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讀完,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比較深刻的感受是,這是一本可以當拿來「用」的書。 bell hooks 從定義開始陪著我們檢視手邊的愛──和家人、和朋友、和情人,以及和整個社會,然後她會給出頗能實行的策略及作法。 大概除了神性靈性的那章(對不起啊我台灣人真的對信仰很苦手),後面進一步擴大到愛和社會文化與資本主義的連結,或許粗略的簡稱為愛的政治性影響,也非常好看。
現在讀一些 YA 小說或電影,會比較能理解,年輕的時候很多事情講不出口,示弱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有的時候體諒彼此或說出需要這一點,光只有自己一個人是作不到的。能夠好好去愛,或者是在愛情這項親密關係上得到正向回饋的狀態下,可能更有餘力去坦承自己的弱點也說不定——反之亦然,擁有喜愛妳好友的另一半,和接受妳另一半的好友,真的是挺幸運的。
小說《吃鹽的人》(The Salt Eaters)敘述幾名有智慧的年長婦人懂得醫治創傷,被徵召來幫助試圖自殺的年輕女子。她們對女子說:「親愛的,你得確定自己想獲得醫治,因為『完整』並不是小事,你健康的時候要背負很多重量。」最初做出被拯救的選擇,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支持和協助來解決問題和難關,僅表示這個選擇必須由個人提出來,亦即我們必須為自身的幸福負責,坦承自身是破碎而受傷的,願意得到醫治。
book ebook
(不是看到推薦序是女人迷創辦人那種微妙),好險 bell hooks 在導讀直接就寫:「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變得更懂得愛,我們只是更害怕而已。我們小時候沒學到如何去愛,而我們做的抉擇多半加強了原先的感受和判斷:愛是無望無用的東西。」
衣櫃裡的讀者
bell hooks 從定義開始陪著我們檢視手邊的愛──和家人、和朋友、和情人,以及和整個社會,然後她會給出頗能實行的策略及作法。
大概除了神性靈性的那章(對不起啊我台灣人真的對信仰很苦手),後面進一步擴大到愛和社會文化與資本主義的連結,或許粗略的簡稱為愛的政治性影響,也非常好看。
而有的時候體諒彼此或說出需要這一點,光只有自己一個人是作不到的。能夠好好去愛,或者是在愛情這項親密關係上得到正向回饋的狀態下,可能更有餘力去坦承自己的弱點也說不定——反之亦然,擁有喜愛妳好友的另一半,和接受妳另一半的好友,真的是挺幸運的。
真要說起來,勉強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吧?足以解除過度防衛的機制,好好聽見對方的建議,而不是像膝蓋被打一樣直接跳起來反擊,其實比想像中更困難一點點
↑喜歡這本書對我產生的這種效果
有了定義,想像才有起點。我們想像不到的事物,不可能化為現實。好的定義標示起點,讓我們知道自己想抵達怎樣的終點。
這個定義恰與「憑直覺去愛」的看法相違背。
常聽到有男人打老婆、小孩,接著去街角的酒吧情緒激昂地表示自己多麼愛家人。要是你哪天遇到這名妻子,她很可能堅持老公雖然會動粗,但仍愛著她。
許多女性必須牢牢抓住「對方愛我」的想法,好讓虐待行為變得可以接受,或者至少讓情況(不管發生過什麼)看起來沒那麼糟
當我開始尋求專業治療的協助,逐漸懂得將「功能失調」視為有幫助的描述,而非全然負面的批判。我從小生長於功能失調的環境,長大成後仍得面對功能失調的原生家庭。但這並不表示這個環境裡缺乏關愛、欣喜和照顧。
許多遭受心理或身體虐待的孩童常聽到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告訴他們,愛可以跟虐待並存,而在極端的案例中,虐待是表達愛的方式。這種錯誤的思考往往形塑了成人對於愛的見解。所以要是我們繼續相信「從小傷害我們的大人很愛我們」,就會試圖為造成傷害的大人找理由,堅持他們是愛我們的。
我們有責任在愛孩子的時候,藉由每一個行動表示我們知道孩子不是財產,他們具有權利,而我們尊重也維護孩子的權利。
沒有公平正義,就不會有愛。
若想打造更有愛的文化,有一項社會迷思必須拆穿,那就是灌輸家長「傷害和忽視可以與愛並存」的歪理。傷害和忽視抵銷了愛,而關心和肯定(傷害與羞辱的反面)是愛的基石。沒人能在做出傷害舉動時,還說自己有愛,但我們的父母老是這麼做。即使孩童正飽受傷害,還是會聽到動手的大人說愛他。
一個溫暖的家往往有好幾個親職照顧者,這樣當孩子覺得某位長輩表現得不公平,就可要求另一名長輩介入調解,尋求其他長輩的理解或支持。
(前略)女兒看到了兩個大人之間的愛和相互尊重的討論(我們有告知她),她從這個例子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母親示範給女兒看,她有雅量接受批評,也有能力反省自己的行為,做出改變,而且並未失去尊嚴或權威,反而體認到父母未必是對的。
我們要肯定說真話的價值。謊話可能會讓人覺得好過,但無法幫助我們了解愛。
即使是在充滿愛、觀念先進的家庭長大的男孩,受到雙親鼓勵要表達情緒,也會在操場上、教室裡、運動或看電視時,對於「男子氣概」或「感受」學到不同的理解。他們可能最後選擇父權認可的男子氣概,以求被其他男孩接納,並且獲得有權力的男性成人的肯定。
「若你將其他男人的男子氣概看得更重要,男人和女人之間絕不可能有愛的正義。當男人決定將男子氣概放在正義之前,他和每一個女人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是可以預見的。努力活得像個有良知的男人,表示你決定要付出更多忠誠給你所愛的人,儘管你有時仍然非常看重其他男人的男子氣概。」
坦白、誠實、說真話的人重視隱私。我們需要獨處的空間面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在此體察健康的心理自主性,並且在我們有意願的時候,和他人分享。祕而不宣通常和權力有關,是隱匿或隱瞞某些事實。
隱私使人們更加緊密相繫,保密卻會損傷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被鼓勵將誠實的人視為天真,很可能會吃虧。消費文化尤其鼓勵說謊,廣告就是經過許可的說謊,要大家相信自己經常處於匱乏狀態,隨時有欲望,以強化市場經濟。
人非常容易停留在敘述個人故事的階段,說了一遍又一遍,卻可能讓你緊抓住過去的悲傷不放,或堅持某種歸咎他人的陳述。
負起責任意謂著在面對障礙時,仍有能力改造自己的人生,以帶來最大幸福的方式創造命運。每一天,我們在面對無法輕易改變的現實狀況時,可以練習改變一點點形狀。
我們必須「願意為自己挺身而出,公開做自己,在所有人與人的際遇中尊重自己」。因為我們已不再將主張己見當成一種適當的防衛。很多人學會的是:保持消極,就不會有那麼多攻擊。
「當我談到愛,我不是在說某種感傷軟弱的反應。我說的是一股力量,所有偉大宗教都將其視為生命的最高原則。只有愛這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終極實相(ultimate reality)的門。」
我們必須要拿出勇氣。練習面對恐懼是擁抱愛的一種方式。我們的恐懼可能不會消失,但它不再擋住我們的路。
在談論大眾媒體呈現特定類型的影像時,得先承認絕大部分的影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從父權文化的觀點進行攝製。除非父權的思想和觀點有所改變,否則很難改變這些影像。有些女人或男人覺得自己並非父權的犧牲品,因而不覺得父權是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有必要質疑或改變。但是,我們隨時都可以被再教育。大眾都受到父權體制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男性宰制。
為了滿足貪念,讓貪婪繼續下去,人必須支持宰制,而宰制的世界永遠沒有愛。
「上癮與建立關係無關」,上癮使人無法愛。大多數成癮者只關心是否獲得某種「藥」來享用,不論是酒、古柯鹼、海洛因、性或購物。因此,上癮只是普遍無愛的後果,也是成因。
許多人希望愛跟藥一樣有效,讓他們立刻感到興奮,而且持續很久。他們什麼也不想做,只想被動接受美妙的感覺。
每一種有意義的關係都必須做到好好地愛,並非只限於戀情。
信任是真愛的核心。而且我們相信伴侶給朋友的關注(反過來也一樣),不會從我們身上奪走任何東西,我們分毫無損。我們建立深厚友誼的能力也可加強每一種親密關係。
當個人童年時在本來應該教會我們何謂愛的地方受了傷,這道傷口可能創深痛巨,即使之後重回這個地方,依然覺得此處不安全,有時候簡直有性命之憂。
既已決定繼續當男孩,就不必承受切斷和母親之間緊密紐帶的痛苦(母親總是無條件地溺愛)。他們只需找另一個女人,沿用母親的手法來照顧他們。
我們若不改變語言,就不可能改變浪漫愛情的模式。
這種關係剛展開時令人害怕,因為我們覺得無處可藏匿,對方懂得我們。這份愛滋養我們,並且要求我們成長、改變。
我們全心付出愛就是承諾「被改變」,願意反思自己的作為,並與所愛的人釐清和溝通這種反思,讓深愛的人對我們採取行動。這樣的承諾是一種選擇,得經過雙方同意才會產生。
越是常看毫無意義的死亡或隨機發生的暴力和殘忍畫面,在日常生活中就更覺得害怕。我們不敢用愛擁抱陌生人,因為我們怕陌生人,認為他們是死亡的信使,打算取我們的生命。
許多人相信只要找到靈魂伴侶,人生的困難到此為止。愛並不會讓困難終止,但愛會給我們方法去應付人生的難題,使我們成長茁壯。
這個社群讓個人(有些人是頭一回參加聚會)感受到一種支持、關心、了解與負責的氣氛,那是付諸行動的愛。幾乎沒有人能夠在孤立中被治癒。治癒是情感交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