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奧本海默 (上下兩冊)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上下兩冊):American Prometheus - 凱・柏德 | Readmoo 讀墨電子...
Martin J. Sherwin 1979年和出版商簽約要寫這本書,開始蒐集資料、訪談,然後就越做越多越做越多,足足做了25年,本來說負責的編輯都退休了!所以又換了一個編輯。

眼看著無法收場,他找了朋友Kai Bird和他一起合作。最後終於在2006年出版了。

我覺得最了不起的就是出版社了,超過1/4世紀,還持續給錢贊助!好多受訪者在1970-80年代都去世了。

電影出來又大賣了一波。

翻譯也很好!

電影《奧本海默》中的真與假 | 科學棋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奧本海默目前看到第三章,哈佛唸完去英國讀了劍橋。

兒童到青少年成長真的讓人覺得他也是蠻幸福的,他的父母和念的那間學校感覺超棒的啊,名師薈萃,又有寬鬆的環境讓小孩盡情發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且還有很大部分的道德倫理的哲學思辯課,覺得超讚的。

讀起來他求知若渴、智識超群,但社交能力非常低落,和大家都玩不到一起的孩子。

1922年進入哈佛。去哈佛之後的隔年哈佛開始對猶太人錄取名額設定上限,然後整體美國和美國學術界看得出來反猶太的氣氛。他的老師寫推薦函,還特別針對他是猶太人的部分予以解釋,要對方不需要考慮他是猶太人的因素。

在種族歧視成為禁忌、而聯邦最高法院才在亞裔受到歧視案依照哈佛當年歧視猶太人的前例判決入學不可考慮種族的2023現在這個時間點,看那個時候的氛圍真的也是讓人特別有感慨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去劍橋的時候嚴重心理抑鬱。

話說那時候1925-1926的倫敦的精神科醫師就弗洛伊德派,看注釋可能是瓊斯 Dr. Ernest Jones,主導了整個倫敦的醫學科學專業。而他爸爸幫他找最好的醫生是非常有可能的。

⋯然後瓊斯以誤診出名⋯

考慮到1920整個精神科領域的蠻荒程度,我覺得也是蠻能理解的。

現在看當年的心理學史都會覺得超黑暗時期的,非常慶幸不是那個年代的人啊!不知道會不會未來時間點,看現在的心理學/腦神經學發展也覺得很蒙昧?

他在劍橋發生了毒蘋果事件,據說他給當時的導師一個毒蘋果:

是真的一顆毒蘋果?還是想像的毒蘋果?或是一篇論文的隱喻?眾說紛紜。

他爸花了很多錢和人情發現,才避免了刑事控訴、及留在劍橋學習,所以大概是真的吧。總之被勒令看了三個精神醫師,給他診斷了早發性痴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他這個時期感覺挺多狀況的,包含對於少數的好友走上婚姻而漸行漸遠、自己不知道如何追求女性、社交學業的不順利,等等。

不過當時的精神科醫師竟然會介紹高級妓女來啟蒙處男這件事也蠻離奇的,但話說如果是佛洛伊德學派就也不意外啊!什麼都和性有關啊!

就佛洛伊德本人治療精神症狀的方式還包含自己和女病患產生性關係啊!醫病倫理還沒有建立的年代,一切就是亂七八糟的啊⋯⋯

總之「早發性痴呆」是早期指涉與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但醫生意見「進一步分析將造成大過於益處的傷害」。不知道後來去看諮商是怎麼個看法,但也都沒什麼用的樣子。

總之這是個暗黑時期就對了。

不過隨便出現的老師群都鼎鼎有名的大師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
1926年離開劍橋後去到了德國的哥廷頓大學。1925-1927重大學術論文層出不窮,開啟了量子力學的年代。當時的量子物理的學術中心是哥廷頓。

然後一大堆出場人物都是諾貝爾獎得主!而且都很年輕!

1926年,海森堡和狄拉克24歲,奧本海默23歲(在哥廷頓發表了七篇論文),包立26歲,約耳丹23歲。

⋯在德國九個月就完成了博士!(還加上劍橋的一年,所以應該算兩年)

好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第一部!
不知道奧本海默和 Cal 以及 Caltech 關係這麼密切!
然後他周圍好多諾貝爾獎得主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八章講整個反法西斯主義的時代背景,和共產黨在知識分子中廣受歡迎。以及奧本海默如何開始認識共產黨的朋友和主張。

「1930,每四名加州選民有三名登記為共和黨員;八年後,民主黨人數以二比一的差距壓過共和黨員」

一九三八年的民主黨 Culbert L Olson 獲得加州共產黨的公開支持當選州長,競選口號是組成「反法西斯的聯合陣線」。

1930年代,大約有25萬美國加入美國共產黨,至少是一小段時間。加州共產黨一般認為屬於美國共產黨裡溫和的聲音,1936年加州只有2500個共產黨,1938年成長到超過6000名。

當時共產黨站在進步大業的前端,如反種族隔離、讓農場移工有更好的工作條件、在西班牙內戰幫助共和政府對抗法西斯主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從第九章看完看來,很多人看完電影(我沒看過電影)認為奧本海默是對政治毫不關心、埋首研究的天真無邪被構陷的科學家,其實應該不是吧!他的確對於理論和社會政治有很深刻的,屬於學者式的思考。

這時候我就要再度覺得美國在開國時期,就確立了叛國罪必須是行為犯而不是意圖犯,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不然這一票同情或加入過共產主義的學者們,換了一個國家,應該很容易因為構陷入罪為政治犯吧!

在1930年代末期,他們主張的這些進步派主張,現在來看都(幾乎是)社會共識了,或至少是民主黨的社會共識。

感覺整個美國共產黨的主張,可能比歐洲共產黨要溫和很多,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這章討論的主要是奧本海默當時身處的環境,所以主要是加州共產黨。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2023全站馬拉松 #縫補的正義 本書寫作的對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覺得第九章結尾的一個曾經是共產黨員的柏克萊數學系研究生與FBI的解釋很有意思:
「在管理黨內事務時,共產黨傾向不信任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不過在此同時,共產黨急切想要影響這群人的思想依循共產黨方針,同時借用他們的光環,為共產黨的目標贏得聲望和支持。」

他也補充說他不認為奧本海默是黨員,或者「受共產黨黨紀約束」,奧本海默是獨立的知識分子。

話說我覺得奧本海默的人格也是很值得尊敬的,在1950年代接受調查的時候,他不願意評論一位已經去世的朋友阿迪斯是否為共產黨員,因為逝者無法為自己辯護。(遺孀和兒女不願意他人評論其先夫的政治立場,怕人身安全受到迫害)。

麥卡錫主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十章從 19398/8/24蘇聯宣布《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許多美國共產黨員因此退黨。
1938年,兩位曾經在蘇聯呆了幾個月的物理學者造訪奧本海默,談論了另一位共產黨員的工程師,由於和他們來往而遭到清算。其中的魏斯寇夫身為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和奧本海默共享社會主義的理想。他堅持「奧比非常清楚看見希特勒帶來的危險」,「那個週末後奧本海默開始轉身迴避共產黨」,1939已經遠離共產黨人的團體。

作者在舉出各種「真相」,不同人不同說法後,總結了奧本海默一直想要並且付諸實行的是:

自主的自由思考者,以及做出自己的政治選擇。必須整體觀照,才能理解「承諾」的意義。

(我想也就是他是不是共產黨員的爭議)

最貼切的政治事實是,他在1930年代奉獻自己,為美國的社會和經濟正義努力,而為了達到目標,他選擇和左派站在一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感覺看奧本海默的這本書、好像等同看當時的美國史啊!

難怪會得到普立茲獎!

不過這本書的英文版我可能會看不懂吧,感覺就是會充滿大量哲學、物理以及各式各樣記不住的人名。

其實就算是中文,我也記不住出場的人名。

作者真的超強的,有這麼多大量訪談和各種FBI監聽文件、聽證會、書信等等,難怪25年之後需要趕快找個人幫手去繁從簡的整理出脈絡寫出來!不然自己越挖越深整個栽進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覺得奧本海默不是最頂尖的物理學者、或是認為他的數學不好的人是不是有什麼誤會,他真的是最頂尖的一批物理學家好嗎,只是同時也興趣廣泛很博學,喜愛也廣泛涉獵詩歌、哲學、文學、精神醫學/心理學⋯

他的綜合統整和快速發現問題以及點出方向的綜合能力,難怪最後是變成計畫主持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私生活則是看得令人頭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上冊了!「小器械」試爆了!
我不知道原來二戰到後期,美國軍方的假想敵其實就已經是蘇聯了啊。

另外關於他的政治立場,其實一直以來就是個問題,從一開始能否參與計畫就是被懷疑的。
Clare
其實麥卡錫主義是不是其實就是個排外的反動主義⋯⋯如果說他不是猶太裔會被這樣檢視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lare : 的確也許也有反猶太的傳統在內,但他當時(1930年代)的確短暫地參加了很多共產黨外圍組織的活動,也參與捐錢支持西班牙內戰的共和政府(共產黨當初是支持共和政府的)。很多朋友都是共產黨員,或是認同共產黨的人,情人是共產黨員,老婆是共產黨員。

但是這要回到當時的時代脈絡,1930年代當共產黨不是什麼可恥的事,許多知識分子都是,而且當時最大的重點是反納粹反法西斯,整個歐洲看起來沒一個能打的,蘇俄還像是比較認真在遏止納粹反法西斯的樣子,而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蘇聯內部的專制和清算,或是烏克蘭1930年代人為造成的大饑荒。

不過為了參加曼哈頓計劃,他的偏左政治活動都已經斷絕了。

不過我一直以為美國對共產黨產生戒心是戰後甚至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事,原來其實戰前就開始有concern 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
結論是看奧本海默大概總共花了16小時左右?
接近六十萬字,但看起來特別累。大概是因為太悲劇性了,所以一路看起來很沈重。

過程的刻畫有很多都是來自FBI監聽和後續的聽證會,所以就算是前面也預見了後面的悲劇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是看得太累了,好沈重。
不過非常推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聽證會:

1. 最大的問題是在當初要找他去開發曼哈頓計劃的時候,就已經經過安全審查了,所以所有 1935-1942左右和親共產黨友人、共產黨員友人的交遊,都已經審查過了。而且當時拿到的是最高的安全等級Q,畢竟是計畫主持人。

而在之後,他是原子能委員會的顧問,亦即需要諮詢的時候才諮詢他。而審查的內容並沒有新的材料。這中間也主要是審查他是不是叛國或通敵,但並沒有任何新的證據,而是拿還沒參加計畫前的交遊關係繼續大做文章。

2. 當時由胡佛主導的FBI,有許多都是未獲授權的非法監聽,在法律上來說不能充作證據—而即使是多年非法監聽的紀錄,也沒有證明他的叛國,但發現了他的許多私生活,如婚後仍與共產黨的舊情人有聯絡/私密關係,和同事暨好友的太太外遇關係。

如果考慮到日後水門案都可以讓總統下台,就知道非法監聽太超過底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聽證會:

1. 最大的問題是在當初要找他去開發曼哈頓計劃的時候,就已經經過安全審查了,所以所有 1935-1942左右和親共產黨友人、共產黨員友人的交遊,都已經審查過了。而且當時拿到的是最高的安全等級Q,畢竟是計畫主持人。

而在之後,他是原子能委員會的顧問,亦即需要諮詢的時候才諮詢他。而審查的內容並沒有新的材料。這中間也主要是審查他是不是叛國或通敵,但並沒有任何新的證據,而是拿還沒參加計畫前的交遊關係繼續大做文章。

2. 當時由胡佛主導的FBI,有許多都是未獲授權的非法監聽,在法律上來說不能充作證據—而即使是多年非法監聽的紀錄,也沒有證明他的叛國,但發現了他的許多私生活,如婚後仍與共產黨的舊情人有聯絡/私密關係,和同事暨好友的太太外遇關係。

如果考慮到日後水門案都可以讓總統下台,就知道非法監聽太超過底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 雖然形式上是審查,但根本是審判。

而有許多FBI報告、各種文件,都以奧本海默的律師安全等級不足為由,並沒有提供給他們。證人名單也沒有事先提供。另外路易斯史特勞斯提供非法監聽的逐字稿給證人準備,等等,皆不符合程序。

相反地,所有奧本海默方的證人名單、文件都事先給原子能委員會副本。

因此奧本海默方完全無法事先準備與抗辯。本書作者也覺得奧本海默德律師太沒有出庭經驗,因此完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另外中間透過交叉詰問讓奧本海默成為「告密者」,不得不揭露其他人的名字,是一種針對猶太人(猶大為告密者)打擊他人格自尊感的侮辱。又安排好讓紐約時報記者揭露聽證會消息,以及安排右翼狗仔

由於在2022年的時候,拜登政府下美國能源部部長宣布1954年聽證會因為決策過程有瑕疵,裁決無效,還他清白。

但相關人等都死光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一件事讓我感慨比較深的就是,奧本海默的爸爸媽媽很會教小孩耶,提供了很大的家庭支援。當時的教育現在看起來也是很厲害的古典拉丁文、藝術文史哲教育之外,還有倫理道德文化的思辨,自然科學的私塾教育。

雖然奧本海默和他媽媽母子關係好像也是有因為母親太愛他之類的問題,書裡沒寫但不知道是不是有情感勒索?

而且奧本海默年少時期感覺就很難搞,但最終還是搞定了。而且家裡也是把他弟弟教的很好,相對來說弟弟的境遇也許更坎坷,但心態可能比較好?

1920年代,美國和歐洲的學術互動好多,而且學校之間流動好隨便啊,完全是師徒制。

某某老師寫個推薦函,某某學生就去找新老師了。他本來去英國劍橋的研究室,然後就去哥廷頓找老師了。後來有個學生,原來的老師跟他說你這種怪胎就適合去柏克萊,然後他就來柏克萊找奧本海默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是奧本海默夫妻就不怎麼會當父母,首先一家心理都很創傷,兩個小孩也都很創傷。雖然這一方面也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啦。

然後夫婦倆理財觀念顯然也不怎麼好,雖然他本人是富商子弟,一輩子富貴慣了,但到後來如果沒有研究院的薪水可能財務也會捉襟見肘吧⋯

總之就不怎麼會生活過日子。

⋯咦,這個角度講是不是他的父母也沒有真的教好⋯不過這也太難了⋯。

也不知道教好的定義是什麼。

很多人說,他也不求小孩有什麼功成名就,快樂就好⋯其實這超難的耶。(而且一邊說還一邊盤算著要搬到競爭沒那麼大的灣區,這樣比較容易進長春藤之類的好學校⋯我就心裡默默—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