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他上一秒說愛,下一秒揮拳?親密關係暴力的心理動機、徵兆和自救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夫曾任美國第一個針對施虐男性設計的認知輔導計畫「Emerge」主任,二十五年來,他深度剖析施虐心理、耙梳家庭與文化的影響,直搗虐待的根源。//

書的詳細內容可參:
@sleepatease - #家庭暴力 #受虐婦女 #心理諮商 -「我從受虐婦女身上學到第一件事是:要...
這次也以補充我的想法為主。
如果該段落大部分是我的想法(前面加→),引用書中見解會加//
如果該段落大部分是整理書中重點,就不會再加//

在心得中,也會藉此分析「PUA案(下稱:破壞脆弱性的性剝削)」行為人的手法。以下先說明命名來由跟正名原因。
(下收
川口月
受害人以「PUA」來講述她所面臨的困境,我想是因為PUA的核心與施虐者的核心意識相同,都是透過控制手段,包含諷刺、性暴力、貶低自尊,來維持自己在關係中的控制地位。
但稱呼該男是PUA,會忽略幾個問題:
1.會將問題限縮在「輕率、不尊重人的追求」,而無法如實呈現「虐待」問題的嚴重性、常見性
2.將問題限縮在個體互動上,無法看出結構影響,使人誤以為「只有部分惡劣的人會如此」、「受害人易受控制也有問題」:社會文化建構的父權階級、厭女機制,會影響全部的人,包含行為人及受害人,甚至是大眾如何解讀、對結構產生影響。
3.尤其本案行為人平時支持女性主義,更易讓人以為「他不會做出如此不尊重女性之事」、更易讓被害人感到困惑、難以逃脫。
命名問題的相關討論可見:
用 PUA 形容騙炮,可以完整承接受害者傷痛嗎?|性別力 Gender Power
川口月
因此,以下將以「破壞脆弱性的性剝削」來為該案正名。
脆弱性的意義:
@wyc513 - #讀嘛讀嘛《脆弱的力量》//《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
川口月
川口月
//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控制是枝椏。//
川口月
→[所有權]
社會、文化構築了階層式的所有權概念:
-社會中具有階層關係,上對下有所有權。
-社會、文化形成的上下關係:君對民、親對子、男對女
有的上下關係式微,如君對民;有的轉換形式,以「保護」之名將階層關係隱藏在後,如男對女。
川口月
→[權力意識]
//施虐者認為自己擁有某種特殊地位,因此享有特定權力和特別待遇。//
-從上對下有所有權的概念出發,上層(君、親、男)認為自己「有權」控制、要求下層(民、子、女)滿足自己的需求。
川口月
→[控制]
-控制是實踐權力的手段,並在下層/所有物試圖反抗時,懲罰、虐待,並操弄他人,使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出於自衛、維護所有權)」
川口月
→厭女是父權社會為了維持男/女階層控制手段:
@wyc513 - #讀嘛讀嘛《脆弱的力量》//《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
//父權社會在規範性別角色、確立從屬地位後,如何迫使男/女待在符合性別角色的位置。
性別角色是:陽剛=強壯的、理性的、控制的=男性;陰柔=柔弱的、感性的、被控制的=女性。
父權社會推崇陽剛氣質。而男性,因為體現了陽剛氣質,所以被認為相較於陰柔的女性應該處於優勢階層的。男性之於女性,是保護/被保護、控制/被控制的關係。
為了維持建立起來的規範、從屬關係,父權社會以獎賞/懲戒系統來確保每個人守「規矩」。
//厭女將女性區分為「好」女人、「壞」女人,獎賞前者並懲罰後者。但前者的獎賞,仍無法從「愛女」與「厭女」的一體兩面中逃脫。
川口月
虐待是出於權力意識、控制,而不是「失控」才虐待。
川口月
川口月
控制的方式:
-以施虐者的想法、觀點為主,否認被虐者的想法、貶抑自尊
-爭執的目標在要被虐者不要想著自己,閉嘴。對施虐者而言,被虐者的意見或抱怨都冒犯了他的權力意識、阻礙他將他的意志強加在被虐者上。
-爭執常見手段:諷刺;嘲弄;扭曲你的話;以自己的觀點武斷地「界定事實」;不聽你說話;反過來用你的抱怨攻擊你;改變話題轉而談論他的不滿;嚴厲、經常、過分的批評;扮演受害者⋯⋯
川口月
關於施虐者的迷思與破除,筆記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過去的經驗可以解釋感覺,但不能當作他行為的藉口。
-感覺會影響我們打算怎麼做,但最終的反應仍然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與習慣。
-施虐者並不會特別壓抑。相反地,他們過度看重自己的感覺、總是在講自己的感覺,且不願面對伴侶及子女的感覺。
-施虐者主要的問題,是他相信控制或虐待伴侶「情有可原」
-不是「情緒管理不佳」導致施虐,而是施虐者的權力意識、控制欲導致其在面對事件時,容易生氣。
川口月
-
川口月
施虐心態:
-控制:有可能是全面性的,認為自由是他「給予」的,而非伴侶自身的權利;大部分會是控制特定領域,如:決策、個人自由、教養
川口月
-權力:滿足他的日常需求、情感需求、性需求;順服;不用負責
>情感需求可能偽裝成其他需求。而「受虐者是否有付出」其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施虐者認為他的「所有」需求「有權」獲得滿足。
>受虐者「有責任」滿足施虐者的性慾,但反之不然。如果受虐者沒有從兩人的性中獲得滿足,施虐者會怨恨受虐者。
>順服:伴侶不得質疑他的想法
>不用負責:如果受虐者批評、表達不滿,就是在「嘮叨」、「激怒」施虐者。他覺得他可以不用負責、無視自身結果造成的損害,若有人逼他正視,他可能會報復。當伴侶要求他會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會一直覺得伴侶在控制」他。
川口月
>部分男性覺得自己在向伴侶示歡遭拒後、懷疑伴侶不忠時,有權使用暴力;覺得只要在約會中負擔主要開銷,就有權強迫女性性交;假如女伴一開始表露性趣,之後反悔,很多男性認為他們可以霸王硬上弓
→顯現出在有權力意識的男性心中,性是「他的權力」、是伴侶「欠他的」
川口月
-
川口月
施虐者類型,筆記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行為可能不同,但共通核心是:支配行為、不尊重的態度,用以傷害伴侶的自尊和獨立性
-他特別熟悉你的過錯,喜歡列出你的問題,好像非把你抨擊的體無完膚,你才能進步。他也好像很喜歡在大家面前糾正你,藉此羞辱你,為他的才智建立優越地位。
-他不用生氣,就能對你施加精神暴力,證明了虐待不是憤怒造成的。他諷刺、嘲諷、把你的話扭曲,並在你生氣之後轉而說「其實施虐的是你,不是我。是你發怒、拒絕理性溝通。」
川口月
-他看似溫柔、「進步」,像是女性的盟友,因而你受到虐待時容易感到困惑:你總是傷害到他的情感,卻不確定是為什麼;但當你的情感受傷時,他可能會丟出一些心理學用語,而不會真心認同你的感覺,尤其是你因他做的事而感到受傷的時候;他越來越常將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怪罪到你身上,使你內疚;他開始展現沒人看過的卑鄙,甚至開口威脅或恐嚇人
川口月
-「花花公子」會用策略來建立「他可以自由地剝削女人、以性感自居,並藉由身邊女性的對立來轉移注意」:
>他知道如何讓女人既覺得與眾不同,卻又無所適從,使女性無法確認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
>他跟每個女人說,其他女人說他們在一起是在說謊、嫉妒。或曾經交往過,但已分手。
>不斷跟女人分手又復合,因此大家都搞不清現況。
>他說其他女人如何虐待他,或分享片段訊息,讓他生命中過去或現在的女人顯得心懷鬼胎、復仇心重
>他認為喜歡性愛的女人太隨便,抗拒性愛的女人太矜持
>有時候會宣稱自己為「性愛成癮」,但實際上他是對「利用女人且無視後果」的快感成癮。
川口月
→「破壞脆弱性的性剝削」案的行為人,就是採取以上手段。詳見被害人1、2的文章及藍字分析
川口月
https://images.plurk.com/5PVnVaBssmSulaJU8LkgJD.jpg https://images.plurk.com/2MOeUHw7CWNXSh7PLKNHPf.jpg https://images.plurk.com/5isHAefVaRAouRIkU61yPp.jpg https://images.plurk.com/2aJWRVYDHFwZNwqNmlRvww.jpg https://images.plurk.com/7HbyQy1fqsZUAHxs4glCIx.jpg https://images.plurk.com/4hUV2ak3dplPobYM0j6iOz.jpg https://images.plurk.com/7gtsofBf5hVX4MYhcORQzs.jpg https://images.plurk.com/CwY3cQkXR53ECpHUSPpag.jpg https://images.plurk.com/1NPP45NUshGJ0zjGxYiz0q.jpg
川口月
-
川口月
施虐者與性
-施虐者如何看待性:
>性愛是滿足「他」的性,「滿足對方的性慾」的目的是自豪。期望透過性愛滿足全部的情感需求。
>性是「伴侶欠他的」:施虐者認為,如果曾經發生過性關係、如果已經同居、如果已經結婚,甚至是「太久」沒做愛,伴侶沒有權利拒絕做愛。
>性是建立權力支配的方式:和許多女人上床讓施虐者覺得自己的權力不只凌駕在女人之上,也在男人之上。如果他愛跟其他男人競爭,就會藉著征服的女人數量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或是藉著爭取最美或最性感的伴侶,讓其他男性看到他如何擁有、控制伴侶。伴侶會感到自已被當成展示品,人性面被忽略。
-施虐者可能會把性愛當作萬靈丹:想要彌補先前的虐待行為;讓自己安心,他的虐待行為不會讓伴侶在情緒或性事上遠離他。
川口月
-利用性來挑撥女人:施虐者讓女人把焦點放在彼此的行為,而非施虐者的行為上。
>如何避免挑撥:施虐者常說謊,不要相信他的話;盡可能直接和其他女人交流、比對說法;記住他的行為只有他要負責

-性與脆弱:性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極為隱密、赤裸的領域。施虐者會嘲笑受害者過往不佳的經驗、貶低其感受(罵受害者死於、拘謹、壓抑、不夠性解放),或公佈其性相關的隱私。當受害者最深層的脆弱被伴侶否決,會導致無可比擬的痛苦。而研究顯示,受到伴侶性虐待的女性,在所有形式的受虐婦女中,往往患有最嚴重的一些情緒障礙,包括憂鬱症。
川口月
-
川口月
施虐者的盟友(包含雙方的親友、專業人士、施虐者的新伴侶、社會上的其他人),僅提幾個:
川口月
-司法系統如何與施虐者站在一起:
//執法者本身的歧視心態、對關係虐待的容忍、「關係中的問題雙方都有錯」的故作中立

→「失語的被害人」:法律「文字」如何使受害人失語,在司法流程的筆錄、訊問、審判中被文字框限,而法官形成心證時,經驗法則與常理的誤謬(理想的被害人)
性侵害立法從妨害風化到妨害性自主、致使不能抗拒到違反「性自主」,看似改進,但抗拒與否、激烈程度成為「違反意願」的邏輯關係。
被害人的地位從完全客體轉變為完全主體,看似保障「性自主權」,卻忽視關係中權力運作、結構壓力的規訓,漏接被害人。
→詳見「王曉丹,〈聆聽「失語」的被害人〉」、「勤定芳,〈失格的被害人:失真的性侵故事〉」
川口月
-治療與評估:
//「伊底帕斯情結」為現代心理學的基石。佛洛伊德認為女性渴望與父親發生關係,而推論女性揭露的亂倫虐待從未發生,宣稱是女性幼時希望發生,而誤以為亂倫為真。
//美國有位在監護領域深具影響性的心理師寫到,女人因為「反抗男人的控制」或試圖「離開」,而挑起男人的暴行。她指出女孩時常與暴力父親節為「互相誘惑的關係」。
川口月
→詳細內容請見〈誰怕性侵受害者? : 一段理論與創傷真實錯身的故事〉
誰怕性侵受害者? : 一段理論與創傷真實錯身的故事
//從亂倫性侵受害者的田野深度訪談中,她/他們幫助我理解到伊底帕斯和亂倫性侵可以同時為真。心理真實和外在真實本就是相互滲透、構築,不互斥、但並非不可區別的兩種真實。然而,如費倫齊的提醒,造成受害者最大苦痛的,恰好是性侵事件發生時的極度混淆——情緒、感受、知覺、記憶、關係、位置、欲望、是非對錯的混淆。而這樣的混淆,往往讓受害者無法、甚至拒絕指認自己是受害者。因為避免象徵秩序崩解、維繫情感關係,否認、裂解的自我保護機制,不只發生在加害者、捲入關係的旁人身上,也發生在受害者自身(長年的心因性失憶是最好的證明)。
川口月
-伴侶諮商的問題(P318)
//伴侶諮商是設計來處理「雙方」的問題、克服溝通障礙、建立親密感。在虐待的脈絡下,只要有一方不尊重他方,以上方法就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已經夠脆弱的受害者,還要再面臨童年問題帶來的脆弱,親密感也只會讓受害者變得更易受施虐者所傷。
//有的諮商師會強調感覺,而不重現實。「但他(施虐者)也覺得受你(受害者)虐待」只會讓施虐者越深信他的不滿與受害者的不滿程度相當,而不能放下自我中心、權力意識。
//施虐不是糟糕的感情關係造成的。受害者無法靠著改變自己的行為限縮施虐者的虐待。
川口月
=
川口月
施虐者的改善要素:代價、教育、對質、咎責
川口月
=
川口月
受虐者能做什麼?
施虐者會扭曲受害者的人生和思想,讓受害者將心思放在他身上。要擺脫虐待的旋渦,首先要調整思考方式,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要為自己找到能夠理解你、值得信賴的支柱,並幫助自己保有現實感。
-寫日記,記下經驗。當伴侶開始扭曲你的話、行為,或「表現變好」時,就可以回顧自己的樣子、搞懂他在操縱什麼
-遠離對你沒有幫助、不理解你的人,或是說話貶低、譴責你的人。
-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滋潤靈魂、對自已有益的事。
-盡可能不要去想施虐者。分辨和理解能幫助你看清他的思考模式、避免吸收他的想法。
-一時之間沒有達成目標也不要自責。只要不放棄,終究能脫離他的控制。
-對自己「坦白」:對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保持敏銳,而不要為了「好像有好轉」而忽視。
川口月
川口月
→以下談及當初此案剛發生時廣為提及的討論,和一些想法:
川口月
-「做個對自己對他人都很誠實的人」
@singingintherain_shoui - 【颱風天一點雜看】關於如何抵抗PUA話術,周芷萱這篇...
本篇所謂誠實,其實是對付激將法,而用自我承認的方式解套
對激將法採取「認同說話者觀點」的危險:
此舉要有效,在於自己認出「激將法」的伎倆,而「認同」只是單純堵住說話者的嘴,與自身想法無關。
又或者,對於自己有足夠自信、並不認為說話者所說的弱點是缺陷。

但在大部分情形,人總會有缺失的,並反省是否要改進。
此時,控制者會利用受制者懂得反省的心態,將受制者的感覺、原則、主體性一併說成「缺失」。
在受制者認同自己有缺失的狀況下,很容易將「的確需要改進的缺失」與「不需改進的自我意識」混淆,最後對控制者交出主權、被控制、貶抑自尊。
自我承認他人評價的方式並未對行為人的標準、評價提出質疑,也導致了從反面鞏固標準
川口月
因此,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對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保持敏銳,找出怎樣的行為讓你不舒服、是否出於對方想要控制、貶抑你,並不認同他的「感覺」、「看見標準、不認同標準」。
川口月
-
川口月
-「自尊才是保護自己的工具,不是直接不要約炮或是穿多一點」
Sherry Chih-Hsuan Chou
有點類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裡說的「發展主體愛」,讓關係中的重要他人不再是「控制你自由的人」,而是「協助你建立自由的人」
發展自尊(也跟自(我)信(任)有關),有助於建立自己的主控權,發現他人的意圖控制
但本篇沒有說到「厭女」結構下事實上難以發展自尊,因此還是要先注意到結構影響,才有可能逃脫。
川口月
-
川口月
-//關鍵在於,「自我」要能從容地回應或反駁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然後說明其中的謬誤與誤認,當他人仍然堅持己見時,得以簡單說一句,「那就是你的問題了」,然後離開。真真正正地離開,毋需在乎,然後好好活下去。//(P147,〈女性主義為何漏接了房思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川口月
川口月
→關於性暴力章的保護法益為「個人性自主權」,卻會忽略個人在結構、關係中,可能沒有「自由」、「選擇」,女性主義學者提出「脆弱性」的概念:
基於每個人因易感易受傷害,而渴望歸屬的脆弱性,社會得以互相信賴、連結、發展。而性暴力行為人,正是藉著此脆弱性,侵害受害者,並使受害者失去了對人的信任,失去了在每次關係的互動中,實踐、發展自我能動性的可能。
脆弱性應該受到正面詮釋,並加以保護。
@wyc513 - #讀嘛讀嘛《脆弱的力量》//《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
川口月
川口月
當然,本書是依照美國的環境、社會、文化去寫的,所以不盡然能直接套用在台灣的狀況上。
另外,在亞洲這樣很強調「關係」、「團結和睦」的文化下,不只是親密關係,職場、朋友、親子、學校中的關係,都很有可能存在著權力不對等、控制與被控制、虐待。
我想,「情緒勒索」的廣為討論也是因為如此。
所以,不妨也在各種關係中檢視自己是否被他人控制、喪失自主空間。
川口月
讀這本書的心理負擔絕對不輕鬆,也可能回想過去在團體關係中的陰影。
我也是如此。
曾經寫過「所以,對受傷的人來說,請專注在你自己身上,先照顧好自己就可以了。對方基於什麼理由傷害你,從來不是你該顧慮、去探究的。」
就是在反覆地用對方的話去折磨、反省自己後,導致自尊、原則的破碎。直到事隔很久,聽到別人對該人的評價、該人的所作所為,我才發現當初自我質疑的理由是來自該人的「界定事實」、扭曲。
慶幸的是當初即使沒看清話術、手段,卻也在心裡的極度不舒服下,潛意識的直接避開、放棄思考他的思考。
川口月
總之,請先相信自己吧。不舒服一定是提醒著哪裡不對,不要以為自己「想太多」、「自以為是」。
川口月
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川口月
下一個發的心得應該就是《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了。
讀起來更不輕鬆,但收穫頗多。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