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妮·浮離
最近的狀態,下收。
掰噗~
中肯!!
艾妮·浮離
Word:越界小情侶已達4000字但應該不夠40%;
AO3:SD,理解世界中,但個人喜好明顯(?
河道:排少(地衣!!!)、愛愛內含光、去唱卡拉ok吧(香港沒有!),都想看但要寫完文(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
艾妮·浮離
影片:越界(寫幾句就重看一小段)、徐先生(馬爾代夫!!!)
現生:仕事要做的事越來越魔幻,可惜暫時不能分享;新聞bot也進度不佳;不過剪了清爽的髮型///

想寫的東西:好想寫有關這個噗少許看法!(但可能會拖到三月中
@EthelT - 我作爲一個搞社會語言學的看到這個專題真的不知道有多開心。這並不是說我和作者的立場和意...
很遺憾地這位作者不是語言專業,更不懂粵語,所以分析香港用語的部分我超級問號,粵語使用者每次看到這類分析都想插嘴(喂)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艾妮·浮離
總結:為甚麼大家可以一天寫這麼多而我只能一天五十字???
Σ◉◉)地衣P♣️⚾🌋
(你
艾妮·浮離
Σ◉◉)地衣P♣️⚾🌋 : 地衣要小心我忍不住跑去看排少(祭品和志弘中學眾人:???
然後地衣也是進度怪物(咦
Σ◉◉)地衣P♣️⚾🌋
那種很多集的東西追起來真的很麻煩,要空出一段時間😂
所以才被我歸類為年度計畫 (結果不小心太喜歡)
艾妮·浮離
Σ◉◉)地衣P♣️⚾🌋 : 喜歡就會暴衝的疾走地衣(比心
thirrith
那個中國用語專題我也有類似的感覺XDD我是從頭讀起還沒有看到香港用語的部分,只看到有一句泛泛地說香港用語和中國用語類似(??),他對中國用語的描述有時候也和我自己的觀察有差別(不過他只是一個人,所以完全預料到了會有不準確的地方)的確很遺憾他不是語言專業,很多時候我也很想從linguist的角度插嘴
thirrith
期待你分享你的看法!!
艾妮·浮離
thirrith : 作者有說到自己是理工出身,之後再進修成為翻譯,所以不是學院派云云,由他敘述香港用語的部分感受到他不太懂粵語(更正,最新那篇他說一點也不會)

看時最大的困惑,也是一直以來討論所謂「中國用語」時個人思考的最大問題——到底甚麼是「中國用語」?

外來語演變的算不算?(現在討論中國用語時不會提出和製漢語吧)從方言引入的算不算?(這位作者覺得算)一地先用再在中國紅起來的算不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算不算?如果不算,這些語言定義是基於政治嗎?(正如會有人說香港用語=中國用語,因為現在香港屬於中國,那我不知道1997年前香港用語算不算英國用語。)

本來很認真地想,結果看到作者最新一篇,他對香港用語認知為零但又要強行討論,就……有種自己認真就輸了的感覺。
所以也很好奇你的看法///
艾妮·浮離
以下都是自己批評他不熟香港用語,不喜可以跳過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8週):《芙莉蓮》隊員之間的「克制」關係,到底是什麼意思? - The N...
//筆者小時候臺灣還沒有「曲奇」這樣的用法,是到最近受到外來的影響才有;剛剛筆者和旅居日本、常前往中國出差的朋友確認過,加上本身Google過的結果,中國的簡體中文同樣也和現在的臺灣一樣是「餅乾」、「曲奇」並用。甚至連一開始筆者桌上的那包餅乾,筆者跑去其製造商的網站看過,發現大部分也都仍是「餅乾」,只有特定類型的產品寫作「曲奇」。

但是筆者稍微往香港相關的網頁找找,發現幾乎看不到「餅乾」這個詞,而全部都是「曲奇」。看來他們是真的比較遵從「只有中式大餅或餡餅才可以叫餅」的老規矩,然後把西方來的cookie翻成了「曲奇」。
艾妮·浮離
至於為什麼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曲奇」來翻譯美式英文的cookie,卻似乎沒有一個中文詞來翻譯英式英文的biscuit,筆者就真的不得而知了。中文當中唯一筆者知道可能是來自英文biscuit的東西,是以前臺灣肯德基會提供的副餐「比斯吉」。
……
總而言之,「曲奇」應該是香港用語。中國與臺灣都有受到這個詞一定的影響,但並不完全,而且兩岸三地之間什麼樣的產品稱作「餅乾」,什麼樣的產品稱作「曲奇」似乎也不太一樣。//
艾妮·浮離
我想請問作者你使用哪個世界線的Google才查不出香港有使用「餅乾」?既然知道香港是使用英式英語,那為甚麼不想想香港的Cookie和台灣的Cookie是不一樣的東西呢?我們的餅乾是Biscuit啊,大哥你不是翻譯嗎???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餅乾都不餅乾了I

//「曲」在粵語中發音為「kuk1」,「奇」是「kei4」。筆者對廣東話一竅不通,所以最後的聲調符號筆者也看不懂,但就算只看羅馬字母,也能看出「kuk-kei」和「cookie」的相似之處。//
我還真的感受到他對廣東話一竅不通。
艾妮·浮離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3週):臉書上出現「通過渠道積累財富」,一看就知道是詐騙廣告 - The ...
//以前在RPG等具有人物等級制度的遊戲裡,等級的寫法一律是「Level XX」,翻譯過來後就會變成「等級XX」(當時很多遊戲不支援把數字和文字對調,或是根本沒有在做遊戲在地化)。因此,在臺灣,至少直到筆者小時候為止,都是將「等級」簡稱為「等」。比方說「等級5」我們口語上會稱為「5等」。

同樣的詞語,在對岸則是簡稱為「級」。前述相同的意思在中國用語中會稱作「5級」、「練級」、「滿級」。詳細的原因筆者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因為「等」理論上應該要是「數字小的等級比較高」,而「等級」卻是相反吧。//
艾妮·浮離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7週):女性第二人稱的「妳」,其實是台灣獨有的用法 - The News ...
//昨天深夜,筆者這季相當愛看的動畫《反派千金等級99》更新了第六集,值得注意的是這集明顯換了譯者,前面講過的兩個「很臺灣」的譯法(人名沒有刻意拉長,以及遊戲「等級」的簡稱)在這集中全都改成了比較「中國」的譯法,另外,從一些地方過度避用「的」這個字(以後有機會再聊)來看,筆者推測應該是換成了香港出身的譯者。//
升級是不是中國用語,我沒研究不好說,但「一些地方過度避用『的』這個字」這方面,有沒有想過是另一個可能,即是現代人很容易濫用「的」呢?

正如他於序言引用余光中所言,濫用「的」是一種歐化現象,那歐化多少能區分用語嗎?
余光中〈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 悟理
選文: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余光中 -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 udn部落格
艾妮·浮離
thirrith
哇原來「台灣人討論中國用語的時候不了解香港還要講香港」這個現象是早有先例的...我還是看噗浪看太少

看了你其他討論中國用語的噗,的確能感覺到一些反覆出現的patterns。我分享這個專題的時候只是把台灣人對中國用語的警覺當成一個現象來看——我在噗裡說「自己的語言自己做決定」既是一個我堅持的原則,也算是戴一個I keep my hands off because it's none of my business的頭盔——但是現在能理解為什麼看到類似的定義不清、對其他文化的不了解、對語言本身而不是身分認同的執著反覆出現的時候會覺得無語了
thirrith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descriptivism vs prescriptivism的概念,我覺得我自己很難做到成為一個真正的prescriptivist然後給語言本身進行什麼價值判斷,但是也能理解在中國政治/文化霸權的時候用語言的prescriptivism相抵抗的邏輯和重要性
艾妮·浮離
thirrith : 中國用語在噗浪根本就月經議題,之後我沒再發,純粹是個人為了心理健康著想不再在噗搜「香港/中國」關鍵字,但當然我挑的討論也很偏頗,畢竟我就是會看到有人不懂粵語卻大肆評論就會森七七wwww

個人認為討論語源是件有趣的事,為了自己身份和政治認同而去在文化有所提防也很合理,我也討厭「優化」、「打假」、「小三」這類字眼,但大家會混在一起說時就很難討論下去,況且大家通常都一知半解(包括自己)。有時也很希望語言學家能從後者角度來說說。

舉個奇特一點的例子,陳雲他雖然政治主張別樹一幟,但個人挺喜歡看他寫語言的書籍,而他說香港中文時主要規限於指正(一)歐化語句、(二)中共官方發明字句,範圍清晰許多就易於討論。
何良懋述評:《中文解毒--從混帳文字到通順中文》
艾妮·浮離
沒有聽過descriptivism vs prescriptivism呢,不過粵語wiki有///

規範語言學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描述語言學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坦白說,由於個人政治認同(和一丁點本科知識殘留),也覺得要警剔用字,於適當場域用恰當無歧義的字句(當然地球村時代也會有語言上的碰撞),所以還是很期待有人(特別是語言學方面的)會認真研究。
比如下面寫的是怎樣界定呢:
汉语地区用词差异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妮·浮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