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08 AM
1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麥克.懷特
大衛.艾普斯頓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08 AM
@vanyarpaca - #回聲紀錄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麥克.懷特 #大衛.艾普斯...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09 AM
Mon, Jul 17, 2023 2:13 AM
7/17
布魯納:
邏輯科學思維vs「敘事」思維
兩種認知機能的模式、兩種思維的模式,各自提供不同的排列經驗順序和建構現實的方法......好的故事和形式嚴密的論證不同,兩者都可以用來說服世人。但說服的訴求根本不同:論證以其真實性來說服人,故事則以生動來說服人。前者最終訴諸於求證的程序,由此建立形式的、經驗的真理。故事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生動。(128)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14 AM
不過我覺得這兩種敘事在現實世界並不是每次都分得如此的開OHO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17 AM
Mon, Jul 17, 2023 2:18 AM
而且真理不存在,所以每當看到這種科學敘事的時候,我都忍不住去想可驗證的正確,這樣的敘事裡所說的真理,實際上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條件會成立,什麼時候又不成立。並且我希望跳脫它自證的軌道去思考看看。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19 AM
我不曉得我有沒有辦法說的清楚,但我不是說所有宣稱真理的敘述本身都沒有一絲真實存在,我好奇的是,不同的敘述如何詮釋與相信真實。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22 AM
如果我本人的價值觀裡有什麼可以算做是真理,那就是真理並不存在。但持有這種信念根本就是一個悖論,所以實際上是,不存在永遠不會動搖的真實。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26 AM
Mon, Jul 17, 2023 2:27 AM
看到這段我一直想到人生裡每次遇到「真實和虛假」界線時,就忍不住回想到的一段經驗。我妹妹的演講稿被人用宗教語言竄改,逼迫在重要場合發表,事後我向同場合的同學抱怨,講出實情。他卻說:「我那個時候在,我覺得他說的讓我很感動,所以我覺得都是真的!」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Mon, Jul 17, 2023 2:33 AM
如果用敘事治療的觀點來看,這應該算是我生命的主線事件吧。我不太確定現在是否能做到比當時更成熟的溝通,因為我記得我當下又氣又震驚覺得真是瘋了,換在現在遇到同樣的事,我如果沒有餘裕思考,可能也會是同樣的反應。
如果還會再遇到,下次想好奇一下,哪個部分讓你這麼感動,你相信的是哪一個部分呀?搞不好會發生有趣的事。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Tue, Jul 25, 2023 8:55 AM
7/25
讀完第三章,第三章比其他章節長很多,大部分都是案例分享。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Tue, Jul 25, 2023 9:03 AM
我發現自己一方面對寫信對話的力量感到驚奇,而且有種想自己對自己嘗試看看的感覺。另一方面,我也對一些案例感到不安。
這本書的大標:「故事.知識.權力」。誰說的故事形塑了人的樣子,誰有權力說故事來形塑一個模樣(?)案例時常在演示一個事實:重述自己的故事,會帶來力量,讓人取得掌握自己生命的權力。
脫離損害個人生命利益的敘事,找到新的可能性。聽起來很棒,但是我對怎麼決定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變得更好感到懷疑。尤其是在有小孩的案例裡,通常是大人決定小孩需要接受治療,對於要被治療的對像,有的也會花一番時間進行說服。可是也有一些案例,在文字中看不出來有在尊重小孩意願,或說我覺得不夠。
而且我有點懷疑,如果不是自己選擇要使用這種方式,接受敘事治療跟接受他人洗腦之間的界線。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vanyarpaca
Tue, Jul 25, 2023 9:13 AM
而且這些治療其實有一些不只侷限在紙本敘事上,環境行為的改變也有搭配。我看見敘事治療將定義一件事的權力交還給一些長期被其他人意志支配的人,但是在針對關係的敘事治療裡,治療師的輔導野參與了這種權力的重新分配,我覺得如果沒有讓牽涉這一段關係的人都能加入參與,實施這種重新分配是不公平的。
尤其關係是小孩和大人。
我覺得這章最後一個案例裡的小孩明顯沒有被傾聽,他看起來是很無理取鬧也很憤怒,但是看起來沒有人討論他的憤怒。隨著時間過去,他們整個家庭慢慢「變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小孩真的有分清楚什麼是愛和奴役的區別嗎?母親看起來清楚了,小孩呢?
也許本書篇幅有限,文字之外他們還有做別的處理,但我覺得需要說明的更清楚才行。
載入新的回覆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麥克.懷特 大衛.艾普斯頓
布魯納:
邏輯科學思維vs「敘事」思維
兩種認知機能的模式、兩種思維的模式,各自提供不同的排列經驗順序和建構現實的方法......好的故事和形式嚴密的論證不同,兩者都可以用來說服世人。但說服的訴求根本不同:論證以其真實性來說服人,故事則以生動來說服人。前者最終訴諸於求證的程序,由此建立形式的、經驗的真理。故事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生動。(128)
如果還會再遇到,下次想好奇一下,哪個部分讓你這麼感動,你相信的是哪一個部分呀?搞不好會發生有趣的事。
讀完第三章,第三章比其他章節長很多,大部分都是案例分享。
這本書的大標:「故事.知識.權力」。誰說的故事形塑了人的樣子,誰有權力說故事來形塑一個模樣(?)案例時常在演示一個事實:重述自己的故事,會帶來力量,讓人取得掌握自己生命的權力。
脫離損害個人生命利益的敘事,找到新的可能性。聽起來很棒,但是我對怎麼決定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變得更好感到懷疑。尤其是在有小孩的案例裡,通常是大人決定小孩需要接受治療,對於要被治療的對像,有的也會花一番時間進行說服。可是也有一些案例,在文字中看不出來有在尊重小孩意願,或說我覺得不夠。
而且我有點懷疑,如果不是自己選擇要使用這種方式,接受敘事治療跟接受他人洗腦之間的界線。
尤其關係是小孩和大人。
我覺得這章最後一個案例裡的小孩明顯沒有被傾聽,他看起來是很無理取鬧也很憤怒,但是看起來沒有人討論他的憤怒。隨著時間過去,他們整個家庭慢慢「變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小孩真的有分清楚什麼是愛和奴役的區別嗎?母親看起來清楚了,小孩呢?
也許本書篇幅有限,文字之外他們還有做別的處理,但我覺得需要說明的更清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