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May 8, 2025 5:16 AM
Thu, May 8, 2025 6:57 AM
5
1
成為西蒙波娃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成為西蒙波娃 - 凱特.寇克派翠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Kate Kirkpatrick/譯者: 張葳/衛城出版/出版日期: 2021/06/02 字數: 248,93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到哪裡都會看到波娃的《第二性》、《論老年》名言佳句出現在我讀的書裡,當然有時候也會看到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總之就是到了一種「好吧、我好好看一下」的時候了。
這本書的書名是和波娃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致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May 8, 2025 5:29 AM
Thu, May 8, 2025 5:48 AM
00前言—誰是西蒙.德.波娃?
我覺得這個前言寫的蠻好的,製作者簡單地介紹這本傳記有別於其他傳記和西蒙波娃自己的四本回憶錄、著作等,它所採用的新材料,以及西蒙波娃被長年誤解、或者自己選擇性呈現的形象。
也討論了需不需要研究哲學家本身的人生,還是把著作和生活分開?
——
關於這點,對我而言讀哲學家傳記通常比讀哲學家著作好看啦。沒有那些多汁的八卦片段,哪裡讀得完他們的哲學思想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May 8, 2025 5:58 AM
Thu, May 8, 2025 4:13 PM
然後看到前言提到沙特和波娃,以及他們著名的開放式關係,以及他們的學生也變成了他們的偶然戀人。
——總之呢, 之前和朋友
聊到這件事
。以及想到了他們
戀童癖宣言
。
上次我想起來沙特和波娃的時候就是
孟若事件
,再來就是蓋曼事件(
報導上
、
報導下
)⋯總之也是讓人沒有很愉快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May 8, 2025 6:48 AM
看完第二章,西蒙波娃完成學業了。覺得這本書還蠻好讀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4:53 AM
03
配合一下本日選出新教宗話題:
「她開始對從未現身的上帝感到困擾,認為上帝「似乎與汲汲營營的人類世界無關」。她的母親跟老師都認為教宗是由聖靈所揀選的,而她的父母也都同意教宗不該干涉世間俗務。所以,當教宗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開始在教宗通諭中談論「社會問題」的時候,她母親認為這是背叛聖職,而她父親認為這是背叛國家。於是波娃必須「設法嚥下這個自相矛盾的說法:此人受上帝揀選成為祂在世間之代表,但他無須干預世間的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05 AM
法國中學的教師陣容會不會太強大:
「一九二九年一月,波娃開始在強森薩伊中學(Lycee Janson de Sailly)教書;她是首位在法國的男子中學教哲學的女老師。同校同事有梅洛龐蒂,還有另一位即將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化圈聲名大噪的人物:提出結構人類學的李維史陀(Claude Le vi-Straus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07 AM
好啦、其實這不是這一章的重點XD
這一章他好朋友莎莎喜歡的男朋友她的父母不同意,最後莎莎病死了。
加上波娃本來就在讀哲學+思考信仰,一直很質疑袖手旁觀的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15 AM
Fri, May 9, 2025 5:15 AM
04
「婚姻的希望被喚起又落空的那段時間裡,西蒙的心中也有另一種希望正要萌芽。梅洛龐蒂及岡迪拉克的友誼讓她明白自己值得這兩個高師人(Normaliens)——就讀於巴黎高師的頂尖菁英知識分子——的關注,這給了她不少自信。一九二九年夏天,波娃主動去認識了另一個相當吸引她的高師人—此人對她的吸引力可不僅限於心靈層面。」
Normaliens 感覺就很高級的樣子
但其實想想就是師大老師圈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16 AM
「一九二九年春天,波娃與荷內.馬厄(Rene Maheu)走得很近。在回憶錄中,她為他取的化名是賀保(Herbaud);在日記中,她則親暱地以馬厄的綽號「駱馬」(Lama)來稱呼他。在學校,馬厄與兩位同學組成了一個三人的小團體——該團體的另外兩位成員是未來的小說家保羅.尼贊(Paul Nizan)及未來的哲學家尚——保羅.沙特。」
但波娃這時候對沙特沒興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25 AM
中學教師的考試題目好難
「從教師資格國考筆試的三週前開始,波娃跟馬厄天天見面。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七日的筆試是場長達七小時的艱困戰役,必須當場寫出一篇論文,題目是西蒙本就深感興趣的「自由與偶然」。十八日還有第二場四小時的筆試,題目是「演經法的直覺與理性」。十九日,最後一場四小時的筆試,考的則是「康德與斯多噶學派之道德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5:26 AM
話說人家也有讀書會欸,人家讀的書是「萊布尼茲的形上學論文」⋯讀完了萊布尼茲讀盧梭。
「不過隔天,波娃就跟馬厄一起偷溜出去,「在瓦諾路上的小旅館開了一間房間」。她的回憶錄說,「名義上,這是為了要幫他一起翻譯亞里斯多德」。
當晚的日記裡,她記下了這間房間的樣子,記下夏日的炎熱是如何恰好地透進房間,令人感到「自己以怡人的方式被保護著」。她記下了兩人間的「款款柔情」是如何以一種她會「永遠、永遠記得」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友誼。
馬厄說他擔心自己可能無法通過筆試。不管他們還做了什麼別的,日記的內容都清楚顯示了,他們花在功課上的時間並不多。」
為什麼開房間要用亞里斯多德做藉口X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06 AM
第四章看完了,我的感想就是巴黎人就是節奏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08 AM
7/8 波娃現身讀書會,和沙特第一次見面。
「但是從波娃第一次參加讀書會那天的日記裡,我們能明顯看出她的心思放在誰身上——她的筆下描述了馬厄是如何只穿著襯衫而未著外衣,他是如何以慵懶的姿態半坐半倚在床上。她還寫著,在結伴走回家的路上,要一直等到沙特離開之後,這段路途才會開始變得「美好誘人」。待她回家翻開日記的時候,她已不記得兩人究竟聊了什麼,只一股腦在日記裡寫滿了對「她的駱馬」的讚美。」
7/9 沙特送了波娃一張日本畫。
7/10 沙特送波娃瓷器。
接著的某個週五以亞里斯多德之名和馬厄開房間。
7/17 筆試成績公布,沒考過的馬厄黯然離開巴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09 AM
Fri, May 9, 2025 6:09 AM
7/17
「認識沙特的九天後,波娃在日記中比較著這兩位男性吸引她注意的方式。她說駱馬只要輕輕撫摸女孩子的脖子,就能令對方無法自拔;而沙特的方式則是讓她看見他的心。」
算一下就是7/17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09 AM
「那天晚上,馬厄動身離開巴黎,而沙特在當晚就逮住機會展開行動。我們不清楚沙特當時對於馬厄及波娃的關係到底知道多少,但事態的變化顯然對他相當有利。首先,馬厄不用再準備資格考的口試了,所以四人的讀書會又會再度變成三人小組。在學識上,沙特已給波娃留下了好印象,他能以此為基礎繼續推進。
另外,現在他已知道,他所聽說過的事蹟並非旁人誇飾,或因心儀於她而有所過譽——波娃確實才華橫溢。
在回憶錄中,波娃提到沙特跟她說:「從現在開始,你歸我照顧。」
但她沒在日記裡提到這件事,倒是寫著沙特「把我任意形塑成他想要的樣子」,不過她「喜歡他專制的方式、喜歡他把我當成自己人,以粗魯的方式縱容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09 AM
7/22
「七月二十二日,波娃描述沙特對她的影響「極其巨大」。認識他的第十三天,她在日記裡說他「理解我、看穿我並擁有我」,以至她對他有一種「智性上的需要」,需要他在身邊。
兩人發現彼此在心態與志向上都「極其相似」:除了對於哲學的愛,他們也都熱愛文學,並夢想成為作家。與彼此交談時,他們得以流暢地帶過哲學觀點與文學作品的內容,無須花力氣定義某個概念或解釋故事情節。
兩人都從小就渴望能成為作家,如今也都面對著畢業後不確定未來的人生——未來的生活有可能會令他們的作家夢幻滅,或以現實將其淹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10 AM
Sat, May 10, 2025 4:36 PM
但是!7/27劇情反轉!
「當她在七月二十七日再度見到「她的駱馬」時,一切就又都變了。她問自己,為什麼當沙特與馬厄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時候,前者對她就不再重要了?她的答案是,馬厄以更為熱烈的方式吸引著她。
不過,二十八日她讀了沙特的小說——《亞美尼亞人》(Er L'Armenien)的草稿;二十九日,她與沙特共度了一整天。《亞美尼亞人》裡,主角與克羅諾斯、阿波羅和密涅瓦(及其他人)談論著時間、藝術、哲學及愛情等主題。
她在日記中提到沙特時也開始使用同樣親暱的綽號;在此之前,親暱綽號是馬厄的專屬特權。波娃睡得很差,陷入困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May 9, 2025 6:11 AM
總之!
7/8 第一次見到沙特,7/29已經變三角關係了。而且他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表哥賈克⋯所以挺忙的。
載入新的回覆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到哪裡都會看到波娃的《第二性》、《論老年》名言佳句出現在我讀的書裡,當然有時候也會看到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總之就是到了一種「好吧、我好好看一下」的時候了。
這本書的書名是和波娃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致敬。
我覺得這個前言寫的蠻好的,製作者簡單地介紹這本傳記有別於其他傳記和西蒙波娃自己的四本回憶錄、著作等,它所採用的新材料,以及西蒙波娃被長年誤解、或者自己選擇性呈現的形象。
也討論了需不需要研究哲學家本身的人生,還是把著作和生活分開?
——
關於這點,對我而言讀哲學家傳記通常比讀哲學家著作好看啦。沒有那些多汁的八卦片段,哪裡讀得完他們的哲學思想啊!
——總之呢, 之前和朋友 聊到這件事 。以及想到了他們 戀童癖宣言 。
上次我想起來沙特和波娃的時候就是 孟若事件 ,再來就是蓋曼事件( 報導上 、 報導下 )⋯總之也是讓人沒有很愉快啦。
配合一下本日選出新教宗話題:
「她開始對從未現身的上帝感到困擾,認為上帝「似乎與汲汲營營的人類世界無關」。她的母親跟老師都認為教宗是由聖靈所揀選的,而她的父母也都同意教宗不該干涉世間俗務。所以,當教宗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開始在教宗通諭中談論「社會問題」的時候,她母親認為這是背叛聖職,而她父親認為這是背叛國家。於是波娃必須「設法嚥下這個自相矛盾的說法:此人受上帝揀選成為祂在世間之代表,但他無須干預世間的事」。」
「一九二九年一月,波娃開始在強森薩伊中學(Lycee Janson de Sailly)教書;她是首位在法國的男子中學教哲學的女老師。同校同事有梅洛龐蒂,還有另一位即將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化圈聲名大噪的人物:提出結構人類學的李維史陀(Claude Le vi-Strauss)。」
這一章他好朋友莎莎喜歡的男朋友她的父母不同意,最後莎莎病死了。
加上波娃本來就在讀哲學+思考信仰,一直很質疑袖手旁觀的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婚姻的希望被喚起又落空的那段時間裡,西蒙的心中也有另一種希望正要萌芽。梅洛龐蒂及岡迪拉克的友誼讓她明白自己值得這兩個高師人(Normaliens)——就讀於巴黎高師的頂尖菁英知識分子——的關注,這給了她不少自信。一九二九年夏天,波娃主動去認識了另一個相當吸引她的高師人—此人對她的吸引力可不僅限於心靈層面。」
Normaliens 感覺就很高級的樣子
但其實想想就是師大老師圈子⋯
但波娃這時候對沙特沒興趣
「從教師資格國考筆試的三週前開始,波娃跟馬厄天天見面。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七日的筆試是場長達七小時的艱困戰役,必須當場寫出一篇論文,題目是西蒙本就深感興趣的「自由與偶然」。十八日還有第二場四小時的筆試,題目是「演經法的直覺與理性」。十九日,最後一場四小時的筆試,考的則是「康德與斯多噶學派之道德觀」。」
「不過隔天,波娃就跟馬厄一起偷溜出去,「在瓦諾路上的小旅館開了一間房間」。她的回憶錄說,「名義上,這是為了要幫他一起翻譯亞里斯多德」。
當晚的日記裡,她記下了這間房間的樣子,記下夏日的炎熱是如何恰好地透進房間,令人感到「自己以怡人的方式被保護著」。她記下了兩人間的「款款柔情」是如何以一種她會「永遠、永遠記得」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友誼。
馬厄說他擔心自己可能無法通過筆試。不管他們還做了什麼別的,日記的內容都清楚顯示了,他們花在功課上的時間並不多。」
為什麼開房間要用亞里斯多德做藉口XDD
「但是從波娃第一次參加讀書會那天的日記裡,我們能明顯看出她的心思放在誰身上——她的筆下描述了馬厄是如何只穿著襯衫而未著外衣,他是如何以慵懶的姿態半坐半倚在床上。她還寫著,在結伴走回家的路上,要一直等到沙特離開之後,這段路途才會開始變得「美好誘人」。待她回家翻開日記的時候,她已不記得兩人究竟聊了什麼,只一股腦在日記裡寫滿了對「她的駱馬」的讚美。」
7/9 沙特送了波娃一張日本畫。
7/10 沙特送波娃瓷器。
接著的某個週五以亞里斯多德之名和馬厄開房間。
7/17 筆試成績公布,沒考過的馬厄黯然離開巴黎。
「認識沙特的九天後,波娃在日記中比較著這兩位男性吸引她注意的方式。她說駱馬只要輕輕撫摸女孩子的脖子,就能令對方無法自拔;而沙特的方式則是讓她看見他的心。」
算一下就是7/17
另外,現在他已知道,他所聽說過的事蹟並非旁人誇飾,或因心儀於她而有所過譽——波娃確實才華橫溢。
在回憶錄中,波娃提到沙特跟她說:「從現在開始,你歸我照顧。」
但她沒在日記裡提到這件事,倒是寫著沙特「把我任意形塑成他想要的樣子」,不過她「喜歡他專制的方式、喜歡他把我當成自己人,以粗魯的方式縱容我」。」
「七月二十二日,波娃描述沙特對她的影響「極其巨大」。認識他的第十三天,她在日記裡說他「理解我、看穿我並擁有我」,以至她對他有一種「智性上的需要」,需要他在身邊。
兩人發現彼此在心態與志向上都「極其相似」:除了對於哲學的愛,他們也都熱愛文學,並夢想成為作家。與彼此交談時,他們得以流暢地帶過哲學觀點與文學作品的內容,無須花力氣定義某個概念或解釋故事情節。
兩人都從小就渴望能成為作家,如今也都面對著畢業後不確定未來的人生——未來的生活有可能會令他們的作家夢幻滅,或以現實將其淹沒。」
「當她在七月二十七日再度見到「她的駱馬」時,一切就又都變了。她問自己,為什麼當沙特與馬厄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時候,前者對她就不再重要了?她的答案是,馬厄以更為熱烈的方式吸引著她。
不過,二十八日她讀了沙特的小說——《亞美尼亞人》(Er L'Armenien)的草稿;二十九日,她與沙特共度了一整天。《亞美尼亞人》裡,主角與克羅諾斯、阿波羅和密涅瓦(及其他人)談論著時間、藝術、哲學及愛情等主題。
她在日記中提到沙特時也開始使用同樣親暱的綽號;在此之前,親暱綽號是馬厄的專屬特權。波娃睡得很差,陷入困境。」
7/8 第一次見到沙特,7/29已經變三角關係了。而且他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表哥賈克⋯所以挺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