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微羈百科:
關於「屬性」的認知或是認同

埃忒實踐 埃忒雜談
Aither 埃忒
59官方活動介紹

本月份主題:關於「屬性」的認知或是認同

這也是有人許願想討論的題目,我們前兩個月都在聊關係,這個月我們來聊點關於BDSM裡頭的身分認同吧。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這個討論題目蠻有趣的,大家在寫各種活動報名表、或是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被問到的問題,那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認同的,這個「屬性」之於你們代表著什麼?又或是說,我們是怎麼形成這個認同的?那它的的功能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既討厭標籤,卻又好像擺脫不了標籤?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XD來活動上聊聊就不會了!這個主題也很適合目前剛接觸想多了解一點的、探索中的朋友們來聽聽看其他人怎麼說的唷~
Aither 埃忒
Aither 埃忒
前言
Aither 埃忒
這個題目是我許願的,在紀錄活動心得前,想先講一講為什麼我對這個主題感到好奇。
Aither 埃忒
接觸BDSM社群後,我曾經在網路和實體活動上介紹自己是M、也想嘗試當主動方,但是有些人因為M這個詞,忽略我想嘗試當主動方的可能性,或是用他們對M的想像看我。

後來我慢慢探索,試圖找出比較不容易帶給別人先入為主印象的詞彙介紹自己。

目前我選擇的方式,是向別人介紹「我是流動的、我不定義自己的屬性。對我來說,在不同情境、不同時間、面對不同人與不同心情下,我想進行的互動可能不一樣。」
Aither 埃忒
參加不同主辦單位的活動後,我發現讓我最自在的,是不會在報名表及過程中要我介紹屬性的活動。同時,我也發現有些人即使多年下來沒有介紹自己的屬性,仍然可以順利地互動、玩樂。因此我在想,屬性有這麼重要嗎?
Aither 埃忒
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圈,在舒適圈中,其他人可以理解我為什麼不想用屬性介紹自己、了解我對屬性的看法,也遇到其他認為自己的屬性是流動的,或對於不定義自己屬性有想法的人等等。
Aither 埃忒
但是在社群中,會介紹自己的屬性、要求參加者介紹自己的屬性、使用S、M、Dom、Sub、Top、Bottom…等方式介紹自己的人依然佔多數。使用這些標籤的人,他們對標籤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但大家仍然使用著這些標籤。

我對這個現象感到好奇,想知道使用這些標籤的人有什麼看法。是因為標籤背後的身分認同嗎,還是哪個因素使一個人覺得在某個時刻、某個地方,想使用屬性介紹自己呢?
Aither 埃忒
Aither 埃忒
活動心得
Aither 埃忒
14:00~14:30是入場時間,大家在59的小客廳吃吃喝喝,活動還沒正式開始。這時我想到一件跟屬性有關的事。
Aither 埃忒
我問卯迷:「之前我演講的Q&A時間,有個人問了一個跟Dom有關的問題。為什麼從來沒自稱過Dom的妳,會說『我作為Dom的經驗是什麼』呢,是因為妳想用對方能理解的詞彙表達嗎?如果對方用的詞是S或主動方,妳就會改成這些詞彙嗎?」她說是。

她也說,她不會想跟對方講很多、不想說服別人了解她的想法。我說,那我跟她在光譜的不同端耶!我總是試圖讓別人我怎麼想。
Aither 埃忒
活動開始後,大家陸續坐好。
Aither 埃忒
小樂開場後,因為提到許願的人(我),所以我有先簡單地說自己是流動的。小樂聽完後問我:「對你來說,這跟Switch有什麼不同呢?」在那個當下,我好像說了「因為有些時候我只覺得自己是主動方或被動方,而不覺得自己可以切換」之類的想法。

我感覺到自己無法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原因之一,可能在於我不知道別人對Switch的定義是什麼。我看到別人說自己是Switch、有幾%是主動方、有幾%是被動方時,或者偏向哪邊多一點時,我對Switch的想像,是任何時候他們都能是主動的、也能是被動的。

不過也在這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盲點——我其實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想像合不合理,也沒想過這樣的想法,真的是認為自己是Switch的人的感受嗎?
Aither 埃忒
後來大家依序介紹自己。因為主題跟屬性和標籤有關,所以大家通常會在介紹完自己的名字後接著說屬性,然後介紹自己對這個屬性的看法、疑問、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不認為自己是另一種屬性等等。大家邊介紹自己,小樂邊跟大家互動,其他人也隨時可以加入討論,我很喜歡小樂和梪梪帶活動的方式。
Aither 埃忒
今天包括主辦方大約有15個人。
Aither 埃忒
有人對於網路社群上自我介紹寫著Top/M這件事感到困惑,但是能理解若一個人說自己是SW,可能在Top跟M之間流動;有人說標籤像是一種跟人相處、吸引什麼人的入口,而不是完全的自己;有人認為標籤是一種人設;有人認為自己無法是Dom,因為他看到別人寫的文章時,無法把自己帶入Dom的位置,也無法理解某些sub所說的「Dom是我的海洋」等等;有人認為DS是出了某個場域仍然會維持的互動;有人沒有主動方的標籤,但是願意打別人屁股;有人問大家對SW的想像是什麼;有人認為M更偏向有性的互動、sub更接近精神性的交流;有人覺得屬性對自己來說很重要;有人想探討認同,例如自己是狗狗等等;有人不想要互動中有性;有人不需要aftercare。

我很喜歡梪梪說「對我來說身分是慢慢地、一個一個長出來的,不是一個圓切成幾份」。
Aither 埃忒
在有人提到他認為自己是Sub、享受的是主人感到快樂的時刻後,腦中突然想到「你在實踐中享受的是什麼?」、「哪些事讓你覺得快樂?」等詢問方式。1
Aither 埃忒
聽到大家的分享後,我覺得無論是否有屬性、屬性/認同是什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意跟自己玩的人是誰、滿足心中哪些條件,但每個人在意的地方和地雷不同。所以,會不會有時候在討論屬性背後,更重要的是理解標籤背後的需求呢?
Aither 埃忒
結束之後,我好像更了解卯迷為什麼會讓別人使用各自習慣的屬性稱呼她,不會特別說明了。

我確實橫跨了某些人口中的精神層面與肢體層面。而且有些人講的M可能是另一些人心中的sub、有些人心中的sub可能是另一些人認為的Dom。

但是在平常的活動中,我們沒空像今天一樣,細細地詢問別人對屬性的定義是什麼、討論自己有什麼想法與認同。
Aither 埃忒
卯迷說,名詞混亂的現象在中醫也有出現,例如肝心脾胃腎在每個朝代的意思都不同。BDSM的歷史2很短,不像有些學科淵遠流長,有幾千年的積累3,或是領域有重要的人物界定名詞的意義。她認為有些事情需要時間,時間就像篩子,會讓一些東西留在篩網上。
Aither 埃忒
我們認為除了BDSM的歷史不長外,加上現在已經是個資訊零碎、分散,人人都可以有聲量的年代,因此更難在名詞上取得共識。她說,時間可能把東西純化,也可能把東西混亂化。我說,那像明年要舉辦禁羈研討會,研討會是不是就能界定一些事情、留下一些東西呢?卯迷說這叫「梳理」,是研討會的意義之一。我說,哦,所以研究可能壓抑某些聲音,也可能凝聚共識?卯迷說是的。
Aither 埃忒
覺得名詞的混亂好像可以做成研究,例如從BDSM的歷史講到台灣在地化、Dominance和Submission等詞彙來到台灣之後大眾如何看待和使用、社群中看待各個詞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觀點等等。
Aither 埃忒
1 腦中浮現這幾個問題,可能跟看過 Midori 的情趣繩縛 有關。裡面有段話是說「與其問他喜歡什麼『項目』,不如問清楚:在禁羈實踐中能撩撥到他的是什麼?什麼樣的感覺、情緒、心境?」

2 我跟卯迷聊到的BDSM歷史,大致上是縛.生文章中,歐美BDSM社群史及其之後的歷史。

3 例如《西洋哲學史2500年》這個書名,就點出了哲學的發展時間。
Aither 埃忒
Aither 埃忒
開留言
Aither 埃忒
我也不確定自己在追尋什麼。

感覺有了卯迷、有了活動上可以信任,能夠一起玩的朋友後,好像參加活動的意義,對我來說不再是認識新朋友的社交、不一定要找人玩、不見得有問題想問,而是有餘裕去認識我以外的人(異溫層?)怎麼想。
Aither 埃忒
這陣子覺得自己沒有以前的迷茫感了。想說的在噗浪都說了,也看到縛.生上許多文章講的很好很清楚。

覺得自己好像到了一個極限,無法再產出更多的想法。我不確定這是瓶頸、無知還是滿足,也不知道如何前進(去看論文?)
Aither 埃忒
今天活動有15個人,活動時間是4小時。但我和卯迷一致認為我們覺得舒適的人數,大概在5~6人。如果只有5~6人,討論可能可以再更深。

我的專注力大概只維持了2小時左右。活動開始2小時後,我無法很專注、不太能思考、不太有力氣笑,覺得很需要補充血糖和消化資訊。
Aither 埃忒
我覺得開心的是,終於在一個地方好好坐下來、跟不同想法的人進行深入交流了!
Aither 埃忒
聽到有人想要的是「沒有性的BDSM」,我才意識到「自己常去的活動,對性抱持開放的態度」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喜歡待在對性開放的社群中、喜歡看到身邊的人談論性、談論慾望,我本身也喜歡跟信任的人進行情慾互動。在那些互動中,我不會說「這是有性的繩縛」或「有性的SP」,而是很自然的,這就是讓我覺得舒服的、自在的、開心的繩縛或SP。

或許對我來說,最撩撥我的那些互動,就是我能夠在實踐中盡情呻吟、盡情享受情慾、盡情把自己的感受反映給對方,跟對方有所連結,而且大家都開心。
Aither 埃忒
回想起來,在接觸社群、聽到BDSM與性分離的說法前,我跟卯迷互動時,談論的一直是情慾,也是BDSM。
Aither 埃忒
其實很想問不想要性的人,覺得什麼是性,但我忘記問了
Aither 埃忒
may870502: 我也想知道!
Aither 埃忒
昨天聊到名詞混亂,卯迷問我哲學有沒有這個現象?我說如果只就我上課學到、有印象的東西好像還好。(不確定)除了兩岸翻譯差異外,印象中文本經常會詳細的引用特定哲學家說的某段話、某個概念,因此比較不容易弄錯名詞的意思。

如果有人要用哲學的方式談某些人口中精神層面的DS或肢體層面的SM,可能會引用過去哲學家如何討論精神與肉體,然後詳細論述(我猜的,可能可以更細緻,或是推翻把精神與肉體二元劃分的方式)。
Aither 埃忒
現在想一想,如果SW在社群內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或共識,我更不可能選擇用這個詞彙描述我。因為我不想用一個我自己都不是很了解的詞彙描述自己。

相對的,流動這個詞對我和一些人來說,可能在「改變、不固定」上有共識,加上流動這個詞我個人覺得描述的比SW直白,所以我喜歡用這個詞彙描述自己。
Aither 埃忒
加上SW對我來說好像限定在一種主動/被動的二元論述裡,可是流動並沒有限定一定得在哪裡流動。我不希望被問及屬性時,我給出的是一種侷限在二元的答案。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二元的。
Aither 埃忒
是什麼原因,使得實踐在歷史中,被推向二元論述的發展呢?如果社群是多元的,為什麼非得劃分精神與肉體?
Aither 埃忒
我好像想起來自己想追尋什麼了。

因為對某些約定俗成的現象感到困惑,但網路上出現的只是隻字片語,直接用網路上的隻字片語判斷、想像、推論好像過於草率(也可能是我能力不足,無法解析這些碎片)。

所以我想更了解這些人是怎麼想的,然後回家整理我的想法。

不過目前算是遇到瓶頸嗎?如果說實踐中要怎麼做, Midori 的情趣繩縛 就說的很清楚了。如果說想分析、論述這個現象,那終究要觸碰到學術研究這一塊,但這是我現在沒有能力做的。
Aither 埃忒
之前看《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裡面提到研究要對社群有益,但如果一個社群中的多數人比起多元、可能性,更喜歡二元論述要怎麼辦呢?「對社群有益」,是研究者想像中的幫助,還是社群中的人感受到的幫助?
Aither 埃忒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BDSM也帶著既定的想像與價值,所以才喜歡窩在舒適圈。這樣的我,適合去讀研究所嗎?
Aither 埃忒
如果說能打開身分認同的更多可能性呢?
包嗷
哇!好詳盡的心得喔!聽你這樣說,我覺得「流動」這說法真不錯。
包嗷
我後來自己想了想,我在活動上介紹自己的標籤,目的應該是給交流互動的話題,也是當下想玩可以玩的項目。

現在覺得,除了部分我非常明確我是什麼身份、自我認同、喜歡什麼,剩下我的特色就不用再找名詞(標籤)描述了。當初我提問sw是什麼是因為之前覺得困惑的時候,在想別人對sw定義(?)可能跟我想的不一樣,現在覺得算了,模糊一點也沒關係。

覺得『流動』的定義比較廣,也不用侷限在S/M, D/s 之前的切換。我可以是小動物、人類、想被欺負、想欺負人之間流動。
Aither 埃忒
包嗷 : 忘了最一開始是不是看到有人性別認同使用「流動」這個詞,那時候覺得跟自己狀態很搭,所以跟伴都用流動形容我們的性別、屬性或日常其他狀態

聽到你的分享,我才想到有時候跟朋友會進行跟主被動無關的互動,例如打架、逗貓逗狗、互相抓抓等等XD
載入新的回覆