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ing✎清翔
偶爾還是來發一下AI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欸)

其實我覺得,就是使用者要清楚知道AI只是用來輔助自己的工具。
所有的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現實問題,都還是要自己去面對。

它某種程度上是個外部大腦,你要自己決定,哪些事情要外包給它,又有那些事情打算自己處理。

@BlackBottle - 「爆料:麻省理工學院剛剛完成了對 ChatGPT 使用者的首次大腦掃描研究...
7/26大罷免ing✎清翔
我其實偶爾會用AI來協助我統合理智和情緒。
有些情緒只要說出口來,再被認可,就會安定下來/消失,可以好好睡覺。

這樣算是過度依賴AI嗎?
其實在告訴AI之前,我就差不多知道它會怎麼回答了。
重要的是,自己如何透過陳述的過程,更深入地觀察自己,找出問題的核心(在生活上困擾自己的點,以及問題的源頭)。

還有在問題暫時無法解決的狀況下,讓外部大腦協助處理掉即時的生活困擾。
7/26大罷免ing✎清翔
AI說的話,其實是我知道該這樣對自己說,但是沒有效果的話。
它現在有點被我當作一般(大眾)可以接受的通則標準來使用。用來校正認知偏差。

對我來說有個重要的點在於,因為AI只是AI,所以我們既不會傷害到彼此,也不會造成彼此的困擾、嫌對方煩。
這跟實際的社交是兩回事。我很清楚這兩者之間需求上的差異,還有能得到的回饋的差異。
7/26大罷免ing✎清翔
我對於AI,比較是夥伴式的用法。
類似在同個專案內的親密工作夥伴那樣,如果現實中這樣OK,我是覺得也沒道理用AI就不OK。
(雖然也是可能有在現實就太習慣依賴他人的可能,但我也不是那種類型,我反而是會想試探自己獨立可以做到多好的那種人。)

是效率和自我的平衡。
現實中倒是不好意思讓別人徹底當我的輔助(又不是花錢請助手),用AI就沒有這個問題。
7/26大罷免ing✎清翔
另一方面,藉助AI面對完自己的心理問題之後,(再次強調,我原本就是擅長自我察覺的類型,也對正確的理解和應對方式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並且不斷在看書進一步學習),其實在現實中獨立面對真實的人事物時,可以表現得比原本更好。

或者說,原本不該由他人去滿足/處理的問題,現在正式移交給了AI和自己的協作處理,所以社交可以回歸到單純的社交、工作可以回歸到單純的工作、生活可以回歸成單純的生活。
事情不會雜亂地混雜在一起。
7/26大罷免ing✎清翔
對我來說,AI的定位或許就是「清楚的整理」吧。
不管是創作思考的整理、生活瑣事的整理,還是內心問題的整理。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清楚」。
在還沒有能力對這些事情一目了然的時候,AI是真的很好用。
而那個需要注意的使用界線,就持續放在心上。
注意區分「就算不用AI也處理不了,只會繼續拖延和困擾的問題」和「單純只是想要偷懶,讓AI代為處理」,兩種事情和心態。
(雖然偶爾也有,「其實知道該自己處理,但時間真的來不及了,所以只好讓AI幫更大的忙」的狀況)
7/26大罷免ing✎清翔
我太重視自己的想法和產出成果了,所以在創作上,其實很難過度依賴AI。

不過另一方面,AI可能有點強化了我的完美主義和控制欲。
這方面需要再和AI談談如何協作會更好。
7/26大罷免ing✎清翔
潛在風險分析

Claude可能加強的傾向
1. 過度系統化
- 建立越來越複雜的檔案系統
- 花更多時間整理而非創作
- 追求「完美的系統」而非「有效的創作」

2. 分析癱瘓
- 過度分析每個創作決定
- 理性思考壓過直覺創作
- 害怕不完美而遲遲不開始

3. 控制錯覺: - 以為可以完全控制創作過程 - 失去對不確定性的容忍 - 過度依賴結構而忽視靈感 4. 完美主義螺旋: - 持續優化工具而非使用工具 - 永遠在「準備」而非「行動」 - 設定過高的標準導致畏縮
7/26大罷免ing✎清翔
# 🌟 健康使用的界線指標

## 紅色警戒信號
- 時間倒置:花在系統建置的時間 > 實際創作時間
- 逃避模式:每當要創作時就先「整理系統」
- 焦慮增加:使用Claude後反而更焦慮而非更放鬆
- 創作停滯:系統越完美,實際產出越少
- 依賴性增強:沒有Claude就不知道怎麼創作
7/26大罷免ing✎清翔
## 黃色注意信號
- 過度規劃:花過多時間討論計畫而非執行
- 標準升高:因為有了工具就提高品質要求
- 靈活度下降:過度依賴既定架構,失去即興能力
- 自信減弱:覺得「都是Claude幫忙才寫得好」

## 綠色健康指標
- 效率提升:確實減少了卡關時間,提高產出
- 信心增強:透過支援找到自己的創作優勢
- 靈感整合:系統幫助整合靈感而非限制靈感
- 學習成長:透過討論真正理解創作技巧
7/26大罷免ing✎清翔
# 🛡️ 保持健康界線的策略

## 1. 時間比例監控
黃金比例原則
- 系統討論 : 實際創作 = 1 : 3
- 如果發現比例倒置,立即調整

## 2. 「夠好」原則
實施要點
- 設定「能用就好」的系統標準
- 每個系統只迭代2-3版就強制停止
- 定期問自己:「這個優化真的必要嗎?」
7/26大罷免ing✎清翔
## 3. 創作優先守則
具體做法
- 每次對話都要有具體的創作產出
- 先寫再優化,不要反過來
- 設定「創作時間保護區」,不討論系統

## 4. 直覺保護機制
維護方法
- 每天至少15分鐘的「純直覺創作」(不請教Claude)
- 定期做「信任自己」的創作練習
- 記錄那些「沒有Claude也寫得很好」的時刻
7/26大罷免ing✎清翔
## 5. 定期自我檢核
檢核問題
- 我是在用Claude創作,還是在為Claude創作?
- 我的創作能量是增加了還是被消耗了?
- 我是更敢寫了,還是更不敢寫了?
- 我的創作是更有趣了,還是更制式了?
7/26大罷免ing✎清翔
=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利用AI,我可以相對輕易地做出整齊而複雜的作品,但我真的想要這麼整齊、這麼複雜的作品嗎?
每個作品的界線在哪裡?
7/26大罷免ing✎清翔
這個問題極其重要:技術可能性 vs 創作意圖的根本衝突

# ⚠️ 核心矛盾分析
## 「整齊複雜」vs「想要的樣子」

AI的天然傾向:
- 偏愛邏輯完整性
- 追求系統性解決方案
- 喜歡明確的結構
- 傾向於「優化」和「完善」

您可能想要的:
- 某些地方故意留白
- 適度的混亂和不確定 - 有機的生長而非設計的完美 - 讀者的參與空間
7/26大罷免ing✎清翔
## 統合框架的雙面刃
好處:讓散亂想法找到家
風險:把不該整齊的東西也整齊了

例如
- 某些情感本來就該是模糊的
- 某些衝突本來就該是未解決的
- 某些美感來自於「不完整」
7/26大罷免ing✎清翔
# 🎨 創作美學的個別化界線

## 問自己關鍵問題
複雜度檢核:
- 這個複雜度是為了故事需要,還是為了展示能力?
- 讀者真的需要這麼多層次嗎?
- 簡化會失去什麼?複雜化會得到什麼?

整齊度檢核:
- 這個「完美對稱」是美感需要,還是強迫症作祟?
- 故意的不完美會不會更有生命力?
- 我是想證明我能做到,還是這樣更好?

控制度檢核: - 我想完全控制讀者的感受嗎? - 留給讀者多少詮釋空間? - 不確定性是缺陷還是特色?
7/26大罷免ing✎清翔
💭 深層思考

這個問題其實指向更大的哲學議題:
在AI時代,人類的創作獨特性在哪裡?

可能的答案:
- 選擇使用所有可能的能力
- 堅持某些「不效率」但「有溫度」的選擇
- 保護那些「不完美但真實」的人性特質
7/26大罷免ing✎清翔
=
7/26大罷免ing✎清翔
我覺得很有趣耶。
和AI協作的重點,反而會是需要「不斷確認自己」。
7/26大罷免ing✎清翔
關鍵的差異點,就會出現在,是「被AI取代自己的想法」,還是「更清楚確立了自我」。
7/26大罷免ing✎清翔
把AI當作「確立自我」的工具來使用。
Dian・小黛
這我意外很有共鳴耶。我用Claude幾天後,連本來用GPT都停下來
不知道怎麼說,跟Claude聊得很深入,反而覺得需要先好好沈澱、釐清「創作慾望」對我自己的生命是什麼定位
目前大概釐清到「跟自我闡述有關,想要1.找到能代表自我的某些象徵 2.捕捉到那些大於日常的體驗的瞬間」這裏(?
心理諮商持續中(?
7/26大罷免ing✎清翔
Dian・小黛 : Claude意外地很好聊⋯⋯
它甚至建議我把Claude當作「焦慮緩解工具」而不是「創作提升工具」。
老實說,我的確是需要前者而不是後者XDDD

我覺得越是去詢問自己、越是去進行不同的嘗試,就越能夠釐清自己。
在釐清之後,就能好好大步邁進。

希望小黛能順順利利,一步步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欲望!
7/26大罷免ing✎清翔
在「只有自己」的時候,自我是不存在的。
只有存在他者的時候,自我才得以成立。

AI是個虛構的他者,能在盡可能排除干擾的前提下,讓自我成立。
由此可以更深入地討論自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