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讀嘛讀嘛

《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Brian Christian、Tom Griffiths

【棉花糖測驗】

「1970年代初,華爾特.米歇爾進行著名的『棉花糖測驗』時,目的是了解延後滿足的能力隨年齡而有何變化。」很多書都曾提過這個實驗,探討意志力與成就的關係,不過這本書提到的不同觀點,我覺得更加合理。
尼洛 📚
在實驗中,有些幼兒馬上就會吃掉棉花糖,有些則會選擇忍到實驗人員回來,因此獲得更多的棉花糖,而這些選擇忍耐的幼兒,「長大之後,比其他幼兒成就更高」。

「如果說棉花糖測驗的重點是意志力,那麼這次實驗的確證明了學習自我控制對一個人的人生可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但如果這個測驗的重點是期望而非意志,那麼結論將完全不同,甚至更加辛酸。」
尼洛 📚
「如果我們預測成人不久後就會回來(類似常態分布),應該就忍耐得住。平均法則指出,辛苦地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應該繼續撐下去,因為實驗者應該隨時會回來。但如果我們不知道離去時間的尺度(符合冪次律定律),則會變成痛苦的煎熬。乘法法則接著指出,未來的等待時間很可能多達這段時間的數倍。」
尼洛 📚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一組研究人員,日前探討了事前經驗對棉花糖測驗中受測者的行為可能有何影響。實驗人員先不提到棉花糖,而是讓幼兒參與一項藝術活動。接著實驗者給他們一些普通的材料,並承諾會帶更好的材料返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群幼兒分成兩組。在其中的一組,實驗人員可以信任,並依約帶著更好的材料回來。而在另一組中,實驗人員不可信任,沒有帶著任何東西返回。」
尼洛 📚
「美術活動結束,幼兒繼續進行標準棉花糖測驗。此時已經知道實驗人員不可信任的兒童,比較容易在她返回前吃掉棉花糖,失去獲得第二份點心的機會。」

「沒有通過棉花糖測驗(而且在日後的生活中成就較低)的原因,或許不是缺乏意志力,而可能是認為大人不可信任:大人不會信守諾言,而且離開時間長短難以掌握。學習自我控制很重要,但在成人經常陪同而且值得信任的環境中長大,同樣重要。」

———
尼洛 📚
【健忘】

「如果記憶的基本挑戰其實是整理而非儲存,那麼我們或許應該調整我們對年齡影響心智能力的想法。」

「由德國杜賓根大學的麥可.拉姆斯卡帶領一群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進行的研究指出,我們說的『認知衰退』(也就是遲緩和檢索錯誤等),或許並非搜尋過程減慢或退化,而(至少有一部分)是我們必須檢索的資料量不斷增加,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隨著年紀增加,腦袋裡塞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越難快速找到(想起)目標物。
尼洛 📚
「無論老化會造成哪些挑戰,年齡較大的大腦(需要處理的記憶容量更大),每天必須解決的運算問題越來越艱難。老人可以反駁頭腦轉得較快的年輕人說:『那是因為你什麼都不懂!』」

XDDD
———
尼洛 📚
【往復移動】

「電腦科學家現在則用『往復移動』,來指稱系統完全被內耗佔據而停頓的各種狀況。電腦出現往復移動現象時,效能不是慢慢降低,而是急速下墜。」

就像玩拋接球,一旦超出可以掌握的球數,所有的球會一下就全掉下來,而不是一顆一顆掉落。
尼洛 📚
「人類也經常陷入往復移動。如果你曾經很想暫停手上的所有工作,好寫下要做的所有事,但又騰不出時間,就表示你陷入往復移動了。讓人類陷入往復移動的原因跟電腦大致相同:認知資源有限,而每項作業都佔據了一點。」
尼洛 📚
「處於往復移動狀態時,我們完全沒有進展,所以即使是以錯誤順序執行工作,也比什麼都沒做來得好。因此我們或許不應該先回覆最重要的郵件(因為這樣需要評估所有郵件,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比執行工作本身還多),而應該避開平方時間的陷阱,隨便選擇一封電子郵件來回覆,或是依照郵件顯示的順序來回覆。」

———
尼洛 📚
【社交中的運算問題】

「像『哦,我都可以。』或是『你今晚想做什麼?』這類看似無傷大雅的話,在運算上往往有很大的問題,講之前最好三思。這些話表面上是客氣,但可能造成兩個令人擔憂的結果:第一,這類說法把認知責任推給對方:『現在有個問題,你來處理。』第二,你不明講自己的偏好,就是要對方自己臆測或想像。而我們已經知道,對心智(或機器)而言,臆測他人的想法是最大的運算挑戰。」
尼洛 📚
「在這類狀況下,運算的善意和傳統禮儀是相左的。客氣地不明言自己的偏好,讓群體中的其他人猜測你怎麼想,反而會帶來運算問題。相反地,客氣地表達自身偏好(『我比較想……。你覺得如何?』)則能分擔認知負荷,幫助群體達成決議。」
尼洛 📚
「此外,我們也可以試著給他人較少的選項,而非盡量增加,例如不要給十個選擇,只要兩、三個就好。如果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先刪去自己最不偏好的選項,就可以讓所有人輕鬆一點。如果要請人共進午餐或排定會議時間,提出一、兩個確定的提議供對方接受或拒絕,是個不錯的起點。」

———
尼洛 📚
「在處理困難的題目時,最好的演算法是在最短時間內得出最合理的答案,而不是仔細考慮所有因素,進行所有可能的計算。生命苦短,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

不用最好,夠好就好
— end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個棉花糖實驗,後來也有很多變體實驗,但社經地位,社經階級越好的小孩,周遭大人信守承諾的可能性較高,家境較差的小孩的經驗是趕快吃掉才不會有變數,是比較好的策略。

有另一個研究是發現延遲滿足在某些社會或是街友或貧窮階級是不好的策略,因爲在他們存到足夠的錢做一些改善的投資之前就會被搶走了,還不如趕快花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棉花糖實驗除了測量耐心,執行功能也有關係,除此之外和文化也有關係

「舉例來說,八年級生在秋季開學時若不對未來打折扣(即選擇了B:延宕),則年底時,他們的學業成績和成就測驗分數都會比較高。事實上,雖說耐心和智商都很重要,但在預測學業成就上,耐心比智商更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研究也認可棉花糖實驗預測學業成就的能力(Watts, Duncan, and Quan, 2018)。但這項研究似乎透過涵蓋廣泛的控制變項來挑戰棉花糖實驗的結果。這些控制變項反映的是文化形塑耐心的方法,如兒童經歷的社會情境、家庭環境、父母的耐心等。簡而言之,若在統計上,將一開始讓耐心產生差異的因素移除,就很容易弱化耐心測量方法與後續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7KAV5CqvmCpbGday9i2X0Q.jpg

「如同個人主義、愧疚及從眾行為一樣,耐心和自我控制的培養也是為了要融入自己所處的制度與技術環境。在關係至上的社會中,自我控制並不會帶來什麼報酬,所以我們不應預設耐心與成就的關聯是全球通用。然而,如果當地社會規範鼓勵自我控制、懲罰不耐煩行為,則個人培養出的心理技巧將會全用來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尼洛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真的,我在關於賽局的書也讀到說,信任他人是「報酬導向策略」,看重的是情境中的最大報酬;另一種就是「風險導向策略」,以避開風險為主要目標。兩邊小孩都是判斷後採取合理的行動,可是之前看棉花糖實驗都好像有點在批評選擇馬上吃掉的小孩就是短視近利、貪圖享樂,所以長大後一事無成,這次才讀到不同的解讀觀點。覺得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