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樹
龍緣之:從迷路小黑熊,談中國保育大貓熊所帶來的警示


《從迷路小黑熊,談中國保育大貓熊所帶來的警示》

這篇在談中國貓熊的保育與復育狀況,而它絕對不像是很多人所說的「數量提升很多,很成功」這麼簡單。透過閱讀這篇文章,我們能夠了解保育與復育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將此經驗用在保護石虎與推廣正確資訊上。
機器狼⭐圖奇實況盟友
主人好努力喔汪!機器狼來幫你捏捏 (*´∀`)~♥
弦音樹
不過這篇畢竟跟石虎離得有點遠,
我只會摘錄個人認為比較相關的部份。
弦音樹
前面一大段在講貓熊的歷史故事。
弦音樹
摘錄

以「搶救」為名的大肆捕捉

1983年,四川大貓熊棲息地的冷箭竹大規模開花。由於竹子開花後枯死的規律性,引發政府和民眾「大貓熊將無竹可食」的憂慮。很快的,四川省政府建起監測站,在山野間投放羊肉、玉米饃,熏烤的羊骨、豬排等食物,「引誘」大貓熊下山,這些活動迅速演變為中外皆極為關注的「搶救大熊貓」熱潮(按:中國稱為「大熊貓」)。

這場中外關注的「搶救」,最終被證實是一場人為製造的「危機」。那些「不願下山」的大貓熊,被「關起來抬著下山」。至1990年為止,官方統計共118隻大貓熊「被救」,「救活」其中的82隻,其中半數被「收養」。
弦音樹
摘錄

政府甚至出動特別小組捕捉幼年大貓熊,有30隻以上的幼年大貓熊被認定「遭到母親拋棄」後帶回飼養,其中半數以上在幾年內死亡(後來經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育幼期的大貓熊母親會出外覓食,幼兒可能獨自在家幾小時甚至幾天)。諷刺的是,中國的圈養大貓熊數量正是因此才增加的。
弦音樹
無知真是可怕...
弦音樹
讓我想起看到很多人也說「應該把石虎通通抓起來增加數量」。
弦音樹
摘錄

「域外保育」優先的本末倒置現象

從保育生物學出發,野生動物保育應以在棲息地內的「域內保育」為主,而將動物移置到人工飼養環境下的「域外保育」,則僅僅是緊急情況下的輔助做法。

然而,「域外保育」有著易操作、能夠較快得到研究成果等特點,因此研究人員也偏好在城市而非艱苦又費時的野外進行科研。當動物數量的增加成為最重要的工作指標時,「域外保育」便被簡化為「圈養繁殖」。

資源分配長期不公的結果,加遽了這種惡性循環。然而,大貓熊如其他野生動物的圈養一般,人工飼養環境和自然棲息地差異極大,不但容易產生行為問題,圈養的大貓熊也難以自然交配繁殖,甚至還會罹患精神疾病。
弦音樹
@ADYex - 石虎故事「小公貓與小母貓」 2007/7/14,南投埔里山區農地的怪手在整地時,發現的...

這個特生中心的救傷故事當中,就有提到石虎會因為狹小的環境與長期有人類在周圍而造成緊張、行為異常跟精神問題。
弦音樹
這樣看起來,堅持跑到山上去進行研究、捍衛棲地、保護野外族群的台灣石虎保育人士們真是辛苦且偉大。
弦音樹
摘錄

圈養大貓熊最初之建群,僅僅是46隻來自野外的大貓熊,2010年時,圈養種群數量卻已達到300隻以上。「建群者效應」(指在新種群的創建之中,建群者所攜帶的基因將決定今後群體的遺傳特質和遺傳結構)明顯,基因多樣性不足帶來的問題可想而知。

更為重要的「域內保育」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由於某些專家和媒體過分強調大貓熊繁殖的不易,讓許多民眾誤以為牠們是一種無法自救、需要人類幫助的動物。同時,棲息地的破碎化,以及過去的捕獵、獵人的下套等真正的問題,卻經常被忽視。
弦音樹
這段在講圈養繁殖的基因問題,還有民眾誤解與捕捉導致的更大問題。然後也講到棲地的破碎化。
弦音樹
近親繁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摘錄

近親繁殖是近親的交配,無論是植物或動物。如果反覆交配,可致使後代受隱性、有害的特性影響。這通常會使物種的適應力降低。長期重複進行近交會降低遺傳多樣性,增加不良隱性性狀的基因表現。
弦音樹
生物多樣性種重點整理

摘錄

基因多樣性高的族群或物種,基因組成較多樣,較能適應變遷的環境,使族群或物種的生存機會較大。基因多樣性低的族群,遇到特殊環境變化時,會有滅種的危機。

野生種的遺傳多樣性 > 人工育種,因為人工育種的生物多為滿足人類某種需求而大 量繁殖產生,其遺傳差異較小。
弦音樹
國中生物課。
弦音樹
弦音樹
「棲地破碎化:當道路劃過淺山地區、山坡地遭開發,石虎的棲地被切割成一塊一塊,就必須頻繁穿越馬路抵達對岸,自然容易被遭車輛撞擊。」

這才是路殺背後反映的生存危機。

棲地细碎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沒有路殺就皆大歡喜了嗎? - PanSci 泛科學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開闢、建築的擴張、農地的開墾,製造了許多『人造的邊緣』。建築、道路、農地等元素,大多不是生物所偏好的棲地,因此人造邊緣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遠比自然的邊緣還要來的多。」
弦音樹
而且棲地破碎化並不只會導致路殺等問題,也會讓各群石虎之間無法互相交流,然後進一步導致可能的基因問題。
弦音樹
摘錄

2012年,中國正式開始了圈養大貓熊「野化培訓放歸」試驗。現行的「母獸帶仔」模式,讓圈養大貓熊幼仔自出生開始,就和母親在盡可能「自然」的環境中學習生存本領。

然而,這項試驗的前提條件是母獸需有野外生存的能力,這卻又正是圈養環境下成長的大貓熊所不具備的。因此,與基因多樣性不足的問題相似,「野培」試驗可能變相地鼓勵了對野生大貓熊的捕捉。

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如無良好的棲息地環境,「放歸」的動物也將無處可去。進一步而言,絕大多數的大貓熊經圈養後,根本沒有放歸自然的機會,其後代亦然。
弦音樹
貓熊媽媽是圈養環境下長大的,無法教會小貓熊野外生存的技巧,而且野外也沒有棲地可以供牠們生存。
弦音樹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石虎保育一直在強調棲地的重要。

特生中心有名的復育經驗中,石虎媽媽「阿姓」也是因為腳受傷才收容的原野外個體。
弦音樹
接下來一段在講中國在貓熊保育上的錯誤政策。這種人的問題應該引以為戒,但我就不摘錄了。
弦音樹
摘錄

當動物園中樣貌可愛的大貓熊引發民眾對繁殖成果的肯定,甚至對這種「保育」方式表示認同之時,人們永遠需要想一想,動物是否是保育活動「真正的受益者」?

無論眼前所見的是動物萌態,或者是被符號化的明星物種,人們是否能關注從個體動物到整個生態系的內在價值,從而願意理解牠們的權益和福利問題,進一步支持正確的保育工作?

「大貓熊歷經數百萬年的演化而生存至今,並不是為了在動物園裡取悅人類。」
弦音樹
石虎雖然長得像家貓,但牠畢竟是野生動物,絕對不是應該讓人養在家裡的寵物。就算不提生態系,光是習性跟健康就不適當。
弦音樹
寫個懶人包:

① 對貓熊的習性知識不足,加上過度強調圈養繁殖,讓野外的貓熊被人類以善意為名錯誤捕捉。
② 貓熊在人工飼養環境中會喪失野外本能,還會罹患精神疾病。
③ 不當的圈養繁殖會造成基因問題,對環境變動的抵抗力下降。
④ 棲地被破壞,貓熊就算增加了數量,也無法回到野外。
⑤ 大貓熊歷經數百萬年的演化,並不是為了取悅人類。
弦音樹
好,看完了,這篇還不錯。補充了一些新知。
梅洛斯
https://images.plurk.com/2Grzx9llHMVShWiVA2tf0o.png
不出所料有人發言抓起來繁殖的話了,還講得理所當然似的。
弦音樹
梅洛斯 : 那個我有看到 XDDDD,有很多人去回他了。
弦音樹
https://i.imgur.com/hYQnUwH.png 我馬上就拿這篇大貓熊來當推廣資料了。
弦音樹
基本上只要大家看到我在看別的動物的資料,
我100%是在為了石虎在找可以參考的參考資料。
梅洛斯
弦音樹 : 厲害
弦音樹
梅洛斯 : 我本來就是覺得這篇可以用在石虎保育推廣才看的啊 XD
弦音樹
有其他人也拿這篇用在石虎推廣耶。果然英雄所見略同。
狼狗傑
通通抓起來繁殖
非常中國特色
弦音樹
狼狗傑 : 台灣也一堆人說要把石虎抓起來繁殖,重點在於有沒有生態知識。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