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說
Fri, Feb 4, 2022 2:35 AM
Fri, Feb 4, 2022 2:36 AM
64
1
有感而發
抱歉這幾天人都在中南部走春,手機打字稍慢。
想結合一些近期網路,和我自己現實發生的事,分享「
如何建立心中那把尺(界線)
」的過程。
↳ 如果某件事令你不舒服,別懷疑,停止去做,也不要跟著去做,
即便大家都在做那件事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2:38 AM
Fri, Feb 4, 2022 2:39 AM
想聊這個話題很久了,但一直都是個朦朧的影子,沒有具體的實例可以闡述。
直到這次春節我又下中南部,碰到了我目前小學三年級的表弟,才突然意識到:
↳ 對的,原來內心「做 & 不做」的基準,
是需要長期觀察、借鏡、挫折學習而來的
。
❒表弟其他故事:
@whiteness - 簡單聊聊。 難得這次連假不用掃墓,南部的親戚昨晚就直接開車上台北玩。 其中,我...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2:42 AM
Fri, Feb 4, 2022 2:56 AM
打個比方,表弟年紀還小,但非常會講一些所謂「沒大沒小」的話。
別人問問題,他說「啊不然呢」,跟他分享生活,他故意回「啊不就好棒棒」然後自己覺得很好笑
接著發現大家都不想理他時,再發出尖叫怪聲,或一些很難聽的髒話,想引人注意。
另外主動伸手跟人討紅包,和追根究柢問別人一個月賺多少錢,回答「哈?但我媽媽說那個誰賺更多耶」這一點也讓人皺眉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2:47 AM
Fri, Feb 4, 2022 2:48 AM
關於怎麼會養成這些說話習慣,我想個人特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環境使然……
這些外力因素,這邊不多談。
但我想,「小大人」的反面,也代表
他其實都有在思考,只是表達方式不對
,於是我和母親昨天在車上花了點時間跟他溝通:
為什麼不能問這些隱私問題
為什麼講髒話別人會不舒服
以及最重要的:
為什麼你說的話或做的事,大家都不想理你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2:52 AM
我想,溝通之所以叫溝「通」,前提就是我們想要透過這個動作,去獲得些什麼。
就小孩子而言,他們的需求很簡單……
↳ 想要被認同,想要被關注,想要有人陪他們玩,想要快樂。
而昨天聊了一陣子,表弟也說,
他看得懂別人都對他表現不耐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
。
那當下,我驚醒了。
↳
這不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在學習最重要的課題嗎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2:55 AM
Fri, Feb 4, 2022 2:58 AM
我們每個人生階段,宛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那樣,有著不同的需求程度
有的是餓了會哭,尿布濕了會尖叫;
再來是家人吵架會不安害怕,想要討抱時,沒人肯抱你會失落;
接著去上學,大家玩得很開心,就自己一個人被排除在外,覺得恐慌又躁進想討好;
有了網路後,面對大量片面資訊,
想要也變成那麼光鮮亮麗的樣子,但因為做不到
,進而審視自己的缺點,放大它,感到自卑……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00 AM
@ares_plrk - 最近蠻有感而發的... Entertainer跟artist理應是不一樣的東西...
關於最後一點,這兩天看到這則分享覺得很棒
其中,我就在想,我們已經成為大人了,但煩惱的事情竟然跟一個小學男孩差不多!?
這或許,就是我們遲遲沒有確立自己的「定位」吧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05 AM
誠如上述「藝術家」和「娛樂家」想要呈現與獲得的成果不同。
我們在面對大多數事情時,在去行動之前,
如果能夠思考「我是以什麼角色去做這件事的」
,往往能更堅定自己的信念
就比方,接續上述噗文分享的例子。
↳ 我為什麼畫畫,以此謀生?純粹舒壓娛樂?
這兩種目標將會大幅影響自己的「人設」,也就是所謂「應該要負起的責任 & 考慮的因素」。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10 AM
而拿我自己的例子做比方,我曾經對於我作為噗浪使用者的定位非常煩惱。
一開始真的只是和班上5、6個同樣有在玩ACG的朋友,當作私下聊天交流使用。
後來有在做同人本,慢慢有些追蹤和網友,再來隨著人越來越多,所謂的「次文化氛圍」也建立起來後,就出現了很多「規則」
像是當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人會對CP那麼反感,以至於只是在河道上和朋友聊,沒標CP標籤就會被罵。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14 AM
Fri, Feb 4, 2022 3:19 AM
抑或是,你自己認為「我只是在跟自己的朋友聊天」,但有人搜尋關鍵字路過,覺得「你這樣的發言很不ok」。
若溝通不良的話,彼此就會產生誤會。
再後來,也有一些「因為有人追蹤你,你就要負起做好楷模責任」的聲音出來。
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噗主的背景,不知道他當初寫某則噗時,可能只是想跟自己的河道討論意見,而沒有料到一夜醒來被N轉。
自然措辭和立場上,沒能那麼謹慎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23 AM
Fri, Feb 4, 2022 3:24 AM
然而,只要從定位來想的話,就會發現大家對噗浪的認知不一樣。
❒情況:A發了一則噗。
A自己:想跟朋友抱怨一下。
❴ 噗浪=個人社群媒體 ❵
追蹤者看到:啊原來大大的偏好是這樣呀,我也是vs.我不是。
❴ 噗浪=粉絲專頁 ❵
路人看到:喔你誰啊你怎麼可以抱怨,裡面的關鍵字還剛好讓我搜到,或轉噗讓我看到。
❴ 噗浪=論壇專版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27 AM
Fri, Feb 4, 2022 3:28 AM
要說任一個人認知錯誤嗎?
應該不是,能綜合以上所有的功能,正是噗浪最迷人的地方。
我相信其他人有自己更習慣的平台,也是因為它有某種特色更吸引人
所以,問題應該放在:
當事人自己希望定位是什麼?
是創作者?是工商帳號?是跟朋友交流的個板?是拿來追蹤潛水的小號?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31 AM
Fri, Feb 4, 2022 4:17 AM
但尷尬的是,
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確定要什麼定位
!?
(有趣的是,觀察到因為版面使然,IG的定位就比噗浪清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它整體比其他社群軟體「商業」。)
這一點,從昨天和表弟的聊天中我也意識到。
↳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33 AM
Fri, Feb 4, 2022 3:34 AM
如果別人對我這麼說,我會不舒服,
那我也不要對別人那麼說
;
如果明知道別人會不開心,你還硬要說,這就是KY和欠揍……
可是為什麼明知道不受歡迎,還硬要這麼做,是不是
自己的認知vs.別人的認知,出現了某些落差
對此,要聽從自己的聲音?還是盲從他人?
這就是進一步要去考量的事情了……
❒ 以前閱讀小說的詞句分享:
@whiteness - #原耽 #論選擇 “總有一些人,自己喜歡的別人都要喜歡,自己不喜歡的別人都不能...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3:39 AM
Fri, Feb 4, 2022 4:13 AM
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會聊到這個:
@whiteness - #有感而發 #社群媒體 #膚淺的交流 #假訊息 要記住,多數人追隨的東西,不一...
藉由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從同理心出發,
判斷自己&他人「喜歡」和「不喜歡」什麼,去建立內心的原則,那把尺,身處的定位。
再以這個為基礎,去做出符合這個定位的行為。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4:16 AM
Mon, May 16, 2022 4:26 AM
所以,回過頭來看,網路上的直播主、電視上的明星,是在工作,還是在做自己?
反身去想想自己平常在學校或職場上的表現就能理解,
我們當然會想要把工作做好,會在營業模式下,透露一些自己的喜好,但也沒必要回應每個觀眾(顧客)的需求
反之,我們身為聽眾、讀者、粉絲或路人也是,
如果別人對你這麼說話,你會不舒服,那當然就不可以對其他人那麼說
。
──這是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都能理解的道理。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4:22 AM
Fri, Feb 4, 2022 4:33 AM
又或者是,在一些小事情上,
如果有感受到自己不喜歡,那確實要審慎思考是否要繼續做
。
工作上,覺得環境很糟、待遇不合理,同事的言談令人不舒服,那是要試著溝通改善?還是乾脆辭職?
娛樂上,比方我很不習慣IG強迫關注粉絲數的文化,也不能理解非商業帳號自掏腰包抽獎的意義……
那更簡單,
這只是娛樂而已,放棄就好
,根本不用勉強自己去跟風做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4:28 AM
「但是姐姐,這樣一直想不是很累嗎,啊我就是懶得想啊。」
表弟這麼說。
是啊,累歸累,但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在想什麼、能碰到內心深處的感受的人,就只有你自己。
所謂的「因時制宜」,並不是指你要變成一個牆頭草,隨時改變自己的原則。
而應該是反過來,
要先懂自己的原則是什麼
,然後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語言工具,好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讓自己跟所愛的人可以很舒適地生活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4:32 AM
Fri, Feb 4, 2022 4:46 AM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這麼辛苦地想想想。
思考,並不是大家都不想,只有我在想,我比別人累,我吃虧了;
而是我能理解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則,看得懂別人的反應,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保衛自己的權益,取得我與大家都舒服的平衡點,玩得開心。
──
然後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人。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9:10 AM
Fri, Feb 4, 2022 9:11 AM
gcc201031
: 爺爺的那支影片,我先前才在大家討論學測焦慮的噗裡面看人引用
@whiteness - 今天是學測考完的日子,這幾天讀到許多篇給準大學生的噗文。 免不了反思,如果是我...
年齡≠成熟度+1。
就我對於周遭的觀察,有10幾歲就特別早熟的朋友,也有到了30歲、40歲還是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同事。
思考確實很難受,甚至許多人不是不思考,而是「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必須要思考」。
然而諷刺的是,這又恰巧是一項你不練習,就會漸漸生鏽的技能……
一旦不去思考、為自己決定事務。
這會導致個人眼界越來越狹隘,不想、也沒有能力去同理他人,將不幸都歸咎於外在,接著變得更情緒化,惡性循環。
阿╰( ◜❤◝ )╯調
@whiteness
Fri, Feb 4, 2022 9:15 AM
gcc201031
: 對於「成熟」的認知嗎?
我倒是沒有思考過這個,不過倒是問過周遭朋友,他們認為「我長大了欸」的瞬間是什麼,獲得相當豐富且有趣的答案
我覺得人生就像是走路散步,可以一個人一股腦走走走,也可以看看風景,和旁邊的人聊聊天,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大家一起走~
我自認是偏向後者的類型,會想要看到大家是怎麼去「想」這個問題的?為什麼得出這個答案?
至於這個答案與我內心的是否相符,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主要是挖掘大家腦中的運作模式很好玩
載入新的回覆
抱歉這幾天人都在中南部走春,手機打字稍慢。
想結合一些近期網路,和我自己現實發生的事,分享「如何建立心中那把尺(界線)」的過程。
↳ 如果某件事令你不舒服,別懷疑,停止去做,也不要跟著去做,即便大家都在做那件事。
直到這次春節我又下中南部,碰到了我目前小學三年級的表弟,才突然意識到:
↳ 對的,原來內心「做 & 不做」的基準,是需要長期觀察、借鏡、挫折學習而來的。
❒表弟其他故事:
別人問問題,他說「啊不然呢」,跟他分享生活,他故意回「啊不就好棒棒」然後自己覺得很好笑
接著發現大家都不想理他時,再發出尖叫怪聲,或一些很難聽的髒話,想引人注意。
另外主動伸手跟人討紅包,和追根究柢問別人一個月賺多少錢,回答「哈?但我媽媽說那個誰賺更多耶」這一點也讓人皺眉
這些外力因素,這邊不多談。
但我想,「小大人」的反面,也代表他其實都有在思考,只是表達方式不對,於是我和母親昨天在車上花了點時間跟他溝通:
為什麼不能問這些隱私問題
為什麼講髒話別人會不舒服
以及最重要的:
為什麼你說的話或做的事,大家都不想理你。
就小孩子而言,他們的需求很簡單……
↳ 想要被認同,想要被關注,想要有人陪他們玩,想要快樂。
而昨天聊了一陣子,表弟也說,他看得懂別人都對他表現不耐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
那當下,我驚醒了。
↳ 這不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在學習最重要的課題嗎!?
有的是餓了會哭,尿布濕了會尖叫;
再來是家人吵架會不安害怕,想要討抱時,沒人肯抱你會失落;
接著去上學,大家玩得很開心,就自己一個人被排除在外,覺得恐慌又躁進想討好;
有了網路後,面對大量片面資訊,想要也變成那麼光鮮亮麗的樣子,但因為做不到,進而審視自己的缺點,放大它,感到自卑……
其中,我就在想,我們已經成為大人了,但煩惱的事情竟然跟一個小學男孩差不多!?
這或許,就是我們遲遲沒有確立自己的「定位」吧
我們在面對大多數事情時,在去行動之前,如果能夠思考「我是以什麼角色去做這件事的」,往往能更堅定自己的信念
就比方,接續上述噗文分享的例子。
↳ 我為什麼畫畫,以此謀生?純粹舒壓娛樂?
這兩種目標將會大幅影響自己的「人設」,也就是所謂「應該要負起的責任 & 考慮的因素」。
一開始真的只是和班上5、6個同樣有在玩ACG的朋友,當作私下聊天交流使用。
後來有在做同人本,慢慢有些追蹤和網友,再來隨著人越來越多,所謂的「次文化氛圍」也建立起來後,就出現了很多「規則」
像是當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人會對CP那麼反感,以至於只是在河道上和朋友聊,沒標CP標籤就會被罵。
若溝通不良的話,彼此就會產生誤會。
再後來,也有一些「因為有人追蹤你,你就要負起做好楷模責任」的聲音出來。
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噗主的背景,不知道他當初寫某則噗時,可能只是想跟自己的河道討論意見,而沒有料到一夜醒來被N轉。
自然措辭和立場上,沒能那麼謹慎
❒情況:A發了一則噗。
A自己:想跟朋友抱怨一下。
❴ 噗浪=個人社群媒體 ❵
追蹤者看到:啊原來大大的偏好是這樣呀,我也是vs.我不是。
❴ 噗浪=粉絲專頁 ❵
路人看到:喔你誰啊你怎麼可以抱怨,裡面的關鍵字還剛好讓我搜到,或轉噗讓我看到。
❴ 噗浪=論壇專版 ❵
應該不是,能綜合以上所有的功能,正是噗浪最迷人的地方。
我相信其他人有自己更習慣的平台,也是因為它有某種特色更吸引人
所以,問題應該放在:當事人自己希望定位是什麼?
是創作者?是工商帳號?是跟朋友交流的個板?是拿來追蹤潛水的小號?
(有趣的是,觀察到因為版面使然,IG的定位就比噗浪清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它整體比其他社群軟體「商業」。)
這一點,從昨天和表弟的聊天中我也意識到。
↳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如果明知道別人會不開心,你還硬要說,這就是KY和欠揍……
可是為什麼明知道不受歡迎,還硬要這麼做,是不是自己的認知vs.別人的認知,出現了某些落差
對此,要聽從自己的聲音?還是盲從他人?
這就是進一步要去考量的事情了……
❒ 以前閱讀小說的詞句分享:
藉由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從同理心出發,判斷自己&他人「喜歡」和「不喜歡」什麼,去建立內心的原則,那把尺,身處的定位。
再以這個為基礎,去做出符合這個定位的行為。
反身去想想自己平常在學校或職場上的表現就能理解,我們當然會想要把工作做好,會在營業模式下,透露一些自己的喜好,但也沒必要回應每個觀眾(顧客)的需求
反之,我們身為聽眾、讀者、粉絲或路人也是,如果別人對你這麼說話,你會不舒服,那當然就不可以對其他人那麼說。
──這是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都能理解的道理。
工作上,覺得環境很糟、待遇不合理,同事的言談令人不舒服,那是要試著溝通改善?還是乾脆辭職?
娛樂上,比方我很不習慣IG強迫關注粉絲數的文化,也不能理解非商業帳號自掏腰包抽獎的意義……
那更簡單,這只是娛樂而已,放棄就好,根本不用勉強自己去跟風做
表弟這麼說。
是啊,累歸累,但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在想什麼、能碰到內心深處的感受的人,就只有你自己。
所謂的「因時制宜」,並不是指你要變成一個牆頭草,隨時改變自己的原則。
而應該是反過來,要先懂自己的原則是什麼,然後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語言工具,好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自己跟所愛的人可以很舒適地生活。
思考,並不是大家都不想,只有我在想,我比別人累,我吃虧了;
而是我能理解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則,看得懂別人的反應,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保衛自己的權益,取得我與大家都舒服的平衡點,玩得開心。
──然後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人。
就我對於周遭的觀察,有10幾歲就特別早熟的朋友,也有到了30歲、40歲還是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同事。
思考確實很難受,甚至許多人不是不思考,而是「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必須要思考」。
然而諷刺的是,這又恰巧是一項你不練習,就會漸漸生鏽的技能……
一旦不去思考、為自己決定事務。
這會導致個人眼界越來越狹隘,不想、也沒有能力去同理他人,將不幸都歸咎於外在,接著變得更情緒化,惡性循環。
我倒是沒有思考過這個,不過倒是問過周遭朋友,他們認為「我長大了欸」的瞬間是什麼,獲得相當豐富且有趣的答案
我覺得人生就像是走路散步,可以一個人一股腦走走走,也可以看看風景,和旁邊的人聊聊天,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大家一起走~
我自認是偏向後者的類型,會想要看到大家是怎麼去「想」這個問題的?為什麼得出這個答案?
至於這個答案與我內心的是否相符,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主要是挖掘大家腦中的運作模式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