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The Reporter
時事議題 私校退場 報導者
日前刊出的烏干達學生報導中,《報導者》揭開部分私校為增加學生來源不擇手段,但追根究柢,背後主因之一是部分私校不想輕易退場。

2020年,《報導者》曾推出系列報導,探討現行《私校法》對於學校的轉型與退場幾乎毫無管制。這幾年,許多學校透過董事會轉移、活化校地、掏空校產等三大方式,讓有公益性質、拿政府補助的私校財產,可以轉而落入私人手中。

教育圈甚至出現一群具備金融、法律背景,專門協助董事會整併的集團,協助有意退場的董事會,將學校易手給財團。在整併的過程中,不僅縮減招生獎金、停辦學校活動,還以招生不佳為由逼退教師,學生與老師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新版《私校退場條例》再闖立院,校產回歸公益阻礙誰的利益?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教育部2020年曾評估,扣除宗教辦學的私校,全台大約有將近120所高中職、大專院校將逐步退場。

談起私校整併,得回到《私校法》在2008年的大修:修法後開放讓單一學校法人可以擁有一個以上的私立學校,包括從小學到大專不同學制。原本的修法目的是簡化必須重複開董事會的繁瑣過程,讓一個董事會管理多個學校,包括長庚、慈濟與醒吾等法人董事會皆是如此。修法後,順勢讓「私校合併私校」有了法源依據,最知名的例子是台北的康寧護專與台南的立德大學合併成康寧大學。

然而,《私校法》的規範不足卻也造成的嚴重後遺症,併入其他私校的成本很低,持有的校產不用回歸地方縣市政府,而直接落入另一個私校董事會手中,被質疑形同「圈地」。
報導者The Reporter
我們訪問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即指出,私校通常有兩種手法來規避退場:

一種是「董事會轉移」,及人中學和莊敬高職合併案即是典型案例:在董事會轉移後,兩個學校法人若順利合併,莊敬董事會可以利用法人的資金挹注及人中學,順利取得3公頃的校地,與遭判刑董事被法院扣押的3億元資金;而且合併後及人中學可規避解散、清算、歸還公有等問題。

另一種手法是「大辦小」,及人也有類似做法:刻意出租校地給實驗小學,甚至準備興辦附設幼兒園,這些都是繼續讓土地有文教用途。林柏儀認為,這是目前《私校法》對於有問題私校規範不夠完善造成的漏洞,也導致專門協助董事會整併的「禿鷹集團」有機可趁,成為有興趣併購者託付的對象。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在上篇中,記者仔細調查及人中學和莊敬高職合併案中禿鷹集團的身影,發現種種荒謬之處。也訪問了受害學生家長、老師,聽取他們的心聲:
整併或圈地?及人中學與莊敬高職併校案背後的禿鷹掠奪疑影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在下篇中,我們則獨家取得當時(2020年10月)教育部提出的《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裡面規定,私校退場後的校產歸屬對象,會交由中央、地方政府、私校退場基金、公立學校,不讓退場的董事會有機會取得任何校產,希望解決亂象。

新版《私校退場條例》再闖立院,校產回歸公益阻礙誰的利益?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但事情卻有新進度。目前,這份草案正在立法院臨時會進行朝野協商,預計在臨時會三讀通過。但昨天(2022年1月12日)卻傳出,有私校高層遊說立委,試圖要追加將校產也可「歸私」給「私人興學基金會」,大開校產歸於私人的後門。

今日全教總發出聲明指出,在私人捐助興學後,校產已經屬於公共財,私校退場千萬不能淪為私人炒地皮的工具,他們聽聞此事後萬分擔憂,詳情可見:
Facebook

歡迎讀者跟我們持續關注此議題。
akura
大辦小不好嗎?
報導者The Reporter
akura :
//
以及人中學案為例,2018年泛美國際文教基金會入主及人中學,組成新的董事會,但老舊教室和操場不維護,讓學生在破舊、有安全疑慮的環境中上課,卻把新的科學大樓拿去租給「蓋亞國際實驗小學」,校園裡不僅多了一所小學,現在還蓋起附設幼兒園。

校內的老師亦反應,自從新董事會接手後,50年校慶也不辦、教職員的招生獎金減半、甚至連2019年新生入學原本答應給的獎學金也減半,卻願意花大錢整修校舍改辦其他學制,種種跡象顯示,這不是有心持續辦學的團隊。

林柏儀分析,一個私校大學生每學期學費最多不得超過6萬元,私校高中職學費每學期約3.5萬元,但是小學只要不拿政府補助,每個學生收費超過10萬元的到處都是,對私校董事會來說,既然都已經準備退場,何不孤注一擲。
//

報導內有更多具體說明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