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s
@bernardily
說
Sun, Aug 10, 2025 1:57 AM
1
中國用語
支語
「何時才是個頭」「苦難到頭」
在某些用法「頭」指的是「盡頭」、「結束」
台灣習慣的語感應該是「開頭」、「結尾」,「頭」比較常被直接想到「起頭」
英文 come to a head 則是「到達危急時刻」「緊要關頭」的意思
Narumi.log
@RNarumi
Sun, Aug 10, 2025 1:59 AM
可是台灣也有「到頭來」這個說法吧?
BGs
@bernardily
Sun, Aug 10, 2025 2:07 AM
Sun, Aug 10, 2025 5:09 AM
Narumi.log
: 到頭來終究還是錯付了(
另外有想到「熬出頭」,不過這邊的頭好像不是開始或結束的意思,或許比較接近英文的關頭(負面的,困境)
「起頭馬上就 come to a head,待到主角熬出頭後這部悲劇終於也是有了個頭」……個頭啦!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07 AM
破罐子破摔、走心、懸念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08 AM
我超級討厭中國懸念,日文本來是擔心跟疑慮的意思,中國人都拿來講掛礙,臺灣人還在亂學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08 AM
走心,他們自己也分不清楚是分心,還是放在心上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09 AM
四捨五入也是個XXX:不是計算的場合不要亂用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10 AM
如果可以這樣挪用漢字的話,我是不是可以說日本的心細い就是做事情很細心,心強い就是心臟很大顆,愛死中國,有夠睿智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3:12 AM
⛩️ 雪 ◉ 読 ⛩️
@au283602
Sun, Aug 10, 2025 4:32 AM
懸念中文本來就有在用了 也不是把日文的詞拿來用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4:37 AM
⛩️ 雪 ◉ 読 ⛩️
: 可是以前臺灣人沒有在說「毫無懸念」,其他場合也沒有在用。中國影片盛行以後生活中才出現。難道原本中文的懸念就是猶豫或掛礙的意思?
⛩️ 雪 ◉ 読 ⛩️
@au283602
Sun, Aug 10, 2025 4:40 AM
機器腳踏車
: 懸念在中文本來就是牽掛、掛念的意思,很多古籍都會用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4:48 AM
⛩️ 雪 ◉ 読 ⛩️
: 感謝解惑
狼狗傑
@JimHawkins
Sun, Aug 10, 2025 4:55 AM
和製漢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和製漢語有一個分支,就是日語借中國古籍用語表達新意再傳回中國。
BGs
@bernardily
Sun, Aug 10, 2025 5:00 AM
Sun, Aug 10, 2025 5:06 AM
懸念當名詞在台灣本來常用在讀者、觀衆對故事情節的期待
後來日常口語或影視作品中出現當動詞的用法逐漸變多
我懸念你 ← 這就不是台灣本來的口語習慣
「你在此須要小心,休惹人說不是;早出晚歸,免我懸念」
《儒林外史·一回》
後面這個懸念又轉回名詞的用法,然後開始濫用
「他的意志堅定、毫無懸念」
「對核戰的懸念導致二戰後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
BGs
@bernardily
Sun, Aug 10, 2025 5:05 AM
Sun, Aug 10, 2025 5:13 AM
和「(我)估計」等被稱為支語的用詞狀況類似,把原本很多不同意思的詞語縮整為需要依據當下前後文判斷意思的模糊通用詞
我懸念
太太我稀罕你
(另外的題目)
機器腳踏車
@meine_Leiche
Sun, Aug 10, 2025 5:46 AM
狼狗傑
: 和製漢語我知道啊。比方說原本儒家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但和製漢語的民主,是人民做主的意思。
載入新的回覆
「何時才是個頭」「苦難到頭」
在某些用法「頭」指的是「盡頭」、「結束」
台灣習慣的語感應該是「開頭」、「結尾」,「頭」比較常被直接想到「起頭」
英文 come to a head 則是「到達危急時刻」「緊要關頭」的意思
另外有想到「熬出頭」,不過這邊的頭好像不是開始或結束的意思,或許比較接近英文的關頭(負面的,困境)
「起頭馬上就 come to a head,待到主角熬出頭後這部悲劇終於也是有了個頭」……個頭啦!
和製漢語有一個分支,就是日語借中國古籍用語表達新意再傳回中國。
後來日常口語或影視作品中出現當動詞的用法逐漸變多
我懸念你 ← 這就不是台灣本來的口語習慣
「你在此須要小心,休惹人說不是;早出晚歸,免我懸念」
《儒林外史·一回》
後面這個懸念又轉回名詞的用法,然後開始濫用
「他的意志堅定、毫無懸念」
「對核戰的懸念導致二戰後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
我懸念太太我稀罕你(另外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