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跨世代報告
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
Generations : The Re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n Z, Millennials, Gen X, Boomers, and Silents—and What They Mean for America’s Future
跨世代報告: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 - 珍.特溫...
Jean M. Twenge (原文4/5/2023出版)
譯者: 朱怡康
大家出版
中文版: 2024/07/10
字數: 276,138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非虛構小火堆看到 這本書的閱讀心得推薦,於是速速用領書點數換了這本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個叫生命史理論(life history theory)的模型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啟發。

生命史理論說當父母的有兩種選擇:一是人生加速策略(fast life strategy)•多生孩子,要他們盡快長大;二是人生減速策略(slow life strategy):少生孩子,讓他們慢慢成長。

在幼兒和成人死亡風險都偏高、又需要孩童協助農事的時候,人生加速策略更為常見。

在那種環境下,孩子生得越多越好(好增加孩子活下來的機會)、越早越好(確保孩子在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時已經夠大,可以照顧自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還有別的因素讓過去的環境和現在不一樣。以前的人受教育的時間較短、壽命也較短,所以每個人生階段都發展得比較快。也就是童年更獨立,十多歲時工作較多、也較常約會,年近二十或二十出頭就結婚、生小孩、進入職場,45歲時覺得自己有了年紀,六十多歲去世。」

「進入21世紀之後,嬰兒和兒童死亡率下降,教育時間延長,人們普遍更長壽,也更健康。這種環境死亡風險低,但收入不平等,在經濟上落後別人的風險增加。所以家長選擇少生孩子,並在養育上投入更多資源。」
「歸根結柢,造成這些變化的都是科技:現代醫療延長壽命、生育控制讓人能夠少生孩子,省力的工具減緩老化,知識經濟迫使人人需要更多年的教育。在年紀較大的人身上,發展放緩尤其適合用生理數據來量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沈默世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大家都覺得1960年代的變革屬於嬰兒潮世代,但其實都是沈默世代帶起的:

「在1960年代嶄露頭角的民權運動者和黑人平權先驅幾乎全都是沉默世代。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民權巨人、和平抗議倡議者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全世界有超過一千條街以金恩命名,他的生日被定為聯邦法定節日— 在過去兩百五十年出生的人裡,只有他獲得這份殊榮。」

「約翰•路易斯(1940年生)在1960年代初參加自由乘車運動,為南方種族融合而努力,後來成為喬治亞州眾議員,服務17屆任期。2020年7月去世前,他貼出自己1961年在密西西比州遭到逮捕的照片。
他當時犯了什麼罪?使用所謂「白人專用」的廁所。」

其實真的還是很近期的例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4mnxrAnp6oprhMeCNhUTjz.jpg
女性的比例,非學位總數。
上大學之高峰期。數字代表所有頒發的學位中授予注:陰影區為二戰爆發到士兵依《軍人復員法案》,美國普查局

資料來源:《教育統計彙編》

圖2.3 | 美國高等學位授予女性之百分率,1900-1919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二戰期間,大學年齡的男性出國作戰,女性取得學位的比例大增。但在戰爭結束後的四年間(1946-1950),隨著大量男性退伍士兵以《軍人復員法案》(GI Bill)上大學,獲頒學位的女性占比驟降。由於這段時間(灰色陰影區)是非常時期,我們不予討論。

請看陰影區之前和之後的變化,你會發現令人訝異的現象:就女性取得大學學位的占比來看,1930年代不僅高於1950年代,甚至高過1960年代初期。

1941年美國參戰前夕,四年制大學學位有43%授予女性;可是到了1952年,亦即幾乎所有依《軍人復員法案》進大學的男性都獲得學位之後,只有32%的大學學位是頒給女性,直到1970年才再次回到43%——但這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已是嬰兒潮世代,不是沉默世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女性取得大學學位的占比下降,部分原因是有人進了大學,後來卻因為要結婚而輟學。」

像老布希的太太芭芭拉就是從 Smith College 輟學結婚

「有些年輕女性和她們的父母認為女性應該上大學,但不是為了事業,而是為了拿到「MRS」(夫人)學位。」

「戰後高學歷女性減少的趨勢也出現在博、碩士學位,1930年代的女性取得博、碩士的比例比1950年代高(見圖2.3)。醫學學位的女性占比倒是沒什麼變化,1930年代和1950年代差不多,這可能是因為醫學院一直有非正式但系統性的歧視,不論每年有多少女生符合入學資格,女性入學名額都只有5%」(法學院一直是3%)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且許多人在求職時遇到困難,連未來的大法官珊卓拉•
戴•歐康納(1930年生)和露絲•拜德• 金斯伯格(1933年生)在1950年代畢業時都不例外。這兩位儘管成績頂尖,求職時還是處處碰壁。歐康納在史丹佛法學院以第三名畢業,結果某家事務所給了她什麼職位?祕書。

所以,在沉默世代入青壯年後,投入職場的女性雖然不少,但往往薪水不高,地位也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1963年出版的《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中,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1921年生)選了幾個1950年代女性雜誌的標題當例子:「趁年輕生寶寶」、「你教過女兒怎麼當妻子嗎?」、「別怕早早成家」、「持家之道」等等]。

對早就習慣聽到「過去注重家庭」的後嬰兒潮世代來說,這些例子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這裡有個出人意料之處:不過二十年前,1930年代的女性雜誌還鼓勵年輕女性獨立,在結婚前好好探索其他興趣。「我不願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你關在牆內的花園。」

在1939年一本雜誌的故事裡,年輕男子對年輕女子這樣說:「我要你與我攜手同行。只要一起,我們什麼事都做得到。」

誰知沒過幾年風雲變色,一切都不一樣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傅瑞丹寫道:1930和40年代的新女性憧憬「自由飛翔」,可是到1940年代末,她們變得「飛到一半就猶豫不決,見了藍天豔陽也發抖,忙不迭地衝回舒適安穩的小窩」。

傅瑞丹看到了重點:1950年代的美國人比1930年代早婚,所以沉默世代變成20世紀所有世代中最早成家的一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56anGgJTLvQAgAGMDGdBy5.jpg
圖2.5 | 美國初婚年齡中位數,依性別分,1900-1980
資料來源:國家健康統計中心
注:年齡中位數指半數結婚者低於該年齡、半數
結婚者高於該年齡。早年相關統計每10年只更新一次,1947年開始每年更新。

我還蠻意外1930年代大家還比較晚結婚這件事~

1950年代將近一半的新娘未滿20歲欸

「雖然我們對196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常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性開放(Free Love)、有性無愛等等,但這類人其實很邊緣,並非常態。第一波嬰兒潮世代大多二十出頭結婚,延續他們沉默世代兄姊開啟的趨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時代不只鼓勵結婚,也鼓勵生育,而沉默世代從眾的潮流令人吃驚。

在大眾想像中,戰後嬰兒潮是軍人返鄉團圓的產物,是1940年代末的現象。專家們原本以為過了1950年以後,生育率會回到每名女性大約生2.5個孩子,亦即1920年代經濟大蕭條衝擊之前的水準。

沒想到,實際發展並非如此:相反地,生育率持續攀升,到1957年達到高峰,每名女性生3.8個孩子,直到1968年才降至2.5個孩子以下(見圖2.7)。

沉默世代其實多半出身兩個孩子的家庭,但他們自己往往生到三、四個孩子—甚至更多。眾議院前議長南希•佩洛西(1940年生)就是如此:從1964到1970年,她生了五個孩子。雖然生育率後來終於下降,但1960年代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歷史高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嬰兒潮為什麼持續得比每個人預期的都久?之前沒有人知道答案。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純粹樂觀:美國打了勝仗,而且那段時間經濟蒸蒸日上;第二個可能原因是科技,尤其是省力的家電用品在戰後大幅擴散,讓養兒育女和家事變得稍微沒那麼繁重。

冰箱、電爐、洗衣機、洗碗機和其他家電在20世紀初還相當罕見,到了戰後和1950年代已十分普及。

在1959年的「廚房辯論」中,時任副總統的理查 .尼克森(Richard Nixon)向蘇共總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強調:美國經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讓我們的家庭主婦生活更輕鬆」。

不過,即使生活中已經有這麼多便利用品,沉默世代的女性照料一大群嬰兒潮孩子也並不輕鬆。很多人帶著三到六個孩子,還是被期待要家事、育兒一手包辦,不管她們是否仍須出門工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貝妮塔.艾斯勒曾經仔細訪談16名沉默世代的中產階級,她發現:對於養兒育女,1950和60年代的整體氣氛就是強調「親力親為」,不願假手父母或花錢雇人(就在幾十年前,這些作法原本相當普遍)。

這可能是個人主義即將發揮更大影響的前兆,只不過就沉默世代的轉折點來說,這是核心家庭的個人主義。艾斯勒寫道:「幾十萬個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和中產階級專業人士的妻子,居然拒絕花錢請人幫忙育兒責任裡最微不足道的部分,以前從來沒有這種現象。」

這看阿嘉莎那本傳記也有感覺,他不是沈默世代的,但他剛好見證了有僕人到沒有僕人的轉變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阿嘉莎.克莉絲蒂 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 Ag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的生育模式是鼓勵縮短生育間隔時間(艾斯勒發現間隔十三個月相當常見),「一口氣拚完」,好讓媽媽回到職場,或是盡早把孩子送出家門,重新享受幾十年的兩人時光。這種生育模式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媽媽們的負擔。」

那個時候的女權主義好像的確是這樣,早早生完再回職場

Nancy Peplosi 也是這樣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目前仍然在世的沉默世代皆已75歲以上,其中86%至少有高中學歷,教育程度明顯高於前幾個世代—相較之下,最偉大的世代同齡時只有一半有高中學歷(見圖2.9)。將近三分之一的沉默世代有大學學位,是最偉大的世代和失落的一代(1883到1900年生)的三倍。

1950和60年代的大學學費便宜,可以半工半讀,負擔學費比現在容易。沉默世代是最後一個全體受惠於教育政策的世代。當時的優惠措施現在已難以想像,舉例來說,直到1960年代末,加州居民就讀加州大學仍免學費。」

哇,原來加州曾經有過加州大學免學費的年代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整體而言,沉默世代善於調和歧見,是最後一個讓兩黨真正合作的世代。這種特質一方面是時代所致,另一方面是世代個性。沉默世代也長於化解代溝。

1990年,韋德•格林(1933年生)這樣評論自己所屬的世代:「我們人數很少,長久以來必須和各式各樣的人合作。他們往往人數較多、也較為固執,我們因此培養出調解和融合的本事。」

格林也提到當時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喬治•米切爾(George Mitchell):「大家說他深思熟慮,與人為善,長於幹旋,不慍不火⋯(沉默世代)不給現成的答案,而是磨出來的詢問和聆聽能力。」

沉默世代還有另一個特質讓他們足堪領導重任:信任別人。社會學家對人與人間是否互信深感興趣,因為信任是複雜社會能否運作的關鍵,對民主社會來說尤其如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自殺數據也明確告訴我們:心理困擾的世代趨勢與願不願意吐露心聲無關——自殺是行為,因此和願不願意說出心理困擾關係不大。雖然自殺率可能會因為記錄死亡的方式而產生偏誤,但我們很難相信自殺通報會從過度通報變成通報不足,再變回來,也很難相信記錄偏誤會讓不同世代產生這麼大的差距。

相較之下,世代差異很可能造成影響。沉默世代之所以心理困擾較少,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的位置:

他們大多在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期間出生,不像最偉大的世代必須以成人身分承受這些壓力。另外,二戰時被徵召入伍的年輕男性幾乎全是最偉大的世代,人數高達一千萬;韓戰時(1950 - 1953)被徵召的沉默世代青壯男性只有一百五十萬左右,不到二戰時的六分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戰爭退伍軍人的定向障礙和痛苦曾被稱作「彈震症」(shellshock),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心理困擾、憂鬱症、自殺都有關係。

雖然有些作家感嘆沉默世代身不逢時,錯過在二戰中建立不世之功、成為英雄的榮耀,但反過來說,他們也幸運躲過戰爭的恐怖。

有人說沉默世代是「好日子世代」,因為他們經歷戰爭的人數不僅較少,也在戰後美國史上歷時最長的經濟擴張期間成家立業。

此外,還好有幾個原因:沉默世代不僅是享有低廉公立大學教育的最後一代,也是在電視普及之前成長的最後一代(電視提高了美國人對於何謂成功人生的期待)。

早婚雖然帶來一些挑戰,但也讓他們有兒有女、重視家庭,而子女、家庭都是防止心理困擾的重要因素,年紀越大越是如此。另外,由於醫療進步,沉默世代晚年喪偶的情形也比最偉大的世代來得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隨著新冠疫情在2020年3月爆發,沉默世代陷入一段特別難熬的日子。他們這時在最年長的資深公民中占多數,是疫情之下最脆弱的一群:在2020到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死者超過半數是75歲以上的長者。為保持安全,許多老人選擇足不出戶,非必要絕不出門。

有些人長達一年沒有見到子女或孫子女,甚至更久。對這個極其重視家庭的世代來說,家人久別尤其是難以承受之重。

不過,即使面對這些考驗,沉默世代的調適能力依然超過所有人的預期。他們雖然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在疫情期間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實際上卻比年輕世代低。

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對沉默世代形成保護,例如:
他們的心理健康優於年輕世代;他們大多已經退休,疫情的經濟衝擊對他們影響較小;他們的孩子已經成年,所以學校和日托中心關閉不會對他們直接造成影響,除非他們必須照顧孫子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此外,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對他們來說,疫情只不過是他們已安然度過的許多災難性社會事件中的最新一件而已。

沉默世代相信「疫情也會過去」,雖然過去的速度確實不如許多人期待,但早年磨練出來的韌性幫助他們再次度過難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嬰兒潮世代—

嗯,這個因為實在太常看到了,所以就跳過吧。

他有個觀察蠻有趣的,2015的無大學文憑白人男性的「絕望死」研究(死於嗑藥、酗酒、自殺等等),可能是嬰兒潮的世代影響,因爲之後幾年當嬰兒潮活過45歲,這個中年自殺率就下降了,老人自殺率上升了⋯(欸)

嬰兒潮比較容易憂鬱,也許和嗑藥有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X世代—

「X世代是排行中間的孩子,不但年紀剛好在各世代中間(在2020年代的五個成年世代中,X世代前有沉默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後有千禧世代和Z世代),地位似乎也不上不下,就像家裡排行中間的孩子般常被忽略。

2019年時,CBS新聞台做的世代圖表竟然直接跳過X世代,彷彿嬰兒潮世代和千禧世代之間的那些年不存在。

社群媒體和新聞經常炒作嬰兒潮世代和千禧世代的對立,卻好像沒人記得兩者中間還有另一個世代。

不過,隨著嬰兒潮世代在2020年代迅速退休,X世代想必很快就會填補領導空缺。我們早該好好認識他們了。」

哈哈哈哈

圖表跳過X世代是怎樣啊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數十年來針對自尊的研究顯示:自尊高低並不足以預測學業或事業成就。我只舉一個例子:美國自尊最低的族群是亞裔,但亞裔不但學業表現最好,失業率也最低。

因此,自信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保證成功,只不過也未必不利於成功。儘管如此,高自尊還是有一些好處,例如比較不容易憂鬱。」

亞裔莫名躺著也中槍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開啟這股自信趨勢的是嬰兒潮世代,但將這種態度化為對未來的高度期待的是X世代。用1986年的一首歌來說,X世代認為「未來如此光明,我得戴上墨鏡」(歌詞說:「有份工作等著大爺我畢業/年薪五萬可以買好多啤酒」)。」

——《跨世代報告》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初看這首歌真是勵志~不愧80年代~The Future's So Bright, I Gotta Wear Shades

但等我找了MV 看感覺很像是在講核戰啊XDDDD
Timbuk 3 - The Future's So Bright

看完 Wikipedia,證實了我的感覺,果然覺得很暗黑啊XDDDD
The Future's So Bright, I Gotta Wear Shades - Wikipe...

算了這也很符合穿黑色T-shirt 哥德風顯瘦的X世代吧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家經常有種刻板印象,認為X世代是自我懷疑、屢受打壓的一代,但他們展現的蓬勃自信卻與這種刻板印象大相徑庭。

與嬰兒潮世代同齡時相比,X世代其實更有自信,對自己的期待也更高,是第一個理所當然認為人就該欣賞自己的世代。

雖然X世代常為千禧世代目空一切的樂觀詫異,但他們自己其實也擁抱自我,對未來抱持高度期待。」

這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整體而言,X世代的心理健康只比嬰兒潮世代好一點點,但沒有更差。所以,儘管不少人認為X世代是憂鬱一族,但其實不是—至少沒有比嬰兒潮世代憂鬱。也許他們喜歡穿一身黑只是因為顯瘦。」

笑死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信任他人、信任政府、信任媒體,是民主運作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這些數據很能解釋我國為何出現2020年和2021年那種局面 —為什麼假訊息傳得如此之快?為什麼2020年的選舉結果受到質疑?為什麼美國國會大廈在2021年1月6遭到襲擊?當大家對媒體和政府權威失去信心,發生這種事情就不足為怪。現代社會既然建立在政府、貨幣、公司、財稅等抽象概念上,人們起碼要能相信執政者和媒體,才能對孰真孰假形成共識。
但大家現在不再是如此,對於真相往往各執一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重視安全植根於人生減速策略,這種策略以安全為最高原則。從這種角度出發,保護聽眾比公開討論重要。千禧世代熟悉的是人生減速策略,而X世代從童年到青春期看重的都是強韌,並不認為言語足以構成暴力。

另一方面,個人主義本來就傾向保障過去遭受歧視者的權利,這種態度和人生減速策略重視保護的立場相互加乘,讓千禧世代對該保護誰、該對抗誰十分敏感(這條界線甚至比種族歧視更不容侵犯,例如雖然戴夫•查普爾是黑人,跨越紅線還是會遭到圍攻)。而當然,即時互動和網路暴民心態也為這些因素火上澆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X世代詩人柔伊•惠特爾(Zoe Whittall)在推文中所說:「我們是生在夾縫之間茫然的一代,上一代覺得什麼都不算創傷,下一代認為什麼都是創傷。」」

哈哈哈哈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我覺得還是蠻好看的啦!

而且又過了幾年,比起《i世代報告》有更多資料了,所以對於千禧世代和Z 世代感覺描寫有更準確了一些。

我自己是覺得看沈默世代和X世代最有趣,因爲以前看的最少,做這種世代研究的很少研究這兩個世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