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11 AM
Fri, Oct 27, 2023 4:22 AM
15
4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2023全站馬拉松
剛剛巡田水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
美國高等教育與矽谷產業
Higher Education and Silicon Valley
仔細一看,原來是史丹佛大學的一個研究計畫報告,主要針對1970-2012 年的舊金山灣區各種高等教育和產業合作、人才供給的模式分析。
美國高等教育與矽谷產業 - WILLIAM RICHARD (DICK) SCOTT | Readmoo...
總之是本被我巡田水才發現的書,不然應該是出版即絕版的概念吧。
⋯其實現在多半也是出版即絕版的料,如果大家有興趣,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我想再版機率極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11 AM
Sun, Oct 15, 2023 11:56 PM
中譯本有部分內容來自中國的翻譯研究計畫。由於中國想要發展澳港粵大灣區的產業和高等教育的區域發展計畫,於是就想借鑑矽谷經驗(聽說現在矽谷是流量密碼?XD)。總之,歷時三年,有了中譯本。
台灣不知道出版這本書是不是也是一個研究計畫來著,因爲相當陽春,還是版式而不是流式電子書。
由於是研究計畫的結案報告直接翻譯,並沒有針對一般大眾潤飾過,本來編排行文就也是相當生硬。另外翻譯不是非常通順,大概是做苦力的研究生翻的,然後也沒有經費讓一個編輯重新校對。
最後,我覺得出版社應該也沒有再努力一下潤飾,或想想怎麼包裝或宣傳,就是個研究論文上傳的出版方式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18 AM
Sun, Oct 15, 2023 7:50 AM
不過瑕不掩瑜,他這裡面涵蓋的高等教育,並不是只有公私立大學,除了 UC、CSU也有社區大學,甚至還包含了 bootcamp、營利及非營利、線上和非線上機構等等。
我覺得唯一可惜之處,就是他的研究資料只到了 2012,但我覺得 2012-2023 這十年有非常巨大的變化,像是線上教育這塊,有指數型成長,再經過疫情的催化,遠非研究當時情況可以同日而語。
但是提出的研究分析架構,我覺得還是蠻有參考意義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20 AM
Sun, Oct 15, 2023 7:51 AM
雖然我作為看熱鬧的路人,主要是看一個修身養性,不過我覺得看研究者怎麼研究我們天天生活的地方,也是蠻有趣的事。
⋯有一種鄉土教材的感覺?吾家吾鄉?XDDDD
而且第一章就借用一個從拿H1B 來矽谷工作的台灣人,來帶出劇情。
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幹嘛去坐公車,除了google交通車,我沒聽過誰坐公車上班的,也太不方便了,而且這個公車路線太可疑了,相當刻意。
不過中間經過 XX地看到OO,就會讓我沈思XX有OO嗎?還經過了敝校,竟然還被數到,感覺蠻有趣的 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25 AM
抄一下目錄:
目錄
中文版序
全書導讀 周祝瑛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變遷中的舊金山灣區高等教育生態
第三章 舊金山灣區的區域經濟
第四章 影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多元因素
第五章 不同地區的各類型學院與大學
第六章 調適的結構與策略 第七章 政策啟示與借鏡 附錄A 本書貢獻者 附錄B 隱形學院:被全美後期中等教育資料系統所遺漏的多元錄取管道高等教育機構 參考文獻
francesp
@francesp
Sun, Oct 15, 2023 7:27 AM
異類矽谷:老派矽谷工程師不正經的深度田野踏查 (電子書)
正在看這本 作者文筆很好 因為我家先生也在科技業 頗有共鳴 作者提到印度人的部分我大笑好幾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7:33 AM
Sun, Oct 15, 2023 7:58 AM
francesp
: 哦哦哦,妳也在灣區嗎?XDDDD
印度人是灣區日常!我有時候和台灣朋友開玩笑說矽谷腔就是印度腔,要習慣啊~😂🤣🤣
francesp
@francesp
Sun, Oct 15, 2023 8:08 AM
不是 我們住德國 先生是在德商的科技業 不過職場文化和書中提到的很類似 真的是充滿各種競爭鬥爭人人自危 一板一眼的德佬不知如何和不時無厘頭的印度人相容 🤣🤣🤣 鱸魚是工程師性格 就是這樣 有時候一個點過不去就是過不去 一直糾結在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16 AM
Sun, Oct 15, 2023 8:17 AM
francesp
: 了解!印度人也是各種性格都有啦,不過總體上來說,我覺得第一代移民很多都蠻會爭取的 aka 很會凹。在溝通過程中有時候會感覺勞累~
不過也蠻多人滿好的啦,他們超團結的,好康道相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22 AM
Sun, Oct 15, 2023 11:57 PM
這本書提到的專業院校和培訓,這幾間就在旁邊,我就都沒聽過耶!
Palo Alto University 專攻心理學學位,包含 BS, MS, PhD/PsyD
Palo Alto Universit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Couns...
Cogswell Polytechnical College 我發現這間學校現在改叫 The University of Silicon Valley
聽說矽谷現在是流量密碼,看來英文本尊也是XD
University of Silicon Valley | University of Silicon...
這個學校專門提供數位影音/遊戲設計/音樂製作等的學程和學士學位
他還提了一下貨車駕駛學校,還有 bootcamp。舉的例子竟然是 Ruby,這真是時代的眼淚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39 AM
Sun, Oct 15, 2023 10:21 AM
!!
原來 U of Phoenix 跟舊金山如此有淵源!話說這是個我一來美國就到處看到的連鎖補習班式的大學。讀這本書發現2010高峰時期一度有四十萬人就讀啊!
創辦人是 City College of SF (社區大學)和 Berkeley 畢業的,在 SJSU 任職,提議開設在職班不成後,1974在 U of SF 試辦,第一批學生是要拿學士的警察和想拿碩士的老師。後來由於訴訟問題,跑去 Arizona 才變成鳳凰城大學。
這件大學提供函授課程和學位,我覺得應該也算最早做遠端教學的先驅吧 😂
也是一路走來風雨不斷,爭議很多。
永遠的真田幸村
@ivanusto
Sun, Oct 15, 2023 8:58 AM
不錯耶,這本條理清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59 AM
永遠的真田幸村
: 畢竟是研究計畫的報告啊,條理一定要清晰,學術論文嘛,要經得起審核推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9:19 AM
Sun, Oct 15, 2023 9:31 AM
這個圖畫的好漂亮啊 😂
可惜只畫到2013。
話說在講矽谷產業結構的第三章講到創投,以及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在創投和新創產業扮演遠遠超過一般銀行的角色。
哎呀、真是時代的眼淚⋯
不過現在 SVB 在 First Citizens Bank 下了,還是繼續維持營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5:59 PM
Sun, Oct 15, 2023 6:22 PM
版式的問題就是無法複製或畫線啊!
大學更接近寺廟而不是企業這句話還蠻有趣的!😂
大學和企業都強調知識、專業和創造力。
大專院校將自己視為:
1. 知識與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2. 服務公眾、為社會準備有知識有思想的公民
3. 科學研究是為了拓寬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解和擴大知識的領域,而不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或保衛短期效益
這篇段落之後講到企業要大專院校解決特定問題,尤其是獲得合格勞動力以此服務於他們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系統,將創造力與知識當作成功的商品和服務的引導者。學生與雇主把知識當作私人財產,個人的學位證書不同,那麼具體的技能和知識的擁有程度也不一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6:27 PM
Sun, Oct 15, 2023 6:31 PM
我覺得關於大學教育是什麼,其實一直是很有趣的爭議。
包含前幾天在討論的高中畢業生,已經拿到業界很好的職缺,是否還需要去念大學?
由於矽谷/灣區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比其他地區變動更快更迅速,學校體系如何回應區域的企業要求也成為了很有趣的議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6:50 PM
談到了人口增加,但UC 等四年制公立大學並沒有增加學生人數,無法回應地方需求。這裡的人數還是用2005,從那之後過了18年,學生人數和人口增長程度應該是更不成比例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10 PM
Sun, Oct 15, 2023 8:13 PM
第四章談影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多元因素。
根本就時代的眼淚啊!
他已經在講教育費用高漲的財政負擔的問題了, 1970 年代聯邦補助可以補助80%的大學費用。2010-2011他列出的價錢是17000+,只能補助1/3不到。
我不知道他這個價錢是只算學費還是加上 room & board,但我想是加上 room & board 的,因爲我那時候已經差不多開始做財務規劃的business 了,這數字和我印象中還蠻符合的。
2011年左右,Berkeley 還有個示威,因為那一年學費漲了11%。佔領華爾街運動大概是2010年的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14 PM
Sun, Oct 15, 2023 8:22 PM
今年(2023) UC 針對加州居民的學雜費,已經來到了一年$43000左右吧。
12年間大約是原來的2.5X。也就是說學雜費大約是以平均每年 8% 複利成長。
這件事 S&P500 500 都及不上 😂
S&P500 20-25年的平均報酬率,歷年來大部分都在7.x-8.x% 浮動而已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8:39 PM
翻譯出現重大錯誤,Coursera 翻成可汗學院也太扯了吧!
翻譯者根本不知道 Khan Academy 是針對 K-12 為主嗎?
在整個講Coursera 的案例4.3都把 Coursera 翻成可汗學院,實在是太離譜的錯誤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9:26 PM
Sun, Oct 15, 2023 9:27 PM
第四章提到了網路教育 MOOC 的出現,使 2010 一些人提出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設計自己的大學」。
但本書提出依照學習者自己的成熟度和判斷力來繪製自己的課程與促進相關智力支持(我在懷疑這原文是不是enh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感覺「促進智力支持」超奇怪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管理和安排這些任務的技能,恰好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關。在書中提到,大多數受益於類似課程的學生,此前已經有大學學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9:29 PM
Simon 1945/1977 提出個體認知侷促性的觀點,組織是為了簡化複雜流程。所以書中原則上還是認定,學生會從大學受益。
話說這件事(應該要安排修什麼課、課之間有什麼樣的前後關係、每個 track 會訓練出什麼樣的成果),現在包含 Coursera 也有愈來愈多的參考啦。但有沒有能力判斷這些建議課程合不合用,的確還是需要一定的判斷力。🤔️
當然他也還是提出認證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Oct 16, 2023 8:45 AM
好的!看完了!
後面有一些政策建議。大概本來就是寫給加州政府的報告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Oct 16, 2023 9:01 AM
後半段主要就是根據區域,講一講不同學校受矽谷產業影響如何因應的對策。營利學校變化快速,但公立學校反應遲鈍。而SJSU 被當成靈活因應社會需求的公立學校案例研究。
載入新的回覆
剛剛巡田水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 美國高等教育與矽谷產業
Higher Education and Silicon Valley
仔細一看,原來是史丹佛大學的一個研究計畫報告,主要針對1970-2012 年的舊金山灣區各種高等教育和產業合作、人才供給的模式分析。
總之是本被我巡田水才發現的書,不然應該是出版即絕版的概念吧。
⋯其實現在多半也是出版即絕版的料,如果大家有興趣,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我想再版機率極低😂
台灣不知道出版這本書是不是也是一個研究計畫來著,因爲相當陽春,還是版式而不是流式電子書。
由於是研究計畫的結案報告直接翻譯,並沒有針對一般大眾潤飾過,本來編排行文就也是相當生硬。另外翻譯不是非常通順,大概是做苦力的研究生翻的,然後也沒有經費讓一個編輯重新校對。
最後,我覺得出版社應該也沒有再努力一下潤飾,或想想怎麼包裝或宣傳,就是個研究論文上傳的出版方式 😂🤣🤣
我覺得唯一可惜之處,就是他的研究資料只到了 2012,但我覺得 2012-2023 這十年有非常巨大的變化,像是線上教育這塊,有指數型成長,再經過疫情的催化,遠非研究當時情況可以同日而語。
但是提出的研究分析架構,我覺得還是蠻有參考意義的。
⋯有一種鄉土教材的感覺?吾家吾鄉?XDDDD
而且第一章就借用一個從拿H1B 來矽谷工作的台灣人,來帶出劇情。
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幹嘛去坐公車,除了google交通車,我沒聽過誰坐公車上班的,也太不方便了,而且這個公車路線太可疑了,相當刻意。
不過中間經過 XX地看到OO,就會讓我沈思XX有OO嗎?還經過了敝校,竟然還被數到,感覺蠻有趣的 XDDDD
目錄
中文版序
全書導讀 周祝瑛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變遷中的舊金山灣區高等教育生態
第三章 舊金山灣區的區域經濟
第四章 影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多元因素
第五章 不同地區的各類型學院與大學
第六章 調適的結構與策略 第七章 政策啟示與借鏡 附錄A 本書貢獻者 附錄B 隱形學院:被全美後期中等教育資料系統所遺漏的多元錄取管道高等教育機構 參考文獻
印度人是灣區日常!我有時候和台灣朋友開玩笑說矽谷腔就是印度腔,要習慣啊~😂🤣🤣
不過也蠻多人滿好的啦,他們超團結的,好康道相報。
Palo Alto University 專攻心理學學位,包含 BS, MS, PhD/PsyD
Palo Alto Universit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Couns...
Cogswell Polytechnical College 我發現這間學校現在改叫 The University of Silicon Valley
聽說矽谷現在是流量密碼,看來英文本尊也是XDUniversity of Silicon Valley | University of Silicon...
這個學校專門提供數位影音/遊戲設計/音樂製作等的學程和學士學位
他還提了一下貨車駕駛學校,還有 bootcamp。舉的例子竟然是 Ruby,這真是時代的眼淚啊。😂🤣🤣
原來 U of Phoenix 跟舊金山如此有淵源!話說這是個我一來美國就到處看到的連鎖補習班式的大學。讀這本書發現2010高峰時期一度有四十萬人就讀啊!
創辦人是 City College of SF (社區大學)和 Berkeley 畢業的,在 SJSU 任職,提議開設在職班不成後,1974在 U of SF 試辦,第一批學生是要拿學士的警察和想拿碩士的老師。後來由於訴訟問題,跑去 Arizona 才變成鳳凰城大學。
這件大學提供函授課程和學位,我覺得應該也算最早做遠端教學的先驅吧 😂
也是一路走來風雨不斷,爭議很多。
可惜只畫到2013。
話說在講矽谷產業結構的第三章講到創投,以及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在創投和新創產業扮演遠遠超過一般銀行的角色。
哎呀、真是時代的眼淚⋯
不過現在 SVB 在 First Citizens Bank 下了,還是繼續維持營運。
版式的問題就是無法複製或畫線啊!
大學更接近寺廟而不是企業這句話還蠻有趣的!😂
大學和企業都強調知識、專業和創造力。
大專院校將自己視為:
1. 知識與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2. 服務公眾、為社會準備有知識有思想的公民
3. 科學研究是為了拓寬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解和擴大知識的領域,而不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或保衛短期效益
這篇段落之後講到企業要大專院校解決特定問題,尤其是獲得合格勞動力以此服務於他們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系統,將創造力與知識當作成功的商品和服務的引導者。學生與雇主把知識當作私人財產,個人的學位證書不同,那麼具體的技能和知識的擁有程度也不一樣。
包含前幾天在討論的高中畢業生,已經拿到業界很好的職缺,是否還需要去念大學?
由於矽谷/灣區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比其他地區變動更快更迅速,學校體系如何回應區域的企業要求也成為了很有趣的議題。
根本就時代的眼淚啊!
他已經在講教育費用高漲的財政負擔的問題了, 1970 年代聯邦補助可以補助80%的大學費用。2010-2011他列出的價錢是17000+,只能補助1/3不到。
我不知道他這個價錢是只算學費還是加上 room & board,但我想是加上 room & board 的,因爲我那時候已經差不多開始做財務規劃的business 了,這數字和我印象中還蠻符合的。
2011年左右,Berkeley 還有個示威,因為那一年學費漲了11%。佔領華爾街運動大概是2010年的事。
12年間大約是原來的2.5X。也就是說學雜費大約是以平均每年 8% 複利成長。
這件事 S&P500 500 都及不上 😂
S&P500 20-25年的平均報酬率,歷年來大部分都在7.x-8.x% 浮動而已 😂🤣🤣
翻譯者根本不知道 Khan Academy 是針對 K-12 為主嗎?
在整個講Coursera 的案例4.3都把 Coursera 翻成可汗學院,實在是太離譜的錯誤了😑
但本書提出依照學習者自己的成熟度和判斷力來繪製自己的課程與促進相關智力支持(我在懷疑這原文是不是enh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感覺「促進智力支持」超奇怪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管理和安排這些任務的技能,恰好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關。在書中提到,大多數受益於類似課程的學生,此前已經有大學學位。
話說這件事(應該要安排修什麼課、課之間有什麼樣的前後關係、每個 track 會訓練出什麼樣的成果),現在包含 Coursera 也有愈來愈多的參考啦。但有沒有能力判斷這些建議課程合不合用,的確還是需要一定的判斷力。🤔️
當然他也還是提出認證的問題。
後面有一些政策建議。大概本來就是寫給加州政府的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