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4 AM
Sun, Sep 25, 2022 3:01 PM
13
《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
by 普利摩・李維
readmoo
趁著一日特惠用領書額度領了,閱讀中和讀完後不停想到湯湯在推薦序寫的「人的一生中總有一兩本那樣的書,會讓你對人說:讀完這本書,讓我成為跟以前有點不一樣的人。」
這本短短的小書,像是個提醒與問句,讀起來並不輕鬆但實在很好看
book
ebook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5 AM
很好摘也很難摘的一本,還是推薦自行閱讀。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6 AM
書摘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6 AM
Sun, Sep 25, 2022 10:29 AM
記憶
不懦弱,大多數極端行為就不會出現,今天的歐洲,以及全世界也會大不相同。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6 AM
Sun, Sep 25, 2022 10:43 AM
人的記憶很奇妙,但作為工具並不可靠。
留置在我們心裡的記憶並未鐫刻在石板上,不僅會隨著時間漸漸消失,而且常常會自行修正,或自行增生,吸納他人觀點後內化為自身所有。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7 AM
不管為了什麼原因,只要發生在過去或眼前的事實讓他們感到焦慮或不自在,為數不多的他們就會立刻失去澄明心智。在這個情況下,有人會有意識地造假說謊,但是有更多人會選擇起錨,或暫時、或永遠地離開真實的記憶,捏造一個對自己有益的記憶。往事是沉重負擔,因為對自己所做或所承受的事覺得反感,所以傾向用其他記憶取而代之。剛開始做此替換時完全出於自覺,用虛構、捏造、修補後讓人不那麼難過的情節取代真實記憶,等到對其他人和自己反覆描述後,真與假之間的區別漸漸模糊,到最後會一邊修潤可信度不足、前後不一或不符合變造事件的細節,一邊全然相信自己常常且持續訴說的那個故事,於是最初的惡意變成了善意。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7 AM
Sun, Sep 25, 2022 10:28 AM
「不管這個戰爭最後結果如何,對付你們的這場仗我們贏定了。你們沒有人能夠活下來作證,就算有人倖免,這個世界也不會相信他。或許會有人懷疑,會有討論,歷史學家會做研究,但是沒有人有十足把握,因為我們會把證據連同你們一起銷毀。即便保留了部分證據,即便你們之中有人倖存,其他人也會說你們陳述的那些事太可怕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會說那是同盟國的誇大宣傳,不會相信你們,會相信我們,而我們會否認一切。集中營的歷史將由我們書寫。」
妄想「千年盛世」,結果卻曇花一現的納粹德國歷史可以被視為一場對抗記憶的戰爭
,一如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書中描述,捏造記憶,捏造事實,否定事實,甚至徹底逃避現實。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28 AM
Sun, Sep 25, 2022 10:30 AM
灰色地帶
來自敵對陣營的通敵者,既然原本是敵人,自然不可能獲得信任。他們背叛過一次,就有可能再次背叛。光打發他們負責無關緊要的工作不夠,約束他們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滿手血腥、罪孽深重,受牽連程度越深越好。如此一來,他們跟主事者建立了共犯關係,再也無法回頭。自古以來,所有犯罪組織對此一手法都十分熟稔,義大利黑手黨就始終奉行不悖,這也是義大利七〇年代恐怖分子極為活躍的唯一理由,否則難以解釋緣由。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0 AM
Sun, Sep 25, 2022 10:32 AM
被迫害者受到的壓迫越大,與當權者配合的意願就越高。
「我們都是受害者,或都是殺人犯,而我們欣然接受這些角色。這一點只有薩德和杜斯妥也夫斯基清楚明白」。
我知道在集中營裡,以及在人性舞台上,什麼事都會發生,所以單一案例不能證明什麼。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0 AM
Sun, Sep 25, 2022 10:31 AM
集中營複製了極權國家的階級結構,規模較小,但特性被放大,權力完全來自上級授予,幾乎不可能由下而上管理。
「幾乎」這兩個字很重要:不可能真有這樣一個「極權」國家存在。
任何一個專制政體都會做某種形式上的調節和修正
,納粹德國和史達林時期的蘇聯也不例外。
輿論、司法制度、外國媒體和教會都或多或少發揮了煞車作用,十年或二十年的獨裁專政也不足以將人道精神和正義感連根拔除。
唯獨在集中營裡,由下而上的管理不成立,那些地位卑微的暴吏擁有絕對權力。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2 AM
他們不該有那樣的反應,因為他們不是那樣的人。但是憐憫和殘暴可以同時並存,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在同一個時刻,違反所有邏輯。更何況,憐憫本來就沒有邏輯可言。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2 AM
Sun, Sep 25, 2022 10:32 AM
對這個故事始終很反感,
哪個禽獸不如的人終其一生不曾送出過一顆小洋蔥?
就算不是送給陌生人,也會送給自己的孩子、妻子或小狗。那個轉瞬即逝的悲憫之心並不足以赦免姆斯費爾特的罪,但是足以讓他踏進灰色地帶,踏進建立在恐怖和順服之上的極權政體中那個無所不在的黑白難辨區域,即便僅限於邊緣角落。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3 AM
沒有人知道自己的靈魂在屈服或碎裂之前可以撐多久,又經過哪些磨難與考驗。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不知道的潛在力量,這個力量可大可小,或是沒有,唯有在艱困逆境中才有機會衡量。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3 AM
Sun, Sep 25, 2022 12:12 PM
羞愧
他們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臉上沒有笑容,看起來很壓抑,不光是因為同情,也是因為不知所措,所以謹慎自持開不了口,眼睛緊盯著一幕幕死亡景象。那是我們熟悉的羞愧,每次「篩選」過後,每次目睹或經歷凌辱後,在我們心中浮現的羞愧。那種羞愧德軍不懂,是正直之人看到其他人犯下罪行時會有的感受,他感到內疚,
因為那罪行發生了,因為在這個世界發生了無可挽回的罪行,而他的意志力無濟於事或過於薄弱,無力抵抗。
他們覺得在他們周遭、在眼前和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無可挽回,再也無法洗刷乾淨,而且
證明了每一個人,亦即全人類,包括我們在內,都有製造廣袤無邊苦痛的潛力。
苦痛是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力量,無須付出代價,不費力氣。只要你不看,不聽,不作為。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4 AM
自殺
是人類行為,而非動物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非出於直覺的選擇,也與天性無關。但在集中營裡很少有機會選擇,像被奴役的動物一樣活著,有時候會失去求生欲望,但不會自殺。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4 AM
「一個人快死的時候,有很多事要做,不會思考死亡,會全心全意專注於呼吸。」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5 AM
Sun, Sep 25, 2022 10:36 AM
溝通
當人被當作人對待的時候,用話語溝通思想這個機制是必要且足夠的,但是這個機制遭到棄置。那是一個徵兆,告訴其他人,我們不再是人,而是乳牛或騾子,基本上斥罵和拳頭沒有差別。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5 AM
「沒有交談對象」的後遺症立即可見,破壞力強大。面對不跟你說話的人,或對你大吼大叫但你聽不懂他說什麼的人,你不敢開口對他說話。若是運氣好發現身旁的人跟你說相同語言,恭喜你,你可以跟他交換想法,互相提供建議,吐吐苦水。如果沒遇到這樣的人,短短幾天內語言就會枯萎,思想也會隨著語言一併凋零。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6 AM
顯而易見的觀察結論是,
會對人施暴的地方,也會對語言施暴。
面對無法溝通或溝通不良,每個人的痛苦程度不一。有人接受言語匱乏,不以為苦,這其實不是好預兆,表示他已經快要徹底不在乎。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6 AM
這個問題已經超越個人層次,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凡是溝通自由受阻的,很快也會失去其他自由,不再有自由討論,對他人意見不屑一顧,以強制規定為尊。
排除異己的偏狹心態會傾向指責非難,指責非難會讓人無視於他人表述,導致更加偏狹,形成惡性循環,難以破解。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7 AM
暴力
我們目睹的究竟是一個非人道計畫的合理發展?抑或是一場(而且是歷史上截至目前為止獨一無二、始終難以解釋清楚的)集體瘋狂的展演?是惡的邏輯發展,或是缺乏邏輯之惡?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7 AM
一紙通知沒有成本、不費力氣,但是系統性疏忽的結果就是無用的暴力,是為了讓人痛苦而故意製造的痛苦。
要他們當眾如廁太痛苦,或者應該說完全不可能。我們的文化並沒有讓我們準備好面對這個創傷,劃在人性尊嚴上的那道傷口太深,是手段低俗的傷害,是下馬威,展現了刻意且毫不遮掩的惡意。
跟強迫排泄類似的是強迫裸體。進集中營的時候人人赤身裸體,不,不僅是赤身裸體,除了沒有衣服和鞋子(全部都被沒收),頭髮和身上所有毛髮也都被剃光。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8 AM
知識份子
文化素養確實有幫助,雖然只在某些無關緊要的地方,而且時間不長。但是有可能粉飾太平數個小時,跟某個同伴建立短暫關係,讓頭腦保持活絡清醒。
知識分子(「德國」的知識分子,請容許我代替他做一點補充)天生有成為強權共犯的傾向,所以會支持強權,並且追隨黑格爾,將國家,而且是任何一個國家神格化,認為只要國家存在,其存在便有正當性。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38 AM
Sun, Sep 25, 2022 10:39 AM
我幾乎沒有時間思考死亡。
我有太多事情要操心,要想辦法多弄一點麵包,如何迴避太辛苦的工作,得補鞋子,得偷一支掃把,還要解讀我周圍那些人的臉部表情和動作。找到生活目標,就是對抗死亡最好的防禦工事。出了集中營也一樣。
自殺
死亡
知識份子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0 AM
刻板印象
實際上我們對於體會他人經驗感到困難或無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而且他人經驗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性質距離我們越遙遠,這個現象就越明顯。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0 AM
無論如何,受壓迫最嚴重的人不會是帶頭反抗的人。通常帶領革命的都是勇敢、公正的領袖人物,之所以投身革命是出於大愛(或因為野心),儘管他們其實有機會安穩過一生,而且很可能是十分優渥的生活。
能解開奴隸身上枷鎖的,永遠是自身枷鎖較輕、較簡陋的其他奴隸。
領導人要勝任其職,必須擁有意志力和體力,而一個人被壓迫到某個程度,兩者都會受損。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0 AM
Sun, Sep 25, 2022 10:53 AM
理解
我無意報復,(具有象徵意義,有失公允、不夠完整的)神聖紐倫堡審判已經滿足我的私心,我覺得那樣已經足夠,至於誰該上絞刑台自然有其他人和專家負責。我只想理解,理解他們。
我關心的不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戰犯,而是一般人,那些我曾經就近見過的人,那些被親衛隊招募的人,還有其他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人,或是雖然不相信但緘默不語的人,以及那些沒有勇氣直視我們,不曾施捨過一塊麵包給我們,也不曾低聲說出半句寬慰話語的人。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1 AM
這個經驗讓我明白翻譯和妥協是同義字,但是那時候的我過於嚴苛,執著於百分之百寫實,我希望《如果這是一個人》那本書,特別是德文版,必須完整保留集中營德語的刺耳和粗暴,因為我竭盡全力才得以在義大利文版中將其一一重現。就某個角度而言,那其實不是翻譯,而是還原。譯者做的工作,或應該說我希望他做的工作是還原現場,回溯事件發生當下的那個語言和與之相關的語言。與其說那是一本書,我更希望那是一捲錄音帶。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1 AM
其實他們的本質跟我們一樣,是普通人,普通聰明,普通壞,當然有例外,但是他們不是妖魔鬼怪,外貌看起來與我們無異,只是被教導作惡。他們絕大多數是普通士兵,以及心思單純且勤奮的公務員,其中有人對納粹傳的道深信不疑,但多數人漠不關心,或是擔心受罰,或希望平步青雲,或過於順從聽話。他們全都在希特勒及其親信規劃的學校中受過教育,被強制灌輸了可怕的錯誤觀念,之後又經過親衛隊的「敲打錘鍊」。很多人加入親衛隊是為了能夠享有特權,無所不能,也或許只是為了逃避家庭問題。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1 AM
尼采曾明白表示那是自然反應:
「只要活著就不可能不遺忘。」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1 AM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2 AM
滅頂與生還 - 普利摩.李維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10:45 AM
如果這是一個人 - 普利摩.李維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2:08 PM
以上不是 memo,看完推友(兼書友&噗友)回覆之後我就買了《如果這是一個人》,我買任何東西有買書這麼乾脆就好囉
新新
@haruspring
Sun, Sep 25, 2022 2:56 PM
@haruspring - 「我跟各位說話的同時,萬人塚被沼澤和廢墟的冰水填滿。你我的記憶也隨之模糊。」...
新新
@haruspring
Mon, Sep 26, 2022 1:07 AM
podcast
35.【文學】集中營倖存者,為何會有罪惡感?|《滅頂與生還》
你踩著誰的屍體活下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滅頂與生還」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滅頂與生還》義大利版出版於1986年,也是李維的最後一本書。隔年,李維從三樓住處一躍而下,終結了生命。另一位著名的集中營倖存者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為李維所寫的悼詞所言不假:
「40年後,普利摩・李維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
新新
@haruspring
Mon, Sep 26, 2022 3:36 AM
尼采曾明白表示那是自然反應:「
只要活著就不可能不遺忘
。」
又想起永別書,記憶與遺忘既私人也非常政治,「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新新
@haruspring
Fri, Sep 30, 2022 6:46 AM
Fri, Sep 30, 2022 6:47 AM
IStandWithUkraine/ 小小書房沙貓貓 on Twitter
新新
@haruspring
Fri, Sep 30, 2022 6:47 AM
在「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的題底下,普列摩.李維的《滅頂與生還》肯定是名列其中的一本。我手上的版本是時報當年的英譯本,自此,李維成為我必收集的作家之一,也從此開啟了我對於猶太大屠殺更深一層的思考:如果你是倖存者,你要如何如何獨活?要如何能從恐怖的見證者、甚至可能是屠殺的協助者,那樣的情況下存活下來?
李維終究沒有活過,但他留下非常非常多重要的書寫、紀錄與思考。
重版的版本是倪安宇義大利文直譯,真的是讓人感激涕零,能夠讀到原文直譯的版本。
新新
@haruspring
Mon, Feb 13, 2023 1:04 AM
@sleepatease - Primo Levi《滅頂與生還》;倪安宇|時報:2020。 / 「這個經...
載入新的回覆
readmoo 趁著一日特惠用領書額度領了,閱讀中和讀完後不停想到湯湯在推薦序寫的「人的一生中總有一兩本那樣的書,會讓你對人說:讀完這本書,讓我成為跟以前有點不一樣的人。」
這本短短的小書,像是個提醒與問句,讀起來並不輕鬆但實在很好看
book ebook
不懦弱,大多數極端行為就不會出現,今天的歐洲,以及全世界也會大不相同。
留置在我們心裡的記憶並未鐫刻在石板上,不僅會隨著時間漸漸消失,而且常常會自行修正,或自行增生,吸納他人觀點後內化為自身所有。
妄想「千年盛世」,結果卻曇花一現的納粹德國歷史可以被視為一場對抗記憶的戰爭,一如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書中描述,捏造記憶,捏造事實,否定事實,甚至徹底逃避現實。
來自敵對陣營的通敵者,既然原本是敵人,自然不可能獲得信任。他們背叛過一次,就有可能再次背叛。光打發他們負責無關緊要的工作不夠,約束他們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滿手血腥、罪孽深重,受牽連程度越深越好。如此一來,他們跟主事者建立了共犯關係,再也無法回頭。自古以來,所有犯罪組織對此一手法都十分熟稔,義大利黑手黨就始終奉行不悖,這也是義大利七〇年代恐怖分子極為活躍的唯一理由,否則難以解釋緣由。
「我們都是受害者,或都是殺人犯,而我們欣然接受這些角色。這一點只有薩德和杜斯妥也夫斯基清楚明白」。
我知道在集中營裡,以及在人性舞台上,什麼事都會發生,所以單一案例不能證明什麼。
「幾乎」這兩個字很重要:不可能真有這樣一個「極權」國家存在。任何一個專制政體都會做某種形式上的調節和修正,納粹德國和史達林時期的蘇聯也不例外。輿論、司法制度、外國媒體和教會都或多或少發揮了煞車作用,十年或二十年的獨裁專政也不足以將人道精神和正義感連根拔除。唯獨在集中營裡,由下而上的管理不成立,那些地位卑微的暴吏擁有絕對權力。
他們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臉上沒有笑容,看起來很壓抑,不光是因為同情,也是因為不知所措,所以謹慎自持開不了口,眼睛緊盯著一幕幕死亡景象。那是我們熟悉的羞愧,每次「篩選」過後,每次目睹或經歷凌辱後,在我們心中浮現的羞愧。那種羞愧德軍不懂,是正直之人看到其他人犯下罪行時會有的感受,他感到內疚,因為那罪行發生了,因為在這個世界發生了無可挽回的罪行,而他的意志力無濟於事或過於薄弱,無力抵抗。
他們覺得在他們周遭、在眼前和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無可挽回,再也無法洗刷乾淨,而且證明了每一個人,亦即全人類,包括我們在內,都有製造廣袤無邊苦痛的潛力。苦痛是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力量,無須付出代價,不費力氣。只要你不看,不聽,不作為。
當人被當作人對待的時候,用話語溝通思想這個機制是必要且足夠的,但是這個機制遭到棄置。那是一個徵兆,告訴其他人,我們不再是人,而是乳牛或騾子,基本上斥罵和拳頭沒有差別。
面對無法溝通或溝通不良,每個人的痛苦程度不一。有人接受言語匱乏,不以為苦,這其實不是好預兆,表示他已經快要徹底不在乎。
排除異己的偏狹心態會傾向指責非難,指責非難會讓人無視於他人表述,導致更加偏狹,形成惡性循環,難以破解。
我們目睹的究竟是一個非人道計畫的合理發展?抑或是一場(而且是歷史上截至目前為止獨一無二、始終難以解釋清楚的)集體瘋狂的展演?是惡的邏輯發展,或是缺乏邏輯之惡?
要他們當眾如廁太痛苦,或者應該說完全不可能。我們的文化並沒有讓我們準備好面對這個創傷,劃在人性尊嚴上的那道傷口太深,是手段低俗的傷害,是下馬威,展現了刻意且毫不遮掩的惡意。
跟強迫排泄類似的是強迫裸體。進集中營的時候人人赤身裸體,不,不僅是赤身裸體,除了沒有衣服和鞋子(全部都被沒收),頭髮和身上所有毛髮也都被剃光。
文化素養確實有幫助,雖然只在某些無關緊要的地方,而且時間不長。但是有可能粉飾太平數個小時,跟某個同伴建立短暫關係,讓頭腦保持活絡清醒。
知識分子(「德國」的知識分子,請容許我代替他做一點補充)天生有成為強權共犯的傾向,所以會支持強權,並且追隨黑格爾,將國家,而且是任何一個國家神格化,認為只要國家存在,其存在便有正當性。
我有太多事情要操心,要想辦法多弄一點麵包,如何迴避太辛苦的工作,得補鞋子,得偷一支掃把,還要解讀我周圍那些人的臉部表情和動作。找到生活目標,就是對抗死亡最好的防禦工事。出了集中營也一樣。
自殺 死亡 知識份子
實際上我們對於體會他人經驗感到困難或無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而且他人經驗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性質距離我們越遙遠,這個現象就越明顯。
能解開奴隸身上枷鎖的,永遠是自身枷鎖較輕、較簡陋的其他奴隸。
領導人要勝任其職,必須擁有意志力和體力,而一個人被壓迫到某個程度,兩者都會受損。
我無意報復,(具有象徵意義,有失公允、不夠完整的)神聖紐倫堡審判已經滿足我的私心,我覺得那樣已經足夠,至於誰該上絞刑台自然有其他人和專家負責。我只想理解,理解他們。
我關心的不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戰犯,而是一般人,那些我曾經就近見過的人,那些被親衛隊招募的人,還有其他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人,或是雖然不相信但緘默不語的人,以及那些沒有勇氣直視我們,不曾施捨過一塊麵包給我們,也不曾低聲說出半句寬慰話語的人。
「40年後,普利摩・李維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
又想起永別書,記憶與遺忘既私人也非常政治,「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李維終究沒有活過,但他留下非常非常多重要的書寫、紀錄與思考。
重版的版本是倪安宇義大利文直譯,真的是讓人感激涕零,能夠讀到原文直譯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