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感想]如何評判一個作品劇情結構或形式內容不佳?

首先要區分出「解讀、評價、喜好的差別」
【課本沒教的:】你說歌詞寫不好,我的喜歡就是錯的嗎?解讀、評價、喜好的差別
https://images.plurk.com/4whgK227shhgl4nlDZ1hPt.png https://images.plurk.com/2bz78Pk1xTZSXUQTkMwqkm.png https://images.plurk.com/29ygeNZjQrEE8P9dqm7sOa.png https://images.plurk.com/59LGTzMSwOAIlRtDxygWF7.png

一般在分析作品的時候,喜歡不喜歡並不是「客觀評判」的標準,因此「不爽/不喜歡不要看」才會被稱作「無效的大絕」
(其他分析技巧下收)
kellerlin
當我們開始「解讀」作品,就表示對於一個作品,可以從內文找到有客觀/普遍/大家都有共識/低層次的正確答案與證據,當作品的某些地方跟正確答案有出入的時候,我們有好理由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表現/演出,或甚至,這個表現形式非常差勁」可能會去回頭指涉是作者或編輯的錯誤與疏失

以分析歌詞好壞為例子:
「並不是把白話文的手腳砍斷,就會有古典詩的質感」
音闕詩聽〈芒種〉:並不是把白話文的手腳砍斷,就會有古典詩的質感|聽歌職業病

以分析動漫作品為例子:
並不是把老哏砍掉,就會有反套路的效果
比方迪士尼最近的經典系列動畫電影、比方JUMP最近強調反套路的異色連載作品
kellerlin
很多時候,我們嘲笑說「小說需要邏輯,現實不用」是在諷刺現實無常什麼破事都有可能發生,然而為什麼當這種荒謬的破事無法用在作品表現上呢?因為讀者會看不懂,就像塑造一個善良的角色卻滿腔熱血說「我為了你殺光的所有人」,此時一般人的被追求者大概會非常驚恐,這哪裡善良了根本是災難等級的反社會病嬌,而不是「哇你好善良喔我戀愛了」吧?因為這是違反社會倫理道德定義跟角色設定/人物設定邏輯的事情

以分析歌詞為例子:
「同學,你的文字邏輯出連環車禍了」
陳雪凝〈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同學,你的文字邏輯出連環車禍了|聽歌職業病

以分析動漫作品為例子:
你的劇情/角色邏輯出連環車禍了
比方DC跟漫威的超級英雄改編電影、比方中國有陣子的反套路英雄電影
kellerlin
而這些都只是很表象的東西,照理來說,刻意反套路、反邏輯的做法,讀者或觀眾還能很清楚的指出這些操作有「客觀的錯誤」。而更細緻的痛苦觀感「我覺得不舒服但我無法解釋」,往往出現在長期作品或是需要花費長時間閱聽的作品反應上,這種分析起來就非常複雜,可能是好幾個地方的錯誤聯合發酵(?),導致讀者或觀眾覺得吃了一坨發酵過的ㄆㄨㄣ或工業廢棄物
kellerlin
藉由朱宥勳的分析,其實可以找出這些讓人上吐下瀉的噁心橋段人物設計的作品,擁有什麼共同的大問題。以及,遇到這些作品時,你要如何分析或是當機立斷棄番棄game認賠殺出常保身心健康
kellerlin
以下會大量引用朱宥勳對《最後生還者2》的解說,如果不想被據透可以跳過
kellerlin
1.跳來跳去的視角/敘事觀點
簡單來說,我們在觀看一個故事的時候,會固定一個角色、或是「附身」在這個角色身上,以方便感受這個角色的想法與跟這個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朱宥勳提出初學者很容易在「資訊控制」、「鎖定」、「認同」上出問題
【生還者學堂EP01】為何最後生還者2玩家大崩潰?「敘事觀點」的分析
kellerlin
資訊控制就是作者寫/畫出多少東西,來讓讀者/觀眾理解這個角色能夠得到的資訊,也就是讀者透過角色「看到作品裡的世界」這也會聯繫到「角色只會知道什麼」的限制,以及「角色的世界觀」的認識論議題。一旦缺乏這些資訊、放出的情報太少、或是放出的情報雜亂無章、缺乏現實邏輯,讀者就很容易滿頭霧水、一頭問號
黑書人
路過那個,其實我覺得jump異色連載作品那個爭議橋段應該不能算反套路,應該算是套路失敗到讓人的觀感不適到好像作者在搞反套路(
kellerlin
黑書人 : 我不太確定「反套路」跟「套路屍袋失敗」之間的差異......因為反套路本身自己也發展出自己的系列(反套路也是套路),想問問看您的定義是哪一種
套路:英雄救美
反套路:美救英雄、英雄死掉救援失敗、美人死掉救援失敗、英雄不救美、美不給英雄救
套路失敗:英雄救美但描寫得太爛所以大家不喜歡
是這樣嗎?
kellerlin
我繼續講分析的狀況。這種看到的視角太狹隘,導致作品直接被吐槽莫名其妙、甚至空虛感的,我認為首推《巴斯光年》。這部電影中很多橋段只是盡量呈現出「噢這是個太空站」,但這些太空站的設計跟巴斯遇到的人生失落、看到的觸手植物沒有太大關係。以巴斯光年為視角,在這作品中所看到的情報跟敘述時光流逝的背景沒有利用到後續的反轉上,會有一種你們花錢畫那麼多太空設定到底是在幹嘛的感覺
kellerlin
《巴斯光年》的視角敘事觀點真的是會讓太空迷很空虛,看完會覺得連《玩具總動員》來助你一臂之力都很困難的作品
黑書人
kellerlin : 是這樣沒錯,因為劇情走向大家作品看多了其實都是可以預測的,但當真正到達那個結果卻還是覺得有夠嘔,打斷抱歉
kellerlin
黑書人 : 我覺得...最近的爭議,已經不是「可以預測」的問題,而是「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表現/演出,或甚至,這個表現形式非常差勁」所導致的爭議......
kellerlin
後面引用朱宥勳的分析,其實會解釋到為什麼「內容」可以理解,但因為「形式(劇情設計演出表現)」出了各種問題,讓一個第一代評價為神作、第二代直接變糞作的原因
kellerlin
第二個就是鎖定視角、也就是鏡頭或描述時,一個段落或全篇只會鎖定在某個角色身上,以避免讀者/觀眾分心或是搞不懂現在在講誰的故事,有些人會把自己帶入角色來體驗角色的想法與行動、或因為喜歡這個角色而帶入情感,萬一劇情切換到自己不喜歡或討厭的角色時,絕對會引來大爆炸
kellerlin
目前暢銷連載作品因為角色太多,頻繁切換視角但是又花費太多篇幅,而讓人搞不懂狀況的,常見的有《航海王》、《獵人x獵人》(對你沒看錯),如果不是全角色都愛或沒差、或當作傳記故事在看,應該會不耐煩直接棄坑;這種又臭又長的相反,則是角色的互動與敘述有時候因為打鬥而變得太短、幾句話結束甚至沒有、或不同角色有固定但被進度沖刷到不知到哪裡只能零散的拼湊情感的,《黑色五葉草》跟《我的英雄學院》是此類,可以看到雖然盡量精簡了角色的戰鬥來呈現合作的重要,仍然導致描寫到某些重要角色視角/反派角色就更為拖................戲的問題
kellerlin
理性分配多重角色的極致,則是《境界觸發者》,作者給人一種拿表格在計算每個角色出場的比例跟格子分配空間,突顯出每個角色都有動腦思考合作跟互相搭配的默契與心機,但同時也因為太精算每個人物之間的出場與對話,導致讀者看得很理性(內心毫無波瀾)、或甚至覺得演出很無聊、無法理解這種思考模式,而放棄閱讀............
kellerlin
最後是「認同」角色的問題。人們被作者設定的角色說服,產生認同感,進一步帶入自己,也就是朱宥勳所說的「附身」,讀者/觀眾是透過「附身」這個過程來享受角色的喜怒哀樂、透過角色的眼睛來觀看作品中的世界,這在戲劇理論或是很多藝術美術理論、以及文學理論中,都會提到讀者觀眾的「入戲」,歷史學或詮釋學派甚至提出「神入/神會」的概念,來強調人們會把自己帶入他人或歷史事件的當下,產生同理或共情的感覺
kellerlin
朱宥勳也指出「深刻的認同是雙面刃」處理不好一瞬間就會由愛生恨,因為讀者/觀眾會帶入自己,代表這個角色塑造有某部分是能夠獲得廣泛認同的,而因為角色或劇情描寫出了連環車禍,導致讀者/觀眾發現「作者沒有好好對待這個角色」,也在移情與認同作用下連帶產生「我/認同的角色沒有被好好對待」的憤怒,而不只是「那個角色本來就這樣」、「這種劇情本來就如此」可以解釋的
kellerlin
可以感受到,讀者/觀眾會立刻拿出其他有看過的其他橋段與類似的角色,來佐證「就算那個角色本來就這樣,別的作者/作品也能處理/描寫得不錯」、「就算這種劇情本來就如此,別的作者/作品也會好好寫完這個段落」,很多人會舉例《航海王》、《火影忍者》、《鋼之煉金術師》的重要角色退場來當作反駁,而男性向戀愛作品往往就更明顯連好的例子都不用舉,就可以因為選擇哪一位女主角的方式太過隨便(沒有好好對待)惹火讀者
kellerlin
《元祖漫畫狂戰記》當中,面對違反道德的戀愛劇情描寫,主角炎尾燃暴怒直接K了助手一拳,憤怒的表示「這已經不是起承轉合的問題,而是更重要的人性層級的問題了!」,「就算你是作品會以百萬為單位印刷問世的漫畫家(...)我也不准你把這種毫無人性的虛構創作畫得這麼理所當然!!」
身為助手指導的漫畫家老師,會因為劇情違反道德而憤怒,身為讀者/觀眾的生氣更可以理解,這不是因為這是虛構的作品,而是創作出這虛構的作品的人會被質疑人性層面是否有問題
kellerlin
如果讀者/觀眾愈認同角色、帶入愈深、愈同理角色時,就愈會受到角色違反倫理道德所帶來的傷害,明明是角色傷天害理而不是自己傷天害理,但入戲太深無法抽離的讀者/觀眾,會感覺自己(居然要被迫)認同傷天害理的行為,出現「認知失調(專有名詞)」,感到自我認同撕裂的嚴重痛苦,或甚至因為認同反社會的角色而真的認同現實中的犯罪與反社會行為,這些在反轉超級英雄或是反派苦衷的橋段常常會出現,或是為了避免大眾真的模仿角色犯罪而不得不強制洗白
kellerlin
這邊是讀者/觀眾看得懂→確認角色→認同的部分,接下來要講,角色的內心是怎們分析與理解的「動機」,也就是角色甚至整個作品,最關心、最在乎的價值與重點,也是人們搞懂我自己在看什麼東西的「核心」,屬於作品的心臟,趨動所有角色在這部作品中行動的最根本理由,這些動機要轉換或改變的話,需要「夠長的時間醞釀」、「夠強烈的事件」才行
【生還者學堂EP02】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嘛:最後生還者2為何搞出迷航的劇情
kellerlin
動漫迷很常吐槽《名偵探柯南》一些動畫與電影的原創劇情(不是本篇,也不是作者有監督的橋段),是「汪洋般的殺意,鼻屎大的動機」,以至於犯罪者或是嫌疑犯講的話都讓人貓咪宇宙、腦內微積,我們會很直覺的吐槽「這算理由嗎?」就可反映出作者在思考或是塑造角色的動機與想法時,缺乏深思熟慮與認真思考,才誕生出拙劣的人物設計或是劇情
kellerlin
這些拙劣的動機設計,也常常是一些連載作品腰斬的因素,很多時候讀者會抱怨作品裡的主角「不知道要幹嘛」、或是對於一些動機「就這樣?」、「這有需要認真看待嗎?」而感到不耐煩。即使作品還不錯看,但動機太虛無縹緲,讓讀者已經無法再支持下去了,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是堀越耕平老師在《我的英雄學院》之前的一部《逢魔時刻動物園》
kellerlin
《逢魔時刻動物園》在人物設計上非常有趣、而且戰鬥畫面場面與反派特色都有仔細描繪,但最麻煩的卻是世界觀以及女主角、男主角的動機,就算看完了,我也講不出所以女主角到底是來幹嘛的,還是回頭查資料才想起女主角痾是飼育員......嗯?他的動機依該是自我肯定並且幫助園長恢復人形才對,他以寺御園飼育員身分或想法在戰鬥或是詛咒中有發揮什麼效果嗎?我真的沒有印象,然後園長有很認真要回復身體嗎?他的動機跟他的行為又彷彿互相衝突,在這些狀況下你就覺得???就會出現雖然很有趣,但是看不下去的結果
kellerlin
而給的動機不足,就算有「夠長的時間醞釀」、「夠強烈的事件」,只要邏輯不通或是太過樣板化,也會導致讀者/觀眾的憤怒,我個人覺得像是《海洋奇緣》女主角莫娜出海的執著跟毛伊不想打那邊,感覺像是劇情被弱智化兒童作品定位的緣故,而變得說服力不足,比方莫娜如果是大海帶走她的摯愛(但大家只是在島上等死)、或是他曾經有出海的美好經驗(結果是敲一敲木鼓看到的彩繪+自行想象)、或是他被詛咒不出海拿海洋之心七天後就會死掉的體質(但其實大家只是過得很痛苦但還是活得下去?),可能都還比較有說服力
kellerlin
另外,在真實玻里尼西亞人故事中毛伊與Hina是創世神一樣的存在,根本就可以破島並帶領所有大海島嶼的子民在海上乘風破浪,然後被寫成一個害怕鉤子碎裂失去神力見死不救的嘴碎男人,他幫女主角的動機到底在哪裡,贖罪嗎?哈囉?這部作品的動機跟核心是「我拿回海洋之心我好感動」嗎?那你幹麻要選大洋洲原住民的故事啊?所以才會有研究人員說這是「以太平洋文化為道具,說白人的故事」的問題
kellerlin
相較之下《星際寶貝》小女孩莉蘿對於家人的執著、蘭莉姊姊不想跟妹妹分開必須趕快找到工作的現實壓力,對於接納外星生物史迪奇,都給予了「夠長的時間醞釀」、「夠強烈的事件」讓他們改變動機。雖然我個人不喜歡史迪奇的角色設計,但是這部作品呈現出來的動機壓力、或是動機邏輯,會比阿罵過世女主角就出海還要來得說服我(大洋洲的習俗是有人過世會暫時不出海,也不會出海悼念或是送王船送祭船放水燈,不要跟我凹女主是習俗的例外)(氣音)
kellerlin
再來是角色有沒有一致性。也就是,作者反覆強調這個角色的個性是這樣,他會怎麼講話、他會怎麼穿著、喜好跟想法如何、個性跟態度怎樣,都是形塑一個角色具體化的樣子,稱為「(人格)特質」。
身為創作者萬一設計得好好的然後自己違反這些設計或違反常理,或是「啪!」的一聲就全盤翻桌說這個角色的設定都是錯的哈哈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都會被評價為「作者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拙劣行為
【生還者學堂EP04】艾比的肌肉到底合不合理?談角色一致性
kellerlin
這種人格特質的改變的橋段或是作品,其實比想像中更常發生,但讀者跟觀眾沒有發飆的原因,也往往來自作者如何詮釋或是有沒有合理的理由,或是變成一種「反套路的套路」、或是「反派洗白」而被接受。處理得好的角色甚至因為不協調的特質出名,被稱為「反差萌」,變成一種商業化的人設設計風格,當然太超過的或過度濫用仍然會招致反感(比方腹黑的乖乖牌、不良少年撿小動物)
kellerlin
而被噴爆的做法,則是降智打擊,除了主角之外都弱智化、白癡化,這樣主角出現行為不一致的時候,也就不會看得出來、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但是讀者/觀眾可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常識人,自然會出現「這什麼腦殘人設」、「你把我們當白痴啊?」被強迫降智的憤怒。另一種則是讓主角開外掛、御都合/機械降神/天外救星/machina、瑪莉蘇傑克蘇龍傲天聖母全能神化,這種為了讓角色失去一致性的自圓其說,往往導致劇情更難以自圓其說
kellerlin
為了自圓其說而開外掛的作品,有時候讀者/觀眾真的只是圖個爽,因此也出現無腦爽片/不帶腦看的客群。然而真要說這種無腦爽片在製作上就真的無腦嗎?也不盡然,娛樂表現的內容可以很空泛、沒有什麼動機、或是角色不連貫、視角到處跑都沒關係,但娛樂所呈現的「畫面」,也就是「形式form」可是比套路更套路、比內容更固定的存在。畢竟人類可以接受的感官刺激就只有那幾種,不多不少,所以某類型的爽片看起來都差不多,等到風潮過了,也就消失在大家的記憶裡了
kellerlin
這種表現在實驗性質的動畫、實驗漫畫中,會比較容易出現。另一種是既有作品IP翻轉,藉由改變角色一致性或是摧毀反轉形象與特質來賺錢。近期的迪士尼對於自家卡通角色的再改造的電視動畫《米奇老鼠歡笑多》、《Chip 'n' Dale: Park Life》,長久以來(20年以上)粉絲對此改變,表情都很不妙。而台灣布袋戲圈的編劇與人物設計,也常見對於角色一致性的毀滅性打擊,雖然這麼做有可能另外走出窠臼,然而台灣的案例指出,往往只會氣走粉絲讓人不敢入坑直接變成票房毒藥
kellerlin
離題,在二次創作的作品中,二次創作者引用原作角色來跑自己的二創劇情,若引用的角色行為想法甚至長相跟原作人設八竿子打不著,這時候才能說「Out Of Character」,也就是OOC。原作作者的原創角色實際上就是他的原創,我們可以說「角色不宜智不一致」、「動機薄弱」、「敘述觀點不佳」但我們不能說他的角色OOC,因為作者就是原創的情況,除非有好理由跟證據說他是照抄或致敬其他已有角色,否則指稱作者不懂該角色不是污辱而是批評者自己搞不清楚亂罵
kellerlin
另外從粉絲的角度來看角色造型與外觀與表現的不一致,也容易被理解成「形象破壞」或是覺得「被侮辱」、「醜化」的「角色崩壞」,以至於創作者在換造型時都得循序漸進的改變,以避免激怒讀者/觀眾,或是當成平行世界、反轉世界等設定,以避開喜歡該角色的粉絲無法接受、或是沒有時間鋪陳角色轉變的問題
kellerlin
同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武力描寫上,不管該角色是反派或正派,比方戰鬥作品一直提升難度跟強度的結果,也會形成了動漫迷/御宅族之間嘲笑的「強度崩壞/戰力崩壞」的問題,要嘛覺得角色一直修行一直強的塑造很膩、要嘛覺得某些角色被寫弱了還為了襯托新角色而輸掉,自然是幹意滿滿,比方說《美食獵人》的後半段,就是盡露了角色強度崩壞的問題(之一),加上莫名其妙的廚藝競賽地獄車輪戰,磨光了讀者的耐心,評價墊底之下而不得不草草收尾
kellerlin
畢竟沒有好好處理角色的一致性,讓角色的人格特質說變就變,變相等於否定作者原先創作出該角色時的初衷或是創意,而讓喜歡該作品的讀者/觀眾有被背叛/愚弄的感覺,讓人有「把我的感動還來」、「幹騙我」的感受,並不是什麼驚喜反而是很差勁的作法
kellerlin
這邊從敘事觀點、講到角色塑造,接著要來探討劇情與順序的重要性。也就是「因果關係」的說明與敘事因果關係的「順序」。這個層次就會比角色表現還要更上一層,也更不容易分析。有這種問題的作品,具體來說就是「單篇故事原子化很棒」,但硬要將單篇故事湊在一起,就會變成融掉讀者/觀眾雙眼的「毀天滅地的原子彈」
【生還者學堂EP03】最後生還者2是劇情差,還是順序錯?
kellerlin
這種作品會因為單篇或短篇故事中,對角色塑造很成功而受到粉絲歡迎,但長期下來,就會因為各角色章節關聯度、敘述順序沒有安排好、角色爆紅或不受歡迎而任意加戲減戲,被動漫迷/御宅族稱為「連載節奏/長篇架構」的掌握不足,而漸漸無法自圓其說的劇情迷走、或是支線斷頭、角色隨便下場、篇章草草收尾而惹火讀者、或是讓讀者悔不當初喜歡這個作品、以及把喜歡這個作品當作黑歷史
kellerlin
常見的批評對象有《食戟之靈》、《家庭教師HITMAN REBORN!》、《BLEACH 死神》以及現在仍在連載的《不死不運》。這些作品並非「不好看」,相反的這些作品在描述角色本身非常厲害,甚至很多角色出場機會不多,單單靠角色的回憶與描寫,就攏絡了大批粉絲與圈外人的喜好,一些配角甚至能夠獨立拉出來出番外篇、或是另外改編作品與發行合作商品。也因為如此,作者在安排這些角色的橋段時,就非常的災難,以至於結尾時便成了虎頭蛇尾、被評為爛尾
kellerlin
朱宥勳指出「『敘事』的本質是『事件的序列』」包含「你要有好的事件」、第二「你要有好的序列」。從這個角度看《食戟之靈》,就會覺得缺乏序列更缺乏好故事,導致最終考驗整個落漆。《家教》的詛咒奶嘴,還有世界線跳躍的部分,在前因後果的處理上非常混亂,以至於大家最後只記得神奇寶貝大戰,然後對最後解咒沒有印象,屬於故事不算爛但是中間看不懂的狀況。
kellerlin
死神則是每個角色的故事與主要反派的故事很賺人熱淚,然而在講這些故事要如何推動劇情的時候,大家彷彿中了鏡花水月,屬於「好故事但序列迷走」的狀況,這都會打壞讀者的感受,而評價為「打爛一手好牌」。《不死不運》則是很貪心的想要把每個角色講好、也試圖快速推進劇情,結果就是「故事不差但是老套、序列有創意但是太趕」這種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一般人會看得有點吃力,電波對不到的人會跳過不看,不上不下的狀況
kellerlin
朱宥勳也指出人們「往往會被『看得見的事件』吸引了注意力,會覺得說『這個劇情讓我不舒服』,一定是因為這個事件『安排』得不好」,然而「問題不是出現在看得見的地方,而是出現在看不見的序列上」。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可以直接且精確地反駁很多小論文的論戰,讀者/觀眾容易解釋理解因果關係,可以從作者透過角色講過的一兩句話來作為伏筆鋪哏的證據,但不一定注意到這些證據與表現,在故事架構與事件序列中的效果與結果,是否相得益彰永續發電、還是當機停電爐心溶解
kellerlin
如果有上過類似小說寫作的課程,或是看過編劇大師的教科書,一定會立刻注意到這就是架構/結構/大綱的東西,很多時候讓新手卡關也在這裡,顯見掌握故事好壞與順序有多困難。然而連載作品跟一些單篇完結、獨立作品不同,很多都是趕鴨子上架,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我可以說剛剛舉的例子《食戟之靈》、《家庭教師HITMAN REBORN!》、《BLEACH 死神》、《不死不運》都是後面才想到,後面才增加的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或橋段,拿來解釋「因果關係」的說明與敘事因果關係的「順序」是好例子嗎?
kellerlin
比起上述客觀,就要進入相對客觀的層次「解釋力」。每個讀者/觀眾有自己的觀點,但不應違反文本證據,也就是把作者有寫出來有畫出來的東西,作為自己解釋與推論的依據,而不是「我覺得作者這樣想」的自我腦補。所以文學評論才說有時候文本證據比作者的想法還重要,畢竟寫出來畫書來的東西就已經客觀存在在那裡了。若每人的解釋各有千秋而且也提得出證據,那就要選擇比較有解釋力的版本
文學是很主觀的,所以怎麼解讀都可以⋯⋯才怪:什麼是「文本證據」|真文青養成班
kellerlin
原本「文本證據」是文化研究很重要的訓練,但實際上讀者/觀眾並非專業出身,很多時候很難注意到要客觀地拿出證據才能有效支持自己的解釋與推論,畢竟在觀看作品的時候,會因為誤解或是誤讀或沒有相關知識看不懂、記憶年久失修(?)而張冠李戴搞錯對象與段落、甚至是記錯名字與台詞、或因為討厭或喜愛作品角色,而忽視扭曲或美化醜化原有劇情跟角色印象。這也是一直以來動漫迷/御宅族討論動漫作品時,最大的烏龍戰場「沒有證據就開罵」、「罵完才發現罵錯」
kellerlin
而把原作沒有,但自己腦內補完(腦補)/腦內練成的內容,拿來當作原作推廣或是支持的人,有些成為二創同人創作者,帶領其他人發掘出作品或角色不同的解讀樂趣;有些變成偏激的腦補粉絲,攻擊或排斥與自己想法觀點不同的其他人。這種腦補粉絲不只是入戲太深試圖複製原作角色,而是要求或是強迫他人認同自己的論點,然而當論點無法在原作中找到證據、或是解釋力薄弱、甚至是拿二創來當原創時,就會被視為粉絲社群的大雷包(某些方面也是偏激的二創CP粉絲或是夢向粉絲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
kellerlin
也有人認為,台灣動漫迷多少受到中國飯圈的影響,把暴雷/劇透或捕風捉影的內容誇大,當成攻擊別人的證據。也因為中國批鬥的個性,不能接受對方拿出證據自己被打臉,反而會更偏激的聯合自己的社群與朋友出征對方,並煽動輿論、跟論壇管理者打小報告、翻找對方過去發言人身攻擊、甚至人肉對方或威脅檢舉對方要對方閉嘴,只為了「我是對的」。在這種不正常的粉絲風氣下,就算攻擊者的解釋很有趣或具有說服力,也不值得支持或認同,因為那不是解釋問題,那是道德倫理的人性問題。
kellerlin
講回來,除了解釋力之外,「形式」跟「內容」的分析,則是判斷「作品好壞」的基本工。這比起上述的看得見的人物塑造或是劇情結構等證據,還要更難一層,涉及的是「對抽象概念(內容)」的理解,與對「操作抽象概念(形式)」的認識。所謂的抽象就是「具象背後所指涉的意義」,我們看見「山」這個字的時候,不是只看見字,而是會聯想到山的樣子(內容);作者如何用字詞排列或敘述描寫「山」來讓你有「山的感受」,就是操作抽象概念。區分這些概念這需要大量的閱讀訓練,而且這裡才真正進入文學或文學賞析的開始
你憑什麼判決作品寫得好不好?從「形式」和「內容」談起 | 真文青養成班
kellerlin
形式與內容的基本工不專限於文學研究,在日本一些漫畫編輯講習課程、或是編輯對職業漫畫家的要求中,都能看到類似理論頻繁地出現。畢竟比起文學,漫畫本身更需要承擔「用畫面表達抽象概念的形式」、同時「形式是否呈現出抽象概念的漫畫核心」的重點,只要一不小心,讀者可是立刻會知道「畫風跟故事不搭」、「內容空洞乏味」、「作者不適合畫這類型的主題」、「故事很有趣但作者本身表現不佳」,這種讓作者一刀斃命的心得
kellerlin
而作品的好壞,也就如同一開始講的「評價」需要的是大量的閱讀與雄厚的品味資料庫,要達成這種資料庫就得像美食評論家一樣,好吃的料理難吃的料理都得嘗試看看,而在ACG創作評論上也是一樣,像是要評價台灣動畫電影還得把這些雷片看完才能評,但看完雷片往往去掉半條命。因此會聽到老師的話在腦海中飄盪「你知道低標在哪裡,也才知道作品好壞要怎麼排」
kellerlin
對大眾或一般粉絲而言,除非是人生第一次喜歡上雷作的雛鳥效應、或是大家都在看不得不看的社交壓力,否則看到胃口不合沒有對到電波的作品,自然是滑過或是躲開避開封鎖關鍵字為上,這會有一個相對客觀評論的問題:「作品爛大家很容易看得出來,但是有好有壞的作品、不好不壞的作品,究竟該算好還是壞?」這也是真的御宅族與文學評論的真戰場:你夠專業分析內容與形式嗎?
kellerlin
有關內容形式的差異,自己現實遇到一個有趣的例子:我表姊女兒喜歡《鬼滅之刃》,喜歡到挑戰他老母有關什麼才是「真正的日本劍客」,於是我表姊頭也不抬開出《神劍闖江湖》的影片開始看,然後小朋友開始注意到,噢,自己喜歡的東西其實早就有類似的作品存在。在這裡,有看過其他描寫「日本劍客」作品的表姊,可以拿出相對的作品作為比較,即使是「日本劍客遇到困難解決危機」,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更何況拿刀/武器殺鬼或處理人鬼議題的作品更多,日本作品往前拉到最初還有手塚治蟲的《多羅羅》跟水木茂的《鬼太郎》,然後他們最近都改編重製了這種吃老本讓人感受到嚴重的劇本荒
kellerlin
儘管如此,掌握內容與解讀形式需要靠大量的知識與經驗、很多時候更需要參考抄襲大師的洞見跟分析,才能理解評論也有高低上下之分。有些評論讓人如沐春風醍醐灌頂、讓人認為寫得恰到好處、有些評論卻讓人莫名奇妙或氣急攻心,覺得胡說八道
kellerlin
我想最糟的評論,最終會牽涉到道德議題與意圖,比方中國飯圈在評論時,並非真的要解釋作品,而是為了貶低自己討厭的作品、捧高自己喜歡的作品,才刻意作出評論的,因此這種意圖也被稱為「拉踩/踩一捧一」,要避免這種狀況,就是盡量讓喜好不要干涉自己的評價(雖然很難但還是要盡量做到),開頭也說過避免喜好干涉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雖然討厭,但也得承認這是好作品」、「自己雖然喜歡,但也得承認這是爛作品」的肚量與勇氣,就像我小時候喜歡南拳媽媽的《牡丹江》,現在真的就覺得痾哈哈這歌詞有夠樣板有夠中華媚俗哈哈
kellerlin
當我們可以相對抽離自身喜好來評論作品的時候,我們就比較能客觀地去評價刻意操作倫理道德、或甚至內容與形式表現有道德矛盾、瑕疵甚至有爭議的作品,我們的分析就會進入道德層次,開始要思考比較異色的作品中,所謂反社會的劇本與角色,是否也應當視為一種藝術性?當然在朱宥勳的分析中很明確的指出「藝術性不是靠冒犯來得分的
【生還者學堂EP05】冒犯讀者就可以有藝術性嗎?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kellerlin
在商業或廣告銷售手法中,有一種引起注意的方法是「激怒目標客群」,也被稱為炎上傷髮商法,只要後續能夠翻轉人們的印象,就能夠在最小成本下達到最大的廣告宣傳效果,就算核心粉絲被氣走、顧客流失,只要後來補進來的新粉絲或是完全不懂來湊熱鬧圈外人,留下來的人數夠多,這種操作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重複使用,也就是俗稱的「黑紅也是紅」
kellerlin
這在最近的娛樂作品中,會看到斧鑿痕跡明顯的操作,而部分粉絲是吃這套的,也如同朱宥勳所說,這故意把人拉入一個二元對立或非黑即白的判斷價值觀裡:你不能接受代表你不愛vs.我能接受代表我夠愛、作者創作冒犯內容代表他很有想法很有藝術性vs.作者無法作出冒犯內容代表他只會隨波逐流沒有主見......這種言論會侵蝕作品評論的多元性,而導致討論最後圍繞在「夠不夠愛」、「厲不厲害」上面,而忽略了「其實還有更好的/不同的表現方式」
kellerlin
如果這個作品的「內容(主要關懷、核心主旨)」是一台性能很棒的超跑,但在「形式(劇情結構與橋段人物互動)」上因為作者不擅駕御到處雷禪出車禍,撇除粉絲濾鏡或是黑粉的怨恨、我們很有可能會傻眼「哪有人這樣開車的?」或心生憐憫「天啊好好的一部跑車」,最後才是憤怒「媽的不會開不要開辣!」。這種好牌爛打,類似的例子有被噴爛的《正確的卡多》,劇中提出了很多改變世界的有趣點子,然後最後面沒用在改變世界上,結尾還硬ㄠ新角色解套,只好送進了爛尾殿堂跟其他的作品一起供人瞻仰
kellerlin
俗話說爬得愈高摔得愈重(不要瞎掰好嗎),期待愈深不如己意時的失望就愈大,所以也會出現偏激的粉絲試圖合理化作者的行為要大家接受,把冒犯人的內容或是炎上手法解釋成作者的人格特質或是計算過的心思,以避免自己崇拜的角色或偶像形象崩壞、或是避免去承認作者在塑造角色有問題或駕御作品的能力不佳。而這些失誤與能力不足之處、反而是非粉絲或一般人反而能夠比較沒有負擔、能夠客觀看出來的東西
kellerlin
這就會探討到娛樂作品裡面角色的非行行為有沒有影響現實的粉絲或觀眾讀者,我認為有,只是影響多寡而已。所以也能理解粉絲同擔拒否的好理由:「不是所有喜歡或認同這個角色或認同作者的人,都能區分出娛樂作品的誇張化與現實道德價值觀的差異:有些人區分不出來、而有些人價值觀就是這樣」,那不僅僅是盲目推崇反正是作品是虛構的、或是娛樂作品不要這麼認真、或是作者不是這樣的人等等,這都不是一個好的粉絲態度(是態度,不是指人格本身)
kellerlin
這種影響就會牽扯到現實世界粉絲怎麼跟人互動,以及道德觀價值觀的輸出,甚至粉絲會認為都是某些主張或主義,才害作品或作者作出爛作品。然而,目前很多內容有爭議的作品,其問題不是反套路或是遵循套路,問題是作者對特定表現/演出的偏執——「我就是要這樣寫這樣畫不管讀者怎麼想」——才引發這麼多粉絲跟作者之間的連環事故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生還者學堂EP06】政治正確會傷害創作?對,但是⋯⋯
kellerlin
如果是自己畫爽的原創同人作品,那當然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怪不得人,但商業娛樂作品就是要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服務讀者、讓讀者開心,若硬要大家接受作者喜歡的角色的支線故事與劇情,就會讓不喜歡的人出戲、不爽,甚至會覺得是作者或導演在惡搞、或是認為作者在報復或虐待讀者
kellerlin
為了避免這種互相傷害,通常會由編輯扮演常識人,提出「修正建議」,半強制要求作者盡量在不違反原本內容的情況下,增修刪減橋段角色跟順序,以符合雜誌調性與客群的喜好、同時也盡力避免內容參雜教唆犯罪或是鼓勵犯法等行為,畢竟連載的漫畫家往往忙著趕稿筋疲力竭,很容易跟社會時事脫節、或是道德觀跟價值觀太突發奇想需要加以限制跟轉化
kellerlin
因此當爭議內容卻允許刊出或上映、表現形式出問題仍繼續連載或發售,讀者/觀眾也會把苗頭指向編輯把關不利、或是編輯出版發行根本就是打算玩「激怒目標客群」這一招,而讓人覺得整個編輯部都不值得信賴、或判斷為調性不合直接棄坑。這傷害的不只是作者跟讀者之間的信賴,長遠下來會對寡占的文化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比方說布袋戲或是布袋戲以及布袋戲)
kellerlin
而作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劇情安排,也會被評論為「角色替劇情服務」、「角色只是作者的木偶」、「合理性作者說了算」。對角色的喜愛但面對作者或編劇的失望或是憤恨,也會出現「還好角色本來就是爛人,不怕被寫爛」、「角色死了更好,不用被作者的劇情折磨」、「角色怎樣都無所謂,反正劇情就是這樣」等,自暴自棄自我貶低與扭曲評價的狀況。更嚴重的會反駁他人並辯護「沒有作者你們什麼也看不到」、「就算角色死了也是作者給的幸福結局」,讓人聯想到PUA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是飯圈的篩粉提純
kellerlin
最後,就算讀者或粉絲能夠撥亂反正(?)用作品分析與解讀將牛糞吹成鮮花,作者仍然要替作品爛不爛負責。如果作品一直需要作者來解釋,那作品就等於無法獨立作者而存在,當作者必須一直負責解釋作品,這種結果本身就是作者的地獄了
作者到底有沒有死?詮釋文學作品時,作者的想法重要嗎?|真文青養成班
kellerlin
讀者/觀眾如果會去注意作品呈現的正確性、敘事觀點的轉換、角色的動機與一致性、劇情與故事的順序、觀點的解釋力與證據、抽象層面的內容與形式的相合、道德層面的冒犯與社會性,代表這個人還是很在乎、甚至是超越一般人的在乎這個作品。套句大肥貓漫畫教室的名言「一般人根本不會在乎這些東西,會在乎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要是有這樣的讀者提出自己的評論跟想法,反而應該要好好珍惜,因為「最恐怖的不是讀者的責罵,而是讀者的默默離開」,默默離開的就真的什麼也學不到了
kellerlin
然而被倉促的劇情轉折或粗糙的角色描寫激怒的讀者該怎麼辦?大概也只能慢慢度過悲傷五階段,朋友可以陪你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或是陪伴你哭泣,畢竟所託非人(?),現在認賠殺出猶未晚矣,追作品是要讓自己開心,不是要來折磨自己的。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淺談悲傷五階段 - PanSci 泛科學
Robot Chicken | Sinking Feeling | Adult Swim UK 🇬🇧
kellerlin
至於刀片喔,這就要提到有一位大前輩比大家認識的更衰小,當年動畫結束後有狂粉氣到寄刀片給動畫製作公司,過了20年還是有人因為不能接受新製的動畫電影情節與角色安排,而在網路上攻擊製作人員,使得官方不得不發佈公告「『シン・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版』制作関係者に対する誹謗中傷・脅迫行為に関して」來喝止到處出征人的偏激粉絲(雖然看到簡體中文就略知一二了)
kellerlin
這已經跟劇情分析無關、也跟作品好壞無關,而是人品差勁到無法放過自己、又不饒過別人的偏激魔人了,不要變成這樣的粉絲、也不要因為這種粉絲而生氣。我只是在享受娛樂作品,不是當小粉紅在吹捧維尼帝。若是作品不適合自己、就是作者跟我沒有緣,放過自己、放過別人,南無阿彌陀佛~
kellerlin
在經過一整套的分析訓練理論,或許我們面對引起爭議的作品,就能有更多技巧跟知識來發掘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或是找出支持者的論述中有那些解釋力不足,而可以開啟不同的表現形式與人性描寫。這種作法是正向的讓圈子不會變成一言堂或單一故事的天下,同時也能增加自己的判斷力、鑑別度與資料庫的擴充,而不會被表面的情緒攻擊給弄到崩潰。必竟有精準的眼光,也才能更能在踩到地雷時減輕傷害,或是避開地雷區保得全身而退
kellerlin
先醬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