由於巨額的煤礦出口,英國還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輸出國;套用一位歷史學者的話,英國是「一九OO年的沙烏地阿拉伯」。當年全世界的貨輪有九十六%使用焦煤作為燃料,而八千萬噸的總用量中超過四分之三的焦煤來自不列顛群島。
在任何時刻都有約兩千萬噸的焦煤留在英國港內,另外兩千五百萬噸存放在從福克蘭群島到直布羅陀、由英國控制的儲煤庫網路中,而其餘地方上的儲煤庫也多由英國民營公司負責保養與供貨。
不僅如此,全球電報的電纜網路有七〇%的線路掌握在英國公司的手裡。
由於基礎設施方面的壓倒性優勢,英國對貨物、金錢、能源與資訊等全球化命脈的影響力極為龐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0:40 PM
Wed, Feb 12, 2025 11:09 PM
———
ChatGPT幫我摘要了一下一戰的國家意識形態:
英法說是民主,但在殖民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0:45 PM
02從封鎖精神中誕生的制裁1917-1919
「因此,在決定一戰的結果這件事上,封鎖充其量不過是個配角而已。
同盟國最終落敗的最主要因素,是戰場挫敗與中歐社會因全面戰爭動員而出現的內部緊張,不是經濟封鎖。既然如此,為什麼在戰間期的政治與之後的歷史記敘中,「封鎖是關鍵因素」這一相反的結論始終甚囂塵上?
部分的原因是,戰敗國自己過度誇大封鎖造成的衝擊。卡內基基金會在一九二〇與一九三〇年代發表的鉅作、共一百五十冊的《世界大戰經濟與社會史》(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是第一本關於一戰的深度研究,其中大量引用前德國與奧匈帝國政府官員的評估。這些官員一味將國家內部瓦解的原因歸咎給外部壓力,而對他們在戰時經濟規劃上的失誤避重就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0:45 PM
更重要的是,德國民族主義者在戰後極力散播惡名昭彰的「背後捅刀論」,認為德意志帝國是敗在遭文人背叛,強調德軍仍然無敵。這個迷思與協約國認定封鎖重挫德國本土士氣的論點不謀而合。
此外,大談封鎖造成的損害,也是威瑪共和(Weimar,指德國在一戰戰敗後成立的共和憲政政體)的政界人士為了降低德國賠償負擔、修改《凡爾賽條約》並吸引外資,最喜歡用的話術。
私底下,德國官員也承認,封鎖造成的損害,並沒有像他們宣傳所說的那麼大。
人道主義運動引起人們對平民百姓苦難的關注,這是好事,不過代價就是使得飢餓導致中歐社會秩序崩潰的想法更加深植人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1:00 PM
「封鎖的迷思對二十世紀接下來的政治與戰略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經濟施壓使協約國迎來一九一八年的勝利」成為經濟制裁支持者的信條。在一戰終戰後十年,塞西爾與福斯特仍然堅信,鎖定「敵人商業」,讓「我們能向敵人施壓並在戰爭末期取勝,而且以後還會重演」。I4對經濟武器威力的信念已經變成國際主義者的政治承諾,而且這項為協約國打贏大戰的武器,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體制繼承者:國際聯盟。不過國際聯盟經濟制裁的確切性質,主要是巴黎和會歷時數月的談判過程中政治妥協的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1:01 PM
美國的這個看法也還蠻美國的⋯
消極盟約這個概念還蠻有趣的⋯感覺沒用XD
「威爾遜反對軍事制裁,因為他相信美國不應該捲入與歐洲列強的聯盟,顧問們的意見也使他更堅信這一點。藍辛與米勒以美國憲法為思考依據,而根據美國憲法,只有國會有權宣戰。
由於宣戰權不能預先交給任何超國家組織代行,他們認為任何擬議的「為防止侵略與國際戰爭而建立的國家聯盟」,都應該是「消極盟約」,而非「積極保證」。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國際聯盟應該約束國家不得侵略,而不是要國家承諾以共同行動對付侵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1:01 PM
總之法國想在國聯裡面放入軍隊的想法,被英法封殺了。
大家都幻想經濟武器就有足夠的震懾力維持世界和平
(當然並沒有,因爲沒多久就二戰了)
然後經濟武器聽到後來就有人道問題,還有擔心德國會不會都被餓成布爾什維克。
然後讀完了 Part 1 感覺好累
我要休息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Feb 12, 2025 11:09 PM
德國「東方」=「生存空間」這個概念,根本就一戰就開始了。
二月革命後的列寧政府對德求和,割了一大塊地給德國。1918年3月3日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
「割讓大片領土給德國及其盟國:
•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 轉由德國控制。
• 波蘭部分地區(西部) → 劃歸德國。
• 烏克蘭 → 宣布獨立,由德國扶植的烏克蘭政府統治。
• 白俄羅斯部分地區 → 由德國控制。
• 高加索部分地區(包括卡爾斯、巴統等) → 由奧斯曼帝國接收。
2. 俄國放棄對芬蘭的控制(芬蘭正式獨立)。
3. 烏克蘭獨立,並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4. 俄國需支付60億馬克賠款,作為戰爭補償。 5. 俄國軍隊撤出上述地區,並裁軍。」
胖吉小編
@jonathan836
Fri, Feb 14, 2025 8:05 AM
謝謝你發現這本書可以當作《二戰》的前傳哈哈哈,至少歐洲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02 AM
胖吉小編
: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5, 2025 12:03 AM
Sat, Feb 15, 2025 12:43 AM
好像變太長了,跳轉下噗吧
@jeanylin -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The Economic Weapon : ...
載入新的回覆
The Economic Weapon : The Rise of Sanctions as a Tool of Modern War
Nicholas Mulder/譯者: 譚天/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23/10/04
字數: 212,298
原文出版:2022(寫作202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感覺這本可以和正在看的《二戰》呼應欸。
本書在討論的是一戰後到二戰前的經濟制裁,當時稱為經濟武器。以及如何演化成如今樣貌。
「拜厭戰情緒、戰後重建及經濟成長之賜,經濟武器原本在一九二〇年代扮演著維持國際秩序穩定的角色。但隨著一九三〇年代國際大環境每下愈況,經濟武器的效果反而是讓國際秩序愈來愈不穩定。經濟制裁的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必須回頭檢視戰問期的國際秩序究竟為何如此脆弱。
到了一九三〇年代,許多國家都為了要因應持續惡化的經濟環境而推行閉關自守式的經濟計畫,力求自給自足。結果經濟制裁非但沒能制止這種民族主義浪潮及隨之而來的戰爭風險,反而使它變本加厲。儘管當時已有許多人察覺到這種反效果,但歷史學家對於這個問題始終還沒有太多系統性的檢視。
本書將探討這項主題,對戰間期的全球化危機提出新的思考。」
「對於這場全球化危機,其中一項主流解釋便是霸權穩定論。16 根據這項論點,世界在二十世紀初剛好處在於兩個霸權青黃不接的空窗期:前者是日漸衰弱的大英帝國,後者則是正在崛起、但還不夠成熟且不願承擔國際領導責任的美國。
這種權力真空的危機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變得特別明顯,因為國際經濟秩序陷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舊有結構分崩離析的重大危機。
霸權論者強調,此後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才提供了一套穩定的國際金融與財政體系,也就是布列頓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進而使福利國式的「鑲嵌式自由主義」成為可能。
但這種霸權在一九三〇年代尚未出現,因此無法提供自由主義所需的全球公共財。」
「歷史學界的另一種常見解釋,則是現實主義。此派強調激烈的競爭導致國際秩序崩潰,認為戰問期的緊張世局才是引發這場全球化危機的主因。
國際局勢愈來愈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成長與工業發展的不均,另一方面則是軍事競爭與意識形態門爭。對那些恐懼自由派資本主義強權壟斷市場的國家來說,經濟大蕭條帶來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各國試圖在一九三〇年代打造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而非團結在美國這一良善霸權的保護傘底下,進而導致國際上被劃分成多個武裝帝國的勢力範圍。
抱持此派觀點的歷史學者,多半把一九三〇年代的國際秩序看成是一場強權政治的悲劇,因此國際聯盟等國際組織只不過是某些用意良善的龍套角色。」
研究顯示,二十世紀初期的國際主義有著多項野心勃勃的全球治理計畫,內容從難民安置、公共衛生、毒品禁令、殖民地監管到財政諮詢,幾乎包羅萬象。
國際主義在這段時期的另一著名創新,就是本書所強調的經濟制裁,我在書中也會沿襲前述歷史研究的脈絡,並將焦點轉回國際安全領域。
為了理解經濟制裁的發展歷程,我們就必須研究國際聯盟,特別是檢討該聯盟是否真如霸權論者、現實主義者及研究戰間期國際主義的歷史學者所說,那樣欠缺強制力。」
「要實施制裁就免不了會有實務上的操作及戰略問題,但遭到經濟孤立的恐懼,對各國來說比國際聯盟能否迅速發動經濟制裁的能力更加嚇人。一次大戰的經驗加上國際主義者的論述,為這種經濟武器帶來一種遠遠超過實際能力的意識形態信仰。套用一句法國法學家勒內•卡森(Rene Cassin)的說法,經濟封鎖「永遠都有潛在威力」。就這樣,經濟制裁的陰影纏繞著戰間期的歐洲,久久揮之不去。」
「這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經常被人視為國際主義不敵法西斯主義及帝國主義的證明,但從戰略物資的觀點看來,它其實是首次大規模使用經濟壓力的案例,也讓世界各國認識到經濟制裁可能被用於維持世界秩序。不滿國際秩序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開始擔心國際聯盟的可能制裁。例如納粹德國的官員就相信,德國將是下一個被制裁的目標。
納粹政權於是根據一九三六年初制定的四年計畫,開始全面推展「強化封鎖韌性」運動。同樣擔憂能否維持自給自足的國家,還有大日本帝國。
希特勒及日本領導階層愈來愈相信,既然無法免除盟軍的經濟戰,那不如用盡一切手段來奪取資源。國際主義不斷追求更有效的制裁手段,極端民族主義也想盡辦法實行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除了考慮侵略者的野心等因素外,我們也要把經濟武器視為導致二次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歷史學家對於二次大戰的起源已有詳盡論述,諸如傳統的軍事因素,以及意識形態、政治經濟與社會成因等等。
然而,學界卻尚未充分檢視一九三〇年代未期的經濟制裁,究竟在法西斯與軍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次大戰期間,「經濟武器」一詞除了剝奪他國資源的意思外,還有另一種為其他社會提供資源的正面意涵。「協約國海上運輸理事會」(Allied Maritime Transport Council)與「最高經濟理事會」(Supreme Economic Council)等跨協約國組織,便是在一九一六與一九二〇年間負責發揮這類後勤功能。
這些組織一方面切斷同盟國在全球各地的市場,同時也透過這些市場動員資源給協約國。經濟武器能為協約國提供什麼資源,其實與能夠攔截敵國哪些資源息息相關。剝奪與供給,正是經濟武器政策的一體兩面。
這套理論認為,應該要建立一套提供被侵略國緊急金援的常態機制,確保小國一旦遭到攻擊便能仰賴廣大盟友的物資支援,如此一來便能嚇阻潛在的侵略者。
然而,儘管這套理論獲得某些英國國際主義者及財經專家的贊同,唯一在戰間期支持這項構想的大國卻只有法國。
在國際主義者的主導下,各方在一九三〇年制定了《財經援助公約》(Convention on FinancialAssistance)。但由於政治歧見與財政保守主義抬頭,該公約始終未能付諸實行。
這種策略明顯失衡:一方面強調財政紀律更勝於財政擴張(對內厲行樽節而忽略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又過度看重經濟懲罰而非經濟團結(對外進行制裁而忽略盟友援助),而這正是導致國際體制脆弱的重要原因。」
「今日的歷史學家多半將一八四〇年代至一九一四年間視為「第一次全球化時代」。比較鮮為人知的,是這場全球化的背後其實有一項不斷茁壯的重要法律支柱,那就是保護私人財產免於跨國衝突侵害的法律體系。
這種主張戰爭與商業分離的論點來自強大的啟蒙運動思潮。盧梭就曾在《社會契約論》中主張,「戰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無論任何國家都只能與他國而非他人為敵。 」
這項觀點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成為所謂的「盧梭波塔利斯理」(Rousseau-Portalis Doctrine)的基礎,該理論認為個別百姓不能為他們政府的行動負責,因此國家在戰時不能將私有財產視為公有財產而加以侵犯。這項理論很快成為歐陸各國國內法、國家治理及外交政策所奉行的主流思想。」
我覺得這還蠻有趣的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十九世紀的戰爭對商業活動與財物的保護幾乎寬大得令人難以置信。在英國與俄國爆發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財政部都還在繼續履約向沙俄政府償還貸款。與此同時俄國也規規矩矩地向住在英國的沙俄主權債債權人支付利息。
一名英國閣員指出,「對文明國家而言,即使在戰時也應該向敵國償還公債」是一項無可爭議的事實。
一八五六年的《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為克里米亞戰爭劃下句點,這是史上第一個開放給任何國家簽字的多邊條約。該約首創不得在公海上掠奪的「自由商品」類型,為海事貿易的全球化添加一層保護。35類似的保護也出現在陸地上的戰爭中:例如義大利貴族在領導叛軍對抗維也納當局的統治時,仍舊能從他們位於奧地利領地倫巴底(Lombardy)的境內資產獲得營收。
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一八八七年出於政治動機而對俄羅斯實施「貸款禁令」的財政限制,反而成了罕見的例外,間接證明地緣政治與市場規範分家仍是當時人一般信守的原則。
俄國政府倡導的交戰國不得侵犯私人財產原則,在一九〇七年《第二次海牙公約》獲得國際廣泛認可。」
經濟思想家博蘭尼(Karl Polanyi)曾經形容,十九世紀這種習慣是「一方面以極度嚴厲的手段防範全面大戰,另一方面又在無止境的小型衝突中為和平創造條件」。
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者,因此得以在公領域的戰爭與私領域的經濟生活之間築起一道壁壘,不至於受到經濟制裁的全面衝擊。」
伯雷克創造了一套世界語,發行過一種作為國際通貨的金幣,還曾提議英法兩國統一,合組一個叫做「西方邦聯」的國家。
他在一九一一年再度提出一項大膽構想:「全球海關抵制法」。根據這項法律構想,如果一個國家拒絕遵從國際仲裁的判決,其他參與仲裁的國家都可以對該國進行懲罰,包括拒絕進口商品,沒收該國的海外資產,以及封鎖該國的資金轉移。
一九一二年九月,伯雷克向日內瓦世界和平大會提出這項構想。他的目標十分直白:「殺掉戰爭」(tuer la guerre) •」
這人挺有趣的🤔
另外,我覺得我小時候國編版教科書,是霸權穩定說,我記得是批評了1930年代的美國孤立主義。但說真的我長大發現美國一直孤立主義路線啊,當世界警察才是很不美國的風格。
然後他提到的經濟制裁,整個覺得他《二戰》前傳啊,他這一段讓我對於軸心國為何這麼在意「生存空間」又有新的理解。
「本章除了概述協約國封鎖行動的發展之外,也聚焦於兩個特別具有啟發性的學習經驗:原物料的控制與金融封鎖的出現。這些政策是日後戰時商品禁運和金融制裁的先聲,仔細探究礦產與金錢問題,才能揭開經濟壓力的原物料與金融面向之間千絲萬縷的連繫。因此,我們的旅程將始於一種在一九一四年的世界貿易中占比很小,但非常重要的商品:錳礦。」
「錳是一種呈現塊狀或脈狀,蘊含在地殼中的銀灰色重金屬,人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它有強化鐵器硬度的功能。十九世紀的中歐,鐵匠在提煉生鐵以製造出一種叫做「鏡鐵」、更加堅硬且表面有光澤的產品時,會在熔爐裡加入少許的錳。」
德國鋼鐵工業被像克魯伯(Krupp)這樣的大財團壟斷,其產品從船體、樑、柱到鋼板、鋼管、鋼軌和頭盔,無所不包。
但如此龐大產量背後的原物料大部分都來自國外,鐵礦從法國和盧森堡透過火車運入德國,煤礦則來自德國魯爾(Ruhr)區。
持續改善的供應線意味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原物料一年四季不間斷地輸入克魯伯的廠房,讓這家公司可以憑藉極小的倉儲就完成巨額的年度鋼產目標。
在一九一三年,克魯伯的原物料倉儲僅能維持兩個月的生產所需。」
全世界的錳最主要來自喬治亞的齊亞圖拉(Chiatura),當時喬治亞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英屬印度則靠著馬拉巴(Malabar)海岸地區的錳礦,成為全球第二大供應地。在一九一三年,俄羅斯與印度礦區的錳礦產量合計達兩百萬噸,大約是全球產量的九O%。
第三與第四大錳礦產國是巴西和西班牙,巴西在一九一三與一九一四年輸出約十八萬三千噸,西班牙更只有兩萬一千噸,不到全球產量的百分之一。
德國每年消耗全球錳產量的四分之一,與它的全球鋼產占比相當。
總而言之,在一九一二年運到德國的錳礦超過五十萬噸,其中接近三分之二來自俄羅斯,四分之一來自印度,六%來自西班牙,四%來自巴西。」
運輸成本—俄羅斯錳礦由於喬治亞路況太差,其鐵路運輸的成本還比從巴西海路運輸經萊茵河到魯爾區來得昂貴。
「生產的物理與政治條件也是影響供應的要素。印度錳礦因為印度次大陸的殖民地勞工成本低廉而具有優勢,齊亞圖拉雖然盛產俄羅斯錳礦,卻是革命動亂的溫床,喬治亞青年約瑟夫•朱加什維利(losif Jugashvili)——即後來的史達林——就以在齊亞圖拉組織礦工起家,展開他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生涯。
最後,錳礦的品質也很重要。含錳量高的礦石,由於生產一單位鋼鐵所需的礦石量較少,價格也較高。巴西的優質礦石含錳量高達五〇%,俄羅斯的礦石含錳量較低,但也比較便宜。前述所有的條件,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穩定的政局與高品質的礦藏,都使得巴西向德國出口錳礦,成為一個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合理選擇。」
巴西政府與它的國營鐵路、負責運輸的挪威海運公司、提供礦石海運保險的勞伊德與供應煤炭的另一家英國公司、將貨物運往德國的荷蘭鐵路營運商、為克魯伯的採購提供融資的德意志銀行,以及提供短期償債能力,讓德意志銀行能維持貿易信貸的一間法國跨國銀行。
如此繁複的供應與支付鏈顯示十九世紀未發展出的全球化結構與基礎設施,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變得多麼錯綜複雜。
不只如此,這項交易還可以隨著觀察者的立場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偽裝。
貿易統計數字有助於釐清一些真相,但程度有限,進口與透過荷蘭這類轉口經濟體的再出口,是一個容易讓人混淆的因素。
因為錳礦在跨越國界時需要給海關官員登記,從伊塔比拉到克魯伯的交運會在國際貿易統計上出現兩次,一次是巴西與荷蘭之間的貿易,一次是荷蘭與德國之間的貿易。」
「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如何操控這個體系使得錳礦無法運到德國?為了解決此一實際的問題,英國與法國開始建立啟發現代制裁的封鎖機制。」
總之,1913年的時候,德國生產的供應鏈非常全球化。
然後英國的戰前影響力真的很巨大,不僅僅是日不落帝國網路內的經貿交易而已,對於其他國家依然是關鍵。
金融中心、海運、海上保險
「英國顯然位於這個全球經濟體系的核心。儘管克魯伯從巴西進口錳礦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跟英國做生意,但這筆交易的方方面面都得依靠英國公司與銀行的專業、資源和影響力。
倫敦對戰前的世界經濟具有至高的重要性。在一九一二年,倫敦透過它的貼現市場,以匯票形式發行短期貿易信貸,為大約六〇%的世界貿易提供融資,每天的融資金額至少高達四百萬英鎊。一戰爆發時,倫敦經紀商與票據承兌所在帳面上持有超過三億五千萬英鎊的匯票,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德國與奧匈帝國積欠的債款。
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隊,其海運公司包辦了全球五十五%的海上貿易,英國也負責全球三分之二的海上保險合約。」
「由於巨額的煤礦出口,英國還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輸出國;套用一位歷史學者的話,英國是「一九OO年的沙烏地阿拉伯」。當年全世界的貨輪有九十六%使用焦煤作為燃料,而八千萬噸的總用量中超過四分之三的焦煤來自不列顛群島。
在任何時刻都有約兩千萬噸的焦煤留在英國港內,另外兩千五百萬噸存放在從福克蘭群島到直布羅陀、由英國控制的儲煤庫網路中,而其餘地方上的儲煤庫也多由英國民營公司負責保養與供貨。
不僅如此,全球電報的電纜網路有七〇%的線路掌握在英國公司的手裡。
由於基礎設施方面的壓倒性優勢,英國對貨物、金錢、能源與資訊等全球化命脈的影響力極為龐大。」
ChatGPT幫我摘要了一下一戰的國家意識形態:
英法說是民主,但在殖民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因此,在決定一戰的結果這件事上,封鎖充其量不過是個配角而已。
同盟國最終落敗的最主要因素,是戰場挫敗與中歐社會因全面戰爭動員而出現的內部緊張,不是經濟封鎖。既然如此,為什麼在戰間期的政治與之後的歷史記敘中,「封鎖是關鍵因素」這一相反的結論始終甚囂塵上?
部分的原因是,戰敗國自己過度誇大封鎖造成的衝擊。卡內基基金會在一九二〇與一九三〇年代發表的鉅作、共一百五十冊的《世界大戰經濟與社會史》(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是第一本關於一戰的深度研究,其中大量引用前德國與奧匈帝國政府官員的評估。這些官員一味將國家內部瓦解的原因歸咎給外部壓力,而對他們在戰時經濟規劃上的失誤避重就輕。
此外,大談封鎖造成的損害,也是威瑪共和(Weimar,指德國在一戰戰敗後成立的共和憲政政體)的政界人士為了降低德國賠償負擔、修改《凡爾賽條約》並吸引外資,最喜歡用的話術。
私底下,德國官員也承認,封鎖造成的損害,並沒有像他們宣傳所說的那麼大。
人道主義運動引起人們對平民百姓苦難的關注,這是好事,不過代價就是使得飢餓導致中歐社會秩序崩潰的想法更加深植人心。」
消極盟約這個概念還蠻有趣的⋯感覺沒用XD
「威爾遜反對軍事制裁,因為他相信美國不應該捲入與歐洲列強的聯盟,顧問們的意見也使他更堅信這一點。藍辛與米勒以美國憲法為思考依據,而根據美國憲法,只有國會有權宣戰。
由於宣戰權不能預先交給任何超國家組織代行,他們認為任何擬議的「為防止侵略與國際戰爭而建立的國家聯盟」,都應該是「消極盟約」,而非「積極保證」。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國際聯盟應該約束國家不得侵略,而不是要國家承諾以共同行動對付侵略。」
大家都幻想經濟武器就有足夠的震懾力維持世界和平
(當然並沒有,因爲沒多久就二戰了)
然後經濟武器聽到後來就有人道問題,還有擔心德國會不會都被餓成布爾什維克。
然後讀完了 Part 1 感覺好累
我要休息一下⋯
二月革命後的列寧政府對德求和,割了一大塊地給德國。1918年3月3日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
「割讓大片領土給德國及其盟國:
•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 轉由德國控制。
• 波蘭部分地區(西部) → 劃歸德國。
• 烏克蘭 → 宣布獨立,由德國扶植的烏克蘭政府統治。
• 白俄羅斯部分地區 → 由德國控制。
• 高加索部分地區(包括卡爾斯、巴統等) → 由奧斯曼帝國接收。
2. 俄國放棄對芬蘭的控制(芬蘭正式獨立)。
3. 烏克蘭獨立,並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4. 俄國需支付60億馬克賠款,作為戰爭補償。 5. 俄國軍隊撤出上述地區,並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