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 哈拉瑞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Nexus :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譯者: 林俊宏/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9/10
字數: 281,034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現在在看哈拉瑞的《連結》,目前感覺⋯很哈拉瑞XD

不過我很高興他至少沒有重新再用半本書重述一遍《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論點。

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說,資訊網路,重要的不是資訊本身,而是連結。「連結」在這裡,比較接近詮釋和見解。

所以很多人認為提供更多資訊,就會讓大家更理解真相與真實,作者認為這是「天真的資訊觀」,並不會因為更多的資訊,就會讓更多人得到真實,認識真相。

舉例包含占星學(現在還是一大堆人相信)、聖經(以事實論絕對是錯誤的,但提供了巨大的連結),人類月球的影片、以及人類根本沒上過月球的Youtube 影片,等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到這裡我都沒問題,但他接著把這個概念運用生物,如DNA的作用讓整個「斑馬」的網路產生連結,比方說控制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從而產生反應,並進而構成斑馬的運作網路,比方說躲開獅子。

如果DNA出錯,造成了網路崩潰。但這一點是網路崩潰,而不是有不實資訊。因此造成這隻斑馬無法生存和繁衍。

我覺得他也是一個很喜歡過分簡化所有事的人,想要弄一個萬物理論⋯

感覺把他這個概念套用到生物學層面很有問題欸。就好好的講資訊網路就好啦,不要再講DNA和斑馬網路了啦⋯

還好他也沒有講太多啦。下一章就要開始講他的資訊連結網路版的人類歷史故事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就算是那些有著幾百萬信眾的魅力領袖,也同樣是這條規則的範例,而非例外。如果說的是中國古代皇帝、中世紀天主教教宗、或是現代企業巨頭,乍看之下,似乎都是由個人、而不是虛構的故事,連結了幾百萬名追隨者。但看看這些例子,會發現幾乎沒有幾個追隨者能真的和那些領袖有個人的鏈結。他們真正連結的,是一套經過精心製作、關於那位領導者的故事,而這也是那些追隨者的真實信念所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史達林對這件事,再清楚不過了。他可說是史上最大個人邪教的中心人物,而在他那愛惹麻煩的兒子瓦西里(Vasily Stalin)拿他的名聲狐假虎威的時候,就惹來了史達林的斥責。「可是我也是個史達林啊,」瓦西里抗議道。「沒這回事,」史達林回答:「你不是史達林,我也不是史達林。史達林就是蘇聯的政權。史達林是那個在報紙上、在肖像裡的人,你不是史達林,甚至我也不是!」」

——
人間清醒史達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據我們所知,真正的耶穌就是一位典型的猶太傳教士,透過佈道和醫治病人,讓他有了一小群的追隨者。但在他過世之後,耶穌就成了一場史上最盛大品牌營造活動的主題。這位原本鮮為人知、影響限於地方的宗教大師,短暫的職涯只吸引到少數幾位門徒,最後也是以一般罪犯的身分遭到處決。但他死後經過一番品牌再造,就成了創世神的人間化身。

直到目前,雖然根本沒有耶穌當時的肖像留存至今,《聖經》也從未描述耶穌的外表長相,但憑著想像而描繪出的耶穌聖像,已經成了全球辨識度最高的聖像之一。」

太得罪人了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的晚餐
「猶太傳統對這一點講得再清楚不過。關於逾越節儀式的經典文本《哈加達》堅稱:「每一代人,都有義務認定自己是親身逃出了埃及。」如果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是個虛構的故事、這些人哪有親身逃出埃及,猶太聖賢也早有一個現成的答案。他們聲稱,史上所有猶太人的靈魂,都是早在他們出生之前就由耶和華所創,這些靈魂當時都在西奈山。

正如利特瓦克(Salvador Litvak)這位猶太網紅,在2018年向他的粉絲解釋的:「各位和我就是在一起的.在我們履行義務、把自己看做是親身離開埃及的時候,這可不是什麼隱喻。我們不是在想像〈出埃及記》,我們是記得這件事。」」

——
我是不知道猶太人逾越節儀式整套最後的晚餐,還有靈魂都在西奈山這樣的說法欸。這好神奇⋯難怪可以一直保持認同,超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他這個理論蠻有趣。但我懷疑他後半段會想要把這個理論來延伸討論AI之類的就會變得大錯特錯⋯?

因為我覺得《21世紀的21堂課》就給了我一種他很愛討論AI和生物科技,但很不願意去讀科學理論、而陷入一種科幻小說式的討論。

他這本書前言在煩惱AI的矽基極權政治(而不是人類社會運用AI手段的極權政治),就讓我覺得很不妙,顯然他這幾年還是沒有打算讀一下自然科普書XD

歷史趨勢大師也喜歡講自己版本的故事,創造連結⋯而不是致力於反應真實和真相XD

其實他這套概念也不是新鮮的,因為CBT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致力於改變人們的認知,如何解讀事件。CBT好像是用 association / how you associate it或connection

不過我果然是讀一下非虛構作品就覺得身心靈療癒,心理健康up up
Stella★Ciao!
這本我還沒看過,不過之前看人類大歷史的時候,就覺得他的文字渲染力很強,會讓人不自覺被帶著走,有錯也不會發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tella★Ciao! : 🤣
我推薦你看《萬事揭曉》,就有diss 他的《人類大歷史》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萬事揭曉 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
還有哈拉瑞我覺得他不怎麼看別的領域的研究,像是古代DNA研究,雖然2012《人類大歷史》還比較早,但不少突破發展在《人類大命運》的2016已經有論文發表了,但哈拉瑞沒有在書裡反應。

推薦你看《我們源自何方?》,雖然這本因為是2018的書,所以稍微舊了點,畢竟2018-2025又有新進展,但還是可以校正一下哈拉瑞造成的偏誤。
@jeanylin - #我們源自何方? 古代DNA革命解構人類的起源與未來 Who We Are an...

但我覺得哈拉瑞的論述和思考,作為多種觀點的其中一種,讀起來還是蠻有趣的。所以我雖然不一定會在所有部分同意他,但覺得還是很值得讀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問某個國家是否存在的時候,是在提出一個關於主體間現實的問題。只要有夠多人同意某個特定國家存在,這個國家就存在。接下來,這個國家也就有權能夠進行某些事,像是和其他國家、非政府組織、又或是民間企業,簽署各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
他這邊舉例科索沃、巴勒斯坦、以色列,甚至美國獨立。

雖然沒有舉例台灣,但這也是超經典的例子。
——

「在所有類型的故事當中,對於大規模人類網路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就是那些能夠創造出主體間現實的故事。雖然植入虛假的家族記憶當然也有幫助,但如果真的想要建起長長久久的宗教或帝國,實在就需要讓人民堅定相信確實存在著某位神祇、某個國家、某部法律或某種貨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資訊並不像天真的資訊觀以為的,必然帶來真理真相,而且發現真理真相也不是人類資訊網路唯一的目的。但資訊也不像民粹主義觀點以為的,只是一種武器。到頭來,如果想追求生存與繁榮,每個人類資訊網路都需要同時做到兩件事:除了要發現真理真相,還得創造秩序。

因此,隨著歷史發展,人類資訊網路也一直在發展兩套不同的技能。一方面,正如天真的資訊觀所預期,網路學會了該如何處理資訊,才能對醫學、猛獁象、核物理等事物有更準確的掌握。另一方面,網路也學會了該如何運用資訊,才能在更大的人口族群當中維持更強大的社會秩序除了運用符合真理真相的陳述,也要運用虛構、幻想、宣傳,以及偶爾就是要講些澈澈底底的謊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有時候虛構故事也會承認自己就是出於虛構(例如美國憲法),但更多時候都是矢口否認。舉例來說,宗教永遠都說自己是客觀又永恆的真理,絕不是人類發明的虛構故事。在這種時候,光是想找出真相,就等於威脅了社會秩序的基礎。於是許多社會都要求自己的人民別瞭解自己的真正起源:無知就是力量。

這樣一來,如果人民開始離真相太近,開始讓人感到不安,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有某項資訊雖然揭露了世界的某項重要事實,但同時也推翻了維繫社會的高貴謊言,情況會怎樣?在這種時候,社會為了維持秩序,有可能就會開始限制對真理真相的探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文件—紙老虎也會咬人
咦,他作為一個猶太人竟然用猶太復國主義做例子,還批評了一下,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也導致權力出現移轉。隨著文件成為許多社會鏈結的重要節點,文件開始承載著無比的權力。能嫻熟於這些文件背後的神祕邏輯,就能成為新的權威人物。像是各級行政人員、會計師與律師,除了嫻熟於閱讀與寫作,還掌握了製作表格、區分抽屜、管理檔案的技能。」

「這種權力的轉移,改變了世界的權力平衡。總之,識字的官僚制
度機構常常就是強化了中央的權威,而以犧牲普通公民的利益為代價。一方面,有了文件與檔案庫,中央就更容易向人民徵稅、審判、徵兵。而且因為難以理解官僚制度的權力,也就讓民眾更難去影響、抵抗或逃避中央的權威。

就算在官僚制度的力量屬於良性、給民眾提供了汙水處理、教育與安全的時候,還是會拉大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因為這套制度讓中央很容易蒐集和記錄被統治者的資訊,而被統治者若想要瞭解制度運作細節,卻是困難得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4錯誤——絕對正確是一種幻想
這一章我覺得很有趣,莫名其妙地收穫了很多聖經版本比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每個宗教核心的幻想,就是會連結到一個超人類、絕對可靠的智慧體。所以正如我們將在第8章〈易出錯》探討的,在今天要討論 AI的時候,其實可以借鑑過去對宗教史的研究。宗教史上一直在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人相信某項教義確實是來自某個絕對正確的超人類?就算原則上我渴望服從神的旨意,我又怎麼知道神到底想要什麼?」

——

他把AI和宗教放在一起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默默就看到聖經的版本比較欸

「就算有些古卷記載了那些未來載入正典的文本,內容也與如今的正典有所不同。像是在正典的〈申命記》32:8,提到神將土地賜給各邦,是依照「以色列人的數目」來立定疆界。但《死海古卷》所記載的版本,是依照「上帝眾子的數目」,也就暗示著一個驚人的訊息:
上帝不只有一個兒子。」

——
話說我第一次聽到《死海古卷》是在《新福音戰士》。我以為是什麼了不起的世界會因此毀滅的秘密文件XD

後面還講了宗教經典本來是為了避免祭司的權力膨脹,卻反而造成了由於擁有詮釋權而使得拉比們更加有權力⋯還有安息日按電梯的問題XD

哈拉瑞整個吐槽猶太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安息日可以按電梯嗎?

他前面講到早期經典無法解決後來的問題,於是不得不有新的辯論新的經典產生。

「這種情況本就無可避免,因為世界就是不斷在變化。西元二世紀猶太航運巨頭提出的問題,《希伯來聖經》沒有明確答案,得等到《米示拿》和《塔木德》才得以解決。而現代社會也提出了許多新問題,輪到《米示拿》和《塔木德》裡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例如,等到二十世紀發展出各種電器,就讓猶太人碰上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像是在安日的時候,可以按電梯嗎?

正統派的答案是不可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前面提過,《希伯來聖經》禁止猶太人在安息日工作,而在拉比們看來,電就像是火,過去大家已經確定生火是一種「工作」,所以現在按下電器的按鈕也是一種「工作」。但這是否代表,如果有些猶太老人家住在布魯克林區的高樓裡,到了安息日那天,為了避免工作,反而得爬個一百階,才能回到家?

為了這個問題,正統派猶太人特地發明「安息日電梯」,會持續在建築物裡上下移動,每一層樓都停,這樣你就不用去按電梯按鈕了,也就能避免做任何「工作」。

對於這個老話題,AI的發明又帶來新發展:現在只要用人臉辨識,AI就能快速把電梯叫到你這一層樓,完全不用擔心褻瀆安息日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量的文本與解讀方式,慢慢讓猶太教出現了深遠的改變。一開始,猶太教有許多祭司與會堂,重視儀式與獻祭。在聖經時代,典型的猶太場景就是有一位祭司穿著濺上鮮血的長袍,在耶和華的祭壇上獻祭羔羊。但過了幾世紀,猶太教變成一個「資訊宗教」,醉心於文本與解讀方式。從二世紀的亞歷山卓到二十一世紀的布魯克林,典型的猶太場景成了一群拉比聚在一起,爭論文本的解讀。
這種變化之所以令人訝異,是因為《希伯來聖經》裡面幾乎沒有哪個段落是有人在爭論文本的解讀方式。像這樣的爭論,本來可不是聖經文化的一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我懷疑他在偷偷吐槽:

「舉例來說,可拉等人質疑摩西為何有權領導以色列人民,並要求平分權力,這時候摩西並沒有進行什麼學問的討論、或引用哪個經文段落來佐證,而是直接請神降下神蹟,而且在摩西話音剛落,「他們腳下的地就開了口,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並一切屬可拉的人丁、財物,都吞下去。」(〈民數記〉16:31-32)。

另外,有四百五十個侍奉巴力的先知、以及四百個侍奉亞舍拉的先知,一起挑戰以利亞,要他在以色列眾人面前,公開證明耶和華比巴力和亞舍拉更優越,而以利亞做的事情就是先奇蹟似的召喚天上降下火,接著就殺了那些異教的先知。沒有人去讀什麼經文,也沒有人去談什麼理性辯論(〈列王紀上〉18)。」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隨著猶太教把獻祭換成文本,也就開始把資訊視為現實的最基本構成要素,等於是預見了目前物理學與電腦科學的概念。這時,眾人愈來愈覺得,拉比製造出來的大量文本,比耕田、烤麵包、或在會堂裡獻祭羔羊更為重要,甚至更為真實。

就算耶路撒冷聖殿遭羅馬人摧毀,所有聖殿儀式已不再進行,拉比們仍然投入大量心力撰寫文本,規定怎樣進行聖殿儀式才算正確,而接著就是開始爭辯這些文本該如何正確解讀。

在聖殿已經消失了幾個世紀之後,關於怎樣進行這些根本不存在的儀式的資訊量,卻有增無減。拉比們並不是不知道文本與現實之間有落差,只不過對他們來說,撰寫及爭辯這些關於儀式的文本,實在比實際執行儀式重要多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最後就讓拉比們相信,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資訊圈
(information sphere):由文字組成,並且是以希伯來字母組成的代碼來運作。他們還進一步認為,這個資訊宇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猶太人能夠閱讀這些文本、爭論這些解讀方式,要是猶太人不再閱讀這些文本並提出爭辯,整個宇宙也將不復存在。

把這種觀點放到日常生活,也就是對拉比來說,文本裡的那些文字,常常是比世界上的事實更為重要。講得更準確一點,那些出現在神聖經文裡的字詞,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實,形塑了個人與所有社群的生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且他還用了酷炫的「區鏈塊」來表達當時聖經傳抄結果造成分支:

「上面談到《希伯來聖經》的正典化、以及《米示拿》與《塔木德》的創作過程,其實還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在把耶和華的話語正典化的過程中,創造出的「聖經文本區塊鏈」不是只有一條,而是有好幾條鏈在互相競爭。
例如,有些人雖然相信耶和華,但並不相信那些拉比。像這樣的異議份子,多半都還是接受這個聖經文本鏈裡的第一個區塊異議份子稱之為《舊約》。

但早在拉比們對這個區塊定案之前,異議份子就已經不願相信這整套拉比制度的權威了,當然也就不願相信後續的《米示拿》與《塔木德》。這些異議份子就是基督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又順便舉例了一下教義解讀的差別:

「基督徒同意〈創世記〉、〈撒母耳記〉、〈以賽亞書〉都是神聖的經文,但也認為拉比對這些經文有所誤解,並認為在講到像是「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almah)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Immanuel,〈以賽亞書〉 7:14)這樣的段落時,只有耶穌和門徒掌握了經文的真意。

像是拉比們認為,這裡的 almah 意思是年輕的女子,Immanuel 則是「神與我們同在」(希伯來語的immanu 是「與我們同在」,而 el 則是神),於是整段經文的解讀就是在猶太人艱苦抵禦外來帝國壓迫的時候,神答應了要幫助猶太人湲過苦難。

但是基督徒認為 almah的意思是處女,Immanuel 的意思是神會自己降生為人,因此這就是在預言:神聖的耶穌將會透過聖母瑪利亞,降生在世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基督宗教拒絕了這套拉比制度、接受了另一套新神啟的可能,也就打開了通往混亂的大門。從西元一世紀開始,到二世紀和三世紀愈演愈烈,各個門派的基督徒對〈創世記〉與〈以賽亞書》等等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解讀,也提出神的許多新訊息。

但既然一來他們不接受拉比的權威,二來耶穌又已經不在,無法做出最後的裁決,三來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基督教會,那麼在這許許多多的解讀方式與訊息當中,又有誰能決定哪些才是真正的神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像是世界末日這事,當時不只有約翰的〈啟示錄〉在談,而是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版本,例如彼得的世界末日、雅各的世界末日、甚至是亞伯拉罕的世界末日。至於耶穌的生平與教誨,除了有〈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這四大福音書,早期基督宗教還有〈彼得福音〉、〈馬利亞福音〉、〈真理福音〉、〈救世主福音〉,族繁不及備載。

同樣的,除了〈使徒行傳〉,也還有〈彼得行傳》、〈安得烈行傳〉等至少十幾本行傳。至於書信就更加豐富了。如今的基督宗教《聖經》,多半收錄的是十四卷保羅書信、三卷約翰書信、兩卷彼得書信、以及雅各與猶大各一卷。但古代基督徒不但讀過其他的保羅書信,像是〈老底嘉書〉,甚至還有許多據稱是由其他門徒與聖人所寫的書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後面當然就講了一下基督教的《新約》是怎麼訂出來的,不同教會、不同時期的推薦都不一樣,直到開會訂了一個正典出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裡還有一段討論基督教厭女和經典有關:

「有一段據稱由聖保羅所寫的經文提到:「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提摩太前書〉2:11-15)。但有些現代學者與馬吉安等古代基督宗教領袖認為,這卷書信其實是西元二世紀的偽作,雖然號稱是聖保羅所寫,其實出自他人之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與〈提摩太前書〉相反,在西元二世紀、三世紀、四世紀的一些重要基督宗教經文裡,其實可以看到男女平等,甚至是女性有權擔任領導,例如〈馬利亞福音》8或〈保羅與帖克拉行傳》。〈保羅與帖克拉行傳〉的成書時間與〈提摩太前書〉相仿,曾經風行一時,談的是聖保羅與女門徒帖克拉的冒險經歷,裡面就提到帖克拉不但創造無數奇蹟,還親手為自己施洗,也常常佈道傳教。有長達數個世紀,帖克拉一直是極受尊崇的基督教聖人,並證明女性也可以施洗、傳教、擔任基督宗教社群的領導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希波大公會議與迦太基大公會議之前,其實很難說〈提摩太前書〉與〈保羅與帖克拉行傳》究竟哪個更具權威。但就因為一群主教和神學家把〈提摩太前書〉列入推薦清單,摒棄了〈保羅與帖克拉行傳》,也就塑造了基督徒對女性的態度,直至今日。我們只能猜想,要是《新約》收錄的是〈保羅與帖克拉行傳〉,而不是〈提摩太前書》,現在的基督宗教會是什麼樣子?或許除了像亞他那修這樣的教父之外,教會裡面也會有教母,而厭女則會被認為是危險的異端邪說,是玷汙了耶穌要人博愛的教訓。
就像大多數猶太人已經忘記是一群拉比編纂了《希伯來聖經》,大多數基督徒也忘記是教會與大公會議編纂了《新約》,而且還以為《新約》本來就是上帝絕對正確的聖言。於是,雖然眾人將宗教經典視為絕對的權威來源,但在編纂的過程中,真正的權力其實是落在編纂的機構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他這一整大段討論聖經的故事,也很能echo 王飛凌《中華秩序》講到儒教經典的編纂其實是政府集權的方式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隨著時間過去,解讀方式所生的種種問題,開始讓宗教經典與教會之間的權力平衡,不斷偏向機構制度那一方。猶太宗教經典需要有人解經,就讓拉比院有了權力;基督宗教經典同樣需要有人解經,也就讓教會有了權力。同一句耶穌的話、同一卷保羅的書信,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到頭來就是由機構決定哪種才是正確的解讀。
但相對的,機構也會因為宗教經典的解經權之爭,而一再受到動搖,像是西方天主教與東正教就出現了制度分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天主教會運用權力與財富,一方面傳播自己偏好的經文版本,另一方面還禁止製作傳播那些它認為是訛誤的版本。

當然,偶爾還是會有一些自由的思想家提出所謂異端概念,但由於教會控制了中世紀資訊網路的關鍵節點(像是印刷工坊、檔案庫、圖書館),就能避免異端份子把論點製作成書、印刷個一百本到處傳播。

如果想體會一下,當時的異端作者傳播觀點有多困難,可以用利奥弗里克(Leofric)為例:他在1050年上任雅息特城的主教時,在雅息特大教堂的圖書館裡只找到五本書。他立刻在這裡建了一座抄寫工坊,但在他1072年去世前的二十二年裡,這些抄寫員也只再做出了六十六本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教會想把整個社會都關進回聲室裡,只允許支持教會的書籍傳播;而因為幾乎所有書籍都支持教會,人民也就當然會相信教會。就算是不識字、不讀書的一般人,也會因為看到大家在誦讀或闡述這些寶貴的經文,而感到心生敬畏。於是,因為相信像《新約》這樣的「超人類技術」理論上應該絕對正確,反而導致像天主教會這種極度強大的人類機構崛起,把所有反對的意見批為「錯誤」,不允許任何人提出質疑。

福尼爾這些天主教的資訊專家,成天讀著神學家阿奎那如何解讀奧古斯丁對聖保羅書信的解讀,最後還再加上他們自己的解讀。這些互相牽來掛去的文本,並不是在呈現現實,而是創造出一個新的資訊圈,甚至比猶太拉比所創的資訊圈更大也更強。中世紀的歐洲就這樣被籠罩在這個資訊圈之中,所有日常活動、思想與情感,都受到這些關於文本的關於文本的文本所形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還順便講了一下新教後來還是又出現了自己的教會機構,並且迫害異端⋯⋯

還講到印刷術造成了獵巫風潮欸。

以前歐洲沒在管女巫,教會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管。十世紀還有一本教會的出版物說所謂的巫術大部分是幻覺。

到了15世紀的道明會宗教審判克雷默的《女巫之鎚》,藉由印刷術大量散布,才開始讓巫術和性別/厭女結合,廣為流傳。

他是要講更好更快速的傳播方式造成了更多資訊,但不一定像天真的資訊觀想法一樣、讓真理和真相更廣為人知,而是包含假新聞、錯誤資訊也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獵巫
「在各大洲的各個時代,人類社會都曾經深信有魔法、深信有女巫,但不同社會對女巫的想像與反應,卻又截然不同。有些社會相信女巫會控制靈魂、與死者交談、預測未來,也有些社會相信女巫會偷走牛隻、尋找寶藏。有些地方相信女巫會帶來疾病、讓玉米田枯萎、調製愛情靈藥,而到了另一個地方,則認為女巫會在半夜摸進別人的屋子,做一些家務,然後偷走牛奶。在某些地區,認為施巫術的多半是女性,而到另外某些地區,通常認為是男性在施展巫術。有些文化很害怕女巫,會動用暴力迫害,但也有些文化能夠包容女巫、甚至是尊重女巫。最後,無論在哪一洲、哪個年代,也都有些社會根本不在意什麼女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中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多數歐洲社會就是屬於最後這一種,根本不太在意女巫。

中世紀天主教會並沒有把女巫看成對人類的重大威脅,有些教會人士甚至還積極勸阻民眾不要獵巫。根據頗具影響力的十世紀經典《主教會規》(其中定義了中世紀教會對巫術的教義),巫術多半就是幻覺,而相信巫術就是一種違反基督教教義的迷信。所以,歐洲的獵巫熱潮其實不能說是中世紀的現象,而是一種近世現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要說是印刷術的發明導致歐洲的獵巫熱潮,或許太過誇張了,但
全球撒旦陰謀論能夠傳播得如此迅速,印刷術肯定扮演了關鍵的角田。

隨著克雷默的想法愈來愈受歡迎,印刷機除了印出愈來愈多本《女巫之槌》及山寨版本,還印製了許多廉價的單頁傳單,不但有聳動的文字,常常還附上生動的插圖,描繪有人受到惡魔攻擊,或是有女巫燒死在火刑柱上。這些出版品甚至還提供了荒謬的統計數字,敘述這場女巫陰謀的規模有多麼驚人。像是勃艮地法官兼獵巫者博蓋(Henri Boguet)猜測,法國就有三十萬個女巫,整個歐洲更有高達一百八十萬個女巫。

類似的說法引發大規模的歇斯底里,在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導致四萬名到五萬名無辜遭控施行巫術的人,受到酷刑與處決。這些受害者來自各行各業的不同年齡層,甚至有年僅五歲的兒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獵巫行動很少在殺死一人或一個家庭之後就結束。因為這背後的基本概念預設就是有個全球陰謀,所以被控施行巫術的人在酷刑之下,還得招出其他所謂的共犯。這就會被當成證據,而使更多人遭到監禁、拷打或處決。要是有哪位官員、學者或教會人士敢發聲反對這些荒謬的做法,則會被視為他們肯定也是女巫同夥的證據,而讓他們也下獄遭刑。

像是在1453年,撒旦陰謀論剛剛萌芽時,法國神學博士艾德林(Guillaume Edelin)曾經勇敢說出希望趁早剪除撒旦陰謀論,避免陰謀論蔓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艾德林搬出中世紀《主教會規》的說法,認為所謂巫術只是幻覺,女巫並無法真的在夜間飛去見撒旦、與撒旦簽訂契約。但接著就是艾德林本人被指控是巫師,遭到逮捕。在一番嚴刑拷打之後,艾德林供稱自己也曾騎著掃帚飛上天空、與撒旦簽訂契約,而且是撒旦要他宣揚巫術只是幻覺。艾德林遇上的法官寬大為懷,讓他免於死刑,只需終身監禁。」

後面好多獵巫的恐怖故事喔,17世紀初達到高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銷量很差

然後他還比較了一下銷量:

「說得更具體一點,如果讓思想市場完全自由,反倒可能鼓勵傳播各種煽情與刻意讓人感到憤慨的內容,而犧牲掉真理真相。原因不難理解。印刷商與書商從《女巫之槌》這種狗血故事賺到的錢,要比從哥白尼《天體運行論》那些枯燥數學賺的多太多了。

《天體運行論》是現代科學傳統的奠基之作,這項發現可說是驚天動地,讓我們這個地球離開了宇宙中心,於是開啟了哥白尼革命。

然而,這本著作在1543年首次出版時,首刷的四百冊都賣不完,直到1566年才以類似的印量,又出了第二版。至於第三版,得等到1617年,才終於出現。作家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就曾開玩笑說,這可真是一本史上最不暢銷的著作。」

——
其實大家看看現在自然科普書,我覺得自然科普書比社科人文更冷門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科學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篩選機制,是連結了大學內外的學者與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個橫跨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資訊網路。

科學革命如果要加快步伐,科學家就必須願意相信遠方同儕所發布的資訊。

從幾種機制,都能看到雖然眾人素未謀面,卻願意相信彼此的研究成果。第一是各種科學機構與學會,例如,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6年的法國科學院;第二是各種科學期刊,像是英國皇家學會1665年創刊的《自然科學會報》、法國科學院於1699年創刊的《皇家科學院刊》;第三還有各家科學出版社,像是策劃出版《百科全書》(1751年至1772年)這類出版品的人。

這些機制是以實徵證據(empirical evidence)來整理資訊,就能讓人注意的是哥白尼的發現,而不是克雷默的幻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一篇論文提交給《自然科學會報》的時候,編輯主要問的問題不是「會有多少人願意付費閱讀這篇論文?」而是「有什麼證據證明這是真的?」

一開始,這些新的機制似乎如蛛網般脆弱,並沒有那種要重塑人類社會所需的強大力量。《自然科學會報》的編輯不像那些獵巫者,可無權嚴刑拷打或處決任何人。法國科學院也不像天主教會,並沒有龐大的領地或預算。但這些科學機構就是基於一項特別的原因而得到信賴,逐漸累積影響力。

教會叫眾人要相信它,給出的理由是教會掌握了絕對真理,而形式就是一本無懈可擊的宗教經典。相對的,科學機構之所以能取得權威,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能夠揭露並修正本身的錯誤。科學革命真正的引擎正是這些自我修正機制,而不是印刷技術。

換句話說,人類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無知,才推動了科學革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一段是 the weirdest people 裡面「共享大腦」的換句話說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下一章就會探討這個問題,重點放在資訊流動的政治面向,以及檢視民主與獨裁政體的長期歷史。我們會看到,民主政體相信,就連政治領域也有可能擁有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至於獨裁政權,則不想與自我修正機制有任何關係。

所以在冷戰高峰,美國這個民主政體的報紙與大學,都曾公開揭露並批評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罪行。而在蘇聯這個極權政體,當地的報紙與大學一樣樂於批評美國的罪行,但對於蘇聯在阿富汗等地的罪行倒是一聲不吭。

像這樣的沉默,在科學上說不通,但在政治上卻非常有道理。像即使到了今天,美國對越戰的自我究責,仍然繼續造成美國民眾的分裂,持續損害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名聲,但是蘇聯與俄羅斯對阿富汗戰爭的沉默,則有助於在國內淡化記憶,在國外也減少對名聲的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為了要做好準備,能夠去談 AI 崛起可能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我們就得先瞭解過去歷史上各種政體的資訊政治,包括古代雅典、羅馬帝國、美國與蘇聯等等。因為講到 AI,一大問題就在於 AI 究竟是有利或有礙民主制度的自我修正機制。」
——
沒想到我讀《連結》也會和極權主義打交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5決擇—民主與極權制度簡史

「獨裁資訊網路的特點在於高度集中。這代表著兩件事。第一,中心掌握著無限的權力,所以資訊往往是從地方流向中央樞紐,最重要的決策也都是在中央進行。」

「有時候,中央政府是想要把所有資訊都集中在自己手裡,想要由自己來做所有決定,激底控制人民生活的一切。這種由希特勒和史達林等人買行的極端獨裁統治,就稱為極權主義。然而,獨裁不一定等於極權:常常是出於技術上的困難,而使獨裁無法走上極權之路。」

「獨裁資訊網路的第二個特徵,在於會認定中央是絕對正確的,所以並不歡迎對中央的決策有任何挑戰。」

「就算是高度集中的資訊網路,仍可能擁有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就像是獨立的法院、民選的立法機構。然而,只要這些機制運作良好,就會挑戰到中央的權威,使資訊網路去中心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較之下,民主政體則是一個分散式的資訊網路,並且擁有強大的目我修正機制。在民主資訊網路裡,我們確實也會看到有一個中心樞紐,是由「政府」掌握民主政體最重要的行政權力,因此政府機構會蒐集、儲存大量的資訊。然而,民主政體還會有許多其他資訊管道,連接許多獨立的節點。不管是立法機構、政黨、法院、新聞界、企業、當地社群、非政府組織、又或是公民個人,都能夠自由的直接相互溝通,因此大多數資訊並不會經過任何政府機構,許多重要決策也都是在其他地方決定。」

「民主政體的另一項重要特徵,在於相信人人都可能犯錯,因此雖然會賦子中央一些重大決策權,但同時也會保留一些能夠挑戰中央權威的強大機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咦,我發現哈拉瑞很有趣欸!

本書雖然討論了:

獨裁——中央控制的資訊網路,不允許任何對中央的挑戰

民主——分散式的資訊網路,可以自我糾錯

但竟然神奇的說好了不談中國耶。

他舉例來舉例去都沒舉例中國

我後來讀著讀著就突然覺得微妙,搜尋了一下,毛澤東習近平都沒有出現,中國出現的地方都是很無關緊要的。

所以他的極權政治,就是在講蘇聯啊,史達林啊,希特勒啊,法西斯啊納粹啊,總之就是過去沒有爭議(aka不會影響銷量)的事件。

要說對當今局勢完全不談,也不是,他就會講普丁,也會講川普,也有講北韓。

感覺他也是為了中國市場自我言論審查了。 總之這麼認真談當今人類趨勢,以及還講了半天世界趨勢,不講中國真的很不自然欸! 讀他這本書,還以為極權制度是二十世紀的事了;現在煩惱AI極權統治人類就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本書是不是跳太快,我覺得在人類當母體電池之前,我應該已經掛掉了。而且可能連子、孫輩都不會碰到,在那之前我們是不是先看看當今大國啊。評論美國之外,是否也評論一下中國?

這讓我對哈拉瑞的自由獨立思考和言論的能力,評價下降了一點點🤏

🤣🤣🤣

當然也有可能其實現在我們大家就已經都是缸中之腦了,我已經是電池了還不自知⋯但反正沒人問我紅藥丸藍藥丸嘛⋯XDDDD

——
哈拉瑞俄文版新書「自我審查」爭議:「批評,不用翻譯」?言論自由的弔詭 - TNL The News Le...

我想起來我好像有聽說過他會為當地改變例子,《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某一本好像也是出現了台灣例子。《連結》這本繁體中文版後面還出現了唐鳳。

但這和避而不談中國,應該不一樣吧,而且這繁體中文版欸,又沒必要為了翻譯言論審查避開中國,除非原文就沒有。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假設有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由51%的選民選出某個政府,而這
個政府接著決定要把全國1%的選民送進死亡集中營,就因為這些人屬於某個受到憎惡的少數宗教。這算民主嗎?顯然不算。這裡的問題,並不是說要有超過51%的某個「特別多數決」,才能允許進行種族滅絕。絕不是只要政府能得到60%、75%、甚至99%選民的支持,就能讓死亡集中營成為一個民主的決擇。所謂民主制度,並不是只要占了多數,就能去消滅那些不受歡迎的少數族群,民主制度其實是指一種對於中央權力有明確限制的制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人權與公民權還有另一項值得一提的重點:這些權利除了會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還會對中央政府有一些積極的要求。民主政府該做的,除了自己不去侵犯人權與公民權,更需要主動保障這兩類權利。
以生命權為利,民主政府會被要求負起責任,保護公民免受犯罪暴力的侵害。如果某個政府雖然不殺人、但也不努力去保護公民不受殺害,這只能說是無政府狀態,而非民主政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剛搜尋了一下,他也有講2022烏克蘭戰爭啊。還在那邊計算各國軍費。

都算了半天了,軍費世界第二的大國中國沒有計算又是怎樣⋯?

我個人結論是他柿子挑軟的吃,反正現在俄國應該也沒辦法出版了,就算出版也沒人有空買書看書XD

所以就讓俄國當反方代表XD

然後他在這一本還是繼續進行採集狩獵—農業—文字官僚/帝國的線性進步史觀,枉費《萬事揭曉》拿他的《人類學大歷史》講了半天,人家哈拉瑞就沒看⋯

雖然哈拉瑞在前半段的狩獵採集還舉例了一下北美西北部的原住民季節性專制的例子,所以我懷疑他有看,只是不想改變立場XD

畢竟改變立場就會讓他的論述沒辦法簡明易懂,所以算了含糊帶過去。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要進行對話,並不是只要有說話的自由與傾聽的能力就夠了,還必須有兩個技術上的前提。第一,各方要處於彼此的聽力範圍。所以在像是美國或羅馬帝國這樣遼闊的領土上,想要進行民主政治對話,就必須有某種資訊技術,能夠將言論迅速傳向遠方。

第二,人民至少需要對自己正在談論的內容有基本瞭解,否則就只是在製造噪音,而不是在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想在多元的群體之間進行大規模政治對話,必備的條件就是大家都能對自己從未親身經歷過的議題,有一定的理解。在一個大型政體裡,教育與媒體有一項關鍵作用:要讓民眾瞭解一些他們自己從未親身體驗的事。要是沒有教育系統、沒有媒體平臺來發揮這項作用,就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大規模對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羅馬
「在西元前四世紀,羅馬城邦的規模還夠小,一旦有緊急狀況,仍然能讓大部分公民都聚集到廣場上,聽聽他們尊敬的領導者怎麼說,並且就當前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西元前390年,高盧進攻羅馬,幾乎所有羅馬人都有親人在阿利亞之戰傷亡,也在隨後的洗劫當中損失了財物。絕望的羅馬人任命卡米盧斯為「獨裁官」,這是一個在緊急狀態時任命的臨時公職,權力無上限,但只能在預定的短暫期限內行使,之後就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卡米盧斯帶領羅馬獲勝之後,所有人都能看到緊急狀態已經結束,卡米盧斯也隨之下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較之下,到了西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的人口已經來到六千萬到七千五百萬之間,疆域面積超過五百萬平方公里。當時的羅馬並沒有廣播或日報這樣的大眾傳播技術。成年識字人口只有10%到20%,也欠缺有組織的教育系統,讓人民瞭解帝國的地理、歷史與經濟。確實,帝國各地有許多人擁有一些共同的文化信念(像是堅信羅馬比野蠻人更文明),這也確實有助於維持帝國的秩序與團結,但這在政治上的意義就沒那麼明顯,而且在遇上危機的時候,並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舉行公共對話,討論如何應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時沒有真正有意義的公共對話,並不是奧古斯都、尼祿、卡拉卡拉或任何其他皇帝的錯。不是這些人破壞了羅馬的民主,而是在帝國的規模與可用的資訊技術下,民主制度在當時根本不可能運作。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些古代哲學家早已看清這一點,認為民主只能在小規模城邦運作。

如果羅馬沒有民主是某些特定獨裁者的錯,理論上其他地方應該能看到大規模的民主政體蓬勃發展,像是波斯的薩珊王朝、印度笈多王朝、或是中國漢朝。然而,在現代資訊科技發展之前,世界就是找不著大規模民主的例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就算羅馬帝國成為專制政體已久,許多城市仍然是由地方議會與民選官員來治理。在羅馬執政官選舉徒具形式的時候,龐貝之類小城市的市政官員選舉,仍然競爭激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到他講龐貝城的競選標語,覺得蠻有趣的:

「西元79年,皇帝提圖斯在位期間,維蘇威火山爆發,摧毀了龐貝城。後來考古學家發現,龐貝城有大約一千五百幅與地方選舉相關的塗鴉。當時的一個熱門職位是市政官,負責維護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建物。

當時,市政官候選人弗隆多的支持者塗鴉寫道:「如果誠實過活值得推崇,弗隆多就值得當選」。某位對手波利比烏斯的競選口號則是:「請選波利比烏斯擔任市政官,他能夠提供美味的麵包。」有些候選人還有宗教或專業協會的支持,像是「伊西斯女神的信徒請您投給薩比努斯」、「所有騾夫請您投給波利比烏斯」。

也有些人手腳沒那麼乾淨,例如有幾幅塗鴉,作者顯然不是瓦提亞的支持者,寫的是「所有酒鬼請您投給瓦提亞」、「小偷請您投給瓦提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這些競選活動可以看出,一來市政官一職在龐貝城確實擁有權力,二來整場選舉相對自由公平,並非由羅馬帝國獨裁任命。」」

———

美味的麵包聽起來還不錯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就算是在某些領導者連裝都懶得裝成民主的帝國,民主制度仍然可能在地方大行其道。像是在沙皇帝國,數百萬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是由「村社」管理,這套制度能夠上溯到至少十一世紀,每個村社的人口通常不到干人。村社需要對地主與中央的沙皇負擔許多義務,但在管理內部事務以及決定如何履行外部義務(像是納稅、提供兵源)的時候,村社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村社能夠調解地方糾紛、提供緊急救濟、維護社會規範、監督各家的土地分配,以及規範如何使用森林或牧場這樣的共有資源。重大事項會有村社大會來決定,每家每戶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共同選出一位長老。村社大會所做的決議,至少是嘗試著反映多數人的意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沙皇時代的村莊與羅馬時期的城邦,因為仍然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公共對話,也就有可能達到某種形式的民主。西元79年,龐貝城的人口大概才一萬一千人,所以每個人大概還是能夠自行判斷到底弗隆多誠不誠實、瓦提亞是不是常喝醉酒的小偷。但如果要說的是幾百萬人之譜的大規模民主,還是得等到現代,大眾媒體改變了大規模資訊網路的本質之後,才得以成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了大眾媒體這樣的資訊技術,就能讓相距甚遠的數百萬民眾迅速連結在一起。而印刷術的發明,讓人類朝這個方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從此能夠便宜而迅速的生產大量書籍與小冊,讓更多人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把聲音傳播到遼闊的地區,只不過還是需要一點時間。
這項技術推動了最早一批的大規模民主實驗,像是1569年建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以下簡稱波立聯邦),以及1581年建立的荷蘭聯省共和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824美國總統亞當斯選舉

我覺得這個選舉現在來看也蠻有趣的,還可以 echo 一下前面討論到的,美國反菁英情結。

哈拉瑞首先講了一下大眾媒體對於民主的重要性。

亞當斯當時打算推動聯邦修路、蓋天文台等等大政府路線,小政府路線的反對者擔心聯邦越權。

「北方支持「小政府」的人感到不滿,覺得聯邦政府為了在比較窮困的州修建道路,就向比較富裕的州徵稅,根本是違憲的做法。南方人則擔心,聯邦政府現在說自己有權在他們的後院蓋一座天空的燈塔,搞不好哪天就會說自己有權叫南方人釋放他們的奴隸。亞當斯被指控有獨裁野心,而他演講的內容既廣博又深奧,則被批評是菁英主義,與一般美國人距離太遠。大眾對這場1825年國情咨文的辯論,嚴重斫傷亞當斯政府的名聲,也為他接下來的連任失敗鋪平了道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1828年的總統大選,亞當斯輸給了傑克森。來自田納西州的傑克森十分富裕,擁有許多奴隸,經營著熱帶栽培園,但他在許多報紙專欄中,成功把自己的形象重新打造成「人民的人」,並聲稱上一回自己的勝選(1824年的總統大選,傑克森普選票贏、但是選舉人票未過半)是被亞當斯與腐敗的華盛頓菁英階級給偷走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世紀初的美國算不算民主呢?

1824年「亞當斯甚至還沒有拿下多數票。由於美國奇特的大選制度,他只靠著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二名選民的支持(不到成年人總數的2%、總人口的1%),就登上了總統大位。」

「這真的能說是民主政體嗎?當時,美國的奴隸人數還多於合格選民的人數(在1820年代初期,美國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遭到奴役),能說美國真的是個民主國家嗎?」

「民主與專制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道連續光譜上的一部分。十九世紀初期,在所有大型社會裡,美國在光譜上可能已經是最接近民主那一端的政體了。合格選民占了成年人口的25%,現在聽起來似乎不多,但是在1824年,這個比例已經遠高於沙皇帝國、鄂圖曼帝國或中國,這些地方根本沒有任何人有投票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正如本章一直強調的,重要的並不是只有投票這件事。這裡之所以認為1824年的美國算是民主政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相較於當時大多數其他政體,美國這個新國家擁有更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

美國的制衡體制,「其中之一就是新聞自由。在古羅馬,隨著共和國領土擴張、人口增加,自我修正機制也停止了運作。但在美國,就算國家一路從大西洋沿岸延伸到了太平洋沿岸,靠著現代資訊科技與新聞自由的結合,就讓自我修正機制得以持續運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史達林主義其實是史上數一數二成功的政治制度——只不過,這裡所謂的成功是單純只看秩序與權力這兩方面,無視於道德與人類福祉的考量。

史達林主義完全沒有同情心,也不談什麼真相真理,但或許正因如此,讓它在「維持大規模秩序」這件事上異常有效。正是靠著永無止境的假新聞與陰謀論,才維持了幾億人的秩序。

蘇聯農業集體化,雖然造成大規模的奴役與饑荒,但也為蘇聯的快速工業化奠下基礎。蘇聯漠視品質管理,雖然或許是製造出了飛行棺材,但數量卻是成千上萬,以數量彌補了品質的不足。雖然紅軍軍官在大清洗時期大量折損,成了紅軍在1941年戰績不佳的主因之一,但也正因如此,雖然敗得這麼慘,史達林的地位卻依然穩如泰山。蘇聯這部軍事機器雖然常常是敵我同損,但最後還是取得了勝利。」

——
他這一段完全是蘇共最優化,俄羅斯(人民)次優化的意思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啦,我看完了第五章。

他沒有討論AI對人類的極權政治VS民主制度的影響,好像就要開始要討論AI領主的極權制度了
Kara Swisher & Yuval Noah Harari on Tech Bros, Witch...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6
他這章就是在講演算法不可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7
講無所不在的監控,提到了國家治安需求的監控。

除了國家極權制度的控制之外,現在可能包含公領域/私領域模糊了,tripsdvisor 不需要自己維護,而是使用者自行給出評價互相評分。

也提到中國的社會信用點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8
人類很難定出終極目標,因此也無法規範AI。等到發現AI出錯的時候,比方說為了增加使用者黏性而推了仇恨言論,釀成種族清洗,要改正已經來不及了。

這裡用了康德普世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義務論)、邊沁效益主義(但如何計算痛苦?)來解釋,但結論就是無法幫AI定下的優先順序可以保證不會出錯。

「電腦間現實」—舉例如Pokémon go,Google的排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9
這章講AI讓公民討論無以為繼,民主制度受到衝擊。包含假消息、機器人的帶風向假帳號、AI決策太過複雜以至於人類無法理解,等等。
也討論了一點點工作被取代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0
「一向面對的問題,就是自我修正機制薄弱,而且又得面對下屬尾大不掉的威脅,而 AI的興起又可能讓這些問題變得更為嚴重。所以對獨裁者來說,電腦網路其實造成了一個令人無比苦惱的兩難困境。獨裁者如果想要擺脫尾大不掉的人類下屬,可以選擇信任理絕對正確的資訊技術;但這種時候,他們就可能成為資訊技術的傀儡。而如果獨裁者想要成立一個人類機構來監督 AI,就得小心,這個機構對獨裁者的權力也會造成限制。」

然後他呼籲大家一起手牽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西元1945年之後,獨裁者及其下屬也曾和民主政權與公民攜手合作,共同遏止核武擴散。

1955年7月9日,愛因斯坦、羅素和一些傑出的科學家及思想家,聯名發表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的領導者應合作,避免核戰發生,內容提到:「我們以人類的身分,向人類殷切呼籲:請銘記人性,並忘卻其餘。做到這點,眼前就是通往新天堂的道路;反之,眼前就是共同毀滅的危機。」

AI 也是如此。獨裁者如果相信 AI 必定會讓權力的天平往自己傾斜,只能說是愚不可及。只要一不小心,AI就會奪取權力,據為已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1矽幕

「電腦網路對目前的國際體系還構成兩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由於電腦網路讓資訊與權力更容易集中於單一中央樞紐,人類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帝國時代。整個世界就這樣落入幾個帝國、或甚至是單一帝國之手,而且控制的強度遠高於當初的大英帝國或蘇聯帝國。」

「第二個挑戰是:一道新的矽幕可能讓人類分裂,分屬於敵對的數位帝國。隨著每個政權對於 AI 一致性問題、獨裁者的兩難、以及其他技術難題,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就可能各自創造出獨立又非常不同的電腦網路。在不同的網路(以及這些網路所控制的人類)之間,互動的難度將會愈來愈高。卡達人可能是生活在伊朗或俄羅斯網路裡,東加人可能是生活在中國網路裡,而吐瓦魯人則可能是生活在美國網路裡,每個網路的生活經驗與世界觀都大異其趣,於是幾乎無法溝通,也難以達成共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事情真的這樣發展,就很容易帶出各自的末日場景。或許每個帝國都還是能讓核武控制權握在人類手中,也能讓瘋子遠離生物武器。但要是人類分裂成諸多無法理解彼此的敵對陣營,想再避免毀滅性戰爭、或防止災難性氣候變遷,機會只能說是微乎其微。這個世界如果由不透明的矽幕,隔成許多敵對的帝國,也將難以約束AI爆炸性的威力。」

——
其實他講的這麼複雜,簡單版就是同溫層泡泡吧。

那他後面舉的例子就是中國和美國,會各自有一套生態系。

「由於數位程式碼會影響人類的行為,而人類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塑造數位程式碼,於是矽幕的兩側就這樣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徑,不僅在科技上愈來愈不同,在文化價值觀、社會規範與政治結構的差異也愈來愈大。人類經過許多世代的趨同,或許也到了趨異的關鍵時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也不同於民粹主義的觀點,全球主義並不代表就要建立全球帝國、放棄對國家的忠誠、或是開放邊界接受無限制的移民。其實全球合作代表的是兩件沒那麼激進的事:第一,遵守某些全球規則。這些規則並不是要否認每個國家的獨特性、以及各國人民該對國家的忠誠,而只是在規範國家之間的關係。」

「全球主義的第二項原則,則是有時候(但不是永遠)有必要將全人類的長期利益,置於少數人的短期利益之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哈拉瑞的《連結》了,我覺得他前五章比較好看。

後面的話我就覺得還好。

然後他這本書寫到最後其實就是要呼籲大家一起給AI加個煞車。

然後他舉的「矽幕」,其實講穿了就是同溫層小泡泡啊!

只是他把它上升到國家的層次,像是中國在自己的長城後面的整個生態系,和美國變得不一樣,終而使兩邊的人變得思考和價值觀出現截然不同的方向,乃至無法合作。

人類就用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給滅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覺得《連結》前五章很好看,後面就隨便看看就可以了。

然後我覺得他後面講的好像人類就非得要同樣的想法,所以矽幕之後各過各的就不能接受。

因為他整個理論就是從人類就是大型合作的認知革命開始。

但是人類社會早就各過各的什麼型態都有的幾萬年了吧,又不是大家都天天合作,把其他部族當成他者也是天天在幹的事啊。

看看剛剛看完的《二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