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脆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的全球暢銷著作。本書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一再提升我們人際、情感、求學、職場和教養的能量。

因為作者的TED演講和書的內容,都有人整理了,所以這噗就用貼別人整理的連結,加上補充我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分享(→後面接個人理解的部分)。
川口月
博客來內容連載:脆弱的力量>內容連載
//迷思三: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我們每次冒險去分享自我以前,不見得都有保障,但是初識某人時,我們總不會對他掏心掏肺,總不會脫口就說:「嗨,我叫布芮尼,我跟你說我內心最黑暗的掙扎是………」那不叫脆弱,而是自暴自棄或舔傷取暖,甚至只是在尋求關注,而不是脆弱。為什麼?恰當、有限度的分享,是指和我們已經培養深厚關係的人分享,他們能和我們一起分擔壓力。這樣相互尊重地展現脆弱,可增加彼此的連結、信任和投入。
川口月
毫無設限的脆弱會導致疏離與不信任,事實上,我們會在第四章談到,「盡情宣洩」或無限揭露其實是我們迴避示弱的方式。「揭露太多」更不是「太脆弱」的問題,當我們從勇敢示弱變成利用脆弱來因應未滿足的需求、嘩眾取寵,或動不動就做出令人震懾的行為時,脆弱已經失去意義。
⋯⋯我們需要信任,才能展現脆弱;我們也需要脆弱,才能培養信任。//

→關於信任是什麼、如何培養信任,我覺得《信任的療癒力》寫得滿好的。裡面也有提到信任跟保留、明智的不信任就是明智的信任:
@wyc513 - #讀嘛讀嘛 #正念《信任的療癒力》//信任的反義不是「不信任」,而是無法信任的「絕望...
川口月
川口月
演講:
【Ted心得】脆弱的力量:接受脆弱很痛苦,卻也使我們強大

→有價值組與無價值組的對照,在於有價值組的人相信自己是值得愛與歸屬、有價值。
他們有勇氣承認不完美、有同情心、能感受到連結(展現真實的情感,才能讓我們感受連結在一起)
他們接受脆弱:使其脆弱的,讓其美麗。脆弱不是快樂的,但是是必須的
他們願意先說我愛你、願意做沒有保證的事:放棄預測、控制。不害怕沒有保證,意味著理解世事無常、無法全然控制。

→我們以為麻痺脆弱就可以不感到痛苦,但我們不能選擇性麻痺感覺。因此麻痺脆弱、羞恥、悲傷、痛苦,也代表麻痺其他感受,麻痺愛、快樂、感受不到連結
川口月
→透過控制來避免脆弱(以為自己可以掌控所有,並在發現做不到時感受痛苦、失去連結):
以為可以控制,就會在無法控制時感到害怕,越害怕就越脆弱,再反過來加重控制欲。
責怪就是一種釋放痛苦及不安的方式。
川口月
-
川口月
//如何面對脆弱
1. 讓自己內心最深層脆弱的那面被看見
2. 全心全意去投入情感
3. 表達喜悅與感激
4. 相信自己足夠好了//
川口月
→相信自己夠好,不代表放棄往「好」追求。
而是相信我們永遠站在實心、穩固的地面,並以此為基準堅實地往上爬。
當我們不相信自己夠好,就像是立於不穩固的地基上岌岌可危。處於危險之中的確能刺激自己儘速逃離此狀態,但也讓我們分心、害怕地往下望,怕地基崩塌、怕自己掉下去,並在「儘速」逃離時,無心思考哪個方向比較好。
到頭來,「不夠好」讓我們不是因害怕而失手跌落,就是在爬到更高處時,發現那裡也沒有足夠的支撐,而我們只能永遠在「不夠」中害怕、逃離。
川口月
→另外,我們是否會因覺得自己夠好,而無法像身處危險之中一樣給予自己足夠的動力追求「好」呢?
首先要從什麼是「好」說起。
「好」是離苦得樂的願望,是生物們共同的本能追求。在本能之下,我們不會不追求「好」,也沒有上述擔心可言。
再者,好既然是「想要離苦得樂」,怎樣的行動是「好」便端看個人如何感受「苦」、「樂」,而沒有一定模式可以遵循。
個人如果對於現狀感到滿意,覺得不再外求也感到樂,那麼保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就是不斷感到樂、追求「好」。
而另一個人,即使對現狀已經滿意、覺得「夠好」,但在學習、改善技巧的過程中更加感受樂,那麼不斷精進、改善也是在追求「好」。
川口月
所以相信自己夠好,是讓自己能在安穩之中,深思熟慮、往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前進。
川口月
川口月
書: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 李明翰 -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然而,我們常先入為主地視脆弱為負面用詞,而不去正視它真正的意涵。因此,作者在第二章〈破解脆弱的迷思〉為大家撥開雲霧,重新了解脆弱的意義。//

→有些東西是要學才會的,像是信任;有些東西是本來就存在,因此不是需要學,也無法逃避。我們需要的是接受、不再抗拒存在,像是脆弱性、連結。
脆弱、連結存在是事實。讓我們痛苦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想像事實落差之苦
川口月
→我們想像脆弱是壞的不該存在的是要盡量除去的,且以為脆弱可以透過控制來避免
但我們總會發現脆弱無法控制,而失去控制的感覺讓我們更感到害怕

-落差導致的錯誤結論:
我以為脆弱能除去,但我卻做不到,所以是「我個人能力不佳、沒有自主性」。感到害怕,又是脆弱的證明,而反覆認證「自己是壞的、無用的」。
川口月
-與事實一致的思考:
//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脆弱等於軟弱」,但作者認為,脆弱無關好壞,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簡單來說,脆弱給人一種赤裸的感覺,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核心。用心地去感受,就是展現脆弱,例如:提出不受歡迎的意見、向太太求歡、說出「我愛你」、嘗試新鮮事、等待癌症檢查的結果、承認自己害怕、帶男朋友回家見爸媽、開口求別人幫忙、相信自己的信念、陷入愛情。//
→脆弱無關好壞;脆弱既然是情緒的核心,那麼脆弱必然存在,無法控制。
川口月
//脆弱性來自生活於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生存必然通過其易感、易受影響、易受傷、渴望親密等共通的特質,在這脆弱性中找到與世界、與他人互相幫助的模式。因此,脆弱性協助完成個人生命的溫飽、安全與自我實現的需求,也使得整個社會的以建立穩定與發展的基礎。//
(P252,《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脆弱,讓我們在展現真實中,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感受愛與歸屬。
川口月
-奠基於事實上的解決方式:
舉治水為例。
治水的良方不是圍堵,而是規劃蓄水區、增強排水能力。
因為水體存在是事實,所以圍堵也不會讓水自動消失,只會讓它漫流到其他地方,或沖破防水設施。
因此我們要接受一時水量大就會導致淹水的事實,並找出奠基於事實上的解決方式,像是預留讓水通過的空間,讓我們在洪水來臨時生活機能也不受影響,並增強排水功能、保持通道暢通,減少積水時間。
國際案例 - 都市總合治水
川口月
回到脆弱,我們的解決方式也不該是避免脆弱而麻痺、阻擋感受,而是在我們的脆弱性中,保留可能受傷的空間、增強紓解能力。
因為人類脆弱性的存在是事實,會受到影響、會受傷也是事實,所以阻擋感受並不會讓它消失,只會讓我們在阻擋中發現辦不到、被負面情緒壓垮。
我們要接受人類脆弱而會受傷的事實,並找出與事實不會有落差的解決方式,像是保留感受情緒的空間,讓我們在感到受傷時,不壓抑的同時也不被負面感受奪走全部的注意力,並增強紓解能力,讓情緒、感受不會累積、變成長期壓力。
川口月
→關於壓力管理:
@wyc513 - 發現兩個內容互相補充滿多的,所以整理了一下非專業人士,所以用語可能有誤▲圖都有參考課...
//壓力是壓迫性的、不確定的、危險性的//
→可以對應到「脆弱無關好壞,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
當我們接受脆弱,願意感受不確定、沒把握,就能讓我們在面對外在事件時,將其評估為有足夠資源對付的,而較不會感受到壓力。
川口月
-
川口月
→我們想像連結不存在,才會在看到別人有連結的情況下,感到欠缺、匱乏

-落差導致的錯誤結論:
我以為連結不存在,但別人有,所以是「別人跟我不同,只有我這種人才不會有連結。」

-與事實一致的思考:
每個人都有連結。我跟別人的差距在於,我還沒有意識到、感受到連結而已。

-奠基於事實上的解決方式:
因此要學習的是去試著放下自己的想像、回歸事實,去試著發現連結、感受連結。
川口月
川口月
川口月
//在研究的過程中,作者也發現男性與女性的自卑大綱不太一樣。女性的自卑大綱多為:外貌被要求完美、被別人的母親品頭論足、無法掌控一切、在家或職場都不夠好、正妹都在笑我、維持「渺小、甜美、安靜、端莊」;男性的則多為:失敗、軟弱、自己有缺陷、表現害怕、讓別人覺得我好欺負、被批評或嘲笑。//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 李明翰 -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川口月
→從這裡可以看到父權社會在規範性別角色、確立從屬地位後,如何迫使男/女待在符合性別角色的位置。
性別角色是:陽剛=強壯的、理性的、控制的=男性;陰柔=柔弱的、感性的、被控制的=女性。
父權社會推崇陽剛氣質。而男性,因為體現了陽剛氣質,所以被認為相較於陰柔的女性應該處於優勢階層的。男性之於女性,是保護/被保護、控制/被控制的關係。
為了維持建立起來的規範、從屬關係,父權社會以獎賞/懲戒系統來確保每個人守「規矩」。
川口月
//作者形容自卑之於女性和男性,對於女性而言自卑像是一張網,從人生中該扮演的各種角色、職業、社群…等等的各種要求、定義,交疊而成價值觀互相衝突的網把女人困住。//
好書推薦: 我已經夠好了 , 克服自卑勇敢做自己! (文章篇幅較長喔!)
川口月
→父權對女性的獎賞/懲戒系統是厭女的雙面束縛。
厭女將女性區分為「好」女人、「壞」女人,獎賞前者並懲罰後者。但前者的獎賞,仍無法從「愛女」與「厭女」的一體兩面中逃脫。

舉例來說,好女人會照顧家庭,壞女人卻疏於照護;好女人認真負責,壞女人偷懶卸責。
但好女人照顧家庭的結果,在職場上通常會需要他人多加協助,而變成是職場上的壞女人;好女人在職場上克盡職責,就有可能疏於照護家庭,又反過來變成家庭的壞女人。
惟女人若只當家庭主婦,又因為陰柔氣質位階較低、家務的重要性低於職場的重要性,而獲得「因為不賺錢、不養家,相較於男性地位較低」的評價。
川口月
另外,女性領袖的雙面束縛也是如此:
//「很多女性從政,經常會被用男性的標準來期待,不僅如此,更棘手的是,女性政治人物更會被雙重標準檢視,會被以男性的標準要求,也會被男性的標準否定。」
「在關於女性領導的研究指出,由於過去政治領袖多為男性擔任,人們對於領袖的氣質的期待是高度陽剛化的,多數人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堅強、競爭性、勇敢果斷的領袖氣質,可是擁有這些陽剛特質的女性又會被視為不具備女性溫暖關愛的特質,不像個女性而不受到選民青睞。」
「對女性從政者,這種『雙重束縛』(double bind),陷女性於困難的抉擇,類男性的女人才有領袖氣質,但太像男性缺乏女性特質的女性不受歡迎,而擁有女性特質又顯得柔弱無能。這種雙重束縛要求女性必須滿足兩者,只有其一者會受到懲罰。」//
川口月
川口月
//而男性則像是被關在貼有「弱者勿入」的箱子裡,社會對於男性在各種角色、職業、社群…的預期很單純但也很可怕,那就是不可以讓人看到任何軟弱的跡象!//
好書推薦: 我已經夠好了 , 克服自卑勇敢做自己! (文章篇幅較長喔!)

→男性是「強壯的、控制的」,所以不能展現脆弱,而無法控制事物就是失敗的。
如果男性符合陽剛氣質,他在社會上會被推崇(獎賞),如果展現脆弱,會被嫌棄、貶低(懲罰)
因為受到推崇的氣質(陽剛)與性別(男)一致,所以父權對男性的獎/懲不像對女性那樣有雙重性質。
川口月
→女性需要符合陰柔氣質才會被「獎賞」,但陰柔氣質又是被貶低的,我想就是父權的獎賞/懲戒系統會被稱為「厭女」的原因。
川口月
→社會、文化預設男性應該要是「有權力」的、「控制」的,也讓男性在關係之中,無論是出於過度控制,還是因無法控制的憤怒,而容易成為施暴者。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夫曾任美國第一個針對施虐男性設計的認知輔導計畫「Emerge」主任,二十五年來,他深度剖析施虐心理、耙梳家庭與文化的影響,直搗虐待的根源。他想告訴我們的是:「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控制則是向外伸出的枝枒。」
虐待關乎權力,虐待的根源不在受虐者,也不在受虐者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受虐者的緊張、歇斯底里,更可能是長期受虐的結果,而不是引發虐待的原因。//
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他上一秒說愛,下一秒揮拳?親密關係暴力的心理動機、徵兆和自救
川口月
川口月
→《勵志書實踐生存報告》展現了脆弱,作者的坦然、真實,讓讀者們感受到連結。
@wyc513 - #讀嘛讀嘛《勵志書實踐生存報告》這是一本很可愛的書XD作者透過每月閱讀一本勵志書籍,...
川口月
順帶一提,會找這本書來看,是因為《這是愛女,也是厭女》裡提到,正面肯定脆弱性的價值,理解人並非完全的能動主體或客體,而是在框架中、每次行動中實踐自主的可能。
而不公正的性,正式破壞了這種人類共有的脆弱性,易感易受傷害而尋求連結的特性,破壞了被害人實踐自我權力的可能。
這樣的解釋,跳脫了過往性侵害是要保護公序良俗(貞潔女性、被視為客體),或保護性自主權(被視為完全主體,須完全負責)而可能造成的漏洞。
之後應該會再介紹該書、和上面提過的《他為什麼這麼做》
川口月
→再補:那如果女性單身拚事業呢?
女性專注於職場而無成家,的確免去顧此失彼的困擾,但「不成家」本身,對於「女性應該在家庭中,發揮愛與關懷的陰柔特質」的性別角色即有違反,而會受到「剩女」的貶低評論。
「剩」除了將「人生規劃」貶低為「被挑剩下的」,「剩女」往往用在「大齡」之後,更顯現了「女性隨年歲增長,生育品質下降,故容易被剩下來」當中,隱含著「女性的價值在生育」的物化邏輯。
不生小孩、墮胎的女性,被貶低、被法律處罰,亦同此理。
反對者並非在意胚胎的生命權,只是想藉著厭女系統,重奪被性別平等取消的自認特權而已。
川口月
關於「夠好」,也可以參考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說的:
https://images.plurk.com/4D2O9Mk00nwwuIKP9Ja7w6.png https://images.plurk.com/MxJSv5KsbYjOZFv1090lr.pn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