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瞎
然後被罵成這樣
https://images.plurk.com/6HBI4EABNOL8lA5DCR4f44.jpg
掰噗~
你說得真是太對了!
蝸牛非牛
GDP 損失最小,有沒有可能是特定產業大賺,其他產業和外國一樣慘?這樣加上「相對剝奪感」,會惹民怨可能不意外
nooorman
蝸牛非牛 : 又來了,有完沒完?
林祖媽
蝸牛非牛 : 其他產業怎麼可能「和外國一樣慘」,當時你有在台灣嗎?就算你不看國際新聞難道你沒有任何親友同學在外國嗎?當時大家都知道的天壤之別,你懷疑「一樣慘」?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蝸牛非牛 : 所以特定產業是什麼?其他產業是什麼?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這張截圖應該是這新聞來的
https://buzzorange.com/...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不過這篇報告的侷限很多,因為它是收集2020年第一季第二季的GDP和死亡人數資料,來以每百萬人死亡人數和GDP損失的關係做比較。
所以這份圖表在2023年重新做一次的話會是不太一樣。臺灣疫情高潮是在2021年4-8月,第二波是2022年BA2出來之後。
這報告到2020年底的走勢是對的,但2021年起臺灣疫情之後就不太適用了。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大部分說明台灣防疫成功的文章和著作都集中在2020年到2021年初之間。對經濟影響部分,2021年之後沒什麼具體比較。但持平來說,疫情對臺灣GDP衝擊還是有的,但影響也許沒歐美這麼大。臺灣畢竟是輸出導向,出口導向的國家,2021和2022年口總值都是增加的,反映在GDP自然不會太難看。
蝸牛非牛
我可以改善我不精確的用詞,可能沒有「一樣慘」但是還是很慘

餐飲零售業營收大降,這時看科技業還有有炒房炒股的大賺,不爽的情緒一定會有的

我也是會聽重新路一段 podcast 會覺得很爽的綠吱。只是最近生活一些經歷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認為很好的施政措施下,到底有哪些我們沒有想過或是看到的副作用?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https://images.plurk.com/5FnzjUEntdWWgL6rekSneM.jpg
像如果你看進出口總量是感覺不到影響,GDP總量好像也還好,但GDP年增率就有影響了。 但臺灣GDP受餐飲零售業營收的波動本就很小,那麼餐飲零售業營收和民生的經濟到底受多少影響,可能要再看這兩年有沒有相關調查比較準一點。有可能從大的GDP來看是無法推測的。
6_k 嘖
台灣完全不受影響的話那就真的要得諾貝爾獎了
yqt
不受影響那叫幻想,把武漢肺炎當假的
不管防疫人員多努力只要有人生病死亡就是哀哀叫 完全不把疫情的殘酷跟現實當一回事
milksing
我就想問到底哪個國家完全不受影響的?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原本應該增加的GDP損失多少,最好就是去看當年度原本預測的GDP成長率和之後下修的預測,和最後真實的成長率是多少,再配疫情的感染死亡人數來看。但這個就要一個一個找資料了。
然後餐飲零售業營收和民生到底影響多少,可能要用其他方法(例如稅收),但像小吃店,傳統市場那種沒開發票的,可能只能用查得到的,民生物資的盤商銷貨量去推。這種研究要摸得到數據才能做。
milksing
就台灣的藍白黃腦袋不知道到底在裝什麼,台灣受損已經是世界中算小的還一天到晚蔡政府很差
6_k 嘖
後疫情期間台灣一般生活主要影響在烏俄戰爭引發國際通膨, 疫情的實質影響很低, 怎麼才沒多久的事情大家都忘了
6_k 嘖
2022年初烏俄戰爭引發國際原物料短缺, 開始間接影響飼料成本增加, 過了一年之後各種需要飼料的食物開始漲價
6_k 嘖
台灣能避開的話那真的要得諾貝爾獎
6_k 嘖
這一年多將近兩年國際大事已經不是只有疫情
6_k 嘖
期間還發生中國豬瘟豬隻大量死亡,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大肆向其他採購豬肉, 這都是影響通膨的國際因素
秘密客
從報導者給的資料來看,台灣的百萬人死亡率跟韓國比較像

但是把台日韓星跟其他國家來比的話,死亡率都算是很低了
芋頭涼丸
當然有影響啦,倒好多店。撐過疫情的,也撐不過之後 下滑或形態改變的消費力。

但我想,同坐在一艘船上,隕石掉下來砸破船底,拼命補起來,和「叫嚷為何不接住隕石」和「故意砸更多洞」的比較起來,已經做得夠好了。

拿疫情來算帳,甚至期望隔壁已經沉船的來幫忙,整艘船被難民搶走比較有機會啦
秘密客
蝸牛非牛 : 有啊,副作用就是讓像你這種綠吱可以在這邊到處大放厥詞
WILD
廢話 疫情如果社會還能正常運作的話
根本不用特地拿出來講
而且控制疫情可以不用付任何代價就控制是啥美麗故事
沃夫☆別再當年剿匪不力了
而且是少數在野黨和執政黨對作的國家
Swift(褐雨燕)
趁大家都還有印象,可以來回顧一下
生活上影響最小的應該是歐美國家吧

從一開始不想戴口罩的人
到後來主張不打疫苗的人
如果從GDP講,那就是從經濟面上看
而不是從自由、方便程度、政府管制的面向
過與不及,一個是歐美、另一個就是中國

當然也可以說經濟體規模不一樣,然後越扯越遠
我只能說沒能力討論,不要沒事想這麼多
建議有時間的人,可以去寫一篇論文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蝸牛非牛 : 副作用確實可以談,但推論部分,事實部分和可以驗證的部分不要太混同意好了。
確實臺灣有做不好的地方的話可以討論改善,如果沒有真的證明是蓄意或明之不可為為之的部分,那就......當做一種良性的共同檢討就好。
我自己個人是認為到2021年底都做很算很不錯,2022年初到年中算有點慌亂,但那波疫情過後考慮到振興的部分,總體來說應該有75-80左右。
Swift(褐雨燕)
扯什麼特定產業大賺、相對剝奪感的人
跟那些一直喊台灣稅好重的人很像
去別的國家住幾年,才會知道台灣有多好

相對剝奪感最重的,叫做中國,歡迎去中國試試看
獨厚特定產業,BNT莫德納賺得絕對比高端多很多,歡迎移民歐美
你當然可以繼續你的主張

烙兩句話質疑別人很快,別人要花一大篇文章回你
所以這種人才會被討厭
先建立一些常識與共識
再來討論吧
真。ikki
我工作的公司,有300人,但沒有聽到有一個同事因為疫情死亡的 也沒有聽到有人的父母因為這樣死亡的 已經算很好了吧… 不然是過了疫情後,資產還要多個幾百萬,才能滿意嗎?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因為至少在每一波看起來很絕望的氛圍裡政府能夠指引一個方向讓人民有安心一點,這方面我是肯定的。特定政策的成敗可以再論,例如振興是不是再做多,對民生產業例如小資倒店的補足等等的。你提到的科技業或房產投資那方面我覺得是另一個問題。
末末子無所事事中
https://images.plurk.com/pRgiwfCr6KjnzPAxjI7do.jpg https://images.plurk.com/6VU8AT7JUx5VNYrGJPKV2R.jpg
主計處這兩張你可以參考一下,像2021和2022增長率有負數的部分是直觀上可能有響的範圍......,但光看這個表也只能有很粗的推論而已
路邊攤宅老闆
蝸牛非牛 : 八大就八大什麼特定產業
@.tw.
心盲者 罵
打死不退的深綠堅兵-是一見
一堆在喊政府蓋牌,隱藏數據的。結果他們周遭親朋好友沒幾個染疫更別說病死的。
蓋牌!?蓋你的大頭啦!
造謠成本低,闢謠成本高過天還沒人信。
這是這種渣在拖累台灣。
白粉模擬器
別懷疑,現在還真的有人一直在喊3+11 陳時中千古罪人的
KUROHAGI:
我不相信那個圖啊 中國每百萬人COVID死亡數根本是失真的
資訊人權貴
台灣防疫當然是成功的, 而且這也不是陳時中一個人的功勞, 但是他跟團隊顯然做了很多正確的決定。 否則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成績呢? 如果你對「嚴格/寬鬆管制」指標沒興趣, 或是讀完日本成功那篇, 卻還是相信藍白對於阿中批評的人, 我建議你趕快移民到更美好的國家, 例如不計一切代價清零的中國。
沃夫☆別再當年剿匪不力了
有一項指標是不在數據中,但很關鍵的點:
”在早期就找到有效措施,並設法讓多數人遵行“
也才有所謂的來台置產、避險,以及各項投資、加碼
可以説是運氣好,但不保證能複製
於是就是比有沒有覺悟把事情做好也做對
Minip
剛還在找台灣找半天。
西芭辣丁
蝸牛非牛 : 有沒有可能是你只想編造陰謀論攻擊政府以謀取中國利益?
milksing
笨風//Na+
其實重點還是凡事皆有代價,大多政策同時都伴隨特定團體利益的損失,對象團體會產生怨氣也是無可奈何,就這點來說其實也沒說錯甚麼。
只是若要依此來檢討防疫團隊,我是覺得就沒有必要,除非誰能提出更好的策略,能夠讓總體效益更高或是代價更低吧。
當然以公民的角度,在歡慶台灣防疫表現優秀的同時,檢視有哪些群體是隱藏在防疫成果下的潛在代價支付者(受防疫政策的負面影響比民眾平均受到的更多),並設法督促政府在疫情緩和後提出相應的補償政策,其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啦。
笨風//Na+
只是我還是要提一下,疫情期間炒房爽賺其實可能是個誤區。雖然新建案房價走升,但可能大多是反映國際原物料暴漲而以(尤其是鋼材)
以我自己從業的製造業的情況來說,我們售價是漲了3成來反映成本,但每件產品賣出去的利潤沒有顯著提升,且客戶的預算並沒有相應的提升,所以雖然產品售價提升,但總營業額和漲價前相比差不多,甚至淨利還是縮水的QQ
和近年房市價格上升但成交量下降的情況對照,我想是否有所謂疫情期間炒房爽賺還有待商榷啦
Swift(褐雨燕)
笨風//Na+ : 我看他的講法,特定產業應該是指高端的事情
笨風//Na+
Swift(褐雨燕) : 他上面提到的是科技業和炒房,我就以此做回覆
其實疫情期間最賺的可能是航運 XD
笨風//Na+
提到高端就氣,每次生技產業找到發展的機會就都被國民黨潑糞抹屎煞停,搞到坊間都有「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說法
前年和國光有生意往來的時候他們的人也和我們抱怨過政治問題,說可能最後疫苗表現不好就不會再加碼研發改良,因為風險太大,現在回頭看來真是真知灼見。
Swift(褐雨燕)
所以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生技XD

不打生技打其他產業也是好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