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歷史上的大暖化
https://images.plurk.com/5DcFkoq9K5M4PNqCtidU5C.jpg
歷史上的大暖化: 看千年前的氣候變遷, 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第2版)
The Great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By Brian Fagan
讀嘛讀嘛
他主要是講西元800-1300 中世紀時,歐洲有一個被稱為中世紀溫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的時期,是路歷史上上一個大暖化期,對於全球各個文明的影響。各地進入暖化的時間不同,原則上 1100-1300應該是全球都有出現溫度上升。

之後就接到約持續六百年小冰河期 (little ice ag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書開宗明義就先講一下 disclaimers:
1. 中世紀暖化沒有像現在全球暖化的溫度上升這麼快!所以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議題是真的!
2. 中世紀溫暖期是以歐洲本位出發,但並不是持續不停的暖化,是旱災、洪水交替;以全球範圍來說,中間出現有旱災也有嚴寒。

這本中文書其實是2008初版,2017年第二版。

這樣的題目竟然可以出第二版,我覺得還蠻神奇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歐洲:
之前一直處於難以溫飽的階段,由於暖化造成較多豐收,於是人口增長,較有財力支持教會與貴族,使得中世紀宗教藝術和大型教堂得以興起。但人口增長又造成無法滿足糧食需求,於是造成濫砍濫伐,森林消失。

歐亞大陸(中西亞):暖化造成數十年的乾旱,引發蒙古人往外劫掠農耕民族,形成了 1100-1200 的蒙古向外擴張。最後由於 1300 之後進入小冰河時期,降溫後各汗國水草豐美,於是停止外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非洲:西元300-700年間,撒哈拉沙漠雨量較如今略多;但西元800年後氣候不穩定,造成沙漠擴大。

尼日河三角洲一帶,以曼德族為主。有許多關於氣候變遷的智慧,記錄在傳說中。在700年後,氣候穩定期結束,迦納興起。傳說中迦納的人類部族違反和蛇的交易,殺死了蛇,造成邪惡的能量(niyama)作亂而出現大旱,成為詛咒之地。推論發生在氣候穩定期結束之後,可能遭逢了數個氣候變遷。

似乎是在十世紀後,氣候更加乾燥穩定後,伊斯蘭世界交易黃金開始熱絡。雨量較多的時候,駱駝商隊會經過沙漠中的綠洲;雨量較少時,則會迂迴繞路,從外緣經過。一直以來都有商隊交易黃金、鹽餅。

原本迦納獨立於伊斯蘭世界之外,但在十世紀被伊斯蘭文化入侵,改信穆斯林。1324年,西非的蘇丹入貢,作為伊斯蘭文化的摩爾人與黃金之國廣為人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洲
北極圈大西洋測:
由於暖化開啟航路,北歐的Scandinavian登上冰島和格陵蘭,教會派駐主教。

在十世紀時,氣候較為溫暖,冰間水道較多可以通行,圖勒人(原住民因紐特人的祖先)從西邊的白令海峽一路往東。一說是為了順著鯨魚移動跟著遷徙捕鯨;本書則提出也有可能部分原因是為了和東邊橫跨大西洋而來的Scandinavian交易鐵器。

由於冰層融化後較易航行,所以Scandinavian從格陵蘭航行到加拿大東北處的群島和來自西邊白令海峽一帶的因紐特人進行貿易。

但在小冰河時期來臨後,Scandinavian退出了格陵蘭島,1370年當地主教去世,教會也不再派駐主教。挪威不再派出船隻到格陵蘭島,海象牙的交易也荒廢了。
foolingaround
感謝分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洲:
現在加州、內華達、Arizona,主要是 Mojave 沙漠以及內華達山脈到科羅拉多高地的 Great Basin一帶:

在中世紀暖化期出現長達數十多年的大乾旱,所以各個部族紛紛拋下原來的聚落四散,往外求生了⋯⋯

南美洲:
數十年大乾旱!
當時的馬雅文明是多個城邦文明,君王有神力來保證用水,建造蓄水池儲水(水山)以及精細的灌溉渠道農耕來養活。但數十年的大乾旱造成馬雅文化崩潰,大城邦紛紛崩潰,十室九空。
雖然十二世紀雨量增加後還有苟延殘喘的馬雅文明,但一直未能恢復元氣。到了十五世紀西班牙人來的時候徹底殞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oolingaround : 我感覺累了XD

但是世界這麼大還沒寫完,我決定偷工減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洋洲:
好的,這出現不是暖化的問題,而是聖嬰現象(洪水)和反聖嬰現象(乾旱)

由於海洋溫度造成風向改變的關係,所以大洋洲的玻里尼西亞人乘風破浪,以前島間航行,後來跑去了復活島,成為了復活島原住民們!

但由於後來氣候改變,加上復活島的原住民們濫砍濫伐,復活島上就沒有森林了,於是他們無法像之前幾代人一樣出海跑到其他的大島。

最近還有人做實驗復原的大洋洲居民的原始船隻跳島和橫越太平洋。

讓我們點播一首 Moana How Far I’ll Go
Auli'i Cravalho - How Far I'll Go (from Moana/Offici...

對了,很久以前有個新聞就是說,玻里尼西亞人和復活島上的原住民,在十一世紀就有通婚。而玻里尼西亞人和台灣原住民,基因上也有共同的祖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南亞/東南亞:

印度:
由於當時兵荒馬亂,沒有什麼可靠資料不知道印度的氣候怎麼樣。不過當時有許多飢荒和大旱災。另外當時伊斯蘭文化向外擴張,入侵了印度,建立了回教帝國。

柬埔寨/吳哥
十一世紀的時候吳哥帝國到達鼎盛,但在小冰河時期來臨後,反聖嬰現象出現造成大乾旱!缺水!十五世紀左右吳哥城被廢棄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
乾旱、飢荒、瘟疫,晚唐進入五代十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秘魯:好啦,在中世紀溫暖期大乾旱時期,秘魯的齋墨爾文化雖然和馬雅文化一樣遇到長年乾旱,但他們習慣了,所以有多樣化的食物來源,文化型態可以散落為小村落而非大城市,加上還可以捕魚之類的,所以沒有像馬雅文化被乾旱重擊。一直到十五世紀印加帝國興起才把他們給打下來變成印加的一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呢,我個人看這本書最大的感想就是:乾旱好嚴重啊!

全球暖化最大的問題,說不定不是海平面上升,而是乾旱吧。

而且乾旱影響最大的地方,其實反而不是早就習慣乾旱的沙漠地區,說不定是一直都依靠降雨的熱帶雨林區也不一定吧!而且越是精巧、依靠工程智慧來調節用水的地方、或是依賴單一生活方式或某種特定的農作物、或動植物,系統越是脆弱。多樣化的食物取得方式(漁獵、多種農耕),靈活彈性文化更能夠撐過考驗。

以這個角度說,現在的大都市,一切都靠公共電網、水利、等等,雖然因為有經濟效益對資源運用更有效率,所以碳足跡較低,但一旦發生狀況,還真的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吧?

像是末日世界的都市裡,殭屍會特別多特別險惡之類的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講到這件事就讓我想到另一本書,在講都市應該垂直發展,越大的城市越能夠分攤必要的 overhead,人類碳足跡才會變少。

所以出乎環保人士的意料之外,其實在大都市過生活比起跑去自然過生活更環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跳回來講這本書。(怎麼還沒講完)
我其實覺得他這本書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但是說真的有時候也有點硬湊,應該說是為了支持他的結論所以努力去找證據的那種作法。

而且其實所有提出來的都只是可能有相關性而不能說有因果關係,但是知道一下這個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當時的歷史興衰,我覺得也是蠻有趣的。

附上兩頁最重要的圖表 應該沒人會看吧

一個是各地各時代的氣候變化,一個是歷史大事紀。

所以這本書的概念就是把這兩張圖湊在一起就可以寫故事了。
https://images.plurk.com/4rdWXmMfBNq7KBWstkLpmw.jpg https://images.plurk.com/3mq57m10t74H7W4Bl3ETPW.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到 Netflix 上Vinland Saga 海盜戰記的動畫 發現有講到維京人發現北美洲 Vinland 的故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