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台灣馬
吃的台灣史
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 翁佳音 | Re...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
話說我有《蚵仔煎的身世》這本實體書,覺得還滿有意思的。但是那本書最可惜的地方是沒有史學研究者加入,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停留在作者推測。

但這本書有台史學者擔任共同作者,所以我蠻期待的。

這種吃吃吃的書最大的好處就是適合開啟飯桌上的話題,而且由於本人過目即忘,下次看到的時候又覺得好像一本新書!😂🤣🤣

除了前推到荷蘭時代,本書也講到某些東南亞食物也許在荷領時期之前就透過漳泉潮文化圈、南島語族文化圈引進。

感覺滿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台灣米這件事,我小時候一直搞不清楚蓬萊米和在來米的差別。

新石器時代就有旱稻,史前原住民有種植,但原住民主食的小米是粟。目前少數原住民部落仍有旱稻。

台灣本地的水稻在荷蘭、明鄭時期由閩粵移民引進,是長而硬的秈米。後來被稱作「在來米」,做各種碗粿、板條之類的米製品,要用在來米。

「蓬萊米」是粳米,黏性較高,較圓短,是日治時期日本引進的溫帶米,由於和台灣原來的「山地陸稻(旱稻)」產生的台灣米,由於日本舊稱台灣為蓬萊仙島,所以成為蓬萊米。

糯米則是長短(秈米、粳米)都有變種為糯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我記得加入 WTO 之後吃到泰國米,一直覺得泰國米沒有黏性不好吃,沒有台灣米好吃(而且覺得日本米更好吃),原來其實本來的台灣米也是這樣的稻種啊!

現在在美國買米也是要特別注意一下,不然很容易買到秈米。但我覺得好像就東亞(中、日、韓、台)會吃粳米?

東南亞應該也是吃秈米,印度也是,墨西哥、南美洲似乎也是啊⋯

雖然說粳米(短米)屬於溫帶稻種,但就連同是溫帶的地中海料理,像是Kabab或西班牙Paella也是都用秈米(長米)啊⋯🤔

總之其他地方吃到的米飯大部分是不黏的秈米(長米)吧 🤔

這麼說來,在秘魯有吃到粳米,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移民多的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原來台灣本來是沒有牛的,荷蘭人透過華人移民從澎湖引入牛。台灣米糖為主的單種作物、並提供外銷,也是荷蘭時期開始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原來台灣也有少量產麥(大麥、小麥)啊!
我以為麵包是日治時期才有的(台語從日語借來的胖),不過可能在荷治時期,因應做禮拜領聖餐需要葡萄酒和麵包時,就已經雇用台灣人當麵包師傅了。
大量出現各種麵食一方面是跟著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大量移民,另一方面是美援麵粉的關係。
愛狗的加菲貓
這種有憑有據的書也很吸引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愛狗的加菲貓 : 還蠻有趣的!推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剛剛看到仙草凍用蕃薯粉等漿粉固定。突然想到為什麼沒有青草茶凍?感覺吃起來應該會類似龜苓膏?

不過龜苓膏現在應該都沒有用龜板了吧?好像都用一些蒲公英、金銀草之類的,所以大概真的和青草茶的配方差不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鰛魚》在這本書裡說就是鰛仔魚,溫魚,也就是沙丁魚,或稱青鱗魚。

他寫說「鰛鮭」,也就是作成醃魚。

我小時候看都是些寫成吻仔魚,或是魩仔魚。

然後真的是沙丁魚嗎⋯🤔

以前我聽說是只要是各種雜魚的小魚苗都是吻仔魚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剛剛查了一下維基,好像是鯷魚類和沙丁魚類的小魚。
魩仔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魩仔魚非指一特定魚種,魩仔魚廣義來說可分為淡水魚魩仔魚與海水魚魩仔魚兩類;狹義來說則一般是指鯷魚類和沙丁魚類的「魚苗的總稱」。若撈捕作業不正確有可能撈到數十至一百五十種類的魚苗[7];中華民國農委會漁業署表示:漁民捕獲之吻仔魚主要是鯷科及鯡科的仔稚魚,統稱為魩鱙(注音:ㄇㄛˋ ㄇ一ㄠˊ),台灣魩鱙漁業所捕獲的種類主要則是以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為主,體長約4公分以下,體色透明者稱「魩」;4公分以上,體色逐漸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縱帶者稱「鱙」,並非為所有魚類之魚苗[8]。」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講「鰛鮭」感覺是有汁的、濕濕的那種醃魚,畢竟他前面才解釋了「鮭」是醃魚汁,同魚露的東西。

但是吻仔魚應該都是乾乾的、有鹽味的白色小魚。

我還蠻懷疑他這講的鰛魚=鰛仔魚並不是他說的鰛鮭,而是平常說吻仔魚,也不是只有沙丁魚而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驚)美國歷史學家 Tonio Andrade(歐陽泰)認為,十七世紀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男人長得比荷蘭人高大許多!

西拉雅人約176cm,但是荷蘭人約168cm,應該與西拉雅人常吃鹿肉蛋白質攝取較多有關。

台灣人後來變矮難道是因為漢人改成吃米的關係🤣🤣🤣

當時的原住民捕獲鹿之後,還會吮血、食肉,還會在甕裡醃鹿的內臟(尤其是鹿肝),稱為「膏蚌鮭」,賣給華人。

感覺應該是泥狀之類的,類似鵝肝醬的口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食補的部分,講到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好想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看完了。上冊談食物比較有趣,下冊講故事我覺得太淺了一點,略有點失望。不過也是可以增廣見聞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