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35 PM
Sat, Feb 15, 2025 6:16 AM
16
5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 史都華.維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Supersti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tuart Vyse/譯者: 賴盈滿 /左岸/
出版日期: 2024/02/21
字數: 59,37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我覺得《儀式的科學》看完搭配這本不錯,非常短講就是棒,短短的。輕薄短小,又會覺得自己有所收穫,推薦給大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52 PM
這本書的前半段談到了歷史,從最早迷信的字源開始談起,這個字歷經的轉變。
它源自拉丁文的「superstitio」,由字根「stare」(站立)和「super」(之上)組成,意思為「立於其上」,有時引申為敬畏地立於某物之上,暗示某物被賦予過度、不應得的權力或敬畏。
源自希臘字deisidaimonia (δεισιδαιμνοία),這個字於西元前四世紀是褒詞,意思是「對宗教事務敬小慎微」,但一個世紀後開始出現負面意涵,「對神膽怯」,過度敬畏或恐懼神。
「問題不在迷信者的儀式與信仰有誤、不恰當或異類,而在他做過頭了,不知節制。此外,迷信者的儀式往往來自對神的錯誤恐懼。」
而後來有「反羅馬的」概念,此時的早期基督教被當成迷信。
而當基督教變成羅馬國教,這個詞彙則變成反基督的,
19世紀以後,變成反科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56 PM
Fri, Feb 14, 2025 10:59 PM
牛津短講這個系列我覺得就是很西方視角,所以本書前半段都在講歐洲歷史,尤其中古世紀的新柏拉圖主義、三倍赫密士,被滅團的聖殿騎士團、巫師、魔法,以及相對的獵巫行動。啟蒙時代更多科學萌芽,許多人也身兼法師的角色,神秘主義(密契)、鍊金術也順帶提了一下。
19世紀講比較多美國的降靈會、靈媒等等。在這個階段,迷信的概念就脫離了宗教、更接近偽科學或反科學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05 PM
Fri, Feb 14, 2025 11:06 PM
接著後半段,它就幫迷信下定義:
迷信不是:
迷信不是武器
「你不支持哪個主張就說它是迷信。在這些情況下,這兩個字只是無知、過時、天真或其他貶義詞的代稱而已。也許還是會有不少人繼續這樣用,但如果我們想讓對迷信的定義是有意義的,就必須大幅縮小這個詞的適用範圍。」
迷信不是宗教
「由於本書的主題是迷信,而非宗教,我認為很容易將兩者作出有用的區分。我們隨後會更深入地討論到,迷信通常比宗教儀式更實用取向一點。宗教信徒之所以遵行儀式有各種理由,禱告、做禮拜或慶祝節日很少出於單一目的,反觀迷信則往往是為了滿足某個當下的需求。我們之後會提到,兩者確實有重疊之處。有些出於宗教的個人行為或儀式可以很明確地說是迷信,但直接稱呼宗教或任何個人信仰是迷信,只不過又是拿迷信兩個字當武器用罷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08 PM
迷信不是精神疾病
「有些精神疾病會引發不理性念頭,但症狀最接近迷信的要算強迫症(OCD)。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症狀包括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
然而,現行的心理學研究並不支持這個說法。首先,我們無法根據童年出現的迷信行為預測日後是否會發展成強迫症。此外,精神疾病通常會導致患者生活某些部分出現問題;而迷信雖然源自不理性的念頭,但幾乎所有日常迷信都不會導致強迫症等精神患疾會引發的痛苦。最後,我們在第五章將會見到,不少調查顯示迷信非常普遍,但精神疾病基本上不常見。將迷信這樣一個極常見的現象界定為精神疾病,只會將一部分的人類正常行為誤解成疾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09 PM
迷信是什麼
和科學的衝突
「迷信通常缺乏證據支持其功效,其假定的運作原理也和目前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不一致。沒有證據顯示亡者的魂體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還可以交談。同樣地,將運氣視為可以呼來喚去的力量,或只有某些人才有的特殊能力,也不符合我們對物理學和人類行為的認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09 PM
工具或實用取向
「有些信念無關科學,但對我們沒有實際用處。不少人相信鬼魂或超感官知覺(ESP),但除非你想用超感官知覺炒股票或賭馬,否則你只是相信超自然現象,而非迷信。迷信是超自然信仰底下的一個類別,是宣稱具有實際功效的超自然信仰。
這個區別有時很重要。比方說,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盛行的降靈會通常是晚間的餘興節目,但也有許多人支付可觀的費用,只求聯繫逝去的親友。為了好玩而參加降靈會或找靈媒,其實就像去看魔術表演,並不符合我們對迷信的定義。為了預知未來或與亡者交流而參加降靈會或找靈媒,這才叫迷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11 PM
沒有文化之分
「迷信有時會作為形容詞,因此最好為其定下適用範圍。假設某個文化尚未採納科學為評判標準,那麼我們視為魔法或迷信的想法與行為,其實要算地方科學與宗教。就像我們現在都明白,某個宗教的信徒將另一個宗教裡的類似信仰稱作迷信是不合選輯的,而將某個前科學文化的信仰歸類為迷信也是不公平的。同樣的道理,孩童往往相信各種魔法,但在他們學會要看證據再下判斷之前,最好不要替他們貼上迷信的負面標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13 PM
迷信的類別
源自某種宇宙觀或世界觀的迷信
社會共有的迷信
個人的神祕經驗
個人迷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16 PM
Fri, Feb 14, 2025 11:33 PM
後面列舉了一些常見迷信的可能由來,也蠻有趣的小故事。
像是13,就有聖殿騎士在13號被處決說、北歐神話Loki參加晚宴害死 Baldur說、聖經最後的晚餐有13人說等等。
3也是特別的數字,有好有壞,等邊三角形很完美,基督教三位一體,等等。
四和八,簡短說了一下中文的避諱和偏好。
17在義大利是不好的數字。
「同樣的道理,十七在義大利也是不祥的數字,因為十七用羅馬數字表達為「XVII」,重新排列就是「VIX」1,在拉丁文裡意思是「我已活過」,也就是「我已經結束此生」或「我死了」的意思。」
書友解釋:
因為看來其實是Vixi,Vix 應該是第一人稱的過去完成式 “I have live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23 PM
Fri, Feb 14, 2025 11:27 PM
後面還有其他,太多就不舉例了。
有些比較有系統的,包含:
惡魔之眼🧿、占星、順勢療法、風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36 PM
圖12| 2007年益普索莫里和《肖特年鑑》進行英國成年人信仰調查的部分結果。
圖13
2014年哈里斯民調公司調查美國成年人相信各種迷信的人數比例。
有一些是我不知道的迷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52 PM
Fri, Feb 14, 2025 11:52 PM
後面討論了心理作用
就出現《儀式的科學》裡的民族學和心理學案例了。
@jeanylin - #儀式的科學 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 Ritual : How Seemi...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53 PM
「關於迷信,美國心理學家萊森曾經提出一個理論。她認為人的心智有兩個運作系統,一個是反應迅速的直覺系統,一個是深思熟慮的理性系統。當迷信出現在腦中,我們的直覺系統很想聽從,理性系統卻想糾正直覺,拒絕魔法思維。
但人往往會默許直覺腦,和弗爾曼一樣向迷信投降。只要發現今天是十三日星期五,就算知道這是缺乏根據的迷信,可能還是決定最好別動股票。
根據萊森的理論,人對迷信會有三種反應,其中一種會像上述有既愛又恨的情緒,另外兩種沒有。
首先,有些人從來不認為迷信是個選項。他們是理性主義者,社會化的過程中比較少接觸到迷信的世界,因此始終沒有養成迷信直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53 PM
與之完全相反的,是真心相信的那些人,他們心裡也沒什麼糾結。這些人或許知道不該大聲宣揚自己的迷信,但除此之外,他們心裡沒有半點為難,因為他們的理性腦從來不會插手。他們想也不想就會做點什麼,以防惡魔之眼發威。
最後一種人是萊森提到的默許者。這些人介於前兩類人之間,雖然理性上知道魔法不存在,卻順從直覺,不會在每月十三日出遊或約門診。
站在社會的角度,我們毋須太過擔心理性至上派或默許者,因為他們都以理性為本,就算有時順從迷信直覺,也不會完全放棄理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54 PM
所以鐵齒的人不煩惱,迷信的人不煩惱,猶豫自己應該鐵齒還是要迷信一下的人加減煩惱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1:54 PM
他最後提出假資訊和偽科學、反科學的迷信會是一個問題!
好的!看完了!
輕薄短小,又會覺得自己有所收穫,推薦給大家❤️
載入新的回覆
Supersti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tuart Vyse/譯者: 賴盈滿 /左岸/
出版日期: 2024/02/21
字數: 59,37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我覺得《儀式的科學》看完搭配這本不錯,非常短講就是棒,短短的。輕薄短小,又會覺得自己有所收穫,推薦給大家❤️
它源自拉丁文的「superstitio」,由字根「stare」(站立)和「super」(之上)組成,意思為「立於其上」,有時引申為敬畏地立於某物之上,暗示某物被賦予過度、不應得的權力或敬畏。
源自希臘字deisidaimonia (δεισιδαιμνοία),這個字於西元前四世紀是褒詞,意思是「對宗教事務敬小慎微」,但一個世紀後開始出現負面意涵,「對神膽怯」,過度敬畏或恐懼神。
「問題不在迷信者的儀式與信仰有誤、不恰當或異類,而在他做過頭了,不知節制。此外,迷信者的儀式往往來自對神的錯誤恐懼。」
而後來有「反羅馬的」概念,此時的早期基督教被當成迷信。
而當基督教變成羅馬國教,這個詞彙則變成反基督的,
19世紀以後,變成反科學。
19世紀講比較多美國的降靈會、靈媒等等。在這個階段,迷信的概念就脫離了宗教、更接近偽科學或反科學了。
迷信不是:
迷信不是武器
「你不支持哪個主張就說它是迷信。在這些情況下,這兩個字只是無知、過時、天真或其他貶義詞的代稱而已。也許還是會有不少人繼續這樣用,但如果我們想讓對迷信的定義是有意義的,就必須大幅縮小這個詞的適用範圍。」
迷信不是宗教
「由於本書的主題是迷信,而非宗教,我認為很容易將兩者作出有用的區分。我們隨後會更深入地討論到,迷信通常比宗教儀式更實用取向一點。宗教信徒之所以遵行儀式有各種理由,禱告、做禮拜或慶祝節日很少出於單一目的,反觀迷信則往往是為了滿足某個當下的需求。我們之後會提到,兩者確實有重疊之處。有些出於宗教的個人行為或儀式可以很明確地說是迷信,但直接稱呼宗教或任何個人信仰是迷信,只不過又是拿迷信兩個字當武器用罷了。」
「有些精神疾病會引發不理性念頭,但症狀最接近迷信的要算強迫症(OCD)。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症狀包括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
然而,現行的心理學研究並不支持這個說法。首先,我們無法根據童年出現的迷信行為預測日後是否會發展成強迫症。此外,精神疾病通常會導致患者生活某些部分出現問題;而迷信雖然源自不理性的念頭,但幾乎所有日常迷信都不會導致強迫症等精神患疾會引發的痛苦。最後,我們在第五章將會見到,不少調查顯示迷信非常普遍,但精神疾病基本上不常見。將迷信這樣一個極常見的現象界定為精神疾病,只會將一部分的人類正常行為誤解成疾病。」
和科學的衝突
「迷信通常缺乏證據支持其功效,其假定的運作原理也和目前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不一致。沒有證據顯示亡者的魂體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還可以交談。同樣地,將運氣視為可以呼來喚去的力量,或只有某些人才有的特殊能力,也不符合我們對物理學和人類行為的認識。」
「有些信念無關科學,但對我們沒有實際用處。不少人相信鬼魂或超感官知覺(ESP),但除非你想用超感官知覺炒股票或賭馬,否則你只是相信超自然現象,而非迷信。迷信是超自然信仰底下的一個類別,是宣稱具有實際功效的超自然信仰。
這個區別有時很重要。比方說,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盛行的降靈會通常是晚間的餘興節目,但也有許多人支付可觀的費用,只求聯繫逝去的親友。為了好玩而參加降靈會或找靈媒,其實就像去看魔術表演,並不符合我們對迷信的定義。為了預知未來或與亡者交流而參加降靈會或找靈媒,這才叫迷信。」
「迷信有時會作為形容詞,因此最好為其定下適用範圍。假設某個文化尚未採納科學為評判標準,那麼我們視為魔法或迷信的想法與行為,其實要算地方科學與宗教。就像我們現在都明白,某個宗教的信徒將另一個宗教裡的類似信仰稱作迷信是不合選輯的,而將某個前科學文化的信仰歸類為迷信也是不公平的。同樣的道理,孩童往往相信各種魔法,但在他們學會要看證據再下判斷之前,最好不要替他們貼上迷信的負面標籤。」
源自某種宇宙觀或世界觀的迷信
社會共有的迷信
個人的神祕經驗
個人迷信
像是13,就有聖殿騎士在13號被處決說、北歐神話Loki參加晚宴害死 Baldur說、聖經最後的晚餐有13人說等等。
3也是特別的數字,有好有壞,等邊三角形很完美,基督教三位一體,等等。
四和八,簡短說了一下中文的避諱和偏好。
17在義大利是不好的數字。
「同樣的道理,十七在義大利也是不祥的數字,因為十七用羅馬數字表達為「XVII」,重新排列就是「VIX」1,在拉丁文裡意思是「我已活過」,也就是「我已經結束此生」或「我死了」的意思。」
書友解釋:
因為看來其實是Vixi,Vix 應該是第一人稱的過去完成式 “I have lived.”
有些比較有系統的,包含:
惡魔之眼🧿、占星、順勢療法、風水
圖12| 2007年益普索莫里和《肖特年鑑》進行英國成年人信仰調查的部分結果。
圖13
2014年哈里斯民調公司調查美國成年人相信各種迷信的人數比例。
有一些是我不知道的迷信!😂
就出現《儀式的科學》裡的民族學和心理學案例了。
但人往往會默許直覺腦,和弗爾曼一樣向迷信投降。只要發現今天是十三日星期五,就算知道這是缺乏根據的迷信,可能還是決定最好別動股票。
根據萊森的理論,人對迷信會有三種反應,其中一種會像上述有既愛又恨的情緒,另外兩種沒有。
首先,有些人從來不認為迷信是個選項。他們是理性主義者,社會化的過程中比較少接觸到迷信的世界,因此始終沒有養成迷信直覺。
最後一種人是萊森提到的默許者。這些人介於前兩類人之間,雖然理性上知道魔法不存在,卻順從直覺,不會在每月十三日出遊或約門診。
站在社會的角度,我們毋須太過擔心理性至上派或默許者,因為他們都以理性為本,就算有時順從迷信直覺,也不會完全放棄理性。」
好的!看完了!
輕薄短小,又會覺得自己有所收穫,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