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11:28 AM
Sat, Sep 16, 2023 11:29 AM
11
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附贈曉樂獻聲朗讀】 - 吳曉樂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不小心熬夜看完了的書。
寫得很好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11:30 AM
—簡介—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11:31 AM
少女之死,讓這所校史百年的資優女校陷入焦慮,平日精於作答的女孩們,卻無法回應一連串的死亡問句:她發生什麼事?她成績怎麼樣?她心理狀態如何?是什麼樣不值一活的日子,以至她決定縱身一躍、終止十七年的人生?師生們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或是消弭疑慮,或是應付媒體,又或是劃清權責好安慰自己──她的死,和我沒有關係。
做為導師,吳依光試圖釐清少女輕生的原因,為人們,也為她自己,找出一個答案,合理、肯定,以安人心。她在少女尋常的生活中發現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詢之中,反覆挖掘到自身的困境:與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對她一生無所不控的母親,以及當年早該毀掉的自己。
那個自己回應她:「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4:38 PM
Sat, Sep 16, 2023 7:15 PM
其實我對吳曉樂認識不多,主要的印象還是來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且我也不是直接看他的作品,而是剛剛好 Netflix 上有播出改編的電視劇。
但是我就留下了他寫的東西很冷很犀利、不留餘地的印象。
當然,她在那裏處理的題材主要是親子關係,但幾乎每個劇裏的故事,都沒有留下希望的開口——不管感覺是怎麼樣的黑暗,就是一路到底就是了。
這樣的印象當然也必然很不客觀,畢竟電視劇是不同的媒介,其中還有導演、編劇、演員等等,完全是另外的作品,也常常會跟原作大相逕庭、甚至完全不同。
不過這次讀這本書,覺得冷靜又犀利、像是手術刀般清清楚楚的精準解析的寫作,果然不是錯覺啊。既解剖了17歲的少女們對於同學的死亡的種種複雜感覺,也解剖了34歲的老師自己的弱點和的17年前的掙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7:00 PM
Sat, Sep 16, 2023 7:02 PM
我看到有人把這本書和《空橋上的少年》並列。
@jeanylin - #Jeany讀書 #空橋上的少年 #讀嘛讀嘛 #繭居 #拒學 #文學小說 這是一...
我是覺得這本書的寫作佈局比《空橋上的少年》好很多,雖然同樣是處理雙線故事,醫者/少年和老師/少女(們),但吳曉樂就顯然嫻熟很多,兩條線交錯但各自十分清晰。
與其說和《空橋上的少年》類似,我倒覺得這種冷冽精準的感覺,倒是更接近《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jeanylin - #Jeany讀書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讀嘛讀嘛 #繭居 #社科人文 滌這個不正...
當然《滌》是家庭書寫,也不一樣就是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7:04 PM
Sat, Sep 16, 2023 7:10 PM
不過吳曉樂給我的感覺是主要鎖定書寫的是中上/菁英階層的、母親對女兒求好心切而充滿控制欲的家庭關係,其實是非常小一撮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還有擴大到更多的面相。
關於青少年焦慮、抑鬱、自殺的問題,實在難解,也令人很難過啊。
真的會讓人覺得,怎麼這個關隘就是過不了呢⋯⋯
要讓孩子知道,選擇很多,不是只有一條路才可以?
又難免擔心孩子稍遇困難就退縮不前。
還是讓孩子知道,人生難免面臨難關,只要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可以度過的?
但大家都說要有grit 要有恆毅力,面臨逆境才能度過;那沒有度過難關、沒有抵達的少年少女們,就落下去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16, 2023 7:20 PM
Sat, Sep 16, 2023 7:24 PM
記得以前看演唱會,也常常感慨搖滾樂界裡的「27歲俱樂部」,彷彿27歲是才氣縱橫的樂手的劫;險峻的關隘,讓很多人翻不過去。
看到抵達了的老團團員,六七八十歲仍然唱著他們二十幾歲時候寫的歌。
而這樣的成名老團,多半有著沒有抵達、英年早逝的團員。他們永遠的停在青春的年紀,而這些會被記得的團員、往往又是靈魂人物(所以才會被記得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Sep 19, 2023 7:58 AM
看到九歌新出的書訊,記錄一下。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 - 杜秀娟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載入新的回覆
不小心熬夜看完了的書。
寫得很好啊⋯⋯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做為導師,吳依光試圖釐清少女輕生的原因,為人們,也為她自己,找出一個答案,合理、肯定,以安人心。她在少女尋常的生活中發現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詢之中,反覆挖掘到自身的困境:與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對她一生無所不控的母親,以及當年早該毀掉的自己。
那個自己回應她:「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
但是我就留下了他寫的東西很冷很犀利、不留餘地的印象。
當然,她在那裏處理的題材主要是親子關係,但幾乎每個劇裏的故事,都沒有留下希望的開口——不管感覺是怎麼樣的黑暗,就是一路到底就是了。
這樣的印象當然也必然很不客觀,畢竟電視劇是不同的媒介,其中還有導演、編劇、演員等等,完全是另外的作品,也常常會跟原作大相逕庭、甚至完全不同。
不過這次讀這本書,覺得冷靜又犀利、像是手術刀般清清楚楚的精準解析的寫作,果然不是錯覺啊。既解剖了17歲的少女們對於同學的死亡的種種複雜感覺,也解剖了34歲的老師自己的弱點和的17年前的掙扎。
我是覺得這本書的寫作佈局比《空橋上的少年》好很多,雖然同樣是處理雙線故事,醫者/少年和老師/少女(們),但吳曉樂就顯然嫻熟很多,兩條線交錯但各自十分清晰。
與其說和《空橋上的少年》類似,我倒覺得這種冷冽精準的感覺,倒是更接近《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當然《滌》是家庭書寫,也不一樣就是了。
關於青少年焦慮、抑鬱、自殺的問題,實在難解,也令人很難過啊。
真的會讓人覺得,怎麼這個關隘就是過不了呢⋯⋯
要讓孩子知道,選擇很多,不是只有一條路才可以?
又難免擔心孩子稍遇困難就退縮不前。
還是讓孩子知道,人生難免面臨難關,只要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可以度過的?
但大家都說要有grit 要有恆毅力,面臨逆境才能度過;那沒有度過難關、沒有抵達的少年少女們,就落下去了⋯⋯?
看到抵達了的老團團員,六七八十歲仍然唱著他們二十幾歲時候寫的歌。
而這樣的成名老團,多半有著沒有抵達、英年早逝的團員。他們永遠的停在青春的年紀,而這些會被記得的團員、往往又是靈魂人物(所以才會被記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