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何叫得動青春期男孩?:普萊斯博士流「教練心法」,培養兒子成為成熟、獨立、負責任的大人! - 亞當.普萊...
如何叫得動青春期男孩?
普萊斯博士流「教練心法」,培養兒子成為成熟、獨立、負責任的大人!
He's Not Lazy : Empowering Your Son to Believe in Himself

Adam Price Ph.D. / 譯者: 閻蕙群 /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09/20
字數: 106,74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很久以前的感想:
@jeanylin - #如何叫得動青春期男孩? He’s Not Lazy: Empowering Y...

算起來我2022、2023、2025都讀了三次了,還是覺得讀這本書頗有收穫,溫故知新,都是很好的提醒。

果然這本書的確歷久彌新,很值得推薦!

看中英文書名,我也覺得展現了中西文化差異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這本書我大概是2022就買了紙本書,當時看完了覺得很欣慰,感覺我兒好像還很幼稚沒到青春期。

時過境遷,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現在應該是進入了青春期無誤。😂😂

總之最近看到圖書館有電子書,就把它借回來看封面做 meditation,基本上就是看封面提醒自己,青少年男生就是腦殘,腦還沒長好,不要和他們一般見識。

什麼時候才會長好呢?

要到25~30掌管理性和執行功能的前額葉才會發展成熟喔,所以腦殘的時間其實持續到大學畢業吧,難怪大學生也常常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傻事。

當然啦,往好處看,腦殘時間這麼長,也代表著大腦還有很強的神經可塑性,還在成長學習,表示令人欣慰地還沒到僵化的時候。

雖然主要是為了看封面做meditation,但其實這兩天又重看一遍,覺得收穫還是蠻多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原書寫得真的很好,不愧是和青少年諮商有實戰經驗的臨床心理師+兩個青少年的爸爸,情境和建議都很實際。

但我對翻譯很有意見,像是他把原文寫成 opt out 的孩子翻成「自避兒」——我一點都不欣賞他的諧音哏,一方面對自閉症者家庭很冒犯,一方面也非常混淆。

把 loser不翻譯成輸家而翻譯成「魯蛇」的流行語,整個充滿輕佻的負能量。

compassion 翻成「慈悲心」,固然不能說錯,但是父母對於小孩要慈悲,這語感也是超奇怪的。畢竟「慈悲心」的宗教意味還是蠻重的,一般人會說對社會弱勢族群慈悲,但不會說對自己的小孩要慈悲吧。

Opt out 如果是現在,應該會翻成「躺平」吧,也就是低學習動機,半放棄的孩子。

本書並非處理青少年憂鬱、社群成癮之類現代教養書的流行主題,而是持續存在、像鹹魚一樣躺平的低動機男孩。
linhuae
青少女也很躺平耶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linhuae : 我也是蠻建議青少女的媽媽可以讀一下啦,我想很多也是共用的。不過畢竟他的訴求是男孩子嘛,有些章節就是針對男孩。青少女應該也會有專書吧XD

本來想摘要,但明天腦筋比較清醒的時候再說 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art1
「本書的前半部,要先導正爸媽對自家兒子抱持的一個錯誤認定:他很懶。

這個危險的誤解使得父母未能認清孩子的問題根源,而孩子也因為常被父母責怪,更加與父母疏遠。

第一章要鼓勵父母用一種不同的參考框架來看待孩子,其餘各章也將分別以全新的角度,定義青少年期的認知與情緒轉變,並詳細說明這些變化會如何導致某些青少年選擇逃避。

第一部將協助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正確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從而正確認清他的問題根源。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世界,家長才能擬定有效的策略,幫助他們產生動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你要重新認識你的兒子!

小孩自我評估 作者建議家長可以給小孩做重要性和能力的自我評估練習(課業、交友、社團等等),重要性1-12,然後做覺得自己的能力1-12。可能會發現課業重要性其實排名第一,但他覺得自己可以達成的能力排名最後。

「你兒子其實很想要有更好的課業表現,他只是不認為自己能做到。他害怕失敗,非常焦慮,所以他才用無精打采的模樣示人,企圖隱藏自己的不足。⋯你兒子的學習問題,不論是出於自卑(低自尊),或是其他種類的問題,你都必須先解決他的焦慮,才能真正幫到他。

「但是對於自尊心低落的孩子,讚美他跟責罵他都無濟於事,因為他內心深處會覺得,爸媽是在評量他的成績,顯示爸媽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對於自尊心低落的孩子,給予正面反饋的效果未必優於負面反饋,爸媽必須停止評量他的成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父母同理心和客觀性的練習

寫下父母自己的優缺點和經驗,並接納自己的缺點
「請寫下你擁有的三—五項優缺點,寫缺點的時候請務必誠實,不要當成是一般的應徵面試,否則你的缺點看起來反倒像是個優點(例如:「太關心別人」)。接下來,仔細檢視你的缺點。雖然要求你這麼做似乎有點強人所難,但還是請你真誠作答:想想看曾否發生過令你覺得很難為情、丟臉或抬不起頭來的實例,回想一下這些缺點是如何令你失敗的。」

「請你先試著接納你的缺點,把它們當做你這個人的一部分。你這輩子一直努力想要改善自己的缺點,但你仍是不完美的,何不試著原諒你自己,並且接納有這些毛病的你。」

「如果你能想通個中道理,你就較能理解你兒子,並能以局外人的立場客觀看待他的掙扎。」

理解孩子的第一要件:客觀;第二要件:同理心。

練習:你從孩子的臉上看到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四種opt-out的類型:

1.唱反調

「這類型的青少年聰明但固執己見,隨時伺機挑起親子問的權力角力。」

「問題就在於你已經變成他的敵人——這有可能是因為你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太過強勢地逼他念書(因為你認為唯有這樣他才可能及格)——所以現在他絕不肯再聽命於你。

再加上你老是花大把時間跟他辯論成績不好的種種後果,他會用各種方式辯駁。是你親手把他調教成一名談判高手,一位口若懸河的律師。

這些年來他想必一直為了這些事跟你纏門不休,但這些談判其實只是一種偽裝,它的真面目是親子間的權力角力(power struggle)。

而權力角力正是教養一名青少年的死亡陷阱,因為你兒子發起這場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爭取獨立自主或掌控感,所以他會不斷拉高你們之間的衝突以羸得勝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幫我做

「由於爸媽整天跟在身邊打點一切,他們根本不必擔心任何事。而他們之所以敢這麼任性,並不是因為爸媽提供過多的物質享受,而是幫孩子做太多,所以這並不是富裕家庭才會有的問題。

幫我做少爺的爸媽其實原本是出於一番好意——通常是為了彌補兒子的某個問題,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才出手幫忙的。他們為了確保兒子有乖乖做功課,會一直坐在旁邊陪他,或是幫他螯理好足球用具以免他練習遲到。他們對孩子不敢抱持過高的期望,只求兒子的成績能夠過關就好。

但這麼一來,卻讓幫我做少爺誤以為自己真的與眾不同,並認為凡事皆唾手可得。他們開始依賴爸媽請來幫忙的家教、教練,以及心理師;最後甚至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以為他們可以一輩子這樣輕鬆打混過去。要讓幫我做少爺改變,他們的爸媽得最先改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萬人迷

「萬人迷少爺的人生真的過得很爽,他們要不是顏值超高的大帥哥,要不就是技術出神入化的超級運動員,人人都拜倒在他的魅力之下。

所以萬人迷少爺向來要什麼有什麼,他的前途看來一片光明——高中過得那麼順,未來會差到哪裡去?他確信自己的才華會順利送他進大學,說不定還能拿到獎學金。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他的成績都平安地低空飛過,但是在他內心深處,其實很擔心自己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傢伙。身為爸媽的你,想必也對兒子的魅力相當折服,或是認為他的運動才能凌駕一切;因此,即便他的成績一塌糊塗,你還是對他經常跟隊友廝混或狂歡作樂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個類型在重視學業的亞洲家庭應該不太會出現,但是在美國也很可以想像,尤其那種YA電影裡面很愛出現的扁平反派角色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4.沒把握
「雖然別人都認為他很聰明,但沒把握少爺卻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且通常不善於社交。他還未發現自己的長處,所以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因此他寧願在不夠努力的假面具之後,也不敢冒險拚拚看,深怕結果證明他的確沒大家想的那麼聰明,於是更丟臉。沒把握少爺跟唱反調少爺或幫我做少爺不一樣,他不會把怒氣直接發洩在爸媽身上,而是發洩在自己身上,因此有時候會導致他陷入憂鬱。

身為沒把握少爺的爸媽,你當然會很生氣孩子不肯努力,但那是因為你不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

他或許有個說了你也不懂的學習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爸媽不明白孩子有多不安,而對他寄予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
——
「因爲力求完美,還不如乾脆不要嘗試或不要努力,失敗也不會被發現其實是能力不足」的心態,其實很多成人也有,資優或2e小孩到了青春期也蠻常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父母的迷思

迷思1:他有能力迎接挑戰

現代競爭越來越烈,父母期待越來越高,父母的要求可能是大人不切實際的期望。

「數十年前,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被稱作「大器晚成」,但現在卻被貶抑為「學習障礙」。大器晚成的孩子有機會追上來,但學習障礙的孩子已經被判定矮人一截了。大器晚成的孩子有朝一日終究能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但學習障礙的孩子現在就需要幫忙。幫助孩子念書更有效率,讓他們應付大人們不切實際的期望,不一定會有效果。各位家長一定要記住這點,別忙著撒錢替孩子請家教、心理師或是學業教練。這些服務或許有用,但他們無法「修好」你兒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迷思2:他還未完全發揮潛能

這個想法其實很危險,因為父母焦點完全放在學習結果,而非過程。我們要孩子在18歲前成為頂尖學生,卻剝奪了足夠犯錯的空間、足夠的自由靠自己學習、足夠的時間好好成長。我們忘了讓孩子承擔失敗和挫折,學會重整心情,再次嘗試。

「更危險的是,這種力求表現的方式,讓我們忘記了孩子必須學習的核心價值觀——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靠家長或家教的幫忙,讓每篇報告或專案看起來更完善。我們不讓孩子分攤家務,讓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拿去做功課;我們忘了讓孩子承受一些小小的失敗和挫折,讓他學會如何重整心情,並再次嘗試。

關於發揮孩子的潛能,我們忘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潛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迷思3:誤以為過度教養能幫助孩子

「在全球經濟成長長達五十年之後,家長得意識到,孩子的經濟成就恐怕很難超越爸媽。

歷史學家寶拉法斯(Paula Fass)指出,就是這份擔憂逼得出於一番好意的爸媽做過頭:他們試圖完全掌控孩子的未來。他們誤以為只要給予足夠的監督、家教與教練,就可以肆意左右孩子天生的發展速度,並彌補任何可能減損孩子競爭力的基因缺陷。

這些父母不願接納孩子的局限,也不給他們應有的成長空間,卻妄想以過度涉入及控制,來確保自家孩子一直表現優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從這二十多年來的臨床心理師工作中學到,孩子需要的是更少的壓力,與更多的時間好好發展。然而大多數家長卻不願意這麼做,他們要不是過度涉入,要不就是對限制的立場不夠堅定,許多家長同時有這兩項弊病——他們管東管西而且不停嘮叨,卻從不要求孩子為自己做的選擇承擔應有的責任。

許多父母天真地以為只要勤加管教,就能逼得孩子出類拔萃。但事實上,過度教養才正是造成問題的元凶。

我們熟知的「直升機父母」,便是因為無法克制愛孩子的衝動,而為孩子做得太多,並且給予太多關注,從而扼殺了孩子開發自己動力與生產力的泉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本書後,各位家長將會理解,你們的兒子之所以缺乏動機,並不是因為他懶惰,而是他的大腦尚未發展完全。

他正在努力追尋他的男子氣概、他其實也在擔心自己的未來;而且他需要擁有更大的自主性、更有責任感,以及體驗失敗的自由。

各位家長須學會提出不一樣的問題、更認真傾聽他的回答,並給予他需要的信任,這樣他才能開始相信他自己。」

腦殘青少年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父母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設立邊界,和相信他們雖然很傻但還是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搞得定~

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兒子要轉大人了:身心驟變,好難調適!

「他認為自己已經能夠做很多事了,但你知道他其實根本還沒準備好。與此同時,他還是想要你的照顧。青少年期是隔開兒童期與成年期的一條河,而橫跨這條河的橋——亦即讓你孩子從依賴邁向獨立自主的那座橋卻是一座矛盾之橋。

矛盾(ambivalence)的意義經常遭到誤解,許多人以為它代表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但其實它的意思是,你同時有著兩種非常強烈且互不相容的心情,像是:「我真的很想去看電影,但我也真的很想待在家裡。」」

青少年期的特性就是矛盾,它不但會令父母抓狂,而且幾乎你兒子做的每件事都是如此。有時候他會驕傲地走向「獨立自主」的那一端,讓爸媽也覺得與有榮焉。但其他時候他卻是開倒車走回頭路,變得無比幼稚,而且他可能不是率直地來跟爸媽討抱抱,而是大吵大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成長爆發也會對心理造成衝擊,它在你兒子的現在跟他的童年之間,建立起一個非常具體的障礙。他首度意識到他的童年階段已經結束了。

已經學會走路的幼兒,不會去想自己不再是嬰兒了。五歲大的兒童已經搆得著洗臉台,還會自己綁鞋帶,但是他並不會想:唉,我的幼兒時光已經過去了。

而青少年可不一樣,每次我聽到青少年以一種白頭宮女話當年的口氣在回憶他的童年時光時,都會覺得很有趣。

對他們而言,兒童期是截然不同的,跨過那道門檻進入青少年期,讓你兒子意識到他之前從不曾留意的某些事情:時光的流逝。這開啓了人生不會永遠持續的可能性——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令人非常震撼的。更令人氣餒的是,他察覺到成年期已經近在咫尺,所以不能再拖拖拉拉了。
———
我在想這和前面談到的焦慮也是密不可分的吧!一方面焦慮自己不足、一方面焦慮成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青少年期還會帶來一項改變——這恐怕是父母最難忍受的一項:你兒子突然不想再跟你們說話了,也不希望你們進他的房間,更不要跟他聊任何與學校有關的話題,或是問他的朋友都在幹嘛?⋯

在此之前,雖然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但他的所有活動你都沒缺席:你會跟他的老師談話、為他的目標加油打氣,並且為他的表現鼓掌喝采。你認得他的朋友,他們說不定還曾經來你家住過。但現在你兒子卻想要跟你保持距離,那是因為他有個祕密:
他現在已經是個有性能力的人了,而他最不希望你知道此事。」

😂😂😂
我覺得作者把青少年需要隱私這件事和性成熟放在一起討論,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現在,你的兒子已經知道該如何思考了,這就是所謂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它讓你兒子有能力評估自己的想法以及別人的結論。兒童只有一個參考框架:他自己,他是宇宙的中心,這並非因為他自私,而是因為那是他能夠看待事物的唯一方法。對一名兒童來說,老師只有在他能夠看到她的時候才存在,每天下課後,老師就被「束之高閣」直到明天早上才現身。但是青少年已經有能力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此一新能力開啟了同理心與自知之明。你兒子現在能夠從這個剛取得的制高點,思考別人是如何看待他的。」

- 在意他人的眼光
- 批判性思考:父母對於這時期的結論不用太過在意,畢竟才剛開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道德推理:
「絕大多數的青少年知道對與錯之間的差別,不過他們所遵守的規則,有時候會跟爸媽不一樣。例如,風險在青少年的腦中會被合理化,因為那是他們學習事物的方法。在自主(autonomy)這個大無畏的新天地裡,青少年覺得他有權擁有自己的權力,而且他們很樂於試探其底線。他們之所以違抗父母的規定或建議,並不是因為他們心中缺乏價值觀與道德觀念,而是因為他們保留為自己安排某些事情的權利。」

「一個青少年的道德觀通常彰顯了他對同儕團體的忠誠,而非效忠於爸媽或整個社會。在這個階段,他想要當個「好朋友」勝過當個「好孩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說謊
「家中設定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準則當然很重要,但家長也必須弄清楚孩子說謊的原因,才不會反應過度。」

「你兒子大約兩歲的時候,就學到了他可以說不,而且那成了他最愛的一個字,那也是他第一次初嘗自主的滋味。之後,他發現要是你沒有看見他打破燈,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所以你兒子把對你說謊,當成是宣示他獨立的一種方式。他覺得他可以自己處理很多事情,所以你知道得愈少愈好,他會為了避免惹上麻煩而說謊。」

「請記住謊言的本質:他騙你說他每次都有做功課,跟他瞞著你偷開車還把車子給撞凹了,兩者還是有差別的。重點在於,教導你兒子信任的重要性,這樣孩子才會在意自己讓爸媽失望了。

你們還必須教導孩子,做錯事就要坦白承認、並承擔其後果。盲目信任你兒子則是不智的:你以為他一定會說實話,但這恐怕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找到自我認同

「請尊重你兒子所有的新冒險及實驗,他需要你看到這個「改變了的他」。所以只要安全無虞,爸媽就支持他的實驗吧。」

「當他越過你的容忍底線或是違反你的價值觀時,試著給他另外一些方式去釋放他的能量。」

「重點是,你不要拚命批評他,或是想要控制他,那只會令他更加執著於他想要嘗試的事情,甚至直接就去做了。尊重這個過程,因為重點並不在於他的穿著打扮,而是他非常在意別人是怎麼看待他的。」

「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你要當一個好的楷模,因為在這段期間,你兒子比小時候更急切地在觀察你。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會對自己的身分更有安全感,而你現在教給他的所有價值觀會納入這個新身分。不要害怕——你之前灌輸給他的那些好的價值觀都還在,他並沒有棄之如敝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過度重視朋友

「青少年發展其身分的主要方式是透過他們的朋友,你兒子會非常在乎朋友以及他們的想法,對成績反倒沒那麼關注。」

對於和同儕格格不入的青少年,優先處理社交問題。

「青少年喜歡把朋友理想化,而且每個人都想融入群體,不想太過招搖。幸好隨著青少年日漸長大,自我覺察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漸增,會讓他們比較勇於做自己。」

- 情緒多變

「青少年期就像是一座情緒雲霄飛車:他們體驗到的感受會比兒童和成人更激烈也更深厚。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突發的欲望與經驗,而且他們的衝動非常強烈,有時候超過他們的控制。

你所目睹的戲劇性場面,其實代表你兒子正在拚命控制他的情緒。那份動盪並不是由他的情緒造成——而是他處理它們的方式。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調節(regulation)。」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你兒子為了要長大成人,他必須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形成自己的主張,以及實驗他自己的信念。為了要做到上述所有事情,他會需要一些自由:讓自己有機會去質疑、沉思、反對,以及迷失在各式各樣的想法裡。這就是所謂的自主,而爸媽能夠支持孩子自主的唯一方式就是放手。在這段期間內,改變的不只是青少年的身心,就連父母的角色也必須跟著調熬。

在我們迄今為止所討論的各種變化中,最難處理的就是你跟你兒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他明明還需要仰仗你(雖然他死都不會承認這點),但是他已經不會再把父母理想化了。而且他需要你的程度會一天天降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心理學家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分離與個體化( separation andindividuation),我則把它稱之為捨棄(divestment)。你兒子必須捨棄舊的想法,不能再把爸媽奉若神明,你也不再是唯一能提供他愛和接納的來源。孩子若想長大成人,就不能再相信父母擁有神力且無所不能。這個過程雖然痛苦(而且某些父母的痛苦程度會高過其他父母),但青少年若想要自立(self-
reliance),就必須先學會捨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父母應有的認知
- 他的狠話並不是針對你。

- 他的成長矛盾,多半會表現在家裡。我的解讀是在家裡會表現出特別亂七八糟的一面?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啊。

- 明白你的感受、忍受它們,但是不要發洩在你子身上。

- 認真對待他。

- 設定限制。「你兒子仍然跟幾年前一樣,需要你的監督,只不過你要待在幕後做這件事。他必須知道「舉頭三尺有爸媽」:你有在關注他,而且必要時會立刻跳出來。」

- 尊重他想要獨立的需求。「不論是聽從你的意見、尋求你的建議,或甚至是跟你外出用餐,都會威脅到他的獨立自主。雖然他還是需要你的引導,但他已經不像小時候那麼依賴你了,他需要實驗與犯錯。只要確保他安全無虞,就放手讓他去做,他說不定能夠從自己做的爛決定中學到更多東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他會認為你是個白癡。
- 他會變得憤世嫉俗。「現在你兒子搞不好還會變得有點憤世嫉俗,對所有事都抱持懷疑的態度。父母和老師曾經是最終極的權威人物,現在卻顯得選輯有問題,而且言行還可能不一致。」

——

最近我兒最愛挑戰我的一點就是我叫他去睡覺但自己不睡覺XDDDD

或是叫他不要再用 screen time 但自己還在用 X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他會開始挑戰權威。

- 他會變得固執己見。「當青少年在陳述一個新的觀點或信念時,會展現無比的熱忱;要跟一個狂熱分子一起生活可不容易,他必須跟父母分離,卻又對自己的意見和結論不十分確定,所以難免會做過頭。青少年其實還仰賴爸媽告訴他們該如何思考,但卻只能拚命抵抗那個念頭。他們必須擊倒每個人(至少是年紀超過十七歲的人)的觀點,來建立起自己的觀點。所以如果你兒子有點太過急躁或是咄咄逼人,你就原諒他吧。(反正他們就是想要改正我們所有的錯誤,年輕人就該多點理想性。)」
——
目前我兒對於美國交通運輸政策,美國政治和世界局勢,都非常多意見XDDDD
不過他一直很固執己見啦,只是青少年以後變本加厲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他會變得自私。「青少年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父母和手足常會覺得被他棄之不顧。或許你認為這似乎跟青少年期正在發展同理心的說法背道而馳,別忘了,他的心思並不是在一夕間完全改變的。同理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培養出來,而且有些人會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至於現在,你兒子有個新發現的能力,就是以別人的觀點來想像他自己,所以他最常用這個方法來弄清楚自己是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opt-out的青少年

「所有的青少年其實都有祕密,且對自己能否在真實世界獲得成功高度存疑。記住,在他那無所畏懼與勇於冒險犯難的假面具之下,他其實是脆弱且害怕的。「自避兒」會比一般青少年更不懂得如何應付這個時期的挑戰,他們通常缺乏安全感並感覺焦慮,沒有信心自己能否長大。要從依賴父母過波到獨立自主,對「自避兒」來說實在太複雜,結果連父母也被搞得不知該如何是好。他不知該何去何從——他就像是被困在漩渦裡的碎片殘骸。

但你兒子絕不會在其他人面前展現這些弱點,因為這會曝露了他拚命想要探脫的依賴性,所以他才會對學業擺出一副「我才不在乎呢」的態度,並且選擇逃避。他堅持要獨立,想要得到成為大人的好處,卻又頑固地拒絕做那些能夠幫助他進步的事情:例如努力拚出好成績。他會拚命抗拒你想要推他前進的所有努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自避兒」的問題與正常青少年的發展糾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結。我們只能耐著性子,一次解開一條線。你兒子的成長矛盾恐怕比一般青少年嚴重些,但他邁向自立的掙扎卻是大家都有的。所有的青少年都會靠逃避來處理他們的焦慮,只是「自避兒」做得太過頭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探討青少年發展的其他兩個面向,以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你兒子。」

Opt-out的兩個面向:

1.認知發展在某些領域落後、發展不均衡

「如果家長願意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就會改變你對孩子的看法。當你明白他之所以對學業不夠投入,其實是大腦發展的問題,而不是他沒那個心,你就比較可能做到我們在第一章中提及的典範轉移,從而變成一位更稱職的家長。千萬小心,別對你兒子的發展揠苗助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 拒絕與外界接觸

「他很可能從小就為了課業而掙扎,或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讓他無法專心上課,也可能是他在各方面的發展都不順利——以至於他的道路仍然有點顛簸,而且他也還未能想出如何規劃一條較平順、較有效的發展路線。於是他才會弄出這個拒絕嘗試新事物、只求維護自我價值的「自避兒」身分,這個身分的重點就是:拒絕與外界接觸。

雖然這個身分可以保護他免於嘗試和失敗,但也因此讓他無緣從事任何實驗與冒險,然而這些事情卻對青少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要是你家的「自避兒」屬於萬人迷少爺那一型,那他可以從其他方面——社交/體育表現/某種特殊才華——扳回一城,他通常會找到他的出路。」

如果不是的話,我想還是要找到自己的戰場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青少年,就是有勇無謀

這章在講腦神經科學的各階段發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4是大腦結構,讓他們如此衝動

迷思

迷思1:執行功能是能夠被教導的技能

「大腦必須等到它的硬體完全到位之後,大腦的軟體才能夠順利升級。再者,青少年的成熟度還不足以把已經學習到的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迷思2:你家的「自避兒」必須更有條理

迷思3:要是你兒子肯再多努力一些,他就可以解決這問題

「「不為」跟「不能」是不一樣的,家長必須明白,青少年的情況其實是不能多於不為(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的不能,有一部分在於缺乏信心(第十二章會詳述),但很大一部分則是因為:他的前額葉皮質區尚未完全開發或是不夠強壯。」

——

總之這一章講了更多腦部發展,讓讀者理解,嗯,就,腦殘青少年⋯
⋯急不得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幫助的對策

「親職教育先驅漢恩吉諾特(Haim
Ginott)曾形容青少年就像:「一個明明需要借錢度日的人,卻希望自己財務獨立。」為了幫助你兒子,你必須尊重他的自主,你需要探取一種在後方默默守護的做法,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卻不能讓他知道你在幫他,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鷹架支持」(scaffolding)理論。」

這部分我也是蠻推薦這本:
@jeanylin - #鷹架教養 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 The Sc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鷹架支持理論符合人類發展的進程:能力與技能不會一夕間浮現,而是需要時間培養。

不過在養成之前,有一個稱之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的準備階段,這個名詞的意義,與飛機在升空前,必須先在跑道上滑
劃出」行一段距離來加速的道理雷同。

實際上,隨著大腦電路的發展,能力也開始出現,但尚未達到穩定狀態——就像是正在蹣跚學步的幼兒,走起路來還會搖搖晃晃;或是剛學會認字的孩童,有一句沒一句地念著書。

ZPD就是兒童至青少年期期間,能夠在師長的協助下做一些事情,到他們學會獨立自主之間的那個階段。

各位讀者可別把鷹架支持理論與過度教養混為一談,鷹架支持理論是支持扶助你兒子的執行功能,過度教養則是掌控孩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要越俎代庖,「儘量別搶著幫你兒子代勞,讓他有更多機會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的執行功能成長進步。
或是多聽兒子的想法,別搶著發表你的意見,你兒子就能開始透過自我覺知,弄清楚自己的感受(情緒控制)。如果你能夠少談你的價值觀,多聽你兒子陳述他的價值觀,他就會開始提出自己的目標。如果你能減少控制,提出較多的結構,你兒子就能學會更好的時間管理與自我調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何擬定一份計劃
「你可以透過下列做法提供鷹架支持:

- 明白你兒子的局限——哪些事情他可以獨力完成、哪些事情他需要協助。這樣你才不會對你兒子的表現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 為了讓你兒子有興趣來擬計劃,你要讓他知道自己跟這份計劃有什麼關係(例如他必須負起計劃成敗的責任,這點我們會在第十章詳細討論)。

- 為了不讓他很快就感到沮喪,設法把任務化繁為簡,並在他覺得快吃不消的時候,把你們的對談時間延後。

- 由他來執行計劃,你只須提出一些問題引導他,或是列舉一些可能對他有幫助的事物。

- 只提供能夠讓你兒子繼續做下去的適當協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按照下述步驟,打造一份切實可行的務實計劃:

- 界定想要達成的目標或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 確認要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必須具備哪些資訊,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這些資訊。
- 判斷是否需要任何協助,才能解決問題或是達成目標。
- 預估需要花多少時間(時間管理)。
- 排定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的做事順序。請注意:這個步驟相當重要,這是要教你兒子製作一份清單,也可由你兒子口述,然後把它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這個過程不必很正式,但要很容易取得(組織能力與時間管理)

- 確認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的有用策略(請參考下方的表格)。

- 中途核實:在實行的過程中,要確認是否按原定計劃進行(強化自我監督)。

- 評鑑結果(自我監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的幾個章節,第五章討論了情緒控制,第六章則談到了男孩上學的挑戰,以及為何不喜歡學校(這一點我也是深有所感啦)。

第一部分主要是改變父母的想法,跳脫既有的觀點,產生更多的客觀評估和同理心。我覺得其實父母自己也是處理自己的教養焦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嘛。

然後第二部分主要是對策,如何幫助小孩子有自己的 autonomy。

我覺得這裡很有趣的一段是第九章討論過度教養的父母類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過度教養的類型

「過度教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說得太多,另一種是做得太多,當然還有一些父母是兼具兩種毛病。」

說得太多
「說得太多的父母往往隨心所欲地發表他們的意見,對孩子施加不合理的影響力。像是「藍色很適合你,你穿那件藍色的上衣,絕對比你身上這件好看多了。」

這類型的家長最愛使用的詞彙是「應該」、「必須」、「一定要」,而且他們覺得父母有批評孩子的權利和義務。他們有時候還會加上肢體語言來強化他們的意見:例如失望的眼神,或是不屑的口氣。他們常會覺得孩子應該參加某種活動不可,必須用某種精確的方式開始寫文章,或是一定要出席某項社交盛會。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會拚命敦促孩子追求成功,但是這樣的過度涉入,卻會使青少年喪失形成自己的意見以及為自己盤算的能力。」

-場邊教練
-完美主義者
-只在意自己的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做得太多
「至於做太多的父母,常會迫不及待地出手解決孩子的問題。他們總是充當孩子的後援部隊,當孩子忘記帶課本或作業,他們會立刻送到學校;或是替孩子請假,好讓他們可以待在家裡完成一篇報告;一手打理所有家事,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念書。這類型父母對於自己為孩子犧牲奉獻,感到很自豪。

其實有時候幫幫孩子的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把替孩子「擦屁股」當成是一種教養風格,反倒有可能變成「愛之適足以害之」。孩子將永遠學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因為他一直受到父母隱約的影響;更糟的是,父母拚命幫忙彷彿是在暗示,他無法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永遠無法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欲望或能力,他會期待不管發生什麼事,身旁一定有人能幫他搞定。而且還會認為,他根本不需要努力贏得任何事物,因為那都是他應得的。」

-杞人憂天型
-過度認同型
-即刻救援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獎賞與報酬

「許多父母不明白,獎酬與讚賞其實有可能淪為惡性掌控青少年的一種方法。獎酬雖然有用,但是答應給獎酬卻可能損及自動自發。

長期研究動機的專家戴奇與萊恩發現,提供獎酬給人們去做他們原本就很喜歡的事情,反倒會降低他們的動機。

別的研究者則發現,獎酬不但會削弱創意,還會損及進行深度思考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譬如你答應你兒子做完功課就給他五元,固然提供了一個短期動機,但這會讓他以為做功課只是為了得到獎酬的一種手段,以及結局(拿到五元)比過程(做功課)更重要。

有效的獎酬或許能夠提升績效,但無法激起想要成功或取得成就的長期欲望。」

——
當然書裡也有一些相關的討論,像是要讚美過程而不是成果,成長型思維而不是固定性思維等等。

不過我覺得最難的還是家長要時時自我察覺啦,所以還是自己的自我修煉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培養孩子自立
作者提出了的架構:

讓他做選擇。盡可能給你兒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當你替他做決定時,要徵詢他的想法,並納入決定中,這就是民主的教養。儘管最後並不是他說了算,但你也不必為了彰顯父母的權威而專斷獨行,並請尊重他提出異議的權利。

別再充當救援者。別急著替他解決問題,給他機會自己解決。當他不主動採取行動時,你肯定會很想幫忙,這就是俗話說的:「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但你還是應該盡可能地讓世界——而非你——來教訓他。如果他想長大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就必須面對自己的決定和選擇所產生的後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讓他提出自己的主張。要求他說明他的意見,以及他為什麼想這樣做。你不必認同他的想法,但請尊重他自己思考的權利。
你沒必要硬逼他按照你的想法去看事情,難道你現在的想法仍舊跟你十多歲或二十多歲時想的一樣嗎?人生可能給了你不少教訓,如果你不肯放手的話,它也會給你兒子很多教訓的。

讓他提出反對意見。如果他對某個活動有異議(譬如跟祖父母吃飯),並不表示他拒絕出席,其實讓他唱反調後(別與他爭辯),說不定他就會覺得心情比較舒坦,也比較樂於配合。這種情況有點像是你對棒球場的服務生抱怨熱狗賣得太貴,但其實你還是會乖乖付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支持孩子的鷹架,而不是幫他把墊棟大樓蓋好。你只需要提供能幫助他成功(或接近成功)的適當支持即可,讓他知道自己有哪些資源。不過請記住,就像我所使用的譬喻,那是他的大樓,怎麼蓋要由他作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你兒子有信心你會認同他有權為自己思考時,他就不會對你的權威那麼反感,也會減少抗爭。如果你擔心他會與你漸行漸遠,請切記:他愈能感受到你尊重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就愈可能與你保持親近。

如果你擔心你兒子無法長大、並且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你不停嘮叨及控管他的大小事,你其實是在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他無法自己獨立運作,而且還強化了他對你的依賴。

但這一切最後是要付出代價的,包括他對你涉入他的生活會愈來愈不滿,他覺得不受尊重與理解,他覺得被你控制或操縱。他愈想要爭取更多空間,你就愈加干涉。

你現在應該明白了,他有個完美的武器可以對付你——而且這是他表達憤怒以及宣示(假)獨立的完美方式:他決定當一個「自避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教養迷思

迷思1:你能改變別人

這是辦不到的,你或許可以把你家的孩子牽進學校,但你無法命令他思考。你的孩子願不願意改變,最終決定權其實在孩子手上。你愈是逼迫他,他的反抗力道就會變得愈強。

迷思2:只要鍥而不捨地追問同樣的問題,你終究會得到答案

像「你為什麼不肯多努力一點?」或「你功課做了沒?」之類的問題,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會引起你兒子的反感。你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跟你兒子溝通,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迷思3:你可以利用羞辱或內疚議某人改變

西方有句俗諺:「責罵無法解決問題。」各位爸媽現在應該已經明白,羞辱你兒子只會令他覺得自己很沒用,並戴上他毫不在乎的假面具。兒童教育專家漢恩吉諾特指出:「當事情出錯時,切莫歸咎於青少年的個性或人品,而應伸出援手拉他一把。」

我在本書第四章,曾提供一些親子溝通的金科玉律,現在我還有另外一句金科玉律要告訴各位家長:勿責怪、勿羞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迷思4:再不努力就來不及了

這堪稱是爸媽最害怕的問題。你覺得必須今天就解決你兒子的所有問題,否則他以後永遠都沒機會處理它了。就是這股恐懼導致許多爸媽變得喜歡掌控與涉入孩子的人生。其實任何人都無法根據孩子今天的作為,鐵口直斷他將來會變成怎樣,因為他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爸媽請相信孩子終將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並改正自己的缺點,所以別再一肩扛下他的所有責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父母管理自己的焦慮
接著他就談了一下父母自己怎麼管理自己的焦慮。😂😂

有一些練習,看起來好像很有效,但我不是一個特別想做練習的人,或者說,我是一個一焦慮就會喜歡看書的人(雖然不焦慮的時候也是喜歡看書,不過強度和類型可能不一樣XD),然後在看書的過程就會釋放焦慮的人⋯

所以,嗯,就這樣。(跳過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傾聽

「25/75原則:你發言的時間不可超過25%,傾聽你兒子說話的時間至少要占75%。」

「要當一個稱職的傾聽者有三大原則:鼓勵傾訴、肯定想法,以及給予回應。」

我覺得其實這部分就可以參考各種溝通技巧啦,總之就是學會問問題,傾聽,不要一開始就給予 judgement。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避開權力角力

「一定要避免陷入這種衝突:權力角力(power struggle),因為我敢斷言贏家永遠會是你兒子,而不是你。因為那件事的輸贏,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他是為了他的獨立自主而戰,所以他會為了贏過你而不擇手段——尖叫、咒罵,在公共場合讓你難堪——什麼糗事他都幹得出來。

對付權力角力的方法只有一個:避開它。你可以給你兒子一個選擇,好讓他覺得自己拿到了一些控制權。這個選擇就是:對抗你並且承擔後果,或是照你的要求辦;但你把選擇權交到他手上,這麼一來,就換成他要做出回應,從而降低了你們之間的衝突。下表是青少年用來把父母困在一場意志之爭的常見陷阱,以及避開這些陷阱的方法。」

——
表就不列了。

但是我想主要是「父母的心情」就是最大的陷阱,青少年的親子權力角力簡而言之就是「你讓我不爽我也不讓你好過」X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避開權力角力的策略

聽取你兒子的意見。「支持孩子獨立自主的最佳方法,就是民主、溫暖與有秩序。家庭雖然不是個政治實體,但是家中每個人的一票是等值的,要求你兒子一起討論家規的制定,會給他參與感,讓他更願意合作。把你制定某些家規的理由解釋給他聽,也有同樣的效果。為了盡可能提供機會讓他自己做決定,爸媽要預先想清楚,打算放手或分享權力到什麼程度。」

3個籃子
- 「強制籃」:不能通融的事務
- 「變通籃」:可以視情況協商的事
- 「放手籃」:完全由你兒子自己決定

———
其實這個就是大家常講的,選擇你的戰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執行家規要有彈性。「如果你兒子平常都會乖乖遵守門禁,但某晚因故遲歸,爸媽可以把這次視為特例。因為這代表你們相信他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如果你覺得他一再挑戰你的底線,就該立刻嚴格執行禁令。

立場要堅定。衝撞限制是你兒子的工作,你的工作則是駕馭他。但你在執行任務時必須保持冷靜,只要不失控,你可以適度抒發情緒;但如果家長搞到情緒失控,就變成孩子贏了。當你要對孩子實施禁令時,必須跟他說明他違反了哪條規定,為什麼他的行為無法被接受,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說完之後你就走開,讓他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這件事到此為止,不容再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讓孩子明白其行為的因果關係。「「自然後果」(naturalconsequence)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誨,因為行動與結果之間有著必然的關係:人不工作,就拿不到薪水。所以盡可能讓「自然後果」來教育孩子,例如他無故遲到時,與其逼他早點起床,效果可能比不上週末不能跟朋友出去玩。」
例子:
「你兒子每天早上都太晚出門、害你上班遲到:
你照樣準時出門,讓他自己想辦法上學;如果沒有其他的到校方法,他就必須被記曠課一天;只要一到兩次,他就會明白你是來真的。」

——
是說我兒天天 tardy 他也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X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允許自然後果在家裡發生,其實是父母為自己設定界線的一種方法。這些界線能幫你們不被小孩利用:如果你兒子不想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你不會特別為他再洗一次衣服;你也不會為了讓他多賴床一會兒而上班遲到。媽媽通常比較雞設定界線,因為她們會覺得有義務滿足家中每個人的需求,但界線其實能幫助你們維持健康的家人關係。」

——
其實我還蠻會的,像我兒如果不洗自己的衣服就沒衣服穿或是只能穿髒衣服這件事,我OK啊⋯所以他們都會自己洗衣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讓孩子嘗言「討生活」的滋味。最後,盡可能讓你兒子嘗到「討生活」的滋味:自己的花用自己掙。如果他想要一個新的電玩遊戲、一台電腦,或甚至是一輛車,叫他去找份工作或是幫忙家務。下課後或週末的打工,能讓孩子學到學校裡沒教的事:例如責任、如何應付難搞的人、如何有效率地做事,以及如何妥善管理金錢。工作不僅能讓孩子產生獨立自主感,而且它在大學入學申請表上的亮眼程度,與法語社團的社長相比,絲毫不遜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代代相傳:糾結型家庭
過度涉入孩子人生的父母,通常本身就是在界線劃分不當、或是未明確建立界線的家庭中長大,這種家庭被稱為「網狀家庭」或「糾結型家庭」;這類型家庭中的成員,會干涉彼此的事務,並且給予彼此極少的隱私或私人空間。

糾結型家庭的衝突情況通常比一般家庭嚴重,分離往往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因為自己作主會被視為對家庭不忠。

人類渴望從他的照顧者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那些無法如願的人,通常較難順利長大成人與邁向未來,因為他們成年以後,還是不停嘗試如何開啟那份愛,希望能讓鬱鬱寡歡的爸媽快樂起來,或是讓酷愛吹毛求疵的父母以他們為榮,這種心態有時候甚至會一直持續到父母過世多年之後。

無法順利跟父母分離的爸媽,以後就愈可能過度涉入孩子的人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談到增進自我效能——成長型心態等等。好啦,這本書就先摘要到這裡吧!有些也很不錯的內容沒摘要到,大家自己去看吧。

———//———
rascal22
幹,五歲小孩我覺得腦子沒長好就算了,青少年也還沒長好,媽的 一 一
rascal22
更慘的是五歲就有青少年脾氣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rascal22 : 25-30歲才差不多算長好喔。

五歲不是青少年脾氣,但也在尋找自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