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derlust
讀書筆記
破解APP世代: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
這本是11年前(2013)出版的,把一些覺得有趣的寫下來:教導情境(行為主義)獎勵驅動VS探索情境(認知或建構主義)心理滿足內在回饋,但這兩種學派都認同習慣的重要性。App可能是教導情境,養成使用者的依賴性(Google Map?)探索行徑的App則會是激發潛能(我想不到)使用者也有可能變成依賴者,或者是拒絕上癮的人。
Wanderlust
a. 引用Cass Sunstein認為大家只會變成結交同值性的人,然後就會變成同溫層太厚。b. 理斯曼 <孤獨的人群>1950年成書寫道美國歷史由兩種國族性格主導:『傳統導向個人』(長輩支配,傳統的) 『內心導向的個人』(獨自前往西部或者是大城市追逐名利),但是最近興起的『他人導向的個人』(大眾媒體可以操弄的對象) c艾瑞克森<童年與社會> 的八種危機:例子裡有青春期的『認同的行程』『親密感的鞏固』『生產創造VS頹廢停滯』(中年危機)『積極vs消極』
Wanderlust
學生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多,老師已經像是App一樣,你最好讓我知道我要幹嘛。
Wanderlust
App時代,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身份識別的包裝,人設必須要是愉快,正面的。缺點就是讓人減少關注內愛層面,個人的衝突與掙扎,安靜地省思與個人規劃。青少年利用網路達成某種策略性的自我呈現。然後現在的年輕人因為資源豐富,app多元,他們讓自己量化,精算如何極大化個人價值,以獲取學業與事業上的成功,缺陷是少了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也經不起現實挫折的考驗,然後會讓其他探索自渥的學生感覺自己是失敗的。年輕世代越來越關注就業,議題導向,但是人生有沒有意義就比較不重要。
Wanderlust
a. 因為群體聯繫淡薄,『道德自由』取而代之,自己可以規劃美德的界線與標準不需要犧牲個人的需求案慾望,一方面自戀人格也越來越高分,社區服務不是一種道德或者是責任感,而是為了美化履歷表。還有職業導向會往名氣那邊走,大家想到明星或者是運動員,可望認識社會名流(邊緣人這種慾望會更強烈)
b.量化自我:青少年會自我追蹤工具,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沈迷App會壓縮他們深思或建構自我的時間,也沒有安靜思考,大哪無法休息。科技本來應該是釋放一些零碎的思考時間,反倒成為大家一直抱著科技不放,而少了靜僻與沈澱的時間
Wanderlust
另外就是自戀,變得玻璃心,需要外在支撐,小孩講得比做得多,頭頭是道卻不願意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青少年可能越來越害怕導致失敗的活動與行為(因為很容易被po上網形成一輩子被人嘲笑的素材),乾脆躺平,或者是讓他們壓力越來越大,一點小事就崩潰。原因除了社群網路,家長熱切希望孩子遠離不愉快或痛苦的經歷,過於強調幸福快餓,讓年輕人也無法處理生活中的情緒,人需要有忍受不快樂的能力
Wanderlust
另外上網的比例跟駕照的比例剛好成反比,不能出門冒險就在線上冒險吧。然後年輕人關注國際大事變多,但他們缺乏對議題的了解深度,文化相關知識也不足 『話題很國際,行動很本土』,例如去其他國家旅行,拿出app翻譯就好。
Wanderlust
親密關係方面變成要約就約雖然文字可以比講話容易表達,但是可能無法深入,常接觸,但少溝通。數位世界花越多時間的年輕人,社交生活比較不成功,然後也會覺得別人比較快樂,把越多不認識的人加臉友的人,越傾向別人過得比較好。要友好關係的話其實是要敞開心房,直接闡述自己的情感,但是現在把人當作一個物體,只想接觸愉悅,有用,舒適的部分,回應的時候也不認真,反而是嬉笑怒罵,所以讓大家面對面溝通的品質越來越糟。同理心也越來越少,反正在同溫層就好。
Wanderlust
文化創作方面漸趨保守(議題性怕引起非難,也害怕冒險),比較按部就班。另外一方面沉澱時間太少,一心多用語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最大差,在於多用時需要仰賴梗多前曾資訊,深入與抽象思考的機會大為降低,這對創造力或發明不是太好的方式 科技讓門檻降低,但讓天花板升高。
Wanderlust
擁抱科技的美國到底有沒有辦法讓社會改善,成為欣欣向榮大家好的世界呢? 作者有點批評,美國熱衷快樂(就是積極便可以避開問題與災難)如果年輕人相信只要找出一個對的App,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的話呢?數位時代的道德觀崩壞:雖然有人相信道德應該由自己定奪,但是很多人卻是開朗地認為道德可以不正字名(矽谷人哈哈),他提醒人類很容易以為,心懷善意的人看法必然跟自己觀點一致。但真正的道德是比需要深深自我檢視,跟懂的人討論,也要願意承認自己錯了這些做起來都超難的,遠比描述不符合道德,來得困難多了。
Wanderlust
把App當鷹架,事實拆掉學習歷程是浪漫,準確,概括正三個階段。發現問題讓人感動興奮。然後獲取的知識需要放在更廣的脈絡,跟其他的知識和理解形勢在比較。最後作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要不要容忍自己的不完滿,個人獨特的親密形式用笨拙但熱情的方式去發揮創意,還是去挖掘創造所有我們需要或想要的超級App,讓大家都過著美好人生?
Wanderlust
把App當鷹架,適時拆掉!!學習歷程是浪漫,準確,概括三個階段。發現問題讓人感動興奮。然後獲取的知識需要放在更廣的脈絡,跟其他的知識和理解形勢在比較。最後作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要不要容忍自己的不完滿,個人獨特的親密形式用笨拙但熱情的方式去發揮創意,還是去挖掘創造所有我們需要或想要的超級App,讓大家都過著美好人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