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Study Gods :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 姜以琳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姜以琳/ 譯者: 許雅淑、李宗義 /衛城出版/出版日期: 2023/08/30
字數: 196,25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作者座談
【Book Talk】姜以琳在飛地:《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有空再來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學神》裡面的例子好神奇。
裡面有一個 Ashley,他申請到 CMU CS 和劍橋的 Econ。

然後我就覺得怎麼會申請跨度這麼大的兩個學科~

不過的確是蠻符合我對申請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的印象啦,就是跨度很大,讓人有種很謎的「你到底是想念什麼?」的感覺

就是能申請到 CMU CS 理論上應該要很愛CS才對啊,但其實完全不是。

聯考年代全部都考試照排名填志願我就理解,反正都考一樣的。但美國申請大學要一大堆作文和課外活動來證明他的真愛,我覺得這就還蠻靈魂拷問的,需要展現自己的熱愛啊。

不過也許他們包裝得很好吧,因為他裡面竟然還有一句話叫做這些國際部的高中要求就算各個家庭請顧問,申請材料要自己準備。

廢話,當然應該要自己準備啊。這還值得寫出來,難道他們普遍做法都不是自己準備的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學生非常恐懼地位下滑,以致於他們不努力往上爬。然而,每屆學生中還是有一些學渣憑藉用功上升到高位,而學渣當然也曾經親眼見證別人努力嘗試,並成功躍升學霸。儘管他們周圍有很多上下流動的例子,但學生經常表示,地位的結果難以撼動,不是個人能夠控制的。天賦能力說帶給學生一種無力感,使他們在理解學校的地位體系時,採取斯多葛主義的躺平態度(stoic approach)。學生經常把地位結果歸因於命運。」
——
昨天《世界哲學史》有講到斯多葛是躺平嗎~🤣
就連伊比鳩魯追求身心健全,沒有躺平啊~🤣

他這裡的脈絡是,學渣平靜地接受自己是渣⋯

但是萬一表現的很努力還讀不好,就會變弱智了(學弱)

所以要鴨子划水,表面悠閒。

其實這件事我記得講美國的書也有啦,但美國的鴨子症候群被拿來形容史丹佛大學的學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這本書因為觀察了七年,所以有講到一個地位升降,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中學時代:學神>學霸>學渣>學弱

大學時代:北京菁英學生發現追不上農村來的拼命學霸,於是強調除了讀書,生活和都市居民的文化品位也很重要,主動降低了書呆子的位階:
學神>學渣>=學霸>學弱

然後出國唸研究所,又變成:

學神>學霸>學渣>學弱

還問人家GRE幾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說法都顯示,中國的菁英學生用同一套規則把同學排出高下。
Robert、Stacey、Tracy和Joe的描述橫跨整個大學四年。抵達美國後,中國學生很快意識到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勝過美國人,屢試不爽,尤其是這群英文母語的人士理應比他們更有優勢。為了解釋此一現象,學生們援引他們在中學時就已經熟透的天賦能力說。所以他們口中大學裡的美國同學不是「呆」就是「笨」,就像他們在中學時說到學弱時一樣。」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註24
「美國學生很可能不認同中國學生的標準。事實上,研究表明,美國大學生決定地位的規則與中國學生不同(見Armstrong and Hamilton 2013)。這些中國學生之所以認為有類似的等級制度,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朋友圈主要是中國的同儕。他們口中的等級制度可能只存在於他們的種族飛地。然而,他們還是用這一套規則給不遵守相同規則的同學決定地位。美國與中國學生決定地位因素的差異,也許是造成大學校園裡種族和族群隔離的一個因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插播—
和書友聊到這本書的時候,他講到邱妙津《鱷魚手記》指控台灣教育是罐頭工廠。

我對台灣現在的狀況其實不太了解,教改變化無法跟上,所以我對於台灣到底現在學校怎麼樣不太確定。

不過看朋友小孩的感覺,小學是很多元,感覺和我小時候差很多;但到了國中~高中,還是為了學業進入集體焦慮,又覺得似乎也還是很接近。

個別的家長可以抗拒這樣的環境,要馬就是有足夠的文化資本打算到國外唸書,不然就是努力甄試入學。但是一般人沒有這些文化資本,好像還是差不多?

不過因為少子化,所以其實要念大學都沒問題。但大家還是會排高低就是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邱妙津作為台大心理系,應該算是體制裡的優勝者吧。我覺得她被悶在罐頭工廠的,可能除了學業更多是性取向?這個角度來說台灣這一點的壓抑程度一定是少了很多。

總之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對於學業和性取向受到雙重壓力,以及因為學業受到壓抑,倒底有多少代表性我就不確定。

當然雖然他是台大心理系,也還是可以說她還是受到壓抑,就像這本書講學霸還是受到學神的壓制。不過我覺得描寫不多啦。

至於學霸被學神壓制的苦悶,我想最近讀過描寫比較多的,請洽《子彈是餘生》⋯

—插播結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看完全書,我覺得還不錯。

雖然是抱著半忍耐的心情,忍耐的部分是裡面的中國菁英們的心態和行為模式。

但說實在話,作為聯考一代長大的人,我也是很熟悉這一套運作方式啦,台灣以前也是這樣(也許現在也是?)

只是我化外之民當太久有點忘記,所以現在讀起來就覺得真是受不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菁英階級的 sense of entitlement 我覺得像《菁英體制的陷阱》、《成功的反思》之類的書也是講很多了。

不過我覺得中國因為標準單一,就更加功利更加赤裸裸就是了。

最後一章談到階級複製,以往的研究多半專注在個別國家。

但由於中國菁英要讓下一代(透過教育)複製階級,並且可以在全球競爭勝出,所以這些人可能也會全球輸出這樣的價值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我有點意外竟然作者是台灣人(在賓州大學的博士論文),然後兩個譯者在安徽大學任教,但其實也是台灣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本最後還有附錄A 《誰是菁英?》,附錄B《方法論的反思》

這一段還蠻有趣的:

「當我適應北京的生活之後,離開田野又需要重新適應一次原本的世界。
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逐漸習慣學生和家長處理地位體系的方式。我無意之中就按照菁英學生建立的地位體系,把身邊的人區分為不同地位群體。聊天時,我開始注意「學會過生活」(have a life)這樣的詞句,心裡想著受到這種評論的人算是學霸還是學弱。我還採用了學生過於嚴格且基於排名的定義來分類「頂尖」大學。我明白這是中國某一批菁英學生的意見,但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這裡大多數學生並未就讀常春藤盟校或北大、清華。朋友和同事們透過提問和評論,努力地幫我重新適應主流觀點,6也讓我這種心態逐漸減弱,到一年後,我終於重新適應主流的大學聲望分類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附註6當我像中國菁英學生給一些相當好的大學打上「失敗類型」的標籤時,這一點尤其明顯。有一次,我談到申請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簡直是一場「災難」,朋友立即糾正我:「UCLA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美國的學者也在研討會上要求我澄清,為什麼去UCLA算是申請頂尖大學「失敗」的案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UCLA在加州本地家庭中的地位相當崇高,因為加州居民一年大概四萬多。

現在外州大學,或是常春藤私校一年可能接近十萬。

而且因為地點好,在漂亮又治安好的海邊,最近很多人喜歡UCLA更勝過台灣人或中國人喜歡的柏克萊。

所以我讀的時候也是想說UCLA被當作失敗案例,好像哪裡怪怪的⋯⋯🤣

不過中國人真的對於常春藤有特殊執著,還有分大藤小藤。
胖吉小編
這本真的很有意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其實中國真的是一個變動很大又很快速的地方。我覺得現在看2012年以前的研究都覺得全面過期,只能當作歷史故事。甚至連2020疫情前的都感覺有點過期中的感覺。

然後姜以琳真的很有趣,我覺得他還蠻 pro-china 的,座談會裡面與談人有問中美競爭,然後他就說2012-14田野的時候沒有什麼中美競爭的問題,2015的時候(姜以琳)聽到國務院的朋友跟他說,美國可能會開始對中國施壓,所以中國要開始反制,開始一帶一路的政策等等。

咦,東升西落是誰先喊的啊。🤣

關於誰先initiate 這個中美競爭關係,顯然她是採取了中國視角。

我聽了就覺得很微妙,我覺得姜以琳在研究過程中內化了很多研究對象的價值觀,包含座談會裡說到裡面一個個案「流落」去「同濟大學」,或是他本人在附錄裡談到的UCLA是申請失敗的例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除此之外在另一題貧富差距的問題(與談人自己做的是底層10%階層的研究),她在解釋這些菁英的心態的時候,很微妙的會花額外的篇幅來幫他們做道德上的肯定。

我想一方面當然是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這些人已經是他的朋友了,當年是研究生和高中生的差別,但年紀也許也就差了十歲而已,現在就更接近同輩了。

另一方面我覺得因為是「同一群」的,所以內化了對方的價值觀和判斷。像他對於那些我覺得被霸凌的「學弱」,感覺一起的時間也不多,他主要是和「學霸」和「學神」們混,有一些「學渣」有特意花時間;至於底層的「學弱」,其他人會把他帶開,她似乎也沒有特別想辦法接近。後續離開高中之後,又繼續聯絡的都是混得好的那一群比較多。因此哪怕有可能對菁英有一點批評的味道,都要解釋。

我覺得還蠻有趣的,不過這一點不知道以後他的中國研究會有多少biase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說真的我還是比較喜歡藍佩嘉的《拚教養》。

藍佩嘉他是分組,有一些是下面的研究生去和人家田野,不同社經地位家庭教養策略的田野。所以最後統整資料 data set 比較多,並且本人還是比較抽離。更類似《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的感覺。

所以最後研究做完會有一個全貌。

但不可諱言的就是這樣的研究規模太大,如果有博士論文趕著畢業的壓力實在也不可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姜以琳是非常involved 的,他自己講到他比較接近 evicted 的田野做法,就是完全努力融入對方臥底調查,同進同出。

我覺得Evicted 可以理解,因為作者要去田野的是和他生活環境差很多的,已經要掉到homeless 的邊緣,所以去同吃同住還去住RV park 才能真的感受到他的田野對象。

姜以琳的話,因爲對方本來就和他階級類似、背景類似,固然很容易融入,但是我覺得距離可能近到做完這個研究之後,80%變成人家的樣子,只剩下20%的局外人身分把這個研究做完。

但做完之後說不定連剩下的20%也會因為不需要再建立邊界而慢慢消失殆盡。

我是覺得他太近了一點,當然這樣的好處就是書裡捕捉到很多細微的言語和行為,不過說真的也許對西方人來說很特別,但對於台灣聯考一代出身的(姜以琳是指考),應該根本就很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不可諱言的就是藍佩嘉的《拚教養》這樣的研究規模太大,如果有博士論文趕著畢業的壓力,在經費、時間上,實在也都不可能。

總之看完了座談會,覺得與談人的七個問題都很好,觀眾提問就比較散一點。整體來說還蠻不錯的。
Wanderlust
欸這本我有讀,影片也有看完。我印象深刻幾個:1) 那位申請到UCLA卻排不上學霸的男生(我傻眼),2)一群人圍在那邊叫某位同學放棄報考北京清華的場景(因為申請不上會讓他們錄取率變低(從來沒發生過)3)一位成精不是太好但是爸媽叫他去義大利唸書的,發現有錢跟有資源會找門路的上層接睫,跟中產階級想得完全不一樣。其他就蠻疊合到我年少時成長的狀況,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功課不好爸媽老師同學嫌棄你學業甚至其他方面如身材長相好像也很合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Wanderlust : 我覺得加州居民申請到UCLA和申請到藤校,決定放棄藤校選UCLA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畢竟學費差那麼多,除非學校給了錢之後差不多⋯但即使如此,可能還是會因為距離啊天氣啊,鼓勵小孩讀UCLA 🤣

但是國際生付的學費差不多,而且都離家很遠,所以UCLA在他們的心目中和在加州居民的心目中,地位不一樣XD

但姜以琳自己也是台大人類學系去念UPenn、U of Chicago唸社會學,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又在北京一年多,之後就回政大任教,然後去上海紐約大學任教。我覺得他在學校排名這一點想法本來應該就更接近中國的田野調查的家庭,而不是美國人甚至是加州居民的觀點吧!
Wanderlust
邱妙津比我們更年長一些,他那個時代,我想在整個環境就是又有髮禁教官,他的性傾向跟從鄉下(彰化)去念北一又台大應該是很悶吧,所有第一志願的學生都是想要努力唸台大去美國。邱應該是學霸等級了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Wanderlust : 對啊,我覺得他應該在一般群體裡算學霸了啦,但不過這種事是相對的,要看他是和誰比的問題就是了。
我對他的印象是,覺得他苦悶的來源,來自性取向、社會單一標準多一些,學業挫折應該相對不多。
Clare
講的階級複製昨天我兒子問我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lare : 跟他說爸媽自掏腰包的費用不一樣XD
啊嗚封狼
聽起來作者有土著化過頭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啊嗚封狼 : 這本書本身、和這個研究本身,我覺得還好。但我看座談會的影片,覺得他本人在本研究結束之後可能有那個傾向。從用詞遣字(比方說和諧共榮)到回答問題下意識的反應⋯🤣
Wanderlust
他現在還任教於上海紐約大學, 人在中國很難不被影響啊, 尤其是在黨的言論箝制下, 不知不覺的講話就會變成他們那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Wanderlust : 對啊、我想他應該會在中國繼續發展吧。
啊嗚封狼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原來是這樣。我是覺得羨慕聰明的人無可厚非,但是貶低努力的人就很莫名扭曲了。聽到作者自己也有這個傾向不禁心裡打了個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啊嗚封狼 : ??
為何你覺得他貶低努力的人?
啊嗚封狼
那個鄙視鍊的形成很明顯就是貶低努力的人啊,才會把學渣跟學弱分開把不努力的放在前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啊嗚封狼 : 噢,應該說貶低沒有成果的人,「學渣」和「學弱」都被貶低,只是弱弱相殘裡努力了還沒有成果地位更低。但我覺得成績好就不管是不是有顯露在外的努力,都會地位很高。

然後學神和學霸也不會去理會一個人是學渣還是學弱吧,那是成績不好的人自己還會分一下,互相踐踏。

但是我覺得這整個都很扭曲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