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到這篇書評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一座歧路花園,而非單行道:評介麥田出版社的《萬事揭曉》
作者有回覆一些對他的書評的評論
Facebook
其實我也不覺得《萬事揭曉》立論很複雜,他其實要講的理論很簡單,但只是要用一千個例子把讀者埋起來而已XD

連我這麼喜歡看人類學故事的人,看到第十一章也忍不住加速看完XD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萬事揭曉 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終,筆者想談論誰適合詳讀這本書。作者認為有三群人。第一群對考古學或人類學相關研究有興趣的朋友。本書對於許多文獻跟案例的援用相當詳細且精采,值得參考,或許對手邊的論文研究有所幫助。第二個是對於尋求啟發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可以用來挑戰一下自己學科所隱含的假設。比方說,筆者認為書中的社會季節性變遷的觀點,可以對許多經濟學實證研究產生不小的影響。最後,如果你喜歡讀「大歷史」相關的作品,那本書則是你不能錯過的一本書。暇不掩瑜,筆者仍然推薦這本《萬事揭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也太嚴肅了,想讀就讀,讀到一半想休息就休息,想繼續讀就繼續再讀。

季節性這件事要說特別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特別,阿拉斯加原住民文化的博物館說明牌就有寫了耶,所以我覺得應該不算是什麼新鮮研究,是主流論述為了簡化故意忽略了吧。

當然台灣可能會比較沒有這種脈絡,因爲台灣一年四季都差不多吧,季節性差異沒那麼大,台灣黑熊都不冬眠了。

所以忘記這件事,而自然而然假定一年四季的人類活動都很類似,也是蠻合理的。
cmt
正在看這本,像我這類休閒讀者,應該是被歸類到喜歡讀「大歷史」的讀者這邊吧!

我覺得文中提到海倫娜・瓦萊羅(Helena Valero)的例子滿有說服力的!這類「遭到綁架或奴隸經驗的受害者」並不是比較社會優劣的好的證據,因為這類人的社會凝聚力被削弱後,會分不清楚是受到原生社會的「推力」影響,還是另一個社會的「拉力」吸引。我想作者應該也會欣然接受這個提醒。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看《牡丹社事件》,有一個例子印象深刻但不知如何理解:日軍也曾俘虜一位12歲的牡丹少女。她在日本待了5個月,受到不錯的對待,還學習了日語與日本文化。但回到部落後,由於雙親已經不在,且其受日本文化影響的行為舉止不受族人接納,最後自殺而亡。口述傳說中他的名字法雅芸(Vayaiung)可能也不是真名,因為在排灣語的意思是「品行不良的女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mt : 「法雅芸」這感覺可能就反應了原社會的推力?

其實我覺得休閒讀者應該都算是喜歡大歷史的吧🤣

只當作喜歡人類學小故事的我覺得也不錯,因為他真的講了很多別的書不會提到的部族,蠻有趣的。

像《反穀》裡面有短短一句話講到烏克蘭的巨型聚落遺址,但《萬事揭曉》裏面花了很大篇幅討論,是個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所以後來看《反穀》提到我就覺得蠻有趣的!

其實《反穀》是先出的書,而且《萬事揭曉》有引用,兩個作者應該好朋友。只是我閱讀順序剛好相反。
cmt
對呀!看到你寫《反穀》的書噗也滿有收穫的,我讀的時候把註釋都跳過了,哈哈。原來兩書的作者是朋友(還有拿通訊記錄當資料來源XD)。難怪我有看到有其他人覺得兩書作者的論述有一定程度的親近。

雖然我才讀兩本,但Scott近乎相信我之術的直覺可以說是他的絕招~~

話說《萬事揭曉》的兩位作者一個在英國任教,一個是美國人,怎麼對法國這麼熟悉(當然引述的民族誌資料更是廣到令人讚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mt : 真的超廣的,廣到完全可以當民族誌故事集來看XD

我覺得Scott 的「憑我的直覺」跟塩野七生的「想必」差不多,哈哈哈哈

然後他的直覺,以後就變成被人引用《反穀》如何如何的學術創見,但到底會不會有人驗證他的「直覺」對不對,我都很懷疑XDDDD

不過因爲也很難驗證所以才會動用到「憑我的直覺」相信我之術,所以可能就以後繼續被引用吧XDDD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