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斯
閒聊 超級行銷術:認知作戰
最近看了《引領瘋潮》這本書,裡面有些東西實在很有趣,想來分享一下。
書中提到,社會規範(約定俗成)的本質,有時與是非對錯、利害吉凶完全無關,而僅是一種社會協調的結果。
作者首先舉的例子是瑞典的H-day
H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7年時,靠左行駛的瑞典決定全面換成靠右行駛。因為知道一定會引發交通混亂,所以花了好幾年提前幫大家做心理準備跟宣傳,H-day來臨前更不斷宣傳就是明天、明天要換囉!換日當天前五個小時,全國禁止行車,所有道路標示全面重漆重換,那麼結果如何呢?
薛西斯
結果還是不可能完全順利上路,仍有許多交通混亂發生。

但這個事件進行了很大很長期的宣傳,所以混亂發生,很難單純歸咎於有人不知道。作者主張,發生混亂的一個原因,是很普遍的人類心理:當你靠右行駛時,卻發現對面來車好像怪怪的,對方知道今天要更換嗎?如果他不知道,這樣下去會不會對撞?於是你也猶豫了。
薛西斯
也就是說,一個全新社會規範上路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期。磨合的理由是大家在探頭探腦,不知道隔壁這樣做了沒,如果隔壁沒做,我做了可能會有損失。當每個人都探頭探腦時,改變就不會發生,或者陷入持續混亂。
薛西斯
接著作者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這樣的:

一群人隨機配對,兩人一組,系統會發送人物照片給他們。他們要回答覺得照片中人最可能叫什麼名字?當然這兩人不會知道對方猜了什麼名字,如果兩人猜一樣的名字,就可以得到獎金。如果兩人猜不一樣的名字,就要罰錢。然後洗牌、換組,跟下一個人組隊猜名字。
薛西斯
好詭異的實驗,乍看完全不知道想幹嘛,人的長相跟他的名字會有正相關嗎?或者這是通靈實驗嗎?
薛西斯
實際上,這是一個社會規範如何誕生的培養皿,剛開始大家就像H-day剛換日的瑞典人一樣亂七八糟瞎猜,但假設有一次兩人剛好猜中一樣的名字A,快樂地得到了錢,他們可能會覺得這名字還不錯(是不是滿熱門常見,所以別人也在猜這個?),於是下次換組時,就又拿這個名字賭賭看。
薛西斯
這代表兩人有了動機,把A這個名字散布出去,而這很可能也會帶動其他人對A產生印象(好像遇到幾次都有人猜這名字,不如我也來試試看…?),漸漸的,猜A的人愈來愈多,只要你猜A,你和對方同步的機率也變高(然後就得到錢錢啦!),最後就慢慢洗出一套大家都猜A的規範。
薛西斯
為了避免相撞,需要有社會規範的建立,為了有效協調,人們會不自覺模仿身邊的人。
薛西斯
但這並不是這個遊戲最有趣的地方,實驗進入第二步驟,接著實驗者想知道,「要花多大力氣才能推翻現有社會規範換一套新的?」
薛西斯
實驗方法很簡單,在現有群組磨出一個熱門名字後,他們又放一撥人進去,這組鯰魚(?)是B的忠實擁護者。不管天打雷劈、風晴雨雪,永遠只猜B這個名字。因此他們勢必也會帶來一波風潮,如果你猜B的話,也有機會和對方同步(然後就得到錢錢啦!這是實驗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薛西斯
那麼,這撥人馬究竟要有多少人,才有辦法推翻A,擁護新王B上位呢?大量反覆實驗後,作者認為大約25%左右是一個引爆點。
薛西斯
只要群體內有25%的人一直在推BBB,最後社會規範就會被洗成B。
薛西斯
引爆點這種東西的特色,就是全有和全無,21%挑戰者和25%挑戰者看起來差不多,但21%挑戰者的社會反應就是跟17%、10%、2%挑戰者沒有差別。

要改變一種社會文化,只需要有25%的人大聲倡議,規範就有可能鬆動。(當然我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為此數字背書,畢竟,冒著被罰錢的風險換猜一個新名字,跟改換整套社會體系難度相差很多,也許數字會有變動,不過整體來說,我認同這種趨勢是存在的。)
薛西斯
反過來說,這個25%也能倒打一耙,熄滅煙火。
薛西斯
作者接著提到一起中國鎮壓新疆的事件,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放出一批五毛洗地。

早期中國的做法可能是建立自己的正當性,例如宣稱中國警察鎮壓的都是壞蛋、新疆人好壞都是恐怖份子。但獨裁者的進化是愈來愈細緻的,如今中國採行的做法,不再單純是跟話題對著幹。

以我們自己日常觀察到的,有時是直接消音該話題(但可能會引起反效果,例如中國人發明出一堆河蟹諧音來對抗,而且這種全面管控只有中國辦得到)
薛西斯
而有時更巧妙,是放出一批人開始討論無意義的話題,例如明星八卦等,將新話題炒上熱搜。就像在沸騰的鍋裡倒水,不論如何,讓滾水冷卻下來,避免超過25%。因為一旦25%以上的人持續在談論這個話題,按作者的理論,就有可能造成顛覆性的破壞,使社會規範被迫修改(=革命)。
薛西斯
這種洗地工作除了五毛外,更低成本的是放出機器人,光是一群機器人侵入你的社交平台,持續回音這件事,就會造成25%聲音存在的假象。
薛西斯
我想,這個25%就是認知作戰的本質。

認知作戰的重點,並不單純在假消息、似是而非的扭曲、所以大家應該要多學習媒體識讀才能擊破等等…

認知作戰的重點更在「大量」,不對,甚至也不必多大量,按本書的理論,大約25%就足夠。
薛西斯
只要你的周圍環境許多人(也可能是機器)不停重複重複重複一件事,不管他多不合理,超過25%,就可能讓你同意他更改先前的社會規範 = 雖然這件事不太合理但你仍接受了。

因為你需要跟社會磨合。
薛西斯
其實說白了一文不值,就是「三人成虎」的原理。

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意思,但知道不等於理解或感同身受,畢竟大家日常生活中多半就是將這句話作為一個成語來理解,就像讀過廉恥的人也不一定知恥,大多數人(包含我)都覺得自己天縱英才,絕不會被「三人成虎」。
薛西斯
但猜名字實驗讓我很震驚,原來要讓三人成虎變成三人成貓成狗,是像泡出黃金比例的好喝抹茶拿鐵一樣,真的有SOP可以做到的。
薛西斯
就這一點來說,嘲笑認知作戰(每看到這個詞就開始台灣價值、中共同路人…等等),本身也是一種25%原理,當你身邊常常看到有人嘲笑認知作戰時,你就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認知作戰真的很可笑?

而讓你懷疑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三人成虎,不需要講道理,只要很多人持續講就可以。(當然,如果您正是一位感覺認知作戰很可笑的人,也可以據此理論,反證認知作戰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因為薛西斯的同溫層有25%的人一直在推播認知作戰多可怕,使他成為一個如驚弓之鳥的1450)
薛西斯
這並不是要說增強媒體識讀就沒用,像台灣近年常出現一些奇怪貼文同時大幅洗版,但因為太荒謬可笑,雖使用繁體字卻對台灣理解錯誤百出…(說台北疫情期間屍橫遍野之類的),立刻招來反制,大家群起嘲笑,有時甚至用充滿趣味性的方式反擊,例如偷對方TAG來發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因為使用者有能力快速判別資訊可信度。

但這種反制成功的例子,我想重點也並不僅僅是識讀成功,更重要的或許是:這引起另一波嘲笑荒謬的風潮、引起另一批25%把這些人的言論洗掉或混淆了。
薛西斯
那荒謬程度不高不低的呢?

會突然在想這件事,是因為這兩年的政治攻防,似乎陷入一種模式,叫做「有理講不清」。

近期比較明確的例子是國民黨議員出來打蕭美琴國籍這件事。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我想這個是一件0爭議又極其無聊的事情,既然蕭美琴已經通過中選會考核,那當然國籍就沒問題了吧?
薛西斯
所以理論上這是一個打不動的事情,即使如此,還是可以開記者會,不管記者會內容說了什麼、講不講理,但只要對手再次開記者會宣稱什麼,就給人一種「啊、雖然上次他們澄清了,但澄清內容是不是假的或魚目混珠啊?不然為什麼人家又要開記者會?不可能沒內容還開記者會吧?一定是有抓到什麼把柄才對!」
薛西斯
最後就這樣沒完沒了,澄清方只能一直講一樣的論調,因為結論就是那樣呀(國籍!沒問題!),但不管有沒有合理解釋,只要對方再開一次記者會,持續讓這個話題浮在社會上,周圍還有25%的人在講這件事,那應該就是澄清失敗吧?那應該就是還有問題吧?

而要唯一終止這種洗版的方式,現行看到最有效的,就是攻擊標靶退場。
薛西斯
比如趙天麟退選。假設趙天麟沒退選,就算他的中國籍女友親自現身,公布個人祖宗十八代履歷及三十年通聯記錄金流紀錄疫調足跡(?)、甚至八個無國界組織派出神鬼級偵探來檢查女子清白,最後證明此人不是間諜,我想,也沒用。證明完了,對手再開記者會,鬼打牆上次論調,那麼此人就依然是不清白的。
薛西斯
這種無理取鬧打法大概從疫情時代後就一直持續,而且事實證明有用,不需要明確舉證或提出合理推論,只要讓話題一直存在(存在方式是開記者會,可以不發表任何新內容,只要開記者會),他就是有問題的、沒有澄清清楚的。
薛西斯
我也不曉得這種東西到底要怎麼對付,老實說我個人能想到的唯一解決方法,就是和對方一樣無賴。

當對方開記者會:「有問題!」,我方就開記者會「沒問題!」。

細節反正也沒人聽,會聽的人第一次就聽了。每次一直回覆一樣的東西,反而給人跳針、狡辯的印象。乾脆以逸待勞,被抓出小毛病後,再針對小毛病回覆,因此每次澄清內容都不同,建立「所有質疑都能一一澄清擊破」的印象。

不過,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也很可能造成「哼!為什麼不一次講清楚?持續被擠牙膏爆料,背後一定水還很深。」的反效果印象。
薛西斯
我不知道正確做法是什麼,但在如今的世界,是非對錯的細節,似乎只有被傳達一次的價值。想知道的人會自己去找到,而不想知道的人,需要的只是持續看到生活中25%無理取鬧「這是對的」、「這是錯的」,最後看哪邊更占上風,西瓜偎大邊。
薛西斯
但這不是因為人民水準低落、人民烏合之眾。

這是25%,是人做為社群動物的天性。

本能是否終究無法依賴理性,而只能通過本能來反制呢?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
薛西斯
或許大家也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如果飯店要鼓勵你順手關水龍頭,最好的方法,並不是告訴你地球多需要你付出努力、節水能為生活帶來多少好處、順手關緊水龍頭每年能省多少噸水等等…

最好的方法是:告訴你有世界上許多許多人,他們都會隨手關緊水龍頭。
薛西斯
以上是AP連結,你從這裡買書我就會得到錢錢。
文善的不白之冤跟本文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他們是我最近一起看的書,都讓我感到很快樂,所以如果你想買啤酒我就順便推薦你炸雞,是無情業配。但它讓我重新覺得有人在寫推理小說真的還是能帶給人快樂的一天還是很有意義的(??)
iPeter
感謝分享
Narrator遊戲
好棒的分享,看完之後想買了
薛西斯成為這本書關鍵的25%
吐司貓咪動力爐
薛薛這篇好棒!
喬治鼠
感謝分享
瀰霜〞
感謝分享!
貝蒂史東💮現生忙碌中
感謝分享!整理得好好
森久🍅看書
感謝分享!分享的內容好多重點
黃臉婆
可怕
所以網軍洗風向是有用的欸...只要25%就夠了....💔
羅羅杏.索隆
感謝分享,有些事真的是人的天性Orz
唉唷謂呀
25%就像是從眾效應....

之前在某部作品看過一句話「人們只想看自己想看的而不是真相,真相不重要。」
Reco
大感謝! 這篇長文探討了「認知作戰」如何在社會規範的建立與打破中發揮作用,並提出「25%原理」:只要25%的人持續宣傳某個觀點,即使觀點荒謬,也能影響其他人的判斷,進而改變社會規範。

總結:
社會規範的建立與改變,不是單純的理性判斷,而是受「模仿」、「同步」和「25%原理」等因素影響,這解釋了為何很多荒謬言論也能影響大眾觀感。
認知作戰的本質並不在於「假消息」,而在於「大量重複」和「製造假象」,透過洗版、機器人等方式,製造出「25%」的假象,進而影響社會輿論。
在缺乏可靠資訊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西瓜偎大邊」,選擇相信更容易獲得的資訊,即使是荒謬的。
本文揭示了「三人成虎」的原理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並指出其在政治攻防中的實用性,說明了為何「有理講不清」的情況越來越多。
Reco
弱點:
「25%原理」缺乏客觀數據支撑。雖然作者透過實驗和例子佐證,但「25%」只是一種推論,並未經過嚴謹的科學驗證。
過於強調「25%原理」的影響力,忽視了其他因素。社會規範的改變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個人價值觀、資訊來源、社群影響力等,並非單純由「25%」決定。
對「認知作戰」的定義過於狹隘。作者將「認知作戰」局限於「洗版」、「製造假象」等手段,忽略了認知作戰的多樣性,例如利用情緒、心理操控等方式影響大眾。
對抗認知作戰的方法不夠全面。作者僅提出「反制」和「無視」兩種方式,但缺乏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結論:
以淺顯易懂的例子和實驗結果,揭示了「認知作戰」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並對「25%原理」進行了分析。然而,文章也存在一些盲點,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認知作戰」的本質及其對抗策略。
Reco
建議:
對於「25%原理」的影響力,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和驗證。
需要探討更多關於認知作戰的類型和手段,以及其對不同人群的影響。
需要思考更有效的對抗認知作戰的方法,例如建立健全的資訊傳播機制、提升公民媒體素養等。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