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 杜正勝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看這本書我覺得需要對中國歷史和地理有一定了解,不然很快就會被地名和援引的史實弄得很混亂。不過如果有基礎的話,看了覺得相當過癮!

我自己小時候是唸國立編譯館版本的中國歷史地理長大,後來道聽途說地略為了解對岸在馬克思史觀的五段式中國史的解讀。

雖然中國近代史和台灣史,我後來看書已經全部否決掉小時候的版本,不過清中葉之前的中國史,其實還是滿依賴小時候建立的架構的,國編版應該也是偏歷朝歷代統治政權架構下的傳統史觀吧!

現在讀這本書,發現經歷過聯考摧殘的記憶還相當牢固呢!有一點莫名的欣慰(?)

而這本書則打破了許多國編版/傳統史觀,看得蠻過癮的。

然後這本地圖需要看彩色的⋯閱讀器都黑白的,我還開手機來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首先提出分期的概念。

畢竟是討論「中國」這個概念怎麼形成,包含了什麼。要看的自然是一個宏觀的大歷史,不會像小時候讀書考試那樣精雕細琢。

但分期自然需要一個時期的共性才有意義。

像中國學者礙於政治需要,許多史觀硬是先畫靶再射箭地套入馬克思—列寧—史達林的歷史五段論(原始氏族—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作者則是採用考古紀錄和歷史文獻並陳,採萬年左右的時期,分為原始社會—城邦時期—編戶齊民
https://images.plurk.com/6sqgfNmzRFPuelFS4lYW69.png
原始社會」:考古證據發現中國的開始是多元文化,沒有單一源頭。

城邦時期:延續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城邦林立時期,約包含五帝、三代,也是傳說神話時期;封建城邦則包含春秋戰國時代。
編戶齊民:從秦帝國一統六國開始。

——先分隔線一下——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中國一詞出現在1911年後,之前是清國。
書中把歷朝歷代都放進『中國』,像極了口囯灌輸毛的建國與1911年間的「中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 不好意思,你的「書中」是指這本書嗎?

從你的發言看來,你應該還沒看過這本書吧⋯?

還蠻建議你可以讀一讀的喔,他這本書整本就是在討論「中國」這個概念,是怎麼出現的,包含的範圍是什麼。你這幾句話完全和他書裡講的沒關係啊。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買/閱前的試閱動作 https://images.plurk.com/7fO2iB2aSkLPhq6Y58QlLF.jpg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https://images.plurk.com/49NM9r7WzqHscCwoMQeAYv.jpg 內文...秦漢以下至清初,將近一千八、九百年間,中國政權實際有效統治的區域大抵不出秦的版圖。女真入關,愛新覺羅氏代建立大清國,中國的範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 那你就看的太少了。這才剛開始,接著他就會討論中國了。

然後,「中國」這個詞,不是1911年後出現的。

但是「中國」的範圍,他有特別談到對岸中國的界定方式(主要是1970年代的譚其驤中國地圖集,以及之後1981年譚其驤座談會的發言),以及他不贊同並提出來的中國歷代範圍如何界定。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好不好去問出版社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支持AI行動創新內閣_上架台灣 : 我覺得呢,你可以批評這本書沒問題,但起碼先讀完書,再來批評。因為你現在批評的點,完全風馬牛不相及,這樣就無法有效交流。

還有我看你的ID是要上架台灣,那麼我相信你可能是支持台灣的人,更有需要好好瞭解一下杜正勝教授的研究。

他這本書的立場和你的立場,我想並沒有對立。但你如果連花時間了解都不願意,這樣就很難聊啊!

——先分隔線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要討論「中國」,當然必須先界定疆界。

杜教授先批評了北京的宣傳,並且確切表明:

「臺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這句政治意味十足的口號,既不符合歷史,也非實事求是的態度。

雍正皇帝在登基元年的上諭所說:「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諭從優議敘平臺官員」),才是正確的表述。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三)征服鄭氏政權,翌年臺灣設一府三縣之前,或者說提早二十二年(一六六一)鄭成功進入赤崁之前,臺灣都和中國政府不相干。

可見探討「中國」的範圍,也就是版圖,不只是單純的歷史,也是現實的政治課題,正困擾著臺灣不同的政黨人士與一般人民;其他有爭議的邊界地區,以及中國治下的非漢族地帶,也有類似的矛盾。 」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關於北京這句「自古以來」的中國疆界認知,到底是什麼呢?

這件事我很久以前太閒的時候和美國的中國人熱烈聊過,當然是無法聊下去,因為雙方都在平行宇宙長大的,而且對方太不理性了(說不定他覺得我不理性🤣)⋯哈哈哈哈

不過看這本書我終於知道他們小時候讀的歷史是什麼了。
笨蛋的jo
看杜正勝教授的中國史,只要界定在古中國史的角度,就不會被現代的中國化中國史觀混淆。

杜教授是中國上古史的專家,論述憑藉證據推敲,其實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分隔線——
1954年毛澤東要求重新繪製歷史地圖。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受命編著八冊《中國歷史地圖》,在日記中留下政治敏感地區如台灣、朝鮮,越南、少數民族等在地圖上如何呈現的政治討論紀錄。其中台灣是一直到清朝被劃入疆域,標為和福建省同色。

「關於製作歷代地圖的原則,一九八一年在一個學術座談會上,譚其驤講述編撰地圖集的態度。他認為「現代中國人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就歷史學家關注現實而言,此一態度雖不符合歷史,但還可以理解。

他又說:「我們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這便不好理解。

歷代不同時期的中國人所認為的「中國」範圍,不能當作他們那個時代的中國,難道我們今天的認定,會更接近當時中國的真實疆域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譚氏不取今日中國範圍作歷史的中國,而以「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版圖作為歷史時期的中國範圍」,其實是採五千年來中國政權最廣大的疆域作基盤,來安排歷代與中原王朝有不同程度交涉的民族與國家,都當作歷史上的「中國」,固然可保政治正確,難道符合歷史真實嗎?

基於此一前提,他認為歷代中原王朝不等於當代的「中國」,故王朝疆域不是當時中國的範圍,那麼歷史上真正的「中國」在哪裡呢?難道是清乾隆到道光之間的那個最大範圍的「中國」嗎?」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這件事我覺得很有趣,因爲這個地圖我覺得很接近國編版,那個年代的兩黨思路果然蠻接近!

我以前不覺得這是「最大範圍」,因為唐宋不是還有西域嗎!但杜教授後面談到真正有效統治的中國本部VS有影響力的區域如西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杜正勝本人的界定會是怎麼樣呢?

他主張要還原當代人所認定的「中國」。比如南宋「輿地圖」(約一二七〇左右)特標「諸路府州解額」:
https://images.plurk.com/7Cx5UOn4h6i0xvG40RaO5w.jpg

這個地方特別有趣的地方是,我小時候讀的國立編譯館(國編版)的歷史地圖,比如說唐朝、漢朝,都會把西域畫進去。但是杜教授的處理方式不同,而我覺得非常有說服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時間上,他先處理「原中國」的概念。

首先,城邦林立時期,當然沒有中國的概念。

「傳說的共主黃帝雖「邑于涿鹿之阿」,定居在涿鹿山腳下,傳統認為在上谷,即今河北北部、北京之西,但「遷徙往來無常處」,還不脫遊移「行國」的傳統。(《史記.五帝本紀》)聖王堯舜每年也按四季分別到四方去會諸侯,古書稱作「巡守」。(《尚書.堯典》)⋯

恐怕要到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古本《竹書紀年》說:「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共主的都城長期不遷,才可能逐漸有「中國」的觀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這個名詞,今知最早者見於西周開國之初的銅器〈何尊〉,銘文的「宅茲中或(國)」是說在這個中國建都,「中國」只指新都洛邑,並不具備國家疆域的意涵。」

他後面有解釋,「國」的意思在當時應該是城,所以這個首度在西周出現的「中國」這個概念,和後來的國家不一樣。

所以原中國在他認為以司馬遷整理五代三帝而說的「王者所更居」的三河(河東、河南、河內)加上眾邦為宜,可以《禹貢》的九州為準。

示意圖是漢代的三郡,但在城邦時期應該更小。
https://images.plurk.com/4vvbVuc4RW8WsR0HeDWpFQ.jpg

話說這裡有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新發現,就是考古證據顯示,商文化是有到長江以南的!這一點真是顛覆了我小時候的印象啊。

不過此時的「中國」概念,應該是沒有短期長江以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分隔線一下——
笨蛋的jo : 對呀,我覺得他談上古史這部分很有趣!大概是因為這段歷史我印象也比較模糊,加上後來有很多考古證據我都沒有跟到,所以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路邊攤宅老闆
1900年義和團還在扶清滅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分隔線一下——
話說剛剛看完了!哈哈哈哈!所以我覺得後面我可能沒耐性這麼認真寫摘要XDDDD

那就快速寫一下印象比較深刻的:

城邦時期:華夏集團/華夏意識 vs 四夷

城邦時期,周征服東方而統治(詩經中有許多抱怨),然後往來多的城邦建立了華夏/諸夏的共同集團。

其中非華夏集團可能地理上互相摻雜,並沒有明確疆界。主要是文化、政治上的認同,未必代表文明的程度。比如楚國的考古證據顯示文明也十分先進,但被視為南蠻。
https://images.plurk.com/5s8OUxM2H1wALR7c6C70cT.jpg

四夷:夷狄之辨,主要在於有沒有參與華夏集團的會盟,因此是根據政治立場、文化,也有種族歧視。

將其貶低為禽獸,所以加以犬部等。比方說孟子超級種族歧視,把他者貶低為非人,如「南蠻鴃舌之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一詞出現在戰國時期
「中國一詞,春秋以前文獻罕見,即使出現了,並不具備如〈禹貢〉九州之意義;九州意涵的「中國」,倒可以從春秋的「華夏」找到源頭。

換句話說,春秋的「華夏」,進入戰國就多改稱「中國」了。

作為華夏集團的「中國」,最早見於《左傳》。西元前五八四年,吳伐郯,郯求和,魯國執政季文子慨嘆道:
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救助也)。(成公七年)

周王使詹桓伯責備霸主晉國說:「戎有中國,誰之咎?」(昭公九年)戎人占有中國之地,你做霸主難道沒有責任嗎?

這是季文子之後半個世紀,周王室大臣用了「中國」一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左傳》還有一則,年代卻比季文子早五十年,西元前六三五年,晉文公圍陽樊,圍城內的蒼葛抗議說: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僖公二十五年)



《春秋》曰:「齊侯來獻戎捷」(莊公三十一年),《左傳》評論說:「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華夏俘虜四夷,要向周天子獻功,華夏諸侯間的戰俘不可以獻。這句話是左丘明的評論,已晚到春秋末或戰國初,「中國」有可能逐漸取代「華夏」了。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所以說「中國」一詞代指九州、華夏,相對於四夷的概念,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意指華夏集團之「中國」,這個詞彙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否說過,尚難確證,不過戰國中期的孟軻卻說得很順口自然,從他批評許行的話語可知。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滕文公篇》)

相對於楚之為「夷」,北方學者就是「夏」,也是「中國」。孟軻的「中國」意涵,地理在北方(黃河流域),族類是華夏,文化則是周公制定、孔子講述的政治社會規範,所謂「周公、仲尼之道」也,即是儒家經典所代表的周文化。

⋯可見到戰國中期,按照孟軻的定義,地理、民族和文化三者合一,才符合華夏集團的條件,所在地的北方(或中原)反而不再是必要條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莊子.田子方篇》說,溫伯雪子赴齊,路過魯國,在魯居停,有魯人要求見他,他不想接見,說:「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莊周學派之定義「中國」也很清楚,地理在黃河流域,文化上則知外不知內,只講禮貌而不理解人心的奧祕。學派儘管不同,但對於「中國」的認定則相近。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編戶齊民時期:秦帝國有效統治的疆域與中國本部的形成

城邦時期,小城被大城併吞,而從城市國家進入了以「邦」為概念的領土國家觀念,如秦人、楚人、燕人、趙人等等。

版圖:人口和土地

版圖,《周禮》鄭玄注說:「版,戶籍;圖,地圖。」(〈小宰〉)官府登記治下家戶的人口名籍叫做「版」,山川、道路、城邑、村落的地圖叫做「圖」。

《漢書.地理志》所載帝國治下的郡國,皆記錄其戶數、口數和轄縣名稱(以後正史地理志的體例皆仿此),合稱「版圖」。

中央政府透過郡縣體系設官治民,掌控全國土地和人民兩大資源,進行有效統治。

六國已經編戶齊民,秦一統六國後直接接受。從此兩千年後,各朝各代有效統治的「中國本部」都不脫秦帝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女真入關,愛新覺羅氏代朱明而建立大清國,中國的範圍才產生大幅的改變。

東北的滿洲加入了,康熙征服外蒙古和北疆準噶爾部;雍正對西南改土歸流,納入實際統治;乾隆征服南疆回部,於是誕生了「新疆」,對大藏地區的控制也愈趨緊密。

經過清初康雍乾祖孫三代的經營,中國疆土擴大三倍,但政、經、社會、文化的重心還是在秦版圖範圍內,故曰中國本部。


即使只在秦範圍內的歷代疆域圖,也不表示王朝對其疆域內的各地區都能實際有效統治。譬如清代疆域包含臺灣,歷史地圖也把整個臺灣島畫進去,但清朝大部分時間只統治臺灣西部而已,十九世紀初才進入宜蘭地區,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s://images.plurk.com/1mdzJU4Sjj8KhoIh5Oyn2m.jpg

清有效統治的台灣只有半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五服制與中國內外:中國本部(版圖)VS勢力範圍

五服

史載周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反對,勸諫他不該耀武揚威,於是述說先王的五服制度:
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國語.周語上》)

旬指周王邦畿,周國疆域之外是侯、賓、要、荒之服,係依封建爵稱和民族而分區類。

服者,韋昭注云:「服其職業」,即是應該負擔的義務,鄭玄注《周禮.職方氏》直言「服事天子」則更明白。

祭公謀父說的服事,包含祭、祀、享、貢、王等不同名稱,前三種獻祭,貢是進貢異物,王則奉周為王,以示歸順。

這五種服可以大分為兩類,前三服的邦國近於後來的華夏,後二服則屬於非華夏的四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周代猶有遠古神權的遺留,政教合一,許多政事都和宗教祭祀連繫在一起,故相關的物質和勞力負擔也採用祭典名稱,其差別則著重在頻繁的程度。

甸服者按日提供服務,侯服按月,賓服按季,要服按年,最輕的荒服只當周王登基和自己新即位才來朝見。隨著服務時間的疏密,職事內容也應該不同,〈周語〉只說祭、祀、享、貢、王,缺乏詳細資料。

至於沒有履行職務的邦國,承受的懲罰亦不相同,〈周語上〉曰:
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旬服未能日祭則按法律行刑,侯服不月祀則討伐,賓服不時享則出征,二者皆用兵,可能規模有大小之異吧。要服不歲貢則予以譴責,荒服新主不來向周王再確認藩屬關係,則只受警告而已。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禹貢〉卻記述另一種職事系統,把天下分作甸、侯、綏、要、荒五種服,每服範圍都是五百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銍是禾穗,秸是帶稃之穀,粟是穀帶殼,米則去殼;總包含以上全部以及供餵飼國馬的稾(稈)。甸服內的人民要提供周王室、政府官員以及宮內服事人員和守衛士卒所需的糧食和所有牲口的飼料。

王畿之外的天下,第一層五百里侯服,分作采、男邦和諸侯三類,第二層五百里綏服,較近者行文教,稍遠者奮武衛,以負責天子的安全,因為到這裡算是華夏集團的邊界,再外就是戎狄蠻夷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層五百里要服,近者為夷狄之地,遠者「蔡」,即放逐罪人(蔡沈《集傳》)。最外層五百里荒服,近者「蠻」,不必受國法制裁(孔安國《傳》);遠者「流」,作為放逐重罪犯人之地,如後世的發配幾千里。

〈周語〉和〈禹貢〉的五服都可以分作王畿、華夏集團和蠻夷戎狄三類,符合城邦時代的天下秩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秦帝國編戶齊民後,沒有了中間的華夏集團。

「然而這套系統缺乏「外國」,還是蠻夷戎狄四裔的老觀念,天子高居系統的頂端,不可能平等地對待不屬於他統治的地區。」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化(中國本部化):軍事征服+設衙派官治民+移民實邊

歷代中國政權一旦強大,都想拓展直接統治區,其擴張模式是先軍事征服,占有其地,接著設置行政衙署,派官治民。新征服地多比較空曠,原居民是外族,中國政府往往遷徙本部的人口去填補,史書謂之「移民實邊」,其實就是摻沙子,把新領土「中國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秦始皇在戰國「中國」的南北邊界進行擴張便採用這種模式,《史記.秦始皇本紀》說:
三十三年(西元前二一四)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謫)遣戍。

陸梁指嶺南(《史記正義》),尚停留在部落社會,未形成國家,沒有龐大的軍備,故不必動用正規軍,只要組織中國本部的邊緣人進行「掠取」,就足以完成任務。社會邊緣人包括曾經有逃亡記錄者,入贅男子以及小生意人。秦擊敗嶺南原始部落後,設置三個郡,發遣罪犯入住,他們既是移民,也負責戍守。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對北方邊界匈奴則採用正規軍,設郡縣、築長城,遷徙犯罪人口移民實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漢帝國的中國止於敦煌,敦煌以西屬於勢力範圍。

「中國」的勢力範圍
基於統治的實際運作,要先分別直接治理與勢力範圍,才能正確認識中國疆域。

https://images.plurk.com/7LNiGImQkIg6xQH40qnnCr.jpg

中國對其勢力圈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大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現在就幾種模式略加說明。
從五服制的「甸服」到中國本部的編戶齊民,也就是從城邦到帝制,中國人一貫的看法是,中央控制地方的戶口和土地才符合直接統治的標準,其他各「服」都只算是不同程度的勢力範圍而已。帝國憑藉著影響力或武力威震以左右外國,古書稱作「羈縻」。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5xIRlpaKAichJTfiGF8oU.jpg
兩漢西域的經營就這樣立基於有膽識、有謀略的梟雄人物身上,他們挾帝國的聲威利用人性的善良或弱點,行「兵不厭詐」的誘騙手段,操縱於諸國之間。這種方式所造就的西域經營,興衰存滅多繫於都護的膽識與才能,但人存勢力在,人亡勢力散。

總而言之,西域只是漢帝國的勢力範圍,和編戶齊民的本部(內地)完全不同,記載郡縣、人口的《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不包括西域三十六國即是這緣故。至於更遠的烏孫、康居、大宛、月氏,比起鄯善、樓蘭、焉耆、龜茲、于窴、疏勒等國,漢的影響力又更微弱,和西域諸國不能混為一談。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比都護府再進一層的控制則是設置行政機構,其名目雖然比照中國本部,實質仍屬於勢力範圍而已,李唐在高麗和西域即採行這種模式。

⋯唐羈縻府州的首領仍是原來在地的統治者,職務世襲,唐不干預其內政。民丁不編戶,不隸屬戶部,不納賦稅,有別于郡縣制下的漢民編戶;但外交、軍事要服從唐朝,首領接受皇帝冊封,向中央政府進行朝貢,朝覲皇帝,以表示臣服,還有勤王助戰的義務。我們認為這樣的論斷才符合史實,那麼,還能把廣大的西域當作中國的版圖嗎?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對西南民族的羈縻政策和西北國家截然不同,概言之,對西域的經營,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實利,漢為對付匈奴,唐為對付突厥,爭取西域歸順,一變成勢力範圍後便如斷匈奴、突厥的右臂。但對於尚停留在部落組織、尚未形成大政治體的西南地區,自然資源和政治號召才是主要動力。

中國西南非漢地區不駐軍的羈縻政策,中央的管控比西域還寬鬆,多為後代政府所繼承。不同王朝對當地酋帥雖然封官加爵,授予刺史、郡守、縣令等官職,或加王、侯的爵號與名目繁多的品秩,多示恩寵,其實只是虛銜而已。由於這些職官皆當地原來統治者擔任,故法律習俗一仍其舊,


及至清初,當《明史》成書之前,土司制度已經廢除,改派流官治理,結束千餘年的自治或半自治,中國西南地區遂齊民化、「內地化」,才真正納入版圖。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化:軍事征服、設官治民、文化改造(教化)
「中國」的擴張,在軍事征服與設官治民之後,繼之以文化改造,使該地土著變成「中國人」。只有征服了才能設官,只有設官了才可能實施「教化」,三者缺一,都不可能「內地化」,不可能充分的「中國化」。班固說古代聖王對待夷狄,「不與約誓,不就攻伐,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雖然採隔絕方式,與進取者的立場相反,但同樣是從軍、政、教立言,缺一不可。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Readmoo讀墨電子書

用了開漳聖王陳元光為例,顯示漢化、中國化、神聖化的過程。

陳弱水研究姓氏演變,山越人漢化的過程。某些大姓(如福建林姓)和越人有相當大的關係。

作者另舉台灣的平埔族、新港文書的例子,看西拉雅語怎麼演變成漢姓,來反推長江以南一帶教化/漢化的狀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天下觀VS世界觀;朝貢系統VS自由貿易

中國的「天下」雖然類似「世界」,但其概念還是把他者作為低自己一等的蠻夷、臣屬國;而外國如果要進入中國的貿易系統,就必須進入「朝貢體系」。外國文書往往經過本國修飾,改成對上的語氣。對外政策如不是征伐進取,便是納入朝貢——但不是因為出於和平的意願,而是出於國力不足不得不然,還要自己說是因為君主仁德,四方來朝。

基本上就是如果想來中國經商貿易,就要照我的規則來。中國有了面子,外國有了裡子,也就照它的遊戲規則玩。

所以中國是沒有平等各國的世界觀和自由貿易的觀念,而是只有天下觀和朝貢系統。

朝貢內容:如果是「中國本部」,也就是自己人,以食物衣料等日常用品為主;若是他方,則多為珍稀物品(香料、珠寶等)、奇珍異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分隔線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全書,他處理的時間跨度滿長的,雖然杜正勝教授是上古史名家,但並不是只處理上古史。

我覺得以大歷史的史觀來處理還可以啦,像是《人類大歷史》,更是以非常抽象化的方式做一個大的討論。

他要討論的重點,其實我覺得就是中央集權/對於人民和土地控制的程度,那麼城邦時期和帝國時期(或是他說的編戶齊民時期),在這一點上作為兩個時期來討論,就算後面這個編戶齊民有兩千多年、而城邦時期較短,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本書是以各篇專題來討論,而不是以朝代順序處理。

比方說,地理上討論中國本部(真正有效控制)的地界、影響區域(如西域、西南、朝鮮、庫頁島),就會討論秦疆界、漢唐、明朝等。

另一章討論「中國化」的意思是什麼,所謂「漢化」如何,還有用了台灣的平埔族、新港文書的例子,看西拉雅語怎麼演變成漢姓,來反推閩南一帶的狀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我覺得上半段比較有系統,下半段有點瑣碎。

像是講天下觀/四夷/朝貢系統,貢品也列的未免太詳細。雖然知道他是有要藉貢品內涵表達內外之別,什麼是我者(華夏/中國),什麼是他者(四方諸夷),但太詳細了我就刷刷刷地跳過了🤣

還有一些討論「中國本部」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對傳統史觀來說滿顛覆的),就有各種經貿資料、運河等等來佐證,我也是大概看過去就算。

我覺得作為一個不是做歷史研究的日常讀者,史料佐證的地方要不要看到這麼細,真的是看個人興趣啦!

看完了可以理解中國經歷過所謂的百年國恥、民族主義高漲的二十世紀,到了經濟實力雄厚之後,為什麼會開始談一帶一路、東升西落。

癥結在於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就只有天下觀、朝貢系統;而沒有平等他國的世界觀和自由貿易。

總之我覺得還蠻推薦的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過關於平等交流:
西方殖民時代,比方說二戰之前的英國,都是和自己殖民地經貿交流。那也稱不上什麼平等交流。

所以我覺得這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至少西方諸國,大國之間以前是平等交流;但對於小國,都是有壓迫的成分在的。

不過聯合國成立後,有幾十年的時間,相對於二戰以前弱肉強食,算是好很多了。

當然啦,現在看來可能有要有新的一番變動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