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先說明馬爾薩斯人口論主張經由窮困misery和罪惡vice的抑制,可使人口與生活資源維持平衡。 多半研究焦點放在前者,即掠食者、疾病、食物供給與族群密度的關係,但鮮少有人研究後者。因此作者提問: 「But what of vice? Setting aside the moral burden of this word,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behavior of a species on population growth—and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social behavior? 」 物種的社會行為會對族群成長帶來哪些影響? 族群密度又如何影響社會行為?
with an abundance of food and places to live and with predation and disease eliminated or minimized, only the animals'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 remained as a factor that might affect the increase in their number. There could be no escape from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rising population density.
第三段說明得出現有結論的六個實驗: 這六個實驗記錄了老鼠因族群密度導致的行為改變。 In each case my associates and I maintained close surveillance of the colonies for 16 months in order to obtain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behavior induc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第二輪實驗中,Calhoun改用粉末狀的食物,老鼠不需花太多時間進食。缺乏社會制約,預防了行為淪喪的形成。 Powder feeder used in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iments, where rats did not have to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acquiring food. The lack of social conditioning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a runaway behavioral sink.
Escaping the Laboratory: The Rodent Experiments of John B. Calhoun &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文中提到大眾將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歸罪為「群眾」問題:「旁觀者效應的犧牲者吉諾維斯」 在《人慈》一書中亦提出證據反駁,當時「冷眼」的旁觀者們事實上打了很多電話給警局,但警方未派人查看(以為只是情侶吵架);旁觀者聲稱「不願被捲入」,是擔憂性少數身份被暴露而被大肆撻伐,但掛斷電話後有立刻聯絡朋友,使他人介入;受害者並非「孤零零」的躺在血泊中離去,而是在接到訊息後出門查看的朋友懷中安息。
Calhoun在1962年發表的〈族群密度與社會病理學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寫到: 幾年前我基於上述疑問(第一段內容)進行實驗,在四分之一英畝的封閉空間放入挪威鼠,在有充足的食物與空間、除去掠食者與疾病影響,只剩「該動物與其同類的互動」會成為影響群體數量增減的因素。同時,也可看到上升的族群密度使行為受到的影響。
(2)「籠子的設計, 就不是朝向要快速拉高密度的方式」論點: Calhoun在論文第三段提到: In each case my associates and I maintained close surveillance of the colonies for 16 months in order to obtain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behavior induc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為了獲得「上升的族群密度對老鼠行為的改變」的記錄,Calhoun跟他的夥伴對那六個老鼠實驗群體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緊密觀察。
1. John B. Calhoun的實驗目的是觀察「當老鼠不用擔心食物資源、掠食者,會對群體造成什麼影響」還是「overcrowding的影響」?
多半研究焦點放在前者,即掠食者、疾病、食物供給與族群密度的關係,但鮮少有人研究後者。因此作者提問:
「But what of vice? Setting aside the moral burden of this word,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behavior of a species on population growth—and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social behavior? 」
物種的社會行為會對族群成長帶來哪些影響?
族群密度又如何影響社會行為?
作者在四分之一英畝的封閉空間放入挪威鼠,他認為在有充足的食物與空間、除去掠食者與疾病影響,只剩「該動物與其同類的互動」會成為影響群體數量增減的因素。同時,也可看到上升的族群密度使行為受到的影響。
族群無法成長的原因並非出在成體死亡率,而是出在極高的幼體死亡率。
即使該封閉區域內只有150個成體,社交互動的壓力仍導致育幼行為的受損,以至於幼體幾乎難以存活。
這六個實驗記錄了老鼠因族群密度導致的行為改變。
In each case my associates and I maintained close surveillance of the colonies for 16 months in order to obtain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behavior induc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老鼠的族群數量維持在200隻以下,低於預期的5000隻。
除了極低的族群密度, Calhoun還觀察到老鼠在封閉區域內的分佈並不一致,而是會組成有12、13個成員的不相關聯的社會單位。
Calhoun認為這個數字是得以運作的社會與心理混沌間的自然平衡點。
增加更多個體和團體會強迫分散成更小的群體,或許反映了一個老鼠有能力負擔的穩定社交連結的上限數字。
//最初,他觀察在戶外圍欄中的野鼠,然而在食物與水完全充足也沒有天敵的狀況下,老鼠的數量卻始終低於150隻。卡爾宏覺得疑惑,於是設計了一個實驗情境繼續觀察。在觀察中他發現當老鼠的族群數目超過正常水準,擁擠將使正常行為完全崩潰。⋯⋯卡爾宏將這種在極度混亂、擁擠的情境中發生的狀況稱為行為淪喪。//
Behavioral Sink - 行為淪喪
A. 根據Calhoun的論文,第一個實驗即在觀察「該動物與其同類的互動」跟群體數量的關係。
不限量的食物供應、除去掠食者與疾病影響,是為了控制實驗因素,而非以「不限量的食物供應、除去掠食者與疾病影響」作為研究目的,探討「當動物沒有生存壓力後會造成何種後果」。
B.根據上述三點,皆可看到Calhoun的第一個實驗沒有發生「群體數量過多導致行為淪喪、群體滅絕」,而是老鼠數量穩定控制在150個左右。
基於此實驗結果,Calhoun才進一步操控在限定範圍內的老鼠數量,研究族群密度導致的行為改變。
→此飼料槽機制讓老鼠發展出一起在特定飼料槽進食的習慣,此習慣導致老鼠在同一地點、在其他老鼠面前進食的慾望。
Powder feeder used in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iments, where rats did not have to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acquiring food. The lack of social conditioning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a runaway behavioral sink.
Escaping the Laboratory: The Rodent Experiments of John B. Calhoun &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
群眾又與當時的人口成長問題連結。
Calhoun的理論廣受歡迎,但大眾也只關心「過度擁擠會導致人類社會發展出行為淪喪、導致人類社會滅絕」的衍生論點。
但Calhoun後來轉向「雖擁擠會導致行為淪喪,但行為的適應與改善也為人口過載的未來提出解方」,但此論點獲得的關注極少。
後來在機構的研究重心轉變下,Calhoun的研究計畫不再受到支持,只好退休。
Malthus's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 馬爾薩斯人口論
當時環境對於人口成長問題的悲觀想像
搭上對人性、人類悲觀未來的大眾偏好,看似既有證據支持又現實深刻。
在《人慈》一書中亦提出證據反駁,當時「冷眼」的旁觀者們事實上打了很多電話給警局,但警方未派人查看(以為只是情侶吵架);旁觀者聲稱「不願被捲入」,是擔憂性少數身份被暴露而被大肆撻伐,但掛斷電話後有立刻聯絡朋友,使他人介入;受害者並非「孤零零」的躺在血泊中離去,而是在接到訊息後出門查看的朋友懷中安息。
第一個實驗是1947年開始做的, 做了4年, 文章是在實驗結束後10年後才發表的
沒有可能「基於1962年發表的文章去設計第一個實驗」, 宣稱Calhoun基於文章去設計實驗的說法是倒果為因
這篇論文的確是在1962年,也就是第一次實驗的十幾年後才發表沒錯,但論文的第二段就有解釋他當初做第一個實驗就是抱持著研究族群密度的疑惑去做的。
幾年前我基於上述疑問(第一段內容)進行實驗,在四分之一英畝的封閉空間放入挪威鼠,在有充足的食物與空間、除去掠食者與疾病影響,只剩「該動物與其同類的互動」會成為影響群體數量增減的因素。同時,也可看到上升的族群密度使行為受到的影響。
雖然論文裡沒有寫到是哪一年做的實驗,但從「四分之一英畝」、「挪威鼠」來跟我提到的第二篇文章比對,應該就是1947年的實驗沒錯。
也就是說,Calhoun在1941年做第一個實驗時,便是在研究「物種的社會行為會對族群成長帶來哪些影響?」、「族群密度又如何影響社會行為?」的問題。
→這段寫錯了,是「Calhoun在1947年做第一個實驗時」
這兩個命題差距非常大. 你框起來的那一段講的是後者, 而不是前者
一個他宣稱大小根據估計可以容納5000隻老鼠且相對安全的區域, 老鼠族群卻自然的被控制在150隻, 這是他開始設計4個籠子的實驗的動機. 這種現象要說他一開始就認定是因為overcrowding導致野外的老鼠族群不會衝破200隻, 這說法不存在證據
我的噗上其他人也有提出籠子的設計, 就不是朝向要快速拉高密度的方式. 如果單純的就是要證實overcrowding的影響, 那不會設計一個可以容納5000隻老鼠的空間然後起頭放不到100隻
他的研究要抓的數據包括哪個階段老鼠族群數量大幅增長, 哪個階段族群增長速度放緩, 趨向停滯. 在實驗的初期他沒有想到族群會出現自滅的趨向
1.我框的那一段講的是包含兩者在內的同一組問題:
論文第一段提到的「物種的社會行為會對族群成長帶來哪些影響?」、「族群密度又如何影響社會行為?」,這兩個在英文原文裡是同一個句子裡的同一組問題,不能拆開來看。
第二段說的「只剩該動物與其同類的互動會成為影響群體數量增減的因素。同時,也可看到上升的族群密度使行為受到的影響。」也可以看見他的第一個實驗是根據這一組問題做的。
在封閉區域內越來越上升的族群密度會對老鼠的行為造成怎樣的影響,對我來說研究的大方向即是在觀察「overcrowding的影響」,但我的說法的確不夠精準。
但是density 是他一開始就設定的問題,而不是事後觀察的結論。也就不是你所說的倒果為因。
我想是我們雙方對「overcrowding的影響」的理解有差距。
對我來說,研究方向是「overcrowding的影響」,其意思不是「overcrowding一定會造成怎樣的影響」,而是「overcrowding會不會造成影響?若是,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研究的大方向是「overcrowding的影響」,便先要觀察「老鼠行為與族群密度是否互有關聯」
於是第一次實驗先觀察封閉區域內的老鼠族群隨時間經過的族群數量。
假如不斷增加,就證明老鼠行為與族群密度沒有關聯,也就沒有overcrowding的問題(若老鼠數量不斷增加,看起來老鼠不會受到越來越擁擠的環境影響);
假如數量不是不斷增加,就證明了老鼠行為與族群密度的關聯(老鼠會因為越來越擁擠的環境導致行為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行為使得族群數量控制在一定規模內)。
這樣的假設並不用以「他一開始就認定是因為overcrowding導致野外的老鼠族群不會衝破200隻」為前提,只需要實驗結果能回答他的問題就好。
Calhoun在論文第三段提到:
In each case my associates and I maintained close surveillance of the colonies for 16 months in order to obtain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behavior induc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為了獲得「上升的族群密度對老鼠行為的改變」的記錄,Calhoun跟他的夥伴對那六個老鼠實驗群體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緊密觀察。
若設計「快速拉高密度」,就不會知道老鼠行為改變,是因爲「實驗刻意設計的快速拉高密度」的影響,還是單純的上升的族群密度的影響,反而對觀察造成妨礙。
研究overcrowding的影響也需觀察老鼠各階段會發生哪樣的變化,並非以「自滅」為唯一影響。
何況他的具體目標是觀察有哪些行為改變,也不用在實驗初期就想到「族群會出現自滅的趨向」
Calhoun在第一次的實驗結果,知道了在四分之一英畝的封閉空間下,老鼠族群會固定在150隻左右,Calhoun認為這個數字是得以運作的社會與心理混沌間的自然平衡點。
但他想進一步知道越過這個平衡點以後,老鼠行為還會有哪些改變。
因此他設計了特殊的食物給予與通道機制,讓老鼠在覓食過程中,便自然的導致某些區域的老鼠族群密度繼續增加(超越單純繁殖導致的增加),而能觀察老鼠行為會有哪些進一步的改變。
這個特殊的機制,我想就是針對overcrowding這個方向的實驗設計
像他在原野觀察到的現象, 就跟overcrowding完全沾不上邊
他的實驗的內容的確跟density有關聯性, 但是overcrowding這種達到過度擁擠的現象並不是他原本設計實驗時有預計到的事情. 而且他實際上一開始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原本老鼠族群會固定在150隻, 根本就不是朝向要塞進3000隻老鼠的方向來設計. 實際上他在做實驗之前, 根本不知道他設計的空間裡老鼠數量是會維持在150隻, 300隻, 500隻, 1000隻, 1500隻, 3000隻...
overcrowding是專門指"過多的動物被擠在一個空間裡, 被認定在安全和健康上都超過可以其承受的程度"的現象. 研究density並不一定就會達到overcrow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