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 身長:56~62 cm 翼展:147~169 cm 魚鷹又名䲹、鶚、王鴡、雎鳩、西部魚鷹,是一種晝行善於捕魚的猛禽,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上身呈棕色,頭部及下身主要呈灰色。屬於鶚科。 魚鷹可以適應多種棲息環境,並可於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於水域周圍任何地點築巢。魚鷹棲息於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然而魚鷹在南美僅是遷徙鳥,並不在當地進行哺育。 正如其名「魚鷹」所示,魚鷹幾乎僅從魚類中獲取食物。它擁有一些特別的身體特徵和行為以幫助它在狩獵中捕獲獵物。
【灰面鵟鷹】 身長: 47~51 cm 翼展: 102~115 cm 又名灰面鷲,為中型鷹,身體呈黑褐色,頰灰色,眉與喉部為白色,喉中間有一條黑色的縱斑,成鳥眼睛虹膜黃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橫斑;幼鳥眼睛虹膜褐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縱斑。於每年10月10日之前後自北至南過冬,其中重要過境停棲點為臺灣的八卦臺地及恆春半島。因10月1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而又有「國慶鳥」之稱。臺灣彰化縣縣鳥。
【灰鷂】 身長:43~54 cm 翼展:98~124 cm 又名烏灰鷂,鷹科鷂屬的鳥類。雄鳥上體石板藍灰色,雌鳥上體暗褐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以及森林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和林緣灌叢等開闊地帶。主要以鼠類、蛙、蜥蜴和大的昆蟲為食,也吃小鳥、雛鳥和鳥卵。主要在地上捕食。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地上草叢中或乾的蘆葦叢中。巢主要由細的灌木枝條、蘆葦和草構成,內墊有乾草。巢的大小直徑約50cm。每窩產卵3~6枚,卵白色,通常無斑,偶爾帶有褐色斑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英國。
【鵲鷂】 身長:43~50 cm 翼展:110~125 cm 鵲鷂又叫喜鵲鷂、喜鵲鷹、黑白尾鷂、花澤鵟等,是隼形目鷹科鷂屬的一種中型猛禽。站立時外形很像喜鵲,所以得名。 鵲鷂上體深褐,尾上覆羽具蒼白色橫帶,下體栗褐色並具黃褐色縱紋。鵲鷂棲息于開闊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草地、曠野、河谷、沼澤、林緣灌叢和沼澤草地,繁殖期為5-7月份。
【東方澤鷂】 身長:48~58 cm 翼展:113~137 cm 又名澤鵟、東方澤鷂、白腹鷂,體態修長,眼黃。雄鳥:全身為黑白色調,頭胸部間黑白分明,翼尖黑。雌鳥:全身偏褐色調,靠近翅膀末端顏色較淡,形成翼窗。尾上基部有白色斑。常於沼澤上空低飛搜尋獵物,發現時便定點空中,再垂直攻擊獵物。飛行時搖擺不定,尤其低飛覓食時。夜晚棲息於草叢。在台灣屬於稀有過境鳥。
【北雀鷹】 身長:30~40 cm 翼展:60~79 cm 頭上至背面為藍灰色。雄鳥:臉頰橙色,喉部白色,胸部至下腹為白色、兩側密佈橙色橫紋。雌鳥:胸、腹密佈暗色橫紋。尾下覆羽長,看似腰帶。嘴爪彎曲銳利,以小型動物為食。出現於闊葉林。主要食物為鼠類、小鳥、昆蟲。獨居,性兇猛,常在空中主動衝擊挑釁其它較大的猛禽。在台灣屬於迷鳥。
【東方蜂鷹】 身長:43~54 cm 翼展:115~145 cm 蜂鷹亦稱鳳頭蜂鷹、雕頭鷹或東方蜂鷹,體色多變異,唯頭部小、頸部較長為重要判斷依據。為東亞地區主要的遷徙性猛禽之一,遷移路線橫越日本、臺灣、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一般築巢於大而多葉的樹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尼的爪哇和蘇門答臘。 東方蜂鷹在臺灣原是候鳥,不過在1970至1990年中有發現留鳥,當時也是臺灣養蜂業的高峰期,故推測部分東方蜂鷹定居臺灣。
【白肩鵰】 身長:68~84 cm 翼展:176~216 cm 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鷹科雕屬的大型猛禽。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即可看見,這是區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帶,尤喜混交林和闊葉林,常單獨活動。或翱翔于空中,或長時間的停息于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嚙齒類、野兔、雉雞、石雞、鵪鶉、野鴨、斑雞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其繁殖地主要是在歐洲以及中亞,東亞地區不易見到,在台灣屬於迷鳥。
【禿鷲】 體長:100~120 cm 翼展:250~295 cm 通體黑褐色,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在台灣屬於稀有冬候鳥。
【熊鷹】 身長: 63~80 cm 翼展: 140~165 cm 又名鷹雕或赫氏角鷹。頭部呈黑褐色,頸背部及覆羽為褐色,從腹面來看,飛羽和尾羽有多條橫紋。絕大多數個體的頭後方有短冠羽,僅有少數擁有顯著的長冠羽。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3,000公尺左右之原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有重要意涵。
【黑鳶】 身長:58~69 cm 翼展:157~162 cm 黑鳶俗稱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或雞屎鷹。台灣基隆市市鳥。全身大致為暗褐色,羽緣淡褐色。頭部、腹面有淡褐色縱斑。尾羽略長,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飛行時,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之白斑,尾略呈開剪形,是兩個易於辨識的特徵。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
【大冠鷲】 身長:65~74 cm 翼展:150~169 cm 體態結實的森林性大型褐色猛禽。停棲時,可由這幾點特徵迅速辨識出來:鮮黃色的眼先部裸皮、布滿白斑點的腹面,以及鬆散的黑白羽冠。成鳥飛行時,注意其翼下及尾部的黑白寬帶。淡色型幼鳥整體偏白,臉部暗色如戴面罩,翅膀褐白相間。又名蛇雕,因為蛇類佔了牠們食物組成的大部分。
【林鵰】 身長:67~81 cm 翼展:164~178 cm 大型猛禽,翅膀伸展後是臺灣留鳥猛禽中翼展最長的,全身深褐色,無明顯斑紋。臘膜黃色,嘴喙灰黑色。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南亞以及臺灣。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2,600公尺以下的森林。台灣是林鵰世界分布的最東北邊陲,在台灣本島數量稀少,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其列為「瀕臨絕種」等級。
前一篇在這裡:
台灣的日行性猛禽(一)
鳥球
台灣的日行性猛禽
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
【魚鷹】
身長:56~62 cm
翼展:147~169 cm
魚鷹又名䲹、鶚、王鴡、雎鳩、西部魚鷹,是一種晝行善於捕魚的猛禽,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上身呈棕色,頭部及下身主要呈灰色。屬於鶚科。
魚鷹可以適應多種棲息環境,並可於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於水域周圍任何地點築巢。魚鷹棲息於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然而魚鷹在南美僅是遷徙鳥,並不在當地進行哺育。
正如其名「魚鷹」所示,魚鷹幾乎僅從魚類中獲取食物。它擁有一些特別的身體特徵和行為以幫助它在狩獵中捕獲獵物。
【灰面鵟鷹】
身長: 47~51 cm
翼展: 102~115 cm
又名灰面鷲,為中型鷹,身體呈黑褐色,頰灰色,眉與喉部為白色,喉中間有一條黑色的縱斑,成鳥眼睛虹膜黃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橫斑;幼鳥眼睛虹膜褐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縱斑。於每年10月10日之前後自北至南過冬,其中重要過境停棲點為臺灣的八卦臺地及恆春半島。因10月1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而又有「國慶鳥」之稱。臺灣彰化縣縣鳥。
【灰鷂】
身長:43~54 cm
翼展:98~124 cm
又名烏灰鷂,鷹科鷂屬的鳥類。雄鳥上體石板藍灰色,雌鳥上體暗褐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以及森林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和林緣灌叢等開闊地帶。主要以鼠類、蛙、蜥蜴和大的昆蟲為食,也吃小鳥、雛鳥和鳥卵。主要在地上捕食。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地上草叢中或乾的蘆葦叢中。巢主要由細的灌木枝條、蘆葦和草構成,內墊有乾草。巢的大小直徑約50cm。每窩產卵3~6枚,卵白色,通常無斑,偶爾帶有褐色斑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英國。
【鵲鷂】
身長:43~50 cm
翼展:110~125 cm
鵲鷂又叫喜鵲鷂、喜鵲鷹、黑白尾鷂、花澤鵟等,是隼形目鷹科鷂屬的一種中型猛禽。站立時外形很像喜鵲,所以得名。
鵲鷂上體深褐,尾上覆羽具蒼白色橫帶,下體栗褐色並具黃褐色縱紋。鵲鷂棲息于開闊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草地、曠野、河谷、沼澤、林緣灌叢和沼澤草地,繁殖期為5-7月份。
【東方澤鷂】
身長:48~58 cm
翼展:113~137 cm
又名澤鵟、東方澤鷂、白腹鷂,體態修長,眼黃。雄鳥:全身為黑白色調,頭胸部間黑白分明,翼尖黑。雌鳥:全身偏褐色調,靠近翅膀末端顏色較淡,形成翼窗。尾上基部有白色斑。常於沼澤上空低飛搜尋獵物,發現時便定點空中,再垂直攻擊獵物。飛行時搖擺不定,尤其低飛覓食時。夜晚棲息於草叢。在台灣屬於稀有過境鳥。
【北雀鷹】
身長:30~40 cm
翼展:60~79 cm
頭上至背面為藍灰色。雄鳥:臉頰橙色,喉部白色,胸部至下腹為白色、兩側密佈橙色橫紋。雌鳥:胸、腹密佈暗色橫紋。尾下覆羽長,看似腰帶。嘴爪彎曲銳利,以小型動物為食。出現於闊葉林。主要食物為鼠類、小鳥、昆蟲。獨居,性兇猛,常在空中主動衝擊挑釁其它較大的猛禽。在台灣屬於迷鳥。
【蒼鷹】
身長:47~59 cm
翼展:106~131 cm
頭部至背面為暗灰色,腹面為白色且密佈暗色細橫紋,眉斑白色,尾羽長有四條黑色橫斑,飛行時翼下密布黑褐色橫帶。嘴爪彎曲銳利,以小型動物為食。出現於闊葉林。主要食物為鼠類、小鳥、昆蟲。在台灣屬於迷鳥。
【東方蜂鷹】
身長:43~54 cm
翼展:115~145 cm
蜂鷹亦稱鳳頭蜂鷹、雕頭鷹或東方蜂鷹,體色多變異,唯頭部小、頸部較長為重要判斷依據。為東亞地區主要的遷徙性猛禽之一,遷移路線橫越日本、臺灣、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一般築巢於大而多葉的樹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尼的爪哇和蘇門答臘。
東方蜂鷹在臺灣原是候鳥,不過在1970至1990年中有發現留鳥,當時也是臺灣養蜂業的高峰期,故推測部分東方蜂鷹定居臺灣。
【白肩鵰】
身長:68~84 cm
翼展:176~216 cm
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鷹科雕屬的大型猛禽。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即可看見,這是區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帶,尤喜混交林和闊葉林,常單獨活動。或翱翔于空中,或長時間的停息于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嚙齒類、野兔、雉雞、石雞、鵪鶉、野鴨、斑雞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其繁殖地主要是在歐洲以及中亞,東亞地區不易見到,在台灣屬於迷鳥。
【花鵰】
身長:59~71 cm
翼展:157~179 cm
雌雄鳥同型。成鳥除了尾上覆羽戴白色外,全身都是烏黑的;而未成鳥則在肩羽、翼上覆羽及次級飛羽基部密布白斑,為其名稱由來。棲息於濕地、濕地周遭的森林及林緣,偏好以濕地為獵場。也會棲息於草原、農耕地。在臺灣為稀有冬候鳥。
【禿鷲】
體長:100~120 cm
翼展:250~295 cm
通體黑褐色,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在台灣屬於稀有冬候鳥。
【熊鷹】
身長: 63~80 cm
翼展: 140~165 cm
又名鷹雕或赫氏角鷹。頭部呈黑褐色,頸背部及覆羽為褐色,從腹面來看,飛羽和尾羽有多條橫紋。絕大多數個體的頭後方有短冠羽,僅有少數擁有顯著的長冠羽。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3,000公尺左右之原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有重要意涵。
【黑鳶】
身長:58~69 cm
翼展:157~162 cm
黑鳶俗稱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或雞屎鷹。台灣基隆市市鳥。全身大致為暗褐色,羽緣淡褐色。頭部、腹面有淡褐色縱斑。尾羽略長,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飛行時,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之白斑,尾略呈開剪形,是兩個易於辨識的特徵。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
【大冠鷲】
身長:65~74 cm
翼展:150~169 cm
體態結實的森林性大型褐色猛禽。停棲時,可由這幾點特徵迅速辨識出來:鮮黃色的眼先部裸皮、布滿白斑點的腹面,以及鬆散的黑白羽冠。成鳥飛行時,注意其翼下及尾部的黑白寬帶。淡色型幼鳥整體偏白,臉部暗色如戴面罩,翅膀褐白相間。又名蛇雕,因為蛇類佔了牠們食物組成的大部分。
【林鵰】
身長:67~81 cm
翼展:164~178 cm
大型猛禽,翅膀伸展後是臺灣留鳥猛禽中翼展最長的,全身深褐色,無明顯斑紋。臘膜黃色,嘴喙灰黑色。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南亞以及臺灣。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2,600公尺以下的森林。台灣是林鵰世界分布的最東北邊陲,在台灣本島數量稀少,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其列為「瀕臨絕種」等級。
雖然台灣可以看到這麼多猛禽,但實際上很多都是迷鳥或是冬夏候鳥,留棲性猛禽只有8種,分別是黑翅鳶、黑鳶、熊鷹、松雀鷹、大冠鷲、鳳頭蒼鷹、東方蜂鷹、林鵰。(
總覺得這題考試會考)再次分享一下魚鷹的超帥捉魚動態……
灰面鵟鷹其實就是灰面鷲,會於每年10月10日之前後自北至南過冬,所以又叫「國慶鳥」。
當年有看過漢聲小百科的應該都知道這個知識鵲鷂又叫花澤鵟
覺得這名字好日本因為站立時外型像喜鵲而得名。
喜鵲跟你Say Hellow~
東方蜂鷹的個體外觀差異很大,每一隻都長得不一樣,要分辨從型態上分辨比較容易(就他長得一副鴿子臉)。
查花雕老是查到花雕雞他是禿鷲,不是禿鷹,也不是兀鷲(這幾個詞代表不同鳥)。
https://kknews.cc/...
這篇有列出很多不同的禿鳥(欸)可以看看~
熊鷹放了兩隻是因為他有長冠種跟短冠種之分,長冠種的數量比較少。
黑鳶俗稱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或雞屎鷹,
至少在台灣喊「老鷹」就是指他沒錯!
大冠鷲又名蛇雕,因為蛇類佔了牠們食物組成的大部分。
台灣的老鷹中就林鵰的外觀看起來就是又黑又大然後什麼花紋都沒有!
沒特色也是最大特色了吧?
FrontBird 正面鳥圖貼圖區
這張被大卷尾欺負的林雕超好笑www
台灣猛禽篇結束!
不過
考試會考的台灣留鳥中的熊鷹的熊打錯啦~~改了!感謝抓錯XD
畢竟考試會考要多看幾眼說到正面與側面超級反差萌的不能不放一下角雕
https://kk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