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Amazon連結 By Jennifer Breheny Wallace

本書剛出版,在圖書館排隊、終於到手了。

剛開始看,不過已經發現他引用的《Play to Win》和《Love, Money and Parenting》我都看過耶,哈哈哈。

我猜可能本書標題一句話講完了。不過好像評價很高,借來看一看。

《完讀》翻來覆去其實就是在講 “mattering”,不過也很好。而且真的是英文寫作的經典展現耶,就是看目錄就知道他的重點是什麼,剩下就是怎麼用故事和研究支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關的串一下:

《Play to Win》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因為看到這篇心得 和 ,於是去圖書館借來此書加減讀...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馬蒂亞斯.德普克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jeanylin - #Jeany讀書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 #社科人文 #教養 #讀嘛讀嘛 金錢如...

其實相關題材台灣本土研究當然最有名的是《拚教養》。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 藍佩嘉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不過我以前沒寫讀書紀錄,倒是疫情期間藍教授有個演講很好,對於台裔美籍家庭有很有趣的觀察。
@jeanylin - 臉書上看到的 找到了,應該是這個影片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他前面一開始寫的我看了超有共鳴,心有戚戚焉地超想笑。

作者有三個孩子,六年級的那個喜歡建築,小時候用木片蓋房子,後來用樂高。

然後作者很努力地到處找有沒有給六年級小朋友的建築課,讓她兒子發展他的興趣。

最後找到了一個給高中生的建築課,對方答應她,如果她和小朋友一起坐進去,那就可以讓他們一起上。

她興沖沖地回家和兒子說,兒子就翻白眼跟媽媽說:「我愛建築。但你別毀了我的興趣好嗎!」

看到真是笑死,因為我也幫我兒找過建築課啊!哈哈哈哈!

只是我不像她那麼瘋,硬是要讓六年級小朋友擠進去給高中生的課。

不過他住紐約的,怎麼不去上紐約 Center of Architecture 的夏令營!他們有夏令營給各種年紀的小朋友,不同主題、K-12的營隊都有,我看了都好想報名🤣

還好我兒蠻愛我找的建築營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另一個故事是兒子熱愛希臘眾神,於是他一度進入幻想模式,覺得說不定他兒子可以喜歡經典文學,也許以後可以讀 classics 學一學拉丁文和希臘文之類的~

然後他就必須停下來提醒自己,他兒子才九歲。

(是否每個美國小男生這個年齡都會熱愛希臘眾神🤣🤣🤣)

我看了大笑的原因,就是因爲同樣的原因,我給我們家小的報名了一個快樂線上拉丁文課~🤣🤣🤣

媽媽的思路,原來不分台美都差不多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他講完自己發神經的故事之後,就開始討論為什麼。這部分主要引述《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那本書的研究,也就是中上階級的焦慮,在貧富不均越大的國家越嚴重(那本書我非常推薦)。

——

另外他提到一本書 “The Psychology of Mattering”, Flett

談人需要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需要被重視,覺得自己有歸屬感。

如果欠缺”mattering”,覺得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被邊緣化,容易造成憂鬱,會有意無意做出引起注意力的不當行為,如藥物或酒精上癮、飲食失調症、校園槍擊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The Psychology of Mattering”, Flett

7 ingredients to feeling like you matter:
1. attention: feeling that you’re noticed by others

2. importance: feeling like you’re being significant

3. dependence: feeling like you’re important because others rely on you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4. Ego extension:Recognizing that someone is emotionally invested in you and cares what happen to you

5. Noted absence: Feeling like you’re missed

6. appreciation: feeling like you and your actions are valued

7. Individuation: being made to feel unique, special and known for your true self
——

我覺得這一點不只在家裡,在工作上帶團隊也是很好的提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onditional regard vs unconditional love

Conditional regard (CR) refers to regard that is dependent (i.e., conditional) upon the receiver's compliance with another person's expectations or demands.

CR 包含當達到期望時的正面鼓勵,和未達到期望時的失望、責備、批判等負面作用。

重點不是父母說說什麼,而是子女收到什麼訊息、以及如何解讀。

——
感覺是廢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 You First: Your Child’s Mattering Rests on Your Own

密集教養導致父母為了小孩的犧牲,以至於把自己的需求變成第二位。孩子中學以後常常是家庭壓力最大的時候。

一方面由於青少年開始有更多自我,許多媽媽覺得憂鬱,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報;另一方面,競爭壓力也開始越來越大,時間表越來越緊。

現代家庭很多因為工作而遠離家族、也欠缺熟識的鄰居。許多高社經階層的家庭,都要努力表現得很獨立、很光鮮亮麗,不能示弱。

而且小孩要面子,父母要顧及他們的隱私,因此許多心理健康的問題,也往往只和校方必要人士以及醫生/心理師溝通,因此父母自己也沒有適當的支援網。

這章最後的建議就是要好好交朋友,在行事曆上留下和朋友相處的時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五章是 taking the kettle off the heat: confronting the grind culture

講到了一個把小孩從寄宿學校帶出來去森林學校休養生息的故事。還有各種爸爸媽媽不讓小孩修太多AP課啦、幫小孩喊停啦的故事。

然後也有講到排名或名校不是重點,是不是 “good fit”,讓小孩在校園裡感覺自己 “mattering” 才是重點。包含做到很有意義很令人興奮的打工或專題啦、遇到一個關心自己的老師啦、遇到一個好的導師啦,等等。
另外順便嘴一下 US News 排名很多誤導、和 2022 Columbia University 送誤導性極高的資料以取得較佳排名的事件。

還談了一下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以及父母是不是以身作則;還是說一套做一套,嘴上價值觀和行事曆是否一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六章 Envy: Coping with Hyper-Competition
要當雞首?還是牛後?
這章談到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同學之間很容易陷入零和遊戲的錯覺。
介紹了一個觀念 “interdependency”
舉了個校刊新聞課的老師的例子,怎麼建立團隊的向心力。

包含一開始即強調這個刊物的使命,一週一次的會議會先慶祝隊友的正面影響(share the love)。

老師有時候也會讓一個學生坐著,其他學生在他背後貼稱讚小紙條。最後這個學生把這些小紙條整理到他的筆記本,心情不好就拿起來看一看。

其他還有包含開誠布公地討論問題,在一開始就有小組討論給他們第一次拿到被改的稿件有多難過先打預防針。

另外作者談到適時展現脆弱、尋求幫助的助益,鼓勵父母在家就要以身作則。

把朋友間的競爭變成良性的:公開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我看這本感覺看得很慢,結果發現也才開始看兩天而已⋯兩天看完五章,其實好像也算正常?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者要講的話,明明很簡單的觀念,翻來覆去找不同人的故事、不同的研究者來講,讓我慢慢失去耐性。

這招和 《How to Raise an Adult》 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簡單說就是灌水大法。一句話可以變成一章,幾句話成為一本書,就要熟悉灌水大法啊!!!

第六章看完,先休息一下。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七章 Greatr Expectations: Adding Value to the World Protects Them

這一章主要在講當社區義工、對社會有所貢獻,尤其不是那種過水的、而是和對象產生深刻的連結,對於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動力非常正面。

裡面有個 Adam 的故事我覺得蠻了不起的。

Adam 小學的時候成績就有很落後,後來被診斷出閱讀障礙,於是去了特教學校,直到九年級才回到主流高中。

但這個高中非常競爭,他高一的時候,作為新學生也非常孤立、對課業有沒有興趣。

但他在童軍團後來參加了六個月的野外搜救訓練,後來去當了當地登山的野外搜救義工。第一次任務是去搜救一個自殺的青少年。當時其他在校上課,但緊急出動。後來那個男孩子的屍體在山裡的岩石上找到了,搜救任務變成把屍體帶回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件事對 Adam 觸動很大,於是他決定去幫助自殺熱線當義工。(同時還繼續當野外搜救的義工)

但之後他覺得沒有後續的追蹤,不見得能真正幫到對方。於是他在班上成立了一個支援團體,同學可以在沮喪憂鬱的時候尋求他的支援。後來他又接受了EMS training來增加他的體力。

這個過程中他決定以後要行醫幫助更多的人,於是決定申請進入 honor math,一開始就拿到F,然後在老師提供每天義務 tutoring 之後最後拿到了B+。

後來念了 UCLA 的 premed,並且在學校開救護車。COVID 期間學校遠距上學,他去 El Savador 的紅十字會當野外搜救的志工,一邊鍛鍊自己的西班牙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遇到一個教會學校的練習,讓小孩列出一路走來「靠自己努力」和「別人的幫助」的清單,然後問他們比例。我覺得算是寫感恩日記的練習。然後教會學校把當義工變成課程的一部分。

第八章 the ripple effect
就再度談 mattering。
如何讓小孩感覺自己 matters (在學校的連結、有一個可以信任的成熟大人當作 go-to person )、自己可以讓別人 matters 等等。

好的!看完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其實並沒有要說服大家讀菁英學校不重要(想也知道沒有說服力),而比較是把重心放在怎麼去培養自我價值感。

所以他提出來貫穿全書的概念是”Mattering”。

我覺得最後講貢獻社群和社會這一點還蠻好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我以為這本看得很慢,不過四天看完好像也還好⋯?
大概就是一天看兩章的速度。

他後面還蠻多參考書的,不過我決定就這樣好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