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7 AM
Sun, Jul 27, 2025 5:26 AM
大多數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都與自由主義的觀點非常不同。最看重快樂這個問題的,就是佛教。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有系統的研究了快樂的本質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愈來愈多科學團體開始研究佛教哲學和冥想。
對於快樂,佛教與生物學其實有共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快樂是來自於體內的變化,而不是來自體外的事件。但從同樣的看法出發,佛教的結論卻截然不同。
@petitstoryboard - #Lily書籍記錄 書名:Sapiens: A Brief His...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8 AM
就佛教觀點,大多數人以為得到快感就是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苦。於是人類極度重視自己的感受,渴望遠離痛苦、想要得到快樂。我們在人生中的所作所為,不管是給腳抓癢、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坐不住、又或是發動世界大戰,其實都只是希望能獲得愉悅的感受。
而在佛教看來,問題在於人的感受只不過是電光石火的波動,時時刻刻都如海浪一般變動不居。就算我五分鐘前覺得快樂、人生有意義,但這些感受很快就會消逝,徒留沮喪與悲傷。於是,如果我想要體驗到愉悅,就得不斷追逐快感,同時還得趕走各種不愉快的感受。而且就算成功,還是得立刻重新開始追逐的過程,一切辛勞並無法得到長久的回報。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8 AM
像這種轉瞬即逝的獎賞,獲得了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如此努力,追求這種剎那間生滅的東西?在佛教看來,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真正的根源就在無止盡又無意義的貪求著轉瞬即逝的感受,這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焦慮與不滿。由於這股貪求,人心永遠無法滿足。就算在感受快樂的時候,也擔心這種感受很快就會消失,並且渴望快樂能夠持續、甚至加強。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8 AM
想要離苦得樂,重點不在於感受轉瞬即逝的快樂,而是要看清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放下對這些感受的貪求。這也正是佛教冥想的目的:讓你觀見身心,見證所有感受不斷生滅,體悟到貪求這些感受是多麼沒有意義。放下貪求,心靈就能感到一片澄明自在。雖然像是歡愉、憤怒、無聊、色欲等感受會不斷生滅,但只要你不再貪求,就能接受這些感受原本的樣貌,於是活在當下,而不是空想著各種可能。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8 AM
這樣產生的心靈平靜力量萬分強大,是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像的。這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把自己累得幾近發瘋。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9 AM
這種想法對於現代自由主義的文化來說,完全格格不入,所以等到西方的新世紀運動碰上佛教教義,就想用自由主義的方式加以解釋,結果意思卻是完全相反。新世紀教派常常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而只在於我們內心的感受。我們應該別再追求像是財富、地位之類的外在成就,而是要多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或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快樂來自內心」。這與生物學家的說法不謀而合,但與佛教的說法幾乎是背道而馳。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於都認定快樂與外在條件無關。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與我們的內在感受無關。我們如果愈強調內在感受,反而就愈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49 AM
Lily ليلي
@petitstoryboard
Sun, Jul 27, 2025 4:52 AM
Sun, Jul 27, 2025 4:55 AM
我接觸過的身心靈(尤其是 new age)都很強調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我覺得關注是好事,但有些太過偏頗了,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內在而不在意外界,甚至有些還會用貶低的語氣講理性腦、邏輯腦,片面地往內看,然後一再放大……
我個人的心得是,沒有因此比較平靜安詳。
載入新的回覆
對於快樂,佛教與生物學其實有共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快樂是來自於體內的變化,而不是來自體外的事件。但從同樣的看法出發,佛教的結論卻截然不同。
而在佛教看來,問題在於人的感受只不過是電光石火的波動,時時刻刻都如海浪一般變動不居。就算我五分鐘前覺得快樂、人生有意義,但這些感受很快就會消逝,徒留沮喪與悲傷。於是,如果我想要體驗到愉悅,就得不斷追逐快感,同時還得趕走各種不愉快的感受。而且就算成功,還是得立刻重新開始追逐的過程,一切辛勞並無法得到長久的回報。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於都認定快樂與外在條件無關。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與我們的內在感受無關。我們如果愈強調內在感受,反而就愈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
我個人的心得是,沒有因此比較平靜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