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近年臺灣有很嚴重的「去除圓環」焦慮。排除幾個火車站站前圓環的特別情況(放射道路收束碰上站前交通的打結),有可能圓環是因為在現在臺灣人不熟或不喜這種模式,文化上求決快,加上機車分流的問題和圓環設計的衝突。(也不是很確定,但圓環的精神就是要你慢,至於為什麼有不同原因)有些小型環是要降速安全,有些中型環或大型環是要協調不同向車流,這時效率考量排在後面。大概十幾年前在台北哲五地下室聽兩個研究歐洲城市景觀者的講座,那時有問到為什麼當代臺灣要去圓環,歐洲卻比較沒有這問題。講者回答是,問題不在圓環,圓環看起來沒用有時可能是圓環設計還不夠大。這個也可以解讀成,即使圓環看起來效率很差,它還是有調節多路線交通的作用。公館圓環案例神的就是,一方面(市府宣稱的)改建效率論述,但設計出來機車不停待轉再待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