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藍鴉】 冠藍鴉(英文:blue jay 學名:Cyanocitta cristata),又名藍松鴉、藍樫鳥,是雀形目鴉科冠藍鴉屬的鳥類,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國落基山脈以東、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和加拿大南部,屬於新北界松鴉,與其他的鴉科親緣關係較遠,而在北美洲松鴉中,只有冠藍鴉和暗冠藍鴉有頂冠。它們適應性強,好奇好鬥,聰明頑皮,雜食性,在幾十年中已被引入多個新棲息地。
【非洲綠鳩】 非洲綠鳩(拉丁學名:Treron calvus,英文名:African Green Pigeon)是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一種鳥類。非洲綠鳩身材矮胖強健,脖子短粗,有一個雙色小嘴,即紅嘴帶白尖。綠色上體能從灰綠到黃綠閃爍,翅膀肩頭有紫紅色斑塊。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鳥球網站
鳥球 鳥球猜猜
會不定時整理到 鳥球網站。
☆ 20種台灣常見鳥兒
☆ 文鳥
☆ 10種常見中小型寵物鸚鵡
☆ 台灣可見的鷺家族
☆ 世界上的企鵝
☆ 台灣32種特有鳥類
☆台灣的貓頭鷹
☆台灣的日行性猛禽一
☆台灣的日行性猛禽二
☆台灣52種特有亞種鳥類(一)
☆台灣52種特有亞種鳥類(二)
☆台灣可見的燕子們
☆世界上的鶴
☆不會飛的鳥兒們
【青背山雀】
別名:綠背山雀 全身體長約13公分。
頭圓、尾短,嘴尖、腳細,兩頰撲白。常單獨或小群出沒在中、高海拔山區,以昆蟲、嫩芽、漿果等為食物。
【銀喉長尾山雀】
體長約公分,尾長約14公分,通體雪白,背黑,翅膀有茶褐色及黑色花紋。
在日本,銀喉長尾山雀又稱為「雪の妖精」
【鯨頭鸛】
鯨頭鸛身長可達150厘米,成年鳥羽主要為灰色,幼鳥的羽毛主要為棕色。鯨頭鸛生活在非洲東部熱帶地區從蘇丹共和國到尚比亞的巨大沼澤地區。
【棕煌蜂鳥】
是北美洲最北部的蜂鳥物種,長3.75英寸,翼展4-4.5英寸,它們的育種範圍遍及加拿大西部的太平洋西北部和阿拉斯加南部。
雄性有一個生鏽的皇冠,背部和側面呈紅銅色,肩部可能略帶綠色,有些雄性背部有綠色,但橙色背部更為常見(只有5-10%的呈現綠色背部)。 胸部是白色的,腹部常有白色條紋,給鳥兒背心外觀。
【紅頭綠鳩】
亞熱帶和熱帶低地闊葉常綠森林的多變綠鳩。琉球亞種很容易接近,有時出現在公園和庭院;臺灣亞種則較膽小。琉球和臺灣亞種有時被認為是不同物種,因為臺灣個體的體型較小且有紅褐色的頭頂。相似於綠鳩,但腿周圍的羽毛決不會是白色,臉部較不黃,尾下覆羽的白邊較窄。
【白腹秧雞】
在草地、溝渠、河濱、沼澤,以及公園和農地等鄰近人類區域處常見的中型似雞的沼澤性鳥類;常看到在開闊處覓食。成鳥背部深石板灰而腹部白色,尾下有紅褐色塊。幼鳥外型很相似但顏色較暗淡。明顯多變的鳴唱聲是一連串呼呼聲、咕噥聲或刺耳的叫聲,單調地重複,常由顯眼的棲枝上發出。
【叉尾太陽鳥】
雄鳥外型時髦,有璀璨的藍綠色頭冠和頸背,猩紅色胸部上還有兩道相似顏色的鬚線。僅雄鳥有名符其實的叉尾。雌鳥較樸素,有蒼白腹部和黃綠色的背部。雌雄鳥都有下彎的喙,一個蒼白的腹部和相似顏色的背部。常看到從花覓食,從樹葉中捕捉昆蟲,經常在這樣做時懸停。
【綠胸八色鶇】
雀形目八色鶇科的鳥類,共有12個亞種。體長為16-18公分,體重65-69克。體型圓胖,尾短,腿長。頭黑,上體綠色,兩翼深色而具白色斑紋,頭頂至後枕深褐,胸及腹部蘋果綠,臀亮紅。
【艾草松雞】
成鳥有長而尖的尾部,和長至腳趾的羽毛。雄性成鳥在眼上方有黃色的斑點,背灰色,胸白色,喉部深棕色,腹黑色;頸上有兩個黃色的囊,可以在求偶時充氣以吸引異性。雌性成鳥背部和喉部為雜以白斑的棕灰色,腹部顏色較深。
【薩克森風鳥】
又名薩克森王天堂鳥、阿爾貝特天堂鳥,是紐幾內亞的特有種天堂鳥。身長22公分,在雙眼後方有兩條50公分長的飾羽。
【北朱雀】
雄鳥額前頭及喉均銀白色,具粉紅色羽緣,呈鱗片狀,頭頂餘部及後頸粉紅,背灰褐而羽緣粉紅,具較寬黑色羽幹紋,腰和尾上覆粉紅色,尾羽黑褐色,外羽片具粉紅色邊緣。飛羽黑褐色,具棕白沾粉紅邊緣;翅上覆羽具近白沾粉紅的寬闊羽端,形成兩道橫斑。下體均呈粉紅色,下腹近白;腋羽及尾下覆羽白,染粉紅色。
【 灰喉山椒鳥 】
灰喉山椒鳥,又名紅山椒鳥,為山椒鳥科山椒鳥屬的鳥類,俗名十字鳥、戲班仔。常鳴叫,活躍且高度群居,通常形成大群。雄鳥的腹部呈鮮橙色,翅膀上有逗號形的一抹,頭部和背部灰色。灰色的暗度取決於區域,南部的個體比北部的個體暗。雌鳥的圖案類似,但在雄鳥為橙色的地方是黃色,頭和背灰色淡很多。
【山麻雀】
外觀討喜的小型麻雀科鳥類,於其分布範圍內,通常棲息於中高海拔地區的農場、耕地以及開闊森林。雄鳥頭頂為鮮豔的栗紅色,背部為紅褐色條紋,喉部為黑色,腹部為淺灰色。雌鳥的背部條紋較雄鳥要黯淡,棕色的頭部具明顯棕褐色的眉線。相較於家麻雀及麻雀,傾向棲息於人為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喜愛鄉村與牧場,遠離大都市中心。
【 藍腳鰹鳥 】
藍腳鰹鳥平均長81厘米,重1.5公斤,雌鳥比雄鳥稍大。呈棕色的雙翼長而尖,尾巴呈楔狀。牠們的頸部強壯而厚,頭部及頸部都呈淺棕色。藍腳鰹鳥的眼睛在喙的兩側,面向前方。牠們有非常好的立體視覺。牠們的眼睛是黃色的,雄鳥的虹膜比雌鳥的更黃。牠們的鼻孔緊閉,適合牠們潛水的特性。牠們呼吸是經口部。牠們的腳呈淡藍綠色至深水藍色。雄鳥及雛鳥腳的顏色較淺色。
藍腳鰹鳥的示愛方式包括雄鳥會炫耀自己的腳及跳舞來吸引雌鳥。
【黑嘴端鳳頭燕鷗】
體長約 38 公分,羽色為淺灰色,具醒目的黑色鳳頭,繁殖期頭頂亦為黑色。喙部黃色而先端三分之一為黑色,最尖端部分為白色,因此有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名稱。尾羽開叉而似燕尾。
本種為一極危物種,在1999年(至少一隻混雜於大鳳頭燕鷗群中)與2000年(一個大鳳頭燕鷗群集附近發現四頭成鳥和四頭雛鳥)馬祖列島的中島上發現紀錄以前,在文史記載上,已經逾百年未出現過,使其曾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故有「神話之鳥」之稱。
【紫綬帶】
綬帶,也稱壽帶、壽帶鳥,因雄鳥尾羽很長,宛如獎章的綬帶,因得綬帶之名。
紫綬帶的外觀像綬帶,但較為細小。成年雄鳥胸部的羽毛呈黑灰色,有紫藍色的光澤,下身則是白色。紫綬帶胸口的深色區域和腹部白色區域的界限明顯,而壽帶鳥下體深色區域和白色區域的界限較為模糊。翼、背部及臀部呈黑栗色。尾巴中央有極長的黑色尾羽,雄雛鳥的此尾羽則較短。牠們不像壽帶鳥,並沒有白色的色型。雌鳥像雄鳥,但胸部呈較深的褐色。牠們的腳呈黑色,有一對大眼睛,及細小藍色的鳥喙。
紫綬帶的叫聲像「月-日-星」的日文發音,故牠們在日本亦被稱為「三光鳥」。
【大華美天堂鳥】
華美風鳥是一㮔極樂鳥,分布於新畿內亞島的熱帶雨林。雄鳥黑色,額頭和胸前藍綠色;雌鳥為棕紅色。
【折衷鸚鵡】
折衷鸚鵡可以說是中大型鸚鵡當中體色最為特殊的種類,特色是雄性的翠綠與雌性的紅藍相間,這種性別上的明顯差異在絕大多數要靠DNA檢驗來確認性別的鸚鵡類中也是極少數的特例。
【北極海鸚】
北極海鸚是海雀科中的一種海鳥,它是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
北極海鸚冠為黑色,臉頰灰色,腹部白色。喙大,為紅黑色,腿為橙色,與其羽毛成為鮮明對比。冬天在海上蛻毛,失去一些鮮艷的臉部特徵。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外觀很相似,除了雄性個頭略大。幼鳥有類似羽毛,臉頰為深灰色。生活在北方的群體通常比生活在南方的群體個頭略大。普遍認為這是不同的亞種。
【藍孔雀】
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屬於雞形目雉科,是孔雀屬兩種孔雀之一。藍孔雀主要產於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雄性是印度的國鳥。孔雀可能是人類飼養的最早的觀賞鳥類,它們是留鳥。今天世界各地均有孔雀被飼養。是印度的國鳥。也是伊朗兩種國鳥之一
【安地斯神鷹】
安地斯神鷹,又名康多兀鷲、安地斯禿鷹、南美神鷹、安地斯神鷲,是南美洲的一種新大陸禿鷲。牠們分布在安地斯山脈及南美洲西部鄰近的太平洋海岸,是西半球最大的飛行鳥類。
安地斯神鷹是黑色的禿鷹,頸部底環繞有一圈白色羽毛,兩翼上有很大的白斑,雄鷹則更為顯眼。頭部及頸部接近沒有羽毛,呈暗紅色,會因應情緒而變色。雄鷹頭上有一個暗紅色的肉冠。不像其他猛禽,安地斯神鷹的雄鷹體型較雌鷹大。
【食猿鵰】
食猿鵰也稱作食猴鵰、菲律賓鷹或菲律賓鵰,是菲律賓的國鳥,目前僅存不到500對,主要集中到棉蘭老島的雨林中。是世界上體型最大、數量最稀少的鵰類之一,屬於大型鵰類,被人們讚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鵰中之虎」的美譽。食猿鵰體態強健,相貌兇狠,體長1公尺,重達9公斤,兩翅展開可長達3公尺。
【文須雀】
小型鳥類,體長15-18cm。嘴黃色、較直而尖,腳黑色。上體棕黃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側尾羽白色。雄鳥頭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並向下與黑色髭紋連在一起,形成一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下體白色,腹皮黃白色,雄鳥尾下覆羽黑色。食物主要為昆蟲、蜘蛛和蘆葦種子與草子等。通常營巢於蘆葦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蘆葦堆上或舊的蘆葦上面營巢。
【黑背信天翁】
喙粉紅色,先端略帶鉛色,成鳥的頭及頸大致為白色,但眼先及眼周圍為黑色,臉灰色,背灰黑色,腰白色,尾羽黑色,雙翼大致為黑色,但翅下覆羽主要為白色夾雜黑色斑塊,初級飛羽具有白色羽軸,胸、腹、尾下覆羽為一致的白色,腳為暗粉紅色。亞成鳥的羽色類似成鳥。
【高蹺鴴】
高蹺鴴,又名長腳鷸、黑翅長腳鷸、紅腿娘子。
在較溫暖地區,相當常見到局部常見。喜歡開闊淺水濕地,通常是鹹水;在靠近水的裸地上繁殖,且常嘈雜地集體築巢。引人注目且基本不會辯錯,優雅的體型,顯眼的雜色羽毛,長長的艷粉色腿,以及長而非常細的嘴。涉水覓食,在水面用其嘴啄食。在飛行中,長長的粉紅色腿遠遠超出尾巴。
【花彩雀鶯】
花彩雀鶯為鶲科雀鶯屬的鳥類。它分布於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體小(10公分)的毛茸茸偏紫色雀鶯。頂冠棕色,眉紋白。
【蛇鷲】
蛇鷲又名鷺鷹或秘書鳥,是一種大型及陸生的猛禽。它們是非洲的特有種,一般棲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及大草原。
蛇鷲的身體像鷹,腳像鶴。它們高約1.3米,長1.4米。喙呈鉤狀,雙翼很圓。體重3.3公斤,翼展逾2米。由於它們的腳及尾巴都很長,故較其他日間出沒的猛禽要長要高。頸部並不很長,只可以跗骨間關節伏下,所以它們必須要蹲下才可以喝水。
【烏骨雞】
烏骨雞又稱絲羽烏骨雞、武山雞、竹絲雞、烏雞,家雞其中一種,是中國最著名的藥用珍禽之一,亦有人飼養作觀賞用途。牠的發源地在中國江西泰和武山北岩汪陂村,故又名武山雞。人稱竹絲雞為「十全」:「紫冠、綠耳、白絲毛、藍纓子、鬍子、五爪、毛腳、烏皮、烏骨、烏肉」。
【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又名埃及聖朱鷺、埃及聖鷺、聖䴉、巫婆鳥,是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與伊拉克東南部的一種朱鷺。牠們在古埃及備受尊敬,經常被製成木乃伊當做智慧之神托特的象徵。如今牠們也被引入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與臺灣,且在這些地區已成為強勢的入侵種。
【鴞鸚鵡】
鴞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布上黃綠色的細點,地棲且不會飛行,是紐西蘭的特有種。牠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短的尾巴。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普遍相信可達60年或以上。
【白腿小隼】
白腿小隼是小型猛禽,體長170-190毫米,體重50克左右。頭部和整個上體包括兩翅都是藍黑色,前額有一條白色的細線,沿眼先往眼上與白色眉紋匯合,再往後延伸與頸部前側的白色下體相匯合,頰部、頦部、喉部和整個下體為白色。尾羽也是黑色,只有外側尾羽的內緣具有白色的橫斑。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藍色或黑色,腳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鵲鴝】
分布於中國南部及南亞、東南亞國家。在印度它是一種觀賞鳥,更是孟加拉國的國鳥。鵲鴝雄鳥體長19公分,上半部為黑色,在翼處有白斑,下體前黑後白,時常豎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
鵲鴝與喜鵲相似,但體形較為細小。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牆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
【緞藍亭鳥】
緞藍亭鳥是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東南部一帶的一種鳴禽,體形如鴿子,體長27-33厘米,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昆蟲、果實等為食。雄鳥的體羽主要為藍黑色,閃耀著美麗的金屬光澤。雌鳥的體羽則主要為暗綠色。
雄鳥最喜歡蒐集帶暗藍色和黃綠色的裝飾品,例如藍色和黃色的鮮花、藍色漿果以及當地鸚鵡的彩色羽毛。有人推測對顏色的這種偏愛,可能和它們自己的羽毛顏色有密切關係,因為雄鳥具有金屬亮光的藍紫色羽衣,而雌鳥生有黃綠色羽毛。
它們收集各種裝飾,築造精美的巢的目的不僅僅為了自己棲身,更為了吸引雌鳥與自己一同生活。同時,在它們的世界中,一隻漂亮的鸚鵡羽毛如果兌換成我們使用的貨幣,那價值也是很高的。
【灰胸繡眼鳥】
又名銀繡眼鳥,體長約10公分。喙灰黑色,短而尖。喙基部至眼睛為黑色,眼周圍有一圈白色羽毛。身體背部黃綠色,喉胸部黃色。尾羽綠褐色,翼上有暗褐色羽緣。下胸部和兩脅灰色,腹部灰白色,腹部中央有不明顯的黃色縱帶。共12亞種,分布於亞洲中部、南部及東南部,包括阿富汗、印度至中國南部,馬來西亞,印尼等。
【綠闊嘴鳥】
屬小型的闊嘴鳥,體長為20公分。全身皆由亮綠色所組成,雄鳥耳羽及翼上的覆羽為黑色,母鳥則沒有黑色的斑紋。在熱帶闊葉森林中,其羽色與環境中的綠色融合而不易發現,其保護色極佳。喙基膨鬆的羽毛特別長而呈冠狀,幾乎將喙覆蓋,使其頭部看起來特別的大。
棲息於原始森林及次生林。覓食時呈小群活動,以植物嫩芽、果實為主食,偶爾食蟲。巢為梨狀,開口在側邊,懸掛於靠近地表之樹枝藤蔓,每窩產蛋2枚。
【澳大利亞鴇】
澳大利亞鴇背羽褐棕色,腹部灰白色,翅膀邊翼是黑色翎毛。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頭平扁,頸長,頸椎16-18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峰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
【茶色蟆口鴟】
茶色蟆口鴟(英文:Tawny frogmouth,學名:Podargus strigoides),又名褐蟆口鴟、茶色蛙口鷹、茶色夜鶯或茶色夜鷹,是一種蟆口鴟,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曼尼亞島及新畿內亞南部。茶色蟆口鴟因為其外形和通常在低光環境下出沒,經常被誤認為是貓頭鷹。
【雪鴞】
雪鴞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區,多見於北極圈內,但它們居無定所,這完全由食物的數量來決定。是大型猛禽。體長約為50-71厘米,雌性平均體長為66厘米,雄性平均體長為59厘米,翼展125-165厘米,體重1.6-3千克,雌性平均重2.3千克,雄性平均重1.8千克,雄性體型明顯小於雌性。
由於本物種分布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因而雪鴞通體幾乎純白色,體羽端部近黑色,因而在頭頂、背部、雙翅、下腹遍布黑色扇形斑點,而雌鳥和幼鳥的黑色斑點更多;無其他鴞類常見的耳狀羽。
【沙氏冠蕉鵑】
體長41-44公分,體重208-267克。是一種中型鳥類,有短而圓的翅膀,長尾巴和粗壯彎曲的鳥喙。頭部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白色的尖頂羽冠,眼睛被赤裸的紅色皮膚環繞,邊緣有精細的黑色和白色條紋。上體大多是綠色羽毛,但在翕和翅膀上明顯較暗。雙翼羽毛深紅色,尾巴是藍色到紫色。
棲息在海拔600至2500米的常綠森林,灌木叢和河岸林地中。飛行能力不強,但有卓越的攀爬技巧來駕馭樹冠,靈活地從樹枝跳到另一樹枝。成鳥主要以水果為食,而幼鳥則餵食富含蛋白質的無脊椎動物。分佈於肯雅西南部,西部到安哥拉,南部到辛巴威。
【地啄木】
不善於攀樹,也不會啄樹幹,別名歪脖、蟻鴷。頭至背面灰色,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有暗褐色過眼線。喉至上胸淡黃褐色。腹部淡褐色有黑色細橫斑。多單獨出現,大多於地面活動,跳躍前進,以舌黏食地面或朽木中的螞蟻、白蟻及小昆蟲。頭能向各個方向扭轉,扭轉角度可接近180°,主要以螞蟻、白蟻、蟻卵及蟻蛹為食,也會吃一些小昆蟲。其進食方式是以很長的舌來黏食蟻群。
【虎鶇】
虎鶇為鶲科虎鶇屬的鳥類,又名虎斑地鶇、頓鶇、虎斑山鶇。長26~29公分,身體背面橄欖褐色至土黃色,胸前污黃色,腹面近白色,全身密布黑色鱗斑,翼下覆羽上緣及飛羽基部白色,於翼下形成二條白色的翼色,且外側尾羽黑色,末端白色,為飛行時明顯的特徵,不同亞種的體型大小及體背羽色深淺略有不同。亞成鳥大致似成鳥,但身上的鱗斑較不醒目,且胸前有許多黑色斑點。
【山地藍知更鳥】
也叫山藍鴝,是藍鴝屬的一種小鳥,體重平均30克(1.1盎司),體長16~20公分(6.3~7.9英寸)。雄性除去腹部外,通體藍色。雌性體色則較為黯淡。它分布於北美洲中西部,是美國愛達荷州和內華達州的州鳥
【長尾巧織鳥】
長尾巧織雀,也稱長尾寡婦鳥,一種生活在非洲的鳥類物種。長尾寡婦鳥的雄鳥有很長的尾羽,是尾羽比例最長的鳥類之一,長度為50厘米,而雌鳥的尾羽長度正常,只有7厘米。
鳥類學家安德森曾經用長尾寡婦鳥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說明了雌性的長尾寡婦鳥傾向於選擇尾羽更長的雄鳥(身體更好)。
【輝藍細尾鷯鶯】
輝藍細尾鷯鶯是雀形目細尾鷯鶯科的一個物種,在澳洲大陸廣泛分布,主要生活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從新南威爾斯州中西部、昆士蘭州西南部到西澳大利亞海岸沿岸均可見其身影。其兩性差異較大。
【黑脊鷗】
黑脊鷗(學名Larus argentatus),又名銀鷗,是一種大型的海鷗,於北美洲、歐洲、澳洲和亞洲等地繁殖。牠會於冬天時向南遷徙。有些會永久居住於五大湖及北美洲的東岸。銀鷗在內陸的垃圾堆附近生活,有些則生活在城市中。
【紫藍金剛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金剛鸚鵡屬中,以至到鸚形目中體型最大的種,但牠們的體重不及紐西蘭的鴞鸚鵡。牠們獨特的體型、顏色和行為,使其成為金剛鸚鵡屬中最受自然學家注目的品種,不幸的是,寵物飼養者也同樣喜愛紫藍金剛鸚鵡。鳥類貿易的需求對野生鸚鵡的數目造成嚴重的威脅。
【紫胸佛法僧】
紫胸佛法僧(學名Coracias caudatus)是一種佛法僧。它們廣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阿拉伯半島南部,喜歡廣闊的林地及大草原。它們一般是獨居或成對的,留在樹頂等地方等待獵物。它們主要吃昆蟲、蜥蜴、蠍子、蝸牛、細小鳥類及地上的齧齒目。它們會在樹穴中築巢,每次生2-4隻蛋。雙親會一同孵化鳥蛋,同時會變得具有攻擊性。於繁殖季節間,雄鳥會飛到高處向下俯衝,發出尖銳的聲音。雄鳥及雌鳥的顏色相似,幼鳥沒有成鳥的長尾羽。是波札那及肯亞的國鳥。
【鷲珠雞】
鷲珠雞(學名:Acryllium vulturinum)是珠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是單屬種,因頭頸部像兀鷲而得名。分布於非洲東南部,包括索馬利亞、肯亞、衣索比亞、坦尚尼亞。以各種植物的種子和小型動物為食。棲息於森林和草原地區,繁茂的灌木叢和林緣地面。
【朱紅蜂鳥】
也叫安氏蜂鳥、安娜蜂鳥(學名:Calypte anna),是鳥綱、蜂鳥科的小型鳥類。體長11釐米,翼展11-12釐米,體重3-5克。兩性異型。雄性和雌性均具有一個古銅色的綠色背區,該區的外觀有光澤,而腹部則變灰暗。有中等長度的鳥喙和寬尾巴。雄鳥頭部到喉嚨區域色澤鮮豔,頭部羽毛上的結構色會隨光線角度而變化各種顏色。
【黃尾鴝】
黃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為鶲科紅尾鴝屬下的一個種。俗名灰頂茶鴝、紅尾溜,大陸稱北紅尾鴝。全長14至15公分,是中等體型而色彩艷麗的紅尾鴝屬鳥類。常見。雄鳥下體栗色,雌鳥下體褐色。區別於其他紅尾鴝,黃尾鴝雌雄均具有顯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包含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華中至華南一帶,以及中南半島北部。
【黃眉黃鶺鴒】
與白鶺鴒同屬鶺鴒屬之鳥類,黃鶺鴒的腹部為黃色,所以名為黃鶺鴒,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喜歡於溼地環境活動,在地上覓食昆蟲及植物的種子。出現在台灣的黃鶺鴒有三個亞種:黃眉黃鶺鴒、白眉黃鶺鴒及藍頭黃鶺鴒,各依其特徵命名,黃眉黃鶺鴒的特徵為具有黃色的眉毛。
【綠眉翠鴗】
綠眉翠鴗(學名:Eumomota superciliosa)是中小型攀禽。喙長、寬而微下彎,喙緣有鋸齒。朝前的兩個趾基部部分癒合。尾長,中央尾羽特長,在近末端處有一段僅餘羽乾,致使端部形成獨立的小羽片,形成球拍狀,為其顯著特徵。翅短圓;體羽為輝亮的綠、藍及褐色;雌雄異色。棲息在開放的環境,如森林邊緣及叢林。在水邊崖岸鑿穴或在沙灘用下彎的嘴挖洞為巢。以昆蟲、蠕蟲、蜥蜴、各種無脊椎動物及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吃果實。其命名源自於眉毛的綠松石色。分布於墨西哥東南部至哥斯大黎加的中美洲地區。是薩爾瓦多及尼加拉瓜的國鳥。
【台灣夜鷹】
又稱南亞夜鷹、林夜鷹、疏林夜鷹、石磯仔。
保護色非常好的夜行性鳥類,經常棲息於布滿石礫的河床,以及草地、屋頂或路邊等開闊地。有時會成鬆散的小群棲息。在其分布區內,某些地區的南亞夜鷹相當適應都市環境,常可在城鎮發現。羽色為雜亂的灰褐色斑紋,相較於其他夜鷹,身上白色較少;僅雄鳥在翅膀末端有小片白斑。最常因為其獨特的叫聲而被人發現,高亢的「追-追」聲會不斷重複鳴叫。
【花彩角鴞】
花彩角鴞(拉丁名:Otus flammeolus,英語名:Flammulated Owl)貓頭鷹的一種,分布在北美洲、中美洲。
【東部藍更知鳥 】
也叫東藍鴝(學名:Sialia sialis),是鶇科藍鴝屬下一種生活在北美洲的小型鳥類,是紐約州和密蘇里州的州鳥。
東藍鴝體長在16~21公分(6.3~8.3英寸)之間,只有雄性有明顯亮藍色羽毛。東部藍鴝雄性顏色艷麗,頭部、背部、尾巴和翅膀是醒目的藍色,從喉部至胸是鮮明的橘紅色,腹部雪白,雌性和雄性相比就暗淡了許多。
【紅耳鵯】
中型鳴禽,背部棕色而腹部白色,冠羽黑色而高聳,胸前有一圈黑色環紋,但於胸口處並未連結。具一小撮紅色耳羽、紅色尾下覆羽及白色尾尖。原產於印度與東南亞,常成對或成小群一同活動。
【灰藍山雀】
灰藍山雀(學名:Cyanistes cyanus)為山雀科山雀屬的鳥類。分布於阿富汗、前蘇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青海、黑龍江等地,一般棲息於闊葉樹叢、山溪旁的楊柳樹叢間以及偶見於綠洲叢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黃腹琉璃】
黃腹琉璃為體長約16公分的中型鳥類,雌、雄鳥體色差異甚大─雄鳥全身體色黃、藍分明,背面為光澤之鈷藍色,飛羽黑褐色,羽緣略帶藍色。臉部顏色較黑,腹部為橘黃色,為其命名由來。雌鳥背面大致為略帶藍色的灰褐色,喉部為污黃色,胸以下為淡藍灰色,頭部為橄灰色,背及尾羽為橄褐色。雄鳥之亞成鳥頭部、背部褐色,略帶藍色;頭部密布淡色斑點,覆羽末端有淡色斑點,胸以下淡橙黃色。嘴喙、腳黑色。
【戴勝】
戴勝(學名:Upupa epops)又名鵀、鶝、鴔鵖或鵖鴔,是犀鳥目鳥類的一種。
戴勝科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犀鳥目中的一個科。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戴勝是金門縣常見的留鳥,訂為金門縣縣鳥,獲選為金門觀光公車吉祥物。
【星鴉】
松鴉的大小,有長而笨重的嘴,有斑點的身體和黑頂。在其起伏的啄木鳥般的飛行中,短尾白色泄殖口和白色尾尖很明顯。幾乎總是在雲杉林中繁殖。以堅果為食,尤其是榛樹和阿羅拉松,儲存大量堅果度冬。夏季也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多數為常住居民,但當鬆樹果實歉收時,可能會周期性地大群超出正常範圍活動。
【紅鳶】
紅鳶(學名:Milvus milvus)也稱赤鳶,是鷹科中一種中等體型的猛禽。該物種是歐洲和西北非洲西古北區的特有種,但也分布於伊朗北部。它棲居在上述地區氣候相對溫和的地帶——歐洲和西北非洲,但是在冬季會向西方和南方移動,最南可抵達土耳其。遷徙中的迷鳥也可北至芬蘭,南至以色列、利比亞、甘比亞等地區。
【笑翠鳥】
翡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39~45公分。喙略微上翹,末端尖,上喙黑色,下喙黃白色。頭白色,過眼線和後頭頂黑色。背上黑色有白色細斑,尾羽紅褐色有黑色橫紋,兩側尾羽白色,胸腹部白色,體側有細微橫紋。
棲息於開闊乾燥的尤加利樹森林、農地和樹林交雜的地區、城市的公園或是花園,通常離水域有一段距離。叫聲洪亮,類似人類笑聲,多在清晨或是黃昏鳴叫,有宣示領域的功能;鳴叫時頭向上仰。
【奇異鳥】
奇異鳥(Kiwi),又譯為鷸鴕、幾維鳥、奇威鳥,泛指無翼鳥科(Apterygidae)下的鳥,無翼鳥屬(Apteryx)是無翼鳥科唯一的屬,是紐西蘭的特有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幾維鳥」因其叫聲「幾維」而得名,且蛋是由雄鳥孵出。
在古老的紐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翔能力逐漸退化。這裡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鳥,因此,紐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但大多無翼鳥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滅絕了,僅恐鳥就有15種滅絕。奇異鳥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又稱珍珠鳥,屬於雀形目梅花雀科,分布於澳洲全境,除了約克角半島、南部沿海地區、塔斯馬尼亞島。 身長10-11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 斑胸草雀與其他梅花雀科鳥類同樣有高度的社會性,雄鳥會通過「唱情歌」向雌鳥求偶。
【彩虹蜂虎】
體長19至21cm。雄鳥頭頂至後枕栗紅色,過眼線黑色,眼下方一條淺藍色紋。頰黃色,喉鮮亮紅褐色,喉線黑色;背部綠色,尾上覆羽天藍色;翼上覆羽綠色、飛羽栗紅色,外翻綠色,翼下全部為栗紅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藍色;尾羽黑色,中央尾羽延長且細。虹膜紅色,喙、跗蹠黑色。雌鳥似雄鳥,但後枕色較淡,中央尾羽較短而寬,虹膜紅棕色。
分布於澳洲和新幾內亞,冬季移至北方島嶼越冬。台灣只在綠島有1次紀錄。
【紅頭山雀】
紅頭山雀(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為長尾山雀科長尾山雀屬的雀形目鳥類,又名紅頭長尾山雀或紅頂山雀、俗稱小老虎、紅寶寶兒、紅白面只,長度約10公分。頭及腰為赤褐色,有一條寬而黑之腰帶,尾羽為濃灰色,飛羽為黑褐色,腹白色,成鳥喉處有黑色濃斑,嘴黑色,腳紅褐色,尾下羽為濃栗色。
【彩鷸】
彩鷸棲息於水田、池塘、河邊等潮濕地區,在臺灣的繁殖為4~7月,牠每窩生蛋3~5枚,為淡乳黃色,有深橄欖色污斑。屬於一妻多夫的鳥類,雌雄鳥的外形不同,雌鳥較大也較美麗。雌鳥負責下蛋,孵卵及育雛由雄鳥負責。
【水雉】
水雉(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又名雉尾水雉,俗稱菱角鳥,是水雉科的一種鳥類,羽色冬夏不同:夏羽頭頂、面頰、喉和前頸為白色,頭後黑色,頸後為金黃色,每側鑲有黑色條紋,肩、背橄欖色泛紫光,腰羽和尾羽黑色,兩翼黑白相間;冬羽原黑色部分大多換成褐色,尾羽變短。主要分布於副熱帶至熱帶季風亞洲,以及阿曼中南部(佐法爾省與中部省南部交界一帶)。在台灣多棲息於菱角田間,是台灣少見履行一妻多夫制的鳥類。
【八色鳥】
嘴基往後有一條粗黑帶,栗褐色的頭頂中央也有一條黑線。眉線及喉部乳白色。胸、腹暗黃褐色,下腹及尾下覆羽鮮紅色。背暗綠色,初級飛羽黑色,有白斑。其它飛羽及覆羽綠色,小覆羽寶藍色。尾羽黑色,腰淡藍色。
八色鳥喜愛低海拔闊葉林,可惜這樣的森林大多已遭人為開墾過,因此棲息環境甚受限制,被列為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常單獨、成對出現在樹林底層,飛行迅速,覓食時會到地面翻找、啄食,最愛蚯蚓。5月進入交配期,一窩蛋約3~5顆,由雙親共同照顧雛鳥。
【美麗八色鶇】
美麗八色鶇(學名:Pitta superba),是八色鶇科八色鶇屬的一種,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特有種。全球活動範圍約為1,800平方公里。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易危。
美麗八色鶇的平均體重約為115.0克。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
【北島鞍背鴉】
鞍背鴉是雀形目、垂耳鴉科一種稀有的鳴禽,僅存於紐西蘭附近小島。體長25厘米,全身黑色,背紅褐色,似鞍狀。嘴角有黃色或橙色肉垂。
棲息生活在陰涼隱蔽的密集樹林裡,周圍布滿腐爛的樹木和潮濕的苔蘚。雌雄鳥的食物不同,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吃樹葉,漿果和種子等。
分布於紐西蘭的東北部和南島的西南部,東北部為北島鞍背鴉,西南部為南島鞍背鴉。
【非洲白頸鴉】
非洲白頸鴉,是鴉科鴉屬的一種,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棲息地包括溫帶草原、淡水泉、綠洲、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燥疏灌叢、牧草地、城市、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耕地、淡水湖、污水處理區、乾燥的稀樹草原、河流、溪流、亞熱帶或熱帶的高海拔草原、鄉村花園和種植園。
【冠藍鴉】
冠藍鴉(英文:blue jay 學名:Cyanocitta cristata),又名藍松鴉、藍樫鳥,是雀形目鴉科冠藍鴉屬的鳥類,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國落基山脈以東、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和加拿大南部,屬於新北界松鴉,與其他的鴉科親緣關係較遠,而在北美洲松鴉中,只有冠藍鴉和暗冠藍鴉有頂冠。它們適應性強,好奇好鬥,聰明頑皮,雜食性,在幾十年中已被引入多個新棲息地。
【白眉巴拉旺孔雀】
巴拉旺孔雀是灰孔雀雉屬中最似孔雀的雉。雄鳥有直立的冠,眼睛上有白紋,身體呈金屬綠及黑色。尾羽有藍綠色的大眼斑點,示愛時可以展開成扇狀。雌鳥較雄鳥細小。雌鳥呈深褐色,冠較短,喉嚨、頰及眼眶呈白色。
【戴氏鷴】
泰國火背鷴(學名Lophura diardi)是一種中等大小,約有80厘米長的雉。雄雞呈灰色,大部份面部沒有羽毛及呈紅色,腳呈深紅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紅褐色,尾巴長而彎曲及呈黑色。雌雞呈褐色,雙翼及尾羽黑色。
泰國火背鷴分布在柬埔寨、寮國、泰國及越南的低地及常綠林。它們是泰國的國鳥。雌雞每次會生4-8隻蛋,蛋呈紅色。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學名:Podiceps gallardoi)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鸊鷉科鳥類。它們分布在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最偏遠的湖泊中,並會在同區的海岸過冬。身體呈黑白色,無繁殖羽之分,保育等級屬「極危」。
【鴯鶓】
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鴯鶓屬唯一的物種。由於僅分布於澳洲,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黃眉黃鶲】
雄鳥的色彩華麗,黑色的背部配上發亮的橙色眉斑、喉部和胸部,及白色翼斑。琉球亞種的雄鳥以黃色取代橙色,有更寬的眉斑,且背部和頭部的黑色帶有綠色調。雌鳥相當樸素,背上暗褐色,胸部黃褐色,腹部白。鳴唱美妙,如鶇一般,通常是一連串三或四聲短促如鈴響的聲音。為稀有過境鳥,會出現在山區甚或公園裡。常單獨行動,在樹林中、上層活動,快速穿梭於枝葉間捕捉飛蟲。
【斑姬啄木鳥】
斑姬啄木鳥(學名: Picumnus innominatus),背至尾上覆羽橄欖綠色,兩翅暗褐色,外緣沾黃綠色,翼緣近白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表面同背。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側白色或黃白色,外側3對尾羽有寬闊的斜行白色或淡黃白色次端斑。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和腳鉛褐色或灰黑色。常單獨活動,多在地上或樹枝上覓食,較少像其它啄木鳥那樣在樹幹攀緣。繁殖期為4~7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
【歐洲椋鳥】
歐洲椋鳥(學名:Sturnus vulgaris)又名歐洲八哥、紫翅椋鳥,為椋鳥科椋鳥屬的鳥類,俗名黑斑、亞洲椋鳥。整體厚實而黝黑。短尾,三角形翅膀,長而尖的喙。近看時羽色華麗。繁殖季時,身上顯現紫色及綠色炫彩,黃色嘴喙。冬季時,大量白斑覆蓋全身。主要生活於綠洲樹叢間,營巢於樹洞中。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野鴝】
野鴝(學名:Calliope calliope)為鶲科野鴝屬的鳥類,俗名紅脖、紅點頦、紅脖雀(雄)、白點頦(雌),大陸稱紅喉歌鴝。體長達16厘米;雄鳥體羽大部分為純橄欖褐色,各羽中央略現深暗,亮紅色喉部,眼上有一白色條紋,雌鳥為白色喉部,眼上條紋為淡黃色。
【海鸕鶿】
海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為鸕鶿科鸕鶿屬的鳥類,俗名烏鵜。體長約70公分;身體羽毛為黑色,帶有紫色光澤,生殖期頭上生兩冠狀羽毛;綠色眼睛,裸出的面部和喉部棕褐色,蹼為紫色。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一帶,包括勘察加半島。為海鳥,活動於隱蔽的沿岸的海水海灣及河口、亦在寬闊的大海中以及營巢於海邊峭壁或岩穴間。
【楔尾鵰】
楔尾鵰(學名:Aquila audax),又名楔尾鷹,是澳洲最大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普遍的鵰,是真鵰屬中的一種。有羽毛的腿部和楔狀尾部是其明顯特徵。牠們的雙翼長而且闊,身體呈褐色,翼展平均超過2.5公尺,平均體長1.2公尺,尾巴呈楔狀。其巨大體積和楔狀尾使非專業人員也能輕易識別。
【野生火雞】
野生火雞(學名:Meleagris gallopavo),又名普通火雞,是原產於北美洲的火雞,也是最重的火雞。家火雞與牠們屬於同一物種,是將墨西哥的亞種馴化而來的。
【黑天鵝】
黑天鵝(學名:Cygnus atratus)是一種主要在澳洲東南與西南區域繁殖的大型水鳥。黑天鵝可能獨自行動,也可能成群結隊(從幾百隻到幾千隻不等)。儘管大部分的身軀覆蓋著黑色的羽毛,但是一旦飛行起來,便可發現其實黑天鵝有著一排白色的發翔羽。它們有著明顯、亮紅色的喙部,雙足則是灰黑色的。
【黑面琵鷺】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黑面琵鷺、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有「黑面天使」和「黑面舞者」的雅稱;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因此當黑面琵鷺在每年一月至三月度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在多地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量。黑面琵鷺現時只分布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小辮鴴】
小辮鴴(學名:Vanellus vanellus)又名鳳頭麥雞,是一種鴴科麥雞屬的鳥類,多數是候鳥。每年夏天在中歐、東歐、哈薩克至中國東北一帶繁殖,冬天到華南、日本、印度、西亞、法國、伊比利半島和北非越冬。
【粉紅鸚嘴】
粉紅鸚嘴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棲於海拔2200公尺以下,林內底曾之灌木叢,河邊之葦草叢和竹林裏。以昆蟲和果實為主要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3~5枚蛋,為淡翠藍色,無污斑。
【倉鴞】
倉鴞(學名:Tyto alba)是分布最廣的貓頭鷹種類,也是所有鳥類中分布最廣的之一,屬於鴞形目中兩科之一的草鴞科。它廣布於世界各地,除了極地、荒漠、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和一些太平洋島嶼。譜系學證據顯示,倉鴞至少有三支主要世系:歐亞大陸和非洲一支,大洋洲一支,美洲一支,以及島嶼上極度趨異的分類群。共約28個亞種間的體型和顏色差異很大,但體長大多在33至39厘米之間,翼展在80到95厘米之間。頭背部的羽毛為斑駁的灰色或棕色,下體呈白色至棕色,有時帶暗色斑點。面盤是標誌性的心形,大部分亞種為白色。倉鴞的數量會快速增長。它們在全球範圍被評估為無危物種,但部分地區的一些亞種受威脅的程度較高。
【角鵰】
角鵰(學名:Harpia harpyja),又名哈佩鵰或哈比鷹,是新熱帶界的一種鷹。牠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所描述,並命名為Vultur harpyja。後來被編入自立的角鵰屬中。
角鵰的名字是與希臘神話的哈耳庇厄有關,哈耳庇厄是一種人面鷹身的怪物,負責將死人帶到哈底斯面前。牠們是美洲中最大隻及最強壯的猛禽,很多時都棲息在熱帶低地森林的上冠層。牠們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鷹之一,現存只有食猿鵰較牠們大。已滅絕的哈斯特鷹差不多比牠們大50%,同時具備了擁有所有現存成年鳥類中最強179公斤以上的腳爪握力。
【小鸊鷉】
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又名小鷿鷈,大約25到30公分長,重量120到300克,是鸊鷉科最小的鳥。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除了繁殖期間外,夜晚通常停棲於隱密的水塘或湖泊邊的草叢中。營巢於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結冰,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冰的湖。
【白尾熱帶鳥】
別名白尾鸏,雌雄同型,虹膜黑褐色,嘴黃色,腳灰黑色,蹼黑色,整體大致白色。黑色過眼線,眼先有黑色弧形斑。飛行時左右翼上幾達翼前緣至近腰部有"V"字黑色翼帶。外側初級飛羽黑色,尾羽中央兩根極長,大洋性海鳥,除繁殖季節在熱帶海洋中的小型島嶼登陸產卵。
【白頭海鵰】
白頭海鵰(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英語:Bald eagle),是北美洲的一種猛禽,美國國鳥。這種鷲有兩個亞種,與白尾鷲是隱存種。牠們分布於加拿大、美國全境以及墨西哥的北部。牠們的活動區域通常在開放水域,因為有著很豐富的食物資源。牠們一般會在老樹上築巢。
白頭鷲是大型鳥類,身長達71到96公分,翼展168到244公分,重3至6.3公斤,雌性體積比雄性大25%左右。[2]成年的白頭鷲的身軀呈棕色,尾部和頭部均呈白色,其虹膜呈鮮黃色,腳呈爪狀,嘴部呈鉤狀。
【紅胸啄花】
居住在森林覆蓋的山地和山丘及山谷上部的袖珍鳥兒。雄成鳥背部深藍色,腹部是淡奶油白,帶有黑色條紋,以及像是胸口上血跡一般的明亮紅色斑塊。雌鳥顏色較淡,背部是欖褐色,腹部是灰白色;沒有綠啄花和朱背啄花雌鳥的白色喉嚨。在顯眼的高處棲枝發出的鳴唱聲,是一連串接續著顫音的高頻吱吱聲。
【歐亞鴝】
歐亞鴝(學名:Erithacus rubecula)又名知更鳥,是一種小型的雀形目鳥類,牠是歐洲常見的鳴禽,身長12.5–14.0厘米,性好戰,因胸前鮮艷的羽毛最初被稱作redbreast(紅色胸脯)。
【華麗琴鳥】
華麗琴鳥(學名:Menura novaehollandiae)是雉型澳大利亞鳴禽,上身棕色,下身灰褐色,翅膀圓形、腿部健壯。成年華麗琴鳥重約一千克。平均體重僅次於現存鳴禽中的渡鴉與厚嘴渡鴉。
華麗琴鳥出現於澳大利亞十分硬幣的背面是澳大利亞的國鳥,1930年澳大利亞政府制定法律加以保護。華麗琴鳥可以精確模仿各種各樣的聲音。雌雄華麗琴鳥皆會歌唱,但雄鳥唱歌更頻繁,歌聲也更嘹亮。
【南方鶴鴕】
南方鶴鴕是澳洲第二大的鳥,而在世界上則是第三大,僅次於鴕鳥及鴯鶓。雌性的體型較大及更有光澤色彩。南方鶴鴕約1.5-1.8米高,有些雌性個體甚至可達2米高,體重為60公斤。牠們的頭上有一個骨盔,是用作擊打草叢,牠亦是唯一備有裝甲的鳥類。
鶴鴕的腳有三趾,每趾都有鋒利的爪。最內側趾的爪就更像匕首,長120毫米。牠們可以以時速50公里穿越密林,利用頭上的骨盔推倒小樹及叢林。牠們可以跳躍達1.5米高,且是游泳能手。2004年的金氏世界紀錄將鶴鴕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金樹八哥】
金樹八哥(學名:Mino anais 英文名:Golden Myna)是椋鳥科樹八哥屬的鳥類。
【禿鼻鴉】
禿鼻鴉(學名:Corvus frugilegus)又名禿鼻烏鴉、老鴉、老鴰、山鳥、山老公、風鴉,通稱烏鴉。是鴉科鴉屬的一種。禿鼻鴉常棲息於平原丘陵低山地形的耕作區,有時會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區。本物種喜結群活動,尤其到了冬季常常結成龐大的集團多者可達數千乃至上萬。
【輝椋鳥】
輝椋鳥(學名:Aplonis panayensis),又名亞洲輝椋鳥、菲律賓椋鳥,為八哥科輝椋鳥屬下的一個種。
在台灣為被引進做為寵物,但因棄養或逃逸等原因,於多個縣市已發現野生族群。由於此鳥適應力強且對內很團結,對外很排斥,會攻擊其他鳥類,可能排擠其他鳥類的生存而造成生態問題。
【小軍艦鳥】
軍艦鳥(學名:Fregata minor)為軍艦鳥科軍艦鳥屬的鳥類,又名小軍艦鳥。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以及周遭陸域,也有小群體分布於大西洋西南部。可見於中國大陸沿海的廣東至江蘇,偶見於河北。曾於台灣出現。一般生活於海島以及築巢於樹上。身長可達85~105公分,翼展可達205~230公分。
【紅頂侏儒鳥】
紅頭侏儒鳥是侏儒鳥科的一種鳥類。在貝里斯,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秘魯和巴拿馬都可以找到他。他的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低地森林。這隻鳥可能以雄鳥不尋常的求偶方法而聞名,在這種求偶方法中,他會像快速的月球漫步一樣迅速向後掠過樹枝。
【白冠雞】
白冠雞(學名:Fulica atra),又名骨頂雞、白冠水雞,或稱白骨頂、為秧雞科骨頂屬的鳥類,在台灣屬於冬候鳥。
【裏海燕鷗】
裏海燕鷗(學名:Hydroprogne caspia)又名紅嘴巨鷗,是世界上最大的燕鷗。鮮紅的厚嘴喙是最大特徵。夏季時全黑的頭頂,在冬天時會變成黑色條紋。在湖泊、河流、河口和水庫來回尋找魚類,然後射入水中捕魚。拍翅平順,飛行的樣子比起小型燕鷗的急促更像海鷗。非常吵雜,會發出大聲的嘶啞尖叫聲。
【穴小鴞】
穴小鴞(學名:Athene cunicularia),鴟鴞科小鴞屬(Athene)的一種,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常見於草原、牧地、農業地區、荒漠,或者低植被的乾燥區域。有別於其他種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
【剛果孔雀】
剛果孔雀(學名:Afropavo congensis),又名非洲孔雀,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雉鳥,與孔雀屬有姊妹群的親緣關係。雄鳥全身羽毛為黑色而在頸部有深藍色羽毛,近頭部位置有較大的紅點。雌鳥背部為綠色羽毛而其餘部份為褐色羽毛。棲息於西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海拔12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
【蓑羽鶴】
蓑羽鶴(學名:Grus virgo),又名閨秀鶴,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每年會從中國與蒙古邊境地區往南遷徙,飛越過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塔爾沙漠地區過冬。
【叉拍尾蜂鳥】
叉拍尾蜂鳥(學名:Loddigesia mirabilis),又稱叉扇尾蜂鳥,是一種中等體形(體長最長可達15cm)的蜂鳥。擁有白色、綠色和青銅色的三色羽毛,有藍色羽冠,頸部有明亮的綠松石色斑紋,白色的腹部上有一條黑線。是唯一的一種單型屬蜂鳥。
叉拍尾蜂鳥是秘魯的地方鳥種,被發現在里奧烏特庫班巴地區的森林邊緣。1835年由鳥類收藏家安德魯•馬修斯首次向喬治•羅狄吉斯報導。這種蜂鳥外形十分獨特,尾部僅有四根羽毛。最顯著的特徵是雄鳥尾部外側兩根長長的、扇狀或球拍狀的尾羽,這兩根尾羽相互交叉且在末端有很大的藍紫色圓盤或(法語中用「spatules」一詞形容,意為抹刀或藥刀等)。雄鳥可分別活動兩根羽毛。
【北鷹鵑】
北鷹鵑(Northern Hawk-cuckoo,學名:Hierococcyx hyperythrus)又名北方鷹鵑,是屬於杜鵑科的一種雀鳥,是鷹鵑屬的一種。嘴短,呈黃色,前端有闊黑環,上嘴端向下彎。眼圈黃色,腳黃色。頭、背、翼及尾上藍灰色,後枕及三級飛羽有白斑,尾上有黑褐相間的橫帶。白色下體沾淺褐色。幼鳥下體有深色縱文。體長65厘米。
【蠣鴴】
蠣鴴(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又稱為歐亞蠣鴴)又名蠣鷸,為蠣鷸科蠣鷸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波羅的海。這是分布最廣泛的蠣鷸科生物,有三個哺育區域,為西歐、歐亞大陸中部,堪察加半島,中國和韓國的西部海岸。在此區域內沒有其它蠣鷸科動物。
【小水鴨】
小水鴨(學名:Anas crecca,小水鴨),又名綠翅鴨、小鳧、小麻鴨、小蜆鴨、小食鴨。小水鴨是體形最小的河鴨屬鳥類之一,體長不及40厘米,僅為常見的綠頭鴨的2/3。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雄鳥頭頸部基色為栗褐色,從兩側眼周開始直到頸側分布者一條綠色的色帶,呈逗號的形狀,與栗褐色的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臉上的這個「綠色大逗號」也是辨識小水鴨雄鳥的重要特徵。
【花鳧】
花鳧又名白鴨、冠鴨、掘穴鴨、潦鴨、翹鼻鴨、翹鼻麻鴨。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鹽池、鹽田及海灣等處等濕地活動。冬天時隨潮汐漲落,在未封凍的河口可見。冬季常數十至上百隻結群活動。在西歐為留鳥,德國北部海岸有其固定的換羽地,每年在此地換羽的翹鼻麻鴨約有10萬隻。
【黑枕藍鶲】
黑枕藍鶲(學名:Hypothymis azurea)又名黑枕王鶲,為王鶲科黑枕王鶲屬的鳥類。雄鳥枕部有一黑色斑塊,喉下具一條纖細的黑色橫帶。雌鳥無枕部的黑斑及上胸的黑色橫帶。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模式產地位於菲律賓呂宋島。
【胡兀鷲】
胡兀鷲(學名:Gypaetus barbatus)是胡兀鷲屬中唯一的成員。牠們一般會選擇分布在歐洲南部、非洲東部、北部和賴索托、西亞、中亞和西藏的高山上產卵,而牠們每次大約能生下一至兩顆蛋。
雖然胡兀鷲不喜歡吃動物的屍體,但牠們會以一些骨髓做為日常食物的一部分。牠們還會從高空把骨頭丟下,然後再從地上取得那些骨頭的碎片。牠們也因為這種習慣而得到骨頭壓碎機(Bone Crusher)的名稱。
【雙角犀鳥】
雙角犀鳥(學名:Buceros bicornis),又叫黑板擦鳥、印度大犀鳥,屬於佛法僧目犀鳥科。牠的喙上的盔突特別寬大,上方有一個凹陷,向前形成兩個突起彷彿兩隻角一樣,故名雙角犀鳥。是犀鳥科中最大的一種,身長90~130公分,翼展可達152公分,分布於印度、馬來半島與蘇門達臘等地。這種鳥類最長可存活大約50年。
【川秋沙】
川秋沙(學名:Mergus merganser)為雁鴨科秋沙屬的鳥類,又名普通秋沙鴨,俗稱潛水鴨、拉他(邋遢)鴨子、大鋸嘴鴨子、魚鑽子或秋沙鴨。分布於西伯利亞、歐洲、北美洲、以及上述以南各地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以及中國大陸的北京雁棲湖懷柔水庫黑龍江以至新疆、青海、西藏、及上述以南各地等地,常見於海洋、淡水湖和森林地區河流的周圍、湖泊、池塘、河流、江口以及海港。
【黑腳信天翁】
黑腳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nigripes)為信天翁科北太平洋信天翁屬的鳥類。非常大型的海鳥,整體為冷褐色,臉部帶白色調。有些成鳥有淡色腹部。幼鳥整體為較暗的褐色。通常單獨出現,但經常會跟其他海鳥和鷗混群覓食。除夏威夷等繁殖地外,很少從陸地上看見;偏好離岸海域。
【銅藍鶲】
銅藍鶲(學名:Eumyias thalassinus)為鶲科銅藍鶲屬的鳥類,分布於亞洲南部至東南部,以其青藍羽色而得名。
【桑鳲】
(學名:Eophona personata),又名黑頭蠟嘴雀、黃嘴雀,為雀科黃嘴雀屬的鳥類。嘴粗大呈黃色,雌雄鳥皆同色, 頭前半部黑色,背部灰色,翼羽與尾羽有藍色光澤,翼羽並帶有白斑,在臺灣屬稀有冬季過境鳥。
【白臉角鴞】
白臉角鴞(學名:Ptilopsis leucotis)是鴞形目鴟鴞科下的一個物種。南白臉角鴞(Ptilopsis granti)本來也是一併收錄於此物種中,後來才被劃分為另一物種。全長19-24厘米,雌鳥比雄鳥體型稍大。全身體羽棕灰,遍布細長縱紋。白色面盤邊緣黑色。虹膜深黃或橘紅。
白臉角鴞以其特殊的防禦機制而著稱。當有敵人靠近時,白臉角鴞會選擇不同的戰術。如果對方是一個體型略大於自己的貓頭鷹(比較容易戰勝),它會豎起所有的羽毛,撐大自己示威,以恐嚇對方不要接近;如果對方是一個體型超大的貓頭鷹(難以戰勝),它會立刻縮起羽毛,拉長身體,眯起眼睛,把自己變成一個「樹枝」,並伺機逃跑。
【橡樹啄木鳥】
橡樹啄木鳥(學名:Melanerpes formicivorus),體長20-23釐米,頭頂、後頸紅色,喉下部、腰和腹部白色,腹部有細的黑色縱條紋。其餘體羽為黑色。嘴黑色。腿、腳暗灰色。
棲息於山區林地中。結群活動。以昆蟲以及植物堅果、果實等為食。營巢於樹洞中。橡樹啄木鳥雖有一定數量,但面臨威脅。分佈于美洲地區,包括伯利茲、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
【簇山雀】
簇山雀( Baeolophus bicolor )是一種小型灰色羽毛的鳴禽,頭頂灰色,黑眼,黑額頭,銹色的側翼。在北美東部地區很常見。
【針羽鴿】
針羽鴿 (Geophaps plumifera#Spinifex Pigeon),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鳥類之一。
【岩雷鳥】
岩雷鳥(學名:Lagopus muta),在松雞家族中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鳥。本種分布於全北界的凍土苔原帶和高山苔原帶,多棲息在海拔1300~2000米處的礫石苔原、檜樹灌叢和沼澤地。外形頗似柳雷鳥,但夏羽甚為灰暗而冬季眼先黑色。嘴較細小。
【茶腹鳾】
茶腹鳾(學名:Sitta europaea)又名林鳾、普通鳾或歐亞鳾,在中國部分地區亦俗稱藍大膽,是廣泛分布於歐洲及亞洲等地的小形雀鳥,也是鳾科鳥類中最常見且分布最廣泛的鳥類。茶腹鳾是一種棲息於中海拔山區的留鳥,常於老樹上築巢。以昆蟲、種子子及堅果為食。此外,與其他鳾科鳥類一樣,牠們能夠頭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樹,啄木鳥等在這個狀態下則只能往上爬。
【黃頭扇尾鶯】
黃頭扇尾鶯(學名:Cisticola exilis),又名金頭扇尾鶯,為扇尾鶯科扇尾鶯屬的鳥類,分布在印度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繁殖雄成鳥有橙金色羽冠,輕而高亢的持續鳴唱。
【鷹斑鷸】
鷹斑鷸(學名:Tringa glareola)又名林鷸,為鷸科鷸屬的鳥類。有白色眉斑,腹面亦呈白色。背部密布白色小斑點,飛行時可見尾部白色,尾羽末端有黑色橫斑。行走時尾部持續上下擺動,警戒性高,察覺危險時成群吵雜飛去。常見於剛播種之秧田中。
【 岩鸚鵡 】
岩鸚鵡身體橄欖棕色;前額帶有一塊淺藍滾邊,深藍底色的條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眼睛附近和臉頰上方為深藍色;臉頰其餘部分和胸部為深橄欖色;腹部為橄欖黃色。主要棲息於沙丘、紅樹林區、鹹水沼澤、荒涼多岩的小島,以各種草類植物種子和灌木叢中的漿果、植物嫩芽、野草、鹽湖、岩石或是潮汐平地間所生長的草類和植物為食。棲息地為澳洲南部和西南的海岸以及岩岸附近島嶼。
【紐西蘭木鴿】
又稱紐西蘭鴿,為紐西蘭本土的瀕危鳥類。紐西蘭鴿食用的果實通常較大,而且常常將果實攜帶到各地的棲息環境中,這樣果實的種子也撒布到了各個地方。為了顯示其珍貴性,紐西蘭的紙幣曾展現過紐西蘭鴿。
【阿拉里皮嬌鶲】
學名Antilophia bokermanni,羽毛為白色,頭頂為明顯的紅色,翅膀邊緣有黑色羽毛,布於巴西東北部的塞阿拉南部(阿拉里皮高原)。
【麗色彩鵐】
體長約13公分。雄鳥頭部寶藍色,背部翠綠色,翼羽褐色有綠邊,尾羽褐色,喉、胸、腹部和腰部紅色。雌鳥身體背部綠偏褐色,翅膀褐色有綠邊。腹面黃綠色。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繁殖於美國東南部、以及墨西哥。度冬區在佛羅里達、中美洲、巴哈馬、古巴及牙買加。雄鳥鮮豔的羽色,使得麗色彩鵐被認為是北美洲最亮麗的鳥類。
【派斯奎特氏鸚鵡】
(學名:Psittrichas fulgidus),臉部沒有羽毛、鷹喙狀的喙部等特徵狀似兀鷹或禿鷲,外表與一般的鸚鵡很不相像,黑色與鮮亮的紅色毛羽相當美麗,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尾短、體型大小如烏鴉,體黑色,腹部紅色,腿灰色。頭前部無羽毛,頸上有硬羽。雄鳥眼後方有顯著紅斑。
吃果實和柔軟植物。成對或小群飛行。棲息的樹大多是鄰近水源區的獨枝高樹,是新幾內亞島上一種獨立種類的珍稀鳥類。
【走鵑】
走鵑(學名:Geococcyx californianus),英文名稱「road runner」字意為在路上賽跑者。亦稱灌叢雞(chaparralcock),是鵑形目杜鵑科的地棲性鳥類。是北美最大的杜鵑鳥。走鵑不擅長飛行,飛行笨拙且易疲乏。通常喜好沿著道路奔跑或串列於灌木蒿和牧豆樹的灌叢中,捕食昆蟲、蜥蜴、蛙、鼠、和蛇。捕到獵物後會用結實的喙將其啄死,然後從頭部開始吞下。走鵑奔跑速度非常快,每分鐘可以跑500多米。走鵑繁殖時築巢於仙人掌或小樹下層,巢結實,由樹枝構成。每窩產卵2∼12枚(通常3∼5枚),卵白色。
【蒼翡翠】
蒼翡翠(學名:Halcyon smyrnensis)又名白胸翡翠,也叫白喉翡翠,是一種分布在亞洲南部和西部的翡翠。體長28cm,頦、喉及胸部白色;頭、頸及下體餘部褐色;上背、翼及尾藍色鮮亮如閃光;翼上覆羽上部及翼端黑色。捕食於曠野、河流、池塘及海邊。
【灰鷽】
灰鷽(學名:Pyrrhula erythaca)又名灰頭灰雀,為雀科灰雀屬的鳥類。分布於錫金、不丹、印度、台灣以及中國的西北、華北、華中、西南山地、西藏等地,常見於海拔1500-4000m 的高山帶、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草甸及裸岩等生境以及常見於山頂、高山樹冠上。臺灣的亞種在胸部上有較暗的暖淡黃色調。雄鳥大部分為灰色。雌鳥的羽色大面積褐色調。
【黑頭織布鳥】
黑頭織雀(學名:Ploceus cucullatus),又名黑頭棲群織布鳥、黑頭織布鳥,是織布鳥科織布鳥屬的一種鳥類。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地區皆可發現其蹤跡。
黑頭織雀常在開放或半開放的廣大棲地中發生大量族群,其棲地包括林地和人類居住地,並且經常在城鎮,村莊和農莊形成大群的嘈雜群棲地。黑頭織雀會建造一個由草和葉片編織成的大型鳥巢,其出口向下,懸掛在樹上的樹枝上。每次產卵 2-3 顆。黑頭織雀有群聚繁殖的習性,所以會有許多巢掛在同一棵樹上。
【黑背鍾鵲】
黑背鍾鵲(學名:Cracticus tibicen),又名澳洲鵲或澳洲喜鵲,是澳洲及新幾內亞南部特有的一種雀。牠們屬燕鵙科下的鍾鵲屬。牠們曾一度被認為是三個不同的物種,但現已被確認為單一個物種,而其下已知有9個亞種。成年的黑背鍾鵲長37-43厘米,羽毛呈分明的黑色及白色,有紅色的眼睛及黑白色的喙。牠們的腳很長,大部份時間都會在地上行走。據此很多學者都將牠們分類在獨有的Gymnorhina屬中。黑背鍾鵲亦被認為是澳洲最多才多藝的鳴禽,可以發出不同的叫聲。
澳洲的春天(10月至12月)是鍾鵲的季節,繁殖期的黑背鍾鵲會對入侵的動物,包括走近牠們位於公路旁鳥巢的駕駛者攻擊。黑背鍾鵲是很多澳洲運動隊伍的吉祥物。
【流蘇鷸】
雌雄鳥體色相異,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也不同。雄鳥繁殖羽頸部周圍有流蘇狀的飾羽,個體間色彩的變化很多,有純白、紫黑、橙黃、淡黃、紅褐等,同時帶有紫黑淡黃斑點及條紋。繁殖於歐亞大陸凍原帶,冬季遷移至南歐、非洲及南亞,僅少數出現在東亞。台灣零星分布於海岸濕地,以蘭陽平原及嘉南平原的紀錄較多。
【渡鴉】
渡鴉(學名:Corvus corax)(英文: Raven)俗稱為胖頭鳥。分布於北半球,是所有鴉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目前已知有八個亞種,不同亞種之間在外表上只有些許不同,但在遺傳學上差異則較明顯。
渡鴉是最大的兩種烏鴉之一,可能與厚嘴渡鴉(C. crassirostris)同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鳥類。成熟的渡鴉長約56-69公分,最重紀錄為0.69到1.63公斤。野外渡鴉一般有10到15年的壽命,但曾有達40歲的紀錄。幼鳥成群活動,之後則與伴侶共同生活,每對伴侶皆有各自的領域。
渡鴉有一些著名的問題解決技巧,居住在人類社區的渡鴉能聰明的利用各種資源,眷養情況下亦可理解人類的指令,因此被認為有著高度智力。
【白腰鵲鴝】
一種像鶇的鳥,尾巴長而漸寬。雄鳥背部有光澤,胸腹部則是飽滿的栗紅色。雌鳥外型相似但較灰褐色,幼鳥是紅褐色有銹紅色的翼帶,腳是粉紅色。出現在森林、公園和庭院中。鳴唱聲是各式各樣一連串響亮的口哨聲和笛聲,常混雜模仿其他鳥類;不像大陸畫眉有重複的樂句。在臺灣為外來種。
【北方鶴鴕】
北方鶴鴕(學名:Casuarius unappendiculatus)別名單垂鶴鴕,站立時身高可達1.6公尺,頸部為金色,這點跟雙垂鶴鴕不同,且體型亦比其小,這種鳥分布在紐幾內亞北部。
【小丘鷸】
英文名:(American woodcock) ,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它們屬小型涉禽鳥類,多棲息在海岸、沼澤及河川等地,以水生動物為食。
【王鷲】
王鷲(Sarcoramphus papa),又名國王禿鷲,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鷲科鳥類。牠們主要生活在從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熱帶低地森林中。牠是王鷲屬中唯一的現存物種。由於棲息地的日益縮小,王鷲的數量也正在逐漸減少。
王鷲體型很大,及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帶。牠的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皮膚顏色有異,包括黃色、橙色、藍色、紫色及紅色。喙上有黃色的肉冠。人工飼養的王鷲可以活到30歲。
【托哥巨嘴鳥】
托哥巨嘴鳥的羽毛主要是黑色,喉嚨、胸部及上尾底白色,下尾底呈紅色。牠們的眼睛周圍呈淺藍色,外圍呈橙色。牠們的喙巨大,呈黃橙色,下部及嘴峰呈紅橙色,尖端底部黑色。喙是空心的,故其實是很輕。托哥巨嘴鳥分布在玻利維亞北部及東部、秘魯東南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東部及中部、及巴西東部及南部。牠們是留鳥,但也有地區性的遷移。托哥巨嘴鳥主要吃果實、昆蟲、雛鳥及鳥蛋。牠們也會吃細小的鳥類。牠們的長喙可以幫助捕捉獵物及採集果實,並可以剝皮,也可以嚇走掠食者。
【斑翡翠】
黑白顯眼的翠鳥,有短而濃密的冠羽和光滑的全黑色嘴。乍看類似冠魚狗,但較小,且有更明確的斑紋和較不直立的冠羽。成群活動,經常看到以對或小群覓食或棲息。在尋找獵物時經常在水上盤旋。棲於各種水邊棲息地。
【朱鸝】
朱鸝(學名:Oriolus traillii),俗稱大緋鳥,是黃鸝科黃鸝屬的鳥類,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地區。體型大,有淺色虹膜的黃鸝科鳥類,棲於中低海拔森林覆蓋的山區。雄鳥是墨黑色的頭和翅膀;身體的其餘部分都是明亮的磚紅色。雌鳥不那麼鮮豔但仍然與眾不同,有深橙紅色的尾巴和條紋的白色體下。通常成對或小群出現,有時與其他物種混群。常成對進行空靈的二重唱;雄鳥發出一系列的悅耳的叫聲,雌鳥則用長長的通風口哨聲響應。
在台灣是特有亞種。
劉其偉大師創作的婆憂鳥原型。
【褐鵜鶘】
褐鵜鶘(學名:Pelecanus occidentalis)是最細小的鵜鶘。它們長106-137厘米,重2.75-5.5公斤,翼展1.83-2.5米。褐鵜鶘是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的國鳥,也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鳥。
【褐翅鴉鵑】
褐翅鴉鵑(學名:Centropus sinensis)為杜鵑科鴉鵑屬的鳥類,俗名大毛雞、烏鴉雉、毛雞、黃蜂、紅毛雞。外表看似介於烏鴉跟雉雞之間的大型鳥類。身體主要為黑色,翅膀為明顯的鏽紅色。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東至菲律賓、印尼、台灣的金門與馬祖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貴州、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
【麝雉】
麝雉(學名:Opisthocomus hoazin)是熱帶的一種鳥類,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盆地及奧利諾科盆地的沼澤、森林及紅樹林。它們是麝雉屬下的唯一物種,而麝雉屬則是麝雉科下的唯一屬。此科的分類位置被受爭議,仍未有所定論。麝雉的大小如雉雞,長約65厘米,頸長頭小。它們呈褐色,下身淡色,面部沒有羽毛及呈藍色,眼睛呈栗色,頭上有紅褐色的尖冠。雛雉的翼指上有爪。它們是草食性的,主要吃葉子及果實,消化系統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們有強烈的氣味,可能是因食葉所致。
【長冠犀鳥】
長冠犀鳥(Berenicornis comatus),又名白冠犀鳥,是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塔臘及婆羅洲的一種犀鳥。
【吼海鵰】
吼海鵰(學名:Haliaeetus vocifer)又名非洲海鵰、三色海鵰、非洲魚鷹,是鷹科的一種猛禽。
吼海鵰是一種大型的鳥類,雌性比雄性大。雄性的翼展一般長約2米(6尺),而雌性的翼展一般長逾2.4米(8尺)。牠們的外型獨特全身大多呈棕色,強有力的翅膀則呈黑色。牠們的頭部、胸部和尾部呈雪白色,喙呈黃色,尖端有一黑斑駁。
【白環鸚嘴鵯】
白環鸚嘴鵯(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為鵯科鸚嘴鵯屬的鳥類,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前額白色,臉黑色,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喙粗厚而短,白色或黃白色。兩個亞種的差異在於台灣亞種的頭是灰黑色,尾羽末端暗褐色,而指名亞種的頭黑色,尾羽末端黑色。
【鴕鳥】
非洲鴕鳥(學名:Struthio camelus)屬鴕形目鴕鳥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鳥類,生活於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樹草原地帶,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生長快、繁殖力強、易飼養和抗病力強等優點,在許多國家被廣泛馴養。
【大極樂鳥】
大極樂鳥(學名:Paradisaea apoda),也稱大天堂鳥、無腿極樂鳥,這個名稱是由於早期的商人將沒有爪子的大極樂鳥帶回歐洲,以它們華麗的羽毛來吸引貴族,這使得人們認為這種鳥是天堂的來客,一直在天空中飛翔不需要著陸。大極樂鳥是極樂鳥屬中最大的物種,成年雄性大極樂鳥的體長可以達到43厘米,雌性也可達35厘米。大極樂鳥主要分布在紐幾內亞島的西南部以及阿魯群島,以水果、種子和小昆蟲為主要食物。
【漠䳭】
漠䳭(學名:Oenanthe deserti)為鶲科䳭屬的鳥類,俗名黑喉石棲鳥。分布於西伯利亞、亞洲、非洲,包括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西藏等地,一般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間以及環境多為多石的平原、山地礫漠、乾旱荒漠、山地荒漠、荒漠和半荒漠地帶。
【冠郭公】
冠郭公(學名:Clamator coromandus),又名紅翅鳳頭鵑、栗翅鳳鵑、紅翅鳳頭郭公,為杜鵑科鳳鵑屬的鳥類。長約40厘米;亮藍黑色羽冠,頸後有一白色橫帶;兩翼外側為栗紅色,下胸至腹部為白色;對趾足。分布範圍自喜馬拉雅山脈南抵印度、斯里蘭卡,東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各省、自江蘇西至甘肅、四川、雲南等地。
【翠金鵑】
翠金鵑(學名:Chrysococcyx maculatus)為杜鵑科金鵑屬的鳥類,俗名翠鵑、金翠鵑。雄鳥上體輝綠色,頭至背綴有很多棕栗色,頦和喉具黑褐色橫斑; 雌鳥上體自背以下具棕色羽緣。虹膜淡紅褐色至緋紅色,眼圈緋紅色,嘴亮橙黃色,尖端黑色,腳暗褐綠色。
【綠啄花】
台灣最小的鳥種,常看到在花朵四周懸停,或將頭深深探入。背部欖褐色,腹部則較暗淡。沒有特徵本身就是特徵,表現出對槲寄生的強烈偏好,常可以看到牠單獨或成對圍繞著槲寄生的果實和花朵。
【棕脅秋沙鴨】
學名:Lophodytes cucullatu,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是美洲溫帶的小體型水鴨,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頭戴白帽的雄性棕脅秋沙鴨。
棕脅秋沙鴨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東部和中部的小湖和池塘里。數量很少。西岸也有數量就更少了。冬天遷移到美國南方沿海地帶。
【南美尖尾松雞】
尖尾草原松雞(學名:Tympanuchus phasianellus),體長41-47釐米,翼展40-60釐米,體重815-950克。頭上具羽冠,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翅短圓;腋羽稍長,呈黑白相雜狀或具黑白二色相間的橫斑。眼眉桔黃色呈新月形,雄性比雌性重,可以通過沿中央尾羽的羽毛垂直的黑色標記,以及頸部兩側的粉紅色至淡紫色氣囊識別,這些氣囊在繁殖季節求愛會被充氣擴大。該物種亞成鳥在外觀上與雌鳥相似,通常是灰色的。虹膜栗紅色;鳥喙灰黑色;趾黑褐,各趾兩側具櫛狀突。
【維多利亞鴿】
維多利亞冠鳩(英文:Victoria Crowned Pigeon,學名:Goura victoria)是鴿形目中體積最大的品種之一,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與其他鴿類相比,該種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巨大的扇形頭冠。頭冠由白色和紫色羽毛組成。同其他冠鳩一樣,該種雌性和雄性之間外觀差異很小。雄性體型略大於雌性。
【侏儒海雀】
侏海雀,遷徙性海洋鳥類。
侏海雀成百萬隻飛到岩石上產卵,它們的外形很像企鵝。和南極不同的是,陸地食肉動物可以到達北極,所以侏海雀沒有失去飛翔的本領。
每年的夏季會遷徙到北極育雛,在大海雀滅絕以後成為北極最類似於南極企鵝的海鳥,由於北極仍然與外界相連,捕食動物動物仍然對它們,它們保有飛翔能力,同時也是潛水的能手,可以輕鬆地潛入海底50公尺深的水層。
【灰喜鵲】
灰喜鵲(學名:Cyanopica cyanus),俗稱藍鵲、灰鵲、馬尾鵲、羊烏鵲、山喜鵲或藍膀喜鵲。是中等體形的鴉科鳥類,體長約40厘米,本物種較另一種城市中常見的鴉科鳥類喜鵲體形明顯要小很多,並且較修長。
鳳頭鳩
鳳頭鳩(學名:Ocyphaps lophotes)是鳳頭鳩屬的唯一物種,屬於鴿形目鳩鴿科,是一種生活在澳洲大陸的鳥。除澳大利亞北部靠赤道地區外它在整個澳大利亞生活,長30至34厘米。
【澳洲紫水雞】
紫水雞澳洲亞種(學名Porphyrio porphyrio bellus)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中型涉禽,體長約44 cm。嘴粗壯,鮮紅色,短而側扁;鼻溝淺而寬,鼻孔小而圓,在鼻溝前部下方,額甲寬大,後緣呈截形,橙紅色。翅圓形。跗跖和趾長而有力,暗紅色;能用腳趾抓住和操縱食物,這在秧雞科中很特殊。兩性同型,體羽大都為紫色或藍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藍綠色。棲息於江河、湖泊周圍的沼澤地和蘆葦叢中。以昆蟲、軟體動物、水草等為食。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
【紫輝牛鸝】
紫輝牛鸝(Molothrus bonariensis)是一種巢寄生動物,依靠宿主幫它孵蛋和育雛。它沒有特定的宿主,會把蛋產在其他種鳥類的巢中,並讓宿主幫它育雛。在其原生地南美和西印度群島,紫輝牛鸝已擴大它的分佈範圍,到達北美大陸,並威脅到一些已經瀕危的鳥類。
【玫瑰知更鳥】
(英文名:Rose Robin,学名:Petroica rosea)是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小型雀形目鳥類。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學名:Merops philippinus)為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分布於東南亞地區、新幾內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及中國大陸西南等地,是金門地區的夏候鳥,主要在金門的時間是 4 ~ 9 月,5 ~ 7 月間為求偶期與育鶵期。栗喉蜂虎相當受到重視的原因是牠們具有特殊的生殖行為,以挖掘土洞為巢穴進行繁殖,而且集體營巢,同時又有合作生殖的行為。集體營巢的鳥類目標顯著,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較容易因棲地的破壞而全數殲滅。
鶴鷺
鷺鶴(學名:Rhynochetos jubatus),又名卡古鳥或擬冠鷸,是新喀里多尼亞特有的一種鳥類。牠們的腳長,呈藍灰色,棲息在山區密林之中。牠們是鷺鶴科下鷺鶴屬的唯一現存種。牠們差不多不能飛,在地上以樹枝築巢。牠們受到掠食而接近滅絕的邊緣。
【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學名:Nestor notabilis)是生活在紐西蘭南島高山地帶的一種大型鸚鵡,屬於啄羊鸚鵡屬的一種。啄羊鸚鵡體長約48厘米。身體大部分為橄欖綠色,頭頂和頸部為黃綠色。公鳥比母鳥的喙更為彎曲。食性很雜,主要以樹葉、水果、昆蟲、以及動物死屍,人類的垃圾等為食。
【大赤啄木】
大赤啄木(學名:Dendrocopos leucotos)又名白背啄木鳥,為啄木鳥科啄木鳥屬的鳥類。體長 25-30 cm,雄鳥頭頂為紅色,雌鳥則為黑色。頭後到上背及兩翼為黑色,兩翼帶有白色橫斑。從低海拔至高海拔森林中皆有發現,相較於小啄木,更常出現於高海拔林中。常成對出現,攀爬於樹幹上,以樹皮內昆蟲幼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時鑿樹洞築巢,雌雄共同養育幼鳥。
【煤山雀】
學名Periparus ater,英文俗名Coal Tit,煤山雀屬於小型的山雀科鳥,身長約10至11公分,體態渾圓。全身大致為黑灰色為主。最明顯的特徵為頭部的黑色冠羽,相當惹人注目。為臺灣特有亞種鳥類,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至3500公尺山區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與玉山國家公園皆有分布。其他相似亞種主要分布於中亞和東亞地區。
【綠雉】
綠雉(學名:Phasianus versicolor)是一種棲息在日本列島低地的雞形目雉科鳥類。為日本特有種,既是該國國鳥,也是當地很多自治體的「市、町、村鳥」。
【黑領椋鳥】
黑領椋鳥(學名:Gracupica nigricollis)為椋鳥科斑椋鳥屬的鳥類,又名烏領椋鳥,俗名黑脖八哥、白頭椋鳥。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以及華南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香港等地。身長約28cm,眼周圍黃色。常見於垻區、村鎮田邊、糞坑、草地等郊外的開闊低地,並營巢於大樹的枝杈間,但亦在香港市區的大型公園頗常見。
【深山鶯】
亦稱黃腹樹鶯,台灣特有亞種,山麓及高地濃密林緣及次生林中小而害羞,不起眼的鶯。與小鶯相似,但眉斑較白對比較鮮明,腹部帶黃色,且鳴唱聲也不同;雄鳥會一再重複一個高而尖銳的音,逐漸拔高到極致,然後接著一段較短,不那麼強烈的一連串下降顫音。
【小雲雀】
小雲雀,學名Alauda gulgula,屬於百靈科雲雀屬,俗名朝天柱、百靈、阿蘭、天鷚、阿鷚、告天鳥、大鷚。小雲雀經常快速沖入天空,展翅高歌之後落地。雄性有時會停在半空中歌唱,吸引伴侶。全長約15公分,上身有黃棕色條紋,白色尾羽,短冠。雌雄外形相似。
台灣有兩種亞種,一為台灣雲雀,二為澎湖雲雀,主要棲息於旱田、草原等較寬廣的地區,海拔300公尺是他們的分布上限,小雲雀在地上築巢,以昆蟲、植物種子為食。
【雕鴞】
雕鴞(學名:Bubo bubo),屬於鴟鴞科雕鴞屬,分布於遍布歐亞地區、從斯堪地那維亞、向東通過前蘇聯、東到薩哈林島、千島群島、伊朗、印度、緬甸、非洲從撒哈拉大沙漠南緣、到阿拉伯地區、中國等地,多生活於山地林木以及裸露的岩石叢或峭壁上。屬夜行性鳥類,白天在藏身處休息,晚上才外出活動。
【長尾闊嘴鳥】
長尾闊嘴鳥(學名:Psarisomus dalhousiae)為闊嘴鳥科長尾闊嘴鳥屬的鳥類。體長26-28厘米,嘴型寬闊。羽色美麗,背部和下體綠色,頭部及兩翼黑色或蘭色,頰及喉都為黃色,尾羽藍色下面轉黑色。棲息樹林,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貴州等地,主要生活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常綠闊葉林中以及多靜棲於林下蔭濕處的灌木或小樹上
【條紋杜鵑】
條紋杜鵑(英文名:Striped Cuckoo,學名:Tapera naevia),分布於中美洲、南美洲,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
【黃嘴牛椋鳥】
黃嘴牛椋鳥(學名:Buphagus africanus)分布於非洲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是雀形目牛椋鳥科牛椋鳥屬的兩個成員之一。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由塞內加爾東部到蘇丹,分布範圍有一部分與紅嘴牛椋鳥重疊。與紅嘴牛椋鳥不同的是,黃嘴牛椋鳥會啄開動物的皮膚,飲其血,食其肉,但並不是只吃血肉,當牠們把些微的肉啄起來的時候,也會順便抓起傷口中的寄生蟲和扁蝨,減少動物受到寄生蟲的打擾。
【黃羽鸚嘴】
黃羽鸚嘴(學名: Suthora verreauxi, 英文名:Golden Parrotbill),又名金色鴉雀,為鶯科鴉雀屬的鳥類。分布於臺灣、中國東南丘陵、中南半島北部(緬甸東部、寮國中北部)。常結小群棲息於山區常綠林的竹林密叢。十分活躍的喧鬧小群飛行快速,山區竹林和林區邊緣繁殖(海拔1000m以上),垂直遷徙。
在台灣為特有亞種。
【紫綠樹燕】
英文名稱Violet-green Swallow,學名Tachycineta thalassina。尾長,翅膀脊背的羽毛呈綠色,腹部呈白色。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
【印加燕鷗】
印加燕鷗(學名:Larosterna inca)是鷗科、燕鷗屬的一種鳥類。大部分身體都是深灰色的;它們的尾巴是黑色的,翅膀是灰色的,翅膀後部分有一個獨特的白色帶狀條紋,這條白色帶狀條紋會一直向黑色的尾巴尖端摺疊;它們的鳥喙是鮮紅色的;它們的眼睛下面有一小塊黃色的羽毛,還有一條長長的、捲曲的白色羽毛帶,從眼睛下面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面;它們的腿較短,呈深紅色。
印加燕鷗主要棲息在岩石海岸或沙灘周圍的懸崖上,一般在近岸(偶爾在近海)島嶼和岩石海岸懸崖上繁殖。常在靠近岸邊的海面上飛翔,動作靈活,通常可以生活在多達5000隻個體的羣體中。主要捕食水面上的小魚,也以捕魚活動帶來的食物為食。分佈於秘魯北部到智利中部的太平洋沿岸。
【松鴉】
松鴉(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又名樫鳥、橿鳥,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鴉科動物,包括西歐大部分地區,至非洲的東北部,以至亞洲的東海岸以及東南亞等地均有分布。正因為分布如此廣泛,因此不同地區的亞種往往出現極大的變異,特別是當它們的分布地是相距極遠的時候,差異更大。
在台灣是特有亞種。
【黦鷸】
黦鷸(學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又名紅腰杓鷸,屬於鷸科杓鷸屬鳥類,是體型最大的鷸,且喙部與大杓鷸並列為鷸科中最長者。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側與澳洲大陸沿岸。
大陸稱「大杓鷸」,臺灣稱「黦鷸」。關於臺灣所稱「大杓鷸」(Numenius arquata),請見「白腰杓鷸」。
【赤腰燕】
赤腰燕(學名:Hirundo striolata)為燕科金腰燕屬的鳥類,俗名粗紋燕。分布於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多棲息於與金腰燕相似。雌雄鳥同型。頭及背面為帶光澤的藍黑色,腰部鏽紅色,翼和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特別長,形成很深的尾叉。眉斑長,延伸至頸側,為紅褐色。腹面的喉至上腹淡橙色,有黑色縱斑,下腹淡灰褐色,有濃密黑色縱紋。
【哀鴿】
哀鴿(學名:Zenaida macroura)是鳩鴿科動物,又名泣鴿、哀鳩,分布於中美洲和北美洲及其近海島嶼。哀鴿通常全身為暗啞的淺灰褐色,雌鳥和雄鳥外形相似。每年大量的哀鴿從分布區北部地區遷徙至1月溫度高於−12 °C的南部地區越冬。在哀鴿的分布區內,經常可以聽到它發出「嗚-嗚-」的哀鳴,也經常會聽到其飛過時翅膀發出的尖嘯聲。哀鴿是飛行健將,時速最快能達到88千米/小時(24.5米/秒)。
【旅鴿】
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又名候鴿、旅行鴿,為鴿形目鳩鴿科的一種,也是旅鴿屬的唯一物種,曾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鳥類。主要以植物果實和小昆蟲為食。據估計,過去曾有多達50億隻的旅鴿生活在美國。他們是共同生活的一大群──最大可達寬1.6公里和長500公里的飛行團,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穿過一個地區,而其中大約包含10億隻的個體。後來推論是由於低遺傳多樣性,被人類大量食用和棲息地喪失,沒有時間去適應因而滅絕。絕種年份在1914年。
【刀嘴海雀】
刀嘴海雀(學名:Alca torda,英語:razorbill)是一種群居鳥類,只有繁殖會在陸地上進行,通常會在峭壁裂縫之中築巢。該鳥終身一夫一妻,雌鳥每年只產卵一枚,隨後雌雄鳥輪流孵蛋。雛鳥孵出後,成鳥會輪流覓食,有時會為了覓食而長途飛行。
【北美鳳頭卡拉鷹】
北美鳳頭卡拉鷹(學名:Caracara cheriway)是一種有黑色頭冠的老鷹,和一般老鷹的不同點在於以腐食維生,在地上築巢。棲息於草原、疏林地區。分布於北美大陸,從墨西哥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延伸至整箇中美洲和秘魯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墨西哥的國鳥。
卡拉卡拉鷹屬(屬名:Caracara),又名巨隼屬,是隼科巨隼亞科下的一個屬,其下現存北美鳳頭卡拉鷹和南美鳳頭卡拉鷹兩個種,這兩種隼極其相似,一度曾被當成同一物種。
【金鵰】
金鵰(學名:Aquila chrysaetos)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如所有鷹一樣,它屬於鷹科。金鵰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以著名。金鵰是深棕色的,在小斑上有更淺的金棕色羽毛。這種物種的幼鷹通常在尾部有白色,並且在翅膀上經常具有白色標記。 金鵰利用敏捷和速度加上強大的腳和大量尖銳的爪子來搶奪各種獵物(主要是兔子、旱獺和其他地松鼠)。
【非洲侏隼】
非洲侏隼(Polihierax semitorquatus)是一種生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猛禽。作為一個小隼,非洲侏隼只有19〜20公分長,它捕食昆蟲,小型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
【環頸雉】
環頸雉(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雞,俗稱野雞、華蟲,是雉科雉屬的鳥類。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 台灣分布於中部、南部和花東縱谷地區。台灣的分布多見於中、南部和東部,棲息於低平原地區乾旱的荒野地,如丘陵地、河床或河邊草叢蔓延的地方,以及平原農田如甘蔗、花生、地瓜等旱作地,有時也見於疏林的灌叢中。在台灣為特有亞種。
【反嘴鴴】
反嘴鴴全身黑白色,嘴尖細而上翹。腳細長,呈藍灰色,嘴及眼皆呈黑色。前額至頭頂到後頸、兩側肩羽、部分覆羽及初級飛羽為黑色,飛行時身體背部會有明顯的黑色斑塊。雌雄鳥羽色相似。
主要出現於濱海濕地如鹽田、草澤、湖泊或魚塭。在臺灣多數地區為非常罕見的冬候鳥,但台江地區有大量穩定度冬族群,近年總數量都在一千隻以上,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濱海公路兩旁的大型廢棄魚塭常有紀錄。
【紅冠水雞】
紅冠水雞(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為秧雞科黑水雞屬的鳥類,又名黑水雞。該物種遍布世界各地,模式產地在英格蘭。全身羽毛呈黑色,嘴紅色,嘴先端為黃色,腳為黃綠色,體側有一列白斑。雛鳥全身烏黑,額頭有鮮明紅點。叫聲清脆,築巢在水邊密集草叢或灌木叢裡,或於水上植物、浮土上或水面蘆葦叢中。擅游泳及潛水,會在水底下抓著沉水植物行走。
【灰鶺鴒】
普遍棲息於流動水域附近的岩石,或擬似岩石地上,從山區溪流至郊區公園的攔河堰皆有可能出現。沿著河岸或在開闊地上,一邊靜靜地行走,一邊上下搖擺其兩側為白色的長長的尾巴。所有型態的羽衣都具有灰色的頭部及背部,白色眉線,腹部至下腹部為亮黃色。雄鳥繁殖羽具黑色喉部,身體腹面多為黃色。雌鳥繁殖羽侯不僅具有些微黑色,身體腹面為淡黃色。
【小啄木】
小啄木(學名:Yungipicus canicapillus kaleensis)為啄木鳥科Yungipicus屬下的一個亞種。
體長14-16cm,頭頂灰黑色,臉頰白色,有一過眼之灰黑色橫紋。背部及兩翼為黑色帶白色橫斑,腹部白色帶棕或黑色縱紋。
常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單獨或成對出現。覓食時以螺旋狀攀爬樹幹,以樹皮間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亦攝食少量果實。
【巴氏雞鳩】
學名Gallicolumba crinigera,鳩鴿科、雞鳩屬的一個物種。分布於菲律賓民答那峨島,因其胸前有红斑而得名。
【鳳尾綠咬鵑】
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是咬鵑科中一種十分華麗的鳥類。其他咬鵑科的鳥都是在南美洲及東巴拿馬中出現,只有此種鳥出沒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馬等地。此鳥在中部美洲神話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位。
【海東青】
矛隼(學名:Falco rusticolus),又名海東青、海青、鶻鷹,是隼屬猛禽中最大的一種,分布在北極以及北美洲、亞洲的廣大地區,在中國原產於黑龍江、吉林等地。
【雉形鴉鵑】
雉形鴉鵑(學名:Centropus phasianinus)體長達60-75cm,分布於澳大利亞、帝汶、新幾內亞。雉形鴉鵑不同於典型的杜鵑,自己營巢而非巢寄生。
【林翡翠】
林翡翠,英文名Forest kingfisher,學名Todiramphus macleayii。通常棲息於樹木繁茂的地區、森林及河岸邊,分佈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羣島。
【西叢鴉】
西叢鴉(學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是鴉科叢鴉屬的一種,分布於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燥疏灌叢、亞熱帶或熱帶的紅樹林、鄉村花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和地中海型疏灌叢。
【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學名:Psittacus erithacus)又稱灰鸚鵡或剛果灰鸚鵡,俗稱灰鸚,是較為人熟知的一種中大型鸚鵡,也是鸚形目鸚鵡科的模式種,生活於野外者壽命40至50年。主要原生於非洲中部及西部低海拔(棲息地海拔最高約 2200 公尺)潮濕的森林、雨林、海岸林、紅樹林或椰子園。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學名:Ciconia boyciana)是一種大型涉禽,屬於鸛科鸛屬。與白鸛是近親,但比白鸛更大,體長1.29米,體重4.4千克,翼寬2.22米。與白鸛不同的是,除了翅膀為黑色外,東方白鸛的眼睛周圍還有一塊紅色的皮膚。虹膜為白色,喙部黑色。
【土佐長尾雞】
尾長雞原產於日本高知縣,特徵是公雞的尾羽極長,且不換羽,目前最長的紀錄可達13公尺長。有三個品系:「白藤種」、「白色種」與「褐色種」。
尾長雞的出現,相傳是江戶時代土佐地區的蕃主在農戶那邊發現了尾巴超長的雞種。
【非洲綠鳩】
非洲綠鳩(拉丁學名:Treron calvus,英文名:African Green Pigeon)是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一種鳥類。非洲綠鳩身材矮胖強健,脖子短粗,有一個雙色小嘴,即紅嘴帶白尖。綠色上體能從灰綠到黃綠閃爍,翅膀肩頭有紫紅色斑塊。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安蒂波德斯長尾小鸚鵡】
安蒂波德斯長尾小鸚鵡(Cyanoramphus unicolor)為紐西蘭安蒂波德斯群島上的一個特有種,體長可達30厘米,是長尾鸚鵡屬中最大的一種。雜食性,吃植物的種子、果實,也捕食海鳥。
【山孔雀雉】
山孔雀雉(學名: Polyplectron inopinatum)別名羅氏孔雀雉、鏡像孔雀雉,體長65厘米,兩性相似,頭部灰色,身體的背部呈銅褐色而布滿藍色斑點,眼睛黑色,上身及尾羽有褐色的大眼斑紋,雄鳥有20條尾羽。雌鳥較為細小及背羽色較深,尾羽18條,腳灰色。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中部,是馬來半島的特有鳥類。
【大黑雨燕】
大黑羽燕(學名:Cypseloides SENEX)體長 18 釐米(7.1 英寸),與其他雨燕相比較大,呈深棕色,頭部呈淺色。
分佈於巴西和玻利維亞、巴拉圭和阿根廷的遠東北地區。它的自然棲息地是溫帶森林、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低地森林。以居住巴西和阿根廷邊界的伊瓜蘇瀑布而聞名,棲息在瀑布後面的垂直懸崖上。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學名:Lophophorus impejanus),俗稱九色鳥,是屬於雉科虹雉屬的鳥類。主要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是尼泊爾的國鳥。
【紫冠細尾鷯鶯】
紫冠細尾鷯鶯(拉丁名:MalurusCoronatus英文名:Purple-crownedWrenWarbler),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黑鶇】
黑鶇又名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 是鶇屬的一種鳥類。其下有多個亞種,分佈與歐、亞、非和北美洲,是瑞典的國鳥。後來又被引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並成為了澳大利亞當地的入侵物種。烏鶇是一種留鳥,但有些地方的亞種也會進行遷徙。
烏鶇是一種雜食動物,以昆蟲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該物種的模式種廣泛分佈於歐洲各地。 雄性模式種通體黑色,有黃色的眼環和喙,而雌性和幼體的翎羽則呈黑褐色。兩性對繁殖地均具有領地意識,會威脅對侵犯領地的同類,但在遷徙時群居。
【火焰園丁鳥】
火焰園丁鳥(學名:Sericulus ardens),分布於新幾內亞,園丁鳥屬的物種,雄鳥頭、背、肩膀呈橘紅色。其餘的羽毛,喉、胸、腹部、翅膀覆羽、尾巴覆羽呈金黃色,橙黃色。繁殖季節從5月持續到11月,一夫多妻的鳥,雄性會築婚房並以舞蹈吸引雌性前來交配。
【日本鶺鴒】
日本鶺鴒(學名:Motacilla grandis)為鶺鴒科鶺鴒屬的鳥類。分布於日本、台灣以及中國的河北、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鸕鶿】
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別名鷺鶿、鷺鷀、水老鴉、魚鷹、鷧(音意)、烏鬼,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鸕鶿屬海鳥。
普通鸕鶿主要生活在舊大陸和北美洲東海岸,一般在懸崖上或樹上作窩,但是越來越多地也在內陸生活。在海草和嫩枝達成的窩裏一次下3至4枚蛋。在水裡追逐魚類,經常潛泳,亦常停棲在岩石或樹枝上晾翼;非常合群,常列排飛行。
【黃胸青鶲】
學名:Ficedula hyperythra,黃胸青鶲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棲息於海拔1000~2000公尺間濃密森林底層之樹林或灌木叢中,牠的族群數量不普遍。以小型昆蟲為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蛋3枚,為無光澤之白色,無污斑。
【紅垂蜜鳥】
紅垂蜜鳥(學名:Anthochaera carunculata)是大型的吸蜜鳥,體長31-39厘米,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眼下有肉垂。棲息於森林中,食物為昆蟲,漿果和花蜜。吸蜜鳥分布於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及太平洋諸島,有38屬170種。
【毛冠蟻鳥】
毛冠蟻鳥(學名:Rhegmatorhina melanosticta)分布地在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低地森林。
【白臀蜜鳥】
夏威夷白臀蜜雀(英文:ʻApapane,學名:Himatione sanguinea)體長約13厘米,紅色,翅和尾暗色,臀部白色。喙短,稍曲。主要生活在夏威夷群島的山林中。吸蜜為生,尤喜麻六甲蒲桃花蜜。分布於夏威夷群島的考艾島、瓦胡島、拉奈島、莫洛凱島、茂宜島和夏威夷島。
【虎頭海鵰】
虎頭海鵰(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Steller's Sea Eagle)[2]是鷹科中的一種大型的猛禽。虎頭海鵰是現時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鷹,平均每隻重約6.8公斤。
虎頭海鵰在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龍江、庫頁島北部及俄羅斯尚塔爾群島(Shantar Islands)一帶進行繁殖。大部分虎頭海鵰在冬季來臨時都會往南遷至日本千島群島和北海道越冬。這說明了虎頭海鵰比白尾海鵰更不具流浪性,分佈的範圍亦不及白尾海鵰廣泛。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遼寧、河北等地,多棲息於海岸、河口。
【彩虹巨嘴鳥】
彩虹巨嘴鳥(學名:Ramphastos sulfuratus)又名厚嘴巨嘴鳥或厚嘴鵎鵼,是一種羽色鮮艷的巨嘴鳥,也是貝里斯的國鳥,主要分布於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馬一帶的中美地峽。
【雪鴿】
雪鴿(學名:Columba leuconota)為鳩鴿科鴿屬的鳥類。分布於沿喜馬拉雅山脈向西、直達阿富汗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一般棲息於海拔高處以及出沒於岩石和土坎徒壁上及河谷岩坡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與原鴿最爲明顯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身體除了翅膀與頭部為灰色外其他都是白色的。
【岩鷚】
岩鷚(學名:Prunella collaris)又名領岩鷚,為岩鷚科岩鷚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日本、台灣以及中國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東北、四川、雲南等地,多生活於高山以及營巢於裸岩亂石堆的石穴中。
【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學名:Cairina moschata),俗稱麝香鴨、紅面鴨、番鴨、薑母鴨,原產中、南美洲。
最大特徵為臉處有紅色肉疣,故稱紅面鴨,黑色番鴨於荷西時期引進台灣,白色番鴨則於1962年起引進臺灣,因較高經濟性及利用性為目前市場主力,是做為雜交肉鴨之父系之用。卵呈乾酪色。
台灣菜中的薑母鴨用的就是這種鴨。
【斑文鳥】
斑文鳥(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俗名鱗胸文鳥、魚鱗沉香算命鳥、小紡織鳥、烏合畢、烏嘴(喙)畢仔、禾嗶仔(客語)、蓽雀,是梅花雀科文鳥屬的一種。斑文鳥的平均體重約為13.6克,身長約11公分,體型比麻雀稍小;發出很輕柔的「啾、啾」聲音。全身褐色,尤以頭部褐色較深,嘴黑色,胸前有鱗狀斑紋。
【田鵐】
田鵐(學名:Emberiza rustica)為鵐科鵐屬的鳥類,俗名花九兒、花嗉兒、田雀、花眉子、白眉兒。分布於歐洲從挪威、芬蘭至美國、向東經西伯利亞至勘察加半島、南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東北、寧夏、甘肅、河北、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蘇、浙江、福建、新疆等地,多生活於平原雜木林、人工林、灌木叢和沼澤草甸中以及也在長白山海拔800-1000m的低山區和山麓及開闊田野中。
【金背鳩】
金背鳩(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鳩鴿科斑鳩屬的一種中等體型的鳥,也叫山鳩、山斑鳩、金背斑鳩、麒麟斑、麒麟鳩、雉鳩、棕背斑鳩、東方斑鳩、綠斑鳩、山鴿子、花翼、大花鴿、大花斑。
金背鳩的外觀顏色非常類似於歐斑鳩(European turtle dove),但體型要稍大一些,約與灰斑鳩(collared dove)大小相仿。頭、胸,腹部為紅褐色,上背及翅膀為棕色,羽毛中心顏色較深,呈現鱗狀外觀。頸部的側面有銀黑色相間的條紋斑塊。不同亞種的羽色差異很大。
【白領翡翠】
白領翡翠(學名:Todiramphus chloris)為翠鳥科領翡翠屬的鳥類。此物種分佈廣泛,範圍東起紅海非洲沿岸,經南亞大陸,最東達太平洋中的玻里尼西亞。
【東玫瑰鸚鵡】
東玫瑰鸚鵡分佈在澳洲的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及鄰近的一些小島內。身上的羽色十分鮮豔,母鳥頭部與胸前的紅羽比公鳥的羽色暗,面頰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頭頂則有一點綠色,而公鳥的紅羽為鮮紅色,面頰純白色,頭頂紅色無綠色參雜,野外數量較穩定,全世界約共超過50萬隻,有3種亞種。
【中賊鷗】
中賊鷗(學名:Stercorarius pomarinus)為賊鷗科賊鷗屬的鳥類,環球分布。雌雄同型。虹膜暗黑褐色。嘴肉色、厚實、嘴先黑色、嘴尖下勾。腳灰黑色。成鳥分成暗、中等色及淡色三種羽色型
【瀆鳧】
瀆鳧(學名:Tadorna ferruginea),又名赤麻鴨、黃麻鴨或黃鳧,俗稱紅雁或黃鴨。遷徙性鳥類。瀆鳧的生境多樣,從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到平原地區的濕地沼澤都能看到它們,山區小溪、開闊的水塘、海邊沙灘甚至靠近綠洲的戈壁灘都是瀆鳧的活動範圍。
【毛腿夜鷹】
毛腿夜鷹(學名:Eurostopodus macrotis)為夜鷹科毛腿夜鷹屬的鳥類,分布於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長冠八哥】
長冠八哥 (學名:Leucopsar rothschildi),又名峇里八哥或羅斯柴爾德八哥,是印尼峇里島至今唯一仍然生存的獨有鳥類,現時野生數量不足30隻,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稀有雀鳥。
【青鸞】
青鸞(學名:Argusianus argus),又名大眼斑雉、百眼雉雞,是一種分佈在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密林的雉。在亞洲一些地區被認為就是鳳凰或鸞鳥的現實化身。
【旗翅夜鷹】
旗翅夜鷹(學名Caprimulgus longipennis),體長20-23厘米,多分布於從塞內加爾到衣索比亞的非洲乾燥的稀樹草原上。羽色呈灰褐色,嘴短口大,鼻子管狀,翅膀長而尖,羽毛柔軟,有明顯的斑點。旗翅夜鷹雄鳥在繁殖期每隻翅膀上會長出一根長羽毛,翅膀中間一根延長可到38厘米的飛羽。
【美洲蛇鵜】
美洲蛇鵜(學名:Anhinga anhinga)蛇鵜科的鳥類,具有全蹼,四趾均朝前,有蹼相連,嘴下常常有發育程度不同的喉囊。是熱帶內陸水鳥,頸細長如蛇,善於潛,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地區淡水河流、沼澤和湖泊等周邊林木茂盛的地方。看起來像鸕鶿也被稱作蛇鳥或沖鵜(darters)。有90厘米長,脖子和頭都像蛇,喙長,尾巴也長。主要以魚類為食,它們用嘴把魚叉住,接著甩到空中,之後再吞吃。
【紅嘴巨嘴鳥】
紅嘴巨嘴鳥(學名:Ramphastos tucanus),又名紅嘴鵎鵼,是分佈在哥倫比亞東南部、厄瓜多東部、秘魯東部、玻利維亞北部、委內瑞拉東部與北部、及巴西西部與北部的亞馬遜雨林地區,包括亞馬遜盆地附近托坎廷斯河及阿拉瓜亞河流域及圭亞那的鳥類。牠們棲息在熱帶潮濕森林,也會在林地及塞拉多地區的河流森林出沒。
【黑喉響蜜鴷】
黑喉響蜜鴷(拉丁學名:Indicator indicator),別名大響蜜鴷,是一種鳥綱,鴷形目的鳥。因為當這種鳥類發現蜂巢的位置時,會立刻發出叫聲,將喜愛吃蜂蜜的蜜獾吸引過來破壞蜂窩,當獾在吸花蜜的時候,牠們就靜靜等待。等蜜獾離開以後,牠們才吃獾弄壞的蜂巢裏剩下的蜂蜜、蜂蠟、蜜蜂的幼蟲和蛹。因為黑喉響蜜鴷的消化系統中有特殊的微生物,它可以將其他動物無法消化的蜂蠟消化掉。除了擁有這項本領以外,牠們還把蛋生在五色鳥的鳥巢裏,孵化的小黑喉響蜜鴷就殘害五色鳥的雛鳥。
【查島鴝鶲】
查島鴝鶲(學名:Petroica traversi),也有譯作黑知更鳥,是一種瀕危的紐西蘭獨有鳥類,僅分佈於查塔姆群島上。親緣上與鴝鶲(Petroica australis)相近。於1872年由沃爾特•布勒(Walter Buller)首次描述。與其他在主島上的同伴不同,其飛行能力已逐漸減少。由於在沒有哺乳類的捕食者的環境中進行演化,因此當外來物種如貓及家鼠的出現後便變得非常脆弱。早於1871年前便已在查塔姆群島的幾個主島中滅絕,僅在小芒哲雷島(Little Mangere Island)上存活。個體數目一度下降至5隻,並僅餘下一隻有繁殖能力的雌鳥,後得雀鳥保育人士及政府的聯手拯救才免於滅絕。
【金絲雀 】
金絲雀(學名:Serinus canaria),屬燕雀科絲雀屬,毛色分黃色、白色和紅色三種,翼長20-23厘米,體長約12.5厘米,體重15-20克,色彩鮮艷,鳴囀時間長而不間斷,這是400年來人工選育的結果。屬於鳴禽,現已成為家養寵物之一。籠養者平均壽命10-15年,有的能活20多年。野生金絲雀喜歡在灌木和樹林間築巢。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加那利群島是金絲雀的繁殖地。
【河烏】
河烏(學名:Cinclus pallasii),又名帕氏河烏、亞洲河烏、褐河烏,是廣泛分布於亞洲的一種河烏屬鳥類,在歐洲、非洲北部、印度、中國、東南亞等地都有分布。
體長約22厘米,體重87克,是最大的一種河烏。羽色為深褐色;短尾、黑喙、灰腳。棲息於山澗河谷一帶的中低海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