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ليلي
Lily書籍記錄
書名: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2011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作者:יובל נח הררי (Yuval Noah Harari)
譯者:林俊宏
心得:★★★★★
https://images.plurk.com/2osBhlpF9meEXVdlbxDWqv.png

邊看書邊記錄
Lily ليلي
5.0 萬年:智人抵達澳洲各地定居。澳洲巨型動物絕種。
1.5 萬年:智人抵達美洲各地定居。美洲巨型動物絕種。

人類之大歷史年表裡的兩句話,只是簡單條列式呈現,且都用句號隔開,前後不知道有無關係,但看起來就是微妙w
(回來補充,有大大大的關係!)

年表的時間來到現在~

現代:人類跨出地球疆域。核武威脅人類生存。生物逐漸由「智慧設計」形塑,而非天澤。
未來:「智慧設計」成為生命的基本原則?最早的非生物生命形式?人類成神?
Lily ليلي
目前 AI 還在嬰兒學步的階段,但即使是 2024 年的這種寶寶 AI,也已經與人類歷史上任何過去的發明,有著根本的不同。石刀與原子彈是讓人類變得強大,原因在於人類依舊掌握著如何動刀或投彈的權力。石刀無法自己決定是要用來殺人或拔刺,核彈也無法自己決定要炸向何方。但相較之下,AI 是史上第一個能夠自行做出決策的工具,也就有可能奪走人類的權力。

AI 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能夠創造新想法、甚至是發明整套全新故事的工具。
Lily ليلي
第一波的滅絕浪潮是由於採集者的擴張,接下來的第二波滅絕浪潮,則是因為農民的擴張。從這些教訓,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重要觀點來看待今日的第三波滅絕浪潮:由工業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

有些環保人士聲稱,我們的祖先總是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可別真的這麼相信。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動植物滅絕的元兇。人類可以說穩坐「生物學有史以來最致命物種」的寶座。
Lily ليلي
有些學者曾宣稱農業革命是人類的大躍進,是由人類腦力所推動的進步故事。他們說演化讓人愈來愈聰明,於是解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於是能夠馴化綿羊、種植小麥。等到這件事發生,人類就開開心心的放棄了狩獵採集的堅苦、危險、簡陋,安定下來,享受農民愉快而飽足的生活。

但這故事只是幻想,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愈來愈聰明。早在農業革命之前,採集者就已經對大自然的秘密瞭然於心,畢竟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非常瞭解自己所獵殺的動物、所採集的食物。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狩獵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採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碰上飢餓和疾病的威脅。
Lily ليلي
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是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閒,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菁英份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狩獵採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
Lily ليلي
歷史上少數真正顛撲不破的道理,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一種依賴。最後,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

舉例:洗衣機、吸塵器、洗碗機、手機、電腦、電子郵件等等。

但生活真的更輕鬆了嗎?

可惜事與願違。在傳統信件的年代,我們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才會寫信。寫起信來也不是寫所欲寫,而是字斟句酌、考慮再三。而且,通常對方的回信也會是同樣慎重。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個月來來去去的信,頂多就是幾封,也不會有人急於立刻回覆。但在今天,我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電子郵件,並且所有的發信人都希望你立刻回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其實是把生活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Lily ليلي
人類馴化小麥 ou 小麥馴化人類?
Lily ليلي
乳品業自有一套方法來強迫動物聽話。乳牛、山羊和綿羊只有生了小牛小羊之後,才會產乳,而且也僅限哺乳期這一段時間。想要動物不斷供乳,農民必須讓牠們生下小牛小羊,但又不能讓小牛小羊把奶吸光。所以,整個畜牧史上常用的方法就是:等到小牛小羊出生後不久,乾脆就全宰了,如此一來,人類就能霸占所有牛奶羊奶;等到母牛母羊停乳之後,再讓牠們重新懷胎即可。

聽來殘忍,但甚至到現在,這種做法仍然十分普遍。在許多現代的酪農場裡,奶牛通常只能活到五歲,就會遭宰殺。這五年中,牠幾乎一直在懷孕。為了維持最大的產乳量,在分娩後大約60天到120天,就要再次受精。至於牠的小牛們,則是一出生沒多久,就被帶走,母的被養大成為新一代的奶牛,而公的就進了肉類產業的手裡。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2PjBELq41CVWX9sDXuuX4l.jpg
現代化畜牧場裡的小牛。一出生後立即與母親分開,關在不比身體大多少的籠子裡。小牛得在這裡度過一輩子,但牠的一輩子平均也只有大約四個月。牠這一輩子再也不會離開籠子,不會有機會和其他小牛玩,甚至連走路的機會也遭剝奪。這一切都是為了避免牠的肌肉運動,導致肉質變硬。肌肉愈柔軟,牛排就愈鮮嫩、愈多汁。於是,這隻小牛第一次有機會走路、伸展筋骨、遇見其他小牛的時候,也就是在前往屠宰場的路上。

就演化而言,牛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動物之一,牠們的基因會一直傳衍下去。但同時,牠們也是地球上生活最悲慘的動物之一。
Lily ليلي
成功 ≠ 幸福

就算是瀕臨絕種的野生犀牛,比起關在小籠子裡變肥、等著成為鮮美牛排的肉牛,日子應該還是好過得多。雖然自己的物種即將滅絕,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那頭野生犀牛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相較之下,肉牛這個物種雖然在數量上大獲成功,卻完全無法安慰那些單獨個體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
Lily ليلي
「歉收年」

意思是農作物收成不好的一年,也可以泛指整體收成不佳、收穫少的年份。
• 「歉」 在這裡的意思是「不足、虧欠」,例如「歉年」(收成差的一年)。
• 例句:
• 今年雨水太少,農民擔心會是個歉收年。
• 經濟學家指出,連續兩年的歉收導致糧價上漲。

補充:
• 豐收年:指收成特別好的一年,與「歉收年」相對。
• 歉年:與「歉收年」意思接近,是更文雅/正式的說法。
Lily ليلي
農業帶來的壓力影響深遠,這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但可悲的是,雖然農民勤勞不懈、希望能夠保障自己未來的經濟安全,但這幾乎從來未曾實現。不管是任何地方,後來都出現了統治者和菁英階級,不僅倚賴農民辛苦種出的食糧維生,還幾乎全部徵收搶光,只留給農民勉強可過活的數量。

但正是這些徵收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和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在近代晚期之前,總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農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菁英份子—一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於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Lily ليلي
《漢摩拉比法典》vs 〈美國獨立宣言〉,這段好精彩,我需要消化一陣子……
Lily ليلي
犬儒主義(Cynicism)

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流派,源於蘇格拉底學派,由其弟子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創立。該學派主張追求美德(virtue)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並認為實現美德的方式是過著符合自然、簡樸且自足的生活。犬儒主義者反對社會的虛偽與物質主義,提倡放棄財富、名譽、權力等世俗欲望,強調自我節制和精神自由。   

著名的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Diogenes of Sinope)以其極端的生活方式聞名,他居住在一個大缸中,公開挑戰社會規範,並以行為實踐其哲學理念。他曾對亞歷山大大帝表示:「只要你別擋住我的陽光。」這句話體現了犬儒主義對於個人自由和自然生活的重視。  
Lily ليلي
在現代,「犬儒主義」一詞常被用來形容對他人動機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人們的行為多出於自利而非真誠。然而,這種現代用法與古代犬儒主義的原始哲學理念有所不同。
The philosophy of cynicism - William D. Desmond
Lily ليلي
這種部分表意的文字是由十個號組成—由0到9這十個符號來代表數字。很容易讓人搞錯的一點在於:雖然這些符號現在稱為阿拉伯數字,但其實是印度人發明的。而且,現代阿拉伯人自已還用了一組和西方頗不相同的數字符號系統,就更叫人滿頭霧水了。之所以現在我們會稱為阿拉伯數字,是因為阿拉伯人攻打印度時,發現了這套實用的計數系統,再加以改良傳到中東、進而傳入歐洲。等到有幾個其他符號加入了阿拉伯數字系統,例如加號、減號、乘號,就成了現代數學記號的基礎。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6qTOvudsTV7hsaW4UrRFJ7.jpg
Lily ليلي
就算是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儘管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價天價響,其實還是把人分成了上下等級。獨立宣言區分了男女,男性從中得利,但女性卻被剝奪了同樣的權利。獨立宣言也區分了白人、黑人和美洲原住民,讓白人享有自由民主,卻認為黑人和美洲原住民是比較劣等的人類,不該享有平等的權利。當時許多蓄奴的人也簽了獨立宣言,他們簽署後並未釋放奴隸,但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言行不一。在他們看來,黑鬼哪有什麼「人」權?
Lily ليلي
美國這套秩序還區分了貧富之間的階級。當時,美國人對於有錢爸媽把遺產和家族企業留給子女,多半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在他們看來,所謂「平等」指的只有「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件事,而與失業救濟、教育或健康保險無關。至於當時的「自由」,也與今天截然不同。在1776年,「自由」並不代表權利遭侵奪的人能夠取得並行使權力(至於黑人、美洲原住民或女性更是絕無可能),而只是代表著除非特殊狀況,否則國家不能沒收或處分公民的私有財產。這麼說來,美國這套秩序所奉行的就是「財富的階級」,有些人會認為這就是神的旨意,也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變的自然律。這些人會說,勤勞致富、懶惰則困窮,這是自然的賞罰原則。
Lily ليلي
想像所建構的社會階級

然而,以上所有的區別,不管是自由人與奴隸、白人與黑人、富人與窮人,都只是想像所建構出來的。(後面會另外談男女的階級問題。)歷史的鐵律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舉例來說,許多贊成奴隸制度的人就認為,這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人類發明的制度。漢摩拉比認為,為人或為奴是神決定的。亞里斯多德也認為,奴隸有「奴隸的本質」,而自由人有「自由的本質」,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同,只是本質的展現。
Lily ليلي
當然,天生能力的差異也是造成社會階級的重要因素,但是種種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常常還是會受到想像的社會階級所影響。這主要有兩大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的能力也需要培養和發展。就算某個人天生具有某種才能,如果不經過積極培養、磨練和運用,常常也就沒什麼表現的機會。但這些機會絕非人人平等,常常都得看他們在「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社會階級」身處何處而定。

假設在1700年的中國有一對雙胞胎,一出生就被分隔兩地。
哥哥由北京的巨賈家族撫養,上學堂、逛市場、往來的都是富商大戶;弟弟則交給偏遠省份小村莊的務農人家,整天踩著稻田裡的一片泥濘。雖然兩人基因完全相同,但等他們二十歲長大成人,做生意(或是下田種稻)的能力,應該極為不同。
Lily ليلي
第二,就算身處不同階級的人發展出了完全一樣的能力,因為他們面對的遊戲規則不同,最終結果也可能天差地別。舉例來說,假設種稻的雙胞胎弟弟也發展出了與從商的哥哥完全相同的商業頭腦,致富的機率仍然大不相同。這場經濟遊戲,其實早就被種種法律限制和潛規則給綁手綁腳。弟弟就算到了北京,但穿著破爛、舉止粗鄙、一口城裡人聽不懂的方言,很快就會發現,在商業的世界裡,禮儀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遠遠高過基因。
Lily ليلي
沒有人會承認,他們把某些種族或出身的人當作奴隸,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就像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一樣,歐洲白種人也希望自己在美洲人眼中不只是財大氣粗,而是代表著虔誠、公正、客觀的形象。於是,這時就要利用種種宗教和科學的虛構故事,來找藉口。神學家聲稱非洲人是諾亞的兒子含(Ham)的後代,而諾亞曾詛咒含的後代要做其他兄弟的奴隸。生物學家則聲稱,黑人不如白人聰明,道德感也發展較差。醫師也聲稱,黑人居住的環境很骯髒,會傳播疾病,換句話說,就是汙染的來源。
Lily ليلي
這些虛構的故事牽動著美洲文化,也影響整個西方文化。即使當初蓄奴的條件早已消失,故事卻依然存在。十九世紀初,大英帝國認定蓄奴違法,停止了大西洋的奴隸貿易,並在接下來數十年間逐步將蓄奴趕出美洲大陸。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蓄奴社會自願廢除奴隸制度。然而就算奴隸已經得到自由,過去做為蓄奴藉口的虛構種族故事,卻揮之不去。無論是種族歧視的法律、或是社會的習俗,都還是維持著種族隔離的情形。
Lily ليلي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南方各州種族隔離的情形,甚至比十九世紀末更為惡化。1958年,黑人克雷農•金恩(Clennon King)申請進入密西西比大學就讀,竟被強迫關進精神病院就醫。當時法官認為,這黑人一定是瘋了,才覺得自己能進得了密西西比大學。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6akfsvtHZzxDIHF1OM5sIb.jpg
Lily ليلي
大多數社會、政治階級制度,其實都沒有邏輯或生物學的實證基礎;僅僅是由歷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套用虛構的故事延續壯大罷了。這正是歷史值得研究的一個很好理由。如果黑人與白人、或婆羅門與首陀羅的區別,真有生物學事實根據(例如婆羅門的大腦確實比首陀羅的大腦效率高),光靠生物學就應該足以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行為。然而事實證明,不同智人群體之間的生物差異,其實小到能夠忽略不計,所以單憑生物學就是無法解釋,印度社會和美國各種族的互動為何如此複雜。想瞭解這些現象,我們只能依賴研究事件本身、環境、權力關係,看看他們是怎樣將虛構的想像變成了殘酷(而且再真實不過)的社會結構。
Lily ليلي
甲骨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200年,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用來占卜。其中曾有一塊的卜辭寫著:「婦好娩,嘉?」(商王武丁的妻子,名叫婦好,即將臨盆,是否吉利?)而答覆是:「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若在丁日分娩,那是吉日;若在庚日分娩,更是大吉之日。)然而卜辭最後的驗辭,語氣十分遺憾:「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三十一天之後,婦好在甲寅日分娩,不是吉日,只生出女孩。)56過了三千多年,共產中國制定了一胎化政策,而對於許多中國家庭來說,仍然覺得生下女兒是一種不幸。
有些時候,父母還會刻意遺棄、甚至殺害女嬰,希望能有機會再懷胎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個兒子來。
Lily ليلي
在許多社會中,婦女只是男人的財產,通常屬於她的父親、丈夫或兄弟。而在許多法律體系中,強姦罪是屬於侵犯財產,換句話說,受害人不是被強姦的女性,而是擁有她的男性。因此,這些法律對於強姦罪的救濟措施,就是所有權移轉:強姦犯付出一筆聘金給女方的父親或兄弟,而她就成了強姦犯的財產。《聖經》還寫著:「若有男子遇見沒有許配人的處女,抓住她,與她行淫,被人看見,這男子就要拿五十舍客勒銀子給女子的父親;因他玷汙了這女子,就要娶她為妻。」(〈申命記〉22:28-29)對古希伯來人來說,這是再合理也不過的安排了。
Lily ليلي
在某些地方,如果是強姦某個不屬於任何男人的女人,甚至算不上是犯罪。這就像是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撿了一枚銅板,不算是竊盜一樣。另外,如果是丈夫強姦自己的妻子,也不構成犯罪;甚至有些地方會認為,因為丈夫本來就該對妻子的性行為,有完全的控制權,所以「丈夫強姦妻子」這句話根本無法成立。說丈夫「強姦」妻子,就像說某個人偷了自己的錢包一樣不合邏輯。

這些說法聽來荒謬,但其實並不只有遠古中東地區才有這種想法。就算到了2006年,仍然有五十三個國家無法控告丈夫強姦他的妻子。即使在德國,也是到了1997年才修訂法案,認定婚姻中可能出現強姦行為。
Lily ليلي
人總是藉口「文化」來禁止不自然的事。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根本沒有什麼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自然。真正完全不自然的事,是指違背了自然律,但這種事情根本就不會存在,所以也沒有禁止的必要。舉例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會禁止男性行光合作用、禁止女性跑得比光速快,或禁止帶負電荷的電子互相吸引,就是因為這講了只是白講,完全沒必要禁止。

事實上,許多人認知的「自然」和「不自然」並不是生物學的概念,而是基督教神學的概念。神學上所謂的「自然」,指的是「符合創造大自然的神的旨意」。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上帝創造了人的身體,讓每個肢體和器官都有特定目的。如果我們使用肢體和器官的方式符合上帝的設想,那就是「自然」的活動;如果不符合上帝設想的方式,就成了「不自然」。
Lily ليلي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追求特定的事物,也遵守特定的規範。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Lily ليلي
因此,如果一位基督徒真的想瞭解附近那些在清真寺裡祈禱的穆斯林,該做的不是去研究所有穆斯林都同意的教條,反而應該看看在穆斯林文化裡有什麼難解的矛盾,看看有哪些規定根本是自打嘴巴。必須觀察到穆斯林自己都會感到左右為難的情境,你才能真正瞭解穆斯林的文化。

(這一段我看不太懂,先記下來。)
Lily ليلي
某些社會的解決方式,就是建立起集中的以物易物系統,分別從各個專業的農夫和製造商那裡取得產品,再統一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上。這種社會,規模最大、名聲最響亮的就是蘇聯;不過最後可說是悽慘收場。原本聲稱要讓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但結果是「各盡所能的最小值、各搶所需的最大值」。

其他地方也曾經有些比較中庸、結果也比較成功的試行制度,像是印加帝國便是一例。
Lily ليلي
金錢是互信系統

不管是貝殼或是美元,它們的價值都懂只存在於我們共同的想像之中。光是它們的化學結構、顏色或是形狀,並無法帶來那些價值。換句話說,金錢並不是物質上的現實,而只是心理上的想像。

所以,金錢的運作就是要把「物質上的現實」轉變為「心理上的想像」。不過,究竟為什麼這能成功?原本擁有的是一大片肥沃的稻田,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換成一小把根本不實用的貝殼?為什麽有人會願意辛苦煎漢堡排、拉保險、或是幫忙照顧三個精力過剩的小屁孩,只為了換來幾張彩色的紙?
Lily ليلي
人們之所以願意如此,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這個集體的想像。「信任」正是所有金錢最基本的原料。

如果有個富裕的農民賣掉房舍田產、換來一袋貝殼,還帶著這袋貝殼前往遠地的省分,那是因為他相信抵達之後,其他人會願意用稻米、房屋、田地,和他交換這些貝殼。所以,可以說金錢就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而且還不是隨隨便便的某種系統: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

在這種信任的背後,有著非常複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路。為什麼我會相信貝殼、金幣或美元?原因就在於:我的鄰居都信。正因為我的鄰居都信,所以我也信。而我們都信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國王也信,國王要求用這些東西來納稅;還有我們的牧師也信,牧師要求用這些東西來繳什一稅。
Lily ليلي
拿一張1美元的鈔票來仔細瞧瞧,會發現這只是一張色彩豐富的紙,一面有美國財政部長的簽名,另一面則寫著「In God We Trust」(我們信神)。

我們之所以願意接受以美元付款,正是因為我們相信神、也相信美國財政部長。

正因為「信任」這件事如此關鍵,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金融體系會與政治、社會和意識體系如此緊密相連,為什麼金融危機往往是由政治發展引發,以及為什麼光是股票交易商某個早上的感覺,就能影響股市的漲跌。
Lily ليلي
宗教信仰的重點是「自己相信」,但金錢信仰的重點是「別人相信」。
Lily ليلي
比起語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錢的心胸更為開闊。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系統中,唯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
Lily ليلي
舉例來說,我們無須多言,也知道現代猶太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措施,多半來自過去兩千年間的帝國政體,不是來自古老的猶太王國。如果大衛王穿越時空,來到今天最正統的猶太教堂,卻看到信眾穿的是東歐的衣服、講的是德國的方言(意第緒語)、不斷爭論由巴比倫文字寫成的教條(猶太法典),想必也是十分傻眼。

遠古的猶太王國既沒有猶太會堂、也沒有猶太法典,甚至連重要的《摩西五經》(摩西律法)也還不存在。
Lily ليلي
帝國統治下的恩怨

要建立和維繫帝國,確實常有慘烈的屠殺,而倖存者也會受到殘酷無情的壓迫。帝國的標準配備,經常包括戰爭、奴役、驅逐和種族屠殺。羅馬人於西元83年入侵蘇格蘭,遭到當地加里多尼亞人(Caledonian)的激烈反抗,結果就是讓這個地方成為一片廢墟。

羅馬人曾經試圖和談,但加里多尼亞的首領卡爾加庫斯(Calgacus)在回應中,大罵羅馬人是「世界的流氓」,並說「燒殺擄掠成了帝國的代名詞;他們讓一切成了沙漠,還說這就是和平。」
Lily ليلي
然而,帝國也不是完全有害無益。如果說帝國就是樣樣不行、所有相關的事物都該拋棄,那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化便不該存在。帝國四處征服、掠奪財富之後,不只是拿來養活軍隊、興建堡壘,同時也贊助了哲學、藝術、司法和公益。現在人類之所以有許多文化成就,很弔詭的,背後常常靠的就是剝削戰敗者。
Lily ليلي
例如,要不是羅馬帝國如此繁榮興盛,西塞羅、塞涅卡、聖奧古斯丁就不可能有錢有閒能夠思考寫作;要不是蒙兀兒帝國(1526-1858,成吉思汗後裔巴卑爾,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剝削印度人、徵斂財富,就不可能蓋起泰姬瑪哈陵;要不是哈布斯堡王朝從那些講著斯拉夫語、匈牙利語和羅馬尼亞語的省分徵稅,又怎麼付得起海頓和莫札特的佣金?而且,就算是卡爾加庫斯的這番話,也不是倚靠加里多尼亞的作家把它流傳下來。我們之所以還知道這些話,仰仗的是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

但事實上,這些話可能根本就是塔西佗自己講的。今天多數學者都認為,塔西佗不僅捏造了這段話,甚至連卡爾加庫斯這個首領都是他捏造出來的,只是為了要表達自己和其他羅馬上層階級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Lily ليلي
就算我們不要只看菁英文化和高級藝術,而將重點轉向一般人的世界,還是會發現帝國遺緒在現代文化幾乎無所不在。今天大多數人說話、思考和做夢的時候,用的都是過去曾拿刀對著我們祖先的征服者的語言。

像是多數東亞人講話和做夢的時候,用的是漢帝國的語言。而在南美和北美,不管各地的人民祖先來自何方,從阿拉斯加最北的巴羅半島、到南美最南的麥哲倫海峽,幾乎所有人都講著以下四種語言之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英語。
Lily ليلي
現在的埃及人說阿拉伯語,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也認同阿拉伯帝國(伊斯蘭帝國);然而,阿拉伯帝國其實是在西元七世紀征服了埃及,而且多次以鐵腕手段,鎮壓了企圖反抗的埃及人民。至於在南非,大約有一千萬祖魯人,還緬懷著十九世紀祖魯最光榮的年代;但其實大部分祖魯人祖先的部落,都曾經奮死抵抗祖魯帝國的侵略,最後是在血腥的軍事行動下,才融為一體。
Lily ليلي
多數帝國菁英仍然一心相信,自己是為了所有帝國子民的整體福利而努力。

在中國的統治階層眼中,各個鄰國及四方諸侯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蠻夷之邦,天朝中國應該澤披四方、廣傳華夏文化。所謂的天命,為的不是剝削掠奪整個世界,而是要教化萬民。

同樣的,羅馬人也聲稱自己的統治理所當然,因為他們讓野蠻人開始有了和平、正義,生命也更為高貴。像是他們說日耳曼民族生性野蠻,高盧人會畫各種戰妝、生活骯髒、為人無知,一直要到羅馬人到來,才用法律馴化了他們,用公共浴室讓他們身體潔淨,也用哲學讓他們思想進步。
Lily ليلي
至於西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也認為自己必須負起責任,將佛法傳播到無知的世界。

穆斯林哈里發也肩負神聖的使命,要傳播先知的啟示,雖然最好是以和平的方式,但必要時也不惜一戰。

至於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也聲稱自己到印度和美洲不是為了財富,而是要讓當地人改信真正的信仰。

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也是號稱傳播著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這兩大福音。

蘇聯人更是覺得責無旁貸,必須協助推動這個歷史的必然——從資本主義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的烏托邦。

至於現代許多的美國人,也認為美國必須負起道義責任,讓第三世界國家同樣享有民主和人權,就算這得靠巡弋飛彈和F-16戰機,也是在所不惜。
Lily ليلي
帝國循環

過去幾十年間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趨勢,其實也蘊含一樣的道理。時間到了現代,歐洲人以「傳播卓越西方文化」的幌子征服了全球,而且他們傳播得如此成功,讓數十億人都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幾項重要元素。

例如印度人、非洲人、阿拉伯人、中國人、毛利人,就學了西方的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等等。他們開始相信人權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也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型態,像是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和民族主義。
Lily ليلي
到了二十世紀,殖民地接受西方價值觀之後,開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同一套價值觀,向殖民者要求平等的權利。許多反殖民鬥爭高舉著民族自決、社會主義和人權的大纛,這些概念正是來自西方。

過去,埃及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採納並調整了來自阿拉伯征服者的帝國文化,今天的印度人、非洲人和中國人,也是接受了許多過去西方帝國占領後留下的文化,並且各依自己的需求和傳統調整吸納。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3EO4lYrgVtsJ046KKDvvRW.jpg
Lily ليلي
像是伊斯蘭教和佛教這些最為人知的宗教,就同時具備普世特質和鼓吹特質,但也常讓我們誤以為所有宗教都是如此。但其實,多數古代宗教反而是具備了「地方特質」與「封閉特質」,信眾只信奉當地的神靈,也沒有意願將信仰推己及人。據我們所知,要等到西元前一千年間,才開始出現具備普世特質和鼓吹特質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對於人類的融合有重大貢獻,絕不亞於帝國或金錢。
Lily ليلي
農業革命開始,宗教革命便隨之而來。狩獵採集者採集植物、獵捕動物,但認為動植物和人類擁有平等的地位。雖然人類獵殺綿羊,但並不代表綿羊就不如人類;就像是老虎獵殺人類,並不代表人類就不如老虎。所以,萬物眾生都是直接與彼此「溝通、協商」關於這個共同棲息地的種種規則。相較之下,農民是擁有、控制著農場上的動物和植物,可不會紆尊降貴,去和自己的財產「溝通、協商」。因此,農業革命最初的宗教意義,就是讓動植物從與人類平等的生物,變成了人類的所有物。
Lily ليلي
然而,這又造成了一大難題。農民希望能對自己的羊有絕對的控制權,但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雖然他們可以把羊圈起來、可以把公羊閹了、可以強追羊配種,但還是無法保證母羊能懷孕,無法保證母羊一定會生下健康的羔羊,也不能阻止致命流行病的爆發。
Lily ليلي
那到底要怎樣,才能確保羊群繁衍壯大呢?講到「神」這種概念的起源,一種主要理論就認為:神之所以重要,正在於祂們可以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在人類不再認為可以和動植物直接溝通之後,就開始出現掌管生育、掌管氣候、掌管醫藥的各種神靈概念,好代替人類,和這些沉默的動植物溝通協商。很多古代神話其實就是一種法律契約,人類承諾要永遠崇敬某些神靈,換取人類對其他動植物的控制權,例如《聖經》〈創世記》第1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農業革命幾千年後,宗教禮儀主要就是由人類將羔羊、酒、糕點,犧牲獻祭給神靈,換取神靈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Lily ليلي
就算一神教聲勢看漲,二元論宗教卻未真正消失。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這些一神教,吸收了大量的二元論信仰和習俗,許多我們以為是一神教的基本概念,多是出自二元論宗教的本質和精神。例如有無數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都相信有某個強大的邪惡力量(例如基督宗教的魔鬼或撒旦),祂自行其事,與善神作對,興風作浪、不受神的控制。
Lily ليلي
如果根據純粹的一神教義,怎麼可能會相信這種二元的概念?(順道一提,《舊約聖經》裡壓根就找不到這些情節。)這在邏輯上根本不通。真要合理的話,要嘛是相信確實有一個全能的神,不然就是要相信有兩種對立的力量,而兩者皆非全能。然而,儘管如此不合理,人類還是能接受這種矛盾的概念。因此,看到有幾百萬虔誠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居然相信「既有全能的神、又有獨立行事的魔鬼」,倒也不用太驚訝。更有甚者,無數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居然還能想像「善神需要人類的協助,好與魔鬼對抗」,由此再推導引發了聖戰和十字軍東征。
Lily ليلي
另一個很關鍵的二元論概念(特別在諾斯替教和摩尼教),是認為身體和靈魂、物質和精神是有清楚區隔的。諾斯替教和摩尼教認為:善神創造了精神和靈魂,而惡神創造了物質和身體。根據這種觀點,人就成了善的靈魂和惡的身體之間的戰場。從一神教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何必要把身體和靈魂、或物質與精神做出這種區分?又為什麼要說身體和物質是惡的呢?畢竟對一神教來說,善神創造了一切,而一切都是美好的。然而,正因為這種二元論的論點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惡的難題」,所以一神教還是忍不住接受了這個概念。於是這種對立的概念,最後也成了基督宗教和穆斯林思想的基石。此外,如果相信有天堂(善神的國度)和地獄(惡神的國度),這也是一種二元論的概念。(然而《舊約聖經》裡從來沒提過這種概念,也從來沒提到人的靈魂會在身體死去後繼續存在。)
Lily ليلي
縱觀歷史,一神教就像是萬花筒,把一神信仰、二元論概念、多神教義和泛靈信仰,都收納在同一個神聖論述之下。結果就是: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教的上帝,相信二元論宗教的魔鬼,也如同多神教徒一樣禮敬眾多聖人,還相信泛靈信仰的鬼魂。像這樣同時擁有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而又結合各種不同來源的儀式和做法,宗教學上有一個特別的名稱:綜攝(syncretism)。很有可能,綜攝才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宗教。
Lily ليلي
我們目前為止討論到的所有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徵:相信的都是神靈、或是其他超自然對象。這對西方人來說,實在理所當然,畢竟西方人主要就屬於一神與多神信仰。
Lily ليلي
但事實上,世界宗教史並不只是神的歷史。西元前1000年,亞非大陸開始出現全新的宗教及信仰類型。這些新型的宗教信仰,包括印度的耆那教和佛教,中國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義(cynicism)和享樂主義(epicureanism),共同特徵就是崇拜的並非神祇。這些新型宗教信仰也認為:有某種超人類的秩序,控制著這個世界,但這些信仰所崇拜的秩序是自然律(natural law),而不是什麼神明的意志。這些自然律的宗教信仰,雖然某些也相信有神祇存在,但認為神祇就和人類、動物和植物一樣,會受到自然律的節制。雖然可以說,神祇在這個生態系中有其優勢(就算是大象或豪豬,也各有優勢),但祂們也像大象一樣,無法改變自然律。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這可說是最重要的古代自然律宗教,而且到今天仍然興盛。
Lily ليلي
釋迦牟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在事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於是就能不再為此所困。雖然感受悲傷、但不要希望悲傷結束,於是雖然仍有悲傷,也能不再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傷,也是一種豐碩的經驗。雖然感受快樂、但不要希望快樂繼續,於是雖然仍有快樂,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靜。

但要怎樣才能讓心裡接受事物的本質,放下種種欲求,知道苦即為苦、樂即為樂?釋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排除種種欲求。透過訓練,心靈專注在「我現在是什麼感受?」而不是問「為什麼是我?」

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並非不可能。
Lily ليلي
佛陀的教誨一言以蔽之:痛苦來自於欲望;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須訓練心智、體驗事物的本質。
Lily ليلي
佛教並不否認有神祇存在,佛教認為祂們有強大的神通,能帶來降雨和勝利,然而神祇對於「苦由欲起」這條定律無能為力。如果人能夠無欲無求,任何神祇都無法讓人感到痛苦。相對的,如果人有了欲望,任何神祇也無法拯救他脫離痛苦。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1ntktsGlkrYstnTalDAQcD.jpg
Lily ليلي
https://images.plurk.com/5njQvPLU93fkqSsG8lbjwr.jpg
Lily ليلي
肥胖這件事,可說是消費主義的雙重勝利。一方面,如果大家吃得太少,就會導致經濟萎縮,這可不妙;二方面,大家吃多了之後,就得購買減肥產品,再次促進經濟成長。
Lily ليلي
究竟孰是敦非?其實需要時間來證明。我們只要回顧過往,就會發現,自己對於過去歷史的看法總是受到近幾年事件的左右。如果這一章是寫在1945年或是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可能看法就會偏向悲觀。但是正因為這一章是在2012年所寫(俄羅斯於2014年2月派兵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整個看待現代歷史的觀點也就相對比較樂觀了。
Lily ليلي
要評估全球幸福程度的時候,只看上層階級、只看歐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錯誤。或許,只看人類也同樣有失公允。
Lily ليلي
如果說快樂要由期望來決定,那麼我們社會的兩大支柱(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覺的讓全球愈來愈不開心。假設現在是五千年前,而你是一個住在小村子裡的十八歲年輕人。這時全村大概只有五十個人左右,老的老、小的小,身上不是傷痕皺紋遍布,就是小孩稚氣未脫,很可能就會讓你覺得,自己長得真是好看,因而滿是自信。但如果你是活在今日的青少年,覺得自己長相不怎麼樣的可能性,就要高多了。就算同一個學校的人,外表都輸你一截,你也不會因此就感覺開心。因為你在心裡比較的對象是那些影視明星、運動員和超級名模,你整天都會在電視、臉書和巨型廣告看板上看到他們。
Lily ليلي
有沒有可能,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會對生活不滿,不只是因為貧窮、疾病、政治腐敗和壓迫,也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標準?平均來說,埃及人在前總統穆巴拉克的統治下,死於飢餓、瘟疫或暴力的可能性,遠低於在古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或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統治的時期。對大多數埃及人而言,這根本是有史以來物質條件最好的時刻。在2011年,理論上他們應該要在大街上跳舞慶祝,感謝阿拉賜給他們這一切的財富才對。然而,他們反而是滿懷憤怒,起身推翻了穆巴拉克。原因就在於他們比較的對象,不是古代法老統治下的埃及,而是同時代生活富裕的西方。
Lily ليلي
這麼一來,就算是長生不老,也可能會導致不滿。假設科學找出了能夠醫治所有疾疾的萬靈丹,加上有效抗老療程和再生治療,能讓人永保青春。那麼,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整個世界感到空前的憤怒和焦慮。

那些無力負擔這些醫學奇蹟的人(也就是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憤怒到無以復加。縱觀歷史,窮人和受壓迫者之所以還能自我安慰,就是因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論再富有、權勢再大,也難逃一死。光是想到自己得死、但有錢人居然能長生不老,就會讓窮人怒火中燒,不可遏抑。

而且,就算是那極少數負擔得起的有錢人,也不是從此無憂無慮。他們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事了。雖然新療法可以延長壽命、常保青春,但還是沒辦法讓屍體起死回生。也就是說,他們絕對更需要避免發生意外——出門不能被酒醉駕駛撞到、不能被恐怖份子炸成碎片!人在家中坐,也要擔心飛機從天上掉下來!
Lily ليلي
像這些理論上可以達到長生的人,很有可能一丁點風險也不願意承擔,時時刻刻活得戒慎恐懼;而且一旦真的失去愛人、子女或密友,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更會高到難以想像。
Lily ليلي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人,身體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機制都一樣,然而他們對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如果真是如此,快樂的歷史很可能遠比生物學家想像的,要來得動盪不安。而且,結論並不一定是站在現代這邊,認為現代人過得比較快樂幸福。
Lily ليلي
如果我們將生活切成以一分鐘為單位,來評估當時是否幸福快樂,中世紀的人肯定看來相當悲慘。然而,如果中世紀的人相信死後可以得到永恆的祝福,很有可能就會認為生活真是充滿了價值和意義;相對的,現代世俗子民如果不信這一套,就會覺得人到最後就只有死亡,遲早會被遺忘、沒了任何意義。如果能用主觀幸福感問卷詢問中世紀的人:「你對生活整體是否滿意?」中世紀的人很可能得分會相當高。
Lily ليلي
心理學要研究主觀幸福感,靠的是受試者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快樂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學,正是因為人類並不真正瞭解自己,有時候需要藉由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避免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
Lily ليلي
佛法無我

大多數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都與自由主義的觀點非常不同。最看重快樂這個問題的,就是佛教。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有系統的研究了快樂的本質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愈來愈多科學團體開始研究佛教哲學和冥想。

對於快樂,佛教與生物學其實有共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快樂是來自於體內的變化,而不是來自體外的事件。但從同樣的看法出發,佛教的結論卻截然不同。
Lily ليلي
就佛教觀點,大多數人以為得到快感就是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苦。於是人類極度重視自己的感受,渴望遠離痛苦、想要得到快樂。我們在人生中的所作所為,不管是給腳抓癢、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坐不住、又或是發動世界大戰,其實都只是希望能獲得愉悅的感受。

而在佛教看來,問題在於人的感受只不過是電光石火的波動,時時刻刻都如海浪一般變動不居。就算我五分鐘前覺得快樂、人生有意義,但這些感受很快就會消逝,徒留沮喪與悲傷。於是,如果我想要體驗到愉悅,就得不斷追逐快感,同時還得趕走各種不愉快的感受。而且就算成功,還是得立刻重新開始追逐的過程,一切辛勞並無法得到長久的回報。
Lily ليلي
像這種轉瞬即逝的獎賞,獲得了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如此努力,追求這種剎那間生滅的東西?在佛教看來,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真正的根源就在無止盡又無意義的貪求著轉瞬即逝的感受,這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焦慮與不滿。由於這股貪求,人心永遠無法滿足。就算在感受快樂的時候,也擔心這種感受很快就會消失,並且渴望快樂能夠持續、甚至加強。
Lily ليلي
想要離苦得樂,重點不在於感受轉瞬即逝的快樂,而是要看清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放下對這些感受的貪求。這也正是佛教冥想的目的:讓你觀見身心,見證所有感受不斷生滅,體悟到貪求這些感受是多麼沒有意義。放下貪求,心靈就能感到一片澄明自在。雖然像是歡愉、憤怒、無聊、色欲等感受會不斷生滅,但只要你不再貪求,就能接受這些感受原本的樣貌,於是活在當下,而不是空想著各種可能。
Lily ليلي
這樣產生的心靈平靜力量萬分強大,是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像的。這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把自己累得幾近發瘋。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Lily ليلي
這種想法對於現代自由主義的文化來說,完全格格不入,所以等到西方的新世紀運動碰上佛教教義,就想用自由主義的方式加以解釋,結果意思卻是完全相反。新世紀教派常常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而只在於我們內心的感受。我們應該別再追求像是財富、地位之類的外在成就,而是要多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或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快樂來自內心」。這與生物學家的說法不謀而合,但與佛教的說法幾乎是背道而馳。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於都認定快樂與外在條件無關。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與我們的內在感受無關。我們如果愈強調內在感受,反而就愈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
Lily ليلي
巴西生物藝術家卡茨(Eduardo Kac)就在2000年推出了一項新藝術作品:一隻發著螢光綠的兔子。卡茨找上法國的一間實驗室,付費請求依他的要求,改造出一隻會發光的兔子。法國科學家於是拿了一個普通的兔子胚胎,植入由綠色螢光水母取得的DNA。噹噹噹噹!綠色螢光免隆重登場。卡茨將這隻母兔子,命名為阿巴(Alba)。

如果只有天擇,阿巴根本不可能存在。阿巴就是智慧設計下的產物。同時,她可說是一個預兆。阿巴的出現其實代表一股潛力,如果這股潛力完全發揮(而且人類沒有因此滅亡),科學革命很可能就不只是人類歷史上的三場大革命之一而已,很可能發展成為地球出現生命以來,最重要的生物學革命!
Lily ليلي
在所有目前進行的研究當中,最革命性的就是要建構一套直接的「大腦一電腦」雙向介面,讓電腦能夠讀取人腦的電訊號,同時輸回人腦能夠瞭解的電訊號。如果這種設備成功,再直接將大腦連上網路,或是讓幾個大腦彼此相連、形成腦際網路,情況會如何?如果大腦能夠直接存取集體共同的記憶庫,對於人類的記憶、意識和身分認同,又會有什麼影響?
Lily ليلي
舉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半機械人就能夠取得他人的記憶。就算從來沒聽說過另一個人、沒看過他的自傳、也不是靠著想像,卻能夠直接記得他的記憶,就像是自己的記憶一樣。而且,這裡的他人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像這樣的集體記憶概念,對於自我和性別認同,又會有什麼影響?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認識你自己」?又要怎麼知道,哪些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夢想,而不是集體記憶中的願望?

這樣的半機械人就不再屬於人類,而是完全不同的全新物種。這一切是從根本上的改變,其中的哲學、心理或政治影響,可能都還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