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80年代沒有成為男人的可能,只能仰賴書籍和音樂處理心理健康和性別認同等問題。許多青少女也在這時發動身體戰爭。而她幸運的是,她意識到自己的格格不入(sense of otherness)、對於成為女性的矛盾感受。這些女性作家和音樂家使她明白,儘管這個性別歧視的世界千方百計地試圖規範女體,但如果妳不想要粉紅色、花邊、順從也不要緊;感到困惑、陰鬱,雙性或無性,不確定自己是什麼也很好。
但正如她先前所述,「女性」不是服裝。「女性」不是男性腦中的幻想。「女性」不是有著粉紅大腦,會喜歡Jimmy Choo或那些如今被吹捧為進步的性別歧視觀念。稱呼女性為「有月經者」(menstruators)和「有陰道者」(people with vulvas)的「包容」說法使許多女性感到非人化及被貶低。她理解對跨性別權利運動者來說這些說法是恰當且友善的,但對那些曾經遭受男性暴力誹謗與侮辱的女性而言,這一點都不中立,只顯得充滿敵意且疏離。
『網路文化崇尚的是短文字,是格言(IG崛起後又更嚴重了),越精簡有力越好,越口號式越易傳播。BLM也好,Trens woman are woman也好(今天滑一下IG,代表色都已經出來了),簡單易懂,吸收這個概念甚至不需要咀嚼,因為它聽起來理所當然,然而就是這理所當然,形成了一個近乎暴力的靜音空間。 因為如果你提出異議,就等同你反對Trens woman are woman,聽上去是不是罪不可赦?人們變得無法只針對其中的某些部分探討,甚至連提醒眾人灰色地帶的存在都會被視為干擾的雜音。你要嘛是全盤接受,要嘛等著被貼上異教徒標籤。』
Absurd✁蜂蜜蛋糕與裘德
: 真的,我能體會為什麼羅琳在看到原推文用people who menstruate時會感覺被非人化了,但我想原推和其他接納跨女的女性主義者會使用這詞的原意,其實正是為了避免”女性=陰道=月經”的化約才會在月經議題上使用people who menstruate一詞而非直接用women。雙方的立場差異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巨大,卻難以彼此理解。
沒想到昨晚跟親友聊到的問題裡面大概都有談……
J.K. Rowling Writes about Her Reasons for Speaking o...
越看越難過結果哭了,明明只是估狗翻譯XD。到頭來還是要鬧到必須自揭原本打算帶進墳墓的瘡疤……
就是那句話吧,任何議題或運動都自有其社會及文化脈絡。
補個我所知道的英國現況之一:
英國因為性別修改方式寬鬆,已經不只一次發生未接受相關療法的跨女重刑犯進入女子監獄後強暴多人的案例。
羅琳自己好像就是在廁所被性侵?
「這是一個前所未見地厭女的時代。」
羅琳說她對於跨性別的問題早於瑪雅案兩年。她深入研究跨性別議題,與許多專家討論。這其中有專業上的因素──關於她正在寫的小說女主角──但更多與下面會解釋的個人因素有關。
大概是從這時候起她就一直受到輕度騷擾和威脅。大多數時候她看到感興趣的相關訊息時會截圖作為參考,但有時候會點到「like」。這被跨性別權利運動者認為是她的「錯誤思想」證據。
幾個月後為了跟瑪雅聯絡,她在推特上追蹤對方,結果變成支持反跨性別的「鐵證」。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情,是要說明她聲援瑪雅時很清楚會有什麼的後果。而在終於決定這麼做之後,她也的確收到各種暴力恐嚇,諸如罵她是謀殺跨性別的仇恨份子、蕩婦、婊子,以及要燒掉或拿她的作品去做堆肥等等。
在支持瑪雅前後,她都淡出推特,她知道這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沒有好處。她之所以回歸是為了在肺炎流行期間推廣免費的兒童讀物。自認善良、進步的激進份子立刻蜂擁而至,監視她所講的每一句話、指控她滿心仇恨,說她厭女,以及這場風暴的核心──排跨基女。
但對排跨基女的指責足以嚇倒許多她所敬佩的人、機構、組織:「他們會說我排跨!」「他們會說我恐跨!」
那麼她為什麼要站出來呢?何必嚷嚷?保持低調安靜地研究不就好了嗎?
她有五個擔心新跨性別運動(new trans activism)的理由,因此決定大聲疾呼。
大多數人並不曉得──研究這個議題前,她當然也不曉得──十年前,想要跨性的人幾乎都是男性。這個比例現在已經扭轉。英國接受跨性治療的女性增長了4400%。
美國也有相同的現象。Lisa Littman醫師表示:
「父母向我反映了一個不尋常的狀況,青少年的許多朋友甚至整個朋友圈都決定一起跨性。如果不把受到同儕影響視為潛在因素,那我就是失職。」
麗莎的論文受到鋪天蓋地的攻擊,職業生涯也受到跟瑪雅類似的打壓。麗莎挑戰了跨性別權利運動的核心,那就是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是天生的,如同性傾向。跨性別權利運動者堅持,沒有人會被說服成為跨性別者。
許多跨性別權利運動者認為,如果不讓有性別焦慮的青少年跨性,他們會選擇自殺。精神科醫師Marcus Evans辭去在Tavistock(英格蘭NHS性別診所)的工作,因為「不讓有性別焦慮的青少年跨性他們就會自殺」的論調在研究數據上是站不住腳的,也跟他自己數十年來身為心理治療師的臨床經驗不符。
閱讀性別認同理論時,她想起自己青少年時期精神上的無性別感。科萊特說自己是「精神上的雌雄同體」,西蒙波娃說「對未來的女性而言,她對於自身性別所受到的限制感到憤慨是很自然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她為什麼要拒絕那些:問題在於搞清楚她為什麼得接受那些」。
她接著要談的事不是為了博取同情,是為了對無數跟她擁有相似經歷的女性,她們因為對單一性別空間的憂心而被嘲諷為歧視者。
無數女性對跨性別權利運動感到恐懼;她知道,因為有太多人聯絡她,向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她們擔心自己被人肉,因此失去工作或生計,被暴力對待。
她所請求的是──她所想要的是──這種同理心和理解,應當推及至數百萬計的女性身上,她們所犯的罪就是希望能在不受威脅和虐待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憂慮。
妳不是人,妳只是有月經(可運作的子宮)、只是有可以塞雞雞的陰道讓人幹的東西。(問題是,不正是因為身為女性──無論順跨──才會受到這種非人待遇嗎?)
看到後面有點沉重,結果又看到哭
「當我對一個人的一句話產生疑惑不理解的時候,我希望看到更多觀點來釐清發生了什麼。」
很顯然的,如今閱讀思辨不再是現代人正常具備的能力,但是他們依然暢所欲言。
我昨晚看到最後就掉眼淚了 那句「擺脫女性身份的魅力太過巨大了」、為了女兒她不願談被家暴的過往、成為家庭笑話的常態驚嚇都是,還有各種不堪的辱罵騷擾,覺得當女性真的是好難好難……
其實發生之初看到很多「原來她是保守派/歧視者」「她很邪惡」的評論時我還滿震驚的,無論純談排跨基女的中心思想抑或看她一路走來的大砲(XD)路線都可以看出她並不是那種人啊……目前見到的中文報導也讓人心情很差,這篇聲明的前後脈絡很重要,不認為可以隨意截頭去尾做成懶人包> <
1. 按讚審查。按讚就代表自身的立場嗎?人們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點讚或喜歡(包括手滑);追蹤也不一定代表認同。
一個人要形成立場,背後本應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關乎這個論點是如何形成的?自己為什麼會贊同/反對某項論點,也與自己身處的環境、成長過程等等都有一定的關係。可是到了現在,為了推銷,「立場」變成一種精巧包裝過的商品,是可隨時變動的選項,不喜歡就走人,喜歡就買單。
現在訊息傳播的速度太快了,更新的速度也太快,人們已經越來越沒有耐性閱讀過長的文字,所以情緒也快,要在第一時間發表心得與意見,不然馬上又會被下一波資訊淹沒。
過豐富的選項、過大的自由度使我們也傾向於快速做出選擇,而且通常是看起來最輕鬆、最符合大眾(說難聽點,就甚至是趕得上潮流)的選項。』
英國的跨性別運動聲量和歷程跟台灣肯定很不同。在並不真正了解整個事件背景甚至整個運動發展的來龍去脈時便輕易認定「某個人/某些人就是怎樣」,難道不危險嗎?難道不也傷人嗎?
想想補充說說:我個人仍不贊同排跨(同樣不贊同跨反LGBT囧),也認為羅琳的暴走推文肯定會傷到人;但每個人/每場運動都有自己的歷史和難處,無論哪方都需要同理心和耐性,濫貼標籤或霸凌恐嚇更是毫無助益……我還是希望能夠雙贏。
我想跨女在女子監獄性侵他人會令人如此悚然也與男女生來的體格差距有關,但無論是哪種傷害都是一開始就不應該發生的……這真的是必須不斷溝通以求解決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