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說
Sat, Apr 24, 2021 2:32 AM
Sat, Apr 24, 2021 3:36 AM
37
3
昨晚聚餐回家後,跟母親聊了一下股票。
然後突然就在想:
想做的事情,不是只有去做而已
的問題
下面列舉了幾項我自己「做事」的經驗和原則。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33 AM
Sat, Apr 24, 2021 2:34 AM
1、時間vs.金錢
常聽別人說什麼時間就是金錢,但學生時代有這麼多精力可以消耗,一時間也沒什麼謀生技能,無法把這二者連結起來。
可當出了社會之後,才驚覺原來「時間」確實是比金錢本身更難抓取的東西。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36 AM
並不是「沒時間」,而是「留不住時間」。
@whiteness - #收工歐嗨唷 繼一大早辦公室就在吵……不對,嗯咳、起爭執,我思索了一下「我與中...
所以之前關於工作業務的討論裡面,認真覺得「時間控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
打個比方,學生時代,你花沒有修課的下午加晚上去打工,用160元/時的薪資做了6個小時,可以拿到960元,覺得超興奮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37 AM
可是,同樣的情況放在上班之後。
即使我還是覺得960元很棒,可是下班後累到不行,我寧可犧牲掉這千把塊,換取我能好好放空、休息的時間。
這也是時間就是金錢體現的一種。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39 AM
所以,拉回來主題,「做事」的前提需要有什麼要素呢。
不就是
去做的時間
vs.
為此消耗的金錢
嗎
不是薄勞多銷,就是花錢消災,做事的方法不外乎就是這兩種。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42 AM
2、想做什麼事情,就直接做、認真做。
評估好時間和金錢後,接下來就是「去做」。
別找什麼理由,也別管什麼累不累、CP值高不高的問題,直接做就對了。
反例:我的母親說她從19歲那一年就想學日文,直到現在超過50歲,都還認不得50音,嘿嘿。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45 AM
反正考慮再多、查再多資料,只要不是傷天害理作奸犯科,還不如「做中學」來得最有效果。
只有實際操作之後,
才明白還有哪裡不足的地方
,是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去精進,還是止損當玩票性質,符合自己娛樂需求即可。
這一點,培養興趣是如此,找工作規劃人生藍圖也是如此。
──沒做,你想再多也沒有用。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48 AM
3、不是只有「做」而已。
上面也提到了除了做之外,還要「認真做」。
這一點我持中立態度,如果你已確立自己就只是想玩、不給自己再多壓力,主要想宣洩情緒,那當然怎麼快樂怎麼來
但如果考量的層次深一點,除了減壓之外,我是真的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讓它內化成我自己的技能
,當然,就不能僅僅是做而已,還要去「實驗」。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52 AM
所謂的實驗,就是要去觀察、比較、獲取回饋,然後再拿這些為基準,回過頭來
調整自己做的方法
。
這聽起來很難,但其實「跟自己比較」也是一種實驗。
比方:我曾經做過玩票性質的海外代購,但在查詢海空運、倉儲和國內物流的過程裡,會希望自己越做越順手、越做越高效,所以會研究哪一種膠帶好包裝,哪一種物流對大家比較划算……
這些技能,直到我現在的正職工作裡,包東西寄東西都還會用到。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2:57 AM
Sat, Apr 24, 2021 2:57 AM
同理,你只是想寫寫讀書心得分享給網友同樂,可以回想曾經看過什麼樣的寫法、排版特別好讀,或是哪一次自己寫起來特別順,是不是有什麼外力幫助。
只要像實驗一樣,
不斷調控變因,找到一套自己「最舒服(合適)」的做事方法,才有改變與進步
好處也是,可以防止自己陷在小圈圈裡停滯不前,只安逸做到力所能及的事物;
另一方面,也體認到這個時代的步調真的太快,你不往前的話,很容易就被往後推、過時了,居安思危。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01 AM
Sat, Apr 24, 2021 3:01 AM
以上說的例子看似都是小事情。
但我不否認,在各種嗜好裡面,我確實培養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能力,幫助我現在的工作能做得更好。
再舉幾個其他的例子:
無論是我覺得既有表格太難用,相信word一定有個設計表格的方法:
@whiteness - #辦公文書小技巧 #word開發人員 這兩天忙著幫公司制定一個 受理團體參觀表...
還是為了公司長輩去學習直播新知:
@whiteness - #那些年可憎的工作 手機簡易YOUTUBE直播教學 做給公司長輩看的直播教學,...
或是在網路上看大家都在用LikeCoin,想搞清楚那是什麼東西:
@whiteness - 最近常看到大家鼓勵拍手 因為太好奇了,剛才花了半小時研究「LikeCoin」的...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04 AM
Sat, Apr 24, 2021 3:05 AM
──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然後去解決它。
這種動力和搜尋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無關乎這件事情是大、是小,都一樣值得去學……
不然怎麼會許多人調侃升學學校的高材生是「書呆子」或「生活白癡」呢,就是某種富有知識存量卻不懂得運用的案例
學歷和分數就只是一項「數值」,或許能給人面子,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怎麼過活,對吧。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07 AM
Sat, Apr 24, 2021 3:15 AM
4、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以上純談做事本身,但不能忽略做事的「時機點」也很重要。
比方你準備參加學校的出國交換考試,此時突然萌生起好想要玩樂團的心情,那到底現在是要讀書,還是去研究樂器呢。
──輕重緩急,您自己衡量啊。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10 AM
Sat, Apr 24, 2021 3:10 AM
基本上大家也都不是小孩子了,都得負擔起做事的後果。
不是空談說我的夢想有多大、我有多想做某件事。
你手上有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應?若失敗了能不能承受損失?
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不是讓別人(尤其是雙親)來幫忙收尾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13 AM
但若是迫於生計,非得去做某件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這當然另當別論。
從這點來看,有「自己決定」的權力,而不是非要照著別人的話走,不也是一種挺可貴的自由嗎
且做且珍惜啊。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17 AM
5、短期vs.長期。
最後是「延續性」的問題。
學生時代經常誤判的一個點是──
畢業之後,我的人生是無限延伸的。
它不再像是義務教育一樣,會分各個階段,有一套全部同齡小孩都適用的基準,告訴你要考什麼試、要學習哪些科目。
也就是說:
你要考慮到長期的未來了
。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19 AM
Sat, Apr 24, 2021 3:21 AM
比方,有許多朋友在剛畢業時,連怎麼選工作都不知道。
一是行業別、二是細分領域、三是有沒有轉換跑道的優勢。
光是煩惱這些頭就很痛,一時間若無法切換成社會人的角度的話,也經常會被短視近利給誤導。
可能做了一份看似高薪,但完全沒有前景、很容易被取代的工作;
或是一份很安穩,薪資也還行,但心靈極度空虛,想離職還會被大家說你怎麼這麼傻的工作。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23 AM
此時,又面臨到同樣「時間就是金錢」的難題了。
即是: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資和等待期
。
你要跨領域跳槽,可以,但我完全不會那項技能,要花錢花時間重新學,怎麼辦?
然後這項新技能,我很菜,不被重用,還要花好多年去熟練累積它,怎麼辦?
──全部都是問題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27 AM
Sat, Apr 24, 2021 3:40 AM
恰好昨天跟朋友聚餐,聊到我母親在我人生歷程中,一直扮演一個很有趣的角色。
大部分人做錯事都怕被罵,我也不例外。
但許多其他雙親會覺得的大問題,她反倒是罵我說:這不過是小問題,妳眼界好狹窄,在意這麼多做什麼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31 AM
比方我近期股票短線操作失誤,直接噴飛了一筆錢,回頭跟母親提起這件事情時,她跟舅舅不是罵我犯錯,而是罵說:
怎麼不跟我們借錢轉一下就好
。
也坦言這真的是小事,不要沮喪,做錯才知道肉痛,有分寸就好。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34 AM
或是她總會說,失戀就失戀了吧,天不會塌下來;
考試考不好怎麼可以,我還是先把你痛罵一頓,再安撫說世界這麼大,不可能只有這一種項目能評價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我罵你的關鍵是怎麼可以粗心,而不是你考不好你不值得。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38 AM
Sat, Apr 24, 2021 3:39 AM
重點是,
你自己心中有沒有那把尺
,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什麼時候去做、拿什麼資源去做,有沒有膽識和決斷力去做。
至於做得好不好,有沒有成果,是不是滿足當初的需求……這都是其次了,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得失心太重也不是好事。
我想,這才是我從這些經歷間,學習到最重要的準則
──果然人生,超好玩的吧。
阿╰( ◜❤◝ )╯調
@whiteness
Sat, Apr 24, 2021 3:42 AM
Sat, Apr 24, 2021 3:42 AM
好了,我要出發去兼職了,還是丟個拍手箱
如果您喜歡這篇心得,請幫我免費登入拍滿5下小手手,我會獲得心靈上很大的鼓勵
LikeCoin - Reinventing the Like
什麼是LikeCoin?【
我自己查的介紹
】
載入新的回覆
然後突然就在想:想做的事情,不是只有去做而已的問題
下面列舉了幾項我自己「做事」的經驗和原則。
常聽別人說什麼時間就是金錢,但學生時代有這麼多精力可以消耗,一時間也沒什麼謀生技能,無法把這二者連結起來。
可當出了社會之後,才驚覺原來「時間」確實是比金錢本身更難抓取的東西。
打個比方,學生時代,你花沒有修課的下午加晚上去打工,用160元/時的薪資做了6個小時,可以拿到960元,覺得超興奮
即使我還是覺得960元很棒,可是下班後累到不行,我寧可犧牲掉這千把塊,換取我能好好放空、休息的時間。
這也是時間就是金錢體現的一種。
不就是去做的時間vs.為此消耗的金錢嗎
不是薄勞多銷,就是花錢消災,做事的方法不外乎就是這兩種。
評估好時間和金錢後,接下來就是「去做」。
別找什麼理由,也別管什麼累不累、CP值高不高的問題,直接做就對了。
反例:我的母親說她從19歲那一年就想學日文,直到現在超過50歲,都還認不得50音,嘿嘿。
只有實際操作之後,才明白還有哪裡不足的地方,是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去精進,還是止損當玩票性質,符合自己娛樂需求即可。
這一點,培養興趣是如此,找工作規劃人生藍圖也是如此。
──沒做,你想再多也沒有用。
上面也提到了除了做之外,還要「認真做」。
這一點我持中立態度,如果你已確立自己就只是想玩、不給自己再多壓力,主要想宣洩情緒,那當然怎麼快樂怎麼來
但如果考量的層次深一點,除了減壓之外,我是真的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讓它內化成我自己的技能,當然,就不能僅僅是做而已,還要去「實驗」。
這聽起來很難,但其實「跟自己比較」也是一種實驗。
比方:我曾經做過玩票性質的海外代購,但在查詢海空運、倉儲和國內物流的過程裡,會希望自己越做越順手、越做越高效,所以會研究哪一種膠帶好包裝,哪一種物流對大家比較划算……
這些技能,直到我現在的正職工作裡,包東西寄東西都還會用到。
只要像實驗一樣,不斷調控變因,找到一套自己「最舒服(合適)」的做事方法,才有改變與進步
好處也是,可以防止自己陷在小圈圈裡停滯不前,只安逸做到力所能及的事物;
另一方面,也體認到這個時代的步調真的太快,你不往前的話,很容易就被往後推、過時了,居安思危。
但我不否認,在各種嗜好裡面,我確實培養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能力,幫助我現在的工作能做得更好。
再舉幾個其他的例子:
這種動力和搜尋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無關乎這件事情是大、是小,都一樣值得去學……
不然怎麼會許多人調侃升學學校的高材生是「書呆子」或「生活白癡」呢,就是某種富有知識存量卻不懂得運用的案例
學歷和分數就只是一項「數值」,或許能給人面子,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怎麼過活,對吧。
以上純談做事本身,但不能忽略做事的「時機點」也很重要。
比方你準備參加學校的出國交換考試,此時突然萌生起好想要玩樂團的心情,那到底現在是要讀書,還是去研究樂器呢。
──輕重緩急,您自己衡量啊。
不是空談說我的夢想有多大、我有多想做某件事。
你手上有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應?若失敗了能不能承受損失?
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不是讓別人(尤其是雙親)來幫忙收尾
從這點來看,有「自己決定」的權力,而不是非要照著別人的話走,不也是一種挺可貴的自由嗎
且做且珍惜啊。
最後是「延續性」的問題。
學生時代經常誤判的一個點是──畢業之後,我的人生是無限延伸的。
它不再像是義務教育一樣,會分各個階段,有一套全部同齡小孩都適用的基準,告訴你要考什麼試、要學習哪些科目。
也就是說:你要考慮到長期的未來了。
一是行業別、二是細分領域、三是有沒有轉換跑道的優勢。
光是煩惱這些頭就很痛,一時間若無法切換成社會人的角度的話,也經常會被短視近利給誤導。
可能做了一份看似高薪,但完全沒有前景、很容易被取代的工作;
或是一份很安穩,薪資也還行,但心靈極度空虛,想離職還會被大家說你怎麼這麼傻的工作。
即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資和等待期。
你要跨領域跳槽,可以,但我完全不會那項技能,要花錢花時間重新學,怎麼辦?
然後這項新技能,我很菜,不被重用,還要花好多年去熟練累積它,怎麼辦?
──全部都是問題
恰好昨天跟朋友聚餐,聊到我母親在我人生歷程中,一直扮演一個很有趣的角色。
大部分人做錯事都怕被罵,我也不例外。
但許多其他雙親會覺得的大問題,她反倒是罵我說:這不過是小問題,妳眼界好狹窄,在意這麼多做什麼
也坦言這真的是小事,不要沮喪,做錯才知道肉痛,有分寸就好。
考試考不好怎麼可以,我還是先把你痛罵一頓,再安撫說世界這麼大,不可能只有這一種項目能評價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我罵你的關鍵是怎麼可以粗心,而不是你考不好你不值得。
至於做得好不好,有沒有成果,是不是滿足當初的需求……這都是其次了,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得失心太重也不是好事。
我想,這才是我從這些經歷間,學習到最重要的準則
──果然人生,超好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