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38 AM
Mon, Jan 20, 2025 6:46 AM
禁用珍稀皮革是好還不好?IUCN抨擊倫敦時裝週被誤導 - 窩窩|專注為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
真正的永續經營是合理合法的利用,在無法全然杜絕需求產生的現實下,如何促進資源取得的管道保持透明且易於追蹤管理,並普及科學化圈養以減少對野外種群的壓迫,才是核心所在。
下收一些相關思考。
野保
保育
動保
野生動物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45 AM
其實就是看到有人連改良式獵具也不接受,藉此拼命把人貼上殘忍、假野保的標籤。
個人認為保育很忌諱脫離現實運作的道德空談。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48 AM
Thu, Dec 26, 2024 8:50 AM
關於獸鋏,目前動保法第14-1條第1項、野保法第19條第1項,皆已明列不得使用;動保法第14-2條也明定非經許可不得製造販賣。
山豬吊(或稱含金屬材質之彈簧續押壓套索陷阱)在動保法或野保法中,則以「經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來規範使用,製造販賣上則無特別限制。
但參酌農業部公告(農牧字第1090042046A號),因應獸害防治與原民祭儀等需求,也就是野保法第21與21-1條除外條款的關係,實質上仍有使用情形。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49 AM
目前政府之所以採輔導改良式獵具換發登記,未來希冀透過野保法第19條第1項修正,限制民眾只能使用改良式獵具或同規格套索,考量面向如下:
1. 論能同時符合「成本低」且「機動性高、設置簡便」條件的陷阱,相較於殺傷力更強的獸鋏或毒餌,目前找不到其他可以完美取代套索的存在。
比方說,電圍網是近年持續推廣的友善防治手段之一,但其施作難度與所需費用,和前述之陷阱類型明顯不是同一層級,設置環境的限制也相對大得多。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50 AM
Wed, Dec 25, 2024 11:50 AM
2. 對於「成本低」且「機動性高、設置簡便」的陷阱,民眾的使用需求就擺在那。
此外,由於民間未經申報即使用陷阱的狀況繁多,在查緝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登記率並提高追蹤效益也是個問題。
對於上述情況,開發並推廣傷害性較低的改良式獵具、換發登記(繳回傷害性高的非法陷阱+利於日後追蹤管理)、修法限定使用規格等措施,就是現階段努力的目標。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51 AM
3. 在處理人動衝突、尤其是陷阱誤捕的議題時,我們會希望構築出一個讓民眾勇於通報的環境。
貿然立法全面禁用又沒配套措施,很容易重回過去發現誤捕,卻因顧忌刑責而不敢通報、耽誤動物救傷,甚至選擇湮滅事證的老路。
系統
@systemnim
Wed, Dec 25, 2024 11:52 AM
這些思考其實之前在吵美鳳修法版本的時候就有淺談過:
@systemnim - #動保法 修法 徐巧芯推的這個修法版本可以繼續關注下去⋯⋯我頭好痛。 📌把遊蕩...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0 AM
這篇把兩邊吵架的點整理得滿完整的,建議用電腦開啟,手機載入會卡住。
野保法禁不禁山豬吊?看見動物福利、在地文化與需求的共存困局 - 窩窩|專注為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0 AM
Mon, Jan 20, 2025 7:04 AM
引:
1/
「把焦點放在陷阱誤捕了多少隻黑熊是一個重大的迷思。絕大多數的黑熊是被獵槍殺死的,不是陷阱。」吳幸如強調,通報救傷的前提是動物還活著,正是因為有山豬吊,動物才有機會獲救,而被槍殺的幾乎都不會活命。
「一般民眾看到救傷案例就會覺得:動物怎麼這樣?現在的保育觀念真差!」
廖朝盛認為,
大眾不應該這樣理解救傷通報的機制,也不該用個體存亡、動物福祉的角度,將「一個也不能少」的動物保護概念與野生動物保育混為一談。
廖朝盛解釋,應該透過救傷案例,去檢視動物在目前的環境中面臨什麼威脅、了解威脅程度有多大,而政府機關、保育團隊、在地居民又該如何一起應對、處理威脅,「救傷雖然比較注重在個體,但我們其實希望它的效應是可以影響群體的、族群的,這才是保育的目的。」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1 AM
Mon, Jan 20, 2025 7:04 AM
2/
「如果發展出來的新工具是直接讓誤捕動物死亡的話,我們甚至連救援的機會都沒有了。」廖朝盛也提出救傷團隊的擔憂,動物被山豬吊困住,只要及時搶救都還是有機會康復,但不能使用山豬吊後,預期將會有更多用槍、用毒、用更沒有轉圜餘地的工具進行狩獵、防治農損。
吳幸如也補充,狩獵文化、慣習不會因為禁令就一夕消失,只是變得看不見、管不到;而令他最擔心的是,在嚴格禁令之下會發生
「報復性獵殺」
,「你越不讓我獵,我就越偏偏要獵。美國研究當政府全面禁獵美洲獅時,常造成當地受害的牧場主人將其獵殺了、埋起來、然後閉嘴
(3S,Shoot, shovel, and shut up)
。」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3 AM
Mon, Jan 20, 2025 7:04 AM
3/
獵具能不能選擇完全不是重點,重點是使用的人願不願意選擇。
吳幸如則認為台灣對於野生動物保育關注的方向偏誤,總是在工具上做文章。以保育瀕危物種成功率達80%的美國為例,其狩獵規範罰最重的是「浪費獵物」,而非禁用何種工具,我們仍可以輕易在北美的狩獵店中輕易買到各式獸鋏與彈簧陷阱。而在原住民傳統文化中也有永續精神,「這幾年越來越多獵人願意重拾永續規範,以前獵到穿山甲就是抓起來吃,現在已經會放生、救傷。」
「在踏板裡放兩根樹枝,踏板口徑就變小了,就可以避免熊踩進去。」「我們其實有試過,用四根樹枝排成井字型,也可以避免石虎踩進去。」吳幸如認為,只要有心、有能力做獵物選擇,即使是大踏板的山豬吊也能做到。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3 AM
而黑熊、石虎等保育類動物並不是全台各地普遍出沒,全國卻要為了黑熊、石虎調整、限制獵具規格,沒有正當性,「來義鄉沒有黑熊也沒有石虎,不需要對牠們做什麼樣的設計,應該要給原住民狩獵更多的自主權,尊重傳統慣習。」
吳幸如補充,不論是用改良式獵具、傳統陷阱、槍或其他工具捕獵,都可以因為使用者不做獵物選擇而變成是一場又一場的無差別濫殺動物行動;因此,政策要關注的不應該只是針對工具,更該使獵人、農民具備選擇動物的意識與能力。
系統
@systemnim
Mon, Jan 20, 2025 7:04 AM
Mon, Jan 20, 2025 7:05 AM
張晉豪也說,即使是改良式獵具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動物被誤捕,但也無法完全避免黑熊幼熊、成熊的腳趾等觸發陷阱,因此,獵具規格以外的配套政策也相當重要。
他舉例,要
經常巡陷阱的觀念也需要被建立起來,否則動物受困太久,受傷情況會更嚴重,甚至脫水死亡;也必須學會「辨識熊跡」,若附近有熊出沒,就自主性地決定不放陷阱或做調整,避免造成黑熊中陷阱傷亡。
載入新的回覆
下收一些相關思考。
野保 保育 動保 野生動物
個人認為保育很忌諱脫離現實運作的道德空談。
山豬吊(或稱含金屬材質之彈簧續押壓套索陷阱)在動保法或野保法中,則以「經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來規範使用,製造販賣上則無特別限制。
但參酌農業部公告(農牧字第1090042046A號),因應獸害防治與原民祭儀等需求,也就是野保法第21與21-1條除外條款的關係,實質上仍有使用情形。
1. 論能同時符合「成本低」且「機動性高、設置簡便」條件的陷阱,相較於殺傷力更強的獸鋏或毒餌,目前找不到其他可以完美取代套索的存在。
比方說,電圍網是近年持續推廣的友善防治手段之一,但其施作難度與所需費用,和前述之陷阱類型明顯不是同一層級,設置環境的限制也相對大得多。
此外,由於民間未經申報即使用陷阱的狀況繁多,在查緝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登記率並提高追蹤效益也是個問題。
對於上述情況,開發並推廣傷害性較低的改良式獵具、換發登記(繳回傷害性高的非法陷阱+利於日後追蹤管理)、修法限定使用規格等措施,就是現階段努力的目標。
貿然立法全面禁用又沒配套措施,很容易重回過去發現誤捕,卻因顧忌刑責而不敢通報、耽誤動物救傷,甚至選擇湮滅事證的老路。
1/
「把焦點放在陷阱誤捕了多少隻黑熊是一個重大的迷思。絕大多數的黑熊是被獵槍殺死的,不是陷阱。」吳幸如強調,通報救傷的前提是動物還活著,正是因為有山豬吊,動物才有機會獲救,而被槍殺的幾乎都不會活命。
「一般民眾看到救傷案例就會覺得:動物怎麼這樣?現在的保育觀念真差!」
廖朝盛認為,大眾不應該這樣理解救傷通報的機制,也不該用個體存亡、動物福祉的角度,將「一個也不能少」的動物保護概念與野生動物保育混為一談。
廖朝盛解釋,應該透過救傷案例,去檢視動物在目前的環境中面臨什麼威脅、了解威脅程度有多大,而政府機關、保育團隊、在地居民又該如何一起應對、處理威脅,「救傷雖然比較注重在個體,但我們其實希望它的效應是可以影響群體的、族群的,這才是保育的目的。」
「如果發展出來的新工具是直接讓誤捕動物死亡的話,我們甚至連救援的機會都沒有了。」廖朝盛也提出救傷團隊的擔憂,動物被山豬吊困住,只要及時搶救都還是有機會康復,但不能使用山豬吊後,預期將會有更多用槍、用毒、用更沒有轉圜餘地的工具進行狩獵、防治農損。
吳幸如也補充,狩獵文化、慣習不會因為禁令就一夕消失,只是變得看不見、管不到;而令他最擔心的是,在嚴格禁令之下會發生「報復性獵殺」,「你越不讓我獵,我就越偏偏要獵。美國研究當政府全面禁獵美洲獅時,常造成當地受害的牧場主人將其獵殺了、埋起來、然後閉嘴(3S,Shoot, shovel, and shut up)。」
獵具能不能選擇完全不是重點,重點是使用的人願不願意選擇。
吳幸如則認為台灣對於野生動物保育關注的方向偏誤,總是在工具上做文章。以保育瀕危物種成功率達80%的美國為例,其狩獵規範罰最重的是「浪費獵物」,而非禁用何種工具,我們仍可以輕易在北美的狩獵店中輕易買到各式獸鋏與彈簧陷阱。而在原住民傳統文化中也有永續精神,「這幾年越來越多獵人願意重拾永續規範,以前獵到穿山甲就是抓起來吃,現在已經會放生、救傷。」
「在踏板裡放兩根樹枝,踏板口徑就變小了,就可以避免熊踩進去。」「我們其實有試過,用四根樹枝排成井字型,也可以避免石虎踩進去。」吳幸如認為,只要有心、有能力做獵物選擇,即使是大踏板的山豬吊也能做到。
吳幸如補充,不論是用改良式獵具、傳統陷阱、槍或其他工具捕獵,都可以因為使用者不做獵物選擇而變成是一場又一場的無差別濫殺動物行動;因此,政策要關注的不應該只是針對工具,更該使獵人、農民具備選擇動物的意識與能力。
他舉例,要經常巡陷阱的觀念也需要被建立起來,否則動物受困太久,受傷情況會更嚴重,甚至脫水死亡;也必須學會「辨識熊跡」,若附近有熊出沒,就自主性地決定不放陷阱或做調整,避免造成黑熊中陷阱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