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我睜開眼睛。
「嘿,」那人低頭看我:
「你在想什麼?」

那正是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十三歲的我一定是真的說出了在想的事情,那一刻也是我把頭放進烤箱的開始。

儘管長大的我已經懂得對那句話充滿戒心,但還是無法克制地在每一次聽到時感到愛。
進烤箱的好日子 - 李佳穎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進烤箱的好日子 by 李佳穎
book ebook
新新
好會寫,好好看,好喜歡。
新新
既輕巧又沉重,非常聰明又足夠坦承地令人感動。
YNWA/樂
很喜歡後記作者感謝媽媽那一小段話,暖 (應該沒記錯本書吧!XDD(太常讀不同作者散文,有時候會搞混內容哈哈)
新新
是這段嗎:

謝謝我的家人與朋友做我的土地。謝謝我的媽媽林素鶯女士,你是我小說裡所有帶著善意的大人的永恆原型。

想到〈恆星般的大人〉這篇
@haruspring - 新:『好好看,但怎麼覺得大人很少這麼好的,通常就只是普通的大人。』 友:「現...
新新
新新
寫回憶錄是一筆與惡魔的交易,它依賴個人魅力與天份。這裡的天份指的是你的命運,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所以人們有個錯覺,總以為回憶錄是名人或老人在寫的,因為老人命長,發生過的事多,而名人通常富有個人魅力。但只要你不在乎有沒有讀者,任何人都可以寫回憶錄(其實不在乎有沒有讀者的話,寫什麼都可以)。
新新
小說家歐康納說:「任何熬過童年的人都有足夠支撐他後半輩子的人生素材。」從這角度看,回憶錄作者不需要也無法精進自己,唯一的條件大概是記憶力要好一點罷了。
新新
別人爸媽吵架這事你常聽說,但要遇上簡直像目睹海龜產卵一樣稀奇,大人都關起門來吵,你通常只聽過自己爸媽互吼,而我是連我爸媽吵架都沒見過。
新新
根據我寫小說的悲慘經驗,書寫是連動的,下一段要頂著上一段的網羅,上一段要穩坐下一段的肩頭。

寫東西有點像魔術方塊,在移動小塊段落的過程中有時會破壞了本來看似接近完成的結構,差一格整齊的色塊忽忽四散五裂,讓人心驚膽戰,若有時就那樣悍然再轉,再轉,所有顏色又奇蹟似的聚合貼緊,魔術的一刻。
新新
少了「」的對話像是少了隔間的房子,十個句子在大通舖上滾,很難分辨誰手誰腳。

作者註:「訫」是用話來顯示一個大概的意思。不保證與實際說出的話一字不差,但重點與內容是相同的。適用於回憶錄等文體。

「訫」字讀「信」,是信的古字,我看到它又是「言」又是「心」,且意思是「誠實」,覺得真是太妙了,這不就是個一條龍也似將我賦予它在回憶錄裡的新義全包了的字嗎?

結果一放進去怎麼看都像個「恥」字,好像我媽跟我兩人躲在棉被裡為我的人緣不好與她的沒錢抱頭痛哭一樣。
新新
隨即震撼我的不是陳子華公然說「雞雞」,而是原來公然說「雞雞」會造成班上秩序大亂。
@abfgmn - [Rick&Morty] 「我曾待過人類社會,他們的整個文明都圍繞著老二而建立。說那...
當然我到最後才知道,其實跟雞一點關係也沒有,「雞掰」的真面目是「膣屄」──這兩字裡有太多的「肉」跟「穴」,刺激到我有一任男友告訴我他只要看到這兩個字就會勃起。
新新
他們離婚之後,我媽跟我有個只有我們才懂的笑話。我媽說:「你爸很好,你媽也很好。」我問:「然後呢?」我媽說:「然後他們就離婚了。」然後我們兩個就抱著肚子笑到快尿出來。但笑的時候我看著我媽,心裡總忍不住想,這真是全世界最爛的故事。
新新
我沒想過寫回憶錄會讓我記起一些我不記得的事。這麼說不太準確,應該是說,記憶像個櫃子,有些東西擺在櫃子上,只要望向櫃子就會看到;有些擺在及胸的抽屜裡,伸手就可以拉開;有些東西擺在最高或最低的抽屜,必須踮腳或蹲下才能去取。

那些抽屜裡的記憶,有些東西擺在抽屜前端,一拉開就有;有些擺在抽屜後端,要把抽屜拉到底才能發現;有些擺在抽屜與夾板之間,必須把抽屜整個卸下來。但是你要知道那裡有藏東西,你要知道那裡有祕密才行。

那些我不是不記得,只因為用不到所以被推得比較深的事,一點一滴從我的手指間流進了電腦螢幕。
新新
我早該在我爸「想了一下」的時候就了悟,但我沒有,連我爸回答「第二」時我都還沒意會過來,我記得當時想:這送分題你還錯!但大約也是同時,我感到一股微微的涼意,好像那種我做了很多次,朝會上台領獎發現自己上半身穿著整齊制服襯衫但下半身什麼也沒穿的夢。

然而我沒有一刻比現在更想知道我媽在宣布他們離婚前說的兩件事倒底是哪兩件?那兩件事得擔負與「我們要離婚了」等重的悲劇平衡,如同糖果屋兄妹的父母在帶他們去森林裡丟掉之前吃的那頓早餐:「就要把小孩送去死了。」「吃完這頓小孩就要死了。」那頓早餐不會是隨機的,餐桌上坐著他們垂目的神,那頓早餐在那些大人對自己的救贖上一定具有意義。
新新
有一天半夜我醒了,看見房裡只有夜燈在靠近地板的插座上發出微弱的光,燭心似的燈泡流出橙黃黃的暗火,絆到什麼就跌出十倍大的暈影,以致牆上的掛鉤、電燈的開關、全家福的相框之上都趴著無以名狀的巨獸。

後來當我遇到事情古怪無法以常理解釋時,經常想到那些蜘蛛。

我淺薄的感想是,儘管大人叫不醒,還好我有開口,還好我有抓住他們的手臂搖晃,那些說過的話與溫熱的觸覺讓我不至於懷疑自己,還好我有那不小心充滿人性的回答:蜘蛛是好蟲,我們不殺蜘蛛。
新新
我對我的臉感情很複雜。身為生理女性,從很小的時候你就意識到你的臉不只是你的臉,而是比較類似人行道上做成音符形狀的長椅之類的公共藝術裝置,任何人都有兩三句話要說。
@haruspring - 順帶一提我真的受夠動不動對女性外貌羞辱這回事,想到好幾年前參加講座的時候珊珊...
新新
每一次我想到我爸,舞台背景垂幕畫的仍是我們住在一起的家,我躲在角落聽他排演「我跟吳阿姨要結婚了」、「我要去宜蘭了」等台詞,結果現在他突然站起來把幕掀了抓著一隻小辮鴴。

青春期不是常有過年才會見到的親戚說「哇長好高了我都認不出來」,我對我爸竟也有這樣的時刻,但如果可以用「哇變鳥友了」五字帶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真的對此段念念不忘)
YNWA/樂
對對對這段!我也有想到〈恆星般的大人〉,後來讀了翁禎翊《行星燦爛的時候》,這本散文集中追憶青春的段落也很動人 (愛情部分比重也蠻重,但我相對無感XD)
新新
老王說任何影像,聲音,文字,廣義的記錄都是一種對上帝的褻瀆,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

用手機將私密時刻記錄下來的人們,與寫著筆記本的我都一樣。那些神祕的、親密的、傾刻就消失了的;那些還沒有被命名的,大於物的;那些等著被發現的,即將被發明的,我妄想用場景、人物、舉止、事件、聲音、味道的大集合把它留下來。這種執念為什麼?從何而來?我不了解。但顯然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注定要進烤箱了。
新新
她一聽到自己名字馬上趴在桌上,動也不動像是死了一般。倏地她又抬起頭來,因為用力而甩飛的髮絲拂過她脹紅的臉,尷尬而故作鎮定的抿嘴看起來不像生氣反像微笑,然後她發出了一個很輕很輕的,有點像小貓的聲音,像咩或嗯或咪總之是一種閉著嘴可以發出的,帶鼻息的聲音,同時用手撐著桌緣,屁股將木椅子往後推,一臉生無可戀地站了起來。

要怎麼說我的感覺呢?大概就是如果剛才那段錄成影片我會連續重看一千次的地步。我第一次有想把這一連串舉止學起來的衝動。
新新
儘管她化妝打扮(包括使用睫毛膏),衣櫃裡也有裙子與洋裝,但她用一種不言傳的方式確保我知道,那些都是必要之惡,像外婆家裡的狼,為了要填飽肚子,決定暫時塞進碎花睡衣與蕾絲小帽裡。對她來說,可愛是一種選擇,真正的可愛則是背叛。

我媽認為我們應該要隨時保持警覺,按照今日世界的敵意來調整自己的女性特質,幫助你達成人生的追求。有方向的具體動機比無靶可畫的「可愛」容易理解,種種說法都是要預備我,避免我不知所謂地追求那飄忽的可愛,而困惑,而迷失。

不過她與我都沒料到,我的青春期竟是在困惑與迷失中,被可愛拾起的過程。
新新
至此我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也不曾寫下來,那是純度很高的記憶,從未和文字交配或與口語相染。經驗連結與想像力是我理解這世界最初的工具,四歲時最棒的方法。
新新
時間斷成一線之後,越走遠就越能看見那些都是時刻的標本,在我用文字把他們釘在平面上時他們就死了,無論我讀到的東西多麼美麗,多麼擬真,多麼活,都是屍體。
新新
這些時刻在沒有記錄下來之前是人,寫出來之後就變成屍體了。但這不是我所害怕的,記錄最可怕的是,他們會回頭吃掉那些時刻,覆去那些時刻,最後變成唯一的時刻。
新新
為了鋪天蓋地記得而寫,為了鮮靈活現記得而不寫。但到頭來,能讓你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的,不是記憶,而是語言。比例尺小於1時,地圖才會現出用處。
新新
新新
YNWA/樂 : 當時有看到讀友分享出書消息,沒想到樂已經閱閉,效率超高!我也是看同人文要談戀愛,看散文就對愛情戲(?)無感
新新
前青春期的成長掙扎——關於《進烤箱的好日子》 | 500輯
「演一個人,也用說的」是這本小說的起點。一個人是誰,直指他如何處理自己的記憶,如何「明白」自己是怎麼到達此刻的。這「明白」包含了一種後設的理解—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明白」只存在此刻,有時效與疆界,並將加入無數個前刻成為下一個此刻要處理的東西。在小說裡,用書寫的結構與語言取探記憶,是「明白」的唯一道路,結構與語言正是距離,它展示了記憶的堆疊與隨機,講述了書寫的可能與無能。

但無論如何,我還在想像與創造這對終日被預言就要過時的伎倆裡掙扎要儘可能不挪用他人生命經驗地嘗試一個人能如何不把所有東西寫成回憶錄—這是小說在本事之外發生的事了。
「寫小說的李佳穎」去哪了?自轉星球總編黃俊隆ft.《進烤箱的好日子》作者李佳穎──台北波士頓越洋訪談
【當月作家】假如生活騙了我,就用小說騙回去 ── 李佳穎|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
新新
@cyiwen16 - 讀《進烤箱的好日子》 李佳穎 「關於那片菠菜我可以寫一萬字。這樣的事讓我的心像一...

更好看的是,這時毫不鬆懈地問創作者或許都痛苦過的問題,怎麼去防腐記憶、怎麼確保自己足夠真實。

也喜歡小說中最後給出的回應:是記憶的侷限性造就了我們、「記憶」可能被「記錄」殺死,但我們還是能在追回記憶的過程中,被遺漏在記憶之外的,他人的記憶所寬慰。
新新
我喜歡最後討論到記憶被紀錄殺死這個概念,我努力地寫噗浪筆記,可能到頭來也是對於自己閱聽的侷限──因為我已經發噗了,所以可以不用努力記得了,這個想法可能還挺危險,但不得不說我這幾年大概就是用這種方法在「記得」的 XD
O__O
超喜歡海倫凱勒那段!!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