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2:57 AM
Fri, Feb 14, 2025 9:34 PM
20
5
儀式的科學: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 - 迪米崔.席加拉塔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儀式的科學
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
Ritual : How Seemingly Senseless Acts Make Life Worth Living
Dimitris Xygalatas/譯者: 謝雯伃/鷹出版/出版日期: 2024/05/02
字數: 149,830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是一本生動有趣又可以獲取人類學、民族學小故事,加上心理學嚴謹分析的書!好讀好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2:59 AM
「這個物件呈中空角狀,但很明顯並非酒器,因為它體積太小,且底部有個洞。物件上刻有精細的裝飾細節,但儘管它看起來在製作上用盡心力,卻沒有實際用途。教授特別轉向其中一名學生。「你覺得這是做什麼的?它的目的是什麼?」她問。「我不知道。」學生看似窘迫地回答。「我們都不知道。」教授重覆他的話後,繼續說,「當我們不知道其功能為何時我們會說什麼?」該名學生突然間得到靈感。「和宗教崇拜有關!」他叫喊著。「沒錯,這和宗教崇拜有關!」老師同意地說道。「這可能是用在某種儀式的脈絡之下。」」
——
欸,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這樣是否有點懶惰 XDDDD
《萬物皆曉》有講到考古學家通常看到看到比較大的人物畫像就假設他是國王或祭祀
但如果這個文化幾乎較大的畫像是女性,就千方百計尋找其他理由而不願意接受這可能就是女性有較高地位的社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0 AM
「就是這種媒介與目標之間的鴻溝,讓那名教授做出這樣的推斷:若有一個需要大量勞力來完成,卻沒有明確功能的物件,那它可能帶有宗教性的目的。」
沒有明確目的地可能純粹是因為我們不懂而已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0 AM
「這些特徵區別了儀式與其他諸如習慣之類等較不重要的行為。雖然兩者可能都是刻板化的行為,牽涉固定且重覆的模式。習慣會對世界有直接的影響,而儀式行為擁有的則是象徵意義,通常是為進行而進行。在我們還沒有發展出上床睡覺前先刷牙的習慣時,這個行為的目標在於其當下可見的功能——這在因果上是顯而易見的。在空中揮動象徵性的刷子並不會讓牙齒變乾淨。透過將這個程序變成例行公事,習慣讓我們規律且不經思考就從事這些活動。
相反地,儀式則在因果上不透明,它讓我們全神貫注,因為牽涉到的是必須記憶的象徵行為,這些行為一定被準確執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2 AM
Fri, Feb 14, 2025 1:02 AM
「在許多案例中,不同領域的社會科學家開始彼此合作,互相學習。新科技與研究方法的發展,讓科學家們能夠探索過去無法企及的問題。
穿戴式感應設備讓科學家可以研究實際參與儀式的人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生物化學及腦部造影技術,讓研究者能在實驗室內及田野中檢視人類的大腦活動;認知科學的創新提供了評估人們腦海中想法的新方法;而日益增強的電腦功能和嶄新的軟體設施,則能夠統計那些複雜的資料。
這是第一次,對於儀式的科學研究有了完整的進展。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將這個古老謎題的答案拼湊出來:這一切古怪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
——
作者舉例像在宗教儀式中,雖然自殘者說不會痛,但透過穿戴式設備發現明明就是痛苦的生理表現⋯
感覺乩童帶著 Apple Watch 或智慧指環,一邊降駕,一邊量心跳血壓體溫血氧之類⋯好違和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3:29 AM
02儀式的物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3:32 AM
「大多數靈長類動物是社會性物種,所以會擁有社會性儀式。這些物種有些活在人類學家稱為「分散—聚集」(fission-fusion)的社會流動結構中;在這種社會中,個體與所在團體之間的聯繫具有靈活性,當需要覓食時,個體會分散在好幾個小團體中,爾後會再會合聚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3:32 AM
「在會形成分散—聚集的物種中,個體可能會與所屬團體分開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再度相遇;當牠們重聚時,牠們會進行歡迎儀式,加強彼此之問的連結。人類會握手、親吻或擁抱,黑猩猩、倭黑猩猩和蜊蛛猴同樣也有這所有的行為。牠們擁抱,牠們親吻,牠們彼此撫摸,牠們低鳴呼叫(看起來有點像是一群青少年興奮地尖叫著「我的天呀!」)。黑猩猩會進行「握手禮」,這是一種祕密握手方式;每一個黑猩猩族群的握手方式都各不相同。
雄性倭黑猩猩則會進行典型的「抓陰囊」行為,其過程正如其名,其功能則是作為一種建立信任的儀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3:32 AM
Fri, Feb 14, 2025 3:36 AM
人類學家麥基特(Mervyn Meggitt)在澳洲原住民瓦比利 (Walbiri)族中觀察到一種類似的儀式:「他們會用一種握生殖器的儀式來化解男性間的緊張局面。然而,如果情況很嚴重,像是牽涉到過去的殺戮事件或是被推定為巫術造成的死亡,感到委屈的一方可能會拒絕握住來訪者的生殖器。」麥基特記錄到,這類拒絕是一種嚴重侮辱,可能會導致流血事件。」
很想幫他補充,印尼/爪哇傳統也有喔(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3 AM
「但這正是儀式的力量:儀式是一種心理工具,讓其使用者透過費解的方法達到理想中的結果。而那些聰明的生物為什麼會進行這些似乎浪費時間的行為?並不只是因為牠們情不自禁,而是因為牠們負擔得起。那些動物擁有把儀式行為當作認知工具的心理餘裕(mental surplus),欺騙自己這樣做更快、更容易。
當情況需要時,牠們能將注意力從有直接功能的任務上移開,轉而專注在間接但對牠們確實有益的行為上。儀式讓那些動物能夠應對複雜的心理挑戰,像是交配以及與伴侶結合、應對失落和焦慮,以及達成合作和組織社會。從這個角度看,最聰明的動物是也是儀式化程度最高的動物,乃預料中事。」
——
所以智人最無聊的事之一,就是因為有心理餘裕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浪費掉,然後再努力找到生產力工具找回自己的心理餘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3 AM
倭矮猩猩 — 盧梭 — 哈扎人
黑猩猩 — 霍布斯 — 亞馬遜雨林的亞諾馬米人
「說到挑選有利的人類學案例研究,並將其作為我們「當代祖先」的代表(也就是說,把這些人說成是自然狀態下人類可能樣態的典範),就這方面而言,遵循盧梭傳統的人比較喜歡談哈扎人(Hadza)、俾格米人或昆人(!Kung)等非洲採集者,霍布斯的追隨者則比較喜歡談亞諾馬米人(Yanomami)。」
——《萬事揭曉》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4 AM
「生物人類學家認為,團體儀式可能在前語言社會(prelinguisticsocieties)的文化知識傳播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集體敘事的象徵性再現,儀式成為一種具體化的原始語言,為個人認知能力提供一個「外部支持系統」——這在形成語言的道路上是一個關鍵步驟。
神經科學家唐納 (Merlin Donald)曾論證道,儀式是社會認知演化的一種心理基石,讓早期原始人類能校準他們的心智與社會認知。透過建立一個集體經驗與象徵意義的共享系統,儀式有助於協調思想和記憶,讓一群人類成為一個單一有機體來運作。又因為儀式與象徵主義、節奏和動作,以及在界定平凡和非凡之間的角色都有密切關聯,儀式也與藝術的演化有所連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4 AM
涂爾幹又出現了,我覺得我每次都一直看到他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注意到原住民社會的生活,會在兩個不同階段中不斷交替。
【在其中一個階段,全體居民分散成一個個小團體,獨自處理各自的日常生活。每個家庭獨自生活、打獵、捕魚——簡言之,努力用盡各種可能方法取得所需的食物。相比之下,在另一個階段,全體居民在特定場所聚集在一起。⋯這個聚集發生在當整個部族或部落中的一部分人被召集時,並且會在那個場合中……..進行一個宗教儀式。】
涂爾幹主張,這兩個不同階段形成了兩種非常不同的領域:神聖和世俗。世俗領域包括了所有普通的日常以及平凡和單調的活動:勞動、採買食物,還有度過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4 AM
相反地,透過儀式所創造的神聖領域,則致力在被認為特別的那些事上。集體儀式的進行讓人們將日常煩惱暫時放下,身歷其境地進入一個不同狀態,儘管只是暫時而已。也因為儀式永遠必須遵照一套嚴格的結構,參與集體儀式為早期人類建立了第一個社會習俗。
透過聚在一處來進行儀式,參與者不再是一個個獨立個體的混合,而是成為一個有共同規範、行為準則和價值的社群。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學家拉巴布(Roy Rappaport)會將儀式稱為「人性的基本社會表現」。
而這也是社會本身能夠形成的原因。事實上,從字面上來看,這可能是符合史實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5 AM
它又介紹哥貝力克石陣了 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6 AM
「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長久以來投入激烈辯論,試圖探究從採集覓食轉變成定居生活是否是一個好主意。
對一些人來說,像是霍布斯(ThomasHobbes),視之為一個將人類提升為更具道德、更有意義存在的關鍵時刻。對其他人而言,用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或馬克斯(KarlMarx)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錯誤,導致了人類本性的腐敗,並為剝削大眾奠定基礎。
但他們全都同意是物質基礎,亦即與經濟生產方式有關的條件,誕生出一個社會的慣例、宗教信仰、藝術造和儀式。
舒密特的詮釋則與這個普遍說法完全對立。如果這是對的,那我們人種歷史的一個主要篇章就需要完全重寫。如果說第一個偉大文明形成的驅動力,不是對食物的渴求,而是對儀式的欲望,那會如何?」
欣賞他 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6 AM
他講到一個心理實驗
用特定儀式讓黑猩猩和兒童吃到糖,但有實驗組和對照組讓他們看到/看不到這些動作對於糖果的相關性
結果有看到的黑猩猩會跳過不需要的動作,人類兒童則是有沒有看到都會模仿每一個動作,包含不需要的
「所以,從實驗結果看來,猩猩並非沒有思考能力,人類孩童才沒有。
事實上,一項後續研究發現,兒童這種過度模仿的傾向事實上會隨年齡而增加。
研究者原本預期,隨著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對因果關係能更好地理解,兒童會對他們要模仿的行動變得更有選擇性。
然而,研究結果剛好相反:雖然所有兒童都高度忠實地模仿了一切行動,但三歲大的兒童常會省略部分不相干的任務而不做出那些動作。
相反地,五歲兒童會一絲不苟地模仿示範,包括沒有因果關係的行動在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6 AM
「然而,此處有一個小問題值得注意。有可能增加的年歲讓五歲兒童理解到,那些步驟是有意為之的,需要被準確地執行出來。確實,研究顯示,兒童會模仿有意的動作,儘管那些動作沒有太大意義,他們也不會模仿錯誤。當研究者在他們操作動作時發出「唉唷!」的聲音,以此表明部分動作不在計畫內的時候,實驗中的兒童通常會選擇忽略流程中的那些動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6 AM
「這種過度模仿,被認為是一種人類演化,用以促進社會學習的適應性策略。
由於我們比起其他所有動物都更仰賴文化知識,因此模仿我們身邊人的行為可說是一個非常便利的策略,即使我們並不完全理解那些行為的意義時也是一樣。
我們可能常常不太清楚別人為什麼以他們做事情的方式行事,只知道他們做了這些事,感覺上這就是足夠的理由了。
畢竟,當談到學習一項技能時,即使再多理論也無法取代學徒制的實驗性學習。同樣道理,我們也懶得去質疑流程的每一個步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6 AM
欸
我又看到了成年禮的儀式介紹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7 AM
「這些行為符合弗雷澤對於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的定義。
他論證相關的行為落在兩個主要原則上:相似性和傳染性。相似性法則的概念是「相似造成相似」,又或者,外表上的相似也暗示著功能的類似——這就是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們相信犀牛角能夠幫助男性勃起的原因,也是其他人相信以針刺巫毒娃娃能夠傷害敵人的原因。這也是順勢療法的基本概念,根源於「相似治療相似」的假設。
傳染性法則的概念是,事物攜帶著不變的本質,會透過接觸而傳遞。
心理學研究顯示,這類型的魔法思考非常普遍。舉例來說,實驗發現人們不太情願穿上連環殺手穿過的毛衣,就算毛衣已經徹底清洗消毒也是如此;然而,他們可能會開心地穿上沒接觸過殺手的同款毛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28 AM
不確定性越高的時候,越會進行儀式。
「頂尖女性網球員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每場比賽前都會仔細清洗雙手。在每一次錦標賽期間,她總是堅持使用同一間淋浴間,穿同一雙襪子,襪子從不洗,直到她輸了比賽為止。她會確保每一次綁鞋帶都是以完全一樣的方式進行,總是邊聽艾琳卡拉(Irene Cara)的電影閃舞主題曲〈就是這種感覺〉,邊走進球場。
高爾夫傳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高爾夫錦標賽期間總在週日穿著紅襯衫。而
據報導,史上最偉大的籃球員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在他整個NBA生涯的比賽中,在他芝加哥公牛隊隊服下總是穿著他的北卡羅來納大學短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32 AM
儀式化可說是對於焦慮的自然回應,對於不確定性越高的狀況,就會越儀式化。
當人們壓力越大時,他們的行動會變得越重覆、固定(遵照可預測的行動模式)和冗贅(比必須時間持續得更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34 AM
「人們對於儀式的直覺,仰賴於所處文化中的超自然概念。畢竟,魔法咒語一般來說,是想透過求助於鬼魂、神祇或業力的力量來帶來渴望的結果。這對許多文化儀式來說確實是對的;但儀式化是否會獨立引發關於那些儀式信仰的因果關係?」
「這些發現顯示,儀式化是一個試圖控制我們周遭世界的自然方式。當我們面對充滿壓力和不確定性的情況時,我們會自發性地進行儀式行為,而我們直覺地期待那些行為能夠發揮效果。但如果這種控制感是虛幻的,這些儀式的益處可能是什麼呢?為何這個認知故障會持續下來而非被天擇所淘汰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40 AM
「儀式是高度結構化的,需要嚴格不變(必須永遠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重覆(同樣行動一次又一次進行)以及冗贅(可以持續進行很長一段時間)。
換句話說,它們是可預測的。這個可預測性為日常生活的混亂強加了秩序,在不可控的情況下提供我們掌控感。
研究顯示,當人們經驗到不確定性、缺乏控制之時,他們就可能在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況下看到模式和規律性。這些模式可能從視錯覺(像是在雲朵中看見人臉)到從隨機事件中看到因果關係和形成陰謀論。
在這些情況下,人們也更可能求助於儀式化行為。這被稱為補償性控制模式:我們因為在一個領域缺乏控制,所以透過在另一領域中尋求控制來進行補償。
這種控制感是否為虛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可以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機制,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涉及高風險和不確定結果的生活領域,普遍都存在著各種儀式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41 AM
所以說大家焦慮的時候可以進行一些儀式
我覺得大部分的 meditation 啦 morning rituals 應該也是一樣的效用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54 AM
Fri, Feb 14, 2025 5:57 AM
「近年來,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已修改了他們對於人類心智的模型。由來已久的經典觀點是,我們的認知器官就像一個資料處理設施:它接受來自環境的輸入,然後透過製造出合適的回應來做出反應。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我們的大腦遠比那更精密。
它是一個預測性設施,它並非被動地吸收關於世界狀態的資訊,而是主動地運作去做出推斷(預測)在任一特定情況下,最可能遭遇到何種類型的刺激。那些預測根植於我們先前的經驗和社會化、周圍環境以及本能知識延伸而來的資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58 AM
「我們的大腦從來不會停止進行這些類型的預測,因此我們總會在身邊每一個地方尋找模式和統計規律性。這極度重要,因為當能夠以先前的知識作為基礎時,任何計算設施(人腦也不例外)的效率會大幅提升。如此一來,我們不需要從頭學習每一件事。但是這個認知架構有一個後果,就是當我們的預測潛能受到限制,也就是說當前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我們預測性的大腦並不喜歡不可預測性。儀式就應運而生。
在儀式中發現的重覆行動模式,能夠作為我們處理壓力的認知工具之用。透過將這些工具嵌入我們的文化中,所有人類社會都從它們的潛能當中得到益處。用於焦慮時刻的宗教性祈禱一般而言包括了重覆的發聲或行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5:58 AM
Japa是發現於許多亞洲宗教中的冥想儀式,它包括了重覆一個神祇稱,或是重複一個咒語好幾百次甚至好幾千次,吟誦時可以說出來、輕聲低語或是單純在信徒腦中念誦。起初,冥想者可能使用一串被稱為japa mala的念珠來計算重覆次數。當他們變得更熟練時,他們能夠在進行其他活動時邊念誦咒語。老練的冥想者累積的練習,次數多到據說能讓他們達到ajapajapam這個對咒語持續體悟的狀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18 AM
Fri, Feb 14, 2025 6:23 AM
「近年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為麥克尼爾的主張提供了不少支持。
許多研究顯示,動作的協調增加了人際之間的和睦,促進親密關係的形成。在一項實驗中,史丹福教授威爾特姆斯(Scott Wiltermuth)和希斯(ChipHeath)發起了一系列校園內的團體散步活動。半數組別步伐一致地行走,而另一半則隨意行進。研究者發現,那些同步行進的人回報與他們同組的人有更深的連結,更信任他們,也更能合作。
其他研究則顯示,進行同步活動如念誦或舞蹈,甚至像是以同樣節奏彈手指這樣微不足道的任務,都能產生類似的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20 AM
作者他們做了一個心理實驗,高同步和地同步:
「每進行一段實驗後,我們就用痛覺計這項記錄個人疼痛闞值的設備,對使用者施加機械性壓力直到他們感到疼痛為止。我們發現,高同步組中的人耐痛度更強,並且儀器顯示出他們身體的內啡呔/腦內啡分泌增加了。那些神經激素是內生性類鴉片系統的一部分,而該系統在調節行為動機上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提升心情、減少不適和焦慮、增進自我尊嚴以及減緩疼痛來達到目的。另一個關鍵重點是,內啡呔也與社會親密關係的形成有關。當我們在其他人身邊時,內啡肽會創造出安全感、信任感以及融洽感,這就是為什麼進行最親密的人際互動時,包括身體接觸、性、玩笑打鬧、講八卦,內啡呔會急遽上升的原因。還有,在我們猿類親戚進行梳毛行為時,也是如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20 AM
不出所料,這些神經學上的差異與社交成果有關。高同步組感覺與他們的互動夥伴更加連結,也認為他們與夥伴之問有更多共同處;他們認為他們的互動更成功,相互合作的部分更多;他們回報更願意與他們的夥伴在未來的任務中合作。這些觀點也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上;我們使用所謂的信任遊戲,讓受試者處於一個情境中,在這情境中,受試者必須決定是否信任另一人,將自己擁有的錢交給對方,並期待他們會有所回報。從實際意義上來看,這項任務能讓我們看到他們是否用行動來證實自己說的話,而他們確實如此:高同步組更為信任夥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22 AM
「由於我們的社交本能,我們有變得與他人行動協調同步的本能,特別是那些與我們親近之人。
當我們觀察那些會模仿彼此行為的人們時,我們往往期待他們之間有某種社交連結。朋友們會同時微笑和大笑,而敵人則可能會以皺眉回應他們競爭者的微笑。同一隊的球員可能會往同方向移動,而他們的對手則會試圖走向相反方向。我們的大腦如此擅於辨別那些情感和合作模式,以致它將那些推斷延伸到我們自己的行為上。
當我們和其他人一樣行動時,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和他們更為相似,也因此我們會更喜歡他們。這就是舞蹈、音樂、吟唱以及同時移動,會在集體儀式中如此常見的原因。」
突然想到演唱會的帶動唱X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24 AM
「這揭露了一個關鍵點:當涉及建立團體歸屬感時,集體儀式包括了部分古老的技巧,像是使用象徵性團體標誌和行為的一致性。那些元素在社交生活的不同領域中似乎無處不在;運動員、消防員、護士和學童穿著同樣制服並互相配合,以達成他們的集體目標。這樣的情況促進了團體認同感和凝聚力。儀式並非達成團體歸屬感的唯一途徑,但由於它們在因果關係上的不透明性、象徵性以及形式化的特徵,儀式的團體凝聚效力超越了其他機制,以單純的工具性行動無法達成的方式強化了團體歸屬感。儀式是終極的最小團體典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43 AM
看到一個很扯的故事
哈哈哈哈
1984年有一個在紐西蘭任教的美國哲學家道頓,喜歡新幾內亞的藝術,就跑去新幾內亞一個小村落研究他們的雕刻
然後有一次發現大家心情不好,他們說隔壁村有觀光客,但不來他們這。
於是道頓就說不然你們舉辦踏火活動好了。結果大家很有興趣,叫他教他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43 AM
「作為一名懷疑論者,道頓經常談到,與紐西蘭靈療者聲稱的相反,踏火有其物理上的解釋:煤炭是不良的熱導體,這表示與金屬等物相比,碰觸到煤成時,熱傳導到皮膚的時間要更長一些,因此走在燃燒的煤塊上而不被燙傷是可能的。但理論是一件事,親身走在火上是另一件事。此外,他見過的踏火儀式太多,他知道這些活動經常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當他幫助當地團體準備柴堆還有鋪煤時,還有當他本人帶著一群人踏火時,他害怕得要命。這真的可能會成功嗎?如果有人受傷了怎麼辦?如果他受傷了怎麼辦?」
但大獲成功,下一次舉辦的時候隔壁村也來看,但是他們不給其他人參加,現在這是本村的儀式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44 AM
「到了要回冢的時候,道頓問了Yentchenmangua的居民:「那麼,如果未來有人類學家拜訪你們的村莊,探尋踏火儀式的由來,該怎麼辦?你們會怎麼說?」
「哦,簡單,」他們回答。「我們會說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我們的父親這樣做,而在之前,他們的父親也是,終歸是我們的祖先向一名白人神明學習的。」
當地居民顯然瞭解,文化儀式的權威性來自傳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2 AM
Fri, Feb 14, 2025 6:52 AM
「事物來說,老舊不變代表著過時和被淘汰的。但是與電子用品不同,文化技術是經過時間考驗的;一個從遠古就存在的儀式已被無數世代施行,證明了這個儀式對每一代人都大有裨益。
與好酒一樣,這些習俗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善,這就是參與者經常堅稱他們的儀式未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原因——就算它們經歷了更正和調整也是一樣。
在每一個我研究過的社群裡,人們都告訴我,他們的習俗是世代傳承、未經改變的。即使我提出儀式的這一個或那一個部分是不同的,人們也會輕易忽視它,並認為那是罕見且不顯著的例外。」
———
我就想到各種古法釀造的XXOO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3 AM
「二〇一一年,心理學家亞特金森(Quentin Atkinson)和人類學家懷特豪斯(Harvey Whitehouse)細查了人類學紀錄,以檢驗全世界各種類型的儀式背後的模式。他們使用了位在耶魯大學的全世界最大民族誌檔案庫——人類關係區域檔案(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HRAF),為來自七十四個文化、六百四十五個儀式編纂了系統性的數據。這些檔案包含了範圍廣泛的儀式操作,從非洲阿贊德人(Azande)的占卜儀式,到北美洲黑腳部落血腥的成年儀式。
然而更仔細地檢視後,揭示了這種分歧性並非無邊無際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3 AM
事實證明,全世界的儀式大多主要仰賴於兩種基礎策略中的一個,來增加它們的效用。
其一,儀式以高頻率進行—每月一次、每週一次甚至一天數次。這些儀式一般而言並不特別或刺激。其二,儀式進行的頻率較低但在情緒上密集豐富(一年一次,一個世代一次或甚至一生一次)。
這似乎是儀式的兩個極端相反的文化吸引力:一個以重覆為中心,另一者仰賴刺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4 AM
「這個分布與懷特豪斯描述為集體儀式兩種基本模式的說法一致。他所稱的兩種基本模式是信條的(doctrinal)和意象的(imagistic)。每種儀式模式分別製造出截然不同的經驗,並為社會凝聚提供了一條獨特的路徑。
要確保連結的持久力,方式之一是透過經常性地應用社會凝聚劑,這能夠填補任何裂痕,而每疊加新的一層,都有助於這個連結的強化。」
「這種慣例對於強調共同身分和意識型態一致的團體來說尤為重要。集體象徵(十字架、旗幟、企業標誌或公司紀念品)的規律展示,則作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反覆提醒,有助於鞏固群體的社會身分。定期舉行團體習俗和重述團體信念讓成員內化了團體慣例,並確保團體的核心價值將被忠實地記憶和傳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5 AM
「甚至,這類重覆的儀式讓辨識真正的成員,並發現背離正統的行為也變得容易。儀式行動的特徵是嚴格不變,必須以極度的準確性進行。因此,進行一項繁複儀式的知識只能透過重覆執行而來。由於經常執行,那些儀式動作成了經驗豐富的參與者的第二本能,他們幾乎能自動地執行儀式。而這些動作對於可以被輕易辨認出來的外來者來說,仍然是神祕難解的。光是跟著他人的引導和示範並不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6 AM
「加強儀式黏著力的另一種更強烈的方式是引入催化劑,一種能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強化儀式的能量,因此能產生更堅實、緊固效果的催化劑——即所謂的超級黏著劑。藉此,部分儀式不需仰賴高頻率地舉行,而是仰賴宏偉的排場和強度,以在其實行者間產生刺激感和重要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8 AM
「加強儀式黏著力的另一種更強烈的方式是引入催化劑,一種能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強化儀式的能量,因此能產生更堅實、緊固效果的催化劑——即所謂的超級黏著劑。藉此,部分儀式不需仰賴高頻率地舉行,而是仰賴宏偉的排場和強度,以在其實行者間產生刺激感和重要性。」
「這個時刻越重要,儀式就越盛大。彷彿那些時刻被設計來提供一種重要感。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缺乏直接普遍合法性的領導者,往往會比選民透過民主選出的領導者舉辦更多的公共炫耀儀式。大型遊行和閱兵在專制政權下最常見,而就算在歐洲某些國王或女王沒有實權的國家,他們慶祝國王登基典禮時,也遠比擁有實權的總理或總統的就職典禮更盛大。
奢侈的儀式喚醒所有感官,創造特別的時刻。盛大慶典甚至令人敬畏。但更重要的是,這類儀式提高了人們對儀式期盼的標準,使它們更令人難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6:59 AM
「如果你問一名天主教徒參加彌撒的情況如何,他們可能會描述彌撒中通常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描述他們參加過的任何一場特定的彌撒。果不其然,他們可能會回憶起儀式程序的種種細節。這是經常重覆的額外好處:給了我們稱為語義(semantic)記憶的東西。雖然熟能生巧,但情感激發帶來的體驗卻很特別。參加意象式儀式能創造出難以忘懷的經驗,成為自傳式自我的一個核心部分。這些是那種對個人意義重大的回憶,被稱為情節(episodic)記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02 AM
「情節記憶通常與特殊且情緒化的刺激有關,甚至包括創傷性的事件——瀕死經驗、孩子的出生,或是你看著你的房子燒個精光的時候。這些是轉變性的經驗,因為它們形塑了我們的敘事性自我,那是我們作為個人對於自己身分特有的感知。
從希臘和西班牙的踏火傳統到印度教徒進行的身體穿刺儀式,從美國大學兄弟會欺負新鮮人的種種折磨,到全世界軍事團體和準軍事組織都進行的艱鉅入會儀式,極端儀式能製造出轉變性的經驗,將團體成員連結成團結的團隊。
極端儀式是懷特豪斯所謂意象式類型的特色,因為那些對個人意義重大的經驗是與其他參與者同享的,所以他們的回憶同時是私人的也是團體的,因此個人以及個人所屬團體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
透過創造一種只有那些經歷過嚴峻考驗的人才能理解的獨特經驗,意象式儀式鍛造出一個新成員的內圈,成員間分享著強大連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02 AM
懷特豪斯將此描述成一種親密感——家庭成員經常一同經歷人生的苦難,而那些共同分享的艱難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得家庭成員之間變得更加親密。經歷一個創傷性儀式也有類似效果,因為它創造了共同經歷,觸發親屬關係(kinship)這個心理的概念。
這也可能反映在人們用來指稱這些事件的共同參與者的稱呼上,他們常稱之為「兄弟」或「姐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04 AM
Fri, Feb 14, 2025 7:05 AM
05集體歡騰Effervescenc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26 AM
Fri, Feb 14, 2025 7:26 AM
現在研究宗教心理學好高科技:
「完成博士論文之後,我得到在奧胡斯大學的一個研究職位,在一個稱為MINDLab的認知科學機構工作。
在那裡,我開始與另一名年輕研究員舒約特(Uffe Schjodt)討論我的民族誌工作。他剛剛在宗教心理學方面取得博士學位。由於他曾使用大腦造影科技來研究祈禱,舒約特對於集體儀式造成情緒一致性的想法非常能接受,認為應該可以在人類的生理上偵測到這種一致性。
後來,在同一機構裡,我們遇到研究生孔瓦林卡(Ivana Konvalinka),她是一名生物工程師,正在做測量兩人之間動作協調性的實驗,而我們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測試她的方法感到興趣。
我們一起組成一個團隊,設計了一項計畫來研究情緒的一致性。我們的計畫專注在自律神經系統的啟動上,因其在製造主觀情緒經驗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27 AM
這是西班牙的小村莊聖佩德羅,他們的踏火儀式可能是作者看過全球各地最猛烈的一場,煤炭溫度在還沒熔化前是攝氏677度、足以熔化鋁。
「當我們看到初步分析時,我們知道我們發現了某些真正不平凡的東西。
首先,我們的數據顯示,在踏火期間,人們心率模式之間的同步性特別高。這很驚人,因為他們做的事截然不同。如果他們是跟著同樣旋律跳舞,進行一模一樣的活動,那我們會預期這種協調結果會反映在他們的身體數據上。
但任何一個特定時段中,當中只有一個人在踏火,其他人不是站在一旁等著輪到他們,就是坐在看台上,或是剛結束踏火而到處移動。然而,這種同步性在儀式進行時,比一天當中其他時間都要強,甚至比每個人一起行進或是同時跳舞時都要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27 AM
這種生理的同步性常會在大腦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中被觀察到。觀看他人使用鐵鎚時,我們的大腦會啟動我們自己實際使用鐵鎚時的區域。
有沒有可能是人們的心率中也同樣存在某種版本的鏡像反應呢?如果我們僅去檢視生物識別數據,我們可能會這樣。
但一一檢視社會背景後,就會看見一個關鍵細節:這種感情的同步性並不是不加選擇就發生的。這個效應在踏火者之間很強烈,甚至擴展到現場的當地觀眾。
然而,我們在當地人和外來者之間並沒有發現這種同步性。對那些從其他地方來到村裡的好奇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奇觀。但對當地人來說,他們從情感上認知到這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活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27 AM
Fri, Feb 14, 2025 7:27 AM
當我們畫出受試者的社會網絡,也就是每一名受試者的親友清單,以及他們對這些人際關係強度的認知時,這個社會組成變得更加明顯。我們發現,當兩個人之間的社會親近性越強,他們在儀式中情緒喚醒模式的同步性就越大——大到只要檢視兩個人的心率有多吻合,就能預測出兩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成對友人和親戚也顯示他們在激發(喚醒)模式上明顯相似,就算還沒有進行任何數據分析,光從圖表上就能清楚看出。我們的樣本中有一對雙胞胎顯示出幾乎相同的心率,就算當中一人坐著,另一人在踏火也是一樣。當地觀眾與踏火者之間也保持著緊密的一致性。
相反地,與當地踏火者毫無關聯的外來觀眾,他們的情緒喚醒模式則與當地人看不出關聯。這不僅是人類大腦自動移情反應的案例,還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現象。」
這個實驗真的超酷欸,簡直就像是當地人進入大型結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31 AM
婚禮會增加催產素分泌!
「從參加婚禮的代表性親友身上採了兩輪血液樣本,一次在儀式之前,另一次則是緊接在交換誓言之後。這讓他得以測量這個高度情感化的儀式對於催產素濃度的影響。
檢驗結果證實了札克所預期的:儀式會造成催產素濃度飆升,但這個親升高峰在每個人身上並不相等。與我們對西班牙踏火者的研究相似,催產素濃度可以依社會相關度來預測。
新娘本人的濃度增加最多,緊接著是新婚夫婦的父母、新郎,再來是其他親近親友,最後是部分較不親近的朋友。
根據札克的研究,「催產素的增加與該事件的情感參與強度成正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31 AM
這些效應可能是婚禮為何是所有儀式中最古老的一個的原因,因為它們幫助新婚夫妻與他們的姻親以及他們新的大家庭建立連結,創造出不僅象徵意義上的,更是在化學分子層面上的親屬關係連結。如同涂爾幹將集體歡欣的存在理論化時已指出的,其功能「不僅創造了情感,更將那些共享情感者帶入一個更親密也更活躍的關係中」。」
婚禮業者應該表示欣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35 AM
剛剛那個踏火還有後續
「當我讓聖佩德羅居民觀看他們自己的數據時,他們既著迷又驚訝。儀式隔天,我請他們預估自己在儀式各個不同部分的情緒喚醒程度。
無一例外,他們全都聲稱踏火時是他們當天最平靜的時刻。事實上,他們當中有些人提出要打賭下注,說這個感受能從我們的數據上看出來。
因為已經瞥過數據,真要和他們打賭並不公平,因為我已經知道在踏火時,他們全都出現了極高的情緒喚醒程度,就算與跳舞或在遊行中跑步上山相比也是如此。
他們的心率經常超過一分鐘二百下。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已超過醫學建議的安全程度:踏火帶來的壓力,已足以帶給他們心臟病。
這開啟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麼踏火者所感覺到的個人經驗(或更準確地說,記憶)是幸福平靜,而事實上他們的心臟卻跳到一分鐘二百下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35 AM
我們並不知道。但這個生理學(我們身體的內在運作)和現象學(我們生存的經驗)之間的尖銳差異顯示,當我們單單仰賴一種方法時,我們就有失去全貌的風險。只有透過各種方法的結合,我們才能意識到像這樣的謎題。
如果這些不同方式都指向同樣結論,那麼我們就能對我們的發現更有信心。但如果不是,我們將能夠提出新的更有趣的問題。科學知識就是這樣進步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37 AM
「另一方面,同步性的數據對聖佩德羅居民來說似乎完全說得通。幾個月後,我們一得到對數據的初步分析結果,我就跟他們分享了幾張簡單的曲線圖,那些圖片展現了在儀式當中他們的心率與他們所愛之人多麼地一致。看到那些影像,人們都同意地點頭。許多人用「共振」(resonancia)來描述那些圖片對他們來說代表了什麼。我發現這很有趣,因為這剛好是我們為要分析手上的生物測試數據,諮詢一群物理學家所使用的專業名詞。我們的踏火者指著圖表說:「我告訴你,很難表達在儀式中我經歷到的感受。這就是我感受到的。我們的心臟變成同一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4 AM
話說作者就專門研究踏火的,他的博士論文是希臘的踏火,難怪他會記錄達頓給新幾內亞村落嫁接的踏火儀式這個故事😂
作者2019跑去研究模里西斯的印度廟的踏火儀式,然後就被帶去踏火了。
事前他有被邀請,但拒絕了
「在西班牙,這項儀式是聖佩德羅人的標誌,僅自豪地保留給那些與當地社群有血緣關係的人,因此沒有任何外來者能被允許參加。
在希臘,安納斯特納利亞的踏火儀式一代傳承一代,因此傳統上僅由來自儀式創始地區的祖先,也就是今日保加利亞地區的人們進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5 AM
近幾十年來,部分外來者被允許參加,但這是一個漸進性且需要小心處理的過程,需經當地年長者仔細審查。要成為一名安納斯特納利亞人,必須要經歷個人啟示,一般是透過夢境或幻象的形式產生靈性上的蛻變,建立起個人與聖者的關係。
此外,成為一名安納斯特納利亞人是一項終身承諾,人們可能會因為我進行一兩次踏火儀式後,沒有每年回來參加而感受到失望或被背叛。
簡言之,我並沒有預期到帕克什的邀請。」
然後他在收集資料的時候,一開始被帶到火堆旁邊照相。
「我對人們的面部表情感到著迷,從恐懼到決心,從痛苦到幸福的表情都有。我試圖用我的相機捕捉這些情緒。我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鏡頭上,因為太專心了,以致沒注意到我身旁正在進行的小小密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5 AM
片刻之後,我感覺肩膀被拍了一下。我的眼睛從鏡頭上離開,抬頭望去。是帕克什示意我站起身來。我遵照他的指示站起身來,然後看向他,等待進一步的指示。「轉過身來,」他說。當我轉身來,突然之間發現自己正站在火堆前,整個村莊的人都看著我。帕克什笑著說:「現在你會知道火堆是什麼感覺了。」
在那當下沒有什麼可做或可說的,拒絕的話代表侮辱我的東道主,並在整個社群面前丟臉,可能也會對儀式造成干擾,因為接下來的踏火者已排在我的身後等候。我唯一來得及做的就是說:「請幫我拿著相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5 AM
踏火之後的感知窄化現象:
「這種感知窄化現象,與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稱的心流(flow)相似——那是一種全心當我們投入一項行動時,我們的心智將所有周邊細節過濾掉,好讓我們無條件地全神貫注於該經驗的心理狀態。
這類「最理想的」經驗經常被稱為「自成目的」,這表示人們不需要任何外部動機或正當理由來追求它們——行動本身成了目的。與這些經驗共通的,是失去時間感、完全專注於當下到其他事都不重要的程度,以及一種受到激勵和毫不費力的感受,如同被水流帶著走一樣——這就是「心流」一詞的由來。這種忘我的超凡玄妙感受,存在於某些最具意義人類活動的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5 AM
契克森米哈伊提到了心流和集體歡騰之間可能存在著關聯,但集體歡騰沒有心流那麼簡單。
雖然心流能在集體環境中被經驗,它的核心卻是一種個人現象。戰鬥機飛行員、運動員、棋手、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經常把心流描述成一種全心投入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自我與行動變得難以區分。許多人甚至可能在進行手工藝或愛好、進行性行為的過程中,或是運動時經驗到類似的狀態。我們生活中部分最具意義的時刻是能引出心流的活動,而且確實也存在不少能獨自完成的儀式經驗能誘發這種感受,包括祈禱、冥想和持咒或是曼陀羅創作等重覆行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5 AM
但這些經驗與其他超越性經驗的共同處,在於過程中自我意識是被限制的,甚至降到消失的程度。在行動中自我變得沒那麼重要和明顯,這被視為一種幸福。甚至,從這許多例子中可清楚看出,心流狀態並不需要情緒喚醒。
相較之下,集體儀式似乎創造了一種更崇高而截然不同的經驗。在這些儀式中包含了強烈的情緒和心理喚醒,而且至關重要的是,這種情緒喚醒在參與者之間會共享並共同經歷。隨之發生的情感交流營造出一個動態系統,當中每個個人的經驗都受到其他人經驗的影響和放大,像是一千條溪流匯集成一道比任何單獨一溪流要更快、更強大的河流。當這種互動式的流動出現時,自我感覺被援張,個人會經驗到與超越性的團體合一的感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6 AM
「涂爾幹強調集體歡騰對早期人類社群的原始意義。透過定期集合在一起進行情感性儀式,社群成員能夠鍛造出一股強烈的集體認同——一種他所謂的「集體意識」。透過如同合而為一的行動和感受,成員之間更有可能如同合而為一般去思考。這些經驗如此強大以致被認為是神聖的,這是為什麼涂爾幹認為宗教本身源於這類集體儀式所生的獨特感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6 AM
Fri, Feb 14, 2025 7:58 AM
06強力膠Superglue
「子彈蟻成年禮看起來或許很極端,但薩特雷—馬威族人並不孤單。在民族誌紀錄中充斥著各種創傷性儀式,這些儀式經常包括大量的壓力和痛苦,使亡們被稱為「恐怖儀式」。人類學家喜歡對大多數事情抱持異議。考慮到這點,「這些習俗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的概念很少產生爭議,就似乎格外令人詫異了。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共識,想要證實這個主張的嘗試直至不久之前都還非常稀少。這並不是因為缺乏興趣。如同我們先前所見,集體儀式,特別是極端性的集體儀式,研究起來並不容易。不出所料,科學性測量這些儀式效應的早期嘗試僅局限於實驗室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4 AM
雖然沒看到起乩,但是看到kavadi attam 的儀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5 AM
朝聖者沐浴淨身後,「這片寧靜被淒厲的哭喊聲給打破了。在信徒進行朝聖之前,必須承受痛苦的身體穿刺。穿過舌頭的針象徽了——也強加了——沉默的誓戒,這樣的限制會持續直到他們抵達神廟為止。部分女性會出於同樣目的用圍巾把嘴綁住。然而,大多數男性會承受多個部位的穿刺,包括將數根針刺在臉頰和額頭上,或將數百根針穿過整個身體,或者在身上穿過鉤子,掛上鈴鐺或檸檬。針是銀製的,並且有著葉片狀的頂端,就像穆魯干的長矛。即使身上扎滿了針,他們也會將這些針以整齊有序的方式排列,在背上、胸前、手臂和腿部形成美麗的對稱圖案。
我曾問一名剛從神廟下來的青少年穿刺了幾根針。他年約十五歲,看起來筋疲力盡,但一直帶著驕傲的微笑。「五百,」他以不流利的英語說道。我看著他,不敢相信我聽到的答案。」
然後他們就會背著 kavadi (祭壇)遊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5 AM
而且他們會痛:
「在進行穿刺的過程,哭喊聲在人群中此起彼落。那些經歷身體折磨的人肯定處在痛苦中,然而那些看著兒子、丈夫或兄弟遭受折磨的女性才是尖叫得最大聲的。這種同理反應也是疼痛儀式很重要的部分。如同我們在西班牙踏火儀式中所看到的,社會連結強化了情緒感染。當朝聖者經歷疼痛時,他們所愛之人也會間接感受到他們的痛苦,當他們共享彼此的感受時,整個社群彼此的連結就變得更加緊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5 AM
「當所有人的穿刺都完成了,信徒們便會集結,往穆魯干的神廟沿路進行遊行。他們如穿牛軛般,將他們的卡瓦帝放在肩上,直到抵達目的地前都不會將其放下。
「kavadi」這個字在坦米爾語中的意思是「負擔」,似乎相當切合其義。這些卡瓦帝的結構可能有三公尺高,重量可能超過五十公斤。每個卡瓦帝上都有一尊穆魯干像,載著食物貢品和裝滿牛奶的銅罐,待他們抵達神廟後,就會用來供奉神明。據說穆魯干會保佑牛奶不變餿。擊場遊行的路徑六公里,朝聖者一路赤腳前進。有些人會為自己增加額外的困難,像是穿著以尖釘製成的鞋子來走這段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6 AM
然後在走的過程中就感覺和起乩很像
「每當群眾經過十字路口,便會停下來進行驅逐惡靈的儀式——如同在許多文化中那樣,交叉路口被視為兩界交界的空間,經常有靈魂和其他黑暗力量造訪。每一次他們停下,樂聲就會加快,朝聖者隨之起舞,跟著旋律搖擺依然揹負重荷的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漸快、音量漸強,許多人似乎進入了恍惚狀態,雙眼翻白,兀自旋轉著。有人喊叫出聲,引發一鼓席捲群眾的情緒感染,讓人們一個接著一個開始顫抖、打轉,彷彿對身邊發生的一切失去知覺。當他們快要失去控制時,陪伴他們的家人會輕柔地觸碰他們,幫助他們重拾對周遭的感知。不久之後,音樂慢了下來,遊行繼續進行,直到下一個十字路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6 AM
Fri, Feb 14, 2025 8:46 AM
遊行持續以這個步調前進,花上好幾個小時才會抵達終點。然而,就在朝聖者疲憊又脫水地到達目的地時,最吃力的部分才剛要開始。要進入神廟,他們必須揹著他們沉重的負擔走上山。這表示爬上二百四十二階由黑色火山岩製成的階梯,而階梯在太陽鏊日的曝曬下變得灼熱。到了此時,許多人已瀕臨崩潰邊緣,但每個人仍努力撐到最後——幾乎每個人。」
之後到了神廟,把 Kavadi 放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7 AM
「大寶森節卡瓦帝活動為我提供了設置自然實驗環境的理想條件。在這個節慶的脈絡下,同一社群的成員進行一系列儀式,在儀式中扮演不同角色,參與程度也各不相同。這表示我們有可能比較這些因素在自然脈絡下如何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
每天晚上在神廟都會舉辦集體祈禱,參與者會坐下來進行幾小時的唱誦。這項活動沒有任何激烈的身體或情緒張力,與卡瓦帝所需的最高喚醒有著尖銳對比。根據人類學家對於儀式社會角色的理論,問題浮現了:參加高強度儀式,會讓人們變得更親社會嗎?
話說回來,不是每個人都暴露在等量的痛苦中。有些卡瓦帝很小,有些很巨大;有些信徒只有單一穿刺,而有些人穿了數百回;雖然那些針和鉤每一個都很疼,但在臉上穿一根棍子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的另一個問題是:那些經歷更多疼痛的人,會比那些經歷較少的人更為親社會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7 AM
最後,在朝聖者揹著他們的重擔時,他們的家庭成員也會在整趟路程中走在他們身邊,卻沒有進行那些痛苦活動中的任一項。如果這些儀式真會產生親社會的效應,這種影響也會延伸到他們身上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7 AM
總之就是利用賽局理論的設計,類似WEIRD 那本書裡的實驗設計,得出結論:
「事實上,當我們檢視疼痛和捐款的關係時,發現一個明顯的正相關性:信徒在儀式中經歷的疼痛越多,捐給慈善團體的錢就越多。
但這項儀式的親社會效應並不僅限於那些第一手經歷到疼痛的人。那些在遊行中陪同儀式參與者的人也給出了相當的捐款。他們在自己的親友身旁,看著他們接受穿刺,在他們揹負卡瓦帝時走在他們身旁支持他們、為他們哭泣。這麼做的同時,他們也間接經驗到他們的犧牲。他們不僅與直接參與者產生了同樣的感受,也表現出與直接參與者類似的行為。在卡瓦帝祭舞當日,整個社群都變得更慷慨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8 AM
然後他的其他敘述讓我想到台灣的媽祖遶境:
「在研究中,我們僅專注於我們能夠在這場儀式中測量的面向。不過我們也可以直接親眼觀察到其他親社會性的表現。
大寶森節當天,整個當地社群彼此連結。當遊行通過鎮上時,人們經常打開家門,不僅為了觀賞遊行,也是為了提供幫助。他們會拿出水管和水壺,將卡瓦帝揹負者的腳弄濕,以減緩他們光腳走在炙熱柏油路上的劇痛,並用毛巾為揹負者擦去額上的汗水。他們也會照顧陪伴著揹負者遊行的數干人,設置桌子和臨時篷頂,為他們提供茶點、水果和一小段遮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8 AM
在神廟裡,志願者花上整天時間打掃、跑腿、煮飯並在遊行結束當晚免費供應給每一個人,所用的材料也來自數以百計的捐贈。那晚每個家庭都會精心製作一種稱為七道宴(Sept Cari)的傳統餐點,包括七種不同的蔬菜咖哩,與米飯、木薯製成的甜點和其他數種點心及飲料一起放在香蕉葉上。
當地人會驕傲地邀請親友和防生人一同享用這些餐點,社群中最富有的成員甚至可能一次宴請數百人。每次我參加卡瓦帝活動時,我都受邀參加數個這樣的盛宴。他們的邀請是如此真誠而堅持,以至於我最後經常享用不只一次晚餐。」
以及台灣馬拉松也有類似的吃吃吃效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8 AM
「對外來者而言,像是大寶森節卡瓦帝遊行這樣的極端儀式可能令人費解。然而,正是這種磨難的強度,造就了他們親社會效應的基礎。共享痛苦所鍛造出的強烈連結,或許是幫助早期人類社群在面對戰爭、掠食者或自然災難等生存威脅時齊力合作、克服分歧的一個革命性適應手段。這也是何以我們總在生存威脅中發現人類最非凡的合作案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8 AM
這裡還談到了極端儀式造成的效果,有個人類學家麥昆(Brian McQuinn)加入了一群對抗利比亞獨裁政權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的反抗軍。
(這個田野也太硬核!)
「以越戰老兵萊利(Robert J.Reilly)少校的話來說:
【承受戰門最強的動力……是同一隊或同一排成員間形成的連結。這種凝聚力是士兵唯一最重要的支柱和激勵。簡單來說,士兵會戰鬥是為了他們小單位的其他成員而戰。……大多數人不會為了崇高理想冒生命危險……但他們會為了他們有凝聚力團體的成員這麼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49 AM
「本質上,極端儀式似乎模擬了這些情況,使之獲得親社會性的好處。
與其等到戰爭或其他災難發生,許多社群會透過主動提供強大的儀式經驗來激勵社群成員。而效果確如預期——那些經歷強烈集體儀式的人所表達的情緒,經常與那些軍隊士兵表達的情緒相似。如同一名參與這類儀式的年輕男子告訴我的:「第二天,你在街上看到另一個人,你知道你們一起參與了這項儀式,你們之間有了連繫,現在你和他之間有了一種不同的關係。就算那人是你的敵人,當他與你同在時,他就成為了你的同志,你的兄弟。」這種與其他成員深刻、無條件的認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連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0 AM
Fri, Feb 14, 2025 8:50 AM
「社會認同的抽象形式是社會化的結果。透過定期參與團體活動,暴露於其信條、習俗、象徵和傳統之中,我們開始將自己感知為社會的有機成員,與其他成員分享一系列基因的相似性和興趣。
透過鼓勵個人接納、效忠於一個抽象社會秩序,可使複雜且通常還有異質混雞的成員團結在一起。
白宮稱之為教義的那種高頻率低喚醒儀式,已經足以鞏固他們的團結。宗教團體的規律集會、軍隊每日的升旗典禮,以及公司的每週快樂時光(weekly happy hour),全都是為了讓團體成員在貶低個人自我的同時,強化這種集體自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1 AM
意象式儀式與前述那些活動不同。透過讓參與者經歷與團體成員共享的特別經驗,它們同時啟動了個人認同與集體自我。
對於一群一起經歷儀式的人來說,它形成的記憶既標誌了他們個人的敘事自我,也在他們腦海中代表了這個團體。讓一群參加成年禮的新成員產生連結感,不在於他們學到的教義:真正首要的,是他們在儀式中體驗到的共同經驗。與其壓制他們的個人感知,意象式儀式讓他們的個人自我更為突出,同時也讓這種個人自我與他們的社會自我顯得更加難以區別。
心理學家稱這種個人與團體的整合感稱為認同融合,這個詞彙反映了人們的個人認同與集體認同混合在一起的感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2 AM
「當人們與團體高度融合時,他們不僅會將自己和團體抽象地等同起來,甚至會開始將自己與團體中的個別成員等同,他們彼此之問建立了個人性的聯繫——無論是想像的或是實質的,團體中的其他人彷彿也成了自己的骨肉一般。他們不再是非個人團體中的其他成員,而是成了共赴戰場的弟兄姐妹。研究顯示,在高度融合的認同狀態下,個人會將他們所屬團體面臨的威脅視為對他們自己的個人冒犯。當一名團體成員的夥伴遭到威脅,他們展現出的情緒反應和家庭成員面臨威脅時會產生的反應相似。
與非認同融合的個人相比,他們更願意幫助他們的同志,為團體價值戰鬥,就算這代表了代價高昂的犧牲也是一樣。他們也表達了更多為所屬團體戰鬥、赴死的意願。 意象式儀式可以形塑這種強力膠般的效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4 AM
「至此,我們對極端儀式的心理機制和連結效應進行了部分的檢驗。不過,透過西班牙和模里西斯的發現可以顯示一個補充面向,而這對儀式的社會效果來說至關重要:極端儀式的連結效應不僅作用在群體和第一手經驗創傷性磨雞的個人之間,在正確的情況下,這種連結甚至能延伸到整個社群上。為了進一步調查這種作用如何發生,我們會探索儀式的象徵特性如何讓它們成為強大的溝通手段——從個體之內的思想,轉向不同個體之間的作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3 PM
07犧牲sacrifise
有個心理學家對研究人類學有興趣,就跑去臥底(這應該算是去邪教臥底?)
「這個教派被稱為探尋者(Seekers),他們在準備迎接世界末日。教派領導人,一名叫做馬丁(Dorothy Martin)的女性,聲稱她收到了守護者——來自所謂克里昂星(Clarion)的外星種族——發來的電報。這些外星人與馬丁接觸,是為了警告她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場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潮汐,將會吞噬美國以及大部分美洲地區。在那之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很快也會遭到毀滅。
不過,對於相信這則預言的人來說,仍舊有希望在:外星人已經承諾要派飛碟來接馬丁和她的信徒,將他們安全地送到克里昂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3 PM
當然預定的世界末日那天,飛碟沒來。
「當毀滅日到來又過去,團體最終做出了結論:他們的努力避免了這場大災雞。他們的祈禱傳送了如此多的光,讓守護者決定赦免地球。
對於失敗的預言,探尋者的反應非但不是放棄,反而是繼續加大信仰。這個團體在過去只會進行祕密集會,但現在他們開始組織公開儀式召喚飛碟。而儘管之前他們避開媒體,對成員嚴格篩選,現在他們積極尋求訪問,進行傳教活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3 PM
「費斯汀傑在探尋者的時光,讓他完成一本在社會心理學史上影響力卓絕的著作,書名為《當預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
書中指出,人類會為了達到內在的一致性而努力。當我們的信仰和行動彼此衝突,我們會經驗到一種心理上的不適,這被費斯汀傑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為了減少這種令人不快的狀態,讓我們有動機去協調信念和行動之間的矛盾。但這裡存在著費斯汀傑理論的新奇之處:我們應該按照我們所相信的去行動,這件事看似很明顯,然而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我們的行動本身有能力去改變我們的信仰和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7 PM
「有一種自我信號觀點(self-.signalling perspective)暗示了儀式參與的影響力是根據劑量而定的:參與者投資在一個團體儀式上的精力越多,就越有必要去認可其價值。於此同時,藉由儀式所籠罩的光輝,那些概念在感覺上也會變得更為貴重神聖。如同我們在第四章看到的,儀式行動被認為是特別的。但由於那些行動在因果關係上並不透明,因此需要詮釋。
事實上,儀式參與的成本越重,尋求意義的需求就越大。因此,儀式行動的成本不僅影響了參與者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所屬團體的觀點,也讓那些行動對他們而言更有意義。這個儀式成本和意義之間的連結已獲得實證的支持。我在民族誌研究和調查中發現,數個社群皆認為代價更高昂的儀式更具意義,對人們的生活更為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7 PM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看似浪費的傳統儀式其實是種強大的社會技術,可以讓參與者內化團體價值、建立信任,並形塑一個能夠彼此合作的團體。也是基於這樣多層次的效應,儀式可以達到一種可能最出乎意料的功能。我們會在下一章中看到,透過它們所需的努力、掙扎甚至痛苦,儀式往往可以幫助改善參與者的生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7:58 PM
Fri, Feb 14, 2025 8:14 PM
08幸福Well-Being
他第八章講到希臘東正教的儀式,是他的博士論文田野工作地
感覺好神秘主義!沒想到是2005的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4 PM
「這是我在二〇〇五年遇到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造訪聖艾琳娜(AgiaEleni)村莊,該地後來變成我博土論文田野工作的地點。
那是一支被稱為安納斯特納利亞的東正教小型社群,這些社群以他們對聖康斯坦丁以及聖海倫的特殊崇拜聞名。儘管面對幾個世紀以來的流亡和迫害,他們為那些聖人進行的狂喜儀式在凝聚社群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安納斯特納利亞教派的信徒認為這種集體舞蹈是個人和團體認同的中心,但他們並不將其視為一個開心的場合。相反地,他們的經驗是充滿壓力甚至痛苦的。當他們被問到如何描述這個儀式時,經常會使用「沉重」、「折磨」和「苦雞」這樣的詞彙形容。
這個社群的名稱來自於希臘語的動詞anastenazo,意思是「嘆息」,源於他們舞蹈時的大聲呻吟。然而,他們也將這種經驗描述為一種巨大的滿足,能帶來精神甚至身體上的療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5 PM
在擁擠的小房間裡用到焚香、音樂,領舞者帶著香爐、有人帶著聖像,繞著室內帶領催眠式的即興舞蹈,跳舞、呻吟、尖叫、哭泣⋯
整個,欸。
但這還是蠻有效的,領舞的老婦人被診斷憂鬱症,當時抗憂鬱症的藥物介入才剛剛開始,醫生無法幫上什麼忙。所以村裡的長者叫他去參加這個儀式,然後他的憂鬱症就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5 PM
Fri, Feb 14, 2025 8:17 PM
「史黛拉的例子並不獨特。全世界有無數文化都會進行療癒儀式。這類聲稱乍聽之下令人懷疑,但這樣說並不為過。倘若真要說什麼的話,那些儀式中經常會有一些重大的健康風險,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利益。但就如同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儀式沒有直接介入物質世界的這項事實,並不代表它無法產生影響。這不僅只是民族誌學者所積累的無數個人經驗,許多研究也顯示,儀式能以微細但重要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福祉,這些影響力是可以研究、測量和理解的。」
還有例子是印度慶祝 Diwali,心理學家評估之前、中、後的社會、心理及情緒幸福。
以及另一個本來是在森林採集狩獵,但因為居住地被重劃為保留區、而被迫遷移到別的地方,開始定居農耕而飽受壓抑憂鬱之苦的部族,測量在慶祝 Holi 和另一個春日慶典Navratri 之後皮質醇濃度以及抑鬱程度評估。
變幸福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8 PM
Fri, Feb 14, 2025 8:18 PM
「然而,集體儀式和幸福之間的關係並不限於這類歡快的活動。在許多脈絡中,看似具有壓力、痛苦或徹頭徹尾危險的儀式,經常在文化上被描述為各種疾病的療法。
舉例來說,在非洲和中東不同地區進行的扎爾靈療(Zar)儀式,當中包括連續跳舞好幾小時直至崩潰,該儀式據信能幫助參與者克服憂鬱、焦慮和多種被歸因為鬼怪附體的情況;在墨西哥,死亡聖神(Santa Muerte)的崇拜者會四肢著地地在塵土中爬行很長一段距離,懇求祂治癒不孕和其他疾病;在北美,原住民部落會進行日舞(SunDance),這是一項包括穿刺或撕裂肉體的治療儀式;而在全世界各地,人們都會進行朝聖活動,將耐力推到極致,作為尋找他們問題解方的辦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9 PM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儀式對它們的參與者來說並沒有旁觀者看到的那麼有壓力。有沒有可能這些個體並不介意疼痛,或對疼痛有更高的忍受力呢?事實上,人們經常問我這些極端儀式是否有受虐癖的面向。那些被這類儀式吸引的個體會不會有對疼痛的偏好,以至於經驗疼痛對他們來說其實是愉悅的?我認為並非如此,人類學證據也說明不是那回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19 PM
參與這些儀式的人一般會將他們的經驗描述成一種痛苦而非樂趣。就算在某些案例中,儀式進行者被預期要展現勇氣、壓抑任何不舒服的徵兆,但只要看看他們臉上的表情,就能明白他們的感受。
實際上,我和我的同事曾進行一個在踏火儀式脈絡下的面部表情研究。我們使用高解析度相機記錄了這個儀式,從中抽出了超過二千幅人們走在燃燒炭火上時臉部表情的靜止照片。我們接著在實驗室中,把這些照片給獨立裁判觀看,要求他們評估照片裡的臉龐所展現的情緒表現。就算在這項儀式中,走在炭火上的參與者試著表現出不受壓力和疼痛影響的姿態,所有裁判都能認出他們承受的痛苦隨著考驗的持續越來越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20 PM
Fri, Feb 14, 2025 8:21 PM
這種發現也與生理數據分析的結果一致。每次我檢視人們參與這類極端儀式的生理狀態時,都會為他們身體反應的強烈感到驚訝。就如同我們在先前的研究中曾看到的,參與者的心率飆高到我認為根本不可能在健康成人身上看見的程度。另一項衡量喚醒程度的指標、皮膚電導活動的測量則揭露了在大寶森節卡瓦帝儀式上,壓力程度呈指數增加,高於任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驗到的壓力活動。
而就算是在BDSM大會的脈絡下(人們可能會認為其參與者會因為疼痛而感到愉悅)進行穿刺儀式的參與者,也顯示出明確的受苦表徵。研究者發現在這項活動搜集到的唾液樣本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增加了二五O%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21 PM
除了造成疼痛和壓力之外,許多這類儀式也帶有受傷、留下疤痕或感染的風險。它們經常在大規模集會的脈絡下發生,導致過度擁擠和衛生條件不佳,對免疫系統造成壓力,使參與者暴露在傳染病的風險中。由於這些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對朝聖者的整體健康表達了擔憂,而醫學期刊《柳葉刀》也出版過一期特刊,宣傳關於這類大規模聚會的建議。
有鑑於這些嚴肅的考量,要說這些具風險性的活動在許多脈絡中通常可為健康帶來正面效益似乎是很反常的。有沒有可能真是如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9 PM
作者在第八章談幸福的時候又回到這個大寶森節
然後就給他們用智慧型手錶+對皮膚電導量測
「當我們承受壓力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分支會被喚醒,引起小汗腺流出汗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緊張或害怕時掌心會出汗的原因。」
也就是測謊的原理(作者標注測謊是偽科學,但仍然可以是測量壓力的指標)
並且還有問卷評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9 PM
總之他們測量了兩個月,並且有沒參加儀式的人作為對照組
「我們搜集了兩個月的測量數據,時間包括節慶的前後一個月。在這段期間,我們每週拜訪參與者,從設備中下載數據,並對他們的心率、血壓和身體質量指數進行額外的測量。
數據揭示了這個儀式有多嚴苛。我們的參與者在當天平均經受六十三根針的身體穿刺,有些人身上甚至有超過四百根針。這也在他們的生理數據上留下了可觀測的跡象:他們的皮膚電導活動比其他任何一天都來得高,顯示朝聖者確實處在極度的痛苦中。
然而,某些人比大多數人更進一步——慢性病患者以及社會邊緣人(也就是低社經地位的個體)往往會用更極端的形式進行儀式。那些有更大需求的人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是真的很高。回報自身有某些健康問題的人,比那些沒健康問題的人承受了多十倍的穿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8:59 PM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折磨不會留下任何長期的負面影響。幾天過後,他們生理健康的每一個面向都回歸正常。事實上,他們心理健康普遍有所改善。與那些沒參加儀式的人相比,參與者經驗到的生理幸福以及生活品質提高,與他們在儀式中經驗的痛苦程度呈正比。換句話說,他們在儀式中面對的痛苦和壓力越大,他們後來經驗到的改善就越多。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是,相較於承受較少穿刺者,在身體穿刺較多的組別中,有半數人的生理健康提升了三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0 PM
儀式為什麼有用
1. 儀式的高度結構化,起到了錨定的效用,提供秩序感、控制感,幫助處理焦慮。
2.進行儀式所需要的精力與承諾,能鍛鍊紀律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3.宗教或文化的誘因放大自我控制的潛力
「宗教傳統透過將儀式神聖化,規定它們的日常進行,提供了一種外部鼓勵,放大自我控制的潛力。文化系統則透過設定清晰的目標,激勵人們為達到這些目標而努力。
這些目標本身可能並不令人愉快:大多數人不會享受食物被剝奪或是身上刺著針。人需要意志力來達成這類目標,而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越用會越強大。
完成這些挑戰性任務的成就感可以激發自信心,幫助鼓勵參與者面對其他類型的挑戰。這或許有助於解釋某些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之間的關聯性,像是較少的藥物濫用和較安全的性行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0 PM
4. 安慰劑效應
「雖然這些效果大都在無意識的層面下作用,不過文化儀式也創造了更明確的期待。我們已看到人類會本能地將儀式感知為可以在因果關係上造成影響力的活動。回憶一下第二章對孩童進行的研究;學齡前兒童相信生日派對會讓人老一歲,而第三章針對成人的研究也發現,投球前的儀式似乎可以讓籃球員更有可能得分。文化儀式透過這種直覺讓因果關係變得明顯,透過創造正面期待、提供希望來放大這個直覺。」
「安慰劑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誘發了一個積極的前景,造成壓力荷爾蒙下降,減緩免疫系統的壓力,從而協助了療癒過程。」
「所有人類文化都會使用療癒儀式來刺激免疫系統。在這些儀式的脈絡中,對於儀式效用的本能性期待,可能會進一步與對超自然存在或力量的信仰結合,還有對於文化智慧的信心:如果這麼多人都相信這項儀式,我想它應該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1 PM
5.讓病人得以使用更可能被社會和他們自己接受的方式,重新詮釋他們的情況。
「癒儀式的社會框架還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帶來幫助。
大多時候,那些在儀式中尋求治癒的人罹患的是心理疾病或是心身症。這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畢竟大多數人更有可能會因為骨折去看醫生,而不是因為焦慮或憂鬱而去看精神科醫生。因為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會將這類情況與恥辱或地位下降關聯在一起,從而阻止病人尋求幫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1 PM
但當他們造訪宗教療癒者時,折磨他們的疾病可能會被歸因於惡靈、巫師或其他外部力量,這讓病人得以使用更可能被社會和他們自己接受的方式,重新詮釋他們的情況。
事實上,在許多案例中,先前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可能會被詮釋為祝福。在安納斯特納利亞,那些尋求療癒者是因為被聖人選中,所以才會受苦。他們的症狀不是疾病的表現—那是一條接受聖人召喚,艱苦但有所回報的光榮道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1 PM
6. 連結感
「或許儀式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供了連結感。集體儀式的參與者是持續性的社群成員,其中的個體共享了類似的背景、價值觀和經驗。奉行儀式可以幫助他們強化彼此的連結,而儀式作為這種連結的象徵性標誌,是他們對團體作出承諾的證明,可以提高他們的團體地位,強化並擴張他們在社群間的社交網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1 PM
7. 儀式可以藉由直接調整腦部的化學物質來發揮影響力。
「上述效應仰賴大腦和社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能力,以一種由上而下的方式運作。
但是儀式有另一種由下而上的效果:儀式可以藉由直接調整腦部的化學物質來發揮影響力。
以獎勵系統為例,儀式可以調節諸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使感官增強、提振情緒並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獎勵系統的演化是為了激勵人類去從事那些對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行動,像是覓食和交配。這也是何以多巴胺急速上升時會創造一種幸福感,並讓人體驗到一種經常被描述為意識狀態轉變的深刻意義感。許多成癮物質,諸如娛樂性用藥或酒精等,都非常有效地激發了這個反饋迴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1 PM
目古以來,各個儀式傳統便會使用致幻性藥物來直接干涉腦部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活動,以誘發強烈的感受。這些物質可以相當有效地引發精神性的體驗,因而被稱為「entheogens」,也就是希臘語的「產生內在的神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2 PM
Fri, Feb 14, 2025 9:02 PM
作者有趕快叫大家做瑜伽或冥想:
「然而,藥物不是唯一的entheogens。同樣的經驗也可以透過操縱身體和心智來達成。透過控制身體的運動和姿勢、調節呼吸或感官刺激,有些儀式本身就發揮了entheogens的功能。
舉例來說,有研究顯示,特定形式的深度冥想會對大腦的化學作用產生明顯的影響。目前已發現睡眠瑜珈(yoga nidra)可以提高大腦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的多巴胺濃度,而內觀(vipassana)靜坐、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和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都能調節我們的血清素濃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2 PM
Fri, Feb 14, 2025 9:02 PM
「有趣的是,兩種相反的極端狀態似乎都能讓我們體驗到超然的意識狀態:無論是深度冥想極端放鬆所產生的平靜狀態,還是薩滿式出神所產生的極端喚醒狀態,都能帶來相似的專注感,並引發一種意識的解離狀態。」
「當我們進行高強度儀式,經歷情緒喚醒、身體疼痛和體力耗竭、重覆的音樂和舞蹈、齋戒和/或感官過載後,大腦的電化學活動會產生風暴,引發獎勵系統釋放一系列讓人感覺舒適的化學分子。血清素會透過抑制負面感受來幫助我們調節情緒,就像一種鎮靜劑,可以壓制疼痛、改善睡眠、減少侵略性和暴力,讓你更善於社交。另一方面,多巴胺則更直接地與愉悅感有關,它創造出令人愉悅的感受,使人興奮,產生動力,讓人主動去追求這些令人愉快的感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3 PM
當血清素和多巴胺濃度不平衡,你可能會經驗到寂寞、焦慮、憂鬱或一系列其他的心理疾病。這便是為什麼大多數的抗憂鬱劑,主要都著重在恢復大腦的血清素和多巴胺濃度。
當喚醒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便會刺激大腦產生內源性的欣快物質(endogenous euphoriants),這是我們大腦自己生產的娛樂性藥物。這些物質會透過鼓舞情緒、減少不適和焦慮以及減緩疼痛等方式,調節我們的積極性。疼痛是非常重要的感官,因為疼痛能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作為一條通用的經驗法則,如果某件事帶來疼痛,你可能就不該這麼做(當然有些特例,像是看牙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3 PM
然而,當我們經驗到長期的疼痛、壓力或生理的耗損時,這些跡象相當於告訴大腦我們正在面對一場生存搏鬥。
在生孩子、戰爭、打鬥、逃亡或其他攸關性命的情況中,我們經常需要把自己逼到極限,這時疼痛反而會變成一種嚴重的干擾或阻礙,而這個內生的鴉片類物質合成系統便是為了在嚴峻的情況中讓我們的身體支撐下去而存在。
就像是醫生為我們開止痛藥,演化也為我們設計了自己的止痛藥,讓我們能在不因疼痛而變得虛弱的情況下突破難關。」
接著當然就是典型這一類討論會出現的例子,runner’s high 跑馬跑到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3 PM
這些極端儀式也會產生類似狀況。
「這些活動帶來的效果與它們刺激合成的對應物質類似,內源性的欣快物質可用於治療慢性疼痛和憂鬱、促進免疫功能以及改善主觀幸福感上。
這是何以規律運動的人情緒調節更好,也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疾患的原因。這些疾病的藥物處方產生效用的機制,便是調節那些在極端儀式等高喚醒經驗中引發的同一類神經傳導物質。
事實上,醫學研究顯示,激烈運動在治療重度憂鬱症上和抗憂鬱藥物一樣有效。當然,問題在於罹患情緒疾病的人通常缺乏動力去進行身體活動,造成惡性循環。文化儀式則可以透過利用外部壓力強迫患者參與來打破這個循環。
這種儀式與神經傳導物質的關係,讓社會學家麥克克里儂(JamesMcClenon)指出,涉及吸收、解離和意識狀態改變的薩滿儀式,可能就是宗教和靈性的生物學基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3 PM
這些儀式是早期人類社會最主要的療癒媒介,這種治療帶來的益處會對與催眠能力有關的基因型施加選擇壓力。當這些基因的盛行率增長,宗教思想、神話和觀念就可能在人群中產生,而這些想法也可以用來合理化那些儀式。
麥克克里儂提出的是一種推測性的想法,但也相當有趣。如果這種推測是正確的,便暗示了薩滿儀式技術的益處,會在演化過程中選擇那些易受它們影響的個體。反過來說,這表示我們會是那些在基因上傾向尋求儀式經驗的人的後代。這讓我們名副其實地演化為舉行儀式的物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3 PM
Fri, Feb 14, 2025 9:05 PM
談到儀式傷害,diss 了一下順勢療法。
後面開始談儀式殺人!
巫術咒殺!
基本上是反安慰劑效應,心理影響了生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4 PM
後面講一個心理學家在他的 the sweet spot 這本書說,人類並不是享樂動物
「我們被激勵去追求那些耗費精力、帶著困難和折磨的活動,以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布魯姆將人自主選擇的折磨(chosen suffering)分為兩種;
第一種包括像熱水澡、辣味食物、激烈運動或是性施虐和受虐行為。從事這些活動帶來的感官體驗對他們來說是種樂趣。
第二種自主選擇的折磨非常不同,這類活動包括爬山、養育子女和進行極端儀式。他推想爬山者並不認為受傷和風雪令人快樂,父母也不會享受睡眠剝奪。
同理,踏火者所尋求的並不是腳部燙傷,卡瓦帝祭舞的參與者也不會因為被針棍穿刺而感到愉快。「這類活動耗費精力且往往令人感到不悅。但它們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04 PM
欸,我覺得生小孩雖然是人類沒事找事,但當父母和在身上戳五百個洞,應該還是不一樣的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26 PM
Fri, Feb 14, 2025 9:26 PM
10駕馭儀式的力量
後面還講到了Covid 產生出來的新儀式
現帶創造出來的離婚儀式
還有burning man !
burning man 真是充滿儀式科學的地方,各種設計和規則被作者一分析感覺厲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26 PM
Fri, Feb 14, 2025 9:27 PM
作者是希臘人,跑去丹麥工作
「丹麥人的工作時數幾乎是全世界最短的,於此同時,他們的休假可能也是最多的。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數據,在二〇一九年,丹麥勞工每週平均工時為二六•五小時;相比之下,希臘的平均工時為三七•四小時,為歐洲最高。丹麥的工時比OECD的年平均工時少了三百日十六小時,比美國年平均工時低了三百九十九小時,更比全世界最努力工作的國家墨西哥少了驚人的七百五十七小時。」
墨西哥現在竟然是最努力工作的國家!竟然不是任何一個亞洲國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28 PM
然後他就開始說明丹麥雖然工時很短,但各種儀式讓大家更快樂、更合作、效率更高。
希臘人有這麼認真工作嗎!但是希臘是歐洲最高也不過一週平均工作37.4小時????
好的!看完了!
作者總結我們是儀式的物種!我看完了之後,反省了一下我們家好沒有儀式感喔。要有儀式,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ichingchen
Fri, Feb 14, 2025 9:34 PM
Fri, Feb 14, 2025 9:35 PM
聽說很多台商去設廠?我是說墨西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35 PM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對啊!很多中國人也去設廠,尤其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墨西哥變成第三方。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ichingchen
Fri, Feb 14, 2025 9:36 PM
會不會在亞洲老闆管理之下,就變得很努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9:43 PM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也是有可能!
不過我覺得加州我碰到的墨西哥人,其實也都蠻努力的。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ichingchen
Fri, Feb 14, 2025 10:01 PM
會努力偷渡去貴國打工的中南美人,我相信絕大部份都很努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16 PM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嗯,也是很多合法移民的~
總之美國其實拉美裔人口很多!
然後移民一般都還是比較努力的吧!畢竟會努力跑到別的國家追尋更好的生活,就會有一些偏誤了。
但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工時世界最長,就讓我意外啦!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ichingchen
Fri, Feb 14, 2025 10:51 PM
也是啦,會想辦法以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外地工作的,不管去哪裡都會很努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4, 2025 10:59 PM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畢竟是脫離舒適圈,在建立新的舒適圈之前都還是要努力啊!
載入新的回覆
儀式的科學
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
Ritual : How Seemingly Senseless Acts Make Life Worth Living
Dimitris Xygalatas/譯者: 謝雯伃/鷹出版/出版日期: 2024/05/02
字數: 149,830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是一本生動有趣又可以獲取人類學、民族學小故事,加上心理學嚴謹分析的書!好讀好看!
——
欸,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這樣是否有點懶惰 XDDDD
《萬物皆曉》有講到考古學家通常看到看到比較大的人物畫像就假設他是國王或祭祀
但如果這個文化幾乎較大的畫像是女性,就千方百計尋找其他理由而不願意接受這可能就是女性有較高地位的社會⋯
沒有明確目的地可能純粹是因為我們不懂而已吧⋯
相反地,儀式則在因果上不透明,它讓我們全神貫注,因為牽涉到的是必須記憶的象徵行為,這些行為一定被準確執行」。」
穿戴式感應設備讓科學家可以研究實際參與儀式的人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生物化學及腦部造影技術,讓研究者能在實驗室內及田野中檢視人類的大腦活動;認知科學的創新提供了評估人們腦海中想法的新方法;而日益增強的電腦功能和嶄新的軟體設施,則能夠統計那些複雜的資料。
這是第一次,對於儀式的科學研究有了完整的進展。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將這個古老謎題的答案拼湊出來:這一切古怪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
——
作者舉例像在宗教儀式中,雖然自殘者說不會痛,但透過穿戴式設備發現明明就是痛苦的生理表現⋯
感覺乩童帶著 Apple Watch 或智慧指環,一邊降駕,一邊量心跳血壓體溫血氧之類⋯好違和XD
雄性倭黑猩猩則會進行典型的「抓陰囊」行為,其過程正如其名,其功能則是作為一種建立信任的儀式。
很想幫他補充,印尼/爪哇傳統也有喔(欸
當情況需要時,牠們能將注意力從有直接功能的任務上移開,轉而專注在間接但對牠們確實有益的行為上。儀式讓那些動物能夠應對複雜的心理挑戰,像是交配以及與伴侶結合、應對失落和焦慮,以及達成合作和組織社會。從這個角度看,最聰明的動物是也是儀式化程度最高的動物,乃預料中事。」
——
所以智人最無聊的事之一,就是因為有心理餘裕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浪費掉,然後再努力找到生產力工具找回自己的心理餘裕
黑猩猩 — 霍布斯 — 亞馬遜雨林的亞諾馬米人
「說到挑選有利的人類學案例研究,並將其作為我們「當代祖先」的代表(也就是說,把這些人說成是自然狀態下人類可能樣態的典範),就這方面而言,遵循盧梭傳統的人比較喜歡談哈扎人(Hadza)、俾格米人或昆人(!Kung)等非洲採集者,霍布斯的追隨者則比較喜歡談亞諾馬米人(Yanomami)。」
——《萬事揭曉》
Readmoo讀墨電子書
神經科學家唐納 (Merlin Donald)曾論證道,儀式是社會認知演化的一種心理基石,讓早期原始人類能校準他們的心智與社會認知。透過建立一個集體經驗與象徵意義的共享系統,儀式有助於協調思想和記憶,讓一群人類成為一個單一有機體來運作。又因為儀式與象徵主義、節奏和動作,以及在界定平凡和非凡之間的角色都有密切關聯,儀式也與藝術的演化有所連結。」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注意到原住民社會的生活,會在兩個不同階段中不斷交替。
【在其中一個階段,全體居民分散成一個個小團體,獨自處理各自的日常生活。每個家庭獨自生活、打獵、捕魚——簡言之,努力用盡各種可能方法取得所需的食物。相比之下,在另一個階段,全體居民在特定場所聚集在一起。⋯這個聚集發生在當整個部族或部落中的一部分人被召集時,並且會在那個場合中……..進行一個宗教儀式。】
涂爾幹主張,這兩個不同階段形成了兩種非常不同的領域:神聖和世俗。世俗領域包括了所有普通的日常以及平凡和單調的活動:勞動、採買食物,還有度過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透過聚在一處來進行儀式,參與者不再是一個個獨立個體的混合,而是成為一個有共同規範、行為準則和價值的社群。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學家拉巴布(Roy Rappaport)會將儀式稱為「人性的基本社會表現」。
而這也是社會本身能夠形成的原因。事實上,從字面上來看,這可能是符合史實的。」
對一些人來說,像是霍布斯(ThomasHobbes),視之為一個將人類提升為更具道德、更有意義存在的關鍵時刻。對其他人而言,用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或馬克斯(KarlMarx)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錯誤,導致了人類本性的腐敗,並為剝削大眾奠定基礎。
但他們全都同意是物質基礎,亦即與經濟生產方式有關的條件,誕生出一個社會的慣例、宗教信仰、藝術造和儀式。
舒密特的詮釋則與這個普遍說法完全對立。如果這是對的,那我們人種歷史的一個主要篇章就需要完全重寫。如果說第一個偉大文明形成的驅動力,不是對食物的渴求,而是對儀式的欲望,那會如何?」
欣賞他 XD
用特定儀式讓黑猩猩和兒童吃到糖,但有實驗組和對照組讓他們看到/看不到這些動作對於糖果的相關性
結果有看到的黑猩猩會跳過不需要的動作,人類兒童則是有沒有看到都會模仿每一個動作,包含不需要的
「所以,從實驗結果看來,猩猩並非沒有思考能力,人類孩童才沒有。
事實上,一項後續研究發現,兒童這種過度模仿的傾向事實上會隨年齡而增加。
研究者原本預期,隨著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對因果關係能更好地理解,兒童會對他們要模仿的行動變得更有選擇性。
然而,研究結果剛好相反:雖然所有兒童都高度忠實地模仿了一切行動,但三歲大的兒童常會省略部分不相干的任務而不做出那些動作。
相反地,五歲兒童會一絲不苟地模仿示範,包括沒有因果關係的行動在內。」
由於我們比起其他所有動物都更仰賴文化知識,因此模仿我們身邊人的行為可說是一個非常便利的策略,即使我們並不完全理解那些行為的意義時也是一樣。
我們可能常常不太清楚別人為什麼以他們做事情的方式行事,只知道他們做了這些事,感覺上這就是足夠的理由了。
畢竟,當談到學習一項技能時,即使再多理論也無法取代學徒制的實驗性學習。同樣道理,我們也懶得去質疑流程的每一個步驟。」
我又看到了成年禮的儀式介紹了
他論證相關的行為落在兩個主要原則上:相似性和傳染性。相似性法則的概念是「相似造成相似」,又或者,外表上的相似也暗示著功能的類似——這就是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們相信犀牛角能夠幫助男性勃起的原因,也是其他人相信以針刺巫毒娃娃能夠傷害敵人的原因。這也是順勢療法的基本概念,根源於「相似治療相似」的假設。
傳染性法則的概念是,事物攜帶著不變的本質,會透過接觸而傳遞。
心理學研究顯示,這類型的魔法思考非常普遍。舉例來說,實驗發現人們不太情願穿上連環殺手穿過的毛衣,就算毛衣已經徹底清洗消毒也是如此;然而,他們可能會開心地穿上沒接觸過殺手的同款毛衣。」
「頂尖女性網球員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每場比賽前都會仔細清洗雙手。在每一次錦標賽期間,她總是堅持使用同一間淋浴間,穿同一雙襪子,襪子從不洗,直到她輸了比賽為止。她會確保每一次綁鞋帶都是以完全一樣的方式進行,總是邊聽艾琳卡拉(Irene Cara)的電影閃舞主題曲〈就是這種感覺〉,邊走進球場。
高爾夫傳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高爾夫錦標賽期間總在週日穿著紅襯衫。而
據報導,史上最偉大的籃球員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在他整個NBA生涯的比賽中,在他芝加哥公牛隊隊服下總是穿著他的北卡羅來納大學短褲。」
當人們壓力越大時,他們的行動會變得越重覆、固定(遵照可預測的行動模式)和冗贅(比必須時間持續得更長)。
「這些發現顯示,儀式化是一個試圖控制我們周遭世界的自然方式。當我們面對充滿壓力和不確定性的情況時,我們會自發性地進行儀式行為,而我們直覺地期待那些行為能夠發揮效果。但如果這種控制感是虛幻的,這些儀式的益處可能是什麼呢?為何這個認知故障會持續下來而非被天擇所淘汰呢?」
換句話說,它們是可預測的。這個可預測性為日常生活的混亂強加了秩序,在不可控的情況下提供我們掌控感。
研究顯示,當人們經驗到不確定性、缺乏控制之時,他們就可能在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況下看到模式和規律性。這些模式可能從視錯覺(像是在雲朵中看見人臉)到從隨機事件中看到因果關係和形成陰謀論。
在這些情況下,人們也更可能求助於儀式化行為。這被稱為補償性控制模式:我們因為在一個領域缺乏控制,所以透過在另一領域中尋求控制來進行補償。
這種控制感是否為虛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可以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機制,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涉及高風險和不確定結果的生活領域,普遍都存在著各種儀式的原因。」
我覺得大部分的 meditation 啦 morning rituals 應該也是一樣的效用吧
它是一個預測性設施,它並非被動地吸收關於世界狀態的資訊,而是主動地運作去做出推斷(預測)在任一特定情況下,最可能遭遇到何種類型的刺激。那些預測根植於我們先前的經驗和社會化、周圍環境以及本能知識延伸而來的資訊。」
在儀式中發現的重覆行動模式,能夠作為我們處理壓力的認知工具之用。透過將這些工具嵌入我們的文化中,所有人類社會都從它們的潛能當中得到益處。用於焦慮時刻的宗教性祈禱一般而言包括了重覆的發聲或行為。
許多研究顯示,動作的協調增加了人際之間的和睦,促進親密關係的形成。在一項實驗中,史丹福教授威爾特姆斯(Scott Wiltermuth)和希斯(ChipHeath)發起了一系列校園內的團體散步活動。半數組別步伐一致地行走,而另一半則隨意行進。研究者發現,那些同步行進的人回報與他們同組的人有更深的連結,更信任他們,也更能合作。
其他研究則顯示,進行同步活動如念誦或舞蹈,甚至像是以同樣節奏彈手指這樣微不足道的任務,都能產生類似的結果。」
「每進行一段實驗後,我們就用痛覺計這項記錄個人疼痛闞值的設備,對使用者施加機械性壓力直到他們感到疼痛為止。我們發現,高同步組中的人耐痛度更強,並且儀器顯示出他們身體的內啡呔/腦內啡分泌增加了。那些神經激素是內生性類鴉片系統的一部分,而該系統在調節行為動機上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提升心情、減少不適和焦慮、增進自我尊嚴以及減緩疼痛來達到目的。另一個關鍵重點是,內啡呔也與社會親密關係的形成有關。當我們在其他人身邊時,內啡肽會創造出安全感、信任感以及融洽感,這就是為什麼進行最親密的人際互動時,包括身體接觸、性、玩笑打鬧、講八卦,內啡呔會急遽上升的原因。還有,在我們猿類親戚進行梳毛行為時,也是如此。
當我們觀察那些會模仿彼此行為的人們時,我們往往期待他們之間有某種社交連結。朋友們會同時微笑和大笑,而敵人則可能會以皺眉回應他們競爭者的微笑。同一隊的球員可能會往同方向移動,而他們的對手則會試圖走向相反方向。我們的大腦如此擅於辨別那些情感和合作模式,以致它將那些推斷延伸到我們自己的行為上。
當我們和其他人一樣行動時,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和他們更為相似,也因此我們會更喜歡他們。這就是舞蹈、音樂、吟唱以及同時移動,會在集體儀式中如此常見的原因。」
突然想到演唱會的帶動唱XDDD
哈哈哈哈
1984年有一個在紐西蘭任教的美國哲學家道頓,喜歡新幾內亞的藝術,就跑去新幾內亞一個小村落研究他們的雕刻
然後有一次發現大家心情不好,他們說隔壁村有觀光客,但不來他們這。
於是道頓就說不然你們舉辦踏火活動好了。結果大家很有興趣,叫他教他們。
但大獲成功,下一次舉辦的時候隔壁村也來看,但是他們不給其他人參加,現在這是本村的儀式了。
「哦,簡單,」他們回答。「我們會說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我們的父親這樣做,而在之前,他們的父親也是,終歸是我們的祖先向一名白人神明學習的。」
當地居民顯然瞭解,文化儀式的權威性來自傳統。」
與好酒一樣,這些習俗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善,這就是參與者經常堅稱他們的儀式未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原因——就算它們經歷了更正和調整也是一樣。
在每一個我研究過的社群裡,人們都告訴我,他們的習俗是世代傳承、未經改變的。即使我提出儀式的這一個或那一個部分是不同的,人們也會輕易忽視它,並認為那是罕見且不顯著的例外。」
———
我就想到各種古法釀造的XXOO
然而更仔細地檢視後,揭示了這種分歧性並非無邊無際的。
其一,儀式以高頻率進行—每月一次、每週一次甚至一天數次。這些儀式一般而言並不特別或刺激。其二,儀式進行的頻率較低但在情緒上密集豐富(一年一次,一個世代一次或甚至一生一次)。
這似乎是儀式的兩個極端相反的文化吸引力:一個以重覆為中心,另一者仰賴刺激。」
要確保連結的持久力,方式之一是透過經常性地應用社會凝聚劑,這能夠填補任何裂痕,而每疊加新的一層,都有助於這個連結的強化。」
「這種慣例對於強調共同身分和意識型態一致的團體來說尤為重要。集體象徵(十字架、旗幟、企業標誌或公司紀念品)的規律展示,則作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反覆提醒,有助於鞏固群體的社會身分。定期舉行團體習俗和重述團體信念讓成員內化了團體慣例,並確保團體的核心價值將被忠實地記憶和傳播。」
「這個時刻越重要,儀式就越盛大。彷彿那些時刻被設計來提供一種重要感。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缺乏直接普遍合法性的領導者,往往會比選民透過民主選出的領導者舉辦更多的公共炫耀儀式。大型遊行和閱兵在專制政權下最常見,而就算在歐洲某些國王或女王沒有實權的國家,他們慶祝國王登基典禮時,也遠比擁有實權的總理或總統的就職典禮更盛大。
奢侈的儀式喚醒所有感官,創造特別的時刻。盛大慶典甚至令人敬畏。但更重要的是,這類儀式提高了人們對儀式期盼的標準,使它們更令人難忘。」
從希臘和西班牙的踏火傳統到印度教徒進行的身體穿刺儀式,從美國大學兄弟會欺負新鮮人的種種折磨,到全世界軍事團體和準軍事組織都進行的艱鉅入會儀式,極端儀式能製造出轉變性的經驗,將團體成員連結成團結的團隊。
極端儀式是懷特豪斯所謂意象式類型的特色,因為那些對個人意義重大的經驗是與其他參與者同享的,所以他們的回憶同時是私人的也是團體的,因此個人以及個人所屬團體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
透過創造一種只有那些經歷過嚴峻考驗的人才能理解的獨特經驗,意象式儀式鍛造出一個新成員的內圈,成員間分享著強大連結。
這也可能反映在人們用來指稱這些事件的共同參與者的稱呼上,他們常稱之為「兄弟」或「姐妹」。」
「完成博士論文之後,我得到在奧胡斯大學的一個研究職位,在一個稱為MINDLab的認知科學機構工作。
在那裡,我開始與另一名年輕研究員舒約特(Uffe Schjodt)討論我的民族誌工作。他剛剛在宗教心理學方面取得博士學位。由於他曾使用大腦造影科技來研究祈禱,舒約特對於集體儀式造成情緒一致性的想法非常能接受,認為應該可以在人類的生理上偵測到這種一致性。
後來,在同一機構裡,我們遇到研究生孔瓦林卡(Ivana Konvalinka),她是一名生物工程師,正在做測量兩人之間動作協調性的實驗,而我們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測試她的方法感到興趣。
我們一起組成一個團隊,設計了一項計畫來研究情緒的一致性。我們的計畫專注在自律神經系統的啟動上,因其在製造主觀情緒經驗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我們看到初步分析時,我們知道我們發現了某些真正不平凡的東西。
首先,我們的數據顯示,在踏火期間,人們心率模式之間的同步性特別高。這很驚人,因為他們做的事截然不同。如果他們是跟著同樣旋律跳舞,進行一模一樣的活動,那我們會預期這種協調結果會反映在他們的身體數據上。
但任何一個特定時段中,當中只有一個人在踏火,其他人不是站在一旁等著輪到他們,就是坐在看台上,或是剛結束踏火而到處移動。然而,這種同步性在儀式進行時,比一天當中其他時間都要強,甚至比每個人一起行進或是同時跳舞時都要強。
有沒有可能是人們的心率中也同樣存在某種版本的鏡像反應呢?如果我們僅去檢視生物識別數據,我們可能會這樣。
但一一檢視社會背景後,就會看見一個關鍵細節:這種感情的同步性並不是不加選擇就發生的。這個效應在踏火者之間很強烈,甚至擴展到現場的當地觀眾。
然而,我們在當地人和外來者之間並沒有發現這種同步性。對那些從其他地方來到村裡的好奇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奇觀。但對當地人來說,他們從情感上認知到這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活動。
成對友人和親戚也顯示他們在激發(喚醒)模式上明顯相似,就算還沒有進行任何數據分析,光從圖表上就能清楚看出。我們的樣本中有一對雙胞胎顯示出幾乎相同的心率,就算當中一人坐著,另一人在踏火也是一樣。當地觀眾與踏火者之間也保持著緊密的一致性。
相反地,與當地踏火者毫無關聯的外來觀眾,他們的情緒喚醒模式則與當地人看不出關聯。這不僅是人類大腦自動移情反應的案例,還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現象。」
這個實驗真的超酷欸,簡直就像是當地人進入大型結界
「從參加婚禮的代表性親友身上採了兩輪血液樣本,一次在儀式之前,另一次則是緊接在交換誓言之後。這讓他得以測量這個高度情感化的儀式對於催產素濃度的影響。
檢驗結果證實了札克所預期的:儀式會造成催產素濃度飆升,但這個親升高峰在每個人身上並不相等。與我們對西班牙踏火者的研究相似,催產素濃度可以依社會相關度來預測。
新娘本人的濃度增加最多,緊接著是新婚夫婦的父母、新郎,再來是其他親近親友,最後是部分較不親近的朋友。
根據札克的研究,「催產素的增加與該事件的情感參與強度成正比。」
婚禮業者應該表示欣慰
「當我讓聖佩德羅居民觀看他們自己的數據時,他們既著迷又驚訝。儀式隔天,我請他們預估自己在儀式各個不同部分的情緒喚醒程度。
無一例外,他們全都聲稱踏火時是他們當天最平靜的時刻。事實上,他們當中有些人提出要打賭下注,說這個感受能從我們的數據上看出來。
因為已經瞥過數據,真要和他們打賭並不公平,因為我已經知道在踏火時,他們全都出現了極高的情緒喚醒程度,就算與跳舞或在遊行中跑步上山相比也是如此。
他們的心率經常超過一分鐘二百下。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已超過醫學建議的安全程度:踏火帶來的壓力,已足以帶給他們心臟病。
這開啟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麼踏火者所感覺到的個人經驗(或更準確地說,記憶)是幸福平靜,而事實上他們的心臟卻跳到一分鐘二百下呢?
如果這些不同方式都指向同樣結論,那麼我們就能對我們的發現更有信心。但如果不是,我們將能夠提出新的更有趣的問題。科學知識就是這樣進步的。」
作者2019跑去研究模里西斯的印度廟的踏火儀式,然後就被帶去踏火了。
事前他有被邀請,但拒絕了
「在西班牙,這項儀式是聖佩德羅人的標誌,僅自豪地保留給那些與當地社群有血緣關係的人,因此沒有任何外來者能被允許參加。
在希臘,安納斯特納利亞的踏火儀式一代傳承一代,因此傳統上僅由來自儀式創始地區的祖先,也就是今日保加利亞地區的人們進行。
此外,成為一名安納斯特納利亞人是一項終身承諾,人們可能會因為我進行一兩次踏火儀式後,沒有每年回來參加而感受到失望或被背叛。
簡言之,我並沒有預期到帕克什的邀請。」
然後他在收集資料的時候,一開始被帶到火堆旁邊照相。
「我對人們的面部表情感到著迷,從恐懼到決心,從痛苦到幸福的表情都有。我試圖用我的相機捕捉這些情緒。我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鏡頭上,因為太專心了,以致沒注意到我身旁正在進行的小小密謀。
在那當下沒有什麼可做或可說的,拒絕的話代表侮辱我的東道主,並在整個社群面前丟臉,可能也會對儀式造成干擾,因為接下來的踏火者已排在我的身後等候。我唯一來得及做的就是說:「請幫我拿著相機。」」
「這種感知窄化現象,與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稱的心流(flow)相似——那是一種全心當我們投入一項行動時,我們的心智將所有周邊細節過濾掉,好讓我們無條件地全神貫注於該經驗的心理狀態。
這類「最理想的」經驗經常被稱為「自成目的」,這表示人們不需要任何外部動機或正當理由來追求它們——行動本身成了目的。與這些經驗共通的,是失去時間感、完全專注於當下到其他事都不重要的程度,以及一種受到激勵和毫不費力的感受,如同被水流帶著走一樣——這就是「心流」一詞的由來。這種忘我的超凡玄妙感受,存在於某些最具意義人類活動的核心。
雖然心流能在集體環境中被經驗,它的核心卻是一種個人現象。戰鬥機飛行員、運動員、棋手、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經常把心流描述成一種全心投入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自我與行動變得難以區分。許多人甚至可能在進行手工藝或愛好、進行性行為的過程中,或是運動時經驗到類似的狀態。我們生活中部分最具意義的時刻是能引出心流的活動,而且確實也存在不少能獨自完成的儀式經驗能誘發這種感受,包括祈禱、冥想和持咒或是曼陀羅創作等重覆行為。
相較之下,集體儀式似乎創造了一種更崇高而截然不同的經驗。在這些儀式中包含了強烈的情緒和心理喚醒,而且至關重要的是,這種情緒喚醒在參與者之間會共享並共同經歷。隨之發生的情感交流營造出一個動態系統,當中每個個人的經驗都受到其他人經驗的影響和放大,像是一千條溪流匯集成一道比任何單獨一溪流要更快、更強大的河流。當這種互動式的流動出現時,自我感覺被援張,個人會經驗到與超越性的團體合一的感受。」
「子彈蟻成年禮看起來或許很極端,但薩特雷—馬威族人並不孤單。在民族誌紀錄中充斥著各種創傷性儀式,這些儀式經常包括大量的壓力和痛苦,使亡們被稱為「恐怖儀式」。人類學家喜歡對大多數事情抱持異議。考慮到這點,「這些習俗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的概念很少產生爭議,就似乎格外令人詫異了。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共識,想要證實這個主張的嘗試直至不久之前都還非常稀少。這並不是因為缺乏興趣。如同我們先前所見,集體儀式,特別是極端性的集體儀式,研究起來並不容易。不出所料,科學性測量這些儀式效應的早期嘗試僅局限於實驗室中。」
我曾問一名剛從神廟下來的青少年穿刺了幾根針。他年約十五歲,看起來筋疲力盡,但一直帶著驕傲的微笑。「五百,」他以不流利的英語說道。我看著他,不敢相信我聽到的答案。」
然後他們就會背著 kavadi (祭壇)遊行
「在進行穿刺的過程,哭喊聲在人群中此起彼落。那些經歷身體折磨的人肯定處在痛苦中,然而那些看著兒子、丈夫或兄弟遭受折磨的女性才是尖叫得最大聲的。這種同理反應也是疼痛儀式很重要的部分。如同我們在西班牙踏火儀式中所看到的,社會連結強化了情緒感染。當朝聖者經歷疼痛時,他們所愛之人也會間接感受到他們的痛苦,當他們共享彼此的感受時,整個社群彼此的連結就變得更加緊密。」
「kavadi」這個字在坦米爾語中的意思是「負擔」,似乎相當切合其義。這些卡瓦帝的結構可能有三公尺高,重量可能超過五十公斤。每個卡瓦帝上都有一尊穆魯干像,載著食物貢品和裝滿牛奶的銅罐,待他們抵達神廟後,就會用來供奉神明。據說穆魯干會保佑牛奶不變餿。擊場遊行的路徑六公里,朝聖者一路赤腳前進。有些人會為自己增加額外的困難,像是穿著以尖釘製成的鞋子來走這段路。」
「每當群眾經過十字路口,便會停下來進行驅逐惡靈的儀式——如同在許多文化中那樣,交叉路口被視為兩界交界的空間,經常有靈魂和其他黑暗力量造訪。每一次他們停下,樂聲就會加快,朝聖者隨之起舞,跟著旋律搖擺依然揹負重荷的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漸快、音量漸強,許多人似乎進入了恍惚狀態,雙眼翻白,兀自旋轉著。有人喊叫出聲,引發一鼓席捲群眾的情緒感染,讓人們一個接著一個開始顫抖、打轉,彷彿對身邊發生的一切失去知覺。當他們快要失去控制時,陪伴他們的家人會輕柔地觸碰他們,幫助他們重拾對周遭的感知。不久之後,音樂慢了下來,遊行繼續進行,直到下一個十字路口。
之後到了神廟,把 Kavadi 放下。
每天晚上在神廟都會舉辦集體祈禱,參與者會坐下來進行幾小時的唱誦。這項活動沒有任何激烈的身體或情緒張力,與卡瓦帝所需的最高喚醒有著尖銳對比。根據人類學家對於儀式社會角色的理論,問題浮現了:參加高強度儀式,會讓人們變得更親社會嗎?
話說回來,不是每個人都暴露在等量的痛苦中。有些卡瓦帝很小,有些很巨大;有些信徒只有單一穿刺,而有些人穿了數百回;雖然那些針和鉤每一個都很疼,但在臉上穿一根棍子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的另一個問題是:那些經歷更多疼痛的人,會比那些經歷較少的人更為親社會嗎?
「事實上,當我們檢視疼痛和捐款的關係時,發現一個明顯的正相關性:信徒在儀式中經歷的疼痛越多,捐給慈善團體的錢就越多。
但這項儀式的親社會效應並不僅限於那些第一手經歷到疼痛的人。那些在遊行中陪同儀式參與者的人也給出了相當的捐款。他們在自己的親友身旁,看著他們接受穿刺,在他們揹負卡瓦帝時走在他們身旁支持他們、為他們哭泣。這麼做的同時,他們也間接經驗到他們的犧牲。他們不僅與直接參與者產生了同樣的感受,也表現出與直接參與者類似的行為。在卡瓦帝祭舞當日,整個社群都變得更慷慨了。」
「在研究中,我們僅專注於我們能夠在這場儀式中測量的面向。不過我們也可以直接親眼觀察到其他親社會性的表現。
大寶森節當天,整個當地社群彼此連結。當遊行通過鎮上時,人們經常打開家門,不僅為了觀賞遊行,也是為了提供幫助。他們會拿出水管和水壺,將卡瓦帝揹負者的腳弄濕,以減緩他們光腳走在炙熱柏油路上的劇痛,並用毛巾為揹負者擦去額上的汗水。他們也會照顧陪伴著揹負者遊行的數干人,設置桌子和臨時篷頂,為他們提供茶點、水果和一小段遮陰。
當地人會驕傲地邀請親友和防生人一同享用這些餐點,社群中最富有的成員甚至可能一次宴請數百人。每次我參加卡瓦帝活動時,我都受邀參加數個這樣的盛宴。他們的邀請是如此真誠而堅持,以至於我最後經常享用不只一次晚餐。」
以及台灣馬拉松也有類似的吃吃吃效果⋯
(這個田野也太硬核!)
「以越戰老兵萊利(Robert J.Reilly)少校的話來說:
【承受戰門最強的動力……是同一隊或同一排成員間形成的連結。這種凝聚力是士兵唯一最重要的支柱和激勵。簡單來說,士兵會戰鬥是為了他們小單位的其他成員而戰。……大多數人不會為了崇高理想冒生命危險……但他們會為了他們有凝聚力團體的成員這麼做。】」
與其等到戰爭或其他災難發生,許多社群會透過主動提供強大的儀式經驗來激勵社群成員。而效果確如預期——那些經歷強烈集體儀式的人所表達的情緒,經常與那些軍隊士兵表達的情緒相似。如同一名參與這類儀式的年輕男子告訴我的:「第二天,你在街上看到另一個人,你知道你們一起參與了這項儀式,你們之間有了連繫,現在你和他之間有了一種不同的關係。就算那人是你的敵人,當他與你同在時,他就成為了你的同志,你的兄弟。」這種與其他成員深刻、無條件的認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連結。」
透過鼓勵個人接納、效忠於一個抽象社會秩序,可使複雜且通常還有異質混雞的成員團結在一起。
白宮稱之為教義的那種高頻率低喚醒儀式,已經足以鞏固他們的團結。宗教團體的規律集會、軍隊每日的升旗典禮,以及公司的每週快樂時光(weekly happy hour),全都是為了讓團體成員在貶低個人自我的同時,強化這種集體自我。
對於一群一起經歷儀式的人來說,它形成的記憶既標誌了他們個人的敘事自我,也在他們腦海中代表了這個團體。讓一群參加成年禮的新成員產生連結感,不在於他們學到的教義:真正首要的,是他們在儀式中體驗到的共同經驗。與其壓制他們的個人感知,意象式儀式讓他們的個人自我更為突出,同時也讓這種個人自我與他們的社會自我顯得更加難以區別。
心理學家稱這種個人與團體的整合感稱為認同融合,這個詞彙反映了人們的個人認同與集體認同混合在一起的感覺。」
與非認同融合的個人相比,他們更願意幫助他們的同志,為團體價值戰鬥,就算這代表了代價高昂的犧牲也是一樣。他們也表達了更多為所屬團體戰鬥、赴死的意願。 意象式儀式可以形塑這種強力膠般的效果。」
有個心理學家對研究人類學有興趣,就跑去臥底(這應該算是去邪教臥底?)
「這個教派被稱為探尋者(Seekers),他們在準備迎接世界末日。教派領導人,一名叫做馬丁(Dorothy Martin)的女性,聲稱她收到了守護者——來自所謂克里昂星(Clarion)的外星種族——發來的電報。這些外星人與馬丁接觸,是為了警告她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場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潮汐,將會吞噬美國以及大部分美洲地區。在那之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很快也會遭到毀滅。
不過,對於相信這則預言的人來說,仍舊有希望在:外星人已經承諾要派飛碟來接馬丁和她的信徒,將他們安全地送到克里昂星。」
「當毀滅日到來又過去,團體最終做出了結論:他們的努力避免了這場大災雞。他們的祈禱傳送了如此多的光,讓守護者決定赦免地球。
對於失敗的預言,探尋者的反應非但不是放棄,反而是繼續加大信仰。這個團體在過去只會進行祕密集會,但現在他們開始組織公開儀式召喚飛碟。而儘管之前他們避開媒體,對成員嚴格篩選,現在他們積極尋求訪問,進行傳教活動。」
書中指出,人類會為了達到內在的一致性而努力。當我們的信仰和行動彼此衝突,我們會經驗到一種心理上的不適,這被費斯汀傑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為了減少這種令人不快的狀態,讓我們有動機去協調信念和行動之間的矛盾。但這裡存在著費斯汀傑理論的新奇之處:我們應該按照我們所相信的去行動,這件事看似很明顯,然而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我們的行動本身有能力去改變我們的信仰和態度。」
事實上,儀式參與的成本越重,尋求意義的需求就越大。因此,儀式行動的成本不僅影響了參與者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所屬團體的觀點,也讓那些行動對他們而言更有意義。這個儀式成本和意義之間的連結已獲得實證的支持。我在民族誌研究和調查中發現,數個社群皆認為代價更高昂的儀式更具意義,對人們的生活更為重要。
他第八章講到希臘東正教的儀式,是他的博士論文田野工作地
感覺好神秘主義!沒想到是2005的事!
那是一支被稱為安納斯特納利亞的東正教小型社群,這些社群以他們對聖康斯坦丁以及聖海倫的特殊崇拜聞名。儘管面對幾個世紀以來的流亡和迫害,他們為那些聖人進行的狂喜儀式在凝聚社群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安納斯特納利亞教派的信徒認為這種集體舞蹈是個人和團體認同的中心,但他們並不將其視為一個開心的場合。相反地,他們的經驗是充滿壓力甚至痛苦的。當他們被問到如何描述這個儀式時,經常會使用「沉重」、「折磨」和「苦雞」這樣的詞彙形容。
這個社群的名稱來自於希臘語的動詞anastenazo,意思是「嘆息」,源於他們舞蹈時的大聲呻吟。然而,他們也將這種經驗描述為一種巨大的滿足,能帶來精神甚至身體上的療癒。」
整個,欸。
但這還是蠻有效的,領舞的老婦人被診斷憂鬱症,當時抗憂鬱症的藥物介入才剛剛開始,醫生無法幫上什麼忙。所以村裡的長者叫他去參加這個儀式,然後他的憂鬱症就好了。
還有例子是印度慶祝 Diwali,心理學家評估之前、中、後的社會、心理及情緒幸福。
以及另一個本來是在森林採集狩獵,但因為居住地被重劃為保留區、而被迫遷移到別的地方,開始定居農耕而飽受壓抑憂鬱之苦的部族,測量在慶祝 Holi 和另一個春日慶典Navratri 之後皮質醇濃度以及抑鬱程度評估。
變幸福了
舉例來說,在非洲和中東不同地區進行的扎爾靈療(Zar)儀式,當中包括連續跳舞好幾小時直至崩潰,該儀式據信能幫助參與者克服憂鬱、焦慮和多種被歸因為鬼怪附體的情況;在墨西哥,死亡聖神(Santa Muerte)的崇拜者會四肢著地地在塵土中爬行很長一段距離,懇求祂治癒不孕和其他疾病;在北美,原住民部落會進行日舞(SunDance),這是一項包括穿刺或撕裂肉體的治療儀式;而在全世界各地,人們都會進行朝聖活動,將耐力推到極致,作為尋找他們問題解方的辦法。
實際上,我和我的同事曾進行一個在踏火儀式脈絡下的面部表情研究。我們使用高解析度相機記錄了這個儀式,從中抽出了超過二千幅人們走在燃燒炭火上時臉部表情的靜止照片。我們接著在實驗室中,把這些照片給獨立裁判觀看,要求他們評估照片裡的臉龐所展現的情緒表現。就算在這項儀式中,走在炭火上的參與者試著表現出不受壓力和疼痛影響的姿態,所有裁判都能認出他們承受的痛苦隨著考驗的持續越來越多。
而就算是在BDSM大會的脈絡下(人們可能會認為其參與者會因為疼痛而感到愉悅)進行穿刺儀式的參與者,也顯示出明確的受苦表徵。研究者發現在這項活動搜集到的唾液樣本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增加了二五O%
有鑑於這些嚴肅的考量,要說這些具風險性的活動在許多脈絡中通常可為健康帶來正面效益似乎是很反常的。有沒有可能真是如此?」
然後就給他們用智慧型手錶+對皮膚電導量測
「當我們承受壓力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分支會被喚醒,引起小汗腺流出汗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緊張或害怕時掌心會出汗的原因。」
也就是測謊的原理(作者標注測謊是偽科學,但仍然可以是測量壓力的指標)
並且還有問卷評估
「我們搜集了兩個月的測量數據,時間包括節慶的前後一個月。在這段期間,我們每週拜訪參與者,從設備中下載數據,並對他們的心率、血壓和身體質量指數進行額外的測量。
數據揭示了這個儀式有多嚴苛。我們的參與者在當天平均經受六十三根針的身體穿刺,有些人身上甚至有超過四百根針。這也在他們的生理數據上留下了可觀測的跡象:他們的皮膚電導活動比其他任何一天都來得高,顯示朝聖者確實處在極度的痛苦中。
然而,某些人比大多數人更進一步——慢性病患者以及社會邊緣人(也就是低社經地位的個體)往往會用更極端的形式進行儀式。那些有更大需求的人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是真的很高。回報自身有某些健康問題的人,比那些沒健康問題的人承受了多十倍的穿刺。
1. 儀式的高度結構化,起到了錨定的效用,提供秩序感、控制感,幫助處理焦慮。
2.進行儀式所需要的精力與承諾,能鍛鍊紀律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3.宗教或文化的誘因放大自我控制的潛力
「宗教傳統透過將儀式神聖化,規定它們的日常進行,提供了一種外部鼓勵,放大自我控制的潛力。文化系統則透過設定清晰的目標,激勵人們為達到這些目標而努力。
這些目標本身可能並不令人愉快:大多數人不會享受食物被剝奪或是身上刺著針。人需要意志力來達成這類目標,而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越用會越強大。
完成這些挑戰性任務的成就感可以激發自信心,幫助鼓勵參與者面對其他類型的挑戰。這或許有助於解釋某些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之間的關聯性,像是較少的藥物濫用和較安全的性行為。」
「雖然這些效果大都在無意識的層面下作用,不過文化儀式也創造了更明確的期待。我們已看到人類會本能地將儀式感知為可以在因果關係上造成影響力的活動。回憶一下第二章對孩童進行的研究;學齡前兒童相信生日派對會讓人老一歲,而第三章針對成人的研究也發現,投球前的儀式似乎可以讓籃球員更有可能得分。文化儀式透過這種直覺讓因果關係變得明顯,透過創造正面期待、提供希望來放大這個直覺。」
「安慰劑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誘發了一個積極的前景,造成壓力荷爾蒙下降,減緩免疫系統的壓力,從而協助了療癒過程。」
「所有人類文化都會使用療癒儀式來刺激免疫系統。在這些儀式的脈絡中,對於儀式效用的本能性期待,可能會進一步與對超自然存在或力量的信仰結合,還有對於文化智慧的信心:如果這麼多人都相信這項儀式,我想它應該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癒儀式的社會框架還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帶來幫助。
大多時候,那些在儀式中尋求治癒的人罹患的是心理疾病或是心身症。這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畢竟大多數人更有可能會因為骨折去看醫生,而不是因為焦慮或憂鬱而去看精神科醫生。因為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會將這類情況與恥辱或地位下降關聯在一起,從而阻止病人尋求幫助。
事實上,在許多案例中,先前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可能會被詮釋為祝福。在安納斯特納利亞,那些尋求療癒者是因為被聖人選中,所以才會受苦。他們的症狀不是疾病的表現—那是一條接受聖人召喚,艱苦但有所回報的光榮道路。」
「或許儀式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供了連結感。集體儀式的參與者是持續性的社群成員,其中的個體共享了類似的背景、價值觀和經驗。奉行儀式可以幫助他們強化彼此的連結,而儀式作為這種連結的象徵性標誌,是他們對團體作出承諾的證明,可以提高他們的團體地位,強化並擴張他們在社群間的社交網絡。」
「上述效應仰賴大腦和社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能力,以一種由上而下的方式運作。
但是儀式有另一種由下而上的效果:儀式可以藉由直接調整腦部的化學物質來發揮影響力。
以獎勵系統為例,儀式可以調節諸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使感官增強、提振情緒並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獎勵系統的演化是為了激勵人類去從事那些對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行動,像是覓食和交配。這也是何以多巴胺急速上升時會創造一種幸福感,並讓人體驗到一種經常被描述為意識狀態轉變的深刻意義感。許多成癮物質,諸如娛樂性用藥或酒精等,都非常有效地激發了這個反饋迴路。
「然而,藥物不是唯一的entheogens。同樣的經驗也可以透過操縱身體和心智來達成。透過控制身體的運動和姿勢、調節呼吸或感官刺激,有些儀式本身就發揮了entheogens的功能。
舉例來說,有研究顯示,特定形式的深度冥想會對大腦的化學作用產生明顯的影響。目前已發現睡眠瑜珈(yoga nidra)可以提高大腦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的多巴胺濃度,而內觀(vipassana)靜坐、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和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都能調節我們的血清素濃度。」
「當我們進行高強度儀式,經歷情緒喚醒、身體疼痛和體力耗竭、重覆的音樂和舞蹈、齋戒和/或感官過載後,大腦的電化學活動會產生風暴,引發獎勵系統釋放一系列讓人感覺舒適的化學分子。血清素會透過抑制負面感受來幫助我們調節情緒,就像一種鎮靜劑,可以壓制疼痛、改善睡眠、減少侵略性和暴力,讓你更善於社交。另一方面,多巴胺則更直接地與愉悅感有關,它創造出令人愉悅的感受,使人興奮,產生動力,讓人主動去追求這些令人愉快的感受。
當喚醒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便會刺激大腦產生內源性的欣快物質(endogenous euphoriants),這是我們大腦自己生產的娛樂性藥物。這些物質會透過鼓舞情緒、減少不適和焦慮以及減緩疼痛等方式,調節我們的積極性。疼痛是非常重要的感官,因為疼痛能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作為一條通用的經驗法則,如果某件事帶來疼痛,你可能就不該這麼做(當然有些特例,像是看牙醫)。
在生孩子、戰爭、打鬥、逃亡或其他攸關性命的情況中,我們經常需要把自己逼到極限,這時疼痛反而會變成一種嚴重的干擾或阻礙,而這個內生的鴉片類物質合成系統便是為了在嚴峻的情況中讓我們的身體支撐下去而存在。
就像是醫生為我們開止痛藥,演化也為我們設計了自己的止痛藥,讓我們能在不因疼痛而變得虛弱的情況下突破難關。」
接著當然就是典型這一類討論會出現的例子,runner’s high 跑馬跑到嗨
「這些活動帶來的效果與它們刺激合成的對應物質類似,內源性的欣快物質可用於治療慢性疼痛和憂鬱、促進免疫功能以及改善主觀幸福感上。
這是何以規律運動的人情緒調節更好,也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疾患的原因。這些疾病的藥物處方產生效用的機制,便是調節那些在極端儀式等高喚醒經驗中引發的同一類神經傳導物質。
事實上,醫學研究顯示,激烈運動在治療重度憂鬱症上和抗憂鬱藥物一樣有效。當然,問題在於罹患情緒疾病的人通常缺乏動力去進行身體活動,造成惡性循環。文化儀式則可以透過利用外部壓力強迫患者參與來打破這個循環。
這種儀式與神經傳導物質的關係,讓社會學家麥克克里儂(JamesMcClenon)指出,涉及吸收、解離和意識狀態改變的薩滿儀式,可能就是宗教和靈性的生物學基礎。
麥克克里儂提出的是一種推測性的想法,但也相當有趣。如果這種推測是正確的,便暗示了薩滿儀式技術的益處,會在演化過程中選擇那些易受它們影響的個體。反過來說,這表示我們會是那些在基因上傾向尋求儀式經驗的人的後代。這讓我們名副其實地演化為舉行儀式的物種。」
後面開始談儀式殺人!
巫術咒殺!
基本上是反安慰劑效應,心理影響了生理。
「我們被激勵去追求那些耗費精力、帶著困難和折磨的活動,以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布魯姆將人自主選擇的折磨(chosen suffering)分為兩種;
第一種包括像熱水澡、辣味食物、激烈運動或是性施虐和受虐行為。從事這些活動帶來的感官體驗對他們來說是種樂趣。
第二種自主選擇的折磨非常不同,這類活動包括爬山、養育子女和進行極端儀式。他推想爬山者並不認為受傷和風雪令人快樂,父母也不會享受睡眠剝奪。
同理,踏火者所尋求的並不是腳部燙傷,卡瓦帝祭舞的參與者也不會因為被針棍穿刺而感到愉快。「這類活動耗費精力且往往令人感到不悅。但它們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後面還講到了Covid 產生出來的新儀式
現帶創造出來的離婚儀式
還有burning man !
burning man 真是充滿儀式科學的地方,各種設計和規則被作者一分析感覺厲害👍
「丹麥人的工作時數幾乎是全世界最短的,於此同時,他們的休假可能也是最多的。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數據,在二〇一九年,丹麥勞工每週平均工時為二六•五小時;相比之下,希臘的平均工時為三七•四小時,為歐洲最高。丹麥的工時比OECD的年平均工時少了三百日十六小時,比美國年平均工時低了三百九十九小時,更比全世界最努力工作的國家墨西哥少了驚人的七百五十七小時。」
墨西哥現在竟然是最努力工作的國家!竟然不是任何一個亞洲國家!
希臘人有這麼認真工作嗎!但是希臘是歐洲最高也不過一週平均工作37.4小時????
好的!看完了!
作者總結我們是儀式的物種!我看完了之後,反省了一下我們家好沒有儀式感喔。要有儀式,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不過我覺得加州我碰到的墨西哥人,其實也都蠻努力的。
總之美國其實拉美裔人口很多!
然後移民一般都還是比較努力的吧!畢竟會努力跑到別的國家追尋更好的生活,就會有一些偏誤了。
但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工時世界最長,就讓我意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