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27 AM
28
7
讀嘛讀嘛
書名: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作者:陳培豐
類型:臺灣史地
讀墨電子書 AP 連結: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 陳培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作者在序中提出了研究動機,亦即一般人普遍認為臺語歌近似於日本演歌的「轉音」跟「顫音」唱腔其實在日治時期並不存在,相反地,日治時期用的是接近歌仔戲的唱腔。
那麼,為什麼這些演歌元素在戰後才滲入臺灣?
是什麼原因,讓被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所謂本省人逐漸將臺語歌「演歌化」,並把演歌「傳統化」,讓文化往日本靠攏?
本書旨在探索這樣的議題,即副標明確所寫之「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28 AM
稍微整理一下書中提到的各時代臺語流行音樂發展。
1930 以前
音樂工業剛起步還在醞釀。
1914 曾有一群戲曲界的藝師前往日本錄製第一張臺語唱片。
點燈紅(上) - 臺灣音聲一百年
這個時代多是從日本的角度來書寫臺灣,提倡文明、摩登,一如 1933 年所唱的〈跳舞時代〉唱的也是「文明女」的故事。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28 AM
Mon, Jul 1, 2024 7:53 AM
1930-1945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以閨怨歌曲為主,例如〈望春風〉。
雖然知識份子有意透過音樂工業去達到教化的功能,但實際上臺灣所流行的音樂還是閨怨歌曲為主。
此一同時的日本人和韓國人都因為太平洋戰爭而有工業化發展,並從鄉村到都市進行遠距離移動,講述了許多離鄉背井的心聲。
然而,因為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政策偏向農業,臺灣人仍留在鄉村工作者為主,整體發展呈現了凝滯感,閨怨歌曲呼應了這種「等待」,帶來了人民集體性的重構。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36 AM
Sun, Feb 25, 2024 2:37 AM
1945-1950
戰後重建期,硬體設施不足,加上戰爭、國民黨高壓統治等因素,許多戰前的音樂產業工作者離開這個產業。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37 AM
Mon, Jul 1, 2024 7:53 AM
1950-1960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港歌 & 望鄉演歌,例如〈港都夜雨〉、〈思念故鄉〉、〈黃昏的故鄉〉、〈田庄仔兄〉。
雖然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海運並不發達,從事漁業者也不多,但海仍是作為眼前對「自由」的一種寄託跟象徵,開始有了「港歌」的出現。
而,因為國民黨來臺實施的所謂「土地改革政策」,導致臺灣小地主和佃農無法繼續透過務農維生,群眾開始往都市移動,亦出現了以懷念故鄉為主題的歌曲。
「往都市移動」這點跟日本發展類似,臺灣遂翻唱了許多日本的「望鄉演歌」,近乎照單全收,也多有翻唱日本二戰工業化時期所唱之離鄉背井題材曲目者。日本演歌主要以抒情為主,講述生命的艱困、坎坷經驗,和在逆境中自我救贖的必要性,和臺灣人此時的遭遇有相當程度的重合。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42 AM
然而,日本的發展畢竟跟臺灣不同,日本主要是講個人奮鬥,臺灣在翻譯望鄉演歌時,則多半會更寫實地加入有關鄉愁、故鄉之好的描述,以及對未來漂泊不定的擔心。
戰前也有講述鄉愁之歌,但內容多半是比較平面的,戰後的望鄉演歌則是社會集體性的共有情感。
此一時期臺語歌的唱腔開始往前一個殖民統治者的日本演歌靠攏。
把日本演歌的轉音帶入臺語音樂中,並逐漸將臺語演歌化、演歌傳統化。
這階段也演唱了許多以女性感情受挫為主題的歌曲,不過和戰前的閨怨歌曲不同,女性從足不出戶變成了自由戀愛而遭人欺騙,裏面有像是「十三號水門命案」這樣的省籍情結,也有「禁婚令」帶來的感情糾紛。
上述幾點都和國民黨殖民環境有關係,把生活的苦悶寄託在歌曲中,〈思念故鄉〉即是一例,表面上唱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卻是作詞者在經歷白色恐怖後最深沉的心聲。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52 AM
Sun, Feb 25, 2024 2:52 AM
1960-1970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股旅演歌 & 女性勇於面對逆境的主題為流行,例如〈孤女的願望〉、〈為著十萬元〉。
「股旅演歌」是日本 1920-30 年代形成的歌謠種類,主要是講江戶末期流落他鄉的俠客、流氓之人,其流行和日本大正時期都市化的發展有關,「
彌補無產階級大眾來到都市後的挫敗感和空虛
」。
而股旅演歌有一部分被臺灣翻唱成了前述望鄉演歌,也有的在 1960 年代之後被臺灣翻唱,乃因臺灣此一階段有著類似的發展。
戰後經濟快速成長,都市需要更多的勞動人口,有別於日本是配套措施做好,從學校畢業就直接取得企業錄取載著新鮮人到都市,臺灣卻沒有這樣的措施,年輕人離鄉背井時對未來往往有強烈不確定感,也常有被訛詐欺騙的情事。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55 AM
工業化底層員工的痛苦、社會邊緣人的心聲亦在布袋戲中得到了救贖。
《雲州大儒俠》中的角色多半是帶有這種「股旅」味道之人,常常也帶有一部分的缺陷,但卻是這樣有血有肉的角色,讓「失能」成為一種「超能」,帶來了社會邊緣人的救贖。
而這些布袋戲角色的歌曲也同樣膾炙人口。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2:59 AM
總之,讀這本書真的很過癮,內容跟我的興趣範圍高度重疊,所以閱讀的時候思想一直發散,也一直拿自己所知的其他發展來對照(例如:戲曲發展、布袋戲發展等等),也才會在仍閱讀時就先發了三個噗XD
這篇是〈跳舞時代〉:
@heterogeneous - #聽首歌吧 最近在看陳培豐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這篇是有關書中談到閨怨和婦女纏足關聯時的延伸:
@heterogeneous - #閱讀五四三 本噗內容涉及女性纏足(裹小腳)描述,恐引發不適。 《歌唱...
這篇是從臺灣唱腔的流變延伸到上海唱腔的形成:
@heterogeneous - #聽首歌吧 #閱讀五四三 又到了瘋狂播放春節曲目的季節了,真是恭喜恭喜...
不過看完要寫心得的時候就苦惱了,想要摘錄的部分太多就一直懶得動手,拖了三週才著手打字,最後決定寫摘要時不點開書,這樣呈現的就會是經過我自己消化後的版本。
當然寫完之後還是要翻開書對答案,確認自己沒記錯XDD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3:03 AM
Sun, Feb 25, 2024 3:04 AM
爬梳臺語音樂發展本身的歷史,自然會牽涉到很多臺灣史(像是前面提到的「土地改良」政策,或是「民歌運動」形塑了華語歌曲跟臺語歌曲走上不同之路線),如同先前聽《
毋甘願的電影史
》一樣,政策、歷史發展都是環環相扣的,每多讀一點就是多知道自己所在斯土斯地的背景一點,也是審視著自己對這片鄉土的了解有多麼的不足。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3:10 AM
另外寫自己比較有印象的兩點:
一、〈素蘭小姐〉的「素蘭」是日本地區的發語詞,而臺灣在進行跨語言翻唱轉譯時,仍常保留了原曲的風格。
二、對於日治時期知識份子而言,閨怨歌曲屬於靡靡之音,這點是因為臺灣的俚謠、民謠形成較晚,這些傳統歌曲還沒有形成演唱傳統就進入音樂工業化時代,知識分子仍覺得這些音樂不登大雅之堂。
直到戰後進行民謠的採集,這些日治時期的歌曲隨即被民謠化。
其餘想寫的真的很多,電子書上註記劃線之處不勝枚舉,只好推薦大家自己閱讀了。
這邊心得主要是在高鐵上完成,事後發懶也就沒附上參考音樂連結或是節錄內容,不過有興趣的還是可以找一下對應。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3:15 AM
基於自己的興趣,我特別喜歡比較臺語唱腔發展跟上海唱腔發展。
之前曾跟朋友聊過民國三零年代的上海式唱腔,朋友回答道,他以為是黑膠時代的技術導致聲音聽起來會特別尖銳,因此為了回應朋友,我以前有稍微針對這個主題進行了更多的鑽研XD
臺灣是歌仔戲式的本嗓唱腔(像是流行的〈雪梅思君〉等曲子也是歌仔戲調)、上海是京劇戲曲式的小嗓唱腔,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1930 年代的中國知識份子(如魯迅、張愛玲)對於「貓兒腔」也有相當程度的批判,而不同歷史背景和統治環境下,兩邊所唱曲目自然有所差異。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3:22 AM
對應到作者後記提到的「我不但不再認為那些歌不好聽,反倒想告訴讀者:在他們年輕時那些歌曲的辛酸和意義、或是他們曾經遭遇了什麼?」
我在找這本書所提及之曲目時,正是跟我媽一起聽的。
雖然我本來就聽過不少,但還是有些對我來說很陌生的曲目,然而我媽一聽就知道是西卿、黃西田,聽到史艷文的出場曲〈出埃及記〉也會說「喔史豔文要登場了」,就像之前聽《毋甘願的電影史》時媽媽對於臺語電視八點檔以及楊麗花的電影特別有感,跟親身活在那個年代的長輩一起聽書、看書,我自己覺得非常棒。
另外,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小時候看《飛龍在天》時,片尾曲的那首〈七逃人的目屎〉*不是因應《飛龍在天》所做,而是翻唱以前的歌。
※如同本書凡例提及,雖然這些常用的歌曲名稱不是臺語本字,但因流傳甚廣,就根據民眾使用習慣繼續用這樣的名稱。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Sun, Feb 25, 2024 3:22 AM
多了解這些東西真的很快樂。
推薦手邊有這本書的民眾,在閱讀時、聽歌時,可以跟家中長輩一起討論,聽聽他們的故事。
載入新的回覆
書名: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作者:陳培豐
類型:臺灣史地
讀墨電子書 AP 連結:
作者在序中提出了研究動機,亦即一般人普遍認為臺語歌近似於日本演歌的「轉音」跟「顫音」唱腔其實在日治時期並不存在,相反地,日治時期用的是接近歌仔戲的唱腔。
那麼,為什麼這些演歌元素在戰後才滲入臺灣?
是什麼原因,讓被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所謂本省人逐漸將臺語歌「演歌化」,並把演歌「傳統化」,讓文化往日本靠攏?
本書旨在探索這樣的議題,即副標明確所寫之「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1930 以前
音樂工業剛起步還在醞釀。
1914 曾有一群戲曲界的藝師前往日本錄製第一張臺語唱片。
這個時代多是從日本的角度來書寫臺灣,提倡文明、摩登,一如 1933 年所唱的〈跳舞時代〉唱的也是「文明女」的故事。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以閨怨歌曲為主,例如〈望春風〉。
雖然知識份子有意透過音樂工業去達到教化的功能,但實際上臺灣所流行的音樂還是閨怨歌曲為主。
此一同時的日本人和韓國人都因為太平洋戰爭而有工業化發展,並從鄉村到都市進行遠距離移動,講述了許多離鄉背井的心聲。
然而,因為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政策偏向農業,臺灣人仍留在鄉村工作者為主,整體發展呈現了凝滯感,閨怨歌曲呼應了這種「等待」,帶來了人民集體性的重構。
戰後重建期,硬體設施不足,加上戰爭、國民黨高壓統治等因素,許多戰前的音樂產業工作者離開這個產業。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港歌 & 望鄉演歌,例如〈港都夜雨〉、〈思念故鄉〉、〈黃昏的故鄉〉、〈田庄仔兄〉。
雖然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海運並不發達,從事漁業者也不多,但海仍是作為眼前對「自由」的一種寄託跟象徵,開始有了「港歌」的出現。
而,因為國民黨來臺實施的所謂「土地改革政策」,導致臺灣小地主和佃農無法繼續透過務農維生,群眾開始往都市移動,亦出現了以懷念故鄉為主題的歌曲。
「往都市移動」這點跟日本發展類似,臺灣遂翻唱了許多日本的「望鄉演歌」,近乎照單全收,也多有翻唱日本二戰工業化時期所唱之離鄉背井題材曲目者。日本演歌主要以抒情為主,講述生命的艱困、坎坷經驗,和在逆境中自我救贖的必要性,和臺灣人此時的遭遇有相當程度的重合。
戰前也有講述鄉愁之歌,但內容多半是比較平面的,戰後的望鄉演歌則是社會集體性的共有情感。
此一時期臺語歌的唱腔開始往前一個殖民統治者的日本演歌靠攏。
把日本演歌的轉音帶入臺語音樂中,並逐漸將臺語演歌化、演歌傳統化。
這階段也演唱了許多以女性感情受挫為主題的歌曲,不過和戰前的閨怨歌曲不同,女性從足不出戶變成了自由戀愛而遭人欺騙,裏面有像是「十三號水門命案」這樣的省籍情結,也有「禁婚令」帶來的感情糾紛。
上述幾點都和國民黨殖民環境有關係,把生活的苦悶寄託在歌曲中,〈思念故鄉〉即是一例,表面上唱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卻是作詞者在經歷白色恐怖後最深沉的心聲。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股旅演歌 & 女性勇於面對逆境的主題為流行,例如〈孤女的願望〉、〈為著十萬元〉。
「股旅演歌」是日本 1920-30 年代形成的歌謠種類,主要是講江戶末期流落他鄉的俠客、流氓之人,其流行和日本大正時期都市化的發展有關,「彌補無產階級大眾來到都市後的挫敗感和空虛」。
而股旅演歌有一部分被臺灣翻唱成了前述望鄉演歌,也有的在 1960 年代之後被臺灣翻唱,乃因臺灣此一階段有著類似的發展。
戰後經濟快速成長,都市需要更多的勞動人口,有別於日本是配套措施做好,從學校畢業就直接取得企業錄取載著新鮮人到都市,臺灣卻沒有這樣的措施,年輕人離鄉背井時對未來往往有強烈不確定感,也常有被訛詐欺騙的情事。
《雲州大儒俠》中的角色多半是帶有這種「股旅」味道之人,常常也帶有一部分的缺陷,但卻是這樣有血有肉的角色,讓「失能」成為一種「超能」,帶來了社會邊緣人的救贖。
而這些布袋戲角色的歌曲也同樣膾炙人口。
這篇是〈跳舞時代〉:
不過看完要寫心得的時候就苦惱了,想要摘錄的部分太多就一直懶得動手,拖了三週才著手打字,最後決定寫摘要時不點開書,這樣呈現的就會是經過我自己消化後的版本。
當然寫完之後還是要翻開書對答案,確認自己沒記錯XDD
一、〈素蘭小姐〉的「素蘭」是日本地區的發語詞,而臺灣在進行跨語言翻唱轉譯時,仍常保留了原曲的風格。
二、對於日治時期知識份子而言,閨怨歌曲屬於靡靡之音,這點是因為臺灣的俚謠、民謠形成較晚,這些傳統歌曲還沒有形成演唱傳統就進入音樂工業化時代,知識分子仍覺得這些音樂不登大雅之堂。
直到戰後進行民謠的採集,這些日治時期的歌曲隨即被民謠化。
其餘想寫的真的很多,電子書上註記劃線之處不勝枚舉,只好推薦大家自己閱讀了。
這邊心得主要是在高鐵上完成,事後發懶也就沒附上參考音樂連結或是節錄內容,不過有興趣的還是可以找一下對應。
之前曾跟朋友聊過民國三零年代的上海式唱腔,朋友回答道,他以為是黑膠時代的技術導致聲音聽起來會特別尖銳,因此為了回應朋友,我以前有稍微針對這個主題進行了更多的鑽研XD
臺灣是歌仔戲式的本嗓唱腔(像是流行的〈雪梅思君〉等曲子也是歌仔戲調)、上海是京劇戲曲式的小嗓唱腔,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1930 年代的中國知識份子(如魯迅、張愛玲)對於「貓兒腔」也有相當程度的批判,而不同歷史背景和統治環境下,兩邊所唱曲目自然有所差異。
我在找這本書所提及之曲目時,正是跟我媽一起聽的。
雖然我本來就聽過不少,但還是有些對我來說很陌生的曲目,然而我媽一聽就知道是西卿、黃西田,聽到史艷文的出場曲〈出埃及記〉也會說「喔史豔文要登場了」,就像之前聽《毋甘願的電影史》時媽媽對於臺語電視八點檔以及楊麗花的電影特別有感,跟親身活在那個年代的長輩一起聽書、看書,我自己覺得非常棒。
另外,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小時候看《飛龍在天》時,片尾曲的那首〈七逃人的目屎〉*不是因應《飛龍在天》所做,而是翻唱以前的歌。
※如同本書凡例提及,雖然這些常用的歌曲名稱不是臺語本字,但因流傳甚廣,就根據民眾使用習慣繼續用這樣的名稱。
推薦手邊有這本書的民眾,在閱讀時、聽歌時,可以跟家中長輩一起討論,聽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