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67dMseUgVUvyV6H9tOMp6y.jpg
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 :野孩子、女巫獵殺到巴甫洛夫的狗,揭開隱藏在實驗背後的細節與真相
TWENTY-FOUR STORIES FROM PSYCHOLOGY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前兩個故事的討論在上一噗

其實他每個故事我覺得都很有代表性,感覺都蠻適合討論的。畢竟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或是具備時代意義的心理學家,開創一個流派的大師。

在讀的時候,覺得心理學也是很神奇的學科。

從早期不認為這是一個學科、所有相關心理學其實都奠基於生理,到後來的心理學又變成精神相關、和生理分開來,到九零年代以後又開始認為和生理的腦神經相關⋯

總之也是個很多波折的學科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1ysI2YNZWLcqmoaYczqhdf.png https://images.plurk.com/1aSha98gJ7Mjl7LmcJaOoX.png

這裡面選取的故事,有非常多的研究都在試圖解決「先天遺傳 vs 後天教養」的問題。

其實從最早的第二則故事「野男孩」就嘗試在解決這個提問。但後來的7、10、14、15、16、18,時間跨度很大,也都還在持續解決這個問題。

政治風向的傾向對於研究也影響很大。包含1920年傾向優生學的政治風向,到後來的行為心理學運用介入方式改變行為,再到後來由於戰爭以及納粹基於優生學的種族清洗和大屠殺、再到戰後的持續研究,等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18個故事其實是研究者本身涉及造假的故事,他是最早追蹤研究被分離的同卵雙胞胎的發展,當時有最多的資料,相當權威。由於遇到戰爭有部分資料遺失,後來又涉及資料造假,但因為研究結論和獨立研究一致,之後又有人主張平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19個故事則是關於黑猩猩 Nim Chomsky
關於動物和人之間有沒有一個分界線,是一個連續的光譜還是有一條清楚的界線,也是一個一直被問的問題。
這個實驗就是想知道,如果一頭黑猩猩在人類家庭中長大,收到像人類嬰兒般一樣的照顧,能不能學會語言?
發音對於黑猩猩有困難,所以決定教授手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研究最大的挑戰是不知道黑猩猩真的學會了語言,還是只是模仿照顧者。後來研究者泰瑞斯得到的結論是無法證明黑猩猩真的有學會語言,因為他比的手語牛頭不對馬嘴,沒有真的交流。

不過這個故事關鍵在於講了關於尼姆在研究計畫結束後的生活,提及幕後的故事。

那動物來做實驗還是很困難的,一隻從小在人類環境中養大的黑猩猩,後來就回不去當一隻普通黑猩猩,不知道《決戰猩球》的故事靈感是不是從這隻黑猩猩來的?🤔️

不過拿黑猩猩做實驗很困難,在那之前直接拿人類做心理實驗也是很恐怖😱
總之瘋狂科學家這個形象可能就是19-20世紀之間出現的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24個故事 Catherine Kitty Genoverse 謀殺案》— 旁觀者效應

1964年,一名本身是同性戀者的女性酒吧經理被一名男性殺害。

而且第一次用刀子捅她之後,女子還掙扎著繼續走了一段路,直到歹徒又再度找到在不支倒在門廊上,歹徒又強暴了她、並再度拿刀捅她把她殺死。一開始的警方報告顯示有37個人聽到或看到什麼。

紐約時報報導,有37個旁觀者看到這起事件發生,卻沒有任何人報警或採取行動。大都市居民的冷漠引發許多人的撻伐聲浪,大部分聚焦旁觀者無動於衷的冷血。

兩位社會心理學家看到這起紐約時報謀殺案的報導,於是設計了一連串實驗,而確認了這個現象:旁觀者效應是當旁觀者如果只有自己,比較會覺得責無旁貸、自己得採取行動;但旁觀的人數夠多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責任被分散了,會坐等別人介入或報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雖然幾乎每本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入門的書都會講到這個現象,並且詳述了這個謀殺案,但其實紐約時報報導的版本是錯誤的。

首先,大部分聽到或看到的居民,很多沒有意識到是一起謀殺案,而以為是男女拉扯,由於在酒吧附近,司空見慣。而且在屋聽到動靜和目擊,還是有很大差別,紐約時報在這裡誇大了。

在第一次持刀捅他的時候,對街公寓上有個男人大喊:”leave her alone” 並成功短暫遏阻了犯人繼續犯案,那個男人事後作證說他並未意識犯人持刀,而以為是男女拉扯。

第二次犯人找到被害者並強暴以及殺害的時候,樓上的住戶在陽台看到了,馬上走進房間。由於他本人是同性戀,害怕報警會被警方找麻煩,打電話給他的朋友尋求建議,朋友勸他不要管。後來他又打電話給鄰居。

最終被害者的鄰居出來接應,並等到警方和救護車來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旁觀者效應存在且確實,但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的版本,為何和事實有如此大的出入、卻仍然被廣為接受?

這就牽涉到大眾對於媒體/權威的服從性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00-1945 的心理學進展,也有非常多環繞著智力測驗量表的發展(想要找出更好衡量優生學標準的工具)、行為心理學的發展(用獎懲機制來鼓勵或處罰某種行為)、教育(蒙特梭利)、人格測驗量表等等。

另外,我在《基因》那本書心得提到的高爾頓,也是這本書裡面的第7個故事。
@jeanylin -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

高爾頓他本身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他是最早開創問卷調查的統計方法的人,開始了同卵雙胞胎研究,開啟了智力測驗和統計相關係數的研究,測量指紋並使得指紋辨識在刑事系統中發揮用途。把人類放在演化脈絡中,預見了現代人類學、社會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的發展。提出的「先天VS後天」時至今日仍然是重大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830-1840間,有個天文學家改行的生物學家凱特勒把5738名士兵的胸圍和身高製作出統計圖表,發現了鐘形曲線分佈。

從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之後,1869年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發表《遺傳天賦》,1883年,達爾文去世一年後,高爾頓出版了一本書《探索人類才能及其發展》,創造「優生學」一詞,人類干預加速改良人類的過程。

高爾頓丈量所有人類特徵,由於沒有工具,使用劍橋數學能力考試的分數代表智力(話說他本人當年不及格),身高體重、手臂長度、女人的美醜,等等,製作出各式各樣的常態分佈圖,和家族史與血統純正的關聯,高爾頓也創造了「先天與後天」nature versus nurture 一詞。他主張,卓越的表現乃是遺傳而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小時候生物課本講到孟德爾的豌豆,但並沒有講他這個發現在一個超級小的期刊宣讀,沒人知道地默默過了三十幾年,一直到另外有兩個人也發現了。

所以整個二十世紀初,1900-1909,都在重新發現孟德爾的著作、創造了基因 gene 一詞。雖然看起來高爾頓在20世紀初,他也變成主要論戰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05年,高爾頓在倫敦經濟學院發表公開演講,提出優生學應該「像一派新宗教,推廣到民族意識之中」,建議選擇強者加以培養(積極優生學)。

精神病學家莫利斯提出質疑,建議必需謹慎,但其他人卻督促加速進行。

小說家威爾斯在1895年寫出《時間機器》,想像出由於近親繁殖而衰敗的未來,因此他提出另一個方向:選擇性地淘汰弱者(消極優生學)。
貝特森最後發言,指出高爾頓建議用人的表相(生理和心理個性),但真正的信息不在表象而在基因。

當時的社會背景,1867讓不列顛勞工階級男性有投票權,1906議會有29席落入工黨。當時的菁英擔心低俗的人 (mean men) 會生出一堆孩子,讓人更低俗,主宰基因庫,把國家拖垮。
1911年,高爾頓同僚艾利斯鼓吹絕育理念:「⋯我們要培養秩序感,鼓勵同情和遠見,連根拔除種族的野草。」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