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引文:
當母親以具體清晰的話語表達自身的需求和慾望時,孩子不僅能穩定地認識母親、接受母親,也能學會主動拒絕,嘗試與母親保持距離。

孩子在巨大的存在之前感受著不安,此時母親的說明、引導與規範等話語,能幫助孩子消除他們想像出來的恐懼。⋯⋯如果母親感到不耐煩,甚至無法按捺心中怒火而失控向孩子發怒,事後請務必做好善後工作。善後不是指重覆口頭道歉這樣的行為,而是說明自己為什麼生氣,並詢問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恐懼與害怕。如此一來,孩子情緒上也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與穩定。

埃忒閱讀 埃忒諮商
Aither 埃忒
我覺得適合當如何使用 轉接語 的參考書!

這本書聚焦在母親跟女兒間的關係,因此不像市面上許多親子教養書或心理學書那樣使用父母或家長,而是「母親」

不過我閱讀時除了媽媽依然會跟爸爸對照,因為爸爸的行為也值得反思。也因此寫感想時可能會用「父母」取代書中的「母親」一詞,因為我覺得教養不是單一方的責任
Aither 埃忒
引文這些話在諮商後及看到 偷偷說 mussel1924建議的溝通方式後(請問你有伴侶嗎?因為我的原則是不跟有伴侶的人實踐,這對我很重要,所以需要跟你確認一下。謝謝。)很有感觸

我溝通時很常卡在不清楚別人的意思、不知道自己身處什麼位置,以及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和問題之間。當我得到越清楚的資訊,我越能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可以怎麼做,也可以告訴別人我的感受和需求。
Aither 埃忒
這段話提到建議父母怎麼做、不建議父母怎麼做,剛好為諮商建議的溝通方式做補充
Aither 埃忒
我家人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情緒、也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從來沒有情緒可以被引導、被處理、被重視的概念

我覺得引導孩子或他人說出情緒是很棒的建議,也跟 心理師 提到的「想加入他人聊天時,如果擔憂就直接說出來」呼應
Aither 埃忒
家人生氣的時候不會講原因,我也不會問。我總是透過觀察去了解、去揣摩因果關係,例如「媽媽看到我成績不好很生氣」,久而久之我也習慣直接揣摩她的想法

所以如果她告訴我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有這些感受的話,我或許就能學到問別人和自己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有這些感受

我沒把握未來有機會讓家人理解這些,因為這跟他們過去所理解的溝通方式完全不一樣
Aither 埃忒
mussel建議的溝通方式,我如果是提出的人會很緊張,因為我會害怕提出界線別人會受傷、會不開心。那如果是別人這樣向我表達界線呢?我會很開心,開心他把需求和原因說的很清楚!

或許我會對用清楚直白的詞彙溝通感到害怕、感到緊張,但我可以練習看看
Aither 埃忒
寫到這裡發現或許爸爸害怕直白的溝通,因為他會對我直白指出問題感到憤怒、不滿、想反駁。也因此我可能從他這樣的特質中把「講話不能直球要迂迴」內化
꧁Schwarzer꧂
聽說同樣生理性別的人之間情緒比較容易受影響,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呢?很好奇如果是異性單親家庭的小孩還是會吸收家長情緒嗎?
Aither 埃忒
꧁Schwarzer꧂ :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耶!對於同性別之間的影響以這本書提到的內容(母親和女兒)來講是這樣的,我還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話講所以直接引文:

從社會結構的觀點或父權的觀點來看,許多家庭中的女性比男性更常以滿足他人的方式來實現自我。女性有時以張羅男性(丈夫、孩子)的生活、提供照顧與滿足需求等方式來證明自我。然而,這樣的照顧並不全然是為了對方。女性的奉獻不能視為單純的犧牲,自有其明確的原因。

雖然經常能看見女性以滿足他人的方式來彌補自身的匱乏,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不過,這種方式大多用於兒子身上。她們對待女兒時,卻沒有一視同仁地採用相同的方式,這是非常矛盾的一點。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和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分存在。
Aither 埃忒
꧁Schwarzer꧂ : 因為這本書主要在講母女心理層面的關係,所以針對性別身份的建構或社會結構的討論不多,就稍微帶一下而已,我對這方面也沒研究
꧁Schwarzer꧂
嗯……,看來是個好問題……。之前我看《好想殺死父母》也沒特別分性別跟年齡還有已婚未婚。因為作者把所有要素都算進去還是一半一半
꧁Schwarzer꧂
石藏文信自己說是做匿名調查,所以有人會覺得不可靠,但至少他分的所有類型,比例都很一半,也不會正式的學術論文這樣。
「你會想要殺死父母是很正常的!」醫師給那些在親情裡掙扎孩子的2大建議
Aither 埃忒
本書作者是韓國人,我覺得閱讀時可能要問自己台灣是不是也是這樣?因為台灣跟韓國會存在文化差異,上次聽 講座 有與談人提到台灣跟韓國性別政治的差異
꧁Schwarzer꧂
韓國的話我倒真的不確定了,日本我比較知道一點,也覺得跟臺灣有相似處
Aither 埃忒
꧁Schwarzer꧂ : 關於想殺死父母,書中提到不同於你分享的文章的脈絡
Aither 埃忒
引文:
雖然不是女兒與母親的關係,不過在電影《逆倫王朝》中,有一幕是英祖(宋康昊飾演)要求兒子思悼世子代理聽政,做得好英祖也挑毛病,做不好英祖則痛罵,將兒子玩弄於股掌之間。這樣的父子鬥爭劇情,並非只在王族權力之間上演,而是在所有家庭都可能出現的心理對抗。在電影中,思悼世子由於無法忍受父親的反覆無常,最後舉劍試圖殺害父親。儘管在聽見自己幼子與父親談話的聲音後,放下了手中的劍,但思悼世子依然被父親賜死。

這是非常抽象的情感。它如實呈現了我們的內心存在著「如果不殺死父母,就無法活出自我」的內心掙扎。更進一步說明,如果無法殺掉心中的父母,我們終將被他們親手殺死,這裡所說的死亡,並非生物學上的死亡,而是指父母在我們心中不斷發出的聲音與慾望的死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