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her than coaxing a gener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to drafting adversity statements—and continuing to admit the hereditary mediocracy through the backdoor—schools like Harvard would do well to try to craft a fairer system of admissions.
These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be proud of the well-monied (albeit multicoloured) monoculture they have inculcated. They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the progressive institutions they claim to be. “
話說最高法院裁定大學招生不能考慮種族。經濟學人表示支持,要促進多樣化可以從收入著手,而不是讓菁英大學優先考慮捐贈者和校友的下一代。
NYT不是一直叫說 SAT 這種標準化入學考試不利較低收入家庭、所以不應該採計,不是因此導致錄取流程變更主觀嗎?
要不然也是可以回到採用 SAT/ACT,然後就稍微客觀一點?
其實加強 SAT/ACT 比較容易啦⋯而且 SAT/ACT 沒念,上大學應該也是要補救教學,遲早要還~
然後內文就更有趣了。作者一方面承認平權法案造成種族博弈化,對於社會不是好事。而他自己身為黑人享受了這種結果才能進到菁英學校唸書並取得教職。
一方面說基於收入/財富階層的錄取方式,將大概率降低有色人種,造成顏色較白,不利於種族多元化。
有種邏輯前後矛盾的感覺。
所以這是為了要改進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動的機率,只是說因為種族的關係所以有更多有色人種變成低收入階層,錄取更多有色人種就能改變向上流動的機會。但現在如果直接改成錄取很多低收入家庭,不就也促成了流動嗎?就不用這麼迂迴啦。
只是問題在於這些學校其實不真的想錄取那麼多低收入家庭,以及向上流動的未必是非裔家庭而已。
也很多華人第一代移民不是開Chinese Take Away啊不過這和年代以及地區有關啦。像矽谷最多的印度移民肯定是工程師,但其他地方的印度移民很多就是做小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